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场乳制品质量全部合格

上海市场乳制品质量全部合格

一、上海市场奶制品质量抽查全部合格(论文文献综述)

李冉[1](2020)在《基于多源数据综合分析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对于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由于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存在随机性和突发性,即食品会因为时间、地点等信息存在突发情况,所以我国一直以来都提倡“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长效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对食品在流通环节进行了风险预警的方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分析食品流通环节中可以辅助进行食品风险预警的数据来源主体,提出了基于微博舆情数据、新闻媒体报道数据、抽样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早期舆情发现、中期风险评估相结合,共同构成食品流通环节中多源食品数据风险预警体系,其中针对每一部分:1.微博舆情数据情感分析方法研究在指定抽检方案前,需要针对负面情绪多、危害性相对较大的食品进行舆情的分析。本文首先对微博高级搜索爬虫进行研究,可以获得某时间段、某地区包含有具体食品关键词的微博数据,然后提出采用基于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深度迁移学习模型的情感分析方法对微博上爬取的固定类别食品相关的舆情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并和基于传统词向量结合LSTM、Bi-LSTM的深度学习模型做实验对比。最后对发现的负面情绪评论采用词云图的方式提取负面热点词,发现负面情绪走势,为监管部门的抽检方案提供支撑。2.新闻媒体报道的文本聚类方法研究针对已发生食品事件的新闻报道的收集也可以对某地区的监管部门起到警示作用,故本文提出在传统向量空间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闻报道中的食物、地点命名实体共同计算文本之间的相似度,最后使用Single-Pass聚类算法对新闻文本进行聚类。在实验方面,首先使用网络爬虫爬取部分往年代表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算法效果,发现本文提出的算法在聚类效果上得到提升。最后提出使用单位时间段内新闻聚类中的文本数评估某食品事件话题的危险程度,并对平台上收集的贵州省2018年食品事件报道进行算法分析,以起到对地区范围内相关食品的预警作用。3.抽样检测数据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舆情情感分析和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文本聚类只能获取负面情绪较高或者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所涉及的食品类别,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为相关的监管抽检部门的抽检方案和计划提供辅助,起到早期的警示作用。在实际情况中,相关部门需要对相关所涉及的食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抽检,因此对于抽样检测结果如何分析和风险评估成为流通环节中风险预警的重要一环,故本文考虑了抽检结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提出了基于二元风险等级法对抽检结果进行风险评估,以更好的分析抽检结果的风险等级,起到预警作用。

吕国叶[2](2020)在《基于案例推理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社会和科技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大量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触及了消费者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演变为影响消费者生命健康的首要问题。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更加突显了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案例推理与人类的思考方式极其相似,当出现新问题时,寻找与新问题相似的历史问题,通过借鉴其处理方式,对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此方法在人工智能领域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中,若能对比已知信息与先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之间的差异,寻找相似度高的案例,借鉴其应急措施,分析其取得的管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应用案例推理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论文收集了2000年到2019年间我国主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首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事故发生前的征兆、媒体、消费者、政府的关注情况以及事故发生后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达到的效果,同时结合学界其他学者的研究,经过对比,得出影响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因素。接着根据案例推理中检索、重用、修正及保存四个过程展开研究。本文选取框架法表示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将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根据其所属的不同类型选择恰当的相似度计算方法,然后基于KNN算法完成食品安全事件相似度的计算过程,这种混合计算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案例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最后使用PHP语言结合MySQL完成对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数据库的搭建工作。通过本次研究,本文确定了事故发生征兆、媒体关注度、政府关注度等十个影响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案例检索的方法,构建了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数据库。数据库基本实现案例的新增、查询、修改及删除功能。最后,本文以2019年发生的“伊利奶粉汞含量超标”事件为例,对所搭建数据库的实用性进行检验,并以相似案例的解决方案为指导,制定了解决此次事件的参考性应急预案,同时提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时应重点关注事故发生征兆、快速反应、措施详尽、坚持以消费者生命安全为并积极与媒体合作,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能够辅助决策者快速解决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问题。

雷勋平[3](2019)在《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因此成为学界和实业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防范和规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基于供应链视角,本文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形成、演化、评估与治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供应链视角,首先从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剖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借助质量螺旋模型示意了农产品质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过程,进而剖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整理近10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从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识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关键要素,并结合“三鹿奶粉”事件和上海福喜“问题肉”事件剖析了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链式传导路径。最后,分别从农产品提供和治理部门两个方面,揭示了责任主体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和治理主体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2)综合考虑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因素,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和突变级数分析法展开实证研究。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运用熵权法确定评估系统中各控制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有效规避了传统突变模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结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改进突变模型运用熵权法排序并对控制变量逐层实施归一化处理,适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总值间的差距,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辨率和评估结果的客观性。(3)基于前景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提供企业与治理部门的策略演化,并引入政府补贴深入探讨了他们的演化动态。研究发现,治理部门积极治理,提供企业必然讲究诚信,可以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讲究诚信的成本付出、处罚力度、不诚信的收入三个指标直接影响提供企业的策略选择;风险规避系数的大小直接决定政府补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效果,治理部门必须通过加大查处力度或增加处罚强度才能取得良好的风险治理效果。(4)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组织架构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体系框架,尝试设计了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结构,并基于供应链视角,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监管体系、可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如下:一是揭示了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二是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演化博弈模型;三是设计了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体系。

