Fas和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s和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惠珍,杨筱敏,卢靖,郑琼蕾,陈晓洁,齐艳红[1](2021)在《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危险因素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分子水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重度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与病毒载量、肝功能关联性及预后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37例CHB重度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6个月预后分为生存组(n=203)与病死组(n=34)。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PBMC中凋亡分子[FAS、FAS配体(FASL)、胱天蛋白酶-3(CASP3)、CASP9]水平,分析CHB重度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探讨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对CHB重度患者病死的预测价值。结果病死组PBMC中FAS、FASL、CASP3、CASP9 mRNA均高于生存组(P<0.05)。HBV-DNA载量、ALT、AST、TBIL、PBMC中FAS、FASL、CASP3、CASP9含量均为CHB重度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0.05)。CHB重度患者PBMC中凋亡分子FAS、FASL、CASP3、CASP9 mRNA与HBV-DNA载量、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PBMC中FAS、FASL、CASP3、CASP9联合预测CHB重度患者病死曲线下面积为0.82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53%、82.76%。结论 CHB重度患者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与病毒载量、肝功能均存在正相关性,早期明确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可为评估CHB重度患者肝功能损伤、预测预后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徐清浪[2](2021)在《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的水平特征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免疫耐受期、e抗原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评估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打破免疫耐受及发生e抗原转换的诊断效能,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组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及住院慢性HBV感染患者共231例,收集基本资料及各临床指标值,分别根据免疫状态、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进行分组,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及评估免疫状态的诊断效能;同时对55例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患者及132例HBe Ag(+)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诊断效能及抗病毒前后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HBV感染后免疫耐受组与非免疫耐受组CD3+、CD4+、CD8+细胞绝对值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组CD3+、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低于非免疫耐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CD8比例随着HBV载量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逐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HBV感染患者HBs Ag定量高载量组CD3+、CD4+细胞绝对值均低于低、中HBs Ag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载量组CD4/CD8比值大于中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DNA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0.438、-0.516、-0.703,与CD8+细胞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1。HBs Ag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0.429。ALT与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0.439。TBi L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43、-0.531、-0.572、-0.515、-0.453、-0.412。WBC计数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CD8+细胞绝对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0.438、0.409。5、抗病毒治疗后,慢性HBV感染患者CD3+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4+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8+细胞绝对值较抗病毒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对评估免疫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827、0.721。7、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打破免疫耐受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892、0.802、0.837。8、CD3+、CD4+、CD8+细胞数量对发生e抗原转换的检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872、0.735。结论:1、HBV感染后,普遍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免疫紊乱现象,这一现象在免疫耐受期患者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且随着慢乙肝疾病重症化,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出现下降甚至衰竭现象。2、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HBV-DNA、HBs Ag载量越高,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越强,而抗病毒治疗可显着改善HBV-DNA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3、CD4+细胞绝对值数量、比例及CD4/CD8比值对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有较好的评估效应,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预测免疫耐受期患者打破免疫耐受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上可动态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辅助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及打破免疫耐受可能性。4、检测CD3+、CD4+、CD8+细胞数量对预测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荆振唐[3](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文中研究表明Fas受体/配体(Fas/FasL)系统在肝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当FasL与Fas结合后,会通过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FADD)传递细胞凋亡信号,募集procaspase-8形成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eath-inducing signaling complex,DISC),随后激活下游的caspases,从而诱发肝细胞凋亡。