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瀛海威与e龙 转型生存(论文文献综述)
周法[1](2017)在《中国互联网企业横向并购的风险与控制 ——以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企业的高创新性、高附加值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不断进行横向并购,以此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经营绩效。但是,互联网企业的横向并购并不都是成功的,有些企业的横向并购获得了好的成效,但是也有企业反而因为横向并购而出现了绩效下滑、市场萎缩、竞争力下降的情况。在我国,对互联网企业横向并购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于风险及其控制的研究仍落后于实践的需要,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本文以201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横向并购的一个重要代表——58同城和赶集网的并购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对中国互联网行业横向并购的发展历程和内在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 58同城和赶集网横向并购过程、动机及存在的各类风险。本文将中国互联网企业横向并购中的风险归纳为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品牌、业务整合、控制权转移等六类风险,并讨论了 58同城和赶集网在横向并购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及其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并探索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防控。这两个企业的横向并购十分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防范、控制和减弱互联网企业横向并购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杨余[2](2012)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但国际传播力仍然滞后,与国际地位极不相称。考虑到我国在互联网利用方面与世界基本保持了同步发展,且互联网已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旋律,这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互联网的国际传播力,改善“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进而影响世界,这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力图展开针对性研究,以期对后续研究或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前言部分说明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框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本论文正文部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全球化时代背景的介绍:第一节梳理了全球互联网的兴起、发展与趋势历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已借助其国际传播方面的天然优势,成为新时期国际传播最有效载体之一;第二节描述了传统国际传播格局下信息流动失衡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不利影响。第二部分主要是阐释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的必然性:第一节描述不断增强的中国国际影响力和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性;第二节从互联网的国际传播现状小调查出发,探析国际传播力疲软的现状及其原因。第三部分探讨的是中国互联网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战略实践与探索:第一节对比了中、美、英、日和韩等国在提升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的国家战略;第二节主要关注的是中国主流网络媒体在提升国际传播力方面的新举措;第三节拟在资本全球化背景下,对比分析谷歌与百度,FACEBOOK与人人网,TWIITER与新浪微博,YOUTUBE与优酷的资本运作情况。第四部分旨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的策略分析。总体目标是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互联网传播体系,主要从制度改革、内容把关、人才建设、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构建。在此基础上,强调不断突出发展新兴媒体,抢占全球传播制高点。本论文结语部分总结全文,中国的国际传播应借助互联网全球共享、互动优势,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到“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逐渐转换。
生琳[3](2010)在《向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文中认为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是我国当代文艺批评的核心理论。这个理论内部存在着四个问题:首先,学者们对“生活真实”概念理解的不一致造成了“艺术真实”概念的不明晰;其次,艺术是主观的,生活是客观的,二者无法进行比较,因此不能说“艺术高于生活”;再次,艺术真实论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它无法解释现有的文学现象;最后,“艺术真实”是一个主观的、不可验证的概念。尽管存在这样的理论缺陷,仍有很多学者深受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影响,把它当作评判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上世纪末,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为我们带来了文学活动的巨大变革,读者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作者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作品,作品不再是封闭的文本。文学在“后文学时代”里不再神圣,它成为了人们的消遣品。文学活动中的要素都在发生“质变”,而文艺批评家们如果依然固守旧有的批评标准和思想,还用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来评价这些作品,不去发展新的文学理论,研究新的文学现象,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只能是被人民所抛弃,并继续被边缘化。文艺理论本来就是从文学作品中发展而来的,它不能也不应该成为限制文学发展的桎梏。
