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银行实现扭亏为盈的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熊泽文[1](2021)在《债委会机制下重钢股份债务风险化解路径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债委会是指当企业出现困难,且债务规模较大时,由其三家以上债权银行机构发起成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企业负债经营早已成为现代企业运行的常态,债务风险问题也是其利益相关者一直关注的要点。近年来,债委会机制作为保障银行业机构的金融债权,化解困难企业债务危机的创新机制,出现在公众面前。银行作为企业贷款的主要来源,一般是债务风险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其对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银行债权人如何运用债委会机制化解困难企业债务风险,公司如何凭借债委会机制度过债务危机,企业和债委会之间如何协调利益,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本文以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梳理和归纳债委会机制、企业债务风险及其化解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债委会机制下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的流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理论基础,研究债委会机制下究竟如何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其次,在了解重钢股份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和财务风险的前提下,对公司债务风险的表现、成因和影响分别进行阐述。然后重点介绍针对重钢股份的债务风险而成立的债委会,分析债委会所面对的风险以及其化解重钢股份债务风险的动机。最后概括总结重钢股份在债委会的推动下进行的破产重整计划。然后,基于以上内容,进一步分析债委会化解重钢股份债务风险的路径,具体包括五点:第一,成立债委会,为重整奠定基础;第二,提供重整资金,缓解资金压力;第三,创新抵债方式,调整转股价格;第四,协调多方关系,共同推进重整;第五,破产重整成功,债权转为股权。之后就企业本身、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对化解的效果进行分析,归纳出五点,分别是:避免破产退市,债权得到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得到保障;债务指标改善,业绩扭亏为盈;恢复盈利能力,助力长远发展;企业实现混改,治理能力提升。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债委会化解债务风险的前提是协调成员行利益关系、关键在于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方案具有一企一策的针对性、过程需要利益相关方的配合,债委会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化解企业的债务风险。针对以上结论,相应提出以下五点建议:第一,适当将债委会成立时间前移,从根源防范债务风险;第二,加强银银和银企的信息共享,发挥债委会机制效用;第三,合理制定债务风险化解方案,有效的化解债务风险;第四,积极配合债委会的相关工作,保障债委会顺利运行;第五,继续完善债委会的法律法规,大力推广债委会制度。
李俊东[2](2021)在《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稳步增长的新常态阶段,但是,经济发展质量却匹配不上增长速度,我国的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由于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缺陷存在产能过剩,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由此,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企业完成现代化企业改革,增强经济韧性。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后文简称《意见》),市场化债转股大幕由此拉开。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市场化债转股投资总额超1.6万亿,较上年末增加约2000亿元。债转股的实施,有助于上市公司降低杠杆率,使企业负债和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处于合理区间,提升盈利能力。然而,新一轮债转股在我国刚开始实践,缺乏经验,如何选择合适的高杠杆企业,以及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优化业务结构等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选取四川省泸州市成功实施债转股的化工企业—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泸天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和经验教训,为尚未化解债务危机的优质企业提供一些经验。泸天化是我国化肥行业的知名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环保政策和市场低迷的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产能过剩加重。自2013年起,在四川省政府和有关方面共同推动下,泸天化尝试了多种化解债务危机的方式,但仍未能达到目的。2018年,在政策的支持下,泸天化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降低了企业杠杆率,提高了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本文首先搜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债转股的研究,并对所整理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归纳总结了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和特点、实施动因、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和市场效果的作用路径,并梳理了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接着介绍了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以及企业自身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动因,以及从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债转股受偿方案、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四个方面介绍了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并对案例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本文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财务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股价变动情况。同时探讨了泸天化对财务和市场效果的作用机理,本文认为银行资本通过债转股进入企业,对企业投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债务规模的减小,使得资本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带来充足资金,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债权人实施债转股成为上市公司股东以及重组方的引入给企业带来了资金,治理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强了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预期。