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一、“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王欣慧,李斌,杨莉,周桂琴,杨志云[1](2019)在《肝癌伴发贫血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肿瘤相关性贫血(CRA)是各种恶性肿瘤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贫血不但影响肿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CRA中,消化系统肿瘤较其他肿瘤有更高的贫血发生率。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伴发贫血属于CRA的范畴,对贫血的治疗在肝癌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目前现有的西医治疗方案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新的治疗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随着对祖国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治疗CRA方面疗效确切,且不断被相关研究所证实。

夏思[2](2019)在《养阴生血膏方治疗恶性淋巴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恶性淋巴瘤发病率的升高,化学治疗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而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的不断阐明,骨髓抑制作为化疗最严重的毒副作用,因其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而受到关注。近代学者将其归类为中医“虚劳”、“血虚”等范畴,主要病机为脾肾虚损,治疗方面应以养阴补肾、健脾生血为法。膏方的现代研究证实,可以多方面、多靶点降低化疗药对骨髓的毒性作用,增加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影响疾病的预后。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来观察养阴生血膏方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改善情况及安全性,及其配合化疗治疗的疗效性,进而为膏方加入化疗治疗来达到增效减毒目的提供临床依据,以期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来改善化疗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和病房就诊或住院,并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06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养阴生血膏方配合中药路径汤剂,对照组予单纯中药路径汤剂口服,21天构成1个疗程。两组均予西医标准化疗方案化疗治疗。观察两组化疗后1周的骨髓抑制情况,患者治疗前、化疗后1周、化疗后3周的血象(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化疗期间肝肾功能,输血,升白针使用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卡氏评分。结果:1.化疗后1周治疗组发生Ⅲ-Ⅳ度骨髓抑制的频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化疗后2周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化疗后3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三系细胞水平明显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患者,治疗组在改善化疗患者的脾肾亏虚诸症如: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纳呆食少和腰膝酸软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变化进行比较,两组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人体功能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养阴生血膏方对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的骨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骨髓抑制的发生及程度。2.养阴生血膏方配合化疗可以促进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恢复,促进了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细胞的回升,缩短了患者骨髓抑制的时间,进而使得患者的化疗得以顺利进行。3.在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患者各种不适症状上,如: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和腰膝酸软等,养阴生血膏方后均有较好的效果,治疗过程的生存质量得到较好的提高。4.养阴生血膏方的口感良好,携带方便,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未发现相关的毒副作用,安全性及实用性良好。5.本实验的观察结果,探索出了以养阴补肾,健脾生血为法的膏方改善恶性淋巴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思路,验证了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化疗过程中配合养阴生血膏方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观察效果收益良好。

吴勇俊[3](2019)在《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杞萸六君汤在防治卵巢上皮癌患者使用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在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提供理论参考及临床依据。方法:选取首次化疗的卵巢上皮癌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与中药组,两组均使用TC方案化疗(紫杉醇135mg/㎡ivgtt d1、卡铂AUC=5 ivgtt d1),化疗组单独使用TC方案化疗,中药组在化疗组的基础上联合杞萸六君汤治疗(首次化疗前1天开始服用,以21天为1疗程),每位研究对象以21天为1个周期,共观察1个周期。分别于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5天、10天、15天、20天采血比较两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计数水平,观察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病例数,记录骨髓抑制的程度,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等级、KPS评分及后续化疗接受率,进行组内与组间对比。通过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设定P值<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所纳入患者经基线对比两组的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手术情况、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中医证候等级及KP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主要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包括化疗前后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1)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两组白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极显着(P<0.01)。(2)组间比较: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中药组所测得的白细胞均值明显高于化疗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3)组间白细胞计数减少例数情况:对比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出现ⅠⅣ度白细胞计数下降的病例数,中药组较化疗组少,但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均极显着(P<0.01)。(2)组间比较: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中药组测得的中性粒细胞均值均明显高于化疗组,化疗后第5天、15天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化疗后第10天、20天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3)组间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例数比较:化疗后第10天中药组出现ⅠⅣ度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的病例数少于化疗组,两组间对比差异性显着(P<0.05),化疗后第5天、15天、20天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血红蛋白量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显着(P<0.01)。(2)组间比较:两组血红蛋白量在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相差不大,差异均不显着(P>0.05)。(3)组间血红蛋白量减少例数情况:化疗后两组间出现ⅠⅣ度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病例数在四次随访期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4)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显着(P<0.05)。(2)组间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3)组间血小板计数减少例数情况:在化疗后四次随访中,两组出现ⅠⅣ度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数差别不大,差异不显着(P>0.05)。2.次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等级变化、KPS评分变化及后续化疗接受率。(1)中医证候等级变化:(1)组内比较:两组化疗前后出现中医证候等级的病例数较化疗前明显增多,中医证候等级水平明显提高,中药组化疗前后差异性显着(P<0.05),化疗组化疗前后差异性极显着(P<0.01),说明化疗会显着影响患者的中医证候。(2)组间比较:化疗后第20天化疗组出现中医证候的病例数明显比中药组多,差异性显着(P<0.05),中药组与化疗组相比能明显减少气血亏虚导致的气短懒言、倦怠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的发生。(2)KPS变化:(1)组内比较: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两组KPS评分均有所下降,中药组下降程度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程度显着(P<0.05)。