张峰[4](2009)在《铭万的起源、演进和核心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多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如今该产业中已有了无数家中小企业和几家世界级的大企业。究竟什么样的新企业才能演变成为大规模的长寿企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成长演化的相关理论,然后对一个正在快速成长和演进的互联网企业(铭万公司)进行了案例研究,对该企业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了识别,然后分析了其核心能力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发现,该公司的能力是创始人的企业家精神、公司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开发产品的能力和庞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其中企业家精神是最核心的能力。公司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创始人的精神转化为全公司的一致行动准则,并通过利用企业文化吸引和培养人才、采取双轨制模式和扁平化管理的方式大量设立分公司而搭建了一个庞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在网络的形成和公司的运营中,企业文化都起到了最基础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互联网产业和销售型企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毕延玲[5](2008)在《中国网络媒体经营管理演变史》文中指出从上世纪末开始,互联网以极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逐渐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是互联网应用于媒介或信息传播的产物。新世纪,网络媒体经历了大死大生之后,渐渐的获得大家的认可。目前,我国的网络媒体已经出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网络媒体管理井然有序。但是我国网络媒体如何将虚幻的信息和服务转化为利润,如何在林立的互联网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同时,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短短几年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媒体形式,我国政府管理机构如何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这也是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两个问题将是本文的研究中心所在。本文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网络媒体经营管理大事年表、网络媒体经营管理发展,理清我国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的脉络,对近十几年来网络媒体经营管理进行大致的研究。同时,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媒体的几种主要赢利模式,主要有:网络广告、上市融资、短信、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等。并结合我国互联网界具有影响的新浪、网易和人民网做为具体的案例来细致的分析其发展轨迹及操作模式,以及张朝阳和马云的创业和发展故事,从而以更加微观的形式来深入了解我国互联网经营管理的现状。
罗英丹[6](2008)在《中国B2B国际贸易媒体竞争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B2B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市场规模,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也愈加激列,价格竞争开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B2B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的从业人员,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探索这个产业的良性竞争策略,我不愿意看到中国B2B国际贸易媒体产业也陷入中国彩电、DVD等产业曾经经历过的恶性低价竞争局面。根据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只要能做到:“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及专一化,就可以让企业获得较好的竞争位置”。如果中国B2B国际贸易媒体产业中较多公司能实现:差异化、总成本领先,并专注于中国企业全球化服务,那么该产业的低价竞争局面则可以规避。本文研究了整个B2B国际贸易媒体产业各个营销渠道的发展史、特点、发展现状以及整个B2B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的发展现状。除此之外,还分析了中国B2B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的宏观环境及产业内部环境,对国内外领先B2B国际贸易媒体公司经营模式及市场策略进行了比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运用了定性及定量分析法。最后提出了差异化的良性竞争策略:第一、B2B国际贸易网站,由目前以信息流为主,切入到支付流、物流、人才流,并深化B2B网站的即时沟通及视频功能;第二、资信审核将是未来电子商务及B2B国际贸易的趋势;第三、多渠道整合营销(展会、B2B网站、行业信息出版物等)策略。并分析证实了以上竞争策略的可行性及市场空间,还对运作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作了提醒。
王成文[7](2008)在《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个十年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从1997年到2006年,中国网络广告从无到有,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十年。这十年是一个莫比环,终点与起点融为一体,光荣和梦想相互交织。这十年既是网络媒体生态不断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网络广告市场中的多角关系从无序到有序的十年。网络媒体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性架构,而网络广告则是网络媒体的经典盈利模式,也是网络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广告业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特征,中国网络广告业深受美国网络广告业的影响,发展周期与美国广告市场大体一致,大致都经历了初创期、蛰伏期和爆发期。在中国网络广告的初创期,国家信息化稳步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接入条件逐渐改善,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民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唤醒了网络广告市场中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推动了网络广告市场的初步形成。