表面抗原(HBsAg)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脏和外周血中最为丰富的HBV编码蛋白,且HBsAg在Fas调控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目前并未被阐释,因此本文旨在研究HBsAg对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HBsAg对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首先我们建立了HepG2-pHBsAg和HepG2-pcDNA3.1混合克隆细胞株并验证表达。通过CCK-8、TUNEL以及AnnexinV实验发现HBsAg增加HepG2细胞对人Fas单克隆抗体anti-Fas CH11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此外HBsAg促进anti-Fas CH11和FasL诱导的人原代肝细胞凋亡。以上结果表明:HBsAg可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本研究第二部分旨在探讨HBsAg促进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机制。本部分第一章研究HBsAg对p53、mFas、sFas、FasL的表达以及Fas棕榈酰化修饰的影响。为此采用realtime RT-PCR、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epG2-pHBsAg和HepG2-pcDNA3.1细胞株中p53、mFas、sFas以及FasL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差异。并通过酰基-生物素交换法(acyl-biotin exchange,ABE)对HBsAg是否影响Fas的棕榈酰化修饰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BsAg对p53、mFas、sFas、FasL的表达以及Fas棕榈酰化修饰均无影响。本部分第二章研究HBsAg对DISC的影响。为此,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BsAg对Fas的聚合、FADD、FLIPL/S以及procaspase-8蛋白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检测HBsAg对DISC各组分募集的影响,采用caspase活性实验检测caspase 8,9,3/7的活性。结果发现在anti-Fas CH11处理下,HepG2-pHBsAg细胞中Fas的聚合,procaspase-8的活化高于对照组,FLIPL/S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但FADD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变化。进一步以Fas抗体进行免疫沉淀,结果发现HepG2-pHBsAg细胞中Fas聚合体和FADD、procaspase-8的募集高于对照组,FLIPL/S的募集低于对照组。并且HepG2-pHBsAg细胞中caspase8,9,3/7活性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HBsAg通过促进Fas聚合体的形成,减少DISC上FLIPL/S的募集,从而促进了procaspase-8的活化。本部分第三章研究AKT磷酸化在HBsAg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引入AKT特异性激动剂SC79以及过表达AKT,采用AnnexinV检测HBsAg对AKT激活引起的Fas介导凋亡减少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BsAg对AKT活化负调控DISC各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anti-Fas CH11作用下,SC79处理及AKT过表达后,细胞的凋亡率降低,但表达HBsAg的HepG2-pHBsAg细胞凋亡率仍高于HepG2-pcDNA3.1细胞。AKT活化后,Fas受体的聚合水平和procaspase-8的切割水平均降低,FLIPL/S蛋白水平升高,但表达HBsAg的HepG2-pHBsAg细胞,Fas受体的聚合水平和procaspase-8的切割水平仍高于HepG2-pcDNA3.1细胞,而FLIPL/S的表达水平低于HepG2-pcDNA3.1细胞。以上结果表明,HBsAg可通过恢复AKT激活所致的Fas受体聚合的减少和procaspase-8切割的减弱,以及FLIPL/S表达的增加,从而逆转由AKT激活所引起的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减少。说明,HBsAg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是AKT依赖性的。本部分第四章研究HBsAg下调AKT磷酸化水平的机制。为此,我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epG2-pHBsAg和HepG2-pcDNA3.1细胞株中AKT上游PDPK1、pPDPK1(Ser241)、mTOR、pmTOR(Ser2481)以及PTEN蛋白水平的差异。发现HepG2-pHBsAg中pAKT(Thr308)、pAKT(Ser473)以及上游调控因子pPDPK1(Ser241)、pmTOR(Ser248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内质网压力减轻剂4-PBA可以使HepG2-pHBsAg细胞中pAKT(Thr308)、pAKT(Ser473)、pPDPK1(Ser241)和pmTOR(Ser2481)蛋白水平升高。AnnexinV结果显示,HBsAg促进anti-Fas CH11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可以被4-PBA部分缓解。IP结果显示HBsAg不与AKT、PDPK1、mTOR以及PTEN发生相互作用。以上结果表明HBsAg通过诱导内质网压力(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使PDPK1和mTORC2失活进而抑制AKT的磷酸化。本部分第五章研究HBsAg突变对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为此,我们选择14种常见的HBsAg突变体,建立混合克隆细胞株并验证表达。从中筛选得到5个胞外分泌降低,胞内滞留明显的HBsAg突变细胞株(L49T,M133I,G145R,S204R和M213I)。采用western blot对其GRP94、p-eIF2α、eIF2α以及AKT、pAKT(Thr308)、pAKT(Ser473)蛋白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半定量RT-PCR对其剪接型XBP1(S)mRNA水平进行检测,采用AnnexinV及western blot对其在Fas介导下的细胞凋亡及active caspase-8,tBID、Cytochrome C(胞质/胞膜)、active caspase-3的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epG2-pHBsAg突变体中GRP94、p-eIF2α的蛋白水平和XBP1(S)mRNA水平均高于HepG2-pHBsAg,而pAKT(Thr308)、pAKT(Ser473)蛋白水平低于HepG2-pHBsAg。HepG2-pHBsAg突变体凋亡率以及active caspase-8、tBID、Cytochrome C(胞质)、active caspase-3蛋白水平高于HepG2-pHBsAg,BID和Cytochrome C(胞膜)蛋白水平低于HepG2-pHBsAg。以上结果表明,L49T,M133I,G145R,S204R和M213I突变导致HBsAg胞内滞留增多,增强内质网压力,进一步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本研究第三部分旨在探讨HBsAg对Fas介导的小鼠肝脏功能的影响。为此,通过AAV8尾静脉注射,实现小鼠肝脏HBsAg(包括G145R和S204R突变)表达,通过anti-Fas Jo2腹腔注射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ALF)模型。对肝组织以及血清检测发现,和AAV8-HBsAg小鼠相比,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血清HBsAg量显着降低,而肝内滞留明显。AAV8-HBsAg小鼠肝组织AKT磷酸化水平低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AKT磷酸化水平更低。AAV8-HBsAg小鼠肝组织GRP94、p-eIF2α蛋白水平高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GRP94、p-eIF2α蛋白水平更高。在anti-Fas Jo2处理下,AAV8-HBsAg小鼠ALF存活率及生存时间低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存活率及生存时间更低,SC79预处理能够缓解anti-Fas Jo2诱导的小鼠ALF。此外,本部分研究结果还显示,在anti-Fas Jo2处理下,AAV8-HBsAg小鼠血清ALT/AST、肝细胞凋亡率以及caspase 8,9,3/7活性均高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则更高,SC79预处理减轻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以上结果表明,HBsAg可促进小鼠肝脏组织细胞内质网压力,抑制AKT磷酸化,引发严重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并使小鼠ALF死亡时间提前及死亡率增加,而HBsAg G145R和S204R突变可以增强这种作用。研究还提示AKT激动剂SC79预处理能够缓解anti-Fas Jo2诱导的小鼠ALF,意味着AKT激动剂可保护Fas介导的ALF,强烈提示使用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可提高ALF患者生存率。

