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具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与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徐子涵[1](2021)在《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室内空气品质是衡量室内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提出,室内空气品质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气态污染物的含量。其中,源自室内装修建材中的甲醛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长时间在甲醛环境中停留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然而,仅仅通过自然通风来净化甲醛难以使其浓度满足健康要求,为有效地控制甲醛含量,需要研究甲醛在室内的分布特征。本文以上海市某套精装修住宅户型为研究案例,在其精装修竣工后,首先对室内的甲醛浓度进行了检测,然后采用Airpak软件对几种不同送风工况下的室内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得了甲醛浓度的分布特征,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案例建筑某一卧室为对象,在建立其物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Airpak软件构建了卧室甲醛分布的数值模型,然后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irpak软件可用于对不同送风方式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模型的构建。2.利用已验证模型对比分析了侧送上回、侧送下回和上送下回三种送风方式下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侧送上回方式下室内甲醛的分布最为理想,而上送下回方式最不利于室内甲醛消散。3.分析了送风风速分别为0.3m/s和0.6m/s,送风温度分别为22℃、24℃和26℃时,各送回风方式下的室内甲醛浓度的分布情况。得到:侧送上回方式的最佳送风风速为0.6m/s,最佳送风温度为22℃;侧送下回方式的最佳送风风速为0.3m/s,最佳送风温度为22℃;上送下回方式的最佳送风风速为0.3m/s,最佳送风温度为22℃。4.对比分析了室内有无家具布置对甲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家具布置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内的气流组织,不利于甲醛的消散。本文获得了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的进展研究提供理论,并为不同送风方式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袁梦[2](2021)在《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纷纷意识到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越发关注企业形象与文化所带来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品牌窗口,却面临着强调利用率、忽视使用感、缺乏弹性设计等现实问题,正在给每天身处其中1/31/2时间的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健康建筑基于国家战略、民生发展和行业进步需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截至2019年12月共计5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而办公建筑仅8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仍有许多丰富和完善的余地,该类建筑的进步和发展能够充分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更多办公建筑走入健康行列,从而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殊性,即企业形象性、对象前瞻性、长期适应性、功能复合性、空间共融性、内外社交性和社会影响力及其所对应的健康要求。通过阐述建筑与健康的关系,对比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出现有相关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建筑安全要素,而对功能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关注较少,更加重视建筑专业领域的硬性约束,而配合其发挥鼓励引导作用的软性指标缺乏。其次,结合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影响要素,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成果和调研情况,在我国既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框架的基础之上,初选适应性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筛选、修正工作,最终确定6项因素层、36项准则层及75项指标层构建而成的评价框架与指标内容。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多层次对比指标权重系数,有效识别出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健康性能影响因子,以便于建筑设计与更新过程中优先选择、优先实现。最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框架、指标内容、权重系数与评分程序,对建研院C座、AB座两栋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评价实例,计算得到C座在水、健身和人文三方面相较AB座较为欠缺,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指标框架与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探究适用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以便企业业主或设计人员有所参照地开展设计或改造工作,优先对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建筑健康性能影响因子给予实现,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鼓励和引导健康行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赵政[3](2021)在《采样空间及装载率对人造板VOC释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加强,由多种室内装饰装潢材料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造板作为室内装饰装潢的主要用材,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对室内空气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以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及饰面板为研究对象,利用15 L采样舱和1 m3采样舱进行采样,探究不同舱体空间装载率下人造板VOC的释放特性,结合综合指数法与空气质量等级的关系,得到优良空气质量下,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及饰面板的合理装载情况,从而为室内装饰装潢设计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与产品质量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科学指导室内装饰的选材用材,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采样舱内,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及饰面板TVOC释放趋势均随装载率的增大而增大,呈现指数增长。但当装载率成倍增长时,TVOC释放量不是成倍增长。不同采样舱同一装载率TVOC释放量不成比例增长。不同采样舱不同装载率条件下,人造板TVOC释放相比较,胶合板素板及饰面胶合板TVOC释放量最低,中密度纤维板素板及饰面中密度纤维板TVOC释放量最高。