由于网络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尚未形成,网络媒体广告运作较为粗糙,浏览型广告占主体地位,网络广告效果难以衡量。网络广告代理市场刚刚兴起,网络广告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广告主对网络广告持有尝试和投机心理,网络广告业发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虽然网络广告市场增长速度较快,但市场规模有限。在中国网络广告的蛰伏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正式启动,宽带接入初成规模,无线网络渐成热点,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由于网络经济泡沫和网民结构年轻化,网络广告市场增长速度放缓。在这个时期,由于网络媒体广告运作走向规范化、点击型广告占据统治地位、网络广告效果衡量渐趋科学化,网络广告代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和网络广告监管体系初步建立,问题广告泛滥势头得到一定遏制,广告主网络广告投放渐趋理性化。网络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的初步建立,使网络广告市场走向常规化、理性化和规范化。在中国网络广告的爆发期,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启动,宽带接入成为主体,无线接入快速增长,网民规模渐趋稳定。由于网络经济逐渐复苏和网民结构质量得到提升,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全面爆发。在这个时期,由于网络广告形式多样化、网络媒体运作多元化、网络广告监测科学化、网络广告监管法治化与系统化和网络广告代理的专业化,广告主全方位进入网络广告市场,网络广告市场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媒介融合的社会化、网络编辑的职业化和网络广告教育的体系化推动了网络广告市场多角关系的深度变革:网络广告主由集中化走向扁平化,网络广告媒体由“他媒体”走向“自媒体”,网络广告形式由“技术主导型”走向“创意主导型”,网络广告代理由分散化走向专业化和集团化,网络广告收费由主观化走向科学化和多元化,网络广告监管由无序性走向有序性。网络媒体生态是网络广告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动力,而网络广告是网络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广告市场的健康、和谐和持续发展,有助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郭际[8](2008)在《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及其评判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政府新的法律、市场新的知识和技术、竞争者新的竞争战略、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全球性新的竞争趋势等都将成为企业危机的根源,是中国企业继经济转型之后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本研究在归纳和总结大量国内外危机管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企业危机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危机的本质及其各种分类,对处理企业危机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企业具有危机管理能力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根据企业具有复杂性和灰色的特点,选择灰色评价法对企业能力进行评价。转换研究企业危机的视角,将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危机管理结合起来,分析了企业和危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提出基于危机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两个维度的危机管理模型:结合企业和危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理方法。分析了危机管理团队组建的注意事项:这个团队应由高素质的组织核心成员组成,这些成员需要对所选择和实施企业的相关战略负责,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具有异质性并且进行紧密合作。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两个方向探讨了如何使企业危机管理具有持续性。建立了三环学习模式下的企业危机知识管理模式,该模型克服了思维过程中的局限性,并提出各种战略措施以便实际应用。考虑到外界环境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影响,提出培养动态核心能力是应对“能力型危机”的有效措施,揭示了企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模型。结合企业危机和动态核心能力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了灰色评价法,通过两次灰色关联分析和战略选择矩阵来确定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来源和可持续性,并以中国电视机制造企业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杜海娟[9](2005)在《中国网上商城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研究 ——中商网案例》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机遇期,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正逐渐改善,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网上购物市场也在不断繁荣,参与到这一行业的电子商务企业不断增加。网上商城作为一种提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性质的企业逐渐涌现,正在吸引消费者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注意。在中国,由于这是一种技术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而且这些企业目前都未盈利,所以这些企业的前景依然模糊。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针对网上商城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的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案例深刻剖析了网上商城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情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网上商城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价值链和价值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网上商城企业价值链,得出网上商城企业价值构成的一般环节和特点。另外,本文通过对网上商城企业存在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提出坚持特许连锁经营和互动式营销沟通,进行价值链整合,从而进一步为客户带来价值的结论。