(2)组间比较:两组在化疗前1天与化疗后第20天对比KPS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3)后续化疗接受率:中药组后续化疗的接受率为96.9%,化疗组后续化疗的接受率为93.8%,两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指标变化:两组化疗前后ALT、AST、AST/ALT、Cr、BUN、小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心电图结果差异均不显着(P>0.05),提示杞萸六君汤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结论:杞萸六君汤能减少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减少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病例数,有效的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其中对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治疗作用最为显着。同时该方可减少气血亏虚等中医证候的出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安全性评价杞萸六君汤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许晓丽[4](2018)在《补气健脾益肾法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气健脾益肾法”在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上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提供研究思路和运用依据。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来自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通过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共纳入76例,治疗组(化疗+中药汤剂组)40例,对照组(化疗组)36例,并均采取对症治疗,完成周期治疗后运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观察两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生活质量KPS评分及肿瘤病灶疗效等的情况。结果:1.骨髓抑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化疗后外周血像指标治疗组水平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及血小板(P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红蛋白(HGB)数值下降幅度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及血小板(PLT)减少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质量KPS评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降低率为42.5%,对照组降低率为61.1%,治疗组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肿瘤病灶疗效两组患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表明应用补气健脾益肾法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其中对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影响最大,还能有效地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KPS评分下降幅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内科治疗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2.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我们需注重中医药与化疗等的联合应用,减轻毒副反应,以期提高患者生存指数。

陈义萍[5](2017)在《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补中益气汤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补益气血名方,近年来多见报道其辅助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可以改善患者血液学指标和全身症状。骨髓抑制是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化疗后引起骨髓急性损伤造成外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白细胞,其次是血小板、红细胞,严重者则可引起血红蛋白甚至全血细胞降低。本次实验拟研究补中益气丸对骨髓造血系统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以便能得到实验室数据,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此次实验运用骨髓抑制小鼠模型模拟血虚证,应用全血自动分析技术、骨髓组织病理切片技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半固体琼脂培养法、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技术,从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组织学形态、造血祖细胞的存活及细胞集落产率、骨髓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周期等方面,系统研究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系统功能的影响及探索其机理,为补中益气丸后续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持。结果:1、予补中益气丸后,可见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加,其中,中剂量组效果最佳;2、予补中益气丸后,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容积得到提升,增加造血组织面积。3、予补中益气丸后,有利于骨髓抑制小鼠体外琼脂半固体培养各系造血祖细胞包括红系、粒系及巨核系集落的产生,且每系集落有其各自的特点;4、予补中益气丸后,可以阻止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的凋亡,骨髓细胞PI指数增加,骨髓细胞从静止的G0/G1期进入S期和G2/M期,使骨髓造血细胞正常分化发育。结论:补中益气丸体内用药可以修复骨髓抑制小鼠因化疗损伤的造血系统功能,活跃骨髓造血,有利于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数量的提升,加大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刺激体外琼脂培养各系造血祖细胞包括红系、粒系及巨核系集落的产生;还可以抑制骨髓细胞的凋亡,促使骨髓细胞进入增殖周期,让细胞退出休眠期,由G0/G1期→S期→G2/M期转化,完成正常周期,补中益气丸主要通过上述途径参与调控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及恢复其造血功能。

刘海伟[6](2016)在《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黏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化疗做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最大的不良反应之一就是导致骨髓造血及骨髓造血微环境损害,引起骨髓抑制、外周血白细胞降低,继而机体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骨髓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实质细胞的定居、增殖、分化、发育、成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造血微环境主要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造血生长因子组成。骨髓基质细胞(B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产生分泌细胞粘附分子、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而调节和发挥作用。本研究围绕针灸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修复和调节作用,以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为切入点,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变化;运用光镜观察骨髓病理切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的形态学变化;并运用RT-q 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的SCF、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以此来研究探讨针灸对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调控作用以及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作用。同时,为针灸改善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提升白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SPF级雄性昆明种(KM)小鼠120只,体重18±2g,在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60%左右的清洁级实验室中,自由喂养3天后,进行造模。各小鼠依次称重后,运用随机分层分组的方法,将小鼠分为1d组、3d组、5d组,每组40只,再依次将1d组、3d组、5d组小鼠依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具体造模方法依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着的《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采用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建立小鼠骨髓抑制模型,按照100mg/kg/d剂量,连续应用3天。依据环磷酰胺(CTX)药物代谢动力学,用药4小时后即失去药物活性,即模型建立成功(具体造模依据:中山医学院等编着.基础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42)。空白组依据0.02ml/g的用药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建立成功后4小时,进行治疗。空白组、模型组陪同固定,不做任何治疗。针刺组先将小鼠固定于自制的鼠板上,选用特制的华佗牌美容毫针,具体规格为:0.19×10mm,针柄长20mm,依次针刺小鼠大椎、膈腧、肾俞、足三里,进针3mm,留针6min,每日治疗1次,其中1d组小鼠治疗1次、3d组小鼠治疗3次、5d组小鼠治疗5次。艾灸组将小鼠固定于自制的鼠板上,选用特制的美容细艾条,艾条规格为:0.4×25cm,将艾条点燃后施灸小鼠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距离小鼠皮肤高度2cm,每穴3min,每天治疗1次,其中1d组小鼠治疗1次、3d组小鼠治疗3次、5d组小鼠治疗5次。1d组、3d组、5d组治疗结束后,观察针灸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规律,并应用光镜观察小鼠骨髓病理切片中骨髓红细胞系、粒细胞系的形态学改变,再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的变化,然后应用RT-q 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的SCF、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通过观察针灸后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变化,从骨髓造血微环境方面探讨针灸改善化疗后修复和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提升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机制。