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伐利亚生态农业信息

德国巴伐利亚生态农业信息

一、德国巴伐利亚州生态农业见闻(论文文献综述)

贾韩[1](2021)在《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报告 ——以《卫礼贤与青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马凤春[2](2020)在《云南省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平等投身现代化建设、共享现代化硕果。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按照“二十字方针”的总要求,构建、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质的发展。云南省提出了《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从而加快生态宜居农村的建设步伐。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村容整洁升华为生态宜居,这不但是对农村飞跃式发展的延伸与传承,更是符合时代背景、顺势时代发展潮流而作出的更高标准要求。建设生态宜居农村的主要目的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持续加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注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将农村文化与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将自然风貌、民俗文化和生态宜居因素有机结合,加快农村各种生活和景观元素的整治,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本文采取比较分析、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深入探讨云南省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总结农村建设规划探索中的变化历程,认真分析影响云南省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论文紧密结合龙街镇总体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一是找准生态宜居的定位提升群众环保意识;二是完善规划设计和推广示范村经验;三是强化法治和健全制度保障;四是整合资金并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五是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群众的参与度。主要是为发展落后的贫困乡镇建设生态宜居农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赵刚[3](2020)在《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研究,旨在说明以当代公共艺术介入的方式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延续乡村历史文化,是对我国乡村建设思路的新的探索。我国的乡村建设实践一直处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在政治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方式开始走进公众视野,公共艺术以更温和的方式,从精神文化,物质追求等方面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艺术介入到乡村建设是乡村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而不仅局限于城市公共空间。文章首先对于选题背景、目的、意义进行阐述,将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作为研究重点;接着分别对当代公共艺术概念和乡村建设进行概述,阐明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总结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要素、介入方法、实施路径;接着依据现有案例的公共性,艺术性,可复制性等因素,挑选出6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当代公共艺术在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公共性、艺术性与艺术介入乡村持续性的启示;思考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启示与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多案例对比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指出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不仅仅在乡村外在环境上起改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乡村文化保护提升与乡村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PRIKHODKO MARIIA[4](2020)在《克里米亚与海南医疗旅游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俄罗斯目前在许多领域开展了切实合作,并在很多层面上有共同利益。论文选题“克里米亚和海南医疗旅游发展比较研究”,在这个背景下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为医疗旅游,这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俄罗斯与中国旅游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旅游胜地,海南和克里米亚对世界各地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二者有着自己独特的医疗旅游特色。中俄旅游研究理论成果丰富,通过进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旅游者特点,更理解消费者将医疗旅游视为一种旅游方式。同时,论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了影响医疗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治疗的实惠价格、医疗技术等。然后论文分析了游客的喜好及游客提出的建议。最后根据游客的喜好,论文提出了海南和克里米亚医疗旅游的发展策略。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即研究、分析相关问题的参考文献,探讨俄罗斯和中国医疗旅游的主要理论基础,分析其基本特征,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同时还采用对比法分析两地医疗率旅游的优缺点。该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解决克里米亚和海南的医疗旅游问题,并决定医疗旅游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该研究成果会促进克里米亚和海南医疗旅游的合作发展,让这二者成为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度假胜地。

唐天娇[5](2020)在《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乡土地理知识大多具有生动有趣、真实及时和易理解等诸多特点,将其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能够给地理课堂带来活力,能营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乡土地理知识作为初中学生身边的地理常识,因为取材源自生活,所以丰富多样、易获得而具有广阔的实践意义,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结合攀枝花本地实际来看,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在各学校开展得参差不齐,虽然把乡土地理知识纳入到地理结业考试的必考范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对乡土地理的重视程度,但日常的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并未完全渗透进课堂,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不能起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目标。本文就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从一名初中地理教师的角度出发,探究当前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情况,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和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再综合国内外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攀枝花市的乡土地理教学模式。