陈红梅[10](2005)在《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 ——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网络传播的互动参与性可以被用来促进公共交流,因而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其在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期望。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些个案,如2002年底的深圳网文事件、2003年孙志刚案的网上签名运动,2004年的北大招博事件等,都让人们对网上舆论的影响产生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些个案在宏阔的网络传播背景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网络上的公众表达从整体上处于怎样的状态,能在多大范围内对社会产生影响,现有的研究尚很难就这些问题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回答。本研究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网络传播的实际运作状况出发,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两种方法,对网络上的公众表达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有助于对网络表达的规律、特点及其影响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绪论”。对国内和国外的网络传播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特别从公众表达的角度,对有关观点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本研究的目的、问题和研究思路进行陈述。 第二章“公众表达的意义背景”。梳理“公众”概念的由来和发展,界定“公众表达”的内涵。参照不同时代、不同学术渊源和思想流派的学者对公众表达的理解和评论,梳理学术界对公众表达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分析公众表达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公众表达指社会普通民众就有关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决策等问题而发表的言论、意见。在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眼里,言论自由作为公民自由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在自由主义基本规范下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因此,公众表达自由也就紧密地与民主制度的现实可能性联系在一起。但是,学者也注意到,依靠公众表达来反映并维护社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并不可靠。其中最深刻的质疑来自群体心理学,它对民主理论的概念基础“理性”提出挑战。在自由主义理论中,大众媒介在民主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集团垄断化和新闻娱乐化的今天,新闻自由的声音已经很单薄。 第三章“网上公众表达的发展历程”。网络传播在国外(美国堪为典型)的发展大体上走过了一条“精英游戏——大众参与——商业渗透”的道路。网络从最初的技术平台演变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平台,强化了社会公众获知信息和彼此联系的能力,因此,也就是扩展了公众表达的空间。但是,当商业力量开始进入这一崭新的领域后,人们对于传统媒介所担心的问题同样表现出来。我国网上公众表达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1997年:网络传播的酝酿和起步阶段,启蒙和知识普及是主题,网上交流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一些感性故事。1998年-2002年:网上舆论力量初显。上网用户迅速上升,使网上言论有了广泛
二、瀛海威与e龙 转型生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瀛海威与e龙 转型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互联网企业横向并购的风险与控制 ——以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相关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企业横向并购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企业横向并购的概念与动机 |
一、横向并购的定义与分类 |
二、横向并购的动机分析 |
三、横向并购的绩效评价 |
第二节 企业横向并购风险的识别 |
一、企业横向并购风险的特点和内涵 |
二、横向并购风险的构成 |
第三节 企业横向并购风险的控制 |
一、企业横向并购风险控制的概念 |
二、企业横向并购风险控制的方式 |
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企业横向并购的现状及其动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企业横向并购的成长阶段 |
一、探索准备阶段(1990年-1997年) |
二、迅猛发展阶段(1998年-2001年) |
三、规范调整阶段(2002年-2007年) |
四、震荡回落阶段(2008-2014) |
五、急速膨胀阶段(2015年至今) |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企业横向并购的动因分析 |
一、发挥互联网交互的协同价值 |
二、获得资金获利和退出的渠道 |
三、实现规模经济下的资本红利 |
四、竞争压力下优化整合的需要 |
第三章 58同城和赶集网横向并购案例简介 |
第一节 58同城概况 |
一、58同城发展历程 |
二、58同城商业模式 |
三、58同城近年并购情况 |
第二节 赶集网概况 |
一、赶集网发展历程 |
二、赶集网商业模式 |
三、赶集网旗下公司及合作伙伴 |
第三节 58同城和赶集网的并购过程 |
一、58同城和赶集网的并购起因 |
二、58同城和赶集网的并购经过 |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行业横向并购的风险识别 |
第一节 战略风险 |
一、战略整合中企业协同效应风险 |
二、战略整合与产业非匹配风险 |
第二节 财务风险 |
一、估值风险 |
二、融资风险 |
第三节 人力资源风险 |
一、人力资源政策风险 |
二、人力资源效率风险 |
第四节 品牌风险 |
一、利益链相左下的品牌风险 |
二、认同差异下的品牌风险 |
第五节 业务整合风险 |
一、线上线下整合风险 |
二、业务重叠风险 |
第六节 控制权转移风险 |
一、管理层控制权减弱 |
二、股权回购阻力 |
第五章 中国互联网行业横向并购的风险控制措施 |
第一节 战略风险的控制 |