通过案例分析,本文认为泸天化开展债转股对企业债务规模的减小、资本结构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盈利能力的提升和短期市场反应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完成案例分析后,本文对泸天化债转股案例进行了经验总结:一是对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泸天化实施债转股对财务和市场表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是对其他陷入相似困境的企业提供几点启示,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应始终践行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标的企业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实施债转股后也要密切关注标的企业的价值变化。债转股在国外已有多年实践,但在我国仅于上世纪90年代末施行,市场化债转股实践经验更是寥寥无几。随着各行业的不断摸索,采用市场化债转股的队伍不断壮大。本文结合相关政策与我国特殊的国情对该案例进行分析,为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不断深入提供了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楚颖[3](2021)在《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间竞争趋于激烈。传统产业开始走向衰落,而宏观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倡创新发展、绿色环保的理念,使众多传统重工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面临退市威胁;另一方面,宏观经济背景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火如荼,许多企业将构建上市平台视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的关键一步。基于动因的契合,我国企业的资产置换实践逐渐丰富。资产置换是企业资产重组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模式之一,因其在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业务布局调整方面具有积极效果,为许多筹划资产重组的企业所青睐,而探究资产置换行为是否真正取得积极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以往学者关于资产置换的文献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此,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比较研究与事件研究法,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全过程进行梳理,探析中原特钢进行资产置换的动因;从财务绩效、二级市场表现、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及企业整合风险几个维度展开,依托于注入资产中粮资本及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置换年度前后的财务数据、二级市场数据等,深入探析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文末,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案例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就案例中可以推及一般企业的举措进行提炼与升华,旨在为资产置换领域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写作内容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资产置换领域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综述,基于此,提出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节对资产置换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概述,主要涉及资产置换的涵义、特征及模式等基本概念,归纳企业资产置换的动因、经济后果及相关理论基础,为本文后续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实践的探析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节主要对置出方与置入方企业、资产置换的全过程及主要特点进行了具体介绍,并就中原特钢进行资产置换的动因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节主要从资产置换对财务绩效影响、二级市场表现、经营管理情况影响以及置换带来的整合风险四个视角展开,综合运用纵向趋势分析和同行业可比企业横向比较分析法、事件研究法,深入探究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第五章节则为文章的结论与启示部分,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前文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后经济后果的研究成果,具体得出了:资产置换改善了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优化、但仍存在整合后风险四项结论;启示部分则提炼出研究结论中可能推及一般企业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具体得出了:动因契合是达成资产置换的前提条件、资源有效整合是置换成功实施的基础保证、经营管理优化是置换成效发挥的关键、对置换后整合风险的关注是不容忽视的后续保障四项启示。
秦瑞[4](2020)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YM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分为治理结构和治理决策,公司构建的良好的治理环境可以保证起资源的完好配置,披露完善的会计盈余信息,保证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然而在上市公司的实际操作中,管理层会存在过度使用多种途径,来完成盈余数据的快速调节操纵,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账务上的扭亏为盈,降低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我国在上市和退市制度上有着独有的特殊性,不同的治理背景会构成盈余在不同期间内分摊调节,因此本文从公司治理的研究角度来研究盈余管理问题。在学者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形成的理论体系基础上,本文选取了YM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描述了公司基本经营状况以及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辨认出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是否异常的利用的调节手段;其次,探究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引发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认为存在股权结构一股独大、经营战略定位模糊、内部管理结构不稳定、企业融资结构不匹配、投资决策出现盲目扩张等公司治理问题;再次,分析YM公司主要利用资产减值巨额冲销、资产重组剥离不良资产、集中处置非流动资产获取收益、降低期间费用提高短期盈余等盈余管理手段,完成在短期内的业绩快速回升;最后,盈余管理产生的结果从财务指标和股价市场这两个方面分析,发现盈余管理只能改变公司的短期业绩,主营业务的经营能力仍然不足,实际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并没有回升,盈余管理手段虽然较易实施,但财务困境依旧存在。基于此,从YM公司的盈余管理案例得出以下借鉴与启示:要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健全公司内部管理结构、优化资金使用路径以及完善外部治理环境。