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茨风机的经济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董吉柱[1](2021)在《火电厂脱硫罗茨风机振动大的诊断及处理办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罗茨风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借助频谱分析仪器,不断收集振动数据并结合设备维护经验,对罗茨风机振动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采取可靠的检修技术工艺对该罗茨风机进行解体检修,彻底解决其振动大的问题。同时总结检修经验,提出了运维时的注意事项,从而有效延长设备运行周期。本文提供的方法对处理罗茨风机类似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冬[2](2021)在《基于PLC控制的沼气压力系统设计及教学运用——以淮海技师学院机电专业实习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5月,笔者担任某酿酒企业顶岗实习带队老师,任务是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项困难。在酒厂里,沼气锅炉是整个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沼气,如果直接释放到外部环境中,将造成巨大安全隐患和能源的浪费。笔者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因此,先后采购2吨和4吨日本三浦沼气锅炉,投入使用后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能够将生产的蒸汽并入主蒸汽管道,供酿酒车间使用,一举两得,并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学中得到运用。
赵广超[3](2021)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鼓风机选型与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初始设计条件及后期运行工况的变化,使鼓风机的选型与配置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通过对5种常用鼓风机进行技术比较、性价比分析,总结了不同鼓风机的优选参数范围;通过分析3种单级离心鼓风机的主要特点,总结了不同单级离心鼓风机的适用工况与配置方式,依据研究结论,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案例中鼓风机的选型与配置进行了优化分析。
张亚峰,赵国栋[4](2021)在《磁悬浮离心鼓风机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磁悬浮风机在水泥行业中是革命性的技术迭代进步,本文介绍磁悬浮风机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其节能方面的功效及机理,实践证明磁悬浮风机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节能效益,可以广泛应用于窑头、窑尾送煤风机和一次风机等场所。
丁得龙[5](2021)在《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氧化风机的节能优化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氧化风机是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合理选择氧化风机的型式对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节能降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罗茨风机在烟气脱硫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三种不同型式氧化风机的特点进行了技术性能比较,最终采用空气悬浮风机对氧化空气系统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改造后,氧化风机的节能率可达25.65%,氧化风房内设备噪声下降至约77dB(A),氧化空气系统的故障率和运行维护工作均明显降低,均符合预期改造目标。
李建[6](2021)在《灵活性发电背景下脱硫氧化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电力行业不断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大,同时对火电机组灵活性调峰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大量火电机组开始进行灵活性发电的技术改造,并逐渐开始进行深度调峰。而采用湿法脱硫工艺的烟气脱硫(FGD)系统缺乏快速调节和深度调节的能力,离心式氧化风机只能保持定速运行,无法根据脱硫负荷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研究低负荷下脱硫系统氧化风的节能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不同工况下亚硫酸根的氧化实验模拟脱硫系统吸收塔内的氧化过程。研究表明温度、pH、亚硫酸根浓度、搅拌器转速、氧化空气量、液位都会对氧化效果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氧化风的需求量。其中pH、氧化空气流量和吸收塔液位对氧化效率的影响最大。但在实际运行中,pH和氧化空气流量变化基本很小,液位的波动却很大。所以要保持吸收塔液位的稳定,过低的液位会大大降低亚硫酸根的强制氧化率。通过脱硫系统的大数据分析比较了四个机组的稳定性、经济性、环保性,研究表明4台机组的最终综合得分差别不大。但经济性得分明显低于稳定性和环保性得分。所以需要摸索更加经济合理的运行方式,来降低脱硫系统的厂用电率,提高机组的经济性能。本文通过两个工程改造来验证不同氧化风机的节能优化方式,罗茨风机采用变频技术,在低负荷下通过变频降低罗茨风机的出力。在河北某电厂试验基地中,通过变频改造使得罗茨风机在脱硫负荷最低时频率降低到20 Hz,最大可降低60%的能耗。离心风机采用母管制技术,在两台机组脱硫负荷同时降低到70%以下时,可打开氧化风联络母管电动门使两个吸收塔共用—台氧化风机,并在河南某电厂成功的进行了改造。