一、统一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
二、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路径 |
第二节 财务风险的控制 |
一、合理估值 |
二、积极融资 |
第三节 人力资源风险的控制 |
一、制定人力资源新政策 |
二、强化企业文化融合 |
第四节 品牌风险的控制 |
一、构建双赢的品牌利益链 |
二、整合品牌文化形象 |
第五节 业务整合风险的控制 |
一、有效整合业务资源 |
二、着力开发潜力业务 |
第六节 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控制 |
一、增加控制权转移的透明度 |
二、明确融资的运用方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一、 主要概念的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框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浪潮下的全球信息社会传播革命 |
一、 全球互联网的兴起、发展与趋势 |
二、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应用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
三、 互联网是新时期国际传播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
第二节 “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 |
一、 传统国际传播格局下信息流动失衡现状 |
二、 全球信息流动失衡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
第二章 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的必然性 |
第一节 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的历史机遇与现实基础 |
一、 历史机遇:不断增强的中国国际影响力 |
二、 现实基础:中国互联网已具备较高发展规模与水平 |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国际传播力现状调查及原因浅析 |
一、 中国互联网的国际传播力现状调查 |
二、 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相对较弱的主体原因浅析 |
第三章 中国提升互联网国际传播力战略实践与探索 |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各国提升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的战略 |
一、 美、英、日、韩等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发展战略 |
二、 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发展战略 |
第二节 中国主流网络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现状 |
一、 主流新闻网站:国际传播的主载体 |
二、 网络电视台:国际传播新平台 |
第三节 国内外商业网站的国际传播力现状对比 |
一、 搜索引擎:谷歌 VS 百度 |
二、 社交网络:FACEBOOK VS 人人网 |
三、 微博:TWITTER VS 新浪微博 |
四、 网络视频:YOUTUBE VS 优酷 |
五、 小结 |
第四章 提升我国互联网国际传播能力的对策 |
第一节 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互联网传播体系 |
一、 以制度改革为保障,进一步完善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管理法规 |
二、 以内容建设为依托,提升中国互联网在全球传播体系的话语权 |
三、 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的网络文化人才队伍 |
四、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 |
五、 以资本运作为引擎,建设世界一流的全球互联网国际传播力市场的加速器 |
第二节 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闻传播规律,抢占全球舆论场制高点 |
一、 从门户时代走向社会化网络时代转型机遇与挑战 |
二、 抢占从 IPV4 时代到 IPV6 时代的平台变革先机 |
三、 拥抱人机交互、物物相联的智能网络时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向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第一章 西方艺术真实论的发展 |
第一节 客观艺术真实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主观艺术真实论的发展 |
第二章 中国当代艺术真实论问题的历史走向 |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真实论的发展 |
第二节 文革十年文学艺术真实的缺失 |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客观真实向主观真实的过渡 |
第三章 对我国当代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批评 |
第一节 艺术真实论的内部问题 |
第二节 一千个读者与一千种真实 |
第四章 是什么造就了“艺术真实”的崇高地位 |
第一节 唯物主义哲学观使我们重视“真实” |
第二节 知识分子们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觉信仰 |
第三节 世界观、信仰与真实性 |
第五章 “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以后”的艺术真实论 |
第一节 “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以后” |
第二节 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对现实主义真实论的颠覆 |
第六章 “后文学时代”与真实性的消解 |
第一节 “后文学时代”在网络技术革命中到来 |
第二节 幻想文学的兴起与“真实性”的消解 |
第三节 后文学实践对真实性的“消解” |
第四节 网络文学史上的两次论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4)铭万的起源、演进和核心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1.1 背景:创业热与互联网发展浪潮 |
1.1.2 现象:铭万公司的独特性 |
1.1.3 要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3.2 研究资料的收集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2章 文献理论综述 |
2.1 核心能力理论 |
2.1.1 核心能力理论的渊源 |
2.1.2 核心能力的涵义和特征 |
2.1.3 核心能力的判断 |
2.1.4 核心能力理论的不足 |
2.2 企业成长和演进理论 |
2.2.1 主流经济学理论 |
2.2.2 生命周期模型 |
2.2.3 经济演化理论 |
2.2.4 企业战略研究 |
2.2.5 企业成长理论 |
2.2.6 Amar V. Bhide 的研究结论 |
第3章 铭万公司的发展和演进 |
3.1 张冀光夫妇早期的创业历程 |