以此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真正实现长远的健康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吴佳怡[5](2020)在《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以雏鹰农牧为例》文中提出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的研究热点,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不同动机下的盈余管理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非机会主义动机下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价值,向市场传递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降低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成本;而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以公司及利益相关者的损失为代价,旨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掩饰公司的真实收益,从而损害会计信息质量,危害企业长远的运营发展。因此基于机会主义动机视角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后果、以及抑制方法具有实际意义。论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手段、后果及抑制方法,其次以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雏鹰)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包括:1.通过修正的Jones模型度量雏鹰及所处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识别近五年雏鹰的盈余管理方向和大小。2.分析雏鹰存在的三种机会主义动机,包括融资动机、债务契约动机、扭亏动机。3.探讨该公司通过持有待售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生物性资产、非流动资产处置、关联交易等方式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以及对收益的影响。4.结合行业环境、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经营模式,分析雏鹰能够实施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盈余管理的原因,为主管部门规范上市公司行为,提供方向。最后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第三方审计质量、加强外部监管等方面对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第三方审计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识别和抑制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提供借鉴。
何文倩[6](2020)在《雅戈尔集团股权投资动因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雅戈尔原是一家以服装业为主业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在经济潮流中为了寻求发展开展了多元化经营的模式,其中股权投资板块引人注目。这使得雅戈尔愈加偏离主业,其动机和效果如何引发学者关注。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雅戈尔股权投资的动因及效果。首先,从战略、绩效和盈余管理三个视角探讨股权投资的动因,梳理与总结雅戈尔集团股权投资的规模、投资收益等;其次,仍然从上述三个视角分析其在实施股权投资多元化经营战略后的效果,主要进行了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研究结论表明:雅戈尔股权投资对它发展战略规划有着重大影响,并且也给它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扩大经营规模方面。但是股权投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服装主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而股权投资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导致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利用股权投资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论文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张笑山[7](2020)在《煤炭行业债转股的财务影响研究 ——以LZ煤炭公司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最直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就是负债经营,但是负债经营会带来杠杆率过高的问题,这不但扩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还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泥潭,为了解决企业负债过高的问题,国家制定了债转股的措施,运用市场化的方式,逐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本文以LZ公司实施债转股为案例,对债转股是否能够真正做到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和提升企业价值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总结现有债转股理论的基础上,以MM理论、权衡理论和代理理论以及自由现金流量模型为理论基础阐述了债转股的相关理论,从LZ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煤炭行业的行业分析,阐述了LZ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LZ公司债转股的实施方案,并选取LZ公司2015年-2019年6月的财务数据,从企业的财务指标分析LZ公司债转股前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财务风险,并且研究债转股后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同时,以自由现金流量模型计算对比债转股前后LZ公司的企业价值,同时模拟不进行债转股企业的价值计算,最后计算EVA指标研究LZ公司实施债转股对其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债转股能够明显地降低企业负债率,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2)债转股能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限制企业盲目投资行为。(3)债转股能提升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基于以上对债转股的研究结论,对正在实施或者拟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有一定的启示:(1)选择合适的战略、筹资方式,维持资金链。(2)监督资金流的路径,规范资金使用。(3)关注债转股后的情况,完善退出机制.
潘崇豪[8](2020)在《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质量是否真实有效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的实施,要求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与惩罚力度,新增“投资者保护”专章,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投资者保护制度,继续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以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保障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等政策的提出,机床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机床制造行业的持续低迷,诸多机床制造业企业面临多年亏损的严峻局面,在短期不能转变经营状况时,往往会采取盈真实余管理的手段来扭亏为盈,而盈余管理行为不但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还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同样面临多年亏损窘境的ST东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T东数异常净利润、异常现金流量和异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指标识别以及模型实证检验,认为其是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才实现的扭亏为盈,在此基础上,对ST东数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进行具体分析,发现ST东数实施了债务重组、关联交易、政府补助和降低酌量性费用等手段成功扭亏为盈。并通过事件研究法发现其成功复盘上市这一事件并没有带来较好的市场反应,以及对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后长期业绩变化分析发现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等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不仅对公司本身后续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经济后果,同时也阻碍了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对此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应对策建议。
