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综合型人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五个维度,其中也体现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思维的培养。科学思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课程,有较强的好奇心,此时的化学课程兼具启蒙性与基础性,此阶段学习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将会对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初中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展开了研究,共包含六章内容。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在布鲁纳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化学教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三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延职附中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现状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其次从思维的六个维度对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提升科学思维的方法;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第四章论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原则与教学策略。第五章根据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现状及期望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实施于实习学校的四个班级,并利用SPSS25.0对实践前后的学习效果进行数据分析。第六章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反思了研究不足,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深入调查并完善本课题。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1)通过对化学教师的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对科学思维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与实践,没有真正落实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2)从思维的六个维度对九年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形象思维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较好,发散思维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3)通过检验发现普通班和实验班学生在实践前化学思维水平相当,在实践后实验班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升幅度明显强于普通班。(4)从整体情况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因材施教,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张璐璐[2](2021)在《“教学做合一”在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梁河县的农村中学化学课堂中存在,教师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不重视化学实验、师生缺乏双向互动而导致的“教与学”相互分离的教学现状。而梁河县又是一个有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等13个少数民族世居的边疆贫困县,在其中的很多农村少数民族中存在两种观念,一是“用知识改变命运”、二是“读书没有用”。而化学更是被很多学生和家长所误解,学生学习化学只单纯的把化学知识用于考试,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利用,存在“学与做”相互分离的现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教学做合一”思想中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以教人者教己”等教育观念,深度剖析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做”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师生的“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并且有学者将“教学做合一”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在化学学科的应用研究中相对较少。为有效改善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中“教学做”相互分离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本论文将“教学做合一”思想应用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旨在能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策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过程为:通过查阅书籍、文献后详细阐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设计问卷调查梁河县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是否存在“教学做”相互分离的现状。核心在于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建构将“教学做合一”思想应用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重点阐述了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师生以教学目标的核心的“教学做”。然后依据本论文中建构的教学策略在实习学校选取两个初三班级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列呈现在论文中,并分析实践教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将“教学做合一”应用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改善了“教学做”相互分离的现状。在学生“做”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周末学习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课外实验动手能力,在“教”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综上,将“教学做合一”用于农村初中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隋苗苗[3](2021)在《农村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文中认为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强调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化学学科知识,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思维体系和价值观念,迁移应用到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中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教育学者一直以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目前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数不胜数,但其中针对五大核心素养中某一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能针对具体学校开展素养培养现状调查研究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适应学情的教学建议的研究少之又少。利用文献法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对该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依据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所选取的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调查,并用数据分析法为调查结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农村地区高中教学硬件设施有待完善,部分教师应试思想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认识但缺少具体的方法,多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较差同时缺少一定的创新意识。学校、教师、学生自身需做出相应的改进。针对调查结果,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STSE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开展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教学相关具体建议并验证其有效性,符合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对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农村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冯春艳[4](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任宁宁[5](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覆盖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被提出,同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对其进行组织与研究,并努力将其渗透于实际教学课堂内,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颁布;2017年,新课程标准颁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被明确提出。采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有益于21世纪对国家人才的培养。