3.1.1 探索期 |
3.1.2 中国商业资讯网 |
3.1.3 中国企业网 |
3.1.4 商业经验总结 |
3.2 铭万公司的起源和现状 |
3.2.1 铭万公司的历程 |
3.2.2 产品与服务 |
3.2.3 商业模式和销售流程 |
3.2.4 现有规模和组织结构 |
3.2.5 销售人员的日常工作 |
3.2.6 企业文化与宣传体系 |
3.3 中小企业IT 服务外包市场概况 |
3.3.1 中小企业信息化 |
3.3.2 中小企业IT 外包服务市场主要参与者 |
第4章 铭万公司的核心能力及形成过程分析 |
4.1 对“一对一”营销模式的讨论 |
4.1.1 涵义和起源 |
4.1.2 作用和效果 |
4.1.3 局限、影响和可模仿性 |
4.1.3 本节结论 |
4.2 核心能力的识别 |
4.2.1 主要发现一:庞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是最明显的资源 |
4.2.2 主要发现二:组织架构设计和竞争机制、激励制度 |
4.2.3 主要发现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在力量 |
4.2.4 主要发现四:基层管理者对企业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
4.2.5 主要发现五:企业创始人的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根源 |
4.2.5 主要发现六:理解客户需求、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
4.2.6 本节结论 |
4.3 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
4.2.1 主要过程一:建设企业文化,招聘和培养人才 |
4.2.2 主要过程二:设计组织架构,组建分公司 |
4.2.3 主要过程三:获取和理解用户需求,设计产品 |
4.2.3 主要过程四:提升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 |
4.2.4 本节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理论发现 |
5.1.3 张冀光夫妇的商业创新 |
5.1.4 管理启示 |
5.1.5 张冀光夫妇创业历程的再回顾 |
5.2 讨论 |
5.2.1 张冀光夫妇对产业的影响 |
5.2.2 热潮的冷却与传统价值的回归 |
5.2.3 未来发展趋势 |
5.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5.3.1 创新 |
5.3.2 不足 |
5.4 后续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
附录B 阿里巴巴发展简史 |
附录C 中企网(中企动力)大事记 |
附录D 铭万的企业文化 |
附录E 一期《新超越》的目录 |
个人简历 |
(5)中国网络媒体经营管理演变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创新点、难点和研究的重点 |
1.4 研究方法 |
2 中国网络传媒经营管理制度、法规、政策之演变 |
2.1 初创阶段——2000 年以前 |
2.2 成熟阶段——2000 年到2002 年 |
2.3 推进阶段——2003 年到现在 |
3 中国网络传媒经营管理发展之轨迹 |
3.1 商业性网络媒体的经营业务 |
3.2 其他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
4 网络传媒个案 |
4.1 新浪 |
4.2 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网易 |
4.3 传统媒体网站的楷模——人民网 |
5 人物 |
5.1 张朝阳—中国互联网的布道者 |
5.2 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代表人物 |
6 中国网络传媒经营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
6.1 网络行业管理的经验教训 |
6.2 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网络传媒经营管理大事年表 |
附录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中国B2B国际贸易媒体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路线及本文逻辑结构 |
第二章 B2B 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综述 |
2.1 B2B 国际贸易媒体的界定 |
2.2 B2B 国际贸易媒体营销渠道的分类及简述 |
2.3 B2B 国际贸易媒体各营销渠道的渊源及特点分析 |
2.4 B2B 国际贸易媒体产业链分析 |
2.5 B2B 国际贸易媒体计费方式分析 |
2.6 B2B 国际贸易媒体推广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三章 B2B 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现状分析 |
3.1 B2B 国际贸易媒体各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3.2 B2B 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现状特点 |
第四章 中国B2B 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环境分析 |
4.1 中国B2B 国际贸易媒体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
4.2 中国B2B 国际贸易媒体产业内部环境分析 |
第五章 国内外领先B2B 国际贸易媒体公司分析 |
5.1 环球资源(www.globalsources.com) |
5.2 阿里巴巴(www.alibaba.com) |
5.3 香港贸发局(TDC)(www.tdctrade.com) |
5.4 中国制造网(www.made-in-china.com) |
第六章 中国B2B 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竞争策略研究 |
6.1 买家对B2B 国际贸易媒体的需求分析 |
6.2 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B2B 国际贸易媒体的作用 |
6.3 中国B2B 国际贸易媒体产业竞争策略分析 |
第七章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7.1 本文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个十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综述 |
(一) 选题价值 |
1. 选题意义 |
2. 创新之处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二、网络广告的界定及历史分期 |
(一) 网络广告的界定及比较优势 |
1. 网络广告的内涵与外延 |
2. 网络广告的传播优势 |
3. 网络广告的分类及特征 |
(二) 网络广告的历史分期 |
三、中国网络广告的初创期 |
(一) 国家信息化战略建设逐步实施 |
1. 网络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不断提高 |
2. 网民规模急剧膨胀,网民结构较为优良 |
(二) 中国第一个网络广告的产生 |
1. 美国网络广告溯源 |
2. 中国网络广告的诞生及影响 |
(三) 网络广告市场的初步形成 |
1. 浏览型广告占统治地位 |
2. 广告主试水网络广告 |
3. 网络广告媒体的大众化 |