严可仕[4](2014)在《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法律层面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彰显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安全食品的需求方入手分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支付意愿,从安全食品的供给方入手分析分析生产者安全食品的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政府实施更为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使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治理机制形成安全食品供给者新的外部约束,以保证安全食品有效供给,这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食品安全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搜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其他研究成果,通过成本收益比较分析方法,并基于生产者风险中性和长期内期望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构建了生产者行为选择的理论模型。其次,论文一方面利用国家公布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安全食品状况总体稳定,没有出现区域性、系统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在改进食品安全水平的测度方式和提高政府公布数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需要进一步努力。另一方面,媒体报道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说明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但这也为案例分析提供了便利,为改进政府监管体系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第五章主要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视角对安全食品的供给和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消费者的需求端来看,我国的消费者对安全认证食品的认可度不高,大部分消费者虽然希望获得较高质量的食品,但又不愿意支付高的价格;从生产者的供给端来看,生产企业的有效供给意愿不足,这主要与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违规生产企业受处罚的概率和强度都不大有关。基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构建的生产者行为模型,论文的第六章和第七章对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机制展开进一步。研究认为,食品的特殊性,使得市场无法独自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借助公正的第三方,这就需要第三方实施有效监管。通过增强监管者的责任意识,确保监管机制发挥作用、监管措施有效落实,监管机构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用过程管理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帮助生产者降低成本、实施有效的抽检、创造有利于社会检举的制度环境、实施市场准入及产品召回制度等,使得《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能得以良好的执行,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论文的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政策建议:1、严格追究监管责任增强监管责任意识;2、构建多方参与的全社会共治格局;3、积极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过程管理体系建设;4、逐步扩大食品可追溯制度覆盖范围;5、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测体系;6、建立科学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7、建立教育和培训体系。

李志德[5](2012)在《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促进产品质量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作为选题,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在现有产品质量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针对我国产品质量发展的现状,探索有助于促进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设计适合我国产品质量发展的政府监管模式,为我国产品质量发展实践提供借鉴。因此,研究我国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合我国实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发展”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概念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探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并从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信息机制和收入分配出发,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最后,文章就如何构建有助于促进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各部分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指出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然后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产品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本文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本章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产品”、“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发展”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指标的测量与统计方法进行了探讨,接着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最后构建了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的理论框架。第三章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本章首先分析了总量供求矛盾对产品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产品质量供给、产品质量需求及其变动规律,最后运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第四章为竞争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本章首先分析了产品质量竞争机制的内涵、特点及其实现条件,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垄断或竞争条件下厂商的质量决策,并探讨了行政性进入壁垒、贸易自由化及其“可竞争性”对产品质量发展的影响,最后运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第五章为信息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本章首先分析了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从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出发分析了产品质量信息供求机制,并运用“蛛网模型”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第六章为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发展。本章首先分析了收入水平对消费者质量需求和厂商质量供给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收入分配结构条件下的产品质量供需均衡及其市场分割现象,并就不同收入水平条件下最低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供需均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第七章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本章以德国、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例,总结和概括其中较为成功的产品质量发展经验,为我国推进产品质量发展战略提供启示。第八章为我国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本章首先对产品质量发展自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障碍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和评价了政府对产品质量发展进行干预的形式,最后就如何构建我国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是研究结论与展望。论文的主要结论是:(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和规律:第一,从总体趋势上看,我国产品质量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第二,产品质量发展不平稳,波动较大;第三,战略性工业产品质量较高,而关系民生的产品质量发展相对滞后;第四,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发展的满意度不太高;第五,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不够,产品质量发展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第六,产品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二)关于产品供给总量与产品质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产品质量与产品供给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二,产品供给总量与产品质量之间是单向因果关系,即产品供给总量会影响产品质量的提升,但产品质量提升并不是产品供给总量的原因;第三,产品供给总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中,短期作用要大于长期作用。(三)关于价格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从长期来看,产品价格与产品质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二,就全国总体而言,产品价格与产品质量呈正向关系,但产品价格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方向和力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第三,价格机制对于产品质量的调节作用受到非价格因素的影响。(四)关于竞争机制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从长期来看,市场化发展程度与产品质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二,市场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水平;第三,市场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的边际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总体上西部地区(含东北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五)关于信息机制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产品质量信息投入是产品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产品质量信息投入与产品质量发展之间是单向因果关系,即产品质量信息投入会影响产品质量的提升,但产品质量提升并不是产品质量信息投入的原因;第三,产品质量信息投入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中,短期作用要大于长期作用。