实验整个过程严格依据由国家科技部颁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中相关规定执行。结果:1.“实验一”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1d组模型组、针刺、艾灸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逐渐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3d组针刺组、艾灸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均开始升高,针刺组疗效优于艾灸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d组针刺组、艾灸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均升高,已达到正常值。2.“实验二”结果显示:应用光镜观察小鼠1d组、3d组、5d组骨髓瑞氏-吉姆萨染色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红细胞系数目增加,粒细胞系数目增加,有核细胞系数目增加,脂肪细胞减少,血窦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变化更为明显。3.“实验三”结果显示: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d组、3d组、5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G1期、S期、G2期细胞百分率变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的3d组(P<0.05)与5d组(P<0.01)BMSC的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中1d组(P<0.05)BMSC的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的1d组(P<0.05)与3d组、5d组(P<0.01)BMSC的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的1d组、3d组(P<0.05)与5d组(P<0.01)BMSC的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可以降低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G1期细胞含量,其中3d组、5d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艾灸可以提高3d组BMSC的S期细胞含量,针刺和艾灸可以降低5d组BMSC的S期细胞含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艾灸可以提高1d组、3d组、5d组BMSC的G2期细胞含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中的5d组(P<0.05)BMSC的G1期、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3d组(P<0.05)BMSC的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四”结果显示:运用RT-q PCR法对1d组、3d组、5d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SCF、TGF-β1的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1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 m RNA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 m RNA表达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针刺、艾灸后VCAM-1、SCFm RNA表达均上调,ICAM-1、TGF-β1 m RNA表达均下调,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3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 m RNA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 m RNA表达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VCAM-1、SCFm RNA表达均上调,针刺组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虽然针刺组和艾灸组ICAM-1、TGF-β1 m RNA表达均下调,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 m RNA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 m RNA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VCAM-1、SCFm RNA表达均上调,无显着性差异(P>0.05);虽然针刺组和艾灸组ICAM-1、TGF-β1 m RNA表达均下调,针刺组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五”结果显示:运用Western-Blot法对1d组、3d组、5d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SCF、TGF-β1的蛋白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1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蛋白含量下降,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表较,针刺组VCAM-1、SCF蛋白升高,且VCAM-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下降,且TGF-β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1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升高,且VCAM-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下降,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蛋白含量下降,且VCAM-1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蛋白含量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无显着性差异。针灸治疗3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VCAM-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蛋白含量下降,且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蛋白含量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SCF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且TGF-β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5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具TGF-β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灸具有减轻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骨髓抑制,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作用,3d组开始回升,5d组达到正常值。2.针刺和艾灸可以影响骨髓形态学改变,可以促进红细胞系、有核细胞系的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减少粒细胞的数量。3.烷化剂CTX破坏了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规律,产生骨髓抑制,严重影响骨髓造血功能,针刺和艾灸可以促进CTX化疗后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修复,加速骨髓基质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转化,增强骨髓基质细胞DNA的合成,延长G2期,同时利用细胞G2期阻滞的时机,尽快修复DNA,加速细胞有丝分裂,进入增殖状态,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修复能力,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4.针灸可以减轻环磷酰胺(CTX)化疗引起的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针灸能够上调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和造血正调控因子SCF基因和蛋白表达量,能够下调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ICAM-1和造血负调控因子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发挥针灸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作用。5.通过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和造血因子的调节,可能是针灸修复和保护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提升白细胞,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的主要作用途径之一。

李波[7](2016)在《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文中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减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同时也是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肿瘤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感染率,使死亡率和治疗费用明显上升。现代医学对于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已经取得飞速的进展,尤其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起效迅速,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已经广泛应运于临床,但其不良反应多,改善症状不明显,使用时仍有一定限制。中医药在防治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治疗方法多样,涉及中药、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等单独或联合使用,总体来说疗效持久稳定,但升粒速度太慢,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通过前期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循经刮痧疗法不仅升粒幅度较大,疗效持久稳定,而且升粒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将中性粒细胞上升到正常范围,顺利的帮助患者完成本周期化疗,有显着的临床意义。为了进一步探索循经刮痧的升粒机制以及疗效维持时间,我们采用临床常用的升粒西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吉粒芬)作为试验的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升粒幅度、速度、维持时间、安全性以及症状改善等方面的情况。