首先,在知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对国内外针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明确本文的实际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解读,在分析过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之后,以其为理论指导,进行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与活动。同时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利用教师访谈了解教师落实核心素养的情况,综合分析后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努力落实在教学设计内。之后,以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的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新的教学设计对其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运用学生访谈法,综合实验班和对照班高一升级考试、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和课时检测卷成绩进行T检验分析,对比明确成绩显着性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反映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对学生造成的素养差异。实践研究表明,新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化学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日后发展,可以更大程度的促进素养的培养提升,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本论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方面指出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同时对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方面对研究的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基础进行解读;第三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和教师落实核心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和分析;第四方面详细介绍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环节;第五方面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进行实践并进行实践效果分析;第六部分得出研究结论,进行反思与展望。
韦德[6](2021)在《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度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探讨与研究,其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与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以是否会迁移应用作为评判标准,强调了基于理解而学,在结果上与强调素养为本的教学具有相同的目的,同时又能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体现素养的形成。本研究主要探讨单元主题式教学能不能依托于已有的深度学习理念,进而在实践中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步入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整合意识、迁移意识,不仅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向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师生课堂上的交流更能体现出深层的思辨,让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从孤立的学习走向协作互助学习。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进行文献查阅与梳理,并结合教师访谈分析研究可行性。引言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缘起,从概念形成与内涵探究、评价研究以及实践进度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继而又对国内有关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进行综述,找到实践的可能性。第二章重新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重要概念与理论基础,为论文的撰写、策略探讨以及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第三章通过与一线教师交流探讨,了解一线教师对深度学习理念的认识,明确深度学习教学的追求与目的,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第二部分提出本研究的教学设计思路、探讨设计策略及构建教学过程。第四章提出本研究关于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思路,从一线教师给出的建议与观察到的符合深度学习理念的做法,从教学流程的改进、主题选取、活动设计、单元整合等方面如何开展提出了一些想法。第五章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整合,形成本文关于深度学习理念下单元主题式教学的设计流程;从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出发,论证该如何在备课之初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以主题引领教学设计的方向、以目标体现深度学习的要求、以活动确保深度学习教学的有效开展与以评价促进师生的双向反思”四个策略。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的实践过程与结论。第六章介绍了教学实验中开展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对学生的前后测与结果分析、分析课后访谈结果。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呈现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研究围绕着深度学习理念整合教学设计各要素,以设计出符合深度学习要求的教学案例,并在中学开展实践研究。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深度学习指导单元主题式教学,在高阶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单元主题式教学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起到促进作用,是将深度学习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要求的尝试,是从理念到实践的探讨,通过不断修改设计流程以达到一定的普适性。
戴红[7](2021)在《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结构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是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同时要倡导学生多方面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就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究以及对其培养方式的讨论来及时更新相关的教育观念,贴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学生基本化学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中阶段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一直广受关注,但是至今也没有构建出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化学思维也是思维的一种,它和科学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从思维出发,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得出思维包含思维主体、思维工具、思维对象、思维结果等要素。接着从科学思维和学科思维视角探讨其与化学思维的关系,并对于化学学科思维和化学学科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完成了下列工作:(1)建构了包含化学思维内容、方法和品质的化学思维能力体系。(2)依据化学思维能力结构设计了“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测试卷”,并对300多名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进行了探查。(3)根据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测试结果,对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测试分析结果,结合化学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在知识体系构建中,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在情境问题处理中,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在社会议题交流中,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麦麦提斯迪克·图尔荪[8](2021)在《新疆喀什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它更有趣,并且更有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复杂多变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实验教学的准备和后续处理问题比较麻烦,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实验教学转移到课堂教学中,而对于化学实验,通过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播放视频来学习。虽然这些同样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但是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高中化学教学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动机,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成就感。仅仅依靠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新疆喀什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他们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牧民家庭。