王子祺[7](2021)在《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特性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传统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将生物质气化、二氧化碳捕集与化学链循环制氧相结合,在有效提高生物质气化效率的同时极大的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了探究该装置的运行参数和整体效率,搭建了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的冷态实验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冷态和热态数值模拟。在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的冷态实验中,通过布置在实验台多个位置的压力传感器,掌握了四流化床内部的压力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四流化床内部压力极大值出现在两快速床入口处,极小值出现在两鼓泡床上部。在上返料装置两侧形成了压强差,从而驱动床料通过上返料装置。通过布置在鼓泡床内的浓度测量探针,掌握了鼓泡床内部的颗粒浓度分布情况。研究表明,鼓泡床内径向的颗粒分布呈现“外浓内稀”的趋势,轴向颗粒分布呈现“上稀下浓”的趋势。在冷态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开源软件Open FOAM进行了冷态数值模拟。采用了多相流的质点网格法(Multi-phase Particle-in-cell,MPPIC)并开发了自定义求解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四流化床内部颗粒的运动规律、各测点位置处的压力和浓度数值与实验值均吻合较好,证明了冷态模型的准确性以及MPPIC法在流化床模拟中的适用性。随后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的热力学模型。利用吉布斯反应器模拟了生物质气化、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化学链循环制氧的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氧化钙与生物质流量比(Cao/Fuel)的值逐渐增加,生成气中氢气和甲烷的体积分数上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降低,冷煤气效率降低。通过增大加入碳酸钙与生物质流量比(Make-up/Fuel)的值,二氧化碳捕集率显着增加,最大为70%左右。最后,在冷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的热态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生成气体中氢气约占60%左右,一氧化碳约占20%左右,甲烷约占8%左右,二氧化碳约占12%左右,且基本不随时间改变。将以上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误差集中在氢气和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上,分别为3%和2%,可以认为模型准确可靠。本研究通过进行冷态实验、建立冷态模型、热力学模型和热态模型充分研究了四流化床内部的流体力学性质和热力学性质,为下一步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宋文浩[8](2021)在《内循环预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及运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阶煤的分质分级和梯级利用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战略发展方向,主要途径是煤气化和煤热解。气化和热解过程产生的残碳和半焦可以作为燃料再次利用,这类燃料挥发分含量低,称之为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普遍存在着火困难、燃烧稳定性差、燃烧效率低和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预热燃烧技术能够实现难燃固体燃料的高效燃烧及低NOx排放,基于该技术,本课题提出一种将分离和返料装置内置在提升管中的内循环预热装置用于燃料的稳定预热,以期实现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预热燃烧技术在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为了深入研究内循环预热装置的运行特性,本课题主要针对内循环预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进行实验和数值计算研究,其次在预热燃烧热态实验中对内循环预热装置进行可行性验证,同时研究了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的预热、燃烧和NOx排放特性,为内循环预热装置设计运行以及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内循环预热装置冷态实验台,研究了流化风速对内循环预热装置运行特性和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内循环预热装置能够建立提升管-分离器-回料阀-提升管的循环回路。循环回路负压差主要取决于分离器压降。回料阀颗粒表现为下浓上稀、边壁浓中心稀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随流化风速的提高,回料阀内颗粒浓度增加,返料模式由连续式返料转为间歇式返料。回料阀难以持续维持循环回路压力平衡所造成的间歇式返料是内循环预热装置运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压力和ECT测量能够实现对回料阀气固流动状态的实时监测。(2)基于内循环预热装置冷态实验台,研究了回料阀出口开度、回料阀高度、流化风速对内循环预热装置运行特性和回料阀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回料阀出口开度不合适会发生窜气或物料噎塞现象。回料阀高度增加能够提高蓄压能力,其设计高度应为维持压力平衡最小高度的2.2倍。当回料阀返料能力无法匹配循环回路较大的循环量时,物料堆积脱气形成失流化噎塞,循环回路压力平衡难以建立。(3)基于内置式气固分离器冷态实验台,研究了进口结构和运行参数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单进口分离器压降和分离效率均高于多进口分离器,带有进口整流段的分离器压降和分离效率均高于无进口整流段的分离器。以压降和分离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应用灰色关联评价法得出带有进口整流段的四进口分离器为优选结构,进口速度在20 m/s较为合适。