研究目的:观察循经刮痧疗法对化疗后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将49例化疗后出现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实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刮痧组25例和西药组24例。刮痧组依次对督脉→两旁膀胱经→两侧胁肋部→两侧髂骨区采用相应的手法进行刮拭,以出现疲点痧包为度,共治疗一次;西药组给予吉粒芬75ug,皮下注射,治疗1-2次。观察两组治疗前1日或当日、治疗后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的血常规、症状变化、感染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1日或当日与治疗后第一周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研究结果:1.疗效①白细胞变化:两组治疗后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的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性粒细胞变化:两组治疗后第一天、第一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二周时刮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仍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第二周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只有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上升,刮痧组/西药组上升比例分别为:第一天(84.0%/96.0%)、第一周(92.0%/87.5%)、第二周(68.0%/75.0%);刮痧组中性粒细胞上升、下降幅度变化区间分别为(3.2%,431.0%)、(-64.1%,-0.5%);西药组中性粒细胞上升、下降幅度变化区间分别为(9.1%,1348.7%)、(-92.3%,-1.1%)。④血液稀释问题:刮痧治疗后RBC、HGB、PLT值均出现轻度下降,并且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后第一天RBC、HGB值出现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值上升或下降,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西药在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幅度和速度上优于刮痧治疗,但变化幅度大,维持时间较短;刮痧能在短时间内而且是血液稀释的情况下升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持续上升,并且稳定在正常范围以内,升粒持久稳定有效。2.安全性⑤感染率:两组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感染发生率为0%。⑥肝肾功能:刮痧组治疗后肝肾功能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在生理浓度范围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值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他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西药组对肝肾功能各指标影响不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常见不良反应的包括骨痛、治疗部位疼痛、心悸、发热、疲乏等。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快速、安全、有效,相对西药治疗,经济简便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能帮助肿瘤患者顺利完成本周期化疗,值得临床推广。

杨芳艳[8](2016)在《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调肝生血法,观察小柴胡汤、当归补血汤、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自拟柴胡生血方对失血加饥饿复合病因造模法制备的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探讨《黄帝内经》“肝生血气”理论,为临床治疗贫血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肝生血气”理论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1.对《中华医典》中1000多种中医古代医籍有关“肝生血”理论的疏理和分析,总结归纳“肝生血”理论。2.选取SPF级小鼠雌雄各半分笼饲养,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小柴胡汤组、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制备贫血小鼠模型,周期14天。各治疗组于第15天开始,每日进行中药汤剂灌胃,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①观察血虚小鼠体重、体态改变;②分别于灌药1周、2周后,每组随机选取雌雄各4只小鼠采用摘眼球取血的方法取血,进行外周血血常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SCF、EPO、 IL-3、TGF-β1、TNF-α含量:③处死动物摘取小鼠肝脏、心脏、脑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脑、心、肝组织缺血的病理改变,并评分统计。结果:1.体重变化:造模前、后,实验小鼠体重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1);灌药1周后,空白组和模型组比较,灌药组和模型组比较,体重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灌药第2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重小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小鼠体重增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比较,空白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5组小鼠的体重均小于柴胡生血方组小鼠体重,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2.血常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对外周血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灌药1周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鼠血常规RBC、HGB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灌药2周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RBC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柴胡生血方组HGB、WB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3.血清中细胞因子指标检测结果:(1)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EPO含量显着增高(P<0.05);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生血方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EPO含量显着增高(P<0.05);(2)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SCF含量显着增高(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灌药2周后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灌药1周、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灌药组IL-3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4)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TGF-β1含量均降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TGF-β1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在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灌药组TGF-β1含量均降低,但只有柴胡生血方组TGF-β1显着降低(P<0.05)。(5)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4.脑、心、肝组织病理统计结果:造模后,脑、心、肝组织病理指标中,只有肝脏组织病理指标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1),灌药1周、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柴胡生血方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病变程度及病变积分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生血是肝应春生之气,有促生、催生及生发作用,能助他脏以生血。肝可以通过应生发之机,调节各脏腑生血功能,从而协助各脏腑完成血的生成。2.柴胡生血方对小鼠体重改善作用明显;在生血效应中,小柴胡汤表现为早期的促生血作用,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生血效应持续,柴胡生血方在灌药第二周后生血效应明显且对促WBC成生效果强于其余用药组,当归补血汤生血效果不及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与柴胡生血方。3.本造模方法得到的复合病因贫血小鼠模型对脑、心组织的病理影响不大,在组织缺血时,肝脏比心、脑组织敏感。在灌药后,几个补血药均对贫血小鼠肝脏病理缺血状态有所改善。4.小柴胡汤早期促生血作用机制可能与小柴胡汤率先促进干细胞分化早期细胞因子SCF表达、显着降低TNF-α表达有关;小柴胡汤、柴胡生血汤、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可显着促进EPO、抑制TGF-β1、TNF-α表达。5.根据“肝生血气”理论确立的“调肝生血法”,在治疗血虚疾病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贫血病症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研究依据。