首先,本文从国内外对乡土地理的研究入手,阐述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并论述了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再联系攀枝花市本地区的实际地理概况,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开发研究,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展开:一是通过本地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课堂挖掘渗透,地理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等方式来开发利用这些乡土地理资源。二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教学案例和方法参考,让学生能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的本质。三是进行相对应的具体的乡土地理课堂案例设计,突出攀枝花市的区域特色,在地理教学中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提供广泛的教学素材。最后,为进一步找出攀枝花市初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全市三所初中,获悉乡土地理教学在本市开展的情况和学生对乡土地理教学的认识,通过此次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通过研究国内外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情况和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二是通过调查研究攀枝花市地区的地理概况总结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开发原则,总结出大量与初中地理教材相融合的乡土地理知识。三是笔者通过搜集所在的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具体教学案例展示经验方法。四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攀枝花市初中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笔者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积累,通过实地走访拍摄了大量照片,也通过收集资料法收集了大量乡土地理素材,采访和调查了熟悉本地历史发展的老人,在梳理和总结攀枝花市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同时,对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总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力求对未来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殷赛花[6](2020)在《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城市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社会呼声高涨,社会各界对保障城市儿童权益的相关实践也在予以积极推进,国内许多城市兴起建设城市儿童公园的呼应举措。2015年6月1日,广州1个市级和12个区级儿童公园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形成在规模和数量上居国内榜首的公益性儿童公园群落,为广州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系列专门性的市、区级户外儿童游憩景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发展从“生态城市”到“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进化表明,我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更需扎实有序地推进。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重要构成的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生态效能也需提到更高的层面。笔者在对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在周末和节假日儿童公园内盛况空前的游憩景象,到工作日开放时段却是稀稀落落的另一番景象。在对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进一步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广州儿童公园游憩主体对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使用存在突出的时间和空间不均衡性,严重影响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体验品质和服务效能的提升,阻碍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游憩学、心理学和景观设计学等理论文献的综合研究,以广州多个不同类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设计师访谈法予以调研分析,最后在借鉴美国的“可持续场地倡议”和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基础上,针对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与影响游憩景观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其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维护管理的全寿命周期,提出“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体系和主要构建原则。从满足游憩主体需求的“儿童家庭友好”和促进城市生态健康的“城市生态友好”两个维度来促进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全生命周期内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实现。并从城市系统优化、景观效能提升和景观形态完善三个层面提出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优化的策略和举措。

杨帅[7](2020)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魏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土地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源自于学生生活的周边真实环境,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需要。挖掘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丰富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还能够促使教师主动利用乡土资源的意识与行为。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乡土地理相关文献,确定了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整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魏县这一区域,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挖掘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并将之与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整合分析,梳理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途径,设计了两个课堂教学案例与一个野外实践活动。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将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划分为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与社会地理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将魏县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收集途径进行归纳,主要有书籍、网络、报刊、期刊论文、影视等途径。并从历史沿革、水文水利、工业发展、交通变迁、农业、人口大县、城市规划、生态旅游等角度概括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特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亟需加强。