因此,为了解决产品质量发展问题,需要加大标准化建设等产品质量信息投入。(六)关于收入分配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水平;第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的边际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总体上西部地区(含东北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七)产品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受厂商的内部质量管理行为的影响,还受到厂商所在外部市场环境的激励和约束。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既包括市场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质量信息传递机制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等经济性机制,也包括质量诚信体系、制度环境、质量文化与质量教育等非经济性机制。因此,要构建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产品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同时考虑经济性机制与非经济性机制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周宪锋[6](2010)在《中国奶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及监管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奶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奶制品消费也成为反映国民膳食结构改善和国民营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发展奶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2004年以来,一系列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诸如“大头娃娃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的不断发生拷问着中国奶业,中国奶业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研究中国奶业产业,分析奶业产业链的结构性特征和产业链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结构,找出并解决影响产业均衡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中国奶业产业结构,提升中国奶业监管水平,已迫在眉睫。本文以作者对一些实际问题的长期思考为出发点,试图在尽可能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行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关博弈理论、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理论和行业监管理论,分析探讨中国奶业产业的结构性特征,对中国奶业产业链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利用那拉维模型构建定量分析模型,对中国奶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原料奶供给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目前中国奶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行业监管存在的漏洞以及影响奶业产业均衡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影响中国奶业产业均衡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奶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链利益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均衡;存在加工能力快速增长与原料奶发展严重滞后的结构性矛盾;行业发展与监管之间的权衡关系等。这就要求对中国奶业监管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建立原料奶价格保护制度,改善奶业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2)建立统一的奶制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首次运用那拉维模型对涉及奶农利益的原料奶生产环节进行了实证分析,将研究视角从主要关注奶制品市场的需求转移到了原料奶的供给因素对市场波动的影响。(2)运用贝克尔模型,对中国奶业行业管理主体与行业中既有利益集团的权衡关系、及其对国家奶业监管政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3)运用行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关博弈理论,对中国奶业产业链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原料奶供应商与加工企业,加工企业之间,加工企业与政府监管主体)的利益博弈进行了全面分析。(4)对中国奶业监管发展的阶段做了尝试性划分,并提出了中国奶业监管机制设计的初步设想。

王贵荣[7](2010)在《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业是一个由奶牛养殖户、原料奶的收购者、乳制品加工企业、乳品消费者、政府和行业协会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但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又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本研究以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链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产业组织分析方法(结构——行为——绩效的SCP分析范式)、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和问卷调查方法等研究手段,围绕原料奶生产、乳品制造和乳品消费这三个主要环节,对新疆奶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对原料奶生产结构、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乳品消费结构及其各自的运行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乳品制造业市场行为、乳制品消费者行为,特别是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准确揭示新疆奶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规制各利益主体行为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新疆奶业发展的相关建议,推动新疆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原料奶生产基地,具有奶牛养殖的比较成本优势。原料奶生产的主要模式是农户散养,奶牛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良种奶牛比例较低是影响奶牛单产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奶牛饲养在地理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导致了原料奶生产和乳品加工企业布局的区域不平衡性。(2)新疆乳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总体刚刚越过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但在局部市场呈现一两家企业为主导的寡占型市场结构。随着奶源、规模经济效应等壁垒的存在,行业的进入壁垒正在逐渐提高,新企业进入将会越来越困难。(3)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共同作用,推动新疆乳品制造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市场集中度比销售增长率对绩效的影响更大,但乳品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低于全部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乳制品行业仍以外延型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新疆乳制品企业的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4)目前,新疆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企业更多是将注意力放在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培育和市场份额的争夺上;价格竞争和广告、并购等非价格竞争行为加快了乳制品行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形成以寡头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相对稳定的新的产业组织结构。(5)新疆具有乳制品消费的传统习惯,但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城乡之间、南北疆之间消费还不平衡;消费者选购乳制品有明显的消费倾向,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其乳制品消费行为存在一定差异;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是影响乳制品消费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6)新疆在奶业产业化发展中主要出现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龙头企业带动的准合作社一体化型和完全一体化型等四种纵向组织关系模式。目前,分散饲养、分散挤奶、奶站集中收购牛奶是新疆原料奶生产的主要方式,多数乳制品加工企业采用两种以上的混合型奶源供应模式,奶源供应还不稳定。(7)合作社一体化是乳品产业链演进发展的理想模式。从制度设计角度分析,建立“合作社参股的企业+奶农合作社+农户”的纵向组织关系,逐步走向合作社一体化的纵向组织关系是最优的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模式;从制度演化进程来看,应当加快改造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大力发展公司+规模化牧场模式,鼓励并提倡发展合作社一体化和农工商综合体这一理想模式。

