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

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化宇[1](2020)在《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方法设计及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蒸汽为热源的液态食品传导加热过程中,为了达到杀菌和灭菌要求,通常存在热量损失严重、管路结焦等问题,微波凭借其不需要传热介质的介电加热方式,具有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的本征优势。然而,现有微波加热系统在连续式液体应用中普遍存在端口反射系数高、物料升温速率不稳定且过程能量转换率低等问题。为克服上述缺点,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开发适用于液态食品的新型连续式微波加热方法。本研究旨在为微波加热在连续式液态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方法设计及计算机仿真研究基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拟方法,进行系统优化设计。采用矩形波导式微波谐振腔时,微波从谐振腔E面输入时能够将流体加热至更高温度,但加热均匀性差,而H面输入时效果则相反,因此选择E面与H面相结合的微波输入方式。以WR-430标准波导为对象,通过测试各端口散射参数变化,确定H面波导与E面波导的最佳中心距离为0.117 m。此外,当波导连接角度为45o时,入射端口反射损耗大幅下降,与90o连接波导相比,此时E面与H面波导的端口反射损耗分别下降9.19%和17.87%,并且其他端口的散射参数并未出现明显涨幅。最后,通过调整波导中调配器位置及插入深度能够使系统的阻抗匹配特性得到进一步提升。(2)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过程多物理场耦合效果研究根据仿真优化结果制造实验设备并通过比较实验与模拟过程在600 s内的管路出口平均温度来验证模型准确性,当流体流量为1.25 L/min,1.50 L/min及1.75 L/min时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46、3.66和2.39,证明模型准确度较高。通过改变设备运行参数进一步探究流体热响应效果,发现流体热量吸收过程与谐振腔内电场分布紧密相关,高场强区域有利于流体局部升温速率的提升。流体流量、微波输入功率以及微波频率分别从加热时间、电场强度及物料介电性质方面影响加热效果。多端口微波输入方式能够使腔体内电场分布更加均匀,且波导连接角度的变化有助于使微波能量集中于流体管路区域,促进流体的微波吸收效果。此外,流体初始流速越小,管路中速度梯度越明显,管壁承压也越小,且入口处管壁压力较其他部分更大。(3)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过程能源效率分析通过系统设计与优化,H平面与E平面上微波输入端口的反射损耗最终分别降低至11.54%与17.29%,液体热处理温度提升至369.07 K,且微波能量转换率提升至71.10%,与传统单端口模式相比涨幅近30%。此外,微波加热方式的主要能量来源为电能,在处理量相同情况下,微波加热较传统蒸汽加热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且能够有效避免蒸汽及冷却水消耗。微波加热在解决管路结焦问题的同时,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中就地清洗及污水处理环节的消耗,为液态食品热加工过程的综合成本优化提供了有效方法。

袁璐[2](2020)在《微波处理对大米淀粉结构特征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微波辐射是一门新兴加工技术,具有快速、穿透性好、加热均匀及营养损失少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淀粉类食品的加工中。在过去十几年中,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报道涉及微波辐射对淀粉结构特征的影响,但是对于微波辐射对淀粉结构特征的影响至今还没形成统一的结论;而且对微波处理前后淀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也很少关注。因此,本文以大米为原料,采用碱提法提取大米淀粉,分析淀粉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然后重点研究微波处理对大米淀粉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的影响,并对微波处理前后大米淀粉的主要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以期为大米淀粉及其制品在微波辐射加工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碱提法提取大米淀粉并测定大米淀粉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米中淀粉含量很高,占干基88.46%;大米淀粉的总淀粉含量为96.61%(干基),直链淀粉含量达11.28%。大米淀粉的糊化温度为86.1℃,糊化焓为4.27 J/g,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依次为657.0 cP、602.0 cP、986.3 cP、56.0 cP和387.7 cP。大米淀粉颗粒呈现出不规则多边形,粒径约为3~8μm,比表面积为1.45 m2/g,并且具有明显的偏光十字,呈现A-型淀粉结晶特征。大米淀粉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多分散系数Mw/Mn、均方根旋转半径Rg和分支度依次为2.79×107 g/mol、2.58×107 g/mol、1.08、172.2 nm和14.89%。综上,提取所得大米淀粉支链淀粉含量高,糊化焓较低;淀粉颗粒较小,呈现A-型晶体结构,分子量相对较小。2.研究不同微波处理条件对大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即改变微波处理条件(水分含量、温度和时间),考察其对大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颗粒形貌、结晶特性及DSC特性等理化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对大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显着影响,但会破坏大米淀粉的颗粒形貌、结晶特性和糊化特性。微波处理过程中,大米淀粉样品中的水分含量对其颗粒形貌、结晶特性和糊化特性影响较小,但是微波处理温度和时间影响较大。微波处理温度越高和时间越长,对淀粉颗粒形貌、结晶特性及DSC特性的影响也越大。3.研究微波处理对大米淀粉精细结构特征的影响。制备不同微波处理条件的大米淀粉MW1(微波处理条件:水分含量95%、温度60℃、时间为1s)和MW2(微波处理条件:水分含量95%、温度70℃、时间为10 min),分析、对比两者和原淀粉在精细结构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对于微波处理温度和时间较小的大米淀粉MW1,由于淀粉颗粒没有被破坏,晶体结构也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体外消化特性、分子量分布只发生较小的变化;而对于微波处理温度和时间较大的MW2,由于淀粉颗粒被破坏,晶体结构也由A-型晶体向无定形状态转变,淀粉的理化特性和精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微波处理后未检测到淀粉分子化学键变化。综上,微波处理温度和时间越大,对淀粉精细结构特征影响也越大。4.分析微波处理对大米淀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SPME-GC-MS鉴定分析大米粉、大米淀粉以及微波处理的大米淀粉(MW1和MW2)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大米粉和大米淀粉中共检测出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其他(其中最主要风味物质是醛类),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己醛,其次是正己醇。大米粉经过碱提法制备大米淀粉时,己醛和正己醇的相对百分含量都大大降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也降低。经过微波处理后,淀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没有明显变化,但是MW2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百分含量减少,表明微波处理温度和时间越大,大米淀粉中挥发性物质损失较为严重。

