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子核结构模型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孟杰,张开元[1](2021)在《原子核结构的相对论第一性原理研究》文中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原子核物理的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得到很大发展,可以成功地描述各种原子核现象。文章阐述在相对论框架下研究原子核多体问题的必要性,介绍原子核物理中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概念,回顾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在描述原子核基态、手征转动和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应用,讨论基于原子核物理的相对论第一性原理研究,即完全自洽的相对论Brueckner—Hartree—Fock理论,构建微观普适的密度泛函的基本思想。
刘志宏,胡满成,高胜利[2](2021)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原子结构”内容怎样突破重点和难点》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原子结构"内容的科学界定,认为章节定名为"原子与原子结构"较为合理,讲授内容应包含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演变、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结构模型简介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等5大模块。提出在系统性中突出"玻尔原子模型、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4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的教学重点;通过提前举办"量子力学基本概念"专题讲座,有利于"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并针对每一难点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措施。提议讲授采用发散思维为主、收敛思维为辅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张弛有度的哲学方法;目的在于通过本章学习后,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学到些许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杨祖星[3](2021)在《原子核核子密度、动量分布的微观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原子核结构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目前火热的深度学习理论系统的研究了原子核的密度分布。在此过程中,使用了描述有限核的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Skyrme-Hartree-Fock(SHF)+BCS模型计算目标核子密度分布,用以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转折点,该点展现了从类Fermi分布到现实的Skyrme分布的过渡。最终结果表明,只用约10%的核素(300-400)足以描述整个实验发现的核素图区的核子密度分布,中心的平均绝对误差相对于饱和密度而言不到2%。对比Bogoliubov提出的处理对关联的方法和不同的Skyrme核力,神经网络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这说明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性、不依赖于特定的物理模型。针对于动量分布,同样使用了SHF模型所求得的坐标空间波函数,利用基矢的汉克儿变换(魏格纳变换),获取各个壳层的动量空间波函数,进而求得动量分布。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核物质的动量分布,使用了基于谱函数方法的Brueckner-Hartree-Fock(BHF)模型,计算了不同不对称度和密度下的动量分布,并研究了该种方法下动量分布的标度性,最后给出了统一描述密度和不对称度依赖的动量分布形式。本文除了对核结构方法下获得密度和动量分布进行了研究,还利用基于同位旋相关的Boltzmann-Uehling-Uhlenbeck(IBUU)输运模型考察了相关核结构效应对重离子碰撞产生的探针带来的影响。这些结构效应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采用不同的模型框架——SHF和Shell-Model产生了 S和C1同位素链的密度分布。对于壳模型而言,核芯通常被冻结,因此通过壳模型的价核子分布加上16O的密度分布来和平均场模型对比。理论和实验对价核子的谐振子基矢长度有不同的要求,bHO=2.5 fm和bHO=2.0 fm。对于理论情况,碰撞后π介子产量有明显的区别;而对于实验而言,双π-/π+比值有明显的差异。这项研究体现了混合组态带来的碰撞效应。另一方面,每核子入射能量为400 MeV的197Au+197Au反应中,研究了碰撞核中核子动量分布的高动量尾巴(HMTs)差异对一些同位旋敏感观测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核子横向流和椭圆流、低动量处的自由中质比对HMT的具体形式都不太敏感,而高动量处的自由中质比、π-、π+的产量以及库仑峰附近的π-/π+对HMT的具体形式很敏感。事实上,这项研究结合试验对核物质或者重核的短程关联具有深远的意义。