(2)不同采样舱,苯、甲苯、二甲苯、萘以及醛类VOC单体浓度随着人造板装载率的变化而变化,但不一定呈现线性关系,饰面处理会降低人造板某些单体污染物的释放,同时也会增加某些单体污染物的释放。(3)利用综合指数法科学的预估室内空气质量情况,计算出处于该空间内空气质量优良下,人造板对应的承载量。随着采样舱空间的变大,所能容纳人造板装载限量也变大。1 m3采样舱所能容纳人造板装载限量是15 L采样舱容纳人造板的1.01~1.81倍且饰面人造板装载限量高于人造板素板装载限量。(4)相同空气质量等级情况下,不同人造板理论推荐装载率不同,理论推荐装载率最高的是胶合板,其次是刨花板,最后是中密度纤维板。(5)当室内空气质量等级为Ⅰ、Ⅱ时,胶合板素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 m2/m3、3 m2/m3;PVC饰面胶合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2 m2/m3、3 m2/m3;中密度纤维板素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 m2/m3、2 m2/m3;PVC饰面中密度纤维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 m2/m3、3 m2/m3;三聚氰胺饰面中密度纤维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5 m2/m3、3m2/m3;刨花板素板实际推荐装载量不大于1m2/m3、2m2/m3;PVC饰面刨花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5 m2/m3、3 m2/m3。
周春辉[4](2020)在《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而室内环境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研究室内环境、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2010~2011年中国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CCHH:China Children Health Home)对南京住宅室内环境和儿童健康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于2019年对南京儿童家庭进行了第二次横断面研究。通过对南京地区1501名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的数据库。采用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了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室内环境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并在分析中引入了混淆因素以排除干扰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将本次调研结果与2010年南京调研结果进行对比,明确了十年间南京地区室内环境与儿童疾病相关性的变化。研究发现,儿童喘息、夜晚干咳、诊断哮喘、鼻炎、植物接触鼻炎、湿疹的患病率随时间下降;儿童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动物接触鼻炎、肺炎、耳炎的患病率随时间上升。儿童父母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的一般性症状和皮肤性症状患病率随时间略微上升,黏膜性症状患病率随时间稍微下降。可以得出十年间南京儿童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室内不良气味感知对儿童当前喘息、夜晚干咳和鼻炎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使用空气净化器和空调是儿童鼻炎的危险因素,使用新风过滤机是儿童夜晚干咳和曾经鼻炎的危险因素。住宅潮湿是儿童当前湿疹的危险因素,衣被潮湿是儿童曾经湿疹和耳炎的危险因素。室内虫害对儿童当前鼻炎和耳炎有显着危害。相比于其它时间段,“孩子0~1岁”时室内新家具和新装修对儿童健康影响较大。室内新家具、新装修、住宅潮湿、衣被潮湿、室内虫害、发霉气味、父母吸烟、宠物饲养、使用蚊香或熏香等因素是SBS症状常见的危险因素。与2010年相比,2019年室内不良气味感知、住宅潮湿和衣被潮湿、室内蟑螂和蚊蝇、室内新家具对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产生危害的数量减少,但是对部分儿童疾病的危害性增强。室内新装修对儿童健康的危险性增大。最后,本文提出了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和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方法。文中对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并编制了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方法的评价软件以方便该评价方法的应用。
宿莉颖[5](2020)在《新装修室内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稀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家居装修引发的室内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新装修住宅的室内污染物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关控制措施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测的方法,研究室内环境污染物在装修过程中和装修结束后的分布规律和污染程度,并利用室内污染物随温度升高可加速其释放,以及通风有助于其扩散的特性,研究烘焙通风稀释对小型住宅室内污染物去除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100户新装修住宅的装修程度,并从中抽取10户已装完工半年内的住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甲醛的超标率为100%,苯的超标率为70%,TVOC的超标率为50%,得出甲醛和苯是此次问卷调查对象室内的最主要污染物。(2)选取2户即将动工装修、户型完全一致的住宅,即样本A和样本B,跟踪监测装修前、装修不同阶段直至装修结束后6个月内的室内污染物,结果显示,样本A和样本B的氨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墙面涂刷阶段,分别为0.251 mg/m3和0.741mg/m3。样本A的甲醛、苯、TVOC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家具入驻阶段,分别为0.233 mg/m3、0.242mg/m3、1.385 mg/m3;样本B的苯、TVOC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家具入驻阶段,分别为0.962mg/m3、4.401 mg/m3,而甲醛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木工阶段中后期,为0.746 mg/m3。(3)在约为45 m2通风良好的小面积新装住宅中,采用间歇通风烘焙法,研究间歇烘焙前后室内苯和甲醛的浓度变化。结果显示,间歇通风烘焙有利于加速室内污染物扩散,当温度达到30 oC以上,实验中的小面积住宅中,甲醛去除率可达27%,苯去除率可达34%。并探究利用间歇通风烘焙法解决实际装修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案可行性,初步提出了适用普通新装住宅的具体方案的操作步骤。尽量选择在室内外温差较大、通风换气效率高的时节,关闭门窗升温30 oC以上,5-6 h后关闭加热设备后,打开门窗对室内进行自然通风4-5 h,再次关闭门窗升温至30 oC进行密闭,5-6 h后开窗且自然通风4-5 h,如此反复至少30个周期。