梁峰[3](2020)在《不同处理方式对鱼糜与蟹肉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白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作为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年产量巨大,已逐渐成为各种鱼糜制品的主要原料。性早熟现象是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现象,且性早熟蟹占比较大,因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目前对于性早熟蟹的加工利用研究较少。本文以白鲢鱼糜和性早熟蟹肉作为凝胶原料,研究了超声辅助凝胶化结合微波加热、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和三种多糖(麦芽糊精、β-葡聚糖、魔芋葡甘聚糖)对鱼糜蟹肉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性早熟蟹在鱼糜制品加工中的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正交实验对超声结合微波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得到较优的工艺参数为:蟹肉添加量5%;超声温度35℃;超声时间60 min;超声功率210 W;微波功率5 W/g;微波时间80 s;超声频率为60 k Hz。同时验证实验表明,工艺优化后的混合凝胶,其白度、硬度、咀嚼性、粘着性降低,弹性、粘聚性以及回复性增加;而单独进行超声辅助凝胶化或微波加热,所得到的混合凝胶品质较差。(2)微波加热与传统水浴加热相比,可显着增加混合凝胶的破断距离,但降低其破断力。此外,微波加热促进了肌球蛋白重链(MHC)的聚集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形成,并提高了持水性(WHC)。但是,微波快速加热会造成水分流失,导致凝胶表面球形小孔的产生。微波加热增加了凝胶蛋白中α-螺旋含量,降低了β-折叠含量,而超声处理和蟹肉的添加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较小。蟹肉可以提高鱼糜凝胶的WHC和水分增加量(IMC),但会导致凝胶表面形态粗糙。而超声处理可以在增加IMC的同时改善表面形态。(3)蟹肉的添加会降低凝胶质构特性,并影响色度。而添加TGase后,混合凝胶中MHC含量降低,破断力、破断距离和非冻结水含量则显着增加。蟹肉和TGase没有对混合凝胶的蛋白质二级结构产生显着影响,但TGase可以使蛋白凝胶网络结构更致密。这些结果表明,添加蟹肉会对鱼糜形成凝胶产生负面影响,而TGase可以改善混合凝胶的性能。(4)麦芽糊精和β-葡聚糖使混合凝胶质构特性略有提升,添加魔芋葡甘聚糖则会使破断力和破断距离显着降低,但对WHC提升较多。这可能是由于添加魔芋葡甘聚糖后豫弛时间T21、T22、T23减少,使得整体水分流动性降低所致,并且部分不易流动水转化为自由水和结合水。魔芋葡甘聚糖在凝胶形成过程中会吸水溶胀,使得原本鱼糜凝胶中的不易流动水与魔芋葡甘聚糖相结合,影响混合凝胶的质构特性和持水能力。添加麦芽糊精和β-葡聚糖后,储能模量(G’)变化曲线于凝胶化温度范围(20-40℃)变化比较平缓,而添加魔芋葡甘聚糖后变化较大,这说明麦芽糊精和β-葡聚糖可能会降低加热初始阶段肌球蛋白变性程度。