赵红卫,徐瑚珊,肖国青,夏佳文,杨建成,周小红,许怒,何源,马新文,杨磊,陈旭荣,唐晓东,赵永涛,孙志宇,王志光,胡正国,张军辉,马力祯,原有进,詹文龙[4](2020)在《惠州加速器集群装置及其未来发展》文中提出本文概述了基于粒子加速器的核物理研究主要的前沿方向和重要科学问题,分析了用于核物理研究的粒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 HIAF)和"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研究装置"(China Initiative Accelerator Driven System, CiADS)正在广东惠州建设.以HIAF和CiADS为基础,本文提出建设用于核物理及其交叉前沿研究的大型带电粒子加速器集群装置——高亮度电子-离子研究装置(Bright Electron and Ion Research Facility, BEIF).依托BEIF装置拟开展的核物理前沿研究方向包括原子核结构、核天体物理、核子结构、夸克物质相结构,以及基础物理若干重要前沿与核物理的交叉,如高离化态原子物理、重离子驱动的高能量密度物理等. BEIF是由多台超导直线加速器、同步加速器、储存环、反应堆和各类大型实验探测器及实验终端等组成的大科学装置集群.BEIF计划分三期进行建设,建成后的装置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核物理和核科学技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李志宏,林承键,郑云,高早春,王友宝,张英逊,李聪博,顾建中,吴晓光,杨磊,谌阳平,颜胜权,赵凯,田源,贾会明,李云居,曾晟,连钢,闫玉良,马南茹,杨峰,温培威,崔莹,连占江,张焕乔,柳卫平[5](2020)在《低能核物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能核物理是核能开发与核技术应用的创新源头与基础支撑,在国民经济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等国内外核科学装置,在关键天体核反应的间接测量、天体物理圣杯反应12C(α,γ)16O、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和颈部参数对裂变的影响等低能核物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取得突破,获得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结果。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团队在低能核物理基础研究方向上取得的一些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刘佳,李佳杰,耿晶,龙文辉[6](2020)在《基于相对论Hartree-Fock理论的原子核壳结构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原子核壳结构是原子核物理研究的重点关注内容。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新一代放射性核束装置和探测技术的蓬勃发展,丰中子原子核中新的壳结构及其演化与形成机制等成为核物理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基于核力介子交换图像建立的相对论Hartree-Fock理论框架下,本工作以Ca同位素、双幻核208Pb、超重核以及极端丰中子核为例,综述丰中子原子核中新的壳结构形成机制,高角动量态赝自旋对称性恢复与介质中核力吸引-排斥平衡,赝自旋对称性恢复/破缺与原子核壳结构、新奇现象等研究工作,并着重关注了与原子核新壳结构形成、赝自旋对称性恢复以及新奇现象等密切相关的交换(Fock)项效应。
吕翌丰[7](2020)在《92Nb核结构研究》文中指出A~90质量区的原子核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吸引了实验和理论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由于N=50是中子幻数,在这个核区存在着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如质子中子的跨壳激发(Core breaking)、同质异能素岛的出现,大部分核素都具有球形结构和不规则的跃迁能量等。围绕上述的物理问题,本工作选取了近球形的92Nb核作为目标核。通过熔合蒸发反应布居了92Nb核的高自旋态,利用在束γ谱学测量技术完成了该核实验数据的测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大空间的壳模型计算并采用不同的相互作用势,对92Nb核的结构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的实验方案及结果介绍如下:6Li+89Y实验是2016年在意大利莱格纳罗国家实验室(Legnaro National Laborato-ries)Tandem-XTU 加速器上完成的。采用在束 γ 谱学的实验方法,分别通过完全熔合反应89Y(6Li,p2n)92Nb和非完全熔合反应89Y(α,n)92Nb,布居了92Nb的高自旋态。根据γ-γ符合关系,搭建了92Nb纲图。同时本工作还分析了在中国原子能院串列加速器上完成的82Se(14N,4n)92Nb实验的数据作为辅助。与前人的工作相比,在92Nb中新发现了36条新的γ跃迁,15条新的能级,修正了 1条射。并根据系统学比较和ADO数据对该核新观测能级的自旋和宇称进行了初步的指定。通过大空间壳模型计算对92Nb结构进行了研究,分别选取了 jj45pn模型空间和jj45pna相互作用以及sne模型空间和snet+0.7snetpn相互作用势进行了 4组壳模型计算。对计算结果分析得出92Nb在高自旋区出现了中子的跨壳激发。通过位能面计算发现92Nb存在较弱形变。