丁晓庆[9](2011)在《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骨髓内的白血病细胞分化障碍且无限制增殖,正常的造血受到抑制,白血病细胞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其他各组织器官造成广泛浸润。按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白血病(AL)及慢性白血病,前者发病高于后者,且预后差,死亡率高。急性白血病是一种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L约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5%,成人恶性肿瘤的2%,儿童恶性肿瘤的30%以上,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中,急性白血病所占比例增加尤其明显。近年来,随着科学进步,基础医学的发展,化疗药物和化疗方式都有了迅速进展,化疗已经成为白血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受到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对白血病进行化疗已经是主要手段,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迅速分布至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能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可杀灭远处转移的肿瘤,但化疗的毒副作用也很大,由于化疗药物对细胞选择性差,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有很大的杀伤力,造成人们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增多。这种药物毒性反应限制了人们对化疗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寻求减低化疗毒性反应的方法愈加被重视,本课题研究观察发现,复方浙贝颗粒在RAL围化疗期以“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的干预治疗方案中具有很好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及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初步显示了中医药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AL)的特色和优势。本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第二部分临床观察。综述分三部分,综述一: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目前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中医治疗、化疗、生物调节剂治疗、基因治疗、骨髓移植等方面,但化疗仍占主导地位,阐述急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巩固强化及维持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中西医治疗;综述二:总结化疗的毒副作用,简述化疗常见急性亚急性毒性及常用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案的毒副作用;综述三:减低毒性反应的方法,阐述减低化疗毒性的中西医方法。并综述了复方浙贝颗粒的单药研究及复方的增效减毒、逆转耐药研究。第二部分临床观察,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试验,验证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受试者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影响,解决当前医学界普遍关注的抗癌治疗受益问题。入组238例RAL患者,治疗组为化疗+复方浙贝颗粒,对照组为化疗+安慰剂.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严格按照临床试验方案规定的诊断、疗效标准,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组,并进行一个化疗疗程的双盲期治疗。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经对两组病例血液学、胃肠道、肾与膀胱、肺脏、药物热、过敏、皮肤、脱发、感染、心脏、高血压、低血压、神经系统、便秘、疼痛、听力、体重等指标分度观察。研究者将在入组、治疗第14天、一个化疗疗程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访视,采集可供安全性评估的各种数据,填写病例观察表(CRF),并实时录入CRF表中各种试验数据。结果ALP、胃部不适、周围神经感觉分度、心律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观察和检测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方案在不增加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情况下,对化疗损伤的肝功能、胃部不适、周围神经感觉、心律变化有一定的保护效应。结论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与对照组比较,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未发现复方浙贝颗粒在RAL围化疗期能导致患者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增加的相关临床证据,且对抗癌药物损伤的肝功能(ALP)、胃粘膜、心律变化以及周围神经感觉具有一定的保护效应,说明中药复方浙贝颗粒有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作用。该结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可带来很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周杰[10](2009)在《新中药成分在激光脑损伤保护及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激光致脑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损伤,激光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激光脑损伤的特点有重要意义。白藜芦醇是一种植物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及心血管保护等多种作用,但白藜芦醇是否对激光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仍不很清楚。海星皂甙-15是我国科学家自主分离获得的一种新的中药成分,它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包括溶血、抗病毒、抗肿瘤等,可其对胶质瘤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仍有待探索。本研究拟通过建立一种大鼠激光脑损伤模型,在明确激光脑损伤病理、生理变化的基础上,初步阐明白藜芦醇对激光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同时,体外培养胶质瘤细胞,探讨海星皂甙-15诱导胶质瘤细胞系U87MG细胞发生凋亡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利用新的中药成分治疗激光脑损伤和脑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白藜芦醇对大鼠激光脑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激光武器是一种利用激光束摧毁飞机、导弹、卫星等目标并使其失效的定向能武器,是继核、电磁脉冲武器之外的另一种高能武器。这种武器产生的激光束具有快速、高能、穿透力极强等特点,可在瞬间穿透目标物体,将接触点汽化或熔解,从而对目标物体实现动能或热能性杀伤。高能激光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遍。激光武器对人的视力和肢体造成的损伤已有一些研究报道,但对颅脑损伤的研究则较少,因此,研究激光致颅脑损伤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在建立一种稳定、可重复性激光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检测大鼠激光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并探讨白藜芦醇作为激光脑损伤保护剂的作用,为战时激光颅脑损伤的救治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实验一、大鼠激光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生理变化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激光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成年SD大鼠100只,体质量220±3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5)和激光脑损伤组(n=75);激光脑损伤组分别用14J、28J和56J能量激光照射致伤动物,根据伤后处理时间点每组再分为5个亚组,即伤后6h、24h、48h、72h和7d组,每亚组动物5只;假手术组不予激光照射。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动物血压、脉搏、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水肿指数变化。结果不同能量组伤后血压、脉搏、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水肿指数变化有所不同;假手术组则无明显改变。结论工作距离0.5cm、工作电流0.2mA、波长10.64μm的28J能量激光可造成稳定的激光脑损伤动物模型。实验二、大鼠激光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目的检测大鼠激光脑损伤后损伤区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特点,探讨激光脑损伤动物模型的特殊标记物。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20±30g,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激光脑损伤组(n=30);激光脑损伤组用工作距离0.5cm、工作电流0.2mA、波长10.64μm的28J能量激光照射而致伤动物,根据伤后处理时间点再分为5个亚组,即伤后6h、24h、48h、72h和7d组,每亚组6只动物;对照组不予激光照射。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点伤区脑组织HE、电镜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和小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激光照射后不同时间点伤区脑组织HE染色显示形态变化不同;电镜病理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改变为主及血脑屏障受损改变;免疫组化显示热休克蛋白70表达不同;OX-42免疫组化显示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数量及形态变化均有异;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系统检测大鼠激光脑损伤后病理改变,揭示小胶质细胞可作为大鼠激光脑损伤的标记物。实验三、白藜芦醇对大鼠激光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目的检测大鼠激光脑损伤后生化指标改变,探讨白藜芦醇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55只,体质量220±3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激光脑损伤组(n=25)和白藜芦醇治疗组(n=25);激光脑损伤组和治疗组用28 J能量激光照射致伤动物,根据伤后处理时间点每组再分为5个亚组,即伤后6h、24h、48h、72h和7d组,每亚组5只;假手术组不予激光照射。检测各组动物在白藜芦醇处理前后不同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水肿指数变化;并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多种氨基酸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的改变;免疫印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结果白藜芦醇治疗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增加,脑水肿指数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下降,热休克蛋白70表达增多。结论白藜芦醇可作为大鼠激光脑损伤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第二部分.