武敏纯[9](2020)在《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非金融企业部门尤其是国企、央企杠杆率过高的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有效的降杠杆,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市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着眼于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展开了如下研究: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一方面对我国开展的两轮债转股进行了梳理,明晰了本轮债转股的“市场化”特性、“两步走”债转股新模式,并对其实施现状展开了分析;另一方面总结了美国、波兰以及日本债转股的实践经验。二,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梳理了中国中铁债转股项目的操作步骤。其次分析了各方的参与动因、中国中铁采用的转股定价策略以及项目成功落地的关键点等。最后,从市场反应、财务绩效、股权及治理结构等角度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之一是从债转股的模式选择来看,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表面看上去是分开进行的两步,但本质上其价值逻辑是机构投资者以货币资金购买中国中铁上市流通的股权。因此两步是同时进行且不可分割看待的,在分析过程中须将其看为合并的一步。二是中国中铁在短期内为投资者创造了短期收益,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大幅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也使得中国中铁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合理化。三是中国中铁在参与主体的选择、转股定价和退出方式都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值得其他公司借鉴。
冯光浩[10](2020)在《隐性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对策研究 ——以*ST国药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在业绩压力与保壳动机之下,为达到调节利润避免退市的目的,对利润调节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利用关联方进行财务舞弊便是其常用方法之一,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可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谈判流程,降低协调成本的目的,因此在企业日常经营中被广泛使用。但关联交易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因关联方之间的关系存在社会特殊性,其主体之间会出现非公允的市场交易行为,掏空上市公司进行大股东利益输送及非法占用资金等行为,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完成外部监管的财务指标,利用关联方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虚假交易,实现调节报表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公司内部正常的经营运转,也损害了社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具有直接股权投资关系所形成的关联方关系,相对较易识别,但近年来,关联方舞弊的手段也趋于复杂,隐性关联交易因其表外社会关系较难识别,舞弊的案例也逐渐增多。例如,利用交易主体之间的社会密切关系进行虚假业务往来,从表面来看,交易是按公允的市场交易行为,但其交易并无商业实质,也未发生真正的货物流转,仅仅为实现收入调节利润的目的,对财务报表真实性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因其关联关系的隐蔽性,发现交易主体之间的密切关系,识别隐性关联关系也存在一定难度。如何有效识别隐性关联方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恰当应对审计风险,给审计人员提出了较大挑战。本文主要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ST国药审计失败为例。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其次针对隐性关联方、关联方交易、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舞弊冰山理论进行阐述;重点对*ST国药利用隐性关联方交易舞弊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该公司的舞弊手段主要为利用隐性关联方虚构钢材贸易、虚增营业收入等,并对立信所在审计中的不当之处与审计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根据该案例对隐性关联方交易舞弊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对策与建议。即:对隐性关联方的识别开展必要审计程序;对关联交易的商业实质与真实性进行调查;采用多种审计程序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审计证据;加强重点科目的审计;优化审计软件;加强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等。
二、农业银行实现扭亏为盈的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银行实现扭亏为盈的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债委会机制下重钢股份债务风险化解路径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委会机制的研究 |
1.2.2 关于债务风险的研究 |
1.2.3 关于债委会机制下企业债务风险化解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债委会机制下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委会机制的相关概念 |
2.1.1 债委会机制的定义 |
2.1.2 债委会机制的作用 |
2.1.3 债委会机制的特点 |
2.2 企业债务风险及其化解的相关概念 |
2.2.1 企业债务风险的定义 |
2.2.2 企业债务风险的度量 |
2.2.3 企业债务风险的影响 |
2.2.4 企业债务风险的化解 |
2.3 债委会机制下企业债务风险化解的流程 |
2.3.1 识别债务风险,成立债委会 |
2.3.2 判断风险类别,制定化解方案 |
2.3.3 协调多方利益,形成化解合力 |
2.3.4 化解债务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
2.4 债委会机制下企业债务风险化解的理论基础 |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3 风险管理理论 |
2.4.4 营运价值理论 |
3 债委会化解重钢股份债务风险案例介绍 |
3.1 重钢股份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经营情况 |
3.1.3 财务状况 |
3.2 重钢股份债务风险 |
3.2.1 债务风险的表现 |