师生对魏县乡土概况了解有所欠缺,主动认识意识不足;同时师生了解途径狭窄,资源零散,对最新的动态了解不足;师生普遍肯定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效果,但是缺乏相应的效果评价研究,制约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应用;教师应用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与学生多元化的需要不相适应。在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方面。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要注重内容选取,本文依据地理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结合新版教材对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做出了整合梳理并提出应用建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要丰富途径,本文从新课导入、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习题测试等教学途径与乡土地理实践活动途径探讨了不同途径的应用。最后设计了农业区位因素、资源跨区域调配两个教学案例和一个徒步形式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梁亚男[8](2020)在《三毛与田惠麟作品的异国情调比较研究 ——以《撒哈拉的故事》与《向往远方》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台湾女作家三毛与韩国女作家田惠麟,因个人独特的经历与充满异域风情的作品风格备受读者青睐,在中韩两国都被视为传奇女作家,本文选取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与田惠麟的随笔集《向往远方》为对象,进行平行研究,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分析方法对作品中的“异国情调”进行分析,力求从全新的角度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本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中,通过对比三毛与田惠麟的成长轨迹与文学创作历程、文体选择以及作家所处社会条件下中韩两国散文与随笔文学的发展条件,分析两位作家备受追捧的原因。第二章中,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分析方法,从异国初印象、异国的人物、异国的风俗习惯、异国的社会问题等四方面着手,对两部作品中展现的异国情调进行比较,分析作者是如何对异国形象进行构建并实现对自我的反观。第三章中,对三毛与田惠麟选择流浪作为自己异国书写方式的动因进行分析,三毛与田惠麟都因“异乡人”身份感、对爱的追求而远走他乡,通过异国情调的书写,构建了自己“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

牛化强[9](2019)在《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具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民素质参差不齐、突发事件种类多、发生频次多等现实特点,导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非常重、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最近几年,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卫生事件、灾害事故、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频发生。由于社会普通民众对事故灾害风险认知不足、应对灾害风险能力欠缺,以此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本领恐慌、社会民众生命财产损失。推动社会民众及整个社会风险应对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提高全社会的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水平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宣传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生命教育,同时也作为一种民族素质教育,应当向全社会分主体、分阶段、连续地普及分享与传播,进而提高我国社会整体应对风险灾害的技能。德国境内地震带比较集中,随时面临地震带来的一定程度的伤害危险。德国作为欧洲最易受灾的国家之一,水灾、风灾、火山等自然灾害大多在此发生。作为发达国家,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事故灾难、恐怖袭击、传染病疫等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危及民众安全,影响社会安定。尽管德国时常经受各种各样的灾害危机,但他们非常重视应急防灾教育培训,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突出培养社会民众风险意识、灾害意识,大力提升他们的应急防灾减灾理论水平和自救他救互救能力,使得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各类危机,减少生命安全威胁和财产损失。因此,本研究以德国趋于完善的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的保障体系为切入点,从德国社会志愿者队伍、完善法制法规、创新信息技术支撑等方面入手,认真梳理德国在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形式、主体、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分析了我国在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终提出我国加强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的具体措施,有效提高我国社会民众整体的灾害危机应对技能。

周芳[10](2019)在《E.T.A.霍夫曼作品中的“阿特兰提斯”研究》文中指出E.T.A.霍夫曼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着名作家、音乐家、指挥、舞台设计。他被誉为歌德和海涅之间最具世界影响的德国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神秘力量对人的控制,使得人产生分裂和异化,因此他很早就被称为“幽灵霍夫曼”。但他的作品中也确实存在体现和谐、统一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可以归到他最有名的童话小说《金罐》里的“阿特兰提斯”这一概念之中。籍由“阿特兰提斯”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贯穿于霍夫曼的所有作品,研究“阿特兰提斯”对于研究霍夫曼具有重要意义。从柏拉图、培根、诺瓦利斯到霍夫曼,他们作品中出现的“阿特兰提斯”分别体现了人类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工业革命初期文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生活的想象。柏拉图的“阿特兰提斯”反映了当时对农耕文明的追求,偏重地理意义的描述。培根的“阿特兰提斯”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预言。欧洲工业革命初期的诺瓦利斯与霍夫曼更多是从虚幻的角度来构建理想社会。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内涵包括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从国家整体层面上来说,“阿特兰提斯”是霍夫曼诗意想象王国的文学表达与政治期望。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艺术家所向往的自由王国或是梦想国度,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政治期望在他的作品中更多是通过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丑恶现实来进行书写描绘的。社会层面的“阿特兰提斯”体现在作者对人与人、人与新兴事物(如机器人)关系的描述中:一方面他强调真诚、善良地对待他人,另一方面他以沉迷于研究机器人原理的角色表达了对新兴事物应持有的理性态度。只有保持真诚、善良的品质,在注重情感的基础上保持批判性思考,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才会和睦、健康地发展。在个人层面上,霍夫曼认为“阿特兰提斯”实现的主体是艺术家或者诗人。他们拥有的“童稚般的诗人气质”有助于克服工业社会造成的人的分裂。但是在霍夫曼的作品中,葆有童心、坚持想象的艺术家只有借助魔法或神力才能进入美好、自由的“阿特兰提斯”。在当时的德国,想要获得和谐统一也许只有依靠艺术的想象或者实践才能消解日常生活的艰难与平庸。霍夫曼作品表现“阿特兰提斯”有国家、社会与个人三方面的原因。