徐嘉,邢荣平,焦建伟,郭贵青,武海丽,张晶晶[4](2019)在《微波技术在杂粮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如今很多的技术都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民对饮食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食物的色泽、营养度以及安全性都具有一定保障,所以部分人员在杂粮食品制作过程中也会加入新技术,为人类更好的服务。微波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现代很多人们的家庭里都有微波炉,可以对很多杂粮食品进行加工,受到人民的喜爱。本文研究微波技术在杂粮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高瑞萍[5](2019)在《番茄制品超声辅助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蔬菜之一,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番茄中富含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多酚、有机酸、维生素等活性物质,食用番茄及其制品能有效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番茄年产量约1.7亿吨,已成为全球产量第二的蔬菜。除少部分番茄作为鲜食蔬菜外,每年约有80%的番茄被加工为不同类型的产品,包括去皮番茄、番茄酱、番茄汁、番茄沙司、番茄粉、番茄红素等。据FAO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番茄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番茄制品主要以浓缩番茄酱的形式出口,形式比较单一、附加值较低。另外,由于当前番茄制品主要以热加工为主,加工技术较为传统、加工精度较低,这不仅造成了原料大量损失,也导致产品质量较差、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采用新兴技术来替代或辅助传统加工技术是食品加工中的研究热点。超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技术,具有成本低、能耗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在食品加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研究选取去皮番茄、番茄酱和番茄汁这三类主要的番茄制品为研究对象,以超声技术为主线来探究超声辅助加工对这些制品的组分结构和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超声辅助番茄碱法去皮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冷超声辅助鲜榨番茄汁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超声辅助番茄酱冷破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1)通过研究超声辅助碱法去皮建立了一种能降低碱液浓度、提高产品得率及改善产品品质的番茄去皮方法。(1)建立超声辅助碱法去皮的方法。选取672个质量范围为15.64-126.66 g的三个不同品种的番茄建立去皮评价方法,得出番茄的质量(m)和表面积(A)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A=0.810m+11.5,R2=0.965),本研究中通过称重即可准确预测番茄总表面积大小,进而可以对去皮率进行准确的量化;对三个不同质量范围(30-40 g、50-60 g、70-80 g)的番茄进行去皮研究,结果发现番茄质量大小对去皮效果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在去皮研究中不需要对番茄进行预先分级;在相同的去皮条件下,仅超声处理、仅碱液处理、先超声再碱液处理和先碱液再超声处理得到的去皮率分别为10.72-11.75%、30.31-34.10%、63.39%和95.44%,这表明先碱液处理再超声处理是超声技术对番茄碱法去皮的最佳辅助方式,其中碱液和超声不是简单的加合作用而是协同作用。(2)在确定先碱液处理再超声处理的番茄去皮方式后,对超声处理参数(19.13-51.92W/L,30-50 s)和碱处理参数(4-12%,10-30 s)进行优化。确定该两步超声辅助番茄碱法去皮的最优条件为:将番茄通过4%(w/v)-97℃-30 s的碱溶液处理后,进一步通过31.97 W/L-70℃-50 s的超声处理。(3)在达到100%去皮率的条件下,超声辅助碱法去皮方式得到的去皮得率(92.12-94.12%)显着高于传统碱法去皮方式得到的去皮得率(82.77%),番茄红素含量(15.52-16.78 mg/100 g)显着高于传统碱液处理(8.70 mg/100 g);传统碱法去皮导致番茄表面有大量黄色维管束暴露,而超声辅助碱法去皮保留了番茄的大部分红层。(4)通过水溶性染料渗透、结构解析、细胞壁物质降解、生物力学特性等研究共同证实了碱液和超声处理具有化学-机械协同作用,其中热碱主要以化学方式起作用,而超声主要以机械方式起作用。概括来讲:首先,热碱能够溶解番茄表面蜡质层以及角质层中的蜡质;其次,碱溶液以点状扩散模式通过脱蜡的角质层;然后,渗透的碱降解了表皮细胞和皮下细胞的胞间层细胞壁物质,致使两层之间产生缝隙;最后,超声通过空穴效应产生的机械作用导致表皮细胞层和皮下细胞层间的缝隙增大,并使得皮裂开,最终使得表皮细胞层从番茄上分离。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改善环境及提高产品品质的番茄去皮方法,也为传统热碱去皮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线索。(2)通过冷超声处理来改善鲜榨番茄汁的物理稳定性、营养特性和安全性。(1)在冷超声处理(87.52 W/cm2,10℃,0-30 min)过程中,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至15 min,鲜榨番茄汁的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随后基本保持不变;而番茄汁的表观黏度逐渐增加,随后呈现降低趋势。(2)通过微观结构观察及粒径测定发现,在冷超声处理的第一阶段(≤15 min),番茄汁中的细胞结构受到超声空穴效应的破坏从而使得粒径减小,对番茄汁起到了均质作用,当超声时间大于15 min后,超声对颗粒不再起作用;通过流变学特性的研究发现当冷超声处理达到第二阶段(≥20 min)时,由于番茄汁具有较强的抵抗剪切变稀的能力而使得该阶段表观黏度降低而稳定性保持稳定;通过对上清相中果胶的理化特性研究,发现冷超声处理第二阶段(≥20 min)中由于超声导致果胶分子的主链发生降解促使鲜榨番茄汁出现剪切变稀抵抗。(3)从冷超声处理的时间尺度(0-30 min)来看,番茄汁中的总酚含量持续增加;菌落总数呈现降低趋势;类胡萝卜素总量在超声处理时间增加至10min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呈现降低趋势;抗坏血酸在超声处理5 min内迅速增加,随后保持恒定。(4)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的物理稳定性、营养特性的影响具有时空特性。在冷超声处理第一阶段(≤15 min),超声主要通过空穴作用产生的机械场对番茄汁颗粒相中的颗粒产生破坏作用,使得颗粒变小并释放细胞内物质到上清相中;当超声时间延长至20-30 min时,冷超声对颗粒相不再起作用,而进入到主要以机械和化学场对上清相中果胶起作用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导致上清相中果胶物质和类胡萝卜素分别被解聚和降解。在冷超声处理的第一阶段,累积的大量的自由基会导致第二阶段中类胡萝卜素被更快的降解。同时,由于类胡萝卜素的降解消耗大量的自由基,又使得抗坏血酸、多酚物质免受自由基导致的氧化降解。(5)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超声对两相作用的转折点,即当番茄汁中粒径约为160μm的粒子被超声完全破坏时就由主要对粒子相起作用转变为主要对上清相起作用。(3)通过超声辅助冷破灭酶来制备高黏度和高营养价值的番茄酱。(1)冷破、热破、超破和超声辅助冷破处理后使浓缩前的番茄汁中果胶甲酯酶的活性分别减少37.26、100、8.28和76.70%,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分别减少22.44、100、5.16和63.96%。这表明,超声辅助冷破是一种比冷破更为有效的灭酶方式。(2)四种灭酶方式得到的冷破酱(CBP)、热破酱(HBP)、超破酱(UBP)和超声辅助冷破酱(CUBP)的黏度分别为1295.13、2906.34、3788.57和5287.62 mPa·s。(3)四种番茄酱的流变特性中屈服应力、稠度系数、线性黏弹行为、非线性黏弹行为和类固体特性的大小顺序均为CUBP>UBP>HBP>CBP,结构恢复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基于两相变化来探究番茄酱的黏度和流变学特性的差异。从颗粒相的角度来看,颗粒的粒径大小为CUBP<UBP<HBP<CBP,这表明超声导致颗粒粒径减小的程度大于热处理,且热和超声对粒径的减小具有协同作用;从上清相中果胶含量及理化特性变化的角度来看,番茄酱上清相中水溶性果胶含量为CUBP>UBP>HBP>CBP;果胶的甲氧基化度、重均分子量以及代表主链的半乳糖醛酸的摩尔比为HBP>CUBP>CBP≈UBP。整体而言,随着粒径减小、上清相中果胶含量增加以及果胶主链长的增加,番茄酱的黏度、屈服应力、稠度系数、线性黏弹行为、非线性黏弹行为和类固体特性均逐渐增大。与酶导致体系中果胶发生降解相比,超声导致细胞壁被破坏使得颗粒粒径减小和果胶物质释放对体系的黏度和流变特性影响更大。(5)与传统热处理灭酶方式相比,超声辅助冷破灭酶能提高番茄酱的营养价值。CBP、HBP、UBP和CUBP中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113.93、83.52、83.25、133.98 mg/100 g DW,总酚含量分别为419.76、444.3、494.23、456.55μg/g DW,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138.08、132.28、153.13、153.38 mg/100 g DW,顺式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21.15、23.64、25.31、25.73 mg/100 g DW。四种番茄酱的总抗氧化能力为UBP>CUBP>HBP≈CBP。本研究表明,超声辅助冷破灭酶是一种生产高黏度和高营养价值番茄酱的方法。

