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相位偏移来测量弱值(论文文献综述)
罗政纯[1](2021)在《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水听器工作原理是,运用光纤传感探头将水下声压信号耦合到光纤上,使光纤长度、折射率、偏振态等物理参数发生变化,加载这些信息的光信号通过光纤传回系统的解调主机,系统对信号进行解调还原成为水下声压信号。光纤水听器以其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探头无源器件化、易于构建阵列等优点,成为新一代水声侦测系统的核心设备。对于低噪舰艇侦测、海洋石油勘探和地震海啸预警的需求,基于压电的光纤水听器无法实现对目标低频或甚低频声压信号的转换,需要重新设计高声压灵敏度的探测器和耦合器,实现对水下低频声压信号和甚低频声压信号的检测。随着光纤水听器的声压灵敏度的提高,就得增加光纤长度或增加机械增敏传导机构,这同时也放大噪声,信噪比得不到提高;量子弱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同时不放大噪声,把量子弱测量技术运用于光纤水听器可打造新一代超高灵敏度甚低频光纤水听器。1988年,量子弱测量的理论首次被提出。弱值放大(WVA)技术主要是通过前选择和后选择制备成弱值光学结构,然后将水下声压信号耦合到光纤上,使光纤产生微小的相位信号,对这个微小信号进行放大,同时降低水听器系统噪声,最终获得水下声压信号。针对弱值放大(WVA)技术应用于光纤水听器系统中,使光纤水听器能够检测低频水声信号,本论文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方案:以弱测量的偏振干涉光学结构;采用保偏光纤代替空间光路;将声压信号耦合到探头管上,通过对弱值信号进行测量实现高精度、低频率的水下声压检测。本论文对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体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论述了光纤弱测量的基础理论。通过双折射晶体光学实验来简单介绍弱测量原理;再通过偏振光的态矢量函数和保偏光纤的琼斯矩阵来描述光在通过保偏光纤后的态矢量变化;采用空间弱测量光路结构引入保偏光纤方式,对保偏光纤的弱测量理论分析;为后面章节的理论和实验奠定理论基础。(2)论述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实验。实验方案的光学部件都采用不动件,利用电光晶体的电可调谐相位来调节光路。实验利用保偏光纤代替空间光路,制备成弱测量的保偏干涉光学结构。通过弱测量结构来测量固定静水压对保偏光纤进行挤压产生微小的相位变化量。实验结果表明:电光晶体的相位变化量最小的调节量为10-5rad;采用很短的保偏光纤(200mm),后选择角度为0.01rad和0.03rad时,静水压变化量为11Pa,光纤的相位变化量为30×10-5rad,最小可测光纤相位变化量为10-5rad。(3)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理论设计。设计中将空间光学部件集成成为光纤器件,把弱测量的光学结构前选择和后选择分别集成成为一个比较小的光纤器件。光纤水听器探头由保偏光纤缠绕到聚碳酸酯(PC)管上,制备成弱值放大(WVA)系统结构。再对光纤水听器系统中的光源提出要求,系统需要的光源为窄线宽、超低强底噪声和相位噪声,因为这个噪声对光纤水听器系统的等效噪声声压值产生影响。同时对也探头的弹性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最终得到结果为探头的理论相位声压灵敏度为-173.03d B re rad/u Pa和固有频率为47.73Hz。(4)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系统的实验研究。基于一般光纤水听器的参数定义和测量,对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的声压线性度、相位声压灵敏度、等效噪声声压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进行论述。通过自制的低频水声系统装置,将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和标准B&K水听器进行对比测量实验。此次实验中,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0.1Hz-200Hz的水声声压信号,最终实验结果显示:(a)频率范围为0.1Hz-50Hz时,声压线性度≤10%;(b)声压相位灵敏度在频率范围为0.1Hz-50Hz时,平均值为-173d B re rad/u Pa,平坦度为0.5d B re rad/u Pa,与之前的理论计算相同;(c)光纤水听器在10Hz时,等效噪声声压为1.3×10-6Pