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对冬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玉米产量的影响

一、不同播种期对冬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阿康[1](2021)在《播期及调控措施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于2019-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中圃场试验基地进行,选用两个不同分蘖力的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和航麦501为供试材料,设置四个播期:9月25日早播(J),10月5日适期播种(S0,对照),10月15日适当晚播(S1)、10月25日过晚播(S2),并对S1和S2同步采取冬前覆膜(F)和补施氮肥(N)做为调控措施,重点研究播期及调控措施对小麦苗期群体质量、个体性状及其生理的影响,为实现冬前壮苗提供理论及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对小麦越冬前苗期所需积温、出苗天数、群体质量、个体生长及其生理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冬前积温、群体总茎数、CGR、NAR、干物质重、PNA、单株分蘖数、LAR、LAI、叶龄及1N至3N的积温需求均逐渐下降,叶绿素a/b值和叶片厚度增加,分蘖生育进程加快。适期播种条件下,冬前群体RGR、NAR、LAR和SLA以及苗期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早播和晚播,冬前群体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和叶龄略高于我国北部冬麦区传统壮苗标准,是四个播期中最接近壮苗标准的适宜播期。2.晚播条件下,覆膜和补施氮肥对小麦冬前苗期生长存在不同的调控效应。适当晚播条件下,覆膜可提高小麦越冬前积温、群体总茎数、CGR、RGR、LAI、PNA、单株分蘖数、植株主要器官(茎叶、分蘖节、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及IAA/ZR值,从群体总茎数和单株分蘖数角度分析,达到了冬前壮苗标准;此外,覆膜增加了分蘖1N至3N的积温需求。过晚播条件下,覆膜主要提高了温度,增加冬前积温,显着提高了群体总茎数、单株分蘖数、LAR和叶片干重,降低单株叶片厚度,提高了分蘖NR活性及1N、2N干物重与主茎的比例。而补施氮肥对晚播小麦群体质量、个体性状等影响均不明显,但有利于植株茎蘖NR和GS活性的提高。同时,两个不同分蘖力的品种在个体性状、LAI、PNA和氮代谢酶活性方面,对过晚播条件下覆膜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多穗型品种中麦8号对晚播(积温减少)的适应性低于大穗型品种航麦501,而覆膜(增温)效应对中麦8号的影响大于航麦501。3.晚播苗情评价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条件下,供试品种冬前苗情最好,群体及个体质量的综合评价均为最高。晚播条件下,各处理冬前苗情存在较大差异。多穗型品种中麦8号在晚播+覆膜条件下苗情较好,在适当晚播、过晚播和过晚播+补施氮肥苗情较弱;大穗型品种航麦501则在适当晚播、适当晚播+补施氮肥、适当晚播+覆膜和过晚播+覆膜条件下均有较好的苗情基础,在过晚播和过晚播+补施氮肥条件下苗情较弱。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在试验实施地区,日平均温度为15-17℃时为小麦最适播种期。若在适当晚播时,可通过覆膜改善小麦冬前群体和个体综合质量,促进小麦越冬前达到“三大两小五个蘖,十条根子六片叶”的传统壮苗标准,奠定丰产高产的苗情基础。

陈紫薇[2](2021)在《覆膜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水热、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如何通过农艺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系统,提高水分资源利用效率和周年生产力,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基础,通过“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措施优化和搭配,达到提升轮作系统周年生产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本研究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灌溉试验站开展了覆膜条件下冬小麦优化播期和夏玉米优选品种的田间试验,试验分别设置了6个处理,在覆膜(PM)和裸地(CK)种植模式下,冬小麦选用“小偃22”并设置三个播种日期,分别为传统播期(0),晚播10天(10),晚播20天(20);夏玉米季选用三个品种,分别为郑单958(ZD),华农138(HN),禾博士122(HBS)。分别从两种作物的土壤水热、根系生长、产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1)PM0、PM10和PM20处理返青期前2a 0-1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对应的裸地处理高5.16%、8.13%和13.94%。覆膜措施对三个播期处理冬小麦的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越冬期前,特别是播种后30-42 d前的增温效果最为明显。冬小麦覆膜措施下三个播期处理返青期后均出现了降温效应,降温效应随着播种日期和土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2)覆膜处理促进了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各生育期,PM0处理的根系参数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最大。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系生长具有一定的加速作用,使得两季冬小麦PM10、PM20处理的RLD、RSD和根系生物量分别在返青期和开花期高于CK0处理。2.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1)覆膜显着提高了夏玉米生育前期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改善了玉米生育期内的耗水规律,不同品种夏玉米耗水量对覆膜的响应无显着性差异。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增温效应主要体现在玉米生育前期,5 cm深度处覆膜增温幅度最大。(2)不同品种比较,品种郑单958和华农138的根冠生长状况明显优于禾博士122,且郑单958的根冠生长对覆膜的适应效果最好。覆膜显着提高了郑单958和华农138开花期前的根系生长,有助于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3.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和不同品种夏玉米组合产量和WUE的影响(1)覆膜措施显着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PM0、PM10处理2 a产量比CK0处理分别提高28.92%、14.3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87%、7.90%。返青期冬小麦的根系参数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2)ZDPM、HNPM和HBSPM处理2 a籽粒产量分别比其对应的裸地处理高9.78%、5.67%和3.19%,WUE分别高7.37%、6.51%和4.71%。其中,覆膜对郑单958的影响最为显着,其覆膜后的籽粒产量、WUE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3)PM0+ZDPM、PM0+HNPM组合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几个组合。与CK0+ZDCK组合相比,PM0+ZDPM、PM0+HNPM组合分别增产了18.48%和16.8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9.38%和7.57%,耗水量分别降低了18.23 mm和12.06 mm。其中,PM0+ZDPM组合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综上,为提高黄土高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周年生产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议选择使用“PM0+ZDPM”组合处理,即选择使用覆膜栽培技术,并将冬小麦的播种日期选定为每年10月10日左右,夏玉米种植品种选用郑单958的组合方式,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周年产量,还可有效降低周年耗水量,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王倩[3](2020)在《我国冬小麦物候变化时空特征及基于APSIM模型的播种期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西南地区和新疆地区广泛种植,其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稻谷。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物候期及生长季长度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导致的冬小麦物候的改变,使其生长季所获得的水热资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产量。冬小麦播种时间,即播种期,是农业生产最重要、也是实际生产中可以自主控制的农事活动之一。通过调整播种日期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生长季水热资源的改变,保障作物产量是目前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研究中重要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论文基于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冬小麦物候资料,分析1993-2013年间冬小麦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结合冬小麦产量数据,确定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水热期。采用作物生长模型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开展不同播种日期的模拟实验,以产量为评价指标,确定不同冬小麦生产区的最适播种日期。进而分析我国不同产区冬小麦实际播种期与最适播种日期的差异,研究播种期调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潜力。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空间分布特征上,研究区多数站点冬小麦物候期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物候期在南北方向上逐渐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高纬度地区播种早但物候期晚,低纬度地区播种晚但物候期早。在时间变化特征上,各区域冬小麦物候期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尤其是冬小麦播种期和返青期。研究区有63.3%的站点播种期推迟,每十年平均推迟3.5天;79.6%的站点返青期推迟,每十年平均推迟4.9天;53.1%的站点拔节期推迟,每十年平均推迟4.3天;56%的站点抽穗期提前,每十年平均提前3.6天;50.3%的站点成熟期表现为提前趋势,每十年平均提前2.6天;65.7%的站点表现为生长季缩短,每十年平均缩短3.9天。冬小麦物候期不管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通过计算播种日期与各物候期和产量的相关系数,反映播种日期对冬小麦物候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播种期与各物候期及冬小麦产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改变冬小麦播种期将会使其他物候期和产量发生变化。(2)以SPEI指数作为冬小麦生育期干湿变化指标,分析其在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地区在冬小麦出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均出现了干化趋势。通过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方法分析冬小麦生育期SPEI指数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第1模态除西南地区外,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新疆地区具有较一致的干湿趋势,第2模态和第3模态表现出各区在南北和东西方向的差异,反映了经纬度对SPEI指数的影响。建立各月SPEI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45.4%的冬小麦产量变化可以由SPEI(水热条件)的变化来解释。水热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时段分别为11月、1月、2月、3月和5月。(3)经过本地化的APSIM模型模拟的物候期和产量与实测物候期和小麦单产高度一致,R2平均值在0.9以上,模型模拟的出苗期和成熟期RMSE在5天以内,模拟的产量RMSE在300kg以内,模型对冬小麦物候期和产量模拟效果理想,APSIM模型适合用于本文的研究分析。以产量为评价指标,基于APSIM模型获得的黄淮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均晚于实际播种期,黄土高原地区和新疆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早于实际播期,黄淮海地区和新疆地区实际播期与适宜播期的差异达到0.01显着水平,说明黄淮海地区和新疆地区没有积极调整冬小麦播期以应对冬季气温变暖。黄淮海地区北部可将播种期推迟3-6天,南部地区可将播种期推迟7-10天。新疆地区西部地区可将冬小麦播种期提前6-8天,东部地区可提前3-5天来获得较高产量。播种期的调整对各区域的冬小麦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其中以黄淮海地区和新疆地区增幅最大,在实际产量基础上分别提升了8.5%和7.9%。对于黄淮海地区,将冬小麦播种期调整至最适播期产量可增加428.7kg/ha。新疆地区如果将冬小麦播种期调整至适宜播期产量可增加416.8kg/ha。黄土高原地区和西南地区播种期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但在适宜播期下均有一定的提升,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产量增幅为75.8.kg/ha,西南地区增幅则为54.6kg/ha。通过分析冬小麦冬前积温分布和变化趋势,验证了黄淮海地区和新疆地区基于APSIM模型的适宜播期的合理性。冬小麦播种期发生改变的实质是使冬前积温达到冬小麦最适条件,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保证冬小麦高产稳产。

董玉新[4](2020)在《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冬小麦试种中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以“春麦冬播”为切入点,以提高小麦抗寒、抗旱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益为目标,以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深度、播种量及肥水措施对小麦种子越冬、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阐明气候、土壤及水分条件与冬播小麦生长的关系及实现高产的关键限制因素,深入揭示冬播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制,探索构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小麦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理,而且,对于提高北方春麦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复种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期推迟,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春季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寄籽”形式越冬的小麦出苗率接近60%,而且较春播小麦提前出苗3d左右,成熟期提前7d以上。冬播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以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表现最优。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为11月上旬,即农历“立冬”前后,此时5 cm 土层日平均温度为1℃左右。2.冬播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抗逆性强、越冬出苗率高、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3.秋浇底墒水与未浇底墒水的冬播小麦相比,出苗早、出苗率高,成熟期提前2~5 d。底墒水对冬播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特性等均有显着影响,以浇灌底墒水的冬播小麦表现更好。3-5 cm播深的“寄籽”小麦较9 cm播深的小麦提早出苗4~5 d,成熟期提前5~7 d,且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4.冬播条件下,适当增加播种量与施肥量,“寄籽”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冬播小麦叶片SPAD值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在高播种量和施肥量处理下表现最优,较春播对照分别提高15.5%、9.2%和7.9%。冬播小麦籽粒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冬播小麦籽粒产量与播种量、施肥量二项农艺措施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求极值得出永良4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分别为 480.5 kg·hm-2 和 396.2 kg·hm-2。5.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出苗早,分蘖能力强、茎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叶片光合速率高;且开花之后,旗叶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光合速率下降缓慢,高值稳定期较长。拔节以前,冬播与春播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开花之后,“寄籽”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逐渐超过春播小麦,籽粒产量也可达到与春播小麦相同的水平。与春播小麦相比,冬播小麦穗数有所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组装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浇灌足量底墒水的前提下,播前精细整地;适宜播期为11月上、中旬,即农历节气“立冬”前后,暖冬年份可适当推迟播种;品种采用春性品种永良4号;播种深度为3-5 cm,播种量为480.5 kg·hm-2,种肥(磷酸二铵)施用量为396.2 kg·hm-2。

李梦媛[5](2020)在《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春麦冬播”发现的冬春季干旱、低温冻害等导致第二年春季出苗率低、产量不高的问题,以提高冬播小麦抗寒、抗旱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益为目标,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农艺措施处理,系统研究了冬播小麦越冬期间种子活力变化以及春季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光合性能、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差异,明确了冬播小麦提高出苗率的保墒措施及其高产生理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覆膜穴播、秸秆覆盖、施用保水剂、土壤改良剂及维大利浸种等措施均可保持冬播小麦越冬期间的种子活力,显着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其中以覆膜穴播处理表现最好,第二年春季出苗率达70%以上。冬播覆膜穴播处理比其他保墒处理的出苗期提早5~9d,成熟期提前7~12d,施用保水剂、土壤改良剂、秸秆覆盖及维大利浸种处理间的生育进程无明显差异。2不同保墒措施明显促进冬播小麦土壤中下层根系生长与分布,增加了对土壤水的消耗,全生育期总耗水量明显高于春播处理。覆膜穴播、秸秆覆盖、施用保水剂、土壤改良剂及维大利浸种等措施下的WUE均显着高于常规冬播处理,其中以覆膜穴播处理表现最为明显。3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的穗数和籽粒产量均显着低于春播处理,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着高于春播处理。不同保墒处理下冬播小麦穗粒数、千粒重无显着差异,覆膜穴播和施用保水剂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现最高。与春播处理比较,冬播小麦多数籽粒品质指标(除出粉率外)均呈增加趋势,各保墒处理下籽粒品质指标也明显高于常规冬播处理。覆膜冬播是河套灌区冬播小麦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相统一的新型种植模式。

和骅芸,胡琦,潘学标,马雪晴,胡莉婷,王晓晨,何奇瑾[6](2020)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适宜播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区55个气象站点1981-2017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以日最高气温≥35℃持续3、4、5d,且相对湿度≤70%为一次轻、中、重度高温热害,从年代际尺度、年尺度、旬尺度分析37a来华北平原不同播期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开花期避开中度高温热害为标准,推算夏玉米花期规避高温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6月上旬播种,夏玉米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频率最大,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固始等地区遭遇高温热害频率超过20%;6月中旬播种,夏玉米花期遭受高温热害频率为9%~12%。2011年以来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加重,发生频率高于P1-P3时段(1981-2010年)。华北平原早熟玉米平均适宜播种期在6月15日-7月5日,中熟玉米平均适宜播种期在6月15-27日,晚熟玉米平均适宜播种期在6月15-20日。在各适宜播种期范围内,华北平原南部应适当晚播,北部则应适当早播。

付鑫[7](2019)在《旱作冬小麦农田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提出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之一,缺水低肥限制了当地农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近年来,秸秆覆盖由于具有良好的保墒调温效果,在黄土高原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但长期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以黄土高原旱作冬小麦农田为对象,基于2008-2018年秸秆覆盖定位试验,研究了旱地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包括四个处理:冬小麦生育期全量秸秆覆盖(9000 kg hm-2,HSM)、生育期半量秸秆覆盖(4500 kg hm-2,LSM)、夏季休闲期全量秸秆覆盖(9000 kg hm-2,FSM)和全年无覆盖对照(CK),观测指标包括土壤水分、温度、碳氮库、温室气体排放、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指标等,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2008-2018多年测定结果来看,与CK相比,秸秆覆盖处理0-200 cm土层冬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提高了3.74-6.03%。与CK相比,秸秆覆盖处理休闲期降水贮存效率提高了7.91-16.6%,干旱年份效果更明显,且休闲期秸秆覆盖较生育期秸秆覆盖更有利于提高休闲期降水贮存效率。各处理冬小麦生育前期土壤水分变化无显着差异,但生育期秸秆覆盖可提高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消耗。2017-2018年土壤温度观测结果表明,与CK和FSM相比,HSM和LSM处理可降低冬小麦多数生育时期白天平均温度,能平抑小麦各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温度的波动。与CK相比,HSM和LSM处理对冬小麦生育前期表层土壤日均温有显着降温效果,FSM处理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日均温无显着影响。(2)通过对2009-2018年冬小麦收获期土壤碳氮库进行测定发现,在0-20 cm土层,秸秆覆盖各处理较CK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潜在可矿化碳(PCM)和微生物量碳(MBC)储量平均提高了4.20%-39.4%,其中生育期秸秆覆盖较休闲期秸秆覆盖作用更为显着,且全量覆盖较半量覆盖效果更好。生育期秸秆覆盖处理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全氮(STN)、潜在矿化氮(PNM)和微生物量氮(MBN)储量。与CK相比,HSM和LSM处理0-20 cm土层STN储量分别提高了8.05%和6.61%;MBN储量分别提高了16.3%和14.5%。与CK、LSM和FSM处理相比,HSM处理MBN储量分别提高了16.6%、22.3%和36.8%。