唐子修[6](2020)在《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室内通风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室内通风条件是住宅建筑内部空气环境舒适、健康的重要保障。在居住品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农村住宅室内通风情况也应当受到重视。郑州地区的农村自建住宅由于受到当地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的气候条件影响,外加建筑自身特点和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室内热舒适度欠佳,空气质量堪忧,对居民的居住品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以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室内通风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与计算机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室内空气舒适度和空气质量两方面入手对室内通风现状进行分析;并以调研结果和实验数据为依据,提出住宅通风方面现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使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进行的模拟实验,研究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的室内通风优化策略。本论文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解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室内通风和空气污染情况现状,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通风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明确现存的问题和通风优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基于现状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整合并分析可用于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通风优化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针对性的提出通风改造策略,并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实验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在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的室内通风优化策略研究中,根据现状分析部分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自然通风、引入通风设备的优化方向,整合分析了多种可行的优化策略。进而在综合考虑通风效果、设备成本和施工难度的前提下,提出了在建筑内、外门上方亮窗处增设通风功能的自然通风优化策略;并引入窗式新风机弥补自然通风受气候影响的不足,提出了单设备和多设备两种可选安装方案。最终,通过模拟分析验证了通风策略的可行性,并确定了通风设备安装的最佳位置和方案。
李东倩[7](2020)在《住宅开窗特性对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加强自然通风可有效促进室内污染物的释放和扩散。窗户是建筑进行自然通风的主要构件,其开启特性影响住宅的换气次数、气流组织以及污染物浓度分布,进而影响室内人员的健康。本文总结现代住宅常用的开窗方式,针对衡阳市典型新装修住宅和主要装修建材,基于甲醛的扩散理论与传递特征,结合实地测试与模型简化验证,通过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室内甲醛的释放、扩散与排放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开窗方式及开启角度对室内甲醛排放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住宅装修工程中常用的建材,测试进行600 min后甲醛释放基本进入稳定状态。封闭状态下的住宅甲醛浓度增长呈现衰减规律,室内甲醛平均稳定浓度为7.75E-7 kg/m3。空间小且建材平均用量多的卧室甲醛浓度明显较高;大空间、无遮挡物且建材平均用量少的客餐厅甲醛浓度处于较低水平。(2)自然通风可以有效排除住宅内高浓度甲醛。住宅采用的开窗方式直接影响室内甲醛浓度达标与达稳的时长。甲醛排放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内开平开窗>推拉落地窗>内开下悬窗>内开上悬窗>推拉半开窗。室内甲醛浓度稳定时,不同开窗方式的住宅室内甲醛稳定浓度基本相同。(3)采用内开平开窗的开启方式,住宅通风换气量大、换气次数高,室内气流均匀。同时,易产生滞留现象的房间内甲醛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开窗方式。(4)室内甲醛排放速率与窗扇开启角度成正相关。当窗扇开启角度到达60°时,开启角度增大对室内甲醛排放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兼顾建筑节能与室内空气品质,住宅窗扇开启至60°为宜。
孙文[8](2020)在《辽宁地区机械通风住宅空气质量监测与通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良的室内空气质量是保障居住者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目前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劣质的室内装修材料和家具产生了很多化学污染,另一方面,PM2.5等颗粒污染物通过各种通风途径进入了室内导致室内空气污染加重,这严重威胁了室内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因此,通过对室内空气环境研究去解决室内污染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机械通风是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机械通风为研究重点,探究机械通风条件下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状况及新风系统性能,为辽宁地区居住者提供更适宜通风方式,保障居住者的健康。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分析辽宁地区居民通风行为习惯、住宅室内空气品质及新风系统应用现状等内容,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辽宁地区住宅进行调研,以沈阳和营口地区为代表,选择8户装有全热回收新风系统的住宅,通过实测的方式采集了一年的包括甲醛、TVOC、CO2、PM2.5浓度和温湿度在内的室内空气质量数据以及新风系统性能参数等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对住户通风行为习惯进行统计并实际测试了住宅新风系统的应用效果与性能特征,对比了密闭工况与机械通风工况下室内污染物浓度水平。以室内PM2.5浓度为特征参数,测试分析了中高效新风系统机械通风、粗效新风系统机械通风、粗效新风系统加空气净化器机械通风和仅空气净化器自然通风这四种通风组合模式对PM2.5净化效果及系统能耗。考虑到不同类型住宅对新风系统风量及净化能力要求不同,针对新风系统选型问题,利用Energy Plus软件根据空气质量设计条件计算所需新风系统类型。同时设置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加空气净化器和机械通风三种通风模式模拟方案,分析不同通风模式下室内CO2和PM2.5浓度不满足率及设备净化能耗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以甲醛和CO2浓度变化表征通风净化效果。居住者习惯夏季自然通风冬季机械通风,有3/8的新风系统实际送风量低于最小新风量要求且对颗粒物净化能力不足。密闭工况下室内甲醛平均浓度明显高于机械通风工况,室内TVOC浓度在各个季节均存在超标情况。对比四种通风组合模式发现,粗效新风系统加空气净化器是最适宜的一种通风模式,室内PM2.5日均浓度0.033mg/m3,日均能耗0.894k W·h。机械通风净化室内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自然通风瞬时净化甲醛浓度可达72.9%,净化CO2浓度达54.3%。但为保证室内舒适性,辽宁地区冬季开窗时间有限,关闭外窗后污染物浓度仍会回升,而保持新风系统的持续开启可以保证室内PM2.5浓度维持在0.020~0.030mg/m3之间,CO2浓度在485ppm左右,机械通风长期效果显着。根据模拟结果表明,本文选择的dbj1住宅所需新风系统最小新风量应达到169m3/h,全年人在时室内CO2和PM2.5浓度不满足率分别为0%和2.05%,设备净化能耗为1094k W·h。为保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机械通风是最适宜的通风方式。通过调研、测试和模拟等方式,对辽宁地区机械通风住宅室内空气品质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适宜的混合通风策略,为辽宁地区住宅选择适宜的通风方式提供选择依据和数据支撑。