张引强[4](2010)在《中药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理论研究,探讨清利活血健脾法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系,为CHB的治疗提供立法依据,为荣肝合剂提供组方基础。2.研究思路探讨,澄清“保肝降酶”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概念,明确其内涵,使中医药对CHB的治疗更为全面客观。3.实验研究,探讨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ConA)介导的急、慢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降酶效应及其机制。4.临床病例观察,研究中药荣肝合剂对CHB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1.理论分析,收集古今、中西医相关文献,在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清利活血健脾法与CHB的关系,并与荣肝合剂相对应,分析其组方依据。2.解析“保肝降酶”的内涵,分析中医药保肝降酶治疗CHB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应对措施。3.(1)急性肝损伤实验:HBV转基因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正常组、荣肝合剂组、茵陈蒿汤组、茵陈组、联苯双酯组),每组10只,采用ConA尾静脉注射制作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前14天,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组分别给予:荣肝合剂、茵陈蒿汤、单味茵陈煎液、联苯双酯溶液,每日一次灌胃给药。末次给药后1h,正常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尾静脉注射,其余各组按照3μg/g剂量尾静脉注射造模。造模后8h,处死动物取血或组织标本检测ALT、AST、TBiL;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HE染色);HBV DNA、HBsAg;肝组织MDA及SOD水平;肝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情况变化(CD4+、CD8+、CD4+/CD8+);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肝组织中TNF-α、INF-γ、IL-4、IL-10等细胞因子的变化。(2)慢性肝损伤实验:HBV转基因小鼠69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尾静脉注射PBS 0.3ml)和ConA造模组59只,采用ConA6μg/g剂量尾静脉注射制作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结束后,将所有ConA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荣肝合剂组、茵陈组、茵陈蒿汤组及联苯双酯五组。各组小鼠每日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共给药28天。末次灌胃给药后24h处死动物,取血或组织标本检测指标(指标同急性肝损伤实验)。4.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区组随机,以荣肝合剂为治疗药物,与西药口服抗病毒药核苷(酸)类似物(NUCs)为对照,治疗期为6个月,以3个月为一访视点,考核患者血清ALT、AST、HBV DNA水平变化,结合普适性量表SF-36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观察荣肝合剂对于CHB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CHB属本虚标实之证,湿热、血瘀为标,脾虚为本。或见肝郁,久则及肾。2.CHB的保肝降酶未真正做到降低酶学指标与肝组织学改善并重,未结合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防止纤维化的治疗、少有关注患者生存质量。3.(1)急性肝损伤实验:①ALT、AST、TBiL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BiL均显着升高(P<0.01)。荣肝合剂、联苯双酯均可显着降低血清ALT、AST (P<0.01),荣肝合剂可降低TBiL (P<0.01)。②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模型组比较,荣肝合剂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较轻,显示其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有较好的改善作用(P<0.05);而联苯双酯组、茵陈组与模型组的病损程度相似。③HBsAg、HBV DNA变化:荣肝合剂组HBVDNA与茵陈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各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④MDA、SOD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肝组织中SO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MDA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荣肝合剂组可明显提高肝组织中SOD水平,且与各干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荣肝合剂、茵陈汤可降低肝组织中MDA水平(P<0.05)。⑤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以荣肝合剂最着,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所占比例,荣肝合剂组与模型组、联苯双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比例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各中药组均可见较大幅度升高,荣肝合剂组与茵陈蒿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⑥Fas、FasL、Bax、bcl-2的变化:正常组中,FasL和Bax没有表达,模型组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荣肝合剂组Fas、FasL、Bax、bcl-2、bcl-2/Bax比值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TNF-α、INF-γ、IL-4、IL-10的表达:模型组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L-4, 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荣肝合剂组TNF-α、INF-γ、IL-4、IL-10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慢性肝损伤实验:①ALT、AST、TBiL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BiL均显着升高(P<0.01)。荣肝合剂、联苯双酯均可显着降低血清ALT、AST及TBiL (P<0.01)。②病理组织学变化:荣肝合剂组、茵陈蒿汤组与模型组比较,在减轻肝细胞坏死、减少变性、减轻炎细胞浸润以及减轻肝纤维化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荣肝合剂的作用优于茵陈蒿汤(P<0.05)。③HBsAg、HBV DNA变化:荣肝合剂组HBV DNA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HBsAg方面,荣肝合剂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MDA、SOD变化:模型组肝组织中SOD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MD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有显着性差异(P<0.01)。荣肝合剂组MDA、SOD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较其余组比较部分有显着差异(P<0.05)。⑤肝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T淋巴细胞,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P<0.05);荣肝合剂与茵陈、茵陈蒿汤、联苯双酯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荣肝合剂组、联苯双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比例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各中药组均可见较大幅升高,荣肝合剂组与茵陈蒿汤组、联苯双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⑥Fas、FasL、Bax、bcl-2的变化:正常组中,FasL和Bax没有表达,模型组Fas和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荣肝合剂组Fas、FasL、Bax、bcl-2、bcl-2/Bax比值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较其余组比较部分指标有显着差异(P<0.05)。