4. 网络广告代理公司兴起 |
5. 广告效果难以衡量,收费标准粗犷 |
6. 问题广告的“转移”与网络广告监管的缺位 |
7. 网络广告知识培训及推广 |
四、中国网络广告的蛰伏期 |
(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正式启动 |
1. 宽带建设稳步推进,无线网络渐成热点 |
2. 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民结构渐趋年轻化 |
(二) 网络广告市场多角关系初步建立 |
1. 点击型广告占统治地位 |
2. 网络广告主的深度涉入 |
3. 网络广告媒体的规范化 |
4. 网络广告代理的专业化 |
5. 网络广告代理监管体系的建立 |
6. 广告监测的科学化和按点击收费模式的兴起 |
7. 网络广告教育的兴起和网络广告研究的深入 |
五、中国网络广告的爆发期 |
(一) 网络社会的初步形成 |
1. 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启动,国际线路安全建设亟需加强 |
2. 网民规模渐趋稳定,网民质量大幅提升 |
(二) 网络广告市场中的多角关系的整合 |
1. 网络广告形式的多样化 |
2. 网络广告主的全面介入 |
3. 网络广告媒体的多元化 |
4. 网络广告代理的专业化和资本化 |
5. 广告监测的科学化和收费模式的多元化 |
6. 网络广告监管的法治化和系统化 |
六、中国网络广告十年发展的规律及前景 |
(一) 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1. 媒介融合的社会化与网络广告业的拓展 |
2. 网络编辑的职业化与网络广告的规范化 |
3. 网络广告教育的体系化与网络广告业的科学化 |
(二) 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的规律及发展前景 |
1. 网络广告主由集中化到扁平化 |
2. 网络广告媒体由“他媒体”到“自媒体” |
3. 网络广告形式由“技术主导型”到“创意主导型” |
4. 网络广告代理由分散化到专业化、集团化 |
5. 网络广告收费由主观化到科学化、多元化 |
6. 网络广告监管由无序性到有序性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及其评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企业危机的特点 |
1.1.2 现有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不足 |
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内容 |
1.2.2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及企业能力评价方法的综述与探讨 |
2.1 国内外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展 |
2.1.1 企业危机的界定 |
2.1.2 企业危机管理的界定 |
2.1.3 导致企业危机的原因 |
2.1.4 企业危机管理阶段的划分 |
2.1.5 危机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
2.1.6 企业危机预警管理 |
2.1.7 企业自身职能学说 |
2.2 国内外关于企业能力评判研究及方法 |
2.2.1 概念模型或定性方法 |
2.2.2 标杆企业选取法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或聚类技术方法 |
2.2.4 层次分析法(AHP)及其变型 |
2.2.5 多元统计评价法 |
2.2.6 灰色评价法 |
2.3 关于企业能力评判方法的分析与选择 |
2.4 对中国企业危机预防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
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启示 |
3.1.1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
3.1.2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危机来源 |
3.1.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 |
3.2 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各阶段的应对措施 |
3.2.1 危机潜伏期 |
3.2.2 危机征兆期 |
3.2.3 危机发生期 |
3.2.4 危机总结期 |
3.2.5 危机恢复期 |
3.3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危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研究 |
3.3.1 创业阶段企业 |
3.3.2 成长阶段企业 |
3.3.3 成熟阶段企业 |
3.3.4 衰退阶段企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出:一个研究的起点 |
4.1 动态环境下企业的本质 |
4.2 动态环境下企业危机的本质 |
4.3 企业能力论 |
4.4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概念 |
4.5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
4.6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形成:以 EDF 为例 |
4.7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实现 |
4.7.1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实现途径 |
4.7.2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实现的关键环节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层领导者危机诊断失误及其克服:危机管理团队(CMT)的建立 |
5.1 高层领导者在危机诊断过程中的误区 |
5.1.1 来自目前企业任务的影响 |
5.1.2 已经历过的企业危机对诊断的影响 |
5.1.3 来自企业宗旨的影响 |
5.1.4 来自企业文化的影响 |
5.1.5 危机诊断的失误:以奔驰公司“砸车事件”为例 |
5.2 危机管理团队(CMT)的必要性和组成 |
5.2.1 危机管理团队的必要性 |
5.2.2 危机管理团队的组成 |
5.3 组建危机管理团队(CMT)的注意事项 |
5.3.1 危机管理团队成员自主权力下放 |
5.3.2 由相互熟悉的成员组成危机管理团队 |
5.3.3 危机管理团队应由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 |
5.3.4 团队应该由魅力型的领导进行管理 |
5.3.5 培养有利于危机管理的企业文化 |
5.3.6 危机有关知识的传播和沟通方式的改善 |
5.4 案例分析:“针头事件”与“比利时中毒事件” |
5.4.1 百事可乐公司“针头事件” |
5.4.2 可口可乐公司“比利时中毒事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危机管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战略整合 |
6.1 企业危机管理动态发展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
6.2 通过组织学习提高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
6.2.1 组织学习的层次 |
6.2.2 组织学习的不同模式 |
6.2.3 组织学习的过程 |