秦利[8](2010)在《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食品工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粮食总产量2009年比1990年增长了22.03%,肉类、水产品、糖料等2009年的产量比1990年分别增长205.19%、320.36%、69.92%,食品工业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2008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在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了95.8%和94.5%。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不仅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而且给食品工业持续发展和国家声誉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背景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紧迫。国内绝大多数文献从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了政府和市场机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有其合理性,也给政策制定者很多启发,但偏颇之处在于忽略了社会力量的作用,容易形成“市场失灵找政府”、“政府失灵找市场”的二元思维结构。当政府和市场在食品安全领域发生双重失灵时,这种二元思维便陷入困境。本文认为,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公共性和企业性,决定了政府、食品供给者和社会中间组织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三类重要主体,分别代表着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三类主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体的食品安全状况。因而,理解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从政府、食品供给者和社会中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来理解。基于此,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高低取决于政府、食品供给者、社会中间组织三者良性互动的程度”这一命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分析。在理论层面上,首先,厘清了食品安全治理的概念,将其理解为“通过食品供给者、社会中间组织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消费者获得他们期望的安全食品的制度安排及其实施过程”。以此概念为基础,提出了问题的研究假设,构建了一个基于制度视角的食品安全治理分析框架,为本文各部分的研究提供了逻辑分析主线。其次,通过分析“食品安全属性一制度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了食品安全属性决定治理制度安排的命题,并运用博弈论分析了食品安全治理主体的行为选择与制度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食品安全治理主体由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必然过程。在实证层面上,分别对政府、食品供应组织和社会中间组织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行为及绩效进行了实证考查,分析了这三类组织在食品安全领域非合作行为发生的制度因素,以及对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整体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选择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机制的必然性,分析了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机制的前提、核心及保障,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构建措施。本文拓展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制度经济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所提出的食品安全治理绩效改进的观点及措施,对于中国目前新型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构建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靳延平[9](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10](2008)在《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2008年第1季度定量包装净含量专项监督抽查的通报》文中提出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沪质技监量【2008】210号各区、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为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关于开展质量专项执法检查中进一步强化计量执法检查的紧急通知》(质检量函[2008]3号)要求,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管理,规范市场,引导消费,督促本市销售企业和生产企业加强计量管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局开展了农资、奶制品、米面制品和冷冻食品等4大类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专项监督抽查,现将抽查结果通报如下:

二、上海市场奶制品质量抽查全部合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场奶制品质量抽查全部合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数据综合分析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食品安全预警研究现状
        1.3.2 国内食品安全预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食品安全预警影响因素分析及方法研究
    2.1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概念
    2.2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2.3 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预警多源数据来源介绍
        2.3.1 食品抽样检测数据
        2.3.2 食品网络舆情数据
        2.3.3 食品新闻媒体报道数据
    2.4 食品流通环节中多源数据预警方法体系研究
        2.4.1 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2.4.2 流通环节中多源数据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2.5 小结
第三章 微博食品舆情数据的情感分析
    3.1 微博食品舆情情感分析的可行性分析
    3.2 微博高级搜索爬虫
    3.3 情感分析相关理论
        3.3.1 情感分析定义
        3.3.2 情感分析方法介绍
    3.4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方法研究
        3.4.1 词向量模型
        3.4.2 句向量学习
        3.4.3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
    3.5 基于Bert深度迁移学习模型的情感分析方法研究
        3.5.1 深度迁移模型
        3.5.2 Transformer模型
        3.5.3 Bert模型
        3.5.4 基于Bert模型的情感分析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1 实验评价指标
        3.6.2 实验环境搭建
        3.6.3 数据获取
        3.6.4 实验仿真与结果
    3.7 针对负面评论的热点词汇发现及风险预警
    3.8 小结
第四章 食品安全事件的话题检测与跟踪
    4.1 食品安全事件的话题检测与跟踪可行性分析
    4.2 话题检测与跟踪
    4.3 文本表示模型
    4.4 向量空间模型
        4.4.1 文本预处理
        4.4.2 特征选择
        4.4.3 特征加权
    4.5 文本相似度
    4.6 文本聚类
    4.7 针对食品新闻报道的话题发现与跟踪聚类
        4.7.1 文本关键词提取
        4.7.2 融合实体名的文本相似度
        4.7.3 基于改进Single-Pass算法的话题发现与跟踪
    4.8 实验结果与分析
        4.8.1 实验评价指标
        4.8.2 数据获取
        4.8.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8.4 食品问题发生严重性度量
    4.9 小结
第五章 食品抽样检测结果的风险评估
    5.1 流通环节抽样检测分析的必要性分析
    5.2 食品分类与国家标准
        5.2.1 食品国家分类标准
        5.2.2 食品国家检测标准
    5.3 抽样检测结果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5.4 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5.4.1 不合格率指标
        5.4.2 不安全度指标
        5.4.3 风险等级评估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案例推理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
    2.1 案例推理研究现状
    2.2 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2.3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2.4 研究方法
        2.4.1 案例表示方法
        2.4.2 案例检索算法
        2.4.3 影响因素相似度计算方法
        2.4.4 影响因素权重确定方法
3 食品安全事故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确定
    3.1 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影响因素的选取
        3.1.1 食品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3.1.2 基于文献归纳影响因素
        3.1.3 食品安全事故影响因素属性提取
    3.2 食品安全事故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4 食品安全事故数据库构建
    4.1 基于框架法表示食品安全事故案例
    4.2 构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数据库
        4.2.1 数据库构建思路
        4.2.2 数据库系统功能
5 数据库应用及分析
    5.1 案例检索
        5.1.1 案例检索方法
        5.1.2 案例检索过程
    5.2 食品安全事故数据库系统应用
        5.2.1 “伊利奶粉汞含量超标”事件拆分
        5.2.2 “伊利奶粉汞含量超标”事件检索结果
    5.3 数据库应用结果分析
        5.3.1 应急管理过程分析
        5.3.2 “伊利奶粉汞含量超标”事件参考性应急预案
    5.4 应急管理建议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来源
    1.3 相关理论基础与主要概念界定
        1.3.1 相关理论基础
        1.3.2 主要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研究述评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成效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2.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成效分析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2.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进程快速推进
        2.2.4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能力稳步提升