⑦TNF-α、INF-γ、IL-4、IL-10的表达:模型组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TNF-α,荣肝合剂、茵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FN-γ,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荣肝合剂组与茵陈组、联苯双酯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L-4,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L-10,荣肝合剂、茵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ALT、AST的复常率均在80%以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荣肝合剂与NUCs对HBV DNA均有降低作用,但NUCs则明显优于荣肝合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已降至正常值上限以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V DNA方面,荣肝合剂和NUCs对HBV均持续发挥抑制作用(P<0.05),但NUCs的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荣肝合剂(P<0.05)。生活质量改善方面:①治疗3个月,荣肝合剂组患者生活质量各个维度均有改善;而服用NUCs在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维度无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显示,荣肝合剂三个月治疗后,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生理内容综合测量、心理内容综合测量、SF-36总分、CLDQ各维度均较NUCs有明显的改观(P<0.05)。②治疗6个月:荣肝合剂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持续起效,较基线与治疗3月均有明显好转(P<0.05);NUCs对CHB患者生活质量亦有改善,但与基线比较,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和躯体疼痛维度无统计学差异;较治疗3月,躯体疼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及情感职能、生理内容综合测量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荣肝合剂与NUCs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除腹部症状维度外,荣肝合剂均优于NUCs (P<0.05)。结论:1.CHB治则当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扶正为大法,荣肝合剂立法与此一致,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机相契合。2.CHB的保肝降酶治疗要真正做到对肝脏组织学的改善与降低酶学指标并重,并应该结合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防止纤维化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要加强临床研究。3.通过本研究的进行,可得出以下结论:①荣肝合剂的保肝降酶作用不仅是对于外周血中酶的水平的降低,同时有伴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善:减轻细胞炎症、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甚至逆转纤维化的作用。②中医药复方荣肝合剂的保肝降酶作用要明显优于单味中药(茵陈汤)和联苯双酯,清利活血健脾的治则对于乙肝的干预是有效的。③中医药保肝降酶作用起效的病理机制是多方面的:可减轻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减少炎症因子的刺激、抑制肝细胞的凋亡。4.中药荣肝合剂可使CHB患者的ALT、AST复常并降低HBV DNA的载量,但其抗病毒能力弱于NUCs。荣肝合剂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优于NUCs的治疗。

陈韬[5](2010)在《NK细胞及其新型分子KCTD9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1-59岁人群携带率约7.18%,由HBV感染导致的重型肝炎或肝功能衰竭仍然是我国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我国学者将肝功能衰竭的临床分型定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or Fulminant Hepatits, FH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 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 CLF),其病情凶险,特别是急性肝衰竭死亡率高达70%-90%,临床上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和干预靶点,除非紧急实施肝移植(国外以肝移植为主要治疗手段,肝移植后5年存活率约为50%~60%),大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并发症多。病毒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一般认为是病毒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今较为公认的是“两次损伤学说”,即由病毒直接或间接(免疫反应)所致的原发性损伤和内毒素—细胞因子轴—肝损伤学说为核心的继发性损伤,加之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较差更易导致乙型肝炎重症化。在国外,重型肝炎多由药物性因素引起,而在我国则多由HBV感染所致。由于HBV病毒是一种非溶细胞性嗜肝病毒,感染后造成肝损伤的主要机制是机体的免疫系统主动清除被感染的肝细胞,因而对HBV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对于阐述乙型肝炎的发病和进展等方面的机制具有针对性的作用。在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中,我们利用人全基因组芯片技术(8600个探针),分析了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的基因差异表达谱,筛选出了在重型肝炎中高表达的263种基因,涉及多个类别。KCTD9 (Potassium Channel Tetramerisation Domain Containning 9)和KCNJ15 (Potassium Inwardly-rectifying Channel, Subfamily J, Member 15)是其中的两种与离子通道相关的基因,在重型肝炎中这两种基因表达分别上调6倍和7倍,通过后续的扩大样本的验证实验证实了该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我们检测了265例临床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包括轻中度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以及健康对照人群的肝组织和PBMC中KCTD9分子的表达水平,发现其仅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有显着高表达,提示其与病毒性乙型肝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深入探讨KCTD9分子在重型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我们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MHV-3诱导的Balb/cJ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开展了研究,发现KCTD9分子在MHV-3病毒感染后的小鼠肝组织和肝脏淋巴细胞尤其是NK细胞中高度表达,与前期人类重型乙型肝炎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可利用该模型深入剖析KCTD9参与HBV病毒诱导的重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我们的前期工作首次表明,在病毒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肝脏NK细胞通过Fas/FasL和NKG2D/NKG2DL途径增强对肝细胞的杀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阐明肝脏NK细胞在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NK细胞高表达KCTD9分子在肝细胞损伤和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NK细胞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研究1、在HBV-ACLF患者肝组织中检测NK细胞的分布,同时在外周血NK细胞中检测FasL、NKP30和NKP46的表达,探讨NK细胞参与重型乙型肝炎急性肝损伤的机制;2、在MHV-3诱导的Balb/cJ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体内耗竭NK细胞,观察干预效果,探讨NK细胞参与急性肝损伤的作用。