(4)基于CPFD方法,采用BarracudaTM计算平台,对内循环预热装置气固流动开展三维全回路数值计算。提升管颗粒表现为下浓上稀、边壁浓中心稀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随流化风速增加,回料阀经历从稀相流态-稀密两相共存流态-密相堆积流态的转变,循环流率先上升后下降。随出口开度的减小,回料阀经历从窜气-稳定料封-噎塞状态的转变,内部流态由稀密两相共存过渡到密相堆积。(5)基于2 MW内循环预热装置测试平台和16 MW内循环预热装置测试平台,研究了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预热、燃烧和和NOx排放特性。内循环预热装置能够将燃料预热到850℃以上,且预热过程稳定持续。69.3%的燃料氮在预热阶段中释放,内循环预热装置中的预热过程拥有很强的氮还原潜力。预热燃料燃烧过程中NOx减排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强气化、强掺混以及长反应时间。随着二次风当量比的降低,NOx的排放先减少后增加;内外二次风动量比的降低、三次风的延迟喷入和多层布置能够有效降低NOx排放;最低NOx排放达到67mg/m3(@6%O2)。
付琪琪[9](2020)在《罗茨风机进气消声器与空气滤清器一体化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罗茨风机作为一种气体增压与输送设备,广泛应用于煤炭、化工、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等行业。在正压送风场合,其进口部位辐射的空气动力性噪声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同时,进口空气质量严重影响着罗茨风机的安全运行。设计高性能的空气滤清器和进气消声器是改善罗茨风机进口空气质量和降低进气噪声的有效方法,虽然目前国内外针对空气滤清器和消声器的研究较多,但大多单独设计,关于滤清消声一体化组合结构的研究还较少。为保障罗茨风机安全、高效、低噪声运行,本文基于初步设计的一套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采用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的声学有限元法(FEM)对其声学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其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传递损失、压力损失和流场分布特性,综合考虑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的声学性能和空气动力学性能,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其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改进。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单一消声元件、简单消声元件串联与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的消声性能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具有更好的宽频消声效果,且结构更为紧凑。然后,分析了有无滤芯、滤芯厚度、滤芯位置、滤芯流阻率、内插管插入方式、有效穿孔段长度、穿孔管直径和穿孔率等结构参数对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消声性能和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滤芯可使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消声性能整体有较大改善,尤其在高频噪声范围,但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损失;随着滤芯厚度的增加,传递损失和压力损失均增大;滤芯位置对传递损失和压力损失的影响均较小;随着滤芯流阻率的增加,传递损失随之增大;左右两侧均插入内插管可以在对压力损失影响不大的情况下,提高传递损失;有效穿孔段长度对传递损失有显着影响,不同有效穿孔段长度对应不同的共振频率,对压力损失影响较小;当穿孔管直径与出口管直径相同时,有较高的传递损失且压力损失增幅较小;穿孔率对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的传递损失和压力损失的影响均较小。最后,以传递损失和进口气流速度为21m/s时的压力损失为优化目标,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出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的滤芯厚度、内插管插入方式、有效穿孔段长度和穿孔管直径这四种结构参数的优选组合,并基于得出的优化模型对内插管长度进行改进,获得最佳组合方案,将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优化前后的性能通过数值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优化后不但在整个频段范围内提高了消声性能,而且优化了阻力特性,消声量较初始模型整体提高18%,压力损失平均降低20%,综合性能显着提升。本文通过对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的设计和结构参数优化,在保证罗茨风机进口空气品质的同时,提高了降噪效果,降低了流动损失,显着提升了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的综合性能,可为工程中进气消声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任跃[10](2020)在《基于案例推理的罗茨风机故障诊断系统研发》文中指出作为现代机械工业的主要动力传输设备之一,旋转机械已在许多重要工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罗茨风机为旋转机械中的一种容积式风机,它具有诸多优点且使用广泛,但由于该设备使用环境通常较为恶劣且各种随机因素的相互影响,罗茨风机内部常发生转子不平衡、轴系不对中、轴承损坏等多类故障,其运行状态不仅影响着设备本身的运行,还会对工业现场的后续生产造成阻碍,因此对罗茨风机的故障诊断研究尤为重要,同时也迫使人们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上不断推出新的要求和技术。