        2.2.5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2.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立足风险评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2.3.2 立足风险交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不完善
        2.3.3 立足风险预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不规范
        2.3.4 立足风险防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不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形成与传导分析
    3.1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与形成过程
        3.1.1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3.1.2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形成过程
        3.1.3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形成过程
    3.2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关键要素识别与传导路径
        3.2.1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关键要素识别
        3.2.2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路径分析
    3.3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
        3.3.1 责任主体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
        3.3.2 治理主体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分析
    4.1 评价方法
        4.1.1 改进的突变模型
        4.1.2 熵权法
    4.2 算例分析
        4.2.1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2.2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演化博弈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多主体博弈分析
    5.3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提供企业与治理部门的策略演化
        5.3.1 演化博弈的假设条件与支付矩阵
        5.3.2 农产品提供企业的策略演化分析
        5.3.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部门的策略演化分析
        5.3.4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部门与提供企业策略演化分析
    5.4 政府补贴下我国农产品提供企业与治理部门的演化动态
        5.4.1 农产品提供企业与治理部门的动态博弈
        5.4.2 引入政府补贴对农产品提供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政策建议
    6.1 引言
    6.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6.2.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特点
        6.2.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启示
    6.3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结构设计
    6.4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对策
        6.4.1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6.4.2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体系
        6.4.3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可追溯体系
        6.4.4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用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安全食品和安全认证食品
        1.2.2 无公害农产品
        1.2.3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1.2.4 食品安全监管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框架与思路
    1.5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和不足
        1.7.1 创新点
        1.7.2 论文存在的不足
2 研究综述
    2.1 食品安全问题成因
    2.2 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2.2.1 食品安全监管的成本收益研究
        2.2.2 不同监管方式的比较研究
        2.2.3 食品安全监管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影响的研究
    2.3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综述
        2.3.1 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及政策研究
        2.3.2 消费者安全食品消费态度和支付意愿研究
        2.3.3 食品安全与供应链管理
    2.4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3 生产者行为选择模型
    3.1 生产者行为选择模型
    3.2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需的基本条件
    3.3 政府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可以起的作用
    3.4 与原模型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监管改进的途径
    4.1 基于国家公布的数据
    4.2 基于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总体情况
    4.3 食品安全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
        4.3.1 通过食品安全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特点
        4.3.2 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监管者责任
    4.4 通过安全食品供给所需的基本条件推导监管体系改进的途径
    4.5 本章小结
5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支付意愿及其对生产者行为的潜在影响
    5.1 样本基本的统计性描述
    5.2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其监管的认知分析
    5.3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认证的支付意愿
    5.4 安全认证食品的成本与售价
        5.4.1 无公害食品的成本与售价
        5.4.2 绿色食品的成本与售价
        5.4.3 有机食品的成本与售价
    5.5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对生产者行为的潜在影响
        5.5.1 消费者支付意愿对生产者的影响
        5.5.2 生产者的心声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实际实施效果
    6.1 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
    6.2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
        6.2.1 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执行情况
        6.2.2 多部门分段式监管的执行情况
        6.2.3 抽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6.2.4 信息披露的情况
        6.2.5 三品一标制度执行情况
    6.3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主要缺陷
        6.3.1 增强监管者的监管责任意识保障机制不健全
        6.3.2 缺乏监管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经济解释
    7.1 市场本身的力量
    7.2 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第三方所必须具有的性质
    7.3 中国政府监管的性质及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
        7.3.1 中国监管机构的性质
        7.3.2 政府监管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含义
    8.1 主要结论
        8.1.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还比较严峻
        8.1.2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存在根本性弊端
        8.1.3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未能有效破解“劣币驱逐良币”困境
    8.2 本文结论的政策含义
        8.2.1 严格追究监管责任增强监管责任意识
        8.2.2 构建多方参与的全社会共治格局
        8.2.3 积极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过程管理体系建设
        8.2.4 逐步扩大食品可追溯制度覆盖范围
        8.2.5 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测体系
        8.2.6 建立科学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8.2.7 建立教育和培训体系
    8.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一 农产品(或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合作社)调查问卷
附录二 食品安全监管对消费者影响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论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产品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产品”的界定
        二、“产品质量”的含义及其演进
        三、“产品质量发展”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产品质量发展”的评价与测量
        二、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关于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理论框架
        一、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内涵
        二、经济性机制