满园[8](2020)在《多主壳投影后变分方法及其在psd壳的计算》文中认为由于原子核是一个量子多体体系,因此一般通过解体系的薛定谔方程来求解其波函数及能谱。传统壳模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但随着研究逐步向重核推广,其壳模型(shell model,SM)组态空间会急速增大,因此精确求解本征波函数的计算量急剧增大,计算将变得异常困难。为此,人们提出各种近似方法,如组态空间截断法,量子蒙特卡洛方法,以及VAMPIR(Variation After Mean-field Projection In Realistic model spaces)方法等,以期得到很好的壳模型近似结果。VAMPIR方法曾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壳模型近似方法。但由于VAMPIR方法在计算上的复杂性,使其在实际计算中很难进一步开展。本文提出的投影后变分方法(Variation After Projection,VAP)方法克服了VAMPIR方法计算复杂的问题。一是在VAMPIR方法中,考虑角动量+质子数+中子数投影,需要5重积分,但我们的研究指出角动量投影是获得好的壳模型近似的关键。因此,可将积分改为3重积分。二是VAMPIR方法中对激发态的求解是逐个态进行的,而本文的方法是对要求的所有低激发态同时变分。这些改进都提升了计算效率。截至目前,投影后变分方法的模型空间还仅限于一个主大壳,这使得该理论方法应用范围十分有限。要想实现壳模型理论向重核推进,必须将模型空间扩展至多个主大壳。本文中将模型空间扩展至多个主大壳,力争实现全面描述原子核的各种低激发态。也只有扩充壳模型空间,才能对原子核的理论描述更加全面和准确。例如,在一个大壳的模型空间下,壳模型只能给出一种宇称的核态,而在多主壳空间下,壳模型能同时描述所有正负宇称核态。因此,发展多主壳的投影后变分方法,不仅是研究变形重核的需要,更是核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多主壳投影后变分方法,主要需要处理两大类问题。一是波函数中宇称发生混合,因此本文加入宇称投影,二是对于质心问题的处理,采用与标准壳模型一致的方法。我们用改进后的VAP方法在psd模型空间中计算了12C、13C、16O、20Ne的低激发态能量。本文发展的VAP新方法,其计算结果与壳模型的计算结果都非常接近,这样的结果表明改进后的VAP方法在psd模型空间中仍然非常有效。
孟宇航[9](2020)在《基于大规模壳模型计算研究fp壳层奇特核的结构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近年来引入大科学装置带动了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原子核的实验数据。本文是核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通过大规模壳模型计算研究丰中子钙同位素的结构性质,二是基于库仑能经验公式以及质量模型对镜像核的库仑置换能进行系统学研究。本文运用大规模壳模型计算,基于有效相互作用CD-Bonn和Kuo-Brown相互作用对丰中子钙同位素的结构性质进行了研究。由于CD-Bonn和Kuo-Brown相互作用不包含三体力,在计算过程中直接使用会导致计算结果不佳,所以我们尝试了是否可通过调整单粒子能(SPEs)来足够经验地体现三体相关性。从结果来看,调整好单粒子能的CD-Bonn相互作用能够较好地符合谱以及能量的实验值。而KB相互作用需要调整的不仅是单粒子能还有单极项。因此,单极问题对包含三阶微扰以上的现实相互作用的影响也会变得微弱。我们还计算了非中心力对壳结构的影响,发现CD-Bonn相互作用的张量力效果比KB相互作用的要弱。本文研究了库仑能经验公式和质量模型的库仑置换能。在液滴模型的最简库仑能经验公式基础上,唯象地增加不同的修正项:库仑交换项、对关联修正、质子形状因子以及壳修正,使其较精确地计算库仑能并符合实验。同时,为了方便比较,调研了部分常用质量模型的结合能,从而得到它们的库仑置换能。结果表明库仑置换能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而这部分偏差与理论中强相互作用的同位旋破缺项的缺失有关。研究该偏差后发现,微观理论的结果存在明显系统学行为,有望引入同位旋破缺项等改进。而基于参数拟合的唯象模型系统学特征不明显,可能因为模型参数无法包含微观结构信息。
郝成杰[10](2020)在《质子-原子核碰撞Drell-Yan过程中的核效应》文中研究说明认识和确定通过重离子碰撞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是当前中高能核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Drell-Yan过程产生的末态轻子对不与原子核介质发生相互作用,这使得质子与原子核碰撞的Drell-Yan过程成为研究初态核效应的理想工具。深入研究Drell-Yan过程的核效应有助于我们理解高能重离子碰撞的初态核效应。本文利用基于BDMPS理论给出的淬火权重和HKM束缚核子部分子分布函数,计算了120GeV的质子与碳、铁和钨原子核碰撞Drell-Yan过程的微分截面比,并同费米国家实验室E906组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在不考虑靶原子核几何效应和淬火权重入射夸克的能量依赖的情况下,得到的夸克传输系数的值为0.54±0.11。在实验测量的费曼变量xF覆盖的范围内,部分子分布函数核效应和入射夸克能量损失效应所导致的Drell-Yan微分截面比的压低随着xF的增大而增大。考虑靶原子核几何效应,得到的夸克传输系数的值为0.41±0.16,这说明靶原子核几何效应对于夸克传输系数的值有明显影响。
二、原子核结构模型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子核结构模型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原子核结构的相对论第一性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子核是相对论体系还是非相对论体系? |
2 原子核结构的相对论密度泛函 |
3 原子核基态 |
4 原子核的手征转动 |
5 原子核的动力学性质 |
6 原子核结构的相对论第一性原理研究 |
7 总结和展望 |
(2)无机化学教学中“原子结构”内容怎样突破重点和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课程应提倡高阶性 |