当时的德国保守、落后、动荡、腐败,渴望强大的普鲁士开始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资产阶级文人的霍夫曼构想出了“阿特兰提斯”这般理想境地,展现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文学回应。正是因为资产阶级的兴起,文学、哲学等社会思潮开始关注市民阶层的人性、心理、精神疾病等问题。霍夫曼对此很感兴趣,与其中某些思潮的代表建立了私人关系。所以他的“阿特兰提斯”才会特别关注人性的分裂与统一。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不断发展的科技及相关物品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意识与环境关系的动物磁力说,舒伯特关于音响学的假设等科学理论或假设也吸引了霍夫曼的注意力,因此在“阿特兰提斯”中经常会有音乐、声响对人情绪、心理的影响。霍夫曼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依靠音乐、文学、绘画来排挤生活的苦闷。成年的霍夫曼白天过着早出晚归的市民生活,晚上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这种分裂的生活以艺术家和同貌人的方式反映在他的作品里。是“童稚般的诗人气质”及他的艺术想象让他获得内心的安宁,实现自我的统一。霍夫曼使用了现实批判、艺术童话体式和复调、反讽等叙事技巧来表现“阿特兰提斯”。霍夫曼在作品中较多地批判了小市民形象,他们刻板、保守的性格与诗人自由、奔放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小市民的鄙夷也是对落后、保守社会的批判。艺术童话是最能体现浪漫派写作主旨的体裁。霍夫曼使用这种体裁,将现实与幻境完美结合起来,使他的想象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奠定了他在这一体裁史中的地位。他的复调、反讽等叙述技巧使“阿特兰提斯”以不同的面貌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阿特兰提斯”对诗人、艺术家的专注,尤其是通过他们表现出来的人性分裂与统一的问题以及“阿特兰提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作家有深远的影响。法国和俄罗斯都是对霍夫曼具有较高接受度的国家,因此以法国的波德莱尔和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来分析他们对霍夫曼“阿特兰提斯”的接受。波德莱尔主要是在诗体内容(诗人和魔鬼,即人性的两面)与表现手法(通感)等方面受到了霍夫曼的影响。霍夫曼对人性分裂与统一的关注,促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双重人格》等作品。在文学史方面,虽然霍夫曼创作的“阿特兰提斯”并不能算作真正的乌托邦文学,但是它也涉及了其核心特点,即对社会的批判与对理想社会的建构。所以霍夫曼的“阿特兰提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继承了乌托邦文学传统。以往的乌托邦文学更注重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整体性方面,比较少有涉及社会构成主体的人。霍夫曼在“阿特兰提斯”中对人与他人的关系、人的自我统一等方面的关注可视为是对乌托邦文学传统的一种补充与提升。他经由“阿特兰提斯”所推崇的童心、想象力和艺术还具有社会意义。只有葆有童心,不忘初心,才能真正完成自我的成长,从而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拥有童心,才能保持想象力,艺术审美及实践既是表现童心与发挥想象的有效途径,也是这两者的目的之一。这些对于儿童的成长与教育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艺术的审美与实践能帮助现代人抵抗来自科技世界对人的异化、同化,这样人才不会沦为技术的奴隶、机器的替代品。

二、德国巴伐利亚州生态农业见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巴伐利亚州生态农业见闻(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省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创新点
        (二)论文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农村
        二、美丽乡村
        三、生态宜居农村
    第二节 指导思想及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节 生态宜居农村建设进程及特征
        一、生态宜居农村建设进程
        二、生态宜居农村的四个特征
第二章 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概况
    第一节 大理州龙街镇基本概况
    第二节 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现状
        一、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二、推行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三、加大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四、改善民生经济,稳定居民收入
        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第三章 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宜居建设的认识不足
        二、生态宜居农村建设规划不完善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四、生态宜居农村建设专业人员不足
        五、民众参与度不高
    第二节 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民众生态宜居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
        二、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
        三、项目及资金的争取和整合难度大
        四、基层政府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难度较大
        五、多数地区民众整体素质不高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的经验
    第一节 国外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的经验
        一、韩国的“新村运动”经验
        二、日本北九州市官、产、学、民齐参与的经验
        三、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治的经验
    第二节 国内其他省市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的经验
        一、浙江示范引领先行,整体提升转型升级全面推进
        二、四川分类指导,培养人才并保护村庄传统风貌
第五章 完善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找准生态宜居的定位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一、树立建设生态宜居农村的理念
        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第二节 完善规划设计和推广示范村经验
        一、完善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的规划
        二、试点先行并推广示范村的经验
    第三节 强化法治和健全制度保障
        一、强化生态法治,树立正气
        二、明确责任、加大监管力度
    第四节 整合资金并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一、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二、控制污染源,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三、保护生态环境和水源,扩大绿化面积及退耕还林
        四、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合理循环利用资源
    第五节 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群众的参与度
        一、引进培养专业人士,提高本土人的专业能力
        二、加大宣传动员,提升民众参与度
        三、加强教育引导,深化村民自治能力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0.3 研究现状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0.5 本论题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1章 当代公共艺术与乡村建设概述