目前对罗茨风机机械设备运行过程的诊断大多仍采用定期巡视和便携式仪器检测等方式,很难达到实时准确的诊断效果,因此,研发一种面向罗茨风机机械设备运行过程的故障诊断系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国内某铝厂历史运行数据,展开了罗茨风机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的深入研究,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故障诊断模型。通过现场调研对罗茨风机机械设备的故障类别进行总结并分别分析影响故障的特征变量,在此基础上,将案例推理与互信息方法相结合并应用于罗茨风机运行过程的故障诊断建模中,首先通过互信息方法计算特征变量与运行状态类别间的互信息值,从而实现特征变量的选择及权重的合理分配。然后按照案例检索、重用、修正和存储等步骤实现基于案例推理的故障诊断算法,并给出相应算法步骤。最后通过UCI数据集将其与其它经典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互信息方法可有效删除冗余特征并合理分配特征权重,提高了诊断模型的综合性能;(2)罗茨风机故障诊断系统研发。在上述故障诊断模型及算法实现的基础上,结合罗茨风机机械设备运行过程,利用C语言和Automation Studio组态软件开发出一套针对罗茨风机运行过程的故障诊断系统,主要包括相关人机界面的开发以及相应算法程序的编制,从而实现运行监测、状态预警、参数动态显示、曲线绘制、历史数据的查询和故障诊断等功能;(3)实验研究。利用国内某铝厂的历史运行数据对故障诊断系统进行了在线和离线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故障诊断系统的准确率、漏报率、误报率等相关性能指标均优于其它诊断方法,系统画面直观简洁、操作方便快捷,可实时监测罗茨风机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快速准确给出诊断结果,在故障早期给予维护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工人因定期巡检造成的故障发现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了现场的工作效率,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二、罗茨风机的经济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茨风机的经济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厂脱硫罗茨风机振动大的诊断及处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现场振动测试及诊断 |
3 处理过程 |
4 处理结果 |
5 运维注意事项 |
6 结语 |
(2)基于PLC控制的沼气压力系统设计及教学运用——以淮海技师学院机电专业实习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沼气压力控制系统的设计 |
(一)方案设计 |
(二)方案介绍 |
(三)设备选型 |
1.PLC选型 |
2.罗茨风机选型 |
3.变频器选型 |
4.其他资源的配置 |
(1)接触器。 |
(2)压力变送器。 |
二、沼气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和PLC程序设计 |
(一)具体控制要求 |
(二)PLC程序设计 |
(三)数据处理 |
(四)PID指令向导创建 |
(五)主程序程序编写 |
三、系统硬件设计 |
(一)罗茨风机主电路 |
(二)PLC接线图 |
(3)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鼓风机选型与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各类鼓风机技术比较与选型分析 |
1.1 鼓风机技术比较 |
1.2 鼓风机性价比分析及优选参数范围 |
1.3 单级离心鼓风机特点与适用工况分析 |
2 鼓风机选型案例优化分析 |
2.1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案例简析 |
2.2 选型方案比较与优化 |
3 结语 |
(4)磁悬浮离心鼓风机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磁悬浮风机工作原理和组成 |
1.1 磁悬浮风机工作原理 |
1.2 磁悬浮鼓风机结构组成 |
2 不同种类风机的比较 |
3 磁悬浮风机的优势 |
3.1 节能环保优势 |
3.2 全寿命成本优势 |
4 磁悬浮风机节能改造应用 |
4.1 磁悬浮风机选型与经济分析 |
4.2 节能降噪分析 |
4.3 改造安装注意事项 |
4.4 使用过程中参数的稳定性 |
4.5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 结束语 |
(5)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氧化风机的节能优化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氧化空气系统存在的问题 |
1.1 能耗高 |
1.2 噪声大 |
1.3 故障率高 |
2 问题解决措施 |
2.1 单级高速离心鼓风机 |
2.2 空气悬浮永磁变频离心风机 |
2.3 技术性能对比 |
3 脱硫系统氧化风机节能改造 |
4 脱硫系统氧化风机改造后效果分析 |
结语 |
(6)灵活性发电背景下脱硫氧化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脱硫优化 |
1.2.2 浆液氧化控制研究 |
1.2.3 氧化风机优化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脱硫氧化风优化 |
2.1 脱硫氧化过程反应机理研究 |
2.2 亚硫酸根氧化实验介绍 |
2.2.1 氧化实验台架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实验变量确定 |
2.3 亚硫酸根氧化实验分析 |
2.3.1 不同初始温度的影响 |
2.3.2 不同pH的影响 |
2.3.3 不同亚硫酸根浓度的影响 |
2.3.4 不同搅拌转速的影响 |
2.3.5 不同氧化空气流量的影响 |
2.3.6 不同液位的影响 |
2.4 不同重金属对亚硫酸根氧化实验的影响分析 |
2.4.1 Mn~(2+)催化作用下的影响 |
2.4.2 Fe~(2+)催化作甩下的影响 |
2.4.3 Ni~(2+)、Al~(3+)、Mg~(2+)、Zn~(2+)催化作用下的影响 |
2.5 氧化风计算模型 |
2.5.1 脱硫过程氧化模型建立 |
2.5.2 最佳氧化风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常规氧化空气子系统大数据评估 |
3.1 氧化空气子系统构成 |
3.1.1 搅拌器和空气喷枪组合式 |
3.1.2 空气管网喷射式 |
3.1.3 两种系统对比 |
3.2 典型电厂的氧化空气子系统 |
3.2.1 A电厂2×350MW机组 |
3.2.2 B电厂2×1000MW机组 |
3.3 基于某电厂脱硫系统DCS的大数据分析 |