钟汝能[6](2018)在《微波热加工农产品的腔体结构优化与物料介电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微波加热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等领域,其学科基础涉及电磁理论、传热传质、电磁计算等多个学科。物料介电特性是研究物料微波热加工问题不可缺少的特征参数,等效介电特性是表征混合物料吸收微波能量的重要参数,因此,颗粒型混合物料的等效介电特性研究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论文在综合分析微波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多模微波加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实验测量研究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微波热加工农产品所涉及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电磁理论出发,综合分析了介质的极化机理,阐述了微波能量转化的原理和物料介质特性在微波热加工物料中的作用原理,探讨了物料电磁特征参数(?)、(?)、(?)、(?)、(?)在微波热加工物料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并据此分析了理想介质、理想导体、一般导体、极性介质等典型介质的吸波特性。(2)提出通过优化微波反应腔腔体内壁结构的方式,提高微波加热效率和微波加热均匀性的路径和方法。分析计算了在腔体内壁分别设置半圆柱型凸槽、凹球面、凸球面和脊形凹槽时的微波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参数指标,获得了既能提高加热效率、又能提高加热均匀性的相关基本规律。模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腔体的内部结构既可提高微波加热效率,又可改善加热的均匀性,且能抑制腔内高电场聚集区域的形成。与常规光滑腔壁反应腔相比,在腔体内壁设置半圆柱型凸槽和脊型凹槽结构装置,能使加热效率和均匀性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加热效率的最大值达98.75%,均匀性最大提升幅度达57.54%),且最优结构参数的分布区间相对较广,为微波热加工物料过程中的“热点”预警和反应器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3)提出应用Monte Carlo(蒙特卡罗,MC)随机模拟方法和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计算软件(简称MC-FEM方法)分析计算颗粒随机分布混合物的等效介电特性,并通过大量数值实验验证了MC-FEM方法的正确性。提出了计算颗粒型二元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介电损耗因子)的通用MGEM修正公式(Modified General Effective Medium),并将MGEM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数值方法计算值、经典理论公式计算值等进行了大量实例数据比较,验证了MGEM公式的正确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颗粒型农产品的等效介电特性分析提供一个准确性高且方便使用的计算公式。(4)运用MC-FEM方法,分析研究了双组分、三组分和核壳颗粒型混合物料中,各组分的空间位置、体积分数、电导率、介电特性等因素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吸波特性和局域电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可采用球体+立方体的颗粒结构形状模拟椭球型颗粒(农产品)物料的等效介电特性;(2)各组分物理特性、介电特性等均对混合物的等效介电特性和吸波特性有影响,会使混合物中的局域场出现增强现象。(5)设计了基于无校准同轴传输/反射法的农产品介电特性测量方案,以及基于MGEM公式的农产品介电特性测量实施方案。实验测量了微波频段下粉末状农(副)产品(马铃薯、三七、天麻、石斛)、菜籽颗粒(白叶苋菜、包心芥、大红苋菜、香菜籽、白菜籽、野荠菜、油菜籽)、杂粮颗粒(黑芝麻、玉米渣粒、紫米和小米)和草籽颗粒(熟禾、白三叶、虞美人、剪股银、狗牙根、黑心菊)等农(副)产品的介电特性,拟合得到不同农(副)产品的介电常数、损耗因子与微波频率、含水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和不同农产品在2.45GHz处介电特性与含水(油)率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室温下,所测量农产品在含水率(?)和微波频率2.45GHz条件下的介电常数介于3.5-9之间、介电损耗因子介于0.1-3.0之间,此结论可用于预测其它农产品的介电特性。同时,本文所提出的实验测量方案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中遇到的夹具校准、多样品测量、样品位置难以确定等问题。以上研究相关结论可为农产品的微波热加工器件设计、微波能利用效率提升和微波辅助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对其它颗粒型混合物料的微波热加工处理也同样适用。