吴浩岚[9](2020)在《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收集沈阳市2017年734处改装室内场所的5种主要气态污染物氡、甲醛、苯、氨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浓度数据,了解沈阳市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分析不同室外条件、楼层高度、装修材料、壁柜安装和家具使用对5种气态污染物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沈阳市室内气态污染物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对检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按照地理位置、距主干道距离、楼层高度、墙面材料、地面材料、顶棚材料、使用家具情况和安装壁柜情况进行分类汇总;2.采用SPSS25.0对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用Excel绘制图表。结果:1.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收集了沈阳市2017年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的25个建筑,共734间室内场所的气态污染物浓度数据,其中住宅581间,办公场所153间。所有场所各污染物浓度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0%。2.不同功能类型室内场所的污染物浓度水平不同:办公场所氡和TVOC浓度水平高于住宅而甲醛浓度水平低于住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住宅室内污染物水平分析:距主干道距离、层高和使用大白可明显影响住宅氡浓度水平(β=-0.109;β=0.622;β=-0.182,p<0.05);使用顶棚材料、使用地面材料、使用大白和摆放家具对住宅甲醛浓度水平影响显着(β=-0.072;β=-0.088;β=0.361;β=0.496,p<0.05);使用大白、瓷砖和摆放家具是住宅苯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β=0.189;β=0.191;β=0.595,p<0.05);距主干道距离1km内、层高和摆放家具可显着影响住宅氨浓度水平(β=0.168;β=-0.224;β=0.718,p<0.05);距主干道距离和摆放家具可明显影响住宅TVOC浓度水平(β=0.432;β=0.647,p<0.05)。4.对办公场所室内污染物水平分析:高层、使用大白、地板、地胶和理石对办公场所氡浓度水平影响显着(β=-0.820;β=-0.412;β=-0.472;β=-0.190;β=0.312,p<0.05);使用顶棚材料、地板、地砖、地胶、壁纸、安装壁柜和家具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甲醛浓度水平(β=-0.363;β=0.451;β=0.391;β=0.180;β=0.493;β=0.425;β=0.226,p<0.05);距主干道距离、使用铝塑板、安装壁柜、使用地板、壁纸、地毯和摆放家具可显着影响办公场所苯浓度水平(β=0.050;β=0.479;β=0.589;β=0.509;β=0.650;β=0.474;β=0.432,p<0.05);距主干道距离、层高、壁柜和家具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氨浓度水平(β=0.167;β=0.172;β=0.175;β=0.445,p<0.05);距主干道距离、摆放家具和地毯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TVOC浓度水平(β=0.132;β=0.358;β=0.714,p<0.05)。结论:1.2017年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呈正常水平。2.两类室内场所相比,办公场所的氡和TVOC浓度水平较高、住宅的甲醛浓度水平较高。3.住宅氡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层高,甲醛、苯、氨和TVOC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具;办公场所氡、氨和TVOC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层高、家具和地毯,甲醛和苯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使用壁纸。
商淑菲[10](2020)在《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现状调查及其与家庭居住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病态建筑综合征(SBS)自发现以来报告率一直较高。随着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室内物品及通风设施的更新换代,室内环境与各种SBS的症状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往研究中对办公室、学校、医院、地下超市等公共场所进行了SBS相关的调查,但对于SBS发病的影响因素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且以往研究中对家庭居住这一室内环境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式调查辽宁省阜新市成人中病态建筑综合征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家庭居住环境因素与病态建筑综合征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SBS的发生以及改善家庭居住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SBS症状的发生和家庭居住环境因素。应用χ2检验对比不同性别、是否有过敏史、是否吸烟人群各种SBS症状报告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BS症状与各种家庭居住因素的关系并建立了两个模型来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并根据性别、是否有过敏史、进行分层分析。用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描述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测试均采用SPSS21.0软件完成并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平取α=0.05。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260名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83人完成了SBS症状部分的问卷调查,整体问卷完成率为94.57%。2、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占26.1%,其中一般症状为71.3%,粘膜症状为53.9%,皮肤症状为32.1%。3、住宅周围环境因素中,住房类型为楼房会降低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OR=0.57,95%CI:0.38-0.84)、住宅区域属于工业区(OR=4.35,95%CI:2.07-9.14)、家周围100米内有臭水沟(OR=2.88,95%CI:1.60-5.17)、化工污染(OR=2.83,95%CI:1.32-6.06)和粉尘污染(OR=1.87,95%CI:1.15-3.05)出现三种SBS症状的风险增加。距交通干线距离50-200米(OR=1.29,95%CI:1.03-1.63)、≤50米(OR=1.54,95%CI:1.18-2.01),住宅距工厂(OR=4.43,95%CI:3.21-6.11)、烟囱距离(OR=3.42,95%CI:2.53-4.62)小于等于500米,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增加。4、购买新家具家庭中的研究对象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是2.3倍(OR=2.30,95%CI:1.87-2.85)。装修的家庭中研究对象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是1.98倍(OR=1.98,95%CI:1.59-2.47)。与水泥地板相比,强化木地板的家庭中研究对象发生SBS症状的发生风险是1.72倍(OR=1.72,95%CI:1.06-2.78)。油漆墙面材料在三种SBS症状均出现中发生的风险是水泥墙面的8.74倍(OR=8.74,95%CI:4.73-16.15)。5、衣物被褥受潮出现三种SBS症状的风险是参照组的2.68倍(OR=2.68,95%CI:2.16-3.32)。经常在阳光充足时晾晒被褥与参照组相比,出现三种SBS症状的风险是参照组的0.38倍(OR=0.38,95%CI:0.25-0.56)。窗户内侧有水汽凝结(OR=2.23,95%CI:1.80-2.77)、和墙壁因受潮而发霉(OR=1.98,95%CI:1.40-2.82)在三种SBS症状均出现中有统计学意义。6、住所内发现蟑螂(OR=2.54,95%CI:2.04-3.16)、老鼠(OR=5.11,95%CI:3.78-6.89)和苍蝇蚊子(OR=3.83,95%CI:2.51-5.84)出现三种SBS症状的风险高于参照组。