        三、非经济性机制
第三章 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
    第一节 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产品质量供需均衡
        一、总量供求矛盾对产品质量发展的影响
        二、产品质量供给及其变动规律
        三、产品质量需求及其变动规律
        四、产品质量供需均衡的实现
    第二节 关于产品供给总量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关于价格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二、实证模型与研究方法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
第四章 竞争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
    第一节 产品质量竞争机制的内涵、特点及其实现条件
        一、产品质量竞争机制的内涵
        二、产品质量竞争机制的特点
        三、产品质量竞争机制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 垄断或竞争的市场结构与厂商的质量决策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质量决策
        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质量决策
    第三节 竞争机制对产品质量发展的影响
        一、行政性进入壁垒与产品质量发展
        二、贸易自由化与产品质量发展
        三、“可竞争性”对于产品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节 关于竞争机制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二、实证模型与研究方法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
第五章 信息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
    第一节 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一、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概念
        二、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产品质量信息供求机制及其动态变化
        一、产品质量信息供给与信号传递机制
        二、产品质量信息需求与信息甄别机制
        三、产品质量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的动态变化
    第三节 关于信息机制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
第六章 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发展
    第一节 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的供给和需求
        一、收入分配对产品质量需求的影响
        二、收入分配对产品质量供给的影响
    第二节 收入分配对产品质量供需均衡的影响
        一、收入分配结构与产品质量的市场分割
        二、收入约束条件下最低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供需均衡的影响
    第三节 关于收入分配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二、实证模型与研究方法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
第七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德国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
        一、战后德国产品质量发展概况
        二、德国产品质量发展监管体系的建立
        三、德国的产品质量认证与标准化体系
        四、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产品质量发展
    第二节 美国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
        一、美国“质量振兴法案”的提出
        二、加强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立法
        三、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及其职责分工
        四、以市场化方式开展产品质量认证认可
        五、通过颁发“波多里奇质量奖”培育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第三节 日本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
        一、日本战后“质量复兴”战略的背景
        二、日本战后“质量复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质量复兴”战略在日本取得成功的原因
第八章 我国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产品质量发展自运行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一、产品质量存在外部性
        二、产品质量信息存在不对称性
        三、“可竞争性”的市场环境难以自发形成
        四、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五、产品质量发展自运行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二节 政府对产品质量发展进行干预的形式
        一、税收和补贴
        二、对产品质量进行立法
        三、对产品质量进行行政监管
        四、提供产品质量信息服务
        五、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产品
    第三节 我国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在尊重市场逻辑的基础上深化产品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
        二、大力推进产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培育和促进产品质量服务市场的发展
        四、采取措施大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五、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发展的法治建设
        六、培育有助于促进产品质量发展的文化土壤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后记

(6)中国奶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及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 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2 行业监管相关理论
    2.3 行业发展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理论
3 中国奶业产业结构性分析
    3.1 中国奶业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征分析
    3.2 中国奶业产业结构性特征分析
    3.3 中国奶业产业结构性矛盾分析
    3.4 结论及启示
4 中国奶业产业发展失衡因素分析
    4.1 中国奶业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分析
    4.2 中国奶业产业链连续性分析
    4.3 中国奶业产业管理主体与利益集团的权衡关系分析
    4.4 中国奶业产业政策导向与国际奶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分析
    4.5 中国奶业产业宣传理念和行业协调理念分析
    4.6 结论与启示
5 中国奶业产业主体行为特征分析
    5.1 原料奶供应商与奶制品生产商之间的博弈分析
    5.2 奶制品生产商之间的博弈分析
    5.3 奶制品生产商与政府监管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5.4 结论与启示
6 奶业产业发展关键因素—原料奶供给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对影响奶业产业发展关键因素的一般性分析
    6.2 原料奶供求弹性的实证分析
    6.3 原料奶价格反应分析
    6.4 结论与启示
7 中国奶业产业监管解析
    7.1 中国奶业产业监管现实特征分析
    7.2 国外奶业产业监管分析
    7.3 中国奶业产业监管的机制性分析
    7.4 中国奶业产业监管的机制设计
    7.5 结论与启示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奶业有关概念

(7)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逻辑思路
        1.2.1 研究范围
        1.2.2 逻辑思路
    1.3 研究假说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假说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目标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目标
        1.4.2 结构安排
    1.5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之处
        1.5.1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渊源与文献综述
    2.1 产业的内涵和奶业的基本特征
        2.1.1 产业的内涵和分类
        2.1.2 奶业的基本特征
    2.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2.2.1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
        2.2.2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三大流派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3 研究奶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链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博弈理论
    2.4 关于奶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2.4.1 国内学者对奶业发展的研究
        2.4.2 有关新疆奶业发展的研究文献
        2.4.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3章 新疆原料奶的生产结构和绩效分析
    3.1 原料奶生产结构分析
        3.1.1 原料奶生产的供给结构
        3.1.2 原料奶生产的微观组织结构
        3.1.3 奶牛养殖的品种结构
        3.1.4 原料奶生产的地区结构
    3.2 原料奶生产成本及效益分析
        3.2.1 原料奶生产成本构成
        3.2.2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
        3.2.3 奶牛散养户和养殖大户成本收益的案例分析
    3.3 奶牛单产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
        3.3.1 研究假说
        3.3.2 研究方法:数据、变量与模型
        3.3.3 模型结果与实证分析
    3.4 原料奶生产的技术效率评价——基于DEA 模型
        3.4.1 技术效率的内涵及测算
        3.4.2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简介