3.3.1 方法简介 |
3.3.2 数据预处理 |
3.3.3 实例分析 |
3.3.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3.5 指标权重 |
3.3.6 指标和标杆的计算 |
3.3.7 对标结果展现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氧化风机的节能优化 |
4.1 罗茨风机的节能优化 |
4.1.1 罗茨风机特性 |
4.1.2 变频模型 |
4.1.3 变频改造试验设计 |
4.1.4 试验验证 |
4.1.5 改造后氧化效果分析 |
4.1.6 改造经济性比较 |
4.2 离心风机的节能优化 |
4.2.1 离心风机特性 |
4.2.2 节能优化改造背景 |
4.2.3 节能优化方案 |
4.2.4 离心风机运行模式和能耗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五、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特性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物质气化的研究 |
1.2.2 气固两相流的研究 |
1.2.3 化学链循环制氧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2 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冷态实验 |
2.1 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冷态实验台的建立 |
2.1.1 四流化床的主体结构 |
2.1.2 四流化床实验台的送风系统 |
2.1.3 四流化床实验台的返料装置 |
2.1.4 四流化床实验台的压力浓度测量系统 |
2.2 实验的初始条件和工况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2.3.1 四流化床内部压力分布规律 |
2.3.2 鼓泡床内部颗粒浓度分布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OpenFOAM的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冷态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软件基础 |
3.3 四流化床的几何模型和网格建立 |
3.4 仿真模型中应用的数学模型 |
3.4.1 湍流模型 |
3.4.2 两相流模型 |
3.4.2.1 多相流的质点网格法(MPPIC) |
3.5 OpenFOAM中自定义求解器的建立 |
3.6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设定 |
3.7 仿真结果分析 |
3.7.1 四流化床内的压力分布 |
3.7.2 鼓泡床内的浓度分布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AspenPlus的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热力学模型 |
4.1 模型的建立 |
4.1.1 生物质气化子系统 |
4.1.2 二氧化碳捕集子系统 |
4.1.3 化学链循环制氧子系统 |
4.2 模型初始参数的选择 |
4.2.1 氧化钙的平均活度 |
4.2.2 二氧化碳的捕集率 |
4.2.3 冷煤气效率 |
4.3 仿真结果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OpenFOAM的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热态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热态模型的建立 |
5.2.1 模型建立的条件 |
5.2.2 辐射换热模型 |
5.2.3 生物质的反应模型 |
5.2.4 化学链循环模型 |
5.3 初始条件设定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内循环预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及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1 气固流动研究现状 |
1.2.2 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内循环预热装置冷态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系统 |
2.2.2 实验物料及工况 |
2.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1 流化风速对于运行特性的影响 |
2.3.2 回料阀返料模式 |
2.3.3 循环回路的压力分布及压力波动 |
2.3.4 回料阀内颗粒体积分数分布 |
2.3.5 回料阀气固流动状态的实时监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参数下内循环预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回料阀出口开度对内循环预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
3.2.1 实验工况 |
3.2.2 实验结果 |
3.3 回料阀高度对内循环预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
3.3.1 实验工况 |
3.3.2 实验结果 |
3.4 流化风速对内循环预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
3.4.1 实验工况 |
3.4.2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置式气固分离器性能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系统 |
4.2.2 实验物料及分离器实验件 |
4.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分离器空载压降变化 |
4.3.2 分离器负载实验结果 |
4.3.3 分离器性能比较 |
4.3.4 灰色关联法在分离器选型上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循环预热装置CPFD冷态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控制方程与基本模型 |
5.2.1 控制方程 |
5.2.2 曳力模型 |
5.2.3 固体应力模型 |
5.3 计算模型及参数设置 |
5.3.1 几何建模及操作条件设置 |
5.3.2 数值参数设置 |
5.3.3 时间无关性验证 |
5.4 全局气固流动特性研究 |