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几乎没有管理。家庭教育和指导比较缺乏,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有的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生成绩不理想,思维能力发展有限。新疆喀什地区农村高中的学生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孩子的升学非常支持。希望孩子们能考上好大学,多学点知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优化化学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当前新疆喀什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现状,分析了兴趣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介绍了相关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化学新课程改革标准,在自制化学学习兴趣问卷的基础上,对新疆喀什地区农村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影响新疆喀什地区农村高中学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为化学化学教师在教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最终提高农村中学生化学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束婷婷[9](2021)在《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科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问题,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内容与价值实践关系着人的发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科育人存在两种价值取向,即学科普通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二者分别以促进人的一般发展和专业发展为目的,满足人作为普通大众和专门人才的发展需要。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在性质上属于普通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应以普通育人为主,即通过学科教学促进人的一般发展,培养和提高人们进行任何广泛活动都需要的共同、基本素养。然而,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普通育人,表现出专业育人取向,即化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主要服务于人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一般发展,导致中学化学育人价值内容移位以及价值实践失范。以专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学化学育人,一方面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化学学科对于满足学生一般发展需要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过度的专业化学习甚至可能造成知与行、知识与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立。针对中学化学育人价值取向偏差、价值内容移位及价值实践失范等问题,本文认为,应对化学学科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发展需要以及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和论证,厘清学科普通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两种育人价值取向的关系与差异,从而在此基础上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理解和把握中学化学育人价值内容及其实践问题。基于此,全文围绕中学化学育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内容和价值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首先澄清并论证基础教育为何应以普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再基于学生一般发展需要、化学学科特征以及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建构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最后针对当前中学化学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提出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各部分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得出的结论阐述如下:第一部分:澄清并论证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普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即第一章。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引导、调节和驱动作用,基础教育学科育人价值取向关系着学科育人实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第一章首先在阐释学科育人、学科普通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础教育应以学科普通育人为主,促进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发展与完善。接着,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方面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从历史背景来看,清末引入西学,行分科教学,中国教育发生了“由通到专”的转型,但后来教育政策总体上又呈现出“由专到通”的回归,近些年国家已从根本上确立了基础教育的普通育人取向;从教育理论层面来看,不同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促进人的专业发展为旨归,基础教育学科育人旨在满足人的一般发展,面向人的日常生活;从中学化学育人实践的现实状况来看,学科普通育人取向并未真正落实,学科专业育人取向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学化学育人实践,导致化学学科教学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偏差,与日常生活脱节。总体而言,根据对历史趋势、理论要求和现实问题三个方面的分析,都表明中学化学应以普通育人为主。第二部分:分析、建构并阐释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内容,即第二、三章。在明确中学化学应以普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文综合采用理论研究、内容分析和专家评估三种方法建构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的内容体系。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的分析包括对学生主体需要的分析和对化学学科客体属性的分析。基于普通育人应发展和完善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观点,研究首先根据化学学科内容和方法论的特征,初步提出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假设。然后,根据对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五个国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进一步细化和调整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并以此设计专家咨询量表,邀请专家对价值内容进行评估与评价,从而根据专家评估结果及意见调整框架内容,形成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完整内容。根据第二章形成的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结果,第三章分别从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个维度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内容及其价值要素展开论述。其中,价值内容包括物质观、变化观、宏观-微观思维、模型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理性决策、科学行动和绿色生活九个方面;每项价值内容又分别包含2~3个具体的价值要素,如物质观包括物质组成观、物质结构观和物质性质观三个要素。第三部分:调查反思当前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问题与困境,并相应地提出促进普通育人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即第四、五章。为了解和把握当前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现状,第四章就育人理念、育人方式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访谈十位中学化学教师。根据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中学化学教师基本将普通育人作为应然的教育价值取向,但由于缺乏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系统、深入的认识,导致实然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专业育人的特征,造成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中价值主体地位的缺失、价值关系模糊和价值内容空泛等问题。第五章针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从优化育人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和提升育人环境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改进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可能路径,以期为回归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提供参考。