不同年份下秸秆覆盖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在0-20 cm土层,POC、PCM、STN、MBN及MBN/STN含量与估计的冬小麦根系残余输入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CK相比,秸秆覆盖促进了土壤碳固定,且生育期秸秆覆盖效果优于休闲期秸秆覆盖。生育期秸秆覆盖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储量,且全量秸秆覆盖较半量覆盖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活性,而休闲期秸秆覆盖对土壤氮素的固定与活化无显着影响。(3)通过对2016年冬小麦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秸秆覆盖处理能促进土壤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的力稳定性,且HSM处理效果最为显着。与CK和FSM相比,HSM和LSM处理可提高大多数粒径团聚体碳组分含量,且HSM和LSM处理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间的差异较小。秸秆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对10-20 cm土层影响作用较小。秸秆覆盖处理对土壤氮组分含量的影响作用较碳组分小,且对氮组分的提高作用只出现在团聚体的某一粒径,并不会对多数粒径氮组分含量产生影响。土壤碳氮组分主要储存在土壤大团聚体中,大团聚体碳氮组分贡献率均达到75%以上。秸秆覆盖可提高0-10 cm土层大团聚体SOC、PCM、MBC、STN、PNM和MBN的贡献率,使更多的碳氮储存在大团聚体中,且HSM处理效果优于LSM和FSM处理。(4)通过对2017-2018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观测发现,与CK和FSM相比,HSM和LSM处理降低了整个生育期土壤累积CO2排放通量,但提高了整年土壤N2O和CH4累积排放通量。与CK相比,FSM提高了夏季休闲期土壤N2O和CH4累积排放通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有显着影响,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显着正相关,土壤CH4排放通量随温度的增高先降低后增加,并与土壤含水量显着正相关。与CK相比,生育期秸秆覆盖可降低农田综合增温潜势,且HSM和LSM处理间无显着差异,FSM处理对农田生态系统综合增温潜势无显着影响。(5)通过对2018年冬小麦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测定得出,秸秆覆盖显着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且覆盖处理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与CK相比,HSM、LSM和FSM可显着提高了细菌香农指数和真菌Chao指数,且HSM真菌香农指数显着低于FSM。与CK相比,HSM、LSM和FSM处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23.3%、47.0%和46.0%,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了16.7%、51.2%和46.0%(P<0.05),各秸秆覆盖处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较CK处理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各处理间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无显着差异,但在不同纲类中各处理间变化趋势不同。秸秆覆盖处理可提高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1,4-木糖苷酶活性,且FSM处理提高幅度高于HSM和LSM处理。土壤碳氮组分(PNM除外)、土壤水分、β-1,4-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和β-1,4-木糖苷酶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呈正相关关系,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受土壤碳氮组分及理化性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6)从2008-2018年观测结果来看,与CK相比,HSM和LSM处理降低了冬小麦籽粒产量、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提高了冬小麦分蘖数、茎数和地上生物量,且HSM效果较LSM处理更显着;FSM处理提高了冬小麦茎数、穗数、分蘖数和千粒重,对冬小麦籽粒和生物产量无显着影响。各处理间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年份表现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年降雨量较高的年份(>500 mm),生育期秸秆覆盖不利于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提高。在2018年,HSM处理推迟了冬小麦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且提高了速增期的灌浆速率,影响小麦灌浆特征。秸秆覆盖处理虽可提高土壤贮水量和降水贮存效率,但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HSM处理降低效果最显着。HSM和LSM处理下冬小麦苗期-分蘖期土壤较低的温度降低了冬小麦苗数。冬小麦籽粒产量一定程度上受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与土壤PCM和PNM含量显着相关。此外,生育期秸秆覆盖措施会导致冬小麦返青后土壤矿质氮含量的降低,从而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形成。通过进行追肥微区试验发现,在灌浆前补施氮肥可缓解生育期秸秆覆盖的减产作用。

刘秦,姚正良,缪纯庆,姚瑶,毛成志,孙万仓[8](2018)在《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适应性及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冬油菜在甘肃张掖寒旱区种植的适应性,对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的越冬率、冬前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了冬油菜不同播种期对越冬率、产量等性状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冬油菜后茬复种模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纬38°左右、海拔180 m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8.7℃的张掖及河西走廊,白菜型冬油菜能够露地正常越冬,且产量高品质好。冬油菜收获后,复种早熟大豆、马铃薯、油葵和蔬菜等作物,每667m2两季产值比单种小麦增收32.0%~154.4%,比单种玉米增收15.4%~108.6%,经济效益十分显着。在张掖及河西走廊发展冬油菜生产可以调整传统农业的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可增加冬春季土壤植被覆盖,减少沙尘源,改善生态环境。张掖及河西走廊宜选择抗寒性品种,并适当早播,播期以8月中旬为宜。

白蕤,李宁,钟曼茜,佟金鹤,陈小敏,邹海平,陈汇林,刘少军[9](2017)在《分期播种对海南冬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不同播期对海南冬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利用2015年在海南省万宁市开展的冬种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结合当年气象数据,探讨温度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冬种玉米最佳播期。结果表明:播期越早,玉米的发育期越短、株高越高、叶片数越多、产量越高;播期延后热量条件差,积温不足,遭受冷害风险大,产量减少甚至绝产。10℃有效积温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有较好的相关性,当10℃有效积温为1 230℃·d时,产量最高。分析表明,海南省冬种玉米的适宜播期最迟在11月底之前。研究结果对保障海南冬种玉米稳产、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俊鹏,孙义,何军良,史娟娟,张斌,吕斌[10](2017)在《葵花后茬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通过在甘肃省天水市南部山区开展葵花后茬种植玉米、冬小麦、马铃薯、冬油菜、大豆、胡麻6种不同作物,研究葵花后茬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后茬种植玉米、冬小麦和马铃薯其生育期提前13d,大豆生育期延长2d,冬油菜生育期影响不明显。葵花茬口种植马铃薯,其产量较玉米茬口和马铃薯茬口增产效果明显;玉米、小麦、大豆、胡麻4种作物其产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冬油菜产量变化不显着,马铃薯重茬种植对其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二、不同播种期对冬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播种期对冬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播期及调控措施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影响小麦苗期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