    1.1 当代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1.1 公共艺术的历史沿革
        1.1.2 公共艺术概念解析
        1.1.3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2 乡村建设概述
        1.2.1 国外乡村建设概述
        1.2.2 中国乡村建设概述
        1.2.3 国家政策——乡村振兴战略
第2章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方法与实施路径
    2.1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要素
        2.1.1 历史文化要素
        2.1.2 场所特征要素
        2.1.3 自然景观要素
    2.2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方法
        2.2.1 公共艺术介入村落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公共空间
        2.2.2 公共艺术介入村落内部公共空间
        2.2.3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灰空间
        2.2.4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居住空间
    2.3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
        2.3.1 视觉表达路径
        2.3.2 氛围营造路径
        2.3.3 功能性表达路径
    2.4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作用机制
        2.4.1 扩大村落开放性
        2.4.2 修复延续乡村文化习俗
        2.4.3 引导村民审美
        2.4.4 带动促进农业生产
    2.5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冲突
        2.5.1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主体关系
        2.5.2 乡村现实与艺术输入
第3章 国内现有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案例的调查研究
    3.1 国内乡村建设概况与案例选取
    3.2 选取案例概述与分析
        3.2.1 富阳洞桥文村——“大师造村”模式
        3.2.2 台南后壁乡土沟村—“自力营造”与“艺术介入”相结合
        3.2.3 安徽黟县碧山计划——无政府介入的文化区隔
        3.2.4 黔西南册亨县板万村——文化保护与环境恢复
        3.2.5 山西和顺许村——艺术乡建模式
        3.2.6 广东佛山青田——乡建模式的可复制性
    3.3 案例比较分析与小结
        3.3.1 发起方式
        3.3.2 介入方式
        3.3.3 介入目的
第4章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启示与影响
    4.1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启示
        4.1.1 地域特性的结合——在地性
        4.1.2 村民参与和协同设计——公共性
        4.1.3 乡村文化展现与艺术表达——艺术性
        4.1.4 乡村文化的产业化输出——持续性
    4.2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影响
        4.2.1 回归乡村现状
        4.2.2 文化引导性与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克里米亚与海南医疗旅游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医疗旅游相关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理论
3.俄罗斯来海南和克里米亚医疗旅游市场分析
    3.1 俄罗斯来海南医疗旅游市场分析
        3.1.1 俄罗斯来海南医疗旅游游客基本特征分析
        3.1.2 俄罗斯来海南医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3.2 俄罗斯来克里米亚医疗旅游市场分析
        3.2.1 俄罗斯来克里米亚医疗旅游游客基本特征分析
        3.2.2 俄罗斯来克里米亚医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4.克里米亚和海南医疗旅游发展比较分析
    4.1 克里米亚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和劣势
        4.1.1 克里米亚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
        4.1.2 克里米亚发展医疗旅游的劣势
    4.2 海南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和劣势
        4.2.1 海南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
        4.2.2 海南发展医疗旅游的劣势
5.实证分析:海南和克里米亚医疗旅游SPSS调查
    5.1 海南和克里米亚医疗旅游受访者描述性统计
    5.2 t检验分析
    5.3 交叉频次分析
        5.3.1 您来的时间有多长
        5.3.2 平时旅游目的
        5.3.3 来自哪个国家
    5.4 频数分析
    5.5 图形分析
        5.5.1 来自哪个国家
        5.5.2 旅游时长
        5.5.3 游客性别
        5.5.4 游客当前学历
        5.5.5 旅游目的
6.国际医疗旅游发达地区的旅游分析与经验借鉴
    6.1 欧美医疗旅游发展
    6.2 亚洲医疗旅游发展
7.克里米亚和海南医疗旅游发展路径和模式
    7.1 克里米亚医疗旅游发展路径和模式
    7.2 海南医疗旅游发展路径和模式
    7.3 海南和克里米亚医疗旅游开发策略和区域合作建议
        7.3.1 海南和克里米亚医疗旅游开发策略
        7.3.2 海南和克里米亚医疗旅游合作开发建议
8.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问卷调查
致谢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概况
        1.1.2 国内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概况
    1.2 研究意义及方法
        1.2.1 符合初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1.2.2 符合现代地理学科的要求
        1.2.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1.3.1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1.3.2 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事物具体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1.3.3 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1.3.4 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科学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土地理
        2.1.2 地理课程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情境认知理论
        2.2.3 人本主义教育观
        2.2.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3.攀枝花市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
    3.1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的发展现状
    3.2 攀枝花市地理概况及开发方向
        3.2.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3.2.2 钒钛之都
        3.2.3 阳光花城
    3.3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原则
        3.3.1 因地制宜原则
        3.3.2 可比性原则
        3.3.3 实践性原则
    3.4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方法
        3.4.1 类比法
        3.4.2 观察法
        3.4.3 调查法
        3.4.4 文献阅读法和资料收集法
4.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途径及效果