家中饲养小动物的研究对象三种SBS症状均出现风险增加47%(OR=1.47,95%CI:1.10-1.96)。使用蚊香驱蚊器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增加46%(OR=1.46,95%CI:1.18-1.80);使用熏香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增加279%(OR=3.79,95%CI:2.84-5.06)。7、通风不良的不新鲜气味(OR=4.24,95%CI:3.40-5.28)、令人不愉快的气味(OR=4.34,95%CI:3.34-5.48)、刺激性气味(OR=7.00,95%CI:5.04-9.72)、发霉气味(OR=9.33,95%CI:6.54-13.31)、烟草气味(OR=3.74,95%CI:2.96-4.72)、感觉空气潮湿(OR=4.37,95%CI:3.39-5.63)、感觉空气干燥(OR=3.39,95%CI:2.73-4.19)在三种SBS症状均出现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辽宁省阜新市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报告率较高2、影响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主要住宅周围环境危险因素有:住房区域为工业区(以居住区为参照)、家周围100米内有臭水沟、化工污染、粉尘污染、住宅距交通干线距离小于200米、工厂和烟囱的距离小于500米。3、影响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主要室内环境保护因素有经常在太阳照射时充足时晾晒被褥;危险因素有:新家具、装修、强化木地板(以水泥地板为参照)、油漆墙面、衣物被褥受潮、冬季窗户内侧水汽凝结、家中墙壁因受潮而发霉、家中发现老鼠、蟑螂、苍蝇蚊子、使用蚊香、熏香、通风不良的不新鲜气味、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刺激性气味、发霉气味、烟草气味、感觉空气潮湿、感觉空气干燥。
二、家具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与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具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室内空气环境研究现状 |
1.1.2 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标准要求 |
1.1.3 室内空气污染物研究必要性 |
1.2 主要空气污染物种类 |
1.2.1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 |
1.2.2 PM2.5、PM10 |
1.2.3 甲醛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行业及标准研究现状 |
1.3.2 检测和实验研究现状 |
1.3.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模拟理论基础 |
2.1 室内空气流动模拟数学模型 |
2.1.1 湍流模拟方法 |
2.1.2 雷诺时均模型 |
2.1.3 标准k-eplison模型 |
2.2 污染物扩散 |
2.2.1 菲克扩散定律 |
2.2.2 对流传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FD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
3.1 CFD软件选用 |
3.2 模型介绍 |
3.2.1 案例建筑选取 |
3.2.2 模型的简化 |
3.2.3 室内材料选用 |
3.2.4 新风机组产品选型 |
3.3 数值模型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
3.3.1 模型搭建 |
3.3.2 网格划分 |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3.3.4 模拟结果分析 |
3.4 模型的实验验证 |
3.4.1 实验方法简介 |
3.4.2 实验方案 |
3.4.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4.4 实测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送风工况下甲醛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
4.1 不同送风方式和研究对象点位确定 |
4.1.1 侧送上回工况 |
4.1.2 侧送下回工况 |
4.1.3 上送下回工况 |
4.1.4 小结 |
4.2 不同送风风速 |
4.2.1 侧送上回工况 |
4.2.2 侧送下回工况 |
4.2.3 上送下回工况 |
4.3 不同送风温度 |
4.3.1 侧送上回工况 |
4.3.2 侧送下回工况 |
4.3.3 上送下回工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具布置前后甲醛分布对比分析 |
5.1 交付状态(无家具布置)下室内甲醛分布 |
5.1.1 送风风速0.3m/s |
5.1.2 送风风速0.6m/s |
5.2 监测点位空气环境对比分析 |
5.2.1 送风风速0.3m/s |
5.2.2 送风风速0.6m/s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现存问题 |
1.1.2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
1.1.3 健康建筑适应性评价 |
1.2 研究对象 |
1.2.1 现代办公建筑类型 |
1.2.2 企业动态发展与办公空间需求 |
1.2.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的特点及健康需求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现有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
2.1 相关基础研究 |
2.1.1 健康的定义 |
2.1.2 人体健康影响因素 |
2.1.3 人的健康需求 |
2.1.4 健康建筑 |
2.2 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
2.2.1 发展背景 |
2.2.2 专业领域 |
2.2.3 关注对象 |
2.2.4 技术内容 |
2.2.5 可感知性 |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健康指标 |
2.3.1 英国BREEAM |
2.3.2 德国DGNB |
2.3.3 法国HQE |
2.3.4 美国LEED |
2.3.5 日本CASBEE |
2.3.6 中国ESGB |
2.3.7 比较分析 |
2.4 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
2.4.2 美国Fitwel评价体系 |
2.4.3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4 比较分析 |
2.5 办公建筑健康认证案例分析 |
2.5.1 中国石油大厦——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 |
2.5.2 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WELL铂金级认证 |
2.6 小结 |
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
3.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影响要素 |
3.1.1 身体层面 |
3.1.2 心理层面 |
3.1.3 社会层面 |
3.2 评价指标初选 |
3.2.1 指标来源 |
3.2.2 选取原则 |
3.3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 |
3.3.1 指标筛选 |
3.3.2 指标修正 |
3.4 评价指标内容 |
3.4.1 空气 |
3.4.2 水 |
3.4.3 舒适 |
3.4.4 健身 |
3.4.5 人文 |
3.4.6 服务 |
3.5 小结 |
4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
4.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
4.1.1 指标权重 |
4.1.2 赋权方法 |
4.2 评价指标赋权步骤 |
4.2.1 构建指标层次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一致性检验与修正 |
4.2.4 群决策 |
4.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
4.3 评价指标赋权计算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因素层 |
4.3.3 准则层 |