        1.2.2 影响小麦苗期生长的主要栽培措施
        1.2.3 苗期生长主要生理指标变化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温度
        2.3.2 生育时期
        2.3.3 茎蘖动态
        2.3.4 干物质、含氮量、叶面积指数
        2.3.5 主要生理指标测定
        2.3.6 其他群体指标计算
        2.3.7 晚播苗情评价系数计算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对小麦冬前生长积温的影响
        3.1.1 播种至越冬期日平均气温的变化
        3.1.2 .播期对小麦冬前生长所需积温的影响
    3.2 播期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3.2.1 播期对出苗的影响
        3.2.2 播期对小麦冬前群体生长的影响
        3.2.3 播期对小麦个体生长的影响
        3.2.4 播期对小麦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冬前生长的影响
        3.3.1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冬前分蘖发生所需积温的影响
        3.3.2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生长积温减少的补偿效应
        3.3.3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群体生长的影响
        3.3.4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冬前个体生长的影响
        3.3.5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茎蘖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群体和个体质量的晚播苗情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播期对小麦冬前积温的影响
    4.2 播期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4.2.1 播期对小麦出苗的影响
        4.2.2 播期对小麦苗期群体生长的影响
        4.2.3 播期对小麦苗期个体生长的影响
        4.2.4 播期对小麦苗期生理的影响
    4.3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4.3.1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茎蘖生长速度及冬前积温的影响
        4.3.2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群体生长的影响
        4.3.3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个体生长的影响
        4.3.4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茎蘖物质积累及生理的影响
    4.4 基于群体与个体质量的晚播小麦苗情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覆膜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水热、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播期对冬小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2.2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3 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2.4 地膜覆盖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1.2.5 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6 作物根-冠协同关系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处理与设计
    2.3 观测内容与方法
        2.3.1 土壤剖面水分
        2.3.2 土壤温度
        2.3.3 作物生长指标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3.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区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土壤0-100 cm土层剖面含水率的影响
        3.1.2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0-2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
        3.2.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长密度的影响
        3.2.2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表面积密度的影响
        3.2.3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3.3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4.2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4.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区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4.1.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整个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4.1.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整个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4.1.3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0-25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4.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
        4.2.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长密度的影响
        4.2.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表面积密度的影响
        4.2.3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4.3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4.3.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4.3.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冠比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土壤水热的影响
        4.4.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及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覆膜对不同播期冬小麦和不同品种夏玉米组合产量和WUE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WUE的影响
        5.4.2 覆膜下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根系参数的相关关系