1.1 大学讲“原子结构”与中学的不同在哪里 |
(1)讲授要求不同。 |
(2)讲授内容不同。 |
(3)哲学思想应用不同。 |
1.2 为什么大学课程要提倡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
2 怎样突破“原子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授 |
2.1 系统性中突出重点 |
2.2 如何突破难点讲授 |
2.3 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 |
3 结语 |
(3)原子核核子密度、动量分布的微观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密度和动量 |
1.3 机器学习 |
1.4 重离子碰撞 |
第2章 密度分布与神经网络 |
2.1 Skyrme-Hartree-Fock计算密度分布 |
2.1.1 Skyrme-Hartree-Fock简介 |
2.1.2 Skyrme参数组 |
2.1.3 密度分布计算 |
2.2 神经网络预测密度分布 |
2.2.1 神经网络构成 |
2.2.2 反向传播原理 |
2.2.3 密度分布的预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量分布 |
3.1 有限核的动量分布 |
3.1.1 Skyrme-Hartree-Fock动量分布 |
3.1.2 形变核的分布 |
3.2 Brueckner-Hartree-Fock方法与核物质的动量分布 |
3.2.1 Goldstone展开 |
3.2.2 Brueckner-Bethe-Goldstone展开 |
3.2.3 谱函数与动量分布的参数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离子碰撞 |
4.1 IBUU模型简介 |
4.1.1 相空间分布 |
4.1.2 π介子的产生 |
4.2 价核子密度分布的影响 |
4.3 HMTs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惠州加速器集群装置及其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粒子加速器的核物理及其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和主要科学问题 |
2.1 原子核结构和核天体物理 |
2.2 强子物理、核子结构和缪子物理 |
2.3 夸克物质相结构 |
2.4 高离化态原子物理 |
2.5 重离子驱动的高能量密度物理 |
3 用于核物理研究的粒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发展现状和态势 |
3.1 用于传统核物理研究的离子加速器装置发展现状 |
3.2 用于强子物理研究的加速器装置发展现状 |
3.3 用于核物理研究的加速器装置未来发展态势 |
4 惠州大型加速器集群装置及其初步规划 |
4.1 总体布局和初步规划 |
4.2 BEIF装置第一期:HIAF和Ci ADS |
4.3 BEIF装置第二期:HIAF升级工程(HIAF-U) |
4.4 BEIF装置第三期:在HIAF的基础上增建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ic C) |
5 总结与展望 |
(5)低能核物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核理论研究 |
1.1 量子多体理论研究 |
1.2 重离子碰撞微观输运理论研究 |
1.3 原子核位能曲面等核结构前沿问题研究 |
1.4 无自由参数的光学势研究 |
2 核反应实验研究 |
2.1 近垒及垒下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研究 |
1) 熔合-裂变机制研究 |
2) 熔合反应的耦合道效应及其势垒分布研究 |
2.2 奇特核结构与奇异衰变研究 |
1) 原子核的晕结构和核芯增大现象研究 |
2) 原子核高激发态的双质子关联发射现象研究 |
3) 丰质子滴线区原子核的β缓发衰变研究 |
2.3 奇特核反应机制研究 |
1) 奇特核反应体系的相互作用势 |
2) 弱束缚核反应机制的研究 |
2.4 锕系核(n,f)和(n,2n)反应截面的测量方法研究 |
3 核结构实验研究 |
3.1 核结构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
1) 近球形核研究 |
2) 原子核的形状与量子相变研究 |
3) 奇特转动(磁和反磁转动、手征、旋称劈裂和反转等)研究 |
4) 基于伽马谱学的弱束缚核破裂机制研究 |
3.2 探测装置改进升级和相关核谱学新技术方法研究 |
4 核天体研究 |
4.1 间接测量 |
1) 单核子转移反应 |
2) α集团转移反应 |
3) 替代比率方法 |
4.2 直接测量 |
1) 弹性共振散射实验方法 |
2) 深地直接测量方法 |
4.3 基于放射性核束的核天体物理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7)92Nb核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A~90核区研究的重要意义 |
1.1.1 跨壳激发 |
1.1.2 同核异能态 |
1.2 ~(92)Nb研究背景 |
第二章 原子核结构理论 |
2.1 原子核的形状 |
2.2 原子核的运动 |
2.2.1 单粒子运动 |
2.2.2 集体运动 |
2.3 原子核模型 |
2.3.1 壳模型简介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实验方法 |
3.2 高自旋的布居 |
3.2.1 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 |
3.2.2 弱束缚核参与的熔合反应 |
3.3 弱束缚核~6Li+~(89)Y熔合反应实验 |
3.3.1 束靶组合 |
3.3.2 探测阵列 |
3.3.3 收集系统 |
3.3.4 ~(92)Nb的布居方式 |
3.4 ~(82)Se(~(14)N,4n)~(92)Nb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布居~(92)Nb |