4.3.4 指标层 |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
4.5 小结 |
5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实例 |
5.1 评价程序 |
5.2 评价对象简介 |
5.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座 |
5.3.1 评价分析 |
5.3.2 评分汇总 |
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AB座 |
5.4.1 评价分析 |
5.4.2 评分汇总 |
5.5 评价结果及建议 |
5.5.1 评价结果分析 |
5.5.2 改进建议 |
5.6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指标要素说明及评分表 |
附录2: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图录 |
附录4: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采样空间及装载率对人造板VOC释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VOC的定义、危害及释放限量 |
1.2.1 人造板VOC的定义与危害 |
1.2.2 人造板VOC释放限量 |
1.3 研究现状 |
1.3.1 人造板VOC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人造板装载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人造板VOC采样法—环境舱采样法 |
1.4.2 人造板VOC分析法—气相色谱-质谱外标分析法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不同体积采样舱及装载率胶合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3.1 外标分析法 |
2.3.2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法-综合指数法 |
2.3.3 实验操作步骤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15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胶合板TVOC释放的影响 |
2.4.2 15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胶合板VOC单体释放的影响 |
2.4.3 15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胶合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不同体积采样舱及装载率中密度纤维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中密度纤维板TVOC释放的影响 |
3.4.2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中密度纤维板VOC单体释放影响 |
3.4.3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中密度纤维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不同体积采样舱及装载率刨花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刨花板TVOC释放的影响 |
4.4.2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刨花板VOC单体释放的影响 |
4.4.3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刨花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际空间不同装载率下人造板VOC释放验证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实际空间刨花板VOC释放验证 |
5.4.2 实际空间中密度纤维板VOC释放验证 |
5.4.3 实际空间饰面刨花板VOC释放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4)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儿童呼吸道与过敏性疾病 |
1.2.2 病态建筑综合征(SBS) |
1.2.3 住宅室内环境 |
1.2.4 室内空气品质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问卷设计 |
2.1.2 调研方式 |
2.1.3 调研对象与结果 |
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1 列联表分析 |
2.2.2 卡方检验 |
2.2.3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三章 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疾病患病率 |
3.1 室内环境描述 |
3.1.1 家庭基本信息 |
3.1.2 建筑特性 |
3.1.3 住宅装修与潮湿表征 |
3.1.4 建筑采暖通风 |
3.1.5 室内空气品质 |
3.1.6 生活习惯 |
3.2 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与SBS患病率 |
3.2.1 哮喘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
3.2.2 鼻炎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
3.2.3 湿疹与感染症状患病率 |
3.2.4 SBS患病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环境对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及SBS的影响 |
4.1 室内环境与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 |
4.1.1 室内空气品质 |
4.1.2 住宅室内潮湿 |
4.1.3 新家具与新装修 |
4.2 室内环境与SBS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宅室内环境评价 |
5.1 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 |
5.1.1 确定评价方法 |
5.1.2 可行性验证 |
5.2 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 |
5.2.1 星级评价法 |
5.2.2 指数评价法 |
5.2.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软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5)新装修室内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稀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室内空气污染物概述 |
1.2.1 室内空气污染物分类 |
1.2.2 室内空气污染物特点 |
1.3 室内装修常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
1.3.1 甲醛 |
1.3.2 氨 |
1.3.3 苯 |
1.3.4 VOCs |
1.3.5 TVOC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室内装修污染研究 |
1.4.2 国内外烘焙法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实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现场监测实验的方法、仪器及相关标准 |
2.2.1 现场监测实验的检测方法、仪器 |
2.2.2 相关标准要求 |
3 新装住宅室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研究 |
3.1 引言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内容 |
3.2.2 问卷调查结果 |
3.2.3 问卷调查中检测样本的抽取 |
3.2.4 结果分析 |
3.3 装修不同阶段室内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
3.3.1 采样及布点 |
3.3.2 装饰情况 |
3.3.3 监测时间 |
3.3.4 样本A、B浓度分布规律 |
3.3.5 样本A、B的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
3.4 小结 |