6.3 知识管理情景下企业危机管理的构建 |
6.3.1 知识管理概述 |
6.3.2 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的知识创造 |
6.3.3 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 |
6.3.4 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的过程 |
6.3.5 三环学习模式下的企业危机知识管理 |
6.3.6 企业危机的知识管理战略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理论结构 |
7.1 企业竞争优势与动态核心能力 |
7.1.1 企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 |
7.1.2 动态核心能力的提出 |
7.1.3 动态核心能力的内部结构 |
7.2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形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评判 |
8.1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评判模型的建立 |
8.2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8.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8.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8.3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评判方法 |
8.3.1 熵值法确定权重 |
8.3.2 企业现实危机管理能力来源的确定 |
8.3.3 企业现实危机管理能力可持续性分析 |
8.3.4 结果分析及战略选择 |
8.4 实证分析 |
8.4.1 数据处理过程 |
8.4.2 目标企业结果分析及战略选择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基本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国网上商城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研究 ——中商网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世界互联网和中国互联网 |
2.1 世界互联网概况 |
2.2 中国互联网概况 |
第三章 电子商务与中国网上商城发展状况 |
3.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3.2 电子商务的分类 |
3.3 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状况 |
3.4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与现状 |
3.5 中国网上购物市场情况 |
3.6 中国主要网上商城电子商务企业 |
第四章 网上商城案例——中商网 |
4.1 企业综述 |
4.2 中商网的产品和服务 |
4.3 盈利模式 |
4.4 战略发展计划及目前推广计划 |
4.5 中商网创业经验总结 |
第五章 网上商城价值分析 |
5.1 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 |
5.2 网上商城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分析 |
5.3 网上商城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特点 |
5.4 连锁经营的增值作用 |
5.5 交互式网络营销优势 |
第六章 网上商城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
6.1 网上商城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的困境 |
6.2 对网上商城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提出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 ——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国外的网络传播研究概况 |
二、国内的网络传播研究 |
三、研究的目的、问题和思路 |
第二章 公众表达的意义背景 |
一、基本界定:公众表达 |
二、公众表达与民主理想 |
三、公众表达的困惑 |
四、公众表达与大众媒介 |
第三章 网上公众表达的发展历程 |
一、互联网的诞生 |
二、国外网络传播的发展概况 |
三、我国网上公众表达的发展概况 |
第四章 我国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 |
一、网上论坛的分布状况 |
二、网上论坛的公众表达状况 |
三、新闻跟帖研究 |
四、论坛管理现状和问题 |
第五章 网上公众表达的影响 |
一、争议和立场 |
二、宝马撞人案:时事讨论的影响 |
三、肝胆相照:虚拟群体的形成 |
四、新的动向:实名传播 |
五、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思考 |
一、网上公众表达与传统媒介 |
二、网上公众表达的制度化 |
三、网上公众表达与社会变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瀛海威与e龙 转型生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互联网企业横向并购的风险与控制 ——以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为例[D]. 周法.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2]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研究[D]. 杨余.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12)
- [3]向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 生琳. 吉林大学, 2010(08)
- [4]铭万的起源、演进和核心能力研究[D]. 张峰. 清华大学, 2009(S2)
- [5]中国网络媒体经营管理演变史[D]. 毕延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6)
- [6]中国B2B国际贸易媒体竞争策略研究[D]. 罗英丹. 天津大学, 2008(09)
- [7]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个十年发展研究[D]. 王成文. 河南大学, 2008(09)
- [8]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及其评判研究[D]. 郭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9]中国网上商城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研究 ——中商网案例[D]. 杜海娟. 天津大学, 2005(07)
- [10]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 ——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D]. 陈红梅. 复旦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