        5.4.3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和WUE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6.1.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6.1.3 覆膜对不同播期冬小麦和不同品种夏玉米组合产量和WUE的影响
    6.2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冬小麦物候变化时空特征及基于APSIM模型的播种期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作物物候变化研究现状
        1.2.2 影响作物物候期及产量的因素
        1.2.3 基于作物模型的物候模拟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冬小麦物候期观测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APSIM模型输入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趋势分析
        2.4.2 相关性分析
        2.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2.4.4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EOF)
        2.4.5 Hodrick-Prescott滤波法分解气候产量
        2.4.6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计算
        2.4.7 逐日太阳辐射计算
        2.4.8 APSIM模型介绍
        2.4.9 基于APSIM的适宜播种期模拟情景
第3章 冬小麦物候变化时空特征
    3.1 冬小麦关键物候期时空变化特征
    3.2 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区播种窗口变化
    3.3 冬小麦播种期对物候期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冬小麦生育期水热指标变化
    4.1 研究区历史水热变化分析
    4.2 冬小麦生育期SPEI指数变化特征
        4.2.1 SPEI指数变化趋势
        4.2.2 SPEI指数EOF分析
    4.3 SPEI指数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PSIM模型的冬小麦适宜播种期评价
    5.1 模型参数调试
    5.2 模型评价
    5.3 冬小麦实际播种期与适宜播种期的差异
    5.4 播种日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5 播种期改变对冬小麦冬前积温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亮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麦北移”研究现状
        1.2.2 晚播冬小麦研究
        1.2.3 春小麦冬播研究
        1.2.4 栽培技术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播抗逆高产小麦品种筛选
        2.2.2 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4 灌水及播种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生育时期记载
        2.3.2 气象资料
        2.3.3 土壤养分测定
        2.3.4 田间出苗率调查
        2.3.5 植株取样及测定方法
        2.3.6 土壤温度测定
        2.3.7 土壤含水率测定
        2.3.8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3.9 群体光照状况测定
        2.3.10 籽粒灌浆特性测定
        2.3.11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3.12 根系取样及测定
        2.3.13 考种及测产
        2.3.14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春化类型小麦越冬出苗特性及其抗寒、抗旱、高产品种筛选
        3.1.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1.2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出苗率差异
        3.1.3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3.1.4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差异
        3.1.5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差异
        3.1.6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7 内蒙古平原灌区适宜冬播小麦品种筛选
        3.1.8 小结
    3.2 不同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2.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2.2 播期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2.3 播期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2.4 播期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播期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 播期对冬播小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2.7 播期对冬播小麦开花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3.2.8 播期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2.9 播期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10 播期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1 小结
    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3.2 播种量及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3.5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3.6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3.7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8 冬播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3.3.9 小结
    3.4 不同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及降水量变化
        3.4.2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4.3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4.4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4.5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4.6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4.7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8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9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
        4.1.2 春麦冬播的适宜品种
        4.1.3 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4.1.4 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2 讨论
        4.2.1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4.2.2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3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根系性状的影响