3.2.2 债务风险的成因 |
3.2.3 债务风险的影响 |
3.3 重钢股份债委会概况 |
3.3.1 债委会的成立 |
3.3.2 债委会的成员 |
3.3.3 债委会面临的风险 |
3.3.4 债委会运作的动机 |
3.4 重钢股份重整计划内容 |
3.4.1 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
3.4.2 债权分类及调整方案 |
3.4.3 经营方案 |
4 债委会化解重钢股份债务风险的路径及效果分析 |
4.1 债委会化解重钢股份债务风险的路径分析 |
4.1.1 成立债委会,为重整奠定基础 |
4.1.2 提供重整资金,缓解资金压力 |
4.1.3 创新抵债方式,调整转股价格 |
4.1.4 协调多方关系,共同推进重整 |
4.1.5 破产重整成功,债权转为股权 |
4.2 债委会化解重钢股份债务风险的效果分析 |
4.2.1 避免破产退市,债权得到保障 |
4.2.2 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得到保障 |
4.2.3 债务指标改善,业绩扭亏为盈 |
4.2.4 恢复盈利能力,助力长远发展 |
4.2.5 企业实现混改,治理能力提升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债委会化解债务风险的前提是协调成员行利益关系 |
5.1.2 债委会化解债务风险的关键在于缓解了信息不对称 |
5.1.3 债委会化解债务风险的方案具有一企一策的针对性 |
5.1.4 债委会化解债务风险的过程需要利益相关方的配合 |
5.1.5 债委会机制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化解企业债务风险 |
5.2 启示建议 |
5.2.1 适当将债委会成立时间前移,从根源防范债务风险 |
5.2.2 加强银银和银企的信息共享,发挥债委会机制效用 |
5.2.3 合理制定债务风险化解方案,有效地化解债务风险 |
5.2.4 积极配合债委会的相关工作,保障债委会顺利运行 |
5.2.5 继续完善债委会的法律法规,大力推广债委会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企业选择标准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上市公司债转股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及特点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债转股的特点 |
2.2 上市公司债转股的动因 |
2.2.1 降低企业杠杆率 |
2.2.2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
2.2.3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2.2.4 符合债转股政策的要求 |
2.3 上市公司债转股效果评价方法 |
2.3.1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3.2 事件研究法 |
2.4 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及市场效应的作用路径分析 |
2.4.1 债转股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改善投资效率 |
2.4.2 债转股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增强再融资能力 |
2.4.3 债转股通过分散股权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
2.5 上市公司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5.1 MM理论 |
2.5.2 代理成本理论 |
2.5.3 权衡理论 |
3.泸天化实施债转股案例概述 |
3.1 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泸天化公司简介 |
3.1.2 泸天化债转股前的经营状况 |
3.2 泸天化债转股实施的过程 |
3.2.1 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 |
3.2.2 确定债权调整及受偿方案 |
3.2.3 债权人会议通过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
3.2.4 引入战略投资者 |
3.3 泸天化债转股方案的特点 |
3.3.1 债转股在金融债权违约前实施 |
3.3.2 代偿子公司债务使金融机构参与子公司治理 |
3.3.3 通过市场化方式创造资源 |
4.泸天化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 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
4.1.1 国有企业去杠杆需求 |
4.1.2 化工行业需要去产能以提振市场 |
4.2 国家政策的支持 |
4.2.1 债转股政策导向 |
4.2.2 泸天化符合新一轮债转股政策要求 |
4.3 自身发展的需要 |
4.3.1 提高债务清偿率避免破产清算 |
4.3.2 降低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 |
4.3.3 引入“银行效应”促进企业发展 |
4.3.4 优化股权结构 |
5.泸天化债转股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
5.1 泸天化债转股的财务效果分析 |
5.1.1 降杠杆效果较为明显 |
5.1.2 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
5.1.3 改善了发展前景 |
5.1.4 降低了融资成本 |
5.2 泸天化债转股的市场效果分析 |
5.2.1 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市场反应 |
5.2.2 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股价变化 |
5.3 泸天化债转股对财务效果的作用机理分析 |
5.3.1 “银行效应”的引入改善了企业投资效率 |
5.3.2 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 |
5.4 泸天化债转股对市场效果的作用机理分析 |
5.4.1 股权结构的优化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
5.4.2 引入重组方使得企业未来发展得到支持 |
6.结论与启示 |
6.1 泸天化债转股案例分析的结论 |
6.1.1 合理的方案是债转股成功的关键 |
6.1.2 债转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 |
6.1.3 债转股对企业财务和市场的影响是积极的 |
6.2 泸天化债转股案例分析的启示 |
6.2.1 债转股应作为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工具 |
6.2.2 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 |
6.2.3 实施债转股后应充分关注上市公司价值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资产置换模式的研究 |
1.2.2 关于资产置换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资产置换经济后果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企业资产置换相关的理论概述 |
2.1 资产置换的基本概念 |
2.1.1 资产置换的涵义 |
2.1.2 资产置换的特征 |
2.1.3 资产置换的模式 |
2.2 企业资产置换的动因 |
2.2.1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
2.2.2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
2.2.3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2.2.4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
2.3 企业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 |
2.3.1 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表现 |
2.3.2 改善企业二级市场表现 |
2.3.3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情况 |
2.3.4 仍存置换后的整合风险 |
2.4 企业资产置换的理论基础 |
2.4.1 交易成本理论 |
2.4.2 资源配置理论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2.4.4 协同效应理论 |