唐敏[10](2021)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个国家逐渐有了共同的认知: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提升公民的素养,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促进现代公民终身发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内的五个维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具体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落实各个维度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很有必要的。有创新才能有进步,所以当今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笔者选取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落实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对本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有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和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等进行阐述;(2)界定本研究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化学实验教学的概念,并对其他相关的理论进行阐述;(3)调查研究,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当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现状,再通过调查问卷向了解当地高中生对于化学实验的认知、学校实验条件、实验开展情况、教师态度、学生参与情况、实验评估等方面的情况;(4)针对调查了解到的现状提出相应策略,在该策略和相关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以“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实践、案例分析,本研究以武胜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同层次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并在选取的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再通过反思设计更合适的实验教学案例。(5)研究结论及展望,包括研究结论、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的研究展望等。研究发现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层层递进式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探究式实验教学策略对培养“科学探究及创新意识”核心素养有较为明显的帮助。同学们的化学成绩有一定的提升,思维更加广阔、灵活,实验技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加强对化学实验的重视,设计适合高中生的化学实验课堂。
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化学课程标准 |
1.1.2 我国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1.1.3 科学思维对于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思维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科学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 调查内容设计 |
3.4 调查内容及分析 |
3.4.1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3.4.2 学生调查统计分析 |
3.5 调查结果小结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融合科学思维的初中教学 原则与策略 |
4.1 融合化学科学思维教学设计的原则 |
4.1.1 启发性原则 |
4.1.2 探究性原则 |
4.1.3 批判性原则 |
4.1.4 概括性原则 |
4.2 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思维教学策略 |
4.2.1 从课本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
4.2.2 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4.2.3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
4.2.4 梳理教学目标与内容,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评价体系 |
4.2.5 设置多样性的课外作业,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
第五章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及分析 |
5.1 实践方案 |
5.1.1 实践目的 |
5.1.2 实践对象 |
5.1.3 实践内容与方法 |
5.2 教学实践案例设计 |
5.2.1 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
5.2.2 具体案例展示 |
5.3 实践结果分析 |
5.3.1 普通班学生前后测差异分析 |
5.3.2 实验班学生前后测差异分析 |
5.3.3 普通班对比实验班学生前后测差异分析 |
5.4 分析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二 初中化学课堂科学思维的培养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前测试题 |
附录四 后测试题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教学做合一”在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 |
三、目前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 |
四、选题缘由小结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教学做合一”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 |
一、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 |
二、 “教学做合一”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一、 “教学做合一”思想提出的缘由 |
二、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 |
三、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与发展 |
第三节 “教学做合一”与“教、学、评”一体化 |
一、 “教学做合一”思想解读 |
二、新化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 |
三、 “教学做合一”与“教学评”一体化 |
第三章 梁河县初三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 |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梁河县初中化学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梁河县初中化学教学现存问题小结 |
第四章 “教学做合一”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教学做合一”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
一、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 |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 |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
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 |
五、有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二节 “教学做合一”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一、目的性原则 |
二、最优化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四、实践性原则 |
第三节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主要内容分析及课标研读 |
一、2011 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研读 |
二、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课题类型解读分析 |
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课外活动数量统计 |
第四节 实践活动评价量表的制定 |
一、课外实验活动评价量表 |
二、调查研究活动评价量表 |
第五节 “教学做合一”应用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
一、课前准备阶段 |
二、课中展开阶段 |
三、课后实践阶段 |
四、小结 |
第五章 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实践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变量 |
四、研究工具 |
第二节 实践教学案例 |
一、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
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案例 |
第三节 实践结果分析 |
一、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
二、学生学习态度分析 |
三、实践结果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建构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
三、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
四、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平时教师教学方式调查问卷 |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梁河县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 C 梁河县农村学生周末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 D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 E 实践后期实验班学生学习态度调查问卷及访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农村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符合中国基本教育国策 |