        3.4.3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3.4.4 实证结果及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和绩效分析
    4.1 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4.1.1 乳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
        4.1.2 乳品制造业的产品差异化
        4.1.3 乳品制造业的进入壁垒
    4.2 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4.2.1 乳品制造业的经济效益
        4.2.2 乳品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4.2.3 乳品制造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4.2.4 乳品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基于索洛余值法
    4.3 乳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评价——基于DEA 模型
        4.3.1 新疆乳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评价
        4.3.2 新疆与全国乳品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比较
    4.4 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市场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4.4.2 产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乳品制造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5.1 企业市场行为简析
    5.2 乳制品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5.2.1 乳制品企业的价格竞争概况
        5.2.2 乳制品行业价格竞争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5.2.3 价格战对乳制品行业的影响
    5.3 乳制品企业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5.3.1 企业的产品定位
        5.3.2 产品差别化是避免价格竞争的最有效手段
        5.3.3 乳制品行业的广告行为
        5.3.4 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5.3.5 乳制品企业的并购行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疆乳制品消费结构和消费者行为分析
    6.1 乳制品消费现状
        6.1.1 乳制品消费总量持续增加
        6.1.2 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断增长
        6.1.3 乳制品消费的国内国际比较
    6.2 乳制品消费结构分析
        6.2.1 乳制品消费的品种结构
        6.2.2 乳制品消费的区域结构
        6.2.3 乳制品消费的群体结构
    6.3 乳制品消费者行为分析
        6.3.1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介入程度分析
        6.3.2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认知行为分析
        6.3.3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习惯性行为分析
        6.3.4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多样化行为分析
        6.3.5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渠道分析
    6.4 乳制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路径分析模型
        6.4.1 理论假说
        6.4.2 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6.5 收入及消费水平对乳制品消费的影响程度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
        6.5.1 引言
        6.5.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统计
        6.5.3 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6.6 乳制品消费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及预测
        6.6.1 影响乳制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6.6.2 乳制品消费的中长期发展趋势
        6.6.3 乳制品消费水平预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疆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及行为分析
    7.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简析
        7.1.1 乳品产业链的主要形式
        7.1.2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主要类型
    7.2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现状
        7.2.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主要类型
        7.2.2 原料奶生产的组织结构模式
        7.2.3 乳品加工企业奶源供应模式
    7.3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以“公司+奶站+农户”为例
        7.3.1 “农户——奶站”之间的关系分析
        7.3.2 “农户——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7.3.3 “奶站——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7.4 农户与乳品企业签订合同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 模型
        7.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4.2 调查样本与基本评价
        7.4.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7.5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优化整合
        7.5.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目标——从纵向约束到合作社一体化
        7.5.2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优化整合的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8.2.2 优化市场结构,加快产业集中
        8.2.3 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质量安全
        8.2.4 加强生鲜乳管理,规范奶站行为
        8.2.5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消费水平
        8.2.6 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
        8.2.7 健全利益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
    8.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本文研究空间
    1.4 本文的研究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4.4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1.4.5 论文创新点
2 概念界定、研究假设及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食物与食品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安全治理
        2.1.4 制度、制度安排、体制与机制
    2.2 研究假设
        2.2.1 基于主体行为的基本假设
        2.2.2 基于研究主题的现实假设
    2.3 基于制度视角的食品安全治理分析框架
        2.3.1 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化过程
        2.3.2 食品安全治理制度绩效标准及决定
        2.3.3 分析框架:食品安全属性-制度安排-行为特征-治理绩效
    2.4 本章小结
3 食品安全的属性特征及治理机制
    3.1 分析的理论基础
        3.1.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3.1.2 公共治理理论
    3.2 食品安全的属性特征分析
        3.2.1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
        3.2.2 食品安全的公共性
        3.2.3 食品安全的企业性
    3.3 基于食品安全属性特征的治理主体
        3.3.1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与政府
        3.3.2 食品安全的企业性与食品供给者
        3.3.3 食品安全的公共性与社会中间组织
    3.4 基于食品安全属性特征的治理机制
        3.4.1 食品安全治理机制选择的理论分析
        3.4.2 政府监管机制对食品安全外部性的纠正
        3.4.3 市场自我治理机制对食品安全企业性的保障
        3.4.4 社会志愿机制对食品安全公共性的保障
        3.4.5 三种治理机制的比较与相互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食品安全治理主体行为特征的博弈分析
    4.1 食品安全的市场自我治理:食品供给者与消费者行为
        4.1.1 食品供给者之间的博弈:不同规模食品供给者的行为特征
        4.1.2 "食品供给者—消费者"博弈:食品安全的关系型治理
        4.1.3 "食品供给者—消费者"非合作博弈:食品供给者的逆向选择
        4.1.4 食品安全市场自我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4.2 食品安全的强制性第三方治理:政府的监管行为
        4.2.1 "政府—食品供给者"博弈:政府监管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4.2.2 "政府—食品供给者"合谋博弈:政府的逆向选择行为
        4.2.3 "反公地悲剧"模型:政府多部门监管的困境
    4.3 食品安全的非强制性第三方治理:社会中间组织的介入
        4.3.1 "社会中间组织—政府"博弈:对政府监管行为的修正
        4.3.2 "社会中间组织—食品供给者"博弈:对食品供给者行为的改进
        4.3.3 模型研究结论
    4.4 食品安全多主体合作治理的进化博弈分析
        4.4.1 食品安全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分配模型
        4.4.2 "政府—社会中间组织—食品供给者"利益分配的进化博弈模型
        4.4.3 均衡求解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演进及绩效分析