3.4.1 束靶组合 |
3.4.2 探测阵列 |
3.4.3 电子学设置 |
3.5 数据比较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4.1 探测器刻度 |
4.1.1 ~6Li+(89)Y实验中探测器刻度 |
4.1.2 ~(82)Se(~(14)N,4n)~(92)Nb实验的能量刻度与效率刻度 |
4.2 符合分析与矩阵建立 |
4.3 γ跃迁的强度和多极性 |
4.4 ~(92)Nb能级纲图的建立 |
第五章 物理讨论 |
5.1 壳模型计算 |
5.1.1 相互作用势的选择及组态空间 |
5.1.2 计算结果 |
5.2 ~(92)Nb的形变讨论及TRS计算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就 |
致谢 |
(8)多主壳投影后变分方法及其在psd壳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VAP方法的研究背景 |
二、VAP方法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子核结构模型 |
一、早期模型及其发展 |
二、传统壳模型 |
三、平均场理论 |
四、投影后变分方法 |
第三章 VAP方法的理论框架 |
一、波函数的建立 |
二、投影能量的分析求解 |
三、基本矩阵元的计算 |
第四章 VAP方法在psd壳层的应用 |
一、多主壳VAP方法的计算步骤 |
二、对VAP方法的分析 |
三、VAP方法在psd模型空间的初步计算 |
第五章 在psd模型空间对~(12)C原子核的大量计算 |
一、psd模型空间中对~(12)C的晕态能量计算 |
二、psd模型空间中对~(12)C非晕态能量计算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A 投影能量梯度的求解 |
附录 B 投影能量Hessian求解中的一些公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基于大规模壳模型计算研究fp壳层奇特核的结构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研究意义 |
二、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模型介绍 |
一、大规模壳模型计算的简介 |
二、大规模壳模型计算理论 |
(一)计算方法 |
(二)有效哈密顿量 |
第三章 丰中子钙同位素的结构性质研究 |
一、理论概述 |
二、结果与讨论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库仑置换能的系统学研究 |
一、理论概述 |
(一)库仑能公式及库仑置换能 |
(二)原子核的质量模型 |
二、结果与讨论 |
三、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质子-原子核碰撞Drell-Yan过程中的核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质子-原子核碰撞Drell-Yan过程中的核效应 |
2.1 Drell-Yan过程 |
2.2 HKM束缚核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 |
2.3 BDMPS淬火权重 |
2.4 质子-原子核碰撞Drell-Yan过程的微分截面 |
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原子核结构模型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子核结构的相对论第一性原理研究[J]. 孟杰,张开元. 物理, 2021
- [2]无机化学教学中“原子结构”内容怎样突破重点和难点[J]. 刘志宏,胡满成,高胜利.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12)
- [3]原子核核子密度、动量分布的微观理论研究[D]. 杨祖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惠州加速器集群装置及其未来发展[J]. 赵红卫,徐瑚珊,肖国青,夏佳文,杨建成,周小红,许怒,何源,马新文,杨磊,陈旭荣,唐晓东,赵永涛,孙志宇,王志光,胡正国,张军辉,马力祯,原有进,詹文龙.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20(11)
- [5]低能核物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J]. 李志宏,林承键,郑云,高早春,王友宝,张英逊,李聪博,顾建中,吴晓光,杨磊,谌阳平,颜胜权,赵凯,田源,贾会明,李云居,曾晟,连钢,闫玉良,马南茹,杨峰,温培威,崔莹,连占江,张焕乔,柳卫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0(S1)
- [6]基于相对论Hartree-Fock理论的原子核壳结构性质研究[J]. 刘佳,李佳杰,耿晶,龙文辉.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0(03)
- [7]92Nb核结构研究[D]. 吕翌丰. 吉林大学, 2020(08)
- [8]多主壳投影后变分方法及其在psd壳的计算[D]. 满园.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基于大规模壳模型计算研究fp壳层奇特核的结构性质[D]. 孟宇航.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质子-原子核碰撞Drell-Yan过程中的核效应[D]. 郝成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原子结构论文;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论文; 原子核论文; 原子论文; 碰撞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