魏珣,贾敬敦,王振斌,马海乐,葛毅强[7](2017)在《基于文献计量的世界食品物理加工研究发展态势分析》文中认为食品物理加工是当前食品加工领域的重要分支。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数据库,梳理食品物理加工科技创新的历史沿革、国家或地区研究实力、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为食品物理加工科技工作者和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食品物理加工研究的历史沿革可分为3个阶段:起步于1950—1960年代,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腾飞于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3年到2007年SCI发文量激增,属于爆发阶段。美国、中国、西班牙、加拿大、德国、土耳其等是主要科技创新国家,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起步晚,近10年来高速发展,目前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研究的质量仍需加强。食品物理加工技术主要包括微波、超声波、超高压、脉冲电场、脉冲磁场、射频、高压微射流、红外加热等8类技术,其中前4类是主要的食品物理加工技术;微波与超声波技术研究起步早,应用广泛,特别是微波技术已经成为食品加工中重要的手段;而超高压和脉冲电场技术近期继续呈现增长趋势。

石勇[8](2017)在《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微波技术的原理着手,对微波技术在食品杀菌、食品催陈、食品干燥以及杂粮脱壳这些食品加工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夏光辉,王晓雅,李冰[9](2016)在《微波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微波技术是一种依靠微波发生设备产生的高频电磁波,在有限空间内传递给被处理物体,使其吸收后加速自身分子振动来产热或诱导微生物及其他分子发生一系列理化变化的一种技术。本文阐述了微波技术在果蔬类食品加工和检测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微波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概述了微波技术的发展趋势。

杨文晶,宋莎莎,董福,董萍,许泰百,段懿菲,冯叙桥[10](2016)在《5种高新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认为果蔬中含有大量水分、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成分,还含有很多活性物质,因此不耐贮藏,容易腐败,且加工时部分营养物质及活性物质容易损失。随着人们对果蔬加工品品质要求的提高,传统加工技术已不能满足对果蔬加工的要求。能最大限度保持果蔬品质和营养成分的高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已成为果蔬加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文中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波加工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5种高新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其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高新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发展前景。

二、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方法设计及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连续式微波加热技术的进展及优势
        1.2.1 食品微波加热原理及连续式过程实现方法
        1.2.2 连续式微波加热在非流体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1.2.3 连续式微波加热在流体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1.2.4 连续式微波加热技术的研究趋势与应用前景
    1.3 仿真模拟技术在微波加热研究中的应用
        1.3.1 电磁波仿真模拟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
        1.3.2 计算机仿真模型的构建方法
        1.3.3 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在食品微波加工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连续式液体微波加热方法
        2.3.2 管路出口平均温度测定方法
        2.3.3 液态食品热物性参数测定方法
        2.3.4 液态食品电磁特性参数测定方法
        2.3.5 美拉德反应体系的制备
        2.3.6 美拉德溶液标准曲线绘制
        2.3.7 设备有效能效的计算方法
        2.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数值模拟方法
        2.4.1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2.4.2 模型假设
        2.4.3 控制方程
        2.4.4 边界条件
        2.4.5 端口散射参数(S参数)计算
        2.4.6 模型参数
3 结果与讨论
    3.1 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方法设计及计算机仿真
        3.1.1 微波腔体与流体管路的仿真优化
        3.1.2 波导排布方式的仿真优化
        3.1.3 波导角度的仿真优化
        3.1.4 波导调配器参数的仿真优化
    3.2 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多物理场耦合效果研究
        3.2.1 数值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3.2.2 连续式微波加热系统电磁场分布解析
        3.2.3 连续式微波加热过程电磁-热耦合机制解析
        3.2.4 连续式微波加热过程管内温度分布模式分析
        3.2.5 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过程中的流-固耦合机制解析
    3.3 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过程能效分析
        3.3.1 设备优化过程中的能效变化分析
        3.3.2 连续式微波加热与传统蒸汽加热的能耗对比
        3.3.3 连续式微波加热与传统蒸汽加热的综合成本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端口S参数随波导角度变化的仿真计算结果