二、NK细胞新型分子KCTD9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研究1、以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为对象的研究(1)收集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BMC,对表达KCTD9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定位。(2)分析表达KCTD9分子的外周血NK细胞与重型乙型肝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2、利用人NK92细胞系进行KCTD9分子的体外功能研究。3、以MHV-3诱导的Balb/cJ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为对象的研究。(1)构建针对小鼠KCTD9的shRNA干扰质粒,非相关干扰质粒以及小鼠KCTD9的全长表达质粒,观察在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干扰或过表达KCTD9对于疾病病程的影响。(2)在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观察干扰或过表达KCTD9对于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KCTD9参与暴发型肝炎NK细胞介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BV-ACLF患者和轻中度CHB患者肝组织中NK细胞的表达频数;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HBV-ACLF患者和轻中度CHB患者外周NK细胞FasL、NKP30和NKP46的表达情况。利用尾静脉注射抗ASGM-1抗体耗竭NK细胞,观察MHV-3诱导的Balb/cJ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的生存率;2、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CTD9分子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NK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收集病例资料,统计分析表达KCTD9的NK细胞比例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连续切片中NK细胞表达KCTD9的情况。3、利用NK92细胞系,将人KCTD9表达质粒电转染入该细胞,流式细胞术观察转染24小时后NK92细胞KCTD9蛋白和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将转染后的NK92细胞与HepG2.2.15细胞按照梯度效靶比共培养,通过测定ALT释放量,计算NK92细胞的杀伤效率;ELISA法检测转染后NK92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的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筛选转染后NK92细胞的活化性/抑制性受体表达谱。4、构建针对小鼠KCTD9的shRNA干扰质粒和全长表达质粒,利用尾静脉高压注射技术,将KCTD9干扰质粒或表达质粒注射入MHV-3诱导的暴发型肝炎模型小鼠体内,从小鼠的生存情况、血清转氨酶水平、肝脏组织学改变等方面研究KCTD9分子在暴发型肝炎疾病病程中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hRNA干扰对于本模型小鼠肝脏NK细胞活化和KCTD9表达的影响,利用磁珠分选技术将肝脏NK细胞分离纯化,体外检测其针对MHV-3感染的肝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shRNA干扰后肝脏N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水平。[实验结果]1、NK细胞在病毒诱导的急性肝衰竭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BV-ACLF患者肝组织中NK细胞的表达显着高于轻中度CHB患者;FasL在HBV-ACLF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轻中度CHB患者;表达NKP30、NKP46和FasL的外周NK细胞比例以及MFI水平均高于轻中度CHB患者。在MHV-3诱导的Balb/cJ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耗竭NK细胞可以使该模型动物生存率由0显着上升到22.2%。2、KCTD9在HBV-ACL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增高,以NK细胞最为显着。HBV-ACLF患者(15例)外周血中,表达KCTD9分子的NK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轻中度CHB患者(21例),而CD8+T细胞的比例无显着差义;HBV-ACLF患者外周NK、CD4+T和CD8+T细胞表达KCTD9的平均荧光强度(MFI)水平均显着高于轻中度CHB患者。将15例HBV-ACLF患者表达KCTD9的外周NK细胞比例与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与ALT和AST水平高度正相关,而与Tbil、Dbil、ALB、PTA、HBV DNA以及年龄无相关性,提示KCTD9可能参与了NK细胞介导的肝细胞损伤及重型肝炎的发生。3、KCTD9通过下调NKG2A表达在体外促进NK92细胞活化。利用人KCTD9表达质粒电转染NK92细胞系24小时后,NK92细胞表达KCTD9分子和活化标志CD69分子水平均显着增加;其在体外针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功能显着增强:IFN-γ分泌增加;对系列NK细胞活化性/抑制性受体检测后发现NKG2A的表达显着下调。4、针对KCTD9的治疗性shRNA干扰延缓MHV-3诱导的暴发型肝炎疾病进展。成功构建小鼠KCTD9表达质粒、针对小鼠KCTD9的shRNA干扰质粒和非相关对照干扰质粒。利用构建的干扰质粒尾静脉高压注射MHV-3感染的Balb/cJ小鼠,可以使小鼠肝脏KCTD9的表达显着下调;小鼠的生存率由0上升到22.2%:血清转氨酶水平显着下降;小鼠肝组织的病理情况得到改善。KCTD9表达质粒注射组小鼠疾病病情加重。5、针对KCTD9的治疗性shRNA干扰降低肝脏NK细胞活化和杀伤功能。与非相关对照组相比,MHV-3感染后72小时shRNA干扰组肝脏NK细胞表达KCTD9和CD69分子均显着下降;分离纯化的肝脏NK细胞对感染后48小时肝细胞的杀伤效率显着降低;肝脏NK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显着下降。KCTD9表达质粒注射组小鼠肝脏NK细胞活化和各项功能均显着增强。[结论]1、本研究在人类HBV-ACLF疾病及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证实了NK细胞在肝脏组织中大量存在,活化的肝脏NK细胞可通过增强表达的FasL发挥杀伤功能,进而在病毒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2、体外研究阐明了KCTD9分子通过降低NKG2A受体的表达促进NK细胞活化,从而诱导之后的杀伤及细胞因子分泌功能。3、本研究阐明了KCTD9通过活化NK细胞从而参与病毒诱导的急性肝细胞损伤及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4、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干预KCTD9的表达可以通过降低肝脏NK细胞的活化而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率,为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和理论依据。

金萍,贾玉杰[6](2008)在《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Fas系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 Fas 抗原及其配体参与的细胞凋亡机制在慢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脂肪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Fas 及 FasL 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并分析 ALT、血清肝纤维化系列指标与 Fas 及 FasL 阳性率的相关性,设对照组26人。结果 (1)40例慢性乙型肝炎和20例脂肪肝患者 PBMC Fas 阳性细胞平均百分率分别为0.36和0.37,FasL 阳性细胞平均百分率分别为0.42和0.45,对照组为0.29和0.28。经方差分析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 ALT增高程度不同,Fas 及 FasL 的检测结果经方差分析,P 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 Fas 和 FasL值明显低于 ALT 增高组。(3)对肝纤维化系列指标与 Fas 和 FasL 的检测及相关分析发现,大部分指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慢性肝病患者的 PBMC Fas 和 FasL 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脂肪肝患者 PBMC Fas及 FasL 的表达增多,提示在脂肪肝的发病中存在 Fas/FasL 系统介导的免疫应答。