    4.1 实施途径
        4.1.1 融入地理课堂
        4.1.2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4.1.3 设置专门的乡土地理课程,建立乡土地理知识库
        4.1.4 利用社会公共资源
    4.2 实施效果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5.1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现状调查
    5.2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5.2.1 学生乡土地理学习的时间不足
        5.2.2 教师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5.2.3 学校对乡土地理教学开发能力欠缺
        5.2.4 开展乡土地理实践经费不足
    5.3 解决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问题的对策
        5.3.1 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弥补课时不足
        5.3.2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更新教育理念
        5.3.3 学校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5.3.4 加强社会各界合作,加大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经费投入
6.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儿童公园发展动态
        1.2.2 国内儿童公园发展动态
        1.2.3 国外游憩理论研究
        1.2.5 国内游憩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园绿地与儿童公园
        2.1.2 游憩、游憩系统
        2.1.3 游憩景观
        2.1.4 游憩需求与游憩体验
        2.1.5 全生命周期
        2.1.6 儿童权力公约
        2.1.7 可持续的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系统
    2.2 理论基础
        2.2.1 游憩学理论
        2.2.2 心理学理论
        2.2.3 景观设计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理论
        2.2.5 人对环境的需求层次理论
        2.2.6 景观生态学及生态城市理论
    2.3 儿童公园功能及其游憩景观解析
        2.3.1 儿童公园的功能及分类
        2.3.2 儿童公园游憩主体
        2.3.3 儿童游乐景观类型
        2.3.4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
    2.4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2.4.1 儿童公园生态系统健康
        2.4.2 儿童公园游憩主体需求
        2.4.3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成本
    2.5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2.5.1 罗里.迈尔斯儿童探险园
        2.5.2 成都麓湖红石公园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的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调研分析
    3.1 调研对象解析
        3.1.1 广州城市概况
        3.1.2 广州城市生态现状
        3.1.3 广州儿童公园发展历程
        3.1.4 游憩景观调研对象选取
    3.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现状调研
        3.2.1 广州市级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现状
        3.2.2 广州市儿童公园游憩主体时空分布
        3.2.3 广州区级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现状
    3.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需求问卷调研
        3.3.1 问卷基本情况
        3.3.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主体构成及空间分布
        3.3.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时间特性
        3.3.4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环境及活动需求
        3.3.5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体验需求
        3.3.6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收获需求
        3.3.7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满意度需求
    3.4 广州市儿童公园设计人员访谈
    3.5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调研综合分析
        3.5.1 广州儿童公园景观游憩主体需求
        3.5.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社会功能
        3.5.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生态及其他功能
        3.5.4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可达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体系构建
    4.1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常见问题分析
        4.1.1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与游憩主体需求的错位
        4.1.2 儿童公园部分游憩景观功能效率偏低
        4.1.3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维护管理难度大
    4.2 构建“友好型”游憩景观优化体系
        4.2.1 “友好型”游憩景观理念的提出
        4.2.2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含义
        4.2.3 “城市生态友好”是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的基础
        4.2.4 “儿童家庭友好”是优化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活力的保障
        4.2.5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构成
    4.3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全生命周期
        4.3.1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规划设计
        4.3.2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施工建造
        4.3.3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维护管理
    4.4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构建原则
        4.4.1 系统化原则
        4.4.2 安全互动原则
        4.4.3 复合高效原则
        4.4.4 动态维护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策略
    5.1 广州儿童公园与城市关系优化策略
        5.1.1 构建合宜的城市儿童户外游憩体系
        5.1.2 完善各区级儿童公园的到达交通体系
        5.1.3 加大社区儿童户外游憩景观的建设力度
        5.1.4 提升儿童公园生态基础设施功能
    5.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服务功能效率优化策略
        5.2.1 改善游憩景观的地域适应性
        5.2.2 提升游乐景观的复合多元性
        5.2.3 增强游乐景观的互动参与性
        5.2.4 兼顾各类型游憩群体需求