(2)微波处理对大米淀粉结构特征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淀粉概述
    1.2 淀粉结构的测定方法
    1.3 微波辐射加工概况
        1.3.1 微波辐射的基本原理
        1.3.2 淀粉的介电特性
    1.4 微波辐射对淀粉结构特征的影响
        1.4.1 微波辐射对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1.4.2 微波辐射对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1.4.3 微波辐射对淀粉化学结构的影响
        1.4.4 微波辐射对淀粉性质的影响
    1.5 微波辐射在淀粉原料改性和淀粉类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5.1 微波辐射在淀粉类食品加热中的应用
        1.5.2 微波辐射在淀粉类原料改性中的应用
        1.5.3 微波辐射在淀粉类食品杀菌消毒中的应用
    1.6 大米风味物质的形成与测定
        1.6.1 大米中风味物质研究现状
        1.6.2 大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方法
        1.6.3 大米淀粉对大米制品风味形成的影响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大米淀粉制备、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
    2.1 前言
    2.2 试剂与耗材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大米淀粉提取与制备
        2.4.2 基本理化特性测定
        2.4.3 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2.4.4 溶解度和膨胀度分析
        2.4.5 体外消化分析
        2.4.6 热物特性分析
        2.4.7 糊化特性分析
        2.4.8 颗粒形貌分析
        2.4.9 比表面积分析
        2.4.10 偏光十字分析
        2.4.11 结晶特性分析
        2.4.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4.13 分子量及分布分析
        2.4.1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2.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基本理化特性
        2.5.2 溶解度和膨胀度
        2.5.3 体外消化特性
        2.5.4 热物特性
        2.5.5 糊化特性
        2.5.6 颗粒形貌
        2.5.7 比表面积
        2.5.8 偏光十字
        2.5.9 结晶特性
        2.5.10 红外光谱特征
        2.5.11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2.5.1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微波处理条件对大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剂与耗材
    3.3 主要仪器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微波处理过程中淀粉水分含量对其理化特性的影响
        3.4.2 微波处理温度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3.4.3 微波处理时间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3.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微波处理过程中淀粉水分含量对其理化特性的影响
        3.5.2 微波处理温度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3.5.3 微波处理时间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波处理对大米淀粉精细结构特征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剂与耗材
    4.3 主要仪器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溶解度和膨胀度分析
        4.4.2 体外消化特性分析
        4.4.3 糊化特性分析
        4.4.4 比表面积分析
        4.4.5 偏光十字分析
        4.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4.4.7 分子量的测定及分布分析
        4.4.8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4.4.9 数据处理与分析
    4.5 实验结果
        4.5.1 微波处理对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4.5.2 微波处理对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4.5.3 微波处理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5.4 微波处理对淀粉比表面积的影响
        4.5.5 微波处理对淀粉偏光十字的影响
        4.5.6 微波处理对淀粉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4.5.7 微波处理对淀粉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4.5.8 微波处理对淀粉核磁共振氢谱(~1H-NMR)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波处理对大米淀粉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初探
    5.1 前言
    5.2 试剂与耗材
    5.3 主要仪器设备
    5.4 实验方法
        5.4.1 固相微萃取处理
        5.4.2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C-MS分析
        5.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5 实验结果
        5.5.1 大米粉及微波处理前后淀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体情况
        5.5.2 大米粉及微波处理前后的淀粉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不同处理方式对鱼糜与蟹肉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鱼糜、性早熟蟹研究概况
        1.1.1 鱼糜制品产业现状
        1.1.2 性早熟蟹的形成与利用
    1.2 鱼糜凝胶研究进展
        1.2.1 鱼糜凝胶的形成及机理
        1.2.2 鱼糜凝胶形成的影响因素
    1.3 不同处理方式对鱼糜凝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微波加热在鱼糜制品中的应用
        1.3.2 超声处理在鱼糜制品中的应用
        1.3.3 TGase在鱼糜制品中的应用
        1.3.4 多糖在鱼糜制品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超声结合微波制备混合凝胶的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混合凝胶的制备
        2.2.2 微波结合超声处理单因素实验
        2.2.3 凝胶强度的测定
        2.2.4 持水性的测定
        2.2.5 白度的测定
        2.2.6 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蟹肉添加量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2.3.2 超声处理功率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2.3.3 超声频率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2.3.4 超声时间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2.3.5 超声温度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2.3.6 微波功率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2.3.7 微波时间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2.3.8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3.9 验证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加热方式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1 混合凝胶的制备
        3.2.2 凝胶强度的测定
        3.2.3 持水性的测定
        3.2.4 水分含量的测定
        3.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2.6 扫描电镜
        3.2.7 拉曼光谱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加热方式对混合凝胶凝胶强度的影响
        3.3.2 不同加热方式对混合凝胶持水性的影响
        3.3.3 不同加热方式对混合凝胶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3.3.4 凝胶电泳蛋白图谱分析
        3.3.5 混合凝胶微观结构观察
        3.3.6 不同加热方式对混合凝胶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Gase的添加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1 混合凝胶的制备
        4.2.2 凝胶强度的测定
        4.2.3 白度的测定
        4.2.4 SDS-PAGE电泳
        4.2.5 扫描电镜
        4.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4.2.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Gase和蟹肉对混合凝胶强度的影响
        4.3.2 TGase和蟹肉对混合凝胶色度的影响
        4.3.3 TGase和蟹肉对混合凝胶蛋白组成的影响
        4.3.4 TGase和蟹肉对混合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4.3.5 TGase和蟹肉对混合凝胶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4.3.6 TGase和蟹肉对混合凝胶水分状态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三种多糖添加对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内容与方法
        5.2.1 混合凝胶的制备
        5.2.2 凝胶强度的测定
        5.2.3 持水性的测定
        5.2.4 白度的测定
        5.2.5 切片染色观察
        5.2.6 低场核磁共振
        5.2.7 动态流变性的测定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三种多糖对混合凝胶强度的影响
        5.3.2 三种多糖对混合凝胶持水性的影响
        5.3.3 三种多糖对混合凝胶白度的影响
        5.3.4 混合凝胶的染色观察
        5.3.5 三种多糖对混合凝胶水分状态的影响
        5.3.6 三种多糖对混合凝胶流变性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微波技术在杂粮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微波技术概述
    1.1 微波技术原理
    1.2 微波技术的技术优点
2 微波技术在杂粮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1 微波技术烹饪杂粮食品的技术优势
    2.2 微波技术在杂粮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一,干燥功能。
        第二,杂粮脱壳。
        第三,杂粮食品催陈。
3 结语