3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案例介绍 |
3.1 资产置换交易各方基本情况 |
3.1.1 置出方钢铁企业中原特钢的基本情况 |
3.1.2 置入方金融企业中粮资本的基本情况 |
3.2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 |
3.2.1 改善经营状况,维持上市资格 |
3.2.2 实现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
3.2.3 依托上市平台,深化混改成效 |
3.2.4 加强产融结合,提升竞争能力 |
3.3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具体过程 |
3.3.1 中原特钢股权无偿划转给中粮集团 |
3.3.2 整体置出中原特钢全部资产 |
3.3.3 整体置入中粮资本全部股权 |
3.3.4 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差额部分资产 |
3.4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特点 |
3.4.1 无偿划转避免触发借壳上市 |
3.4.2 整体置出实现不良资产剥离 |
3.4.3 整体置入实现主营业务变更 |
4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分析 |
4.1 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1 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
4.1.2 偿债能力得到增强 |
4.1.3 成长能力明显提升 |
4.2 对企业在二级市场表现的影响分析 |
4.2.1 优质资产注入提升了企业短期股价表现 |
4.2.2 资源的优化整合对长期股价的影响有限 |
4.2.3 后续股价波动受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影响 |
4.3 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分析 |
4.3.1 实现企业主业转型,打造农业金控平台 |
4.3.2 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深化国企改革成效 |
4.3.3 加强企业产融结合,促进企业持续成长 |
4.4 置换后带来的整合风险分析 |
4.4.1 主营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多元业务整合风险凸显 |
4.4.2 信托业务违约事件增加,金融资产整合风险提升 |
4.4.3 减值补偿替代业绩承诺,企业财务整合风险增加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资产置换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 |
5.1.2 优质金融资产注入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
5.1.3 资产置换推动了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持续优化 |
5.1.4 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同时仍然存在整合风险 |
5.2 启示 |
5.2.1 置换标的动因契合是达成资产置换的前提条件 |
5.2.2 企业资源有效整合是置换成功实施的基础保证 |
5.2.3 企业经营管理优化是置换成效发挥的关键所在 |
5.2.4 对置换后整合风险关注是不容忽视的后续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YM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本文创新点 |
1.6.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司治理的概念 |
2.1.2 盈余管理的概念 |
2.1.3 盈余管理的类别 |
2.1.4 盈余管理的手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契约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YM公司案例介绍 |
3.1 YM公司简介 |
3.1.1 公司介绍 |
3.1.2 所处行业环境分析 |
3.2 YM公司的治理结构 |
3.2.1 股权结构 |
3.2.2 董事会构成 |
3.2.3 监事会构成 |
3.2.4 管理层构成 |
3.3 YM公司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过程 |
3.3.1 首次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
3.3.2 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
3.3.3 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
第四章 YM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
4.1 YM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与计量 |
4.2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YM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剖析 |
4.2.1 股权结构一股独大从而寻求个人利益 |
4.2.2 董事会管理结构不稳定需要扭转业绩 |
4.2.3 管理层经营战略定位模糊导致业绩亏损 |
4.2.4 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不匹配 |
4.2.5 盲目扩张投资决策出现风险敞口 |
4.3 YM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
4.3.1 利用资产减值巨额冲销 |
4.3.2 利用资产重组剥离不良资产 |
4.3.3 利用资产处置集中获取收益 |
4.3.4 降低期间费用提高短期盈余 |
4.4 YM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分析 |
4.4.1 财务指标分析 |
4.4.2 股价市场分析 |
第五章 借鉴与启示 |
5.1 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
5.1.1 引入战略投资者避免一股独大局面 |
5.1.2 完善股权制衡机制 |
5.2 健全公司内部管理结构 |
5.2.1 加强董事会的稳健性和规范性 |
5.2.2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
5.2.3 建立积极有效的高管激励及约束机制 |
5.3 优化企业资金使用路径 |
5.3.1 优化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 |
5.3.2 以发展的眼光制定投资策略 |
5.3.3 增强资金营运的信用监管 |
5.4 加强外部治理环境的建设 |
5.4.1 加强外部监管的监管力度 |
5.4.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5.4.3 完善外部审计制度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以雏鹰农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盈余管理的定义 |
1.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
1.2.3 盈余管理的手段 |
1.2.4 盈余管理的后果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框架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契约理论 |
2.1.4 信号传递理论 |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盈余管理的内涵 |
2.2.2 盈余管理的度量 |
2.2.3 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三章 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
3.1 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概念 |
3.2 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手段 |
3.2.1 资本市场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 |
3.2.2 契约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 |