    5.1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演进历程
        5.1.1 多部门食品安全分散管理的制度安排(1949年—2003年)
        5.1.2 分段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制度安排(2003年—2008年)
        5.1.3 食品安全法颁布后的制度安排(2009年—现在)
    5.2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动因
        5.2.1 制度变迁理论:一个分析的基准
        5.2.2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的特征
        5.2.3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的动因
        5.2.4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5.3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制度安排
        5.3.1 食品安全许可制度
        5.3.2 食品安全认证认可制度
        5.3.3 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5.3.4 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制度
        5.3.5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制度
    5.4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绩效评估
        5.4.1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
        5.4.2 制度建设能力评价
        5.4.3 安全认证食品发展情况的评估
        5.4.4 食品安全政府检验监测能力的评估
        5.4.5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部门信任度的评价
        5.4.6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绩效总体分析
    5.5 对比分析: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经验总结
        5.5.1 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部门设置及职能
        5.5.2 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做法
        5.5.3 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经验总结及启示
    5.6 案例研究:三鹿奶粉事件中的政府失灵
        5.6.1 案例说明
        5.6.2 政府质检部门的逆向选择
        5.6.3 多部门监管机制的失效
        5.6.4 预警与体制性监管能力的缺失
    5.7 本章小结
6 中国食品供应组织模式及食品安全治理效率分析
    6.1 食品供应组织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6.2 中国食品供应组织现状及供给能力分析
        6.2.1 食品供应组织发展现状
        6.2.2 食品供应能力分析
    6.3 供应组织模式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基于中国乳业的实证分析
        6.3.1 乳业供应组织主要模式的变迁
        6.3.2 "公司+奶站+奶农"模式下的利益关系分析
        6.3.3 "公司+奶站+奶农"模式质量安全控制绩效分析
    6.4 供应链中利润分配结构对中国食品安全影响的分析
        6.4.1 "食品生产商—政府—消费者"三部门模型
        6.4.2 供应链利润结构对食品生产商逆向选择行为的影响
        6.4.3 简要分析结论
    6.5 基于食品安全的中国冷链物流模式效率分析
        6.5.1 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6.5.2 目前食品冷链物流模式控制食品安全的绩效分析
    6.6 对比分析:国外食品供应组织发展经验
        6.6.1 基本情况
        6.6.2 主要经验及启示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社会中间组织食品安全治理行为及绩效分析
    7.1 社会中间组织对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主要方式
        7.1.1 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的主要类型
        7.1.2 创制产品质量标准
        7.1.3 质量安全行为的协调
        7.1.4 行业产品质量声誉的形成
    7.2 中国食品行业中社会中间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制度因素
        7.2.1 食品行业中社会中间组织的发展历程
        7.2.2 决定社会中间组织作用发挥的组织制度因素
    7.3 案例研究:中国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的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行为
        7.3.1 中国奶业协会的质量安全治理行为分析
        7.3.2 "奶联社"模式的质量安全控制机制及绩效分析
        7.3.3 黑龙江省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分析
    7.4 对比分析:国外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经验
        7.4.1 国外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发展概况
        7.4.2 国外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的做法
        7.4.3 对中国的启示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措施
    8.1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动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8.1.1 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含义
        8.1.2 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8.1.3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
    8.2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
        8.2.1 食品安全治理的主体多元化趋势
        8.2.2 食品安全多主体合作治理机制的实质与特征
        8.2.3 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政策选择的需求动因
        8.2.4 多主体合作治理对改进食品安全整体治理绩效的影响
        8.2.5 《食品安全法》对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的影响
    8.3 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的前提及保障
        8.3.1 转变政府职能: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构建的前提
        8.3.2 完善对话机制: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构建的核心
        8.3.3 政策支持体系: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构建的保障
    8.4 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的政策建议
        8.4.1 完善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的信息共享机制
        8.4.2 健全食品安全政府治理的行政协调机制
        8.4.3 建立面向供应链食品供给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8.4.4 推进社会中间组织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2.6.1 国外的研究
        2.6.2 国内的研究
    2.7 小结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
        3.1.1 食品安全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3.1.4 行为主体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5.1 调查设计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
        6.1.1 样本点的选择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6.1.3 样本特征描述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6.2.4 饲料使用情况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四、上海市场奶制品质量抽查全部合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数据综合分析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D]. 李冉. 贵州大学, 2020(03)
  • [2]基于案例推理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研究[D]. 吕国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3]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问题研究[D]. 雷勋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4]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研究[D]. 严可仕.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5]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 李志德. 武汉大学, 2012(06)
  • [6]中国奶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及监管研究[D]. 周宪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8)
  • [7]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 王贵荣.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8]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D]. 秦利.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
  • [9]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10]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2008年第1季度定量包装净含量专项监督抽查的通报[J].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上海计量测试, 2008(03)

标签:;  ;  ;  ;  ;  

上海市场乳制品质量全部合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