海星皂甙-15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U87MG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脑胶质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成人颅内肿瘤的40%~50%,其恶性度高,侵袭性很强,手术治疗后仍易复发;放疗和化疗虽然也有疗效,但患者总的预后仍无明显改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寻找对胶质瘤更有效的化疗药物研究,以期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海星皂甙-15是我国科学家从我国南海三亚海域面包海星中分离鉴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系列海星皂甙中的第15个,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45H74O22S2Na2,分子量为1076,系统命名:(20R,24S)-6a-O-[3-O-甲基-b-D-吡喃奎诺糖基-(1?2)-b-D-吡喃木塘基-(1?3)-b-D-吡喃葡萄糖基]-5a-胆甾-9(11)-烯-3b,24-二硫酸钠盐。已有研究表明它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溶血、抗病毒、抗肿瘤等,本研究利用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MG细胞研究海星皂甙-15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探索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发现新的、更有效的抗肿瘤化疗药物。目的探讨面包海星提取物海星皂甙-15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培养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采用MTT实验检测海星皂甙-15对U87MG增殖的影响;DNA Ladder检测凋亡片段;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和线粒体形态学改变;Hoechst33342和Tunel染色检测细胞核变化;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线粒体跨膜电位(△Ψm)的改变;Western blot分析细胞色素C、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海星皂甙-15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U87MG细胞增殖,并诱导U87MG细胞凋亡,其作用在12h、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9.9、5.3、3.8、2.6μg/mL;海星皂甙-15引起线粒体结构损伤,出现线粒体嵴断裂、△Ψm下降、细胞色素C释放增多、Caspase-3蛋白活化。结论海星皂甙-15能抑制U87MG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通过线粒体损伤途径可能是其作用机理。总结:1、建立一种稳定、可重复的大鼠激光脑损伤动物模型,系统观测了大鼠激光脑损伤后血压、脉搏、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水肿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伤区脑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伤后热休克蛋白70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时程及形态变化规律;探讨了白藜芦醇对大鼠激光脑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指出白藜芦醇可以作为大鼠激光脑损伤的神经保护剂。2、体外培养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探讨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海星皂甙-15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星皂甙-15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增殖,并诱导U87MG细胞凋亡,线粒体损伤途径可能是其作用机理。

二、“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肝癌伴发贫血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原则
3 中医药治疗
    3.1 中成药
    3.2 经验方
    3.3 经典方
4 中药机制的研究
5 小结

(2)养阴生血膏方治疗恶性淋巴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淋巴瘤的概述
    1.2 化疗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副作用
        1.2.1 烷化剂
        1.2.2 抗代谢药
        1.2.3 抗肿瘤抗生素
        1.2.4 抗肿瘤植物药
        1.2.5 铂类
        1.2.6 抗肿瘤激素
        1.2.7 靶向抗肿瘤药物[9]
    1.3 西医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
        1.3.1 化疗药物骨髓抑制的机制
        1.3.2 骨髓抑制的血液学变化
        1.3.3 骨髓抑制的病理变化
        1.3.4 目前骨髓抑制的西医治疗及预防
        1.3.5 骨髓抑制的临床预防措施
    1.4 淋巴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1.5 中医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及现代研究
    1.6 膏方的发展及优势
        1.6.1 膏方发展简史
        1.6.2 膏方的特点
        1.6.3 膏方的现代药理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中止研究标准
    2.8 研究方法与步骤
    2.9 观察指标
    2.10 疗效评定标准
    2.11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化疗前血象变化情况
        3.2.2 化疗后1周两组血象及骨髓抑制程度比较
        3.2.3 化疗后2周两组血象情况比较
        3.2.4 化疗前及化疗后3周两组血象情况比较
        3.2.5 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3.2.6 卡式评分的变化情况
        3.2.7 肿瘤负荷指标的比较
        3.2.8 安全性指标的对比
        3.2.9 不良反应及输血情况比较
        3.2.10 升白针使用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养阴生血膏方拟方原则及理论基础
    4.2 养阴生血法立法依据的探讨
    4.3 养阴生血膏方方药组成及功效分析
    4.4 膏方用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4.5 疗效分析
    4.6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剔除标准
        1.1.5 脱落标准
        1.1.6 中止标准
    1.2 诊断标准
        1.2.1 卵巢癌诊断标准
        1.2.2 骨髓抑制分级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方法
        1.3.2 治疗方法
    1.4 合并用药
        1.4.1 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
        1.4.2 血红蛋白量下降
        1.4.3 血小板计数下降
    1.5 观察方法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观察指标
        1.6.2 安全性观察指标
    1.7 疗效评价标准
        1.7.1 白细胞疗效
        1.7.2 中性粒细胞疗效
        1.7.3 血红蛋白疗效
        1.7.4 血小板疗效
        1.7.5 中医证候疗效
        1.7.6 KPS疗效
        1.7.7 后续化疗接受率
    1.8 安全性评价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临床资料分析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2 两组患者基线白细胞计数比较
    2.3 两组患者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2.4 两组患者基线血红蛋白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基线血小板计数比较
    2.6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7 两组患者临床分期比较
    2.8 两组患者病理类型比较
    2.9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等级比较
    2.10 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白细胞化疗前后对比
        3.1.1 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组内比较
        3.1.2 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
        3.1.3 化疗前后白细胞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3.2 中性粒细胞化疗前后对比
        3.2.1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组内比较
        3.2.2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组间比较
        3.2.3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3.3 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对比
        3.3.1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组内比较
        3.3.2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组间比较
        3.3.3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3.4 血小板化疗前后对比
        3.4.1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组内比较
        3.4.2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
        3.4.3 化疗前后血小板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3.5 化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等级比较
        3.5.1 两组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等级及舌脉组内比较
        3.5.2 两组化疗后中医证候等级及舌脉组间比较
    3.6 化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情况
        3.6.1 化疗前后组内KPS评分变化情况
        3.6.2 化疗前后组间KPS评分变化情况
    3.7 后续化疗接受率