3.2.3 经营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 |
3.3 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后果 |
3.4 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抑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概况 |
4.1 行业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雏鹰农牧概况 |
4.2.1 历史沿革 |
4.2.2 公司治理结构 |
4.2.3 经营板块 |
4.3 雏鹰农牧财务状况分析 |
4.3.1 近五年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4.3.2 财务能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雏鹰农牧盈余管理分析 |
5.1 雏鹰农牧的盈余管理度量 |
5.2 雏鹰农牧的机会主义动机 |
5.2.1 扭亏保牌动机 |
5.2.2 融资动机 |
5.2.3 债务契约动机 |
5.3 雏鹰农牧的盈余管理手段 |
5.3.1 利用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
5.3.2 利用商誉减值准备 |
5.3.3 利用虚拟资产 |
5.3.4 持有待售资产的计提和转回 |
5.3.5 利用关联交易 |
5.3.6 处置非流动资产 |
5.4 雏鹰农牧能够实施机会机会主义动机下盈余管理的原因 |
5.4.1 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度 |
5.4.2 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
5.4.3 第三方审计不够尽职 |
5.4.4 外部监管缺乏力度 |
5.5 雏鹰农牧盈余管理的后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对于上市公司 |
6.2.2 对于第三方审计 |
6.2.3 对于监管部门 |
6.3 研究不足 |
6.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6)雅戈尔集团股权投资动因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股权投资与多元化经营相关概念 |
2.1.1 股权投资的定义和特征 |
2.1.2 多元化经营的定义和特征 |
2.1.3 股权投资的种类 |
2.2 股权投资效应 |
2.2.1 股权投资与经营绩效 |
2.2.2 股权投资与盈余管理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雅戈尔股权投资现状及动因分析 |
3.1 雅戈尔概况 |
3.2 雅戈尔股权投资现状 |
3.2.1 雅戈尔股权投资发展历程 |
3.2.2 雅戈尔股权投资组成结构 |
3.3 雅戈尔股权投资的动因 |
3.3.1 战略视角 |
3.3.2 绩效视角 |
3.3.3 盈余管理视角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雅戈尔股权投资的效果分析 |
4.1 战略效果分析 |
4.1.1 分散经营风险方面 |
4.1.2 协同效应方面 |
4.2 财务效果分析 |
4.2.1 多元化股权投资的纵向对比分析 |
4.2.2 多元化股权投资的横向比较分析 |
4.3 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
4.3.1 处置股权投资份额 |
4.3.2 增持股权投资比例 |
4.3.3 转变股权投资计量方法 |
4.4 雅戈尔股权投资效果总结 |
4.4.1 分散了企业经营风险 |
4.4.2 扩大了企业经营规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善雅戈尔股权投资效果的对策 |
5.1 雅戈尔股权投资存在的问题 |
5.1.1 注重股权投资,忽略主业经营 |
5.1.2 利用股权投资,进行盈余调节 |
5.2 改善雅戈尔股权投资效果的对策建议 |
5.2.1 针对雅戈尔的建议 |
5.2.2 针对监管层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煤炭行业债转股的财务影响研究 ——以LZ煤炭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2.债转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1.1 债转股的定义 |
2.1.2 债转股的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本结构理论 |
2.2.2 代理成本理论 |
2.2.3 自由现金流量模型 |
3 LZ公司实施债转股案例分析 |
3.1 LZ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3.2 行业分析 |
3.3 LZ公司债转股方案概述 |
3.4 债转股对LZ公司财务比率影影响分析 |
3.4.1 偿债能力影响分析 |
3.4.2 营运能力影响分析 |
3.4.3 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3.4.4 财务杠杆下财务风险影响分析 |
3.4.5 阿特曼模型下企业破产风险分析 |
3.5 债转股对LZ公司治理和经营的影响 |
3.5.1 债转股对LZ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
3.5.2 遏制不科学的投资行为 |
3.5.3 对经营效率的影响 |
3.6 债转股对LZ公司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
3.7 债转股对LZ公司EVA指标的影响分析 |
3.8 LZ公司实施债转股的效果总结 |
3.9 LZ公司实施债转股后存在的问题分析 |
3.9.1 营运能力薄弱,营业成本高,EVA低 |
3.9.2 财务风险依旧很高 |
3.9.3 管理费用过高 |
3.9.4 新冠疫情的冲击 |
4 LZ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建议 |
4.1 对LZ公司的建议 |
4.2 对煤炭行业的启示 |
5 研究结论与不足 |
5.1 案例总结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真实盈余管理的内涵 |
2.1.1 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
2.1.2 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 |
2.2 ST制度的内涵 |
2.2.1 ST制度的背景 |
2.2.2 ST制度的内容 |
2.3 相关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契约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
3.1 ST东数简介 |
3.1.1 ST东数概况 |
3.1.2 ST东数财务状况 |
3.1.3 ST东数股权架构 |
3.2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识别 |
3.2.1 异常净利润识别 |
3.2.2 异常现金流识别 |
3.2.3 异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识别 |
3.3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模型检验 |
3.3.1 模型构建及样本选取 |
3.3.2 实证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动机及手段分析 |
4.1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动机 |
4.1.1 扭亏动机 |
4.1.2 融资动机 |
4.1.3 高管获取更高报酬动机 |
4.2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手段 |
4.2.1 利用债务重组 |
4.2.2 争取巨额政府补助 |
4.2.3 利用关联交易 |
4.2.4 降低酌量性费用 |
4.3 本章小结 |
5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
5.1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后短期市场反应 |
5.1.1 数据及事件日的选取 |
5.1.2 估计窗口期和事件窗口期的选取 |
5.1.3 模型公式的确定 |
5.1.4 计算超额收益率与超额累计收益率 |
5.1.5 短期市场反应评价结果 |
5.2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后业绩变化 |
5.2.1 盈利能力迅速变差 |
5.2.2 发展能力持续恶化 |
5.2.3 营运能力依然不足 |
5.2.4 偿债能力依旧较弱 |