(5)番茄制品超声辅助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超声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概述
    1.2 超声波的工作原理
    1.3 超声技术在果蔬及其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超声在果蔬干制及冷冻加工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1.3.2 超声在灭活果蔬制品内源酶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1.3.3 超声在果蔬制品微生物安全控制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1.3.4 超声在改善果蔬制品品质特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1.4 去皮番茄制品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番茄酱和番茄汁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 参考文献
第2章 超声辅助番茄碱法去皮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及去皮方法
        2.3.2 去皮方法的建立
        2.3.3 番茄硬度测定
        2.3.4 番茄色泽测定
        2.3.5 番茄红素测定
        2.3.6 番茄皮水溶性染料渗透试验
        2.3.7 番茄皮生物机械性能测定
        2.3.8 果胶含量测定
        2.3.9 番茄皮结构观察
        2.3.10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番茄去皮方法的建立
        2.4.2 影响超声辅助碱法去皮效果的因素
        2.4.3 超声辅助碱法去皮对番茄去皮得率及品质的影响
        2.4.4 超声辅助碱法去皮的机制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3章 冷超声辅助鲜榨番茄汁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原料及器具预处理
        3.3.2 番茄汁制备及冷超声处理
        3.3.3 番茄汁物理特性测定
        3.3.4 番茄汁化学特性测定
        3.3.5 番茄汁中菌落总数测定
        3.3.6 番茄汁营养特性测定
        3.3.7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整体质量的影响
        3.4.2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3.4.3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营养特性的影响
        3.4.4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安全特性的影响
        3.4.5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稳定性及营养特性影响的时空机制描述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4章 超声辅助番茄酱冷破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番茄酱制备方法
        4.3.2 酶活性测定
        4.3.3 番茄酱上清相中水溶性果胶理化性质测定
        4.3.4 番茄酱粒径测定
        4.3.5 番茄酱流变学特性测定
        4.3.6 抗坏血酸测定
        4.3.7 多酚测定
        4.3.8 类胡萝卜素测定
        4.3.9 抗氧化活性测定
        4.3.10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灭酶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
        4.4.2 不同灭酶处理对番茄酱上清相中果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4.4.3 不同灭酶处理对番茄酱粒径的影响
        4.4.4 不同灭酶处理对番茄酱黏度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4.4.5 不同灭酶处理对番茄酱营养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

(6)微波热加工农产品的腔体结构优化与物料介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微波与微波能
        1.1.1 微波加热频段
        1.1.2 微波效应
        1.1.3 微波材料及装置
        1.1.4 微波能利用
    1.2 微波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
        1.2.1 微波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2 微波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1.2.3 微波加工农产品的优势
    1.3 微波热加工农产品的电磁理论基础
        1.3.1 物料的介电特性
        1.3.2 微波介电加热的机理
        1.3.3 微波介电加热的特点
    1.4 多模微波加热腔应用研究进展
        1.4.1 多模微波加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多模微波腔场分布的优化研究
        1.4.3 多模微波腔加热的均匀性研究
    1.5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研究进展
        1.5.1 颗粒型混合物的等效介电特性
        1.5.2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理论研究
        1.5.3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1.5.4 农产品介电特性的实验测量研究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
    2.1 介质的极化及其介电特性
        2.1.1 介质极化及分类
        2.1.2 介电特性
        2.1.3 穿透深度
    2.2 微波能量转化原理
    2.3 物料性质对吸波特性的影响
        2.3.1 理想介质的吸波特性
        2.3.2 理想导体的吸波特性
        2.3.3 一般导体的吸波特性
        2.3.4 极性介质的吸波特性
    2.4 物料对微波能量的吸收
        2.4.1 基于能量守恒的微波能吸收
        2.4.2 基于吸收系数的微波能吸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腔体结构优化对加热效率及均匀性影响的数值仿真
    3.1 微波加热效率和均匀性的分析评价方法
        3.1.1 微波吸收效率
        3.1.2 均匀性评价方法
        3.1.3 归一化权重因子
        3.1.4 数值仿真基本模型
    3.2 脊形凹槽结构对微波反应器加热效率及均匀性的影响
        3.2.1 仿真模型
        3.2.2 凹槽结构参数b和d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3.2.3 凹槽结构参数b和d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3.2.4 凹槽结构参数b和 d对加热效率和均匀性的综合影响
        3.2.5 仿真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3.3 凸球面结构对微波反应器加热效率及均匀性的影响
        3.3.1 仿真模型
        3.3.2 凸球面参数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3.3.3 凸球面参数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3.3.4 凸球面参数对加热效率和均匀性的综合影响
        3.3.5 仿真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3.4 凹球面结构对微波反应器加热效率及均匀性的影响
        3.4.1 仿真模型
        3.4.2 凹球面结构参数b和 d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3.4.3 凹球面结构参数b和 d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3.4.4 凹球面结构参数对加热效率和均匀性的综合影响
    3.5 脊形凹槽结构对微波反应器加热效率及均匀性的影响
        3.5.1 仿真模型
        3.5.2 凸槽参数对微波加热效率的影响
        3.5.3 凸槽结构参数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3.5.4 凸槽参数r和 d对加热效能的综合影响评价
        3.5.5 仿真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3.6 新型腔体结构对微波场分布的影响
        3.6.1 装置结构对整体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3.6.2 装置结构形态对电场分布的影响
        3.6.3 装置结构对“热点”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分析方法
    4.1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数值计算原理及其数值边界
        4.1.1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数值计算原理
        4.1.2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Hashin-Shtrikman边界
    4.2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MC-FEM计算方法研究
        4.2.1 分析颗粒型混合物等介电特性的MC-FEM方法
        4.2.2 应用MC-FEM方法计算颗粒型混合物的等效介电特性
    4.3 颗粒型二元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通用MGEM公式研究
        4.3.1 MGEM公式的提出
        4.3.2 MGEM公式介电常数计算结果的数值检验
        4.3.3 MGEM公式损耗因子计算结果的数值检验
        4.3.4 MGEM公式与文献实验数据的比较
        4.3.5 MGEM公式的实验测量应用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颗粒物质的结构形状与MC-FEM分析
        5.1.1 常规颗粒物质的结构形状
        5.1.2 不同颗粒形状混合物的MC-FEM模拟结果
    5.2 双组分颗粒型物料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5.2.1 颗粒物质的随机位置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2.2 颗粒物质的体积分数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2.3 颗粒物质的电导率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2.4 颗粒物质介电特性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3 三组分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5.3.1 三组分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MC-FEM计算模型
        5.3.2 颗粒物质的体积分数对三组分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3.3 颗粒物质的电导率对三组分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3.4 颗粒物质电导率和体积分数对三组分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3.5 颗粒物质对三组分混合物局域场分布的影响
    5.4 核壳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5.4.1 核壳颗粒物质的壳层厚度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4.2 核壳颗粒物质的壳层体积分数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4.3 核壳颗粒物质的壳层电导率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4.4 基体(包裹)相核壳物质介电常数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4.5 颗粒物质的内核介电常数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产品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6.1 农产品电磁参数测量原理
        6.1.1 传统同轴传输/反射法原理
        6.1.2 无校准同轴传输/反射法测量原理
        6.1.3 基于MGEM公式的农产品介电特性分析
    6.2 农产品介电特性测量方案
        6.2.1 实验设备
        6.2.2 样品制作
        6.2.3 体积分数计算
        6.2.4 测量方案
        6.2.5 含水率测定
        6.2.6 介电特性分析
        6.2.7 数据处理分析
        6.2.8 实验方案验证
        6.2.9 粉末-石蜡混合物的介电特性
    6.3 三七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6.3.1 实验材料与测量
        6.3.2 三七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6.3.3 三七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6.3.4 三七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6.4 马铃薯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6.4.1 实验材料和测量
        6.4.2 马铃薯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6.4.3 马铃薯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6.4.4 马铃薯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6.5 铁皮石斛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6.5.1 实验材料与测量
        6.5.2 石斛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6.5.3 石斛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6.5.4 石斛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6.6 鼓棒石斛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6.6.1 实验材料与测量
        6.6.2 鼓棒石斛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6.6.3 鼓棒石斛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6.6.4 鼓棒石斛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6.7 天麻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6.7.1 实验材料与测量
        6.7.2 天麻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6.7.3 天麻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6.7.4 天麻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6.8 菜籽类颗粒物料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6.8.1 实验材料和测量
        6.8.2 菜籽颗粒的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6.8.3 菜籽类颗粒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6.9 杂粮类颗粒物料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6.9.1 实验材料和测量
        6.9.2 杂粮颗粒颗粒的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6.9.3 杂粮颗粒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6.10 草籽类颗粒物料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6.10.1 实验材料和测量
        6.10.2 草籽颗粒的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6.10.3 草籽颗粒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6.11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
    7.3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文献计量的世界食品物理加工研究发展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2.1研究总体趋势
    2.2全球研究实力分布
    2.3主要研究机构和团队
    2.4食品加工中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3讨论
    3.1食品物理加工科技创新的趋势
    3.2食品物理加工技术优势和存在的瓶颈
    3.3我国食品物理加工研究现状
4结论