4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烘焙通风稀释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选取对象及检测方法 |
4.2.1 实验选取对象 |
4.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污染物浓度变化分析 |
4.3.2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
4.4 烘焙法对住宅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可行性探讨 |
4.4.1 实型住宅与实验小型住宅运行烘焙通风法的差异分析 |
4.4.2 实型住宅间歇烘焙法的具体操作方案 |
4.5 建议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装修不同阶段甲醛、氨、苯、TVOC的浓度分布规律 |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6)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室内通风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住宅室内通风及空气质量研究现状 |
1.2.1 住宅室内通风研究现状 |
1.2.2 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选择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4.3 论文结构 |
1.4.4 论文框架 |
2 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室内空气现状分析 |
2.1 住宅室内空气状况的评价 |
2.1.1 住宅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2.1.2 住宅室内主要污染物及危害 |
2.1.3 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指标 |
2.2 郑州地区农村住宅室内空气现状主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
2.2.1 调研方案的确定 |
2.2.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2.2.3 访问调查中发现的其它问题分析 |
2.3 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室内空气现状分析 |
2.3.1 郑州地区综合空气条件分析 |
2.3.2 室内温度概况 |
2.3.3 室内污染物现状分析 |
3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室内通风现状分析 |
3.1 计算的理论基础和软件选择 |
3.1.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3.1.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发展与应用 |
3.1.3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优势 |
3.1.4 CFD软件的选择 |
3.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1 模拟对象的选择及其概况 |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2.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3.2.4 计算模型及工况设置 |
3.3 模拟运算结果分析 |
3.3.1 室内风速场及风场矢量图分析 |
3.3.2 不同工况下室内空气交换率分析 |
3.4 住宅自然通风现状分析 |
3.4.1 住宅外部环境现状分析 |
3.4.2 住宅自然通风形式现状分析 |
3.4.3 住宅通风口设置现状分析 |
3.4.4 辅助通风设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郑州地区农村住宅室内通风优化策略分析与选用 |
4.1 住宅外部环境优化策略分析 |
4.1.1 优化建筑朝向 |
4.1.2 增加导风构件 |
4.1.3 优化建筑布局 |
4.1.4 优化植物和遮挡物的位置 |
4.2 住宅通风方式的选择 |
4.2.1 风压驱动的通风方式 |
4.2.2 热压驱动的通风方式 |
4.2.3 热压与风压共同驱动的通风方式 |
4.3 住宅通风口优化策略分析 |
4.3.1 门窗洞口通风 |
4.3.2 门窗构造通风 |
4.3.3 通风管道通风 |
4.4 设备辅助通风优化策略分析 |
4.4.1 机械式新风设备 |
4.4.2 太阳能通风采暖设备 |
4.4.3 地下热交换通风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5 郑州地区农村住宅通风优化策略及有效性模拟验证 |
5.1 通风口改造有效性模拟验证 |
5.1.1 新增通风口效果分析 |
5.1.2 新增通风口通风效果模拟实验 |
5.1.3 现有通风口的改良 |
5.2 新风设备的选用及有效性模拟验证 |
5.2.1 安装新风设备的目的 |
5.2.2 新风系统的类型选择 |
5.3 通风优化效果分析 |
5.3.1 评价指标说明 |
5.3.2 自然通风改进效果分析 |
5.3.3 新风设备安装方案分析 |
5.4 郑州地区农村住宅通风优化策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住宅开窗特性对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空气污染研究现状 |
1.2.2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现状 |
1.2.3 相关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室内空气污染特性分析 |
2.1 室内空气污染分类与调查 |
2.1.1 室内空气污染分类 |
2.1.2 室内空气污染来源调查 |
2.2 空气污染的危害与防控 |
2.2.1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
2.2.2 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控 |
2.3 甲醛特性分析 |
2.3.1 甲醛的理化性质 |
2.3.2 甲醛的应用领域 |
2.3.3 甲醛的来源与危害 |
2.3.4 甲醛的防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材甲醛测试与扩散模型 |
3.1 甲醛扩散原理 |
3.1.1 传质理论 |
3.1.2 甲醛扩散传质模型 |
3.1.3 甲醛扩散经验模型 |
3.2 建材甲醛测试 |
3.2.1 实验方案 |
3.2.2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甲醛扩散拟合分析 |
3.3.1 甲醛浓度数据拟合 |
3.3.2 甲醛扩散数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封闭状态下住宅的甲醛扩散特性分析 |
4.1 CFD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4.1.1 CFD模拟控制方程 |
4.1.2 数学模型 |
4.1.3 物理模型 |
4.2 封闭状态下住宅甲醛扩散特性分析 |
4.2.1 关闭外门窗室内甲醛扩散模拟分析 |
4.2.2 关闭外门窗室内甲醛扩散实测分析 |
4.2.3 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窗状态下住宅甲醛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
5.1 开窗方式对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
5.1.1 住宅开窗方式 |
5.1.2 住宅室内甲醛排放速率对比 |
5.1.3 住宅室内甲醛浓度分布 |
5.1.4 不同位置对比分析 |
5.2 开启角度对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
5.2.1 住宅室内甲醛排放速率对比 |
5.2.2 住宅室内甲醛浓度分布 |
5.2.3 不同位置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学业成果 |
致谢 |
(8)辽宁地区机械通风住宅空气质量监测与通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现状 |
1.2.2 室内通风方式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居民通风行为与新风系统现状调研分析 |
2.1 新风系统介绍 |
2.2 家庭背景信息 |
2.3 住宅基本特征 |
2.4 室内空气质量 |
2.5 日居行为习惯 |
2.6 新风系统评价 |
2.7 本章小结 |
3 新风系统性能及室内空气质量测试方法 |
3.1 住户信息 |
3.2 测试概况 |