罗祖军,李艳华[7](2008)在《慢性HBV患者外周血Th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细胞凋亡信号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提取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5例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细胞凋亡信号蛋白Fas、FasL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慢性乙肝患者Th细胞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Bcl-2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h细胞凋亡异常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效应低下及疾病发展相关。

王瑶芬[8](2007)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ICD及FasL表达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VDNA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及FasL表达的关系。方法:无菌条件下常规分离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3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两组培养72小时,一组加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后,采用PI染色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另一组未加PHA经PE标记抗人FasL标记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FasL表达阳性PBMC的百分率。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t=4.93,P<0.01),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t=4.65,P<0.01)。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HBVDNA负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H=18.0,P<0.05),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H=10.99,P<0.05),且HBVDNA负荷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率及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亦高。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率与FasL表达呈正相关(rs=0.70, 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AICD现象,HBV感染可激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asL的表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负荷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及FasL表达亦高,且AICD与FasL表达呈正相关。

邢文斌,刘丽娜,吕申[9](2007)在《Fas、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的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水平及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关系。对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肝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细胞中Fas、FasL表达强度,并采用单克隆抗体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表达阳性百分率;同时,采用荧光实时标记法测定血清中病毒复制指标HBV DNA水平;采用Beckm 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并研究其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中Fas、FasL表达强度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加重而增强(P均<0.001),与白蛋白及丙氨酸转移酶(ALT)呈负相关(P<0.005,P<0.001),与球蛋白、总胆红质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的表达阳性率与血清中肝炎病毒复制指标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与慢性肝炎分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导肝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的表达。肝细胞Fas、FasL的表达随炎症活动度加重而表达增强,但其介导的凋亡并不引起肝细胞炎症损伤即ALT活性并不升高,相反减少;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白蛋白的合成。提示Fas-FasL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是以非细胞损伤方式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同时,随血清HBV DNA水平增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的表达亦增强,淋巴细胞的凋亡因而增多,是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Fas、FasL介导的凋亡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且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刘丰海[10](2006)在《乙肝病毒感染性疾病与Fas系统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及细胞膜表面Fas/FasL的检测,结合乙肝病毒感染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Fas/FasL(sFas/sFasL)水平的改变,探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淋巴细胞表面所表达的Fas/FasL与血清sFas/sFasL之间的变化规律,期望进一步阐明乙肝病毒感染慢性肝细胞损害致重症化和肝细胞癌变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人、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表面表达Fas/FasL的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sFas/sFasL的表达。结果(1)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证实,与正常对照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相比较,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高,差别有显着性(P<0.01)。(2)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证实,与正常对照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相比较,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Fas显着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相比较,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FasL显着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FasL显着降低,与其他三组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双抗体夹心法证实,与正常对照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相比较,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含量均显着增高,差别有显着性(P<0.01);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sFas含量明显增高,sFasL含量显着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高。(2)Fas/FasL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3)sFas和sFasL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及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之间存在明显差异。(4)Fas/FasL和sFas/sFasL的相互作用在淋巴细胞的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危险因素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分子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1.2.2 实验室检测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CHB重度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2.3 两组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