5.3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 |
5.3.1 扰乱了证券市场经济秩序 |
5.3.2 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
5.4 本章小结 |
6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
6.1 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问题分析 |
6.1.1 主板退市指标单一 |
6.1.2 外部审计监督较弱 |
6.1.3 政府行政干预过强 |
6.1.4 关联交易披露不及时 |
6.1.5 投资者识别能力较弱 |
6.2 抑制ST企业过度真实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
6.2.1 丰富主板退市指标 |
6.2.2 强化外部审计监督 |
6.2.3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
6.2.4 加强关联交易披露 |
6.2.5 投资者提高识别力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代理成本理论 |
2.1.2 MM理论 |
2.1.3 权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债转股动因 |
2.2.2 债转股效果 |
2.2.3 债转股风险 |
2.2.4 债转股国外经验 |
2.2.5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
3.1.1 债转股定义 |
3.1.2 我国两轮债转股对比 |
3.1.3 我国债转股模式 |
3.2 行业基本概况 |
3.3 中国中铁概况 |
3.4 九家交易对方概况 |
3.5 “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 |
3.5.1 机构投资者以现金或债权对中国中铁子公司增资 |
3.5.2 母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案例分析 |
4.1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分析 |
4.1.1 降杠杆,减轻财务重负 |
4.1.2 通过引入机构投资者促进公司发展 |
4.1.3 绕开监管审批,实现快速落地 |
4.2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
4.2.1 参与主体分析 |
4.2.2 资金来源和用途分析 |
4.2.3 估值逻辑和定价策略分析 |
4.2.4 退出方式分析 |
4.3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反应 |
4.3.2 财务绩效 |
4.3.3 股权和治理结构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隐性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对策研究 ——以*ST国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关联方的界定 |
2.1.2 关联方交易的界定 |
2.1.3 隐性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舞弊冰山理论 |
2.2.2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3 隐性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分析 |
3.1 隐性关联方交易舞弊的主要类型 |
3.1.1 借助隐性的社会关系进行关联交易 |
3.1.2 第三方过渡间接开展关联交易 |
3.1.3 关联方交易后进行去关联化 |
3.1.4 与未来关联方进行提前交易 |
3.2 隐性关联方交易审计的难点 |
3.2.1 被审计单位对关联方的刻意隐瞒 |
3.2.2 对隐性关联方交易的精心串通 |
3.2.3 表外的社会关系难以识别 |
3.3 隐性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的重点 |
3.3.1 隐性关联方的识别 |
3.3.2 对隐性关联方交易的审计 |
4 案例简介 |
4.1 公司概况 |
4.2 事件经过 |
4.3 *ST国药关联方交易舞弊的主要手段 |
4.3.1 刻意隐瞒隐性关联方 |
4.3.2 虚构内部交易虚增营业收入 |
4.4 *ST国药关联方交易舞弊动因分析 |
4.4.1 掩饰不良经营的现状 |
4.4.2 维持上市地位 |
4.4.3 持续的财务压力 |
4.5 事务所的审计过程与结果 |
4.5.1 不恰当的审计过程 |
4.5.2 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
4.5.3 证监会通报处罚 |
5 案例分析 |
5.1 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1 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信息遗漏 |
5.1.2 未对隐性关联方识别开展审计程序 |
5.1.3 分析程序不到位 |
5.1.4 穿行测试中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5.2 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
5.2.1 过低收费,忽视审计风险 |
5.2.2 错误的职业判断 |
5.2.3 未对脱离主业的异常交易保持职业怀疑 |
5.2.4 对关联交易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 |
5.2.5 未尽勤勉尽责义务 |
6 完善隐性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对策 |
6.1 对隐性关联方的识别开展必要审计程序 |
6.1.1 深入调查被审计单位股权结构和高管背景 |
6.1.2 识别异常交易背后隐藏的关联方关系 |
6.2 对关联交易的商业实质与真实性进行调查 |
6.2.1 尽职调查重要的客户及经销商 |
6.2.2 关注重大异常交易 |
6.2.3 加强重点科目的审计 |
6.3 运用新型审计技术 |
6.3.1 嵌入大数据挖掘技术 |
6.3.2 审计软件优化 |
6.4 使用多种审计程序相结合获取审计证据 |
6.4.1 询问程序与其他审计程序相结合 |
6.4.2 观察交易标的转移情况 |
6.4.3 恰当使用替代性程序 |
6.5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控制 |
6.5.1 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分析性复核程序 |
6.5.2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 |
7 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农业银行实现扭亏为盈的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委会机制下重钢股份债务风险化解路径及效果分析[D]. 熊泽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D]. 李俊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D]. 李楚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YM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D]. 秦瑞.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机会主义动机视角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以雏鹰农牧为例[D]. 吴佳怡.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雅戈尔集团股权投资动因及效果分析[D]. 何文倩.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煤炭行业债转股的财务影响研究 ——以LZ煤炭公司为例[D]. 张笑山.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8]ST东数真实盈余管理案例研究[D]. 潘崇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9]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D]. 武敏纯. 暨南大学, 2020(04)
- [10]隐性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对策研究 ——以*ST国药为例[D]. 冯光浩.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