5.4.1 循环回路压力分布 |
5.4.2 颗粒体积分数分布 |
5.4.3 颗粒速度分布情况 |
5.5 流化风速和回料阀出口开度对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
5.5.1 流化风速对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
5.5.2 回料阀出口开度对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内循环预热燃烧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2MW内循环预热燃烧实验研究 |
6.2.1 实验方法 |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 16MW内循环预热燃烧实验研究 |
6.3.1 实验方法 |
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罗茨风机进气消声器与空气滤清器一体化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罗茨风机噪声控制与进气滤清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2 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基本理论 |
2.1 综合性能评价指标 |
2.2 声学基本理论 |
2.3 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内部声场的数值分析 |
3.1 几何模型及结构参数 |
3.2 声学有限元法的验证 |
3.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3.4 不同消声装置的消声性能对比 |
3.5 影响消声性能的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4 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内部流场的数值分析 |
4.1 网格划分 |
4.2 边界条件 |
4.3 影响阻力特性的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5 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优化设计 |
5.1 正交试验设计 |
5.2 内插管长度的确定 |
5.3 优化后的滤清消声一体化装置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案例推理的罗茨风机故障诊断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罗茨风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机理分析方法 |
1.2.2 信号处理方法 |
1.2.3 智能诊断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1.3.1 主要工作 |
1.3.2 结构安排 |
第2章 罗茨风机运行过程分析及故障诊断 |
2.1 罗茨风机运行过程分析 |
2.1.1 罗茨风机概况 |
2.1.2 风机构造及工作原理 |
2.1.3 风机常见故障类型及成因 |
2.2 故障诊断 |
2.2.1 信号分析处理 |
2.2.2 故障诊断过程 |
2.3 小结 |
第3章 罗茨风机故障诊断模型 |
3.1 引言 |
3.2 传统CBR模型及问题分析 |
3.2.1 系统结构 |
3.2.2 基本算法 |
3.2.3 问题分析 |
3.3 改进的CBR故障诊断模型 |
3.3.1 模型结构与功能 |
3.3.2 算法实现 |
3.3.3 算法步骤 |
3.4 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4.1 引言 |
4.2 系统设计 |
4.3 系统硬件平台 |
4.4 系统软件平台 |
4.5 系统开发 |
4.5.1 软件需求分析 |
4.5.2 监控界面开发 |
4.5.3 故障诊断界面开发 |
4.6 小结 |
第5章 实验测试 |
5.1 模型性能测试 |
5.1.1 实验设计 |
5.1.2 鲁棒性测试 |
5.1.3 近邻个数的影响 |
5.1.4 特征选择方法对比实验 |
5.1.5 权重分配方法对比实验 |
5.1.6 不同诊断方法对比实验 |
5.2 铝厂数据测试 |
5.2.1 故障诊断方法实验 |
5.2.2 软件系统运行效果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罗茨风机的经济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厂脱硫罗茨风机振动大的诊断及处理办法[J]. 董吉柱.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05)
- [2]基于PLC控制的沼气压力系统设计及教学运用——以淮海技师学院机电专业实习教学为例[J]. 刘冬. 中国培训, 2021(09)
- [3]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鼓风机选型与配置研究[J]. 赵广超. 给水排水, 2021(08)
- [4]磁悬浮离心鼓风机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J]. 张亚峰,赵国栋. 水泥, 2021(07)
- [5]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氧化风机的节能优化实践[J]. 丁得龙.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06)
- [6]灵活性发电背景下脱硫氧化风优化[D]. 李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四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特性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王子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内循环预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及运行特性研究[D]. 宋文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
- [9]罗茨风机进气消声器与空气滤清器一体化设计及性能研究[D]. 付琪琪.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基于案例推理的罗茨风机故障诊断系统研发[D]. 任跃.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