        5.2.5 强化公园生态效益的提升
        5.2.6 构建智慧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监管平台
    5.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形态优化举措
        5.3.1 游乐设施场地
        5.3.2 主题游憩景观
        5.3.3 沙池
        5.3.4 水景
        5.3.5 雨水花园
        5.3.6 湿地
        5.3.7 草地
        5.3.8 林地
        5.3.9 科普景观
        5.3.10 运动场地
        5.3.11 服务设施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州儿童公园基本信息(一)
    附录2 广州儿童公园基本信息(二)
    附录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4 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2.0版评估系统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魏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需要
        1.1.3 改进魏县乡土地理教学现状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地理课程资源
        1.2.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1.2.3 促进教师主动利用乡土资源的意识和行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土地理
        2.1.2 课程资源
        2.1.3 地理课程资源
        2.1.4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情景认知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 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3.1 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类型
        3.1.1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
        3.1.2 社会地理课程资源
    3.2 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收集途径
    3.3 魏县乡土地理资源特征
        3.3.1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
        3.3.2 位于北方的生态水城
        3.3.3 转型中的工业
        3.3.4 不断优化的交通区位
        3.3.5 以鸭梨为代表的农业大县
        3.3.6 新时代的人口大县
        3.3.7 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
4 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用现状调查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方法与对象
        4.1.3 调查内容
    4.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4.2.1 学生基本情况
        4.2.2 学生对魏县的了解程度
        4.2.3 学生对家乡的了解途径与知识应用
        4.2.4 教学中渗透乡土情况
        4.2.5 乡土地理知识的内容与形式偏好
    4.3 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4.3.1 教师基本情况
        4.3.2 教师了解渠道与熟知程度
        4.3.3 乡土地理应用分析
    4.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师生对魏县乡土概况的主动认知意识不足
        4.4.2 了解途径狭窄,资源零散
        4.4.3 应用频次较少,缺乏效果评价研究
        4.4.4 应用形式与内容单一
5 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
    5.1 应用原则
        5.1.1 地理性原则
        5.1.2 开放性原则
        5.1.3 发展性原则
        5.1.4 特色性原则
        5.1.5 真实性原则
    5.2 魏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5.3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用的途径
        5.3.1 教学中的应用
        5.3.2 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5.4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案例
        5.4.1 “中国鸭梨之乡”—农业区位因素
        5.4.2 “共饮长江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5.4.3 “生态徒步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三毛与田惠麟作品的异国情调比较研究 ——以《撒哈拉的故事》与《向往远方》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
        一、三毛在中韩两国的研究情况
        二、田惠麟在中韩两国的研究情况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毛热”与“田惠麟神话”
    第一节 三毛、田惠麟的生平与文学创作
        一、三毛:“压抑—释放”的流浪之旅
        二、田惠麟:“顺从—反抗”的人生探寻
    第二节 “三毛热”与“田惠麟神话”的成因
        一、中国:“人”本位的解放自我
        二、韩国:自我意识的发现与守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毛与田惠麟作品的异国情调特征
    第一节 异国的初印象
        一、撒哈拉:艰苦却自在
        二、慕尼黑:沉闷且压抑
    第二节 异国的人物形象
        一、撒哈拉:骄傲且直接
        二、施瓦宾格:自由与反市民性
    第三节 异国的风俗习惯
        一、撒哈拉:恶俗可笑
        二、施瓦宾格:不惧贫困
    第四节 异国的社会问题
        一、撒哈拉:动荡的时局、女性地位及奴隶问题
        二、德国:“钥匙儿童”及“3K女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毛与田惠麟的异国书写之动因
    第一节 流浪的“异乡人”身份感
    第二节 对爱的追求
        一、三毛:博爱精神的诠释
        二、田惠麟:反抗中的追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对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研究综述
        1.2.2 国内对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研究综述
        1.2.3 国内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突发事件
        2.1.2 应急管理
        2.1.3 自然灾害
        2.1.4 防灾减灾
        2.1.5 防灾知识普及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风险社会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社会教育理论
3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变革历程与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变革历程与现状
        3.1.1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变革历程
        3.1.2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现状
    3.2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存在的问题
        3.2.1 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尚未形成规模
        3.2.2 社会民众对应急防灾知识普及认识片面
        3.2.3 应急防灾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
        3.2.4 社会民众应急防灾技能缺乏