    2.4 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与病毒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2.5 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对CHB重度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3 讨 论

(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免疫状态分期
    2.2 研究方法
        2.2.1 观察指标
        2.2.2 标本收集
        2.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2.2.4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方法
        2.2.5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2.6 HBV-DNA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
        3.1.1 不同免疫状态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特征
        3.1.2 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的评估效能
    3.2 HBV-DNA载量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影响
    3.3 不同HBsAg定量水平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
    3.4 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的评估效能
    3.6 T淋巴细胞亚群对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评估效能
    3.7 抗病毒治疗对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CD8+T淋巴细胞与HBV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试剂配方
附录三 主要仪器设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对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HBsAg促进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HBsAg对 p53、mFas、sFas和 FasL的表达以及Fas棕榈酰化修饰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HBsAg对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ISC)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HBsAg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HBsAg抑制AKT磷酸化的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胞内滞留HBs Ag突变进一步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HBsAg促进Fas介导的小鼠肝脏损伤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Fas/FasL通路在HBV感染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药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刀豆蛋白A(ConA)肝损伤模型的研究应用
综述二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清利活血健脾法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
        1. CHB概说
        1.1 CHB的流行情况
        1.2 CHB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1.2.1 CHB的诊断
        1.2.2 CHB治疗的总体目标
        1.2.3 CHB治疗的终点
        1.3 CHB的治疗
        2. 中医学关于CHB的认识与治疗优势
        2.1 中医学关于CHB的认识
        2.2 中医药治疗CHB的优势
        3. 清利活血健脾法与CHB
        3.1 总述
        3.2 清热利湿法与CHB
        3.3 活血化瘀法与CHB
        3.4 健脾扶正法与CHB
        3.5 兼挟证的治则
        3.5.1 疏肝
        3.5.2 清热凉血解毒
        3.5.3 补肾
        3.6 清利活血健脾法是治疗CHB的核心大法
        3.7 小结
        4. 荣肝合剂的组方、用药及配伍特点
        4.1 荣肝合剂的组方依据
        4.2 荣肝合剂的主要药物
        4.3 荣肝合剂的配伍特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探讨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保肝降酶作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1. 中药的保肝降酶药作用
        2. 中医药保肝降酶治疗CHB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2.1 "保肝降酶"要名副其实
        2.2 保肝降酶处方切勿根据中药药理堆砌用药
        2.3 中药保肝降酶治疗应具备的作用
        2.3.1 中药保肝降酶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2.3.2 中药保肝降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
        2.3.3 中药保肝降酶与抗肝纤维化的结合
        2.3.4 保肝降酶与病理组织学改善
        2.3.5 中药保肝降酶治疗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
        2.4 加强中医药保肝降酶治疗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干预药物
        2.3 造模方法
        2.3.1 急性肝损伤实验
        2.3.2 慢性肝损伤实验
        2.4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4.1 血清学指标ALT、AST、TBiL、HBsAg、HBV DNA的检测
        2.4.2 肝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2.4.3 肝组织MDA及SOD水平检测
        2.4.4 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组织CD4+、CD8+值以及所占比例
        2.4.5 免疫组化法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检测
        2.4.6 RT-PCR肝组织中TNF-α、INF-γ、IL-4、IL-10表达水平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1.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2 血清学ALT、AST、TBiL情况
        3.2.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2.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3 中药对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3.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3.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4 病毒血清学指标HBsAg、HBV DNA水平变化
        3.4.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4.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5 肝组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指标MDA、SOD水平的变化