    3.8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分析讨论
    4.1 疗效分析与评价
        4.1.1 基线结果分析
        4.1.2 对骨髓抑制的疗效分析
        4.1.3 对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4.1.4 改善KPS评分分析
        4.1.5 后续化疗接受率分析
        4.1.6 安全性分析
    4.2 讨论
        4.2.1 中医对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病机理的认识
        4.2.2 杞萸六君汤的立法依据和组方分析
        4.2.3 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中医药防治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现代医学治疗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卵巢癌FIGO分期系统
    附录2 :AJCC第7 版卵巢和原发性腹膜癌TNM分期系统
    附录3 :中医证候分级标准
    附录4 :KPS评分标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补气健脾益肾法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及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耗材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2.2 动物给药
        2.3 外周血细胞计数
        2.4 骨髓组织学检测
        2.5 骨髓有核细胞悬液的制备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一般状况
        3.2 对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评估
        3.3 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及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影响
        3.4 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组织结构的影响
    4.讨论
        4.1 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
        4.2 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建立和意义
        4.3 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组织、细胞的影响
第二部分 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耗材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2.2 动物给药
        2.3 骨髓有核细胞悬液的制备
        2.4 造血祖细胞培养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补中益气丸体内用药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部分 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耗材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2.2 动物给药
        2.3 骨髓有核细胞悬液的制备及样本处理
        2.4 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检测
        2.5 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分析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3.2 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4.讨论
        4.1 对细胞凋亡的认识
        4.2 对细胞周期的认识
        4.3 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黏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实验一 针灸对CTX化疗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动物模型复制与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实验取材及检测方法
    2.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针灸对 1d组CTX化疗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3.2 针灸对 3d组CTX化疗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3.3 针灸对 3d组CTX化疗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二 针灸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1.3 建立模型
        1.4 固定小鼠
        1.5 具体治疗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2. 结果
        2.1 光镜下观察 1 d组C T X化疗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2.2 光镜下观察 3 d组C T X化疗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2.3 光镜下观察 5 d组C T X化疗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3. 讨论
实验三 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实验仪器
        1.3 建立模型
        1.4 固定小鼠的方法
        1.5 具体治疗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1.7 流氏细胞仪检测
        1.8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G1期细胞百分率比较
        2.2 各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S期细胞百分率比较
        2.3 各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G2期细胞百分率比较
    3. 讨论
实验四 RT-q PCR法检测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 及造血因子SCF、TGF-β1m RNA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流程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针灸对CTX化疗 1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基因表 达的影响
        3.2 针灸对CTX化疗 3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针灸对CTX化疗 5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五 Western-blot法检测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 及造血因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针灸对CTX化疗 1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蛋白量的影响
        3.2 针灸对CTX化疗 3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蛋白量的影响
        3.3 针灸对CTX化疗 5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蛋白量的影响
    4. 讨论
讨论
    1.中医学对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白细胞减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虚劳治疗的认识
        1.3 中医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概况
    2. 现代医学对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及骨髓造血微环境的认识
    3. 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模型小鼠的建立
        3.2 穴位的选取
        3.3 结果
    4. 本研究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RT-q PCR 操作部分实验图片
附录三 瑞氏-吉姆萨染色病理切片制作部分实验图片
附录四 Western-Blot 操作部分实验图片
附录五 RT-q PCR 部分典型图片
附录六 Western-Blot 部分典型图片
在校期间学术成绩
致谢

(7)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防治进展
        1.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2.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及危害
        3.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5.G-CSF应用的局限性
        6.G-CSF怎样应用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进展
        1.中医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
        2.中医药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
        2.1.单药
        2.2.成药制剂
        2.2.1.化疗期间配合口服中成药与单纯化疗比较
        2.2.2.中成药对比西药
        2.3.注射制剂
        2.4.汤药
        2.4.1.化疗期间配合口服汤药与单纯化疗比较
        2.4.2.汤药对比西药
        2.5.针灸
        2.5.1.足三里穴位注射
        2.5.2.艾灸
        2.5.3.刮痧
        2.5.4.针灸配合
        2.6.综合治疗
        2.6.1.针药
        2.6.2.中成药与西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
    前言
    1.临床资料
        1.1.纳入病例标准
        1.2.排除病例标准
        1.3.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1.4.脱落病例标准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刮痧操作及次数
        2.1.2.吉粒芬皮下注射及次数
        2.2.检测指标
        2.2.1.疗效评价指标
        2.2.2.安全性评价指标
        2.3.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一般资料
        3.2.疗效
        3.2.1.刮痧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