3.3 入户测试 |
3.3.1 新风系统性能测试 |
3.3.2 污染物检测 |
3.3.3 渗透换气次数测试 |
3.4 长期在线监测系统 |
3.5 数据误差分析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4 新风系统性能及室内空气质量测试结果分析 |
4.1 新风系统性能参数测试结果 |
4.2 居民通风行为习惯统计结果 |
4.3 温度与相对湿度监测结果 |
4.4 换气次数测试结果 |
4.5 污染物测试结果 |
4.5.1 甲醛测试结果 |
4.5.2 TVOC测试结果 |
4.5.3 CO_2测试结果 |
4.5.4 PM2.5测试结果 |
4.6 通风净化效果 |
4.7 通风净化组合模式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5 机械通风住宅通风模式模拟与比较分析 |
5.1 模拟基本概念 |
5.2 模拟流程 |
5.3 模拟设计条件 |
5.4 模拟设计方案 |
5.5 模拟结果 |
5.6 设计方案选择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检测方法 |
2.4 研究方法 |
2.4.1 收集数据 |
2.4.2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室内场所基本概况 |
3.2 住宅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1 不同室外条件下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2 不同楼层高度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3 使用不同顶棚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4 不同壁柜安装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5 使用不同地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6 使用不同墙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7 不同家具摆放情况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3 住宅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住宅氡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2 住宅甲醛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3 住宅苯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4 住宅氨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5 住宅TVOC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4 办公场所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1 不同室外条件下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2 不同楼层高度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3 使用不同顶棚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4 不同壁柜安装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5 使用不同地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6 使用不同墙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7 不同家具摆放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5 办公场所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3.5.1 办公场所氡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2 办公场所甲醛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3 办公场所苯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4 办公场所氨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5 办公场所TVOC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6 不同功能室内场所气体污染物浓度的差异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实践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现状调查及其与家庭居住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1.2 样本量计算 |
2.1.3 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态建筑综合征症状调查及定义 |
2.2.2 一般信息调查 |
2.2.3 家庭居住环境调查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人口学特征 |
3.2 病态建筑综合征症状报告率 |
3.3 家庭居住环境特征 |
3.3.1 住宅周围环境 |
3.3.2 室内环境 |
3.4 家庭住宅周围环境与SBS症状关系 |
3.5 家庭居室的室内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
3.5.1 装修、新家具与地板墙面材料室内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
3.5.2 湿度相关室内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
3.5.3 生物相关室内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
3.5.4 不良气味感知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
4 讨论 |
4.1 病态建筑综合征症状报告率 |
4.2 住宅周围环境因素对SBS症状的影响 |
4.3 装修、新家具、地板和墙面材料对SBS症状的影响 |
4.4 室内潮湿因素、生物因素、蚊香熏香对SBS症状的影响 |
4.5 室内不良气味感知对SBS症状的影响 |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SBS的影响因素 |
1.1 空气污染物 |
1.2 物理因素 |
1.3 其他因素 |
2.SBS对健康的影响 |
2.1 短期效应 |
2.2 长期效应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家具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与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研究[D]. 徐子涵. 扬州大学, 2021(08)
- [2]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 袁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采样空间及装载率对人造板VOC释放的影响[D]. 赵政.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D]. 周春辉. 东南大学, 2020
- [5]新装修室内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稀释实验研究[D]. 宿莉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郑州地区农村自建住宅室内通风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 唐子修. 郑州大学, 2020(03)
- [7]住宅开窗特性对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D]. 李东倩. 南华大学, 2020(01)
- [8]辽宁地区机械通风住宅空气质量监测与通风模式研究[D]. 孙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吴浩岚.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现状调查及其与家庭居住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D]. 商淑菲.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