        3.5.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5.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6 肝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3.6.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6.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7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的变化
        3.7.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7.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8 肝组织中TNF-α、INF-γ、IL-4、IL-10的变化
        3.8.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8.2 慢性肝损伤实验
        4. 讨论
        4.1 关于HBV转基因小鼠及ConA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4.2 关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4.3 关于淋巴细胞亚群
        4.4 关于肝组织TNF-α、INF-γ、IL-4、IL-10的表达
        4.5 关于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
        4.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试验设计
        2.6 试验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资料收集
        2.8.1 SF-36量表的使用
        2.8.2 CLDQ的使用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访视1(3个月)各指标变化
        3.2.1 生化指标的变化
        3.2.2 患者生活质量变化
        3.3 访视2(6个月)各指标变化情况
        3.3.1 生化指标的变化
        3.3.2 访视2生活质量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小结
附录1 SF-36健康调查问卷
附录2 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换算
附录3 慢性肝病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5)NK细胞及其新型分子KCTD9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NK细胞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K细胞新型分子KCTD9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 KCTD9在重型肝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亚群定位及与肝损伤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KCTD9与NK92细胞活化及功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治疗性KCTD9-shRNA对MHV-3诱导的小鼠暴发型肝炎的干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ICD及FasL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器材
    2.4 实验步骤
    2.5 收集数据及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 PBMC 凋亡率(%)及 FasL 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
    3.2 不同HBVDNA负荷PBMC凋亡率及FasL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
附图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Fas、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肝细胞Fas、FasL表达的检测
    1.3 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表达的检测
    1.4 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
    1.5 肝功能检测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肝细胞中Fas、FasL表达
        2.1.1 肝细胞中Fas、FasL表达强度与炎症活动度的关系
        2.1.2 肝细胞中Fas、FasL表达强度与肝功能的关系
    2.2 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表达
        2.2.1 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表达与血清中HBV DNA定量的关系
        2.2.2 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表达与慢性肝炎程度的关系
3 讨论

(10)乙肝病毒感染性疾病与Fas系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主要试剂与仪器
    3.实验方法
        3.1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制备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
        3.3 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Fas/FasL的表达
        3.4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sFas/sFasL
        3.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1.制备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2.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早期凋亡淋巴细胞
    3.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Fas/FasL
    4.血清中的sFas/sFasL水平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危险因素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分子水平[J]. 陈惠珍,杨筱敏,卢靖,郑琼蕾,陈晓洁,齐艳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18)
  • [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D]. 徐清浪. 南昌大学, 2021(01)
  • [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D]. 荆振唐.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中药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D]. 张引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5]NK细胞及其新型分子KCTD9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研究[D]. 陈韬.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6]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Fas系统的临床研究[J]. 金萍,贾玉杰.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8(02)
  • [7]慢性HBV患者外周血Th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罗祖军,李艳华. 实用医技杂志, 2008(04)
  • [8]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ICD及FasL表达的关系[D]. 王瑶芬. 南昌大学, 2007(03)
  • [9]Fas、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J]. 邢文斌,刘丽娜,吕申.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7(01)
  • [10]乙肝病毒感染性疾病与Fas系统相关性研究[D]. 刘丰海. 青岛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Fas和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