        4.2.5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5 主要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内蒙古小麦生产概况
        1.1.2 “冬麦北移”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春麦冬播研究进展
        1.2.2 低温和干旱对小麦种子活性及萌发的影响
        1.2.3 不同保墒措施对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1.2.3.1 保水剂
        1.2.3.2 土壤改良剂
        1.2.3.3 秸秆覆盖
        1.2.3.4 地膜覆盖
        1.2.3.5 大量元素可溶性肥料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2.3.1 种子萌发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2.3.2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2.3.3 土壤温度的测定
        2.3.4 小麦根系取样及测定方法
        2.3.5 小麦植株取样及测定方法
        2.3.6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3.7 籽粒灌浆动态测定
        2.3.8 测产及考种
        2.3.9 籽粒品质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种子活力相关指标的变化
        3.1.1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变化
        3.1.2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种子TTC染色率的变化
        3.1.3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种子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3.1.4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种子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1.5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2 土壤温度与冬播小麦种子活力相关指标的关系
    3.3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4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差异
    3.5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
        3.5.1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根长密度的影响
        3.5.2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根表面积密度的影响
        3.5.3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根体积密度的影响
    3.6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植株形态的差异
    3.7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生理指标变化
        3.7.1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3.7.2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群体光合势的变化
        3.7.3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
        3.7.4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群体生长率的变化
        3.7.5 不同保墒措施下冬播小麦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
        3.7.5.1 不同保墒措施下旗叶SPAD值的差异
        3.7.5.2 不同保墒措施下旗叶光合特性指标的差异
    3.8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
        3.8.1 籽粒体积的变化
        3.8.2 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
    3.9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10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1 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适宜播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计算
        1.2.2 活动积温计算
        1.2.3 夏玉米生育期理论推算
        1.2.4 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频率计算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小麦生育需求确定夏玉米可能播种期
    2.2 不同播种期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2.3 不同播种期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7)旱作冬小麦农田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2.1 秸秆覆盖的水温效应
        1.2.2 秸秆覆盖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1.2.3 秸秆覆盖对土壤团聚结构及碳氮组分的影响
        1.2.4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5 秸秆覆盖对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1.3 秸秆覆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采样方法与测定指标
        2.2.1 干旱指数
        2.2.2 土壤含水量测定
        2.2.3 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的测定
        2.2.4 土壤碳氮储量的测定
        2.2.5 土壤团聚体测定
        2.2.6 土壤温室气体的采集与测定
        2.2.7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测定
        2.2.8 冬小麦生长指标及作物产量测定
        2.2.9 冬小麦灌浆特征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秸秆覆盖对旱作冬小麦田土壤水温效应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试验期间降雨量
        3.1.2 土壤水分效应
        3.1.3 土壤温度效应
    3.2 讨论
第四章 秸秆覆盖对旱作冬小麦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储量
        4.1.2 土壤全氮及活性组分储量
        4.1.3 秸秆覆盖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讨论
第五章 秸秆覆盖对旱作冬小麦田土壤团聚体碳氮组分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土壤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
        5.1.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贡献率
        5.1.3 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及贡献率
        5.1.4 土壤团聚体潜在可矿化碳氮含量及贡献率
        5.1.5 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贡献率
    5.2 讨论
第六章 秸秆覆盖对旱作冬小麦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土壤CO_2 排放通量
        6.1.2 土壤N_2O排放通量
        6.1.3 土壤CH_4 排放通量
        6.1.4 土壤理化性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5 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温室效应