(二)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强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 |
(三)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 |
(四)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数据分析法 |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化学核心素养 |
(三)科学探究 |
(四)创新意识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STSE教育理论 |
三、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水平要求 |
第3章 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对象 |
三、调查的内容 |
四、调查的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五、调查的实施 |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
(二)访谈调查的实施 |
六、调查的结果 |
(一)问卷调查结果 |
(二)访谈调查结果 |
第4章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现状 调查结果的分析 |
一、教师层面 |
(一)师资配备有待完善 |
(二)应试思想有待改变 |
(三)校本教研有待提升 |
二、学生自身 |
(一)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能力欠缺 |
(二)猜想缺少理论基础、质疑假设能力不高 |
(三)乐于参与实验、自主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
(四)实验操作不达标、动手能力差 |
(五)归纳总结能力欠缺、方法有待指导 |
(六)乐于参与合作交流、表达能力有所欠缺 |
(七)不善于反思评价、主动性不高 |
(八)创新意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
第5章 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
一、完善学校教学管理 |
(一)强化化学教学基础设施 |
(二)化学教学课时需符合《新课标》要求 |
(三)定期开展教研交流活动 |
二、优化教师队伍素养水平 |
(一)摆脱应试思想、明确教学目标 |
(二)厘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
(三)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实验教学 |
三、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
(一)培养学生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并质疑 |
(二)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提高质疑假设验证能力 |
(三)多样化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思路和动手操作能力 |
(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
(五)合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反思能力 |
(六)重视探究活动开展、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
四、教学效果反馈 |
(一)访谈调查实施 |
(二)访谈调查结果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一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学科核心素养 |
2.1.4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3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4 调查和访谈的实施 |
3.5 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
4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
4.1 设计的原则 |
4.2 设计的案例 |
4.2.1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平衡”的教学设计 |
4.2.2 基于核心素养的“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教学设计 |
4.2.3 基于核心素养的“原电池”的教学设计 |
4.2.4 基于核心素养的“盐类的水解”的教学设计 |
5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
5.1 实验对象的选择 |
5.2 教学实践案例 |
5.3 实践效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检测试题 |
致谢 |
(6)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 |
1.1.2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育人目标需求 |
1.1.3 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
1.2 研究现状与定位 |
1.2.1 深度学习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深度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定位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2.研究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 |
2.1.2 单元主题式教学 |
2.1.3 教学设计 |
2.1.4 高中化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2.2.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4 比格斯SOLO分类理论 |
3.高中化学单元主题式教学与深度学习理念的融合 |
3.1 高中化学教师对深度学习理念及单元主题式教学的认识 |
3.1.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1.2 教师访谈结论 |
3.2 高一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所处水平调查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深度学习理念与单元主题式教学融合的可行性与紧迫性 |
4.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思路 |
4.1 逆向教学思维,初探设计流程 |
4.2 通过主题思想联系单元与课时 |
4.2.1 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
4.2.2 以实际问题的解决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
4.3 以高阶思维的培养为目标 |
4.4 围绕主题、目标搭建学习活动 |
4.5 强调单元的重新组合 |
4.5.1 纵向整合形成反映知识层次的大单元 |
4.5.2 横向整合形成阶段任务的中单元 |
5.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流程与策略 |
5.1 深度学习理念下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流程 |
5.1.1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 |
5.1.2 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流程 |
5.2 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策略 |
5.2.1 深度整合教学内容 |
5.2.2 以主题引领单元教学设计的方向 |
5.2.3 以目标体现深度学习的要求 |
5.2.4 以活动确保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 |
5.2.5 以评价促进教与学的双向反思 |
6.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主题式教学实践研究 |
6.1 实践详情 |
6.2 实践内容 |
6.3 课时教学实践案例与分析 |
6.4 前测、后测数据分析 |
6.4.1 前测、后测试题的编制 |
6.4.2 学生前测结果分析 |
6.5 学生互评分析与课后访谈情况 |
7.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致谢 |
(7)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结构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
1.2.1 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
1.2.2 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
1.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第2章 课题研究一般思路 |
2.1 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1 思维与化学思维的理论研究 |
2.1.2 关于化学思维能力的结构与评价研究 |
2.1.3 关于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
2.2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2.1 课题研究思路 |
2.2.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章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理论探析 |
3.1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3.1.1 思维与学科思维 |
3.1.2 思维能力与化学思维能力 |
3.2 从科学思维能力视角建构化学思维能力 |
3.2.1 SOLO分类理论 |
3.2.2 科学思维能力结构 |
3.3 化学思维能力结构的建构 |
3.3.1 化学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
3.3.2 化学思维能力结构的建构 |
3.3.3 学生影响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 |
第4章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现状分析 |
4.1 研究目的与对象 |
4.2 研究测试的材料 |
4.3 研究过程与方法 |
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4.1 化学思维能力测试卷信、效度分析 |
4.4.2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整体水平分析 |
4.4.3 高中生化学学科内容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分析 |