(8)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技术的原理
2 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1 食品杀菌
    2.2 食品催陈
    2.3 食品干燥
    2.4 杂粮脱壳
3 结语

(9)微波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技术
    1.1 微波技术的历史
    1.2 微波技术的概念
    1.3 微波的产生
2 微波技术在果蔬加工过程中的利用原理
    2.1 产热效应
    2.2 非热效应
3 微波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
    3.1 在果蔬干燥中的应用
    3.2 在果蔬食品杀菌和保鲜中的应用
    3.3 在果蔬膨化中的应用
    3.4 在果蔬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3.5 在果蔬微量元素测定中的应用
4 微波技术存在的问题
5 微波设备及微波技术的发展趋势
    5.1 微波设备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5.2 微波设备的多功能趋势
    5.3 微波设备的节能趋势
    5.4 微波设备的操作简便化趋势
    5.5 微波设备及技术的健康化趋势
    5.6 微波技术与其他技术协同发展
6 微波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10)5种高新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SGT
    1. 1 加工果蔬粉
    1. 2 在果蔬副产物加工中的应用
    1. 3 SGT的发展前景
2 MPT
    2. 1 加热与杀菌
    2. 2 其他应用
    2. 3 MPT的发展前景
3 UT
    3. 1 辅助提取果蔬有效成分
    3. 2 杀菌处理
    3. 3 果蔬制品生产检测及安全检测
    3. 4 UT的发展前景
4 MST
    4. 1 应用于果蔬汁澄清、分离与浓缩
    4. 2 MST的发展趋势
5 SCFE
    5. 1 提取果蔬活性成分
    5. 2 SCFE的发展前景
6 小结

四、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态食品连续式微波加热方法设计及过程研究[D]. 杨化宇. 江南大学, 2020(01)
  • [2]微波处理对大米淀粉结构特征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D]. 袁璐. 南昌大学, 2020(01)
  • [3]不同处理方式对鱼糜与蟹肉混合凝胶品质的影响[D]. 梁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4]微波技术在杂粮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 徐嘉,邢荣平,焦建伟,郭贵青,武海丽,张晶晶.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11)
  • [5]番茄制品超声辅助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D]. 高瑞萍. 西南大学, 2019(05)
  • [6]微波热加工农产品的腔体结构优化与物料介电特性研究[D]. 钟汝能.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7]基于文献计量的世界食品物理加工研究发展态势分析[J]. 魏珣,贾敬敦,王振斌,马海乐,葛毅强. 中国食品学报, 2017(06)
  • [8]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 石勇. 现代食品, 2017(07)
  • [9]微波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夏光辉,王晓雅,李冰. 中国果菜, 2016(07)
  • [10]5种高新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杨文晶,宋莎莎,董福,董萍,许泰百,段懿菲,冯叙桥.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04)

标签:;  ;  ;  ;  ;  

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