        3.2.5 政府对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未予足够重视
    3.3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存在问题的成因
        3.3.1 应急防灾知识普及规划体系松散
        3.3.2 应急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较弱
        3.3.3 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式不够灵活
        3.3.4 社会民众缺乏应急防灾实战演练
        3.3.5 政府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效能低下
4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实践经验分析与总结
    4.1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主体丰富多元
        4.1.1 政府部门重视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1.2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1.3 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1.4 各级学校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1.5 新闻媒体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2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载体坚实有力
        4.2.1 依托管理培训普及应急防灾知识
        4.2.2 依托实战演练普及应急防灾知识
        4.2.3 依托信息技术普及应急防灾知识
    4.3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内容丰富前沿
        4.3.1 应急防灾知识内容覆盖面广
        4.3.2 应急防灾知识内容前沿性强
    4.4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保障体系完备
        4.4.1 应急防灾组织保障
        4.4.2 法律法规保障
        4.4.3 财政经费保障
        4.4.4 科学技术保障
5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1 完善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培训体系
        5.1.1 建立层级明确应急培训机制
        5.1.2 加快应急培训基地载体建设
        5.1.3 强化应急培训科技支撑能力
    5.2 构建应急防灾知识宣教优良格局
        5.2.1 丰富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内容
        5.2.2 拓宽应急防灾知识宣传教育主体
        5.2.3 切实提高全民应急防灾减灾意识
    5.3 创新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式路径
        5.3.1 加强信息技术在应急防灾知识普及中的应用
        5.3.2 创新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载体建设
        5.3.3 强化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式的结合运用
    5.4 系统开展应急防灾减灾实战演练
        5.4.1 提高应急演练实效性
        5.4.2 组织宽域度应急演练
        5.4.3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5.5 提升行政主体防灾减灾思想认识
        5.5.1 强化应急管理灾前预防意识
        5.5.2 建立防灾知识普及长效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E.T.A.霍夫曼作品中的“阿特兰提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范围、思路、方法与创新
        0.3.1 研究内容与范围
        0.3.2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第1章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来源及内涵
    1.1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来源
        1.1.1 神话传说中的“阿特兰提斯”
        1.1.2 欧洲文学中的“阿特兰提斯”
        1.1.3 德国文学中的“阿特兰提斯”
    1.2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内涵
        1.2.1 诗意的想象王国
        1.2.2 和睦的社会关系
        1.2.3 自由统一的个体
第2章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成因
    2.1 德意志民族统一与强大的召唤
        2.1.1 政治、经济与军事改革
        2.1.2 教育与文化改革
    2.2 社会思潮与科学发展的影响
        2.2.1 关注人性与主观的文学思潮的影响
        2.2.2 探索心理与梦境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2.2.3 研究意识与环境的科学的影响
    2.3 霍夫曼个人经历与艺术旨趣的反映
        2.3.1 醉心想象的童年与少年时期
        2.3.2 尝试工作与创作并行的青年时期
        2.3.3 文学与艺术创作渐入佳境的中年时期
第3章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艺术表达
    3.1 立足“阿特兰提斯”理念的现实批判
        3.1.1 强烈鲜明的对比
        3.1.2 现实与幻境并存的童话
    3.2 呈现“阿特兰提斯”多样形式的叙事技巧
        3.2.1 极具艺术表达力的复调
        3.2.2 具有时代特征的反讽
第4章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影响与意义
    4.1 关注人性分裂与统一的“阿特兰提斯”之影响
        4.1.1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4.1.2 对乌托邦文学的继承与补充
    4.2 强调童心、想象力与艺术的“阿特兰提斯”之意义
        4.2.1 作为想象力源泉的童心
        4.2.2 促进创新的想象力
        4.2.3 保持人之特性的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德国巴伐利亚州生态农业见闻(论文参考文献)

  • [1]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报告 ——以《卫礼贤与青岛》为例[D]. 贾韩.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云南省大理州龙街镇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研究[D]. 马凤春.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3]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研究[D]. 赵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克里米亚与海南医疗旅游发展比较研究[D]. PRIKHODKO MARIIA. 海南大学, 2020(12)
  •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唐天娇. 西南大学, 2020(01)
  • [6]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研究[D]. 殷赛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魏县为例[D]. 杨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三毛与田惠麟作品的异国情调比较研究 ——以《撒哈拉的故事》与《向往远方》为中心[D]. 梁亚男.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D]. 牛化强.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E.T.A.霍夫曼作品中的“阿特兰提斯”研究[D]. 周芳. 湘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德国巴伐利亚生态农业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