4.4.4 高中生化学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分析 |
4.4.5 高中生化学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分析 |
4.4.6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研究结论 |
第5章 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建议 |
5.1 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
5.2 在化学知识建构中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
5.3 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
5.4 在社会议题讨论中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
第6章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化学科学思维测定题 |
附录二: 高中生化学学科思维测试题评分标准 |
致谢 |
(8)新疆喀什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兴趣 |
2.1.2 学习兴趣 |
2.1.3 化学学习兴趣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海德态度平衡论 |
2.2.3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
3 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及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调查问卷设计 |
3.3.1 调查维度 |
3.3.2 问卷设计 |
3.4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5 调查问卷实施 |
3.5.1 调查问卷发放 |
3.5.2 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3.6 访谈的设计及实施 |
3.6.1 访谈的设计 |
3.6.2 访谈的实施 |
3.6.3 访谈结果分析 |
4 喀什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现状及分析 |
4.1 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总体状况 |
4.1.1 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现状 |
4.1.2 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兴趣的原因 |
4.1.3 学生个人的化学学习动机 |
4.1.4 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 |
4.2 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
4.2.1 高中师生情感交流方面 |
4.2.2 化学知识认知难度方面 |
4.2.3 中学化学实验资源方面 |
4.2.4 化学教师教学方式方面 |
4.2.5 高中学生学习方式方面 |
5 提升喀什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
5.1 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
5.1.1 切实关注学生内心需求 |
5.1.2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
5.2 重视STSE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
5.3 充分发掘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 |
5.3.1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5.3.2 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5.4 改变传统知识传授教学方式 |
5.4.1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 |
5.4.2 倡导探究性化学实验 |
5.4.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
5.5 积极促进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
5.5.1 改变学生传统学习习惯 |
5.5.2 设计趣味化的教学课堂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9)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章 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及其立论依据 |
第一节 学科育人及其价值取向 |
一、学科育人 |
二、学科普通育人与学科专业育人 |
三、基础教育学科育人价值取向 |
第二节 历史依据:由“专”向“通”转向的历史必然性 |
一、1902—1912:专业育人主导,满足“实业”之用 |
二、1912—1949:普通育人显现,以“智识”为目标 |
三、1949—1978:专业育人反弹,“以生产为纲” |
四、1978—1988:回归普通育人,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
五、1988—至今:普通育人为主,聚焦“素质”“素养” |
第三节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应面向人的日常生活 |
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
二、教育应实现“生活教育” |
第四节现实依据:学科专业育人导向的教学偏差 |
一、偏重专业发展需要,忽视一般发展需要 |
二、着重学科逻辑,偏离学生发展逻辑 |
三、重视学术性认识活动,缺乏日常性认识活动 |
第二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理论研究:分析与建构 |
一、化学学科内容的独特性 |
二、化学学科方法论的独特性 |
三、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建构假设 |
第二节 内容分析:互证与充实 |
一、分析目的及对象 |
二、分析方法及过程 |
三、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调整 |
第三节 专家评估:检验与优化 |
一、评估方法及过程 |
二、评估结果及优化 |
三、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完善 |
第三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的内容体系 |
第一节 世界观 |
一、物质观 |
二、变化观 |
第二节 思维方式 |
一、宏观—微观思维 |
二、模型思维 |
三、系统思维 |
四、辩证思维 |
第三节 行为方式 |
一、理性决策 |
二、科学行动 |
三、绿色生活 |
第四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分析 |
一、育人理念分析 |
二、育人方式分析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问题反思 |
一、价值主体地位的缺失 |
二、价值关系模糊 |
三、价值内容空泛 |
第五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的价值实现 |
第一节 优化育人理念,促进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
一、厘清价值关系,重申育人取向 |
二、审思价值原理,明确育人机制 |
三、完善价值认识,丰富育人内容 |
第二节 转变育人方式,保证育人价值有效落实 |
一、转化教学目标,由知识走向价值 |
二、整合教学内容,由重专业走向重生活 |
三、优化教学活动,由重学术走向重日常 |
第三节 提升育人环境,保障育人实践良性循环 |
一、创设良好的管理环境,提升育人能力 |
二、营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强化反思意识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内容及要素的效度评价量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素养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核心素养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 |
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 化学实验 |
2.3 化学实验教学 |
2.4 其他相关理论 |
2.4.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创新教育理论 |
2.4.4 多元智能理论 |
3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及核心素养落实现状调查研究 |
3.1 核心素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现状调查研究 |
3.1.1 访谈提纲 |
3.1.2 访谈分析 |
3.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3.2.1 问卷调查与实施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4 基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及实践 |
4.1 实施策略 |
4.2 研究对象 |
4.3 实践研究实施过程 |
4.4 学生访谈 |
5 研究结论及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刘静. 延安大学, 2021(11)
- [2]“教学做合一”在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璐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农村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D]. 隋苗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为例[D]. 任宁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D]. 韦德.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7]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结构与评价研究[D]. 戴红. 扬州大学, 2021(09)
- [8]新疆喀什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麦麦提斯迪克·图尔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9]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研究[D]. 束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10]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D]. 唐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