        3.2.2.西药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
        3.3.两组中性粒细胞差值变化
        3.3.1.两组中性粒细胞差值变化情况
        3.3.2.两组中性粒细胞变化幅度情况
        3.4.两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趋势对比
        3.5.两组对血液黏稠度的影响
        3.6.感染率
        3.7.安全性及症状改善情况
        3.7.1.心电图
        3.7.2.肝肾功能
        3.7.3.常见不良症状比较
    4.讨论
        4.1.西医的“中性粒细胞”与中医的“卫阳”
        4.2.刮痧升粒的作用机制
        4.2.1.刮痧升粒的中医机制
        4.2.2.刮痧升粒的可能西医机制
        4.3.疗效分析
        4.3.1.刮痧升粒快且疗效持久平稳
        4.3.2.影响刮痧升粒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4.3.3.刮痧后血液稀释问题
        4.3.4.刮痧使血清胆红素在生理浓度范围内升高
        4.3.5.刮痧使血清碱性磷酸酶值降低
        4.3.6.不良反应
    5.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条件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药物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2.2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2.2.3 实验用药制备方法
        2.2.4 实验动物的给药剂量及方法
        2.2.4.1 给药剂量
        2.2.4.2 给药方法
        2.2.5 实验动物组织取样
        2.2.5.1 眼球后静脉丛采血与摘眼球取血
        2.2.5.2 脑、心、肝组织摘取
        2.2.6 指标检测方法
        2.2.6.1 动物一般指标的观测
        2.2.6.2 外周血常规检测
        2.2.6.3 外周血清IL-3、EPO、TPO、TGF-β1、TNF-α检测
        2.2.6.4 小鼠脑、心、肝组织病理检测
        2.2.7 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3.1.1 体态观察结果
        2.3.1.2 体重称量结果分析
        2.3.2 血常规指标
        2.3.2.1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HGB)结果比较
        2.3.2.2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红细胞(RBC)结果比较
        2.3.2.3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白细胞(WBC)结果比较
        2.3.2.4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血小板(PLT)结果比较
        2.3.3 细胞因子变化
        2.3.3.1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结果比较
        2.3.3.2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红细胞生成素(EPO)结果比较
        2.3.3.3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白介素-3(IL-3)结果比较
        2.3.3.4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结果比较
        2.3.3.5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比较
        2.3.4 组织病理指标变化
        2.3.4.1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造模后脑、心、肝组织病理指标变化
        2.3.4.2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心组织病理指标变化
        2.3.4.3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脑组织病理组织
        2.3.4.4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失血性贫血的认识
        3.1.1 贫血的流行病学研究
        3.1.2 失血性贫血
        3.1.2.1 急性失血性贫血
        3.1.2.2 慢性失血性贫血
        3.1.3 失血性贫血的治疗
    3.2 动物模型
        3.2.1 血虚证的动物模型研究
        3.2.1.1 溶血性血虚模型
        3.2.1.2 骨髓抑制型血虚模型
        3.2.1.3 营养性血虚模型(缺铁性贫血模型)
        3.2.1.4 失血性血虚模型
        3.2.1.5 复合病因造模血虚模型
        3.2.2 观测指标的选取
        3.2.2.1 一般体征指标
        3.2.2.2 外周血象指标
        3.2.2.3 细胞因子指标
        3.2.2.4 病理指标
    3.3 调肝生血法治疗贫血研究
        3.3.1 血液的生成
        3.3.1.1 精、气、津液与血的生成
        3.3.1.2 五脏与血的生成
        3.3.2 肝生血理论研究
        3.3.2.1 源于“肝生血气”
        3.3.2.2 肝生血的机理
        3.3.3 调肝生血法的治疗机理
        3.3.3.1 对调肝生血的认识
        3.3.3.2 小柴胡汤促肝之生气生发
        3.3.3.3 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调肝补气生血
        3.3.3.4 柴胡生血方调肝以生血
    3.4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
        3.4.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体态和体重的影响
        3.4.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
        3.4.2.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RBC的影响
        3.4.2.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HGB的影响
        3.4.2.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WBC的影响
        3.4.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4.3.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EPO的影响
        3.4.3.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SCF的影响
        3.4.3.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IL-3的影响
        3.4.3.4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TGF-β1的影响
        3.4.3.5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TNF-α的影响
        3.4.4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脑、心、肝组织病理影响
        3.4.4.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脑组织病理的影响
        3.4.4.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心组织病理的影响
        3.4.4.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酣件3

(9)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概况
    综述二 化疗的毒副作用概述
    综述三 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毒性反应的研究概况
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标准
        2 纳入病例标准
        3 排除病例标准
        4 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5 脱落病例标准及处理
        6 研究方法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10)新中药成分在激光脑损伤保护及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对大鼠激光脑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实验一、大鼠激光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生理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大鼠激光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白藜芦醇对大鼠激光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海星皂甙-1.5 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U87MG 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癌伴发贫血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王鹏,王欣慧,李斌,杨莉,周桂琴,杨志云. 医学综述, 2019(15)
  • [2]养阴生血膏方治疗恶性淋巴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观察[D]. 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 吴勇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补气健脾益肾法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 许晓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5]补中益气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陈义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6]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黏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D]. 刘海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D]. 李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D]. 杨芳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D]. 丁晓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新中药成分在激光脑损伤保护及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 周杰.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