    6.2 讨论
第七章 秸秆覆盖对旱作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
    7.1 结果与分析
        7.1.1 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7.1.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7.1.3 土壤酶活性
        7.1.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7.2 讨论
第八章 秸秆覆盖对旱作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8.1 结果与分析
        8.1.1 冬小麦产量及生长特征指标
        8.1.2 冬小麦灌浆期籽粒干物质累积特征
        8.1.3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8.2 讨论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9.1.2 秸秆覆盖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9.1.3 秸秆覆盖对土壤团聚结构及碳氮组分分布的影响
        9.1.4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
        9.1.5 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9.1.6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
    9.2 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适应性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供试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自然条件概况
    1.2 试验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品种抗寒性鉴定及筛选
        1.2.2 冬油菜-后茬复种高效模式研究及效益分析
        1.2.3 冬油菜不同播种期试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菜型冬油菜在张掖的抗寒性和适应性
    2.2 冬油菜冬前营养生长、干物质积累(地上地下)与越冬率
    2.3 白菜型冬油菜在张掖的产量、经济性状和生育期表现
        2.3.1 产量表现(2008-2010年)
        2.3.2 不同白菜型冬油菜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2.3.3 不同白菜型冬油菜生育期表现
    2.4 冬油菜-后茬复种高效模式研究及效益分析
    2.5 张掖冬油菜不同播种期对品种生育期、抗寒性及产量的影响
        2.5.1 不同播种期对冬油菜生育期和越冬率的影响
        2.5.2 不同播种期对冬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9)分期播种对海南冬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播期对冬种玉米发育期的影响
    2.3 播期对冬种玉米长势的影响
    2.4 播期对冬种玉米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葵花后茬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玉米生育期及相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1.1 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2.1.2 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2.1.3 对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2 对冬小麦生育期及相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2.1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2.2.2 对冬小麦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2.2.3 对冬小麦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3 对马铃薯生育期及相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3.1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2.3.2 对马铃薯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2.3.3 对马铃薯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4 对油菜生育期及相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4.1 对冬油菜生育期的影响
        2.4.2 对冬油菜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2.4.3 对冬油菜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5 对大豆生育期及相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5.1 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
        2.5.2 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2.5.3 对大豆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6 对胡麻生育期及相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6.1 对胡麻生育期的影响
        2.6.2 对胡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2.6.3 对胡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 结论
    3.1 对生育期的影响
    3.2 对生长的影响
    3.3 对产量的影响

四、不同播种期对冬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播期及调控措施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D]. 刘阿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覆膜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水热、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 陈紫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我国冬小麦物候变化时空特征及基于APSIM模型的播种期适宜性评价[D]. 王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4]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董玉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5]不同保墒措施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李梦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适宜播期分析[J]. 和骅芸,胡琦,潘学标,马雪晴,胡莉婷,王晓晨,何奇瑾. 中国农业气象, 2020(01)
  • [7]旱作冬小麦农田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D]. 付鑫. 西北大学, 2019(01)
  • [8]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适应性及利用研究[J]. 刘秦,姚正良,缪纯庆,姚瑶,毛成志,孙万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6)
  • [9]分期播种对海南冬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 白蕤,李宁,钟曼茜,佟金鹤,陈小敏,邹海平,陈汇林,刘少军. 广东农业科学, 2017(08)
  • [10]葵花后茬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张俊鹏,孙义,何军良,史娟娟,张斌,吕斌. 基层农技推广, 2017(05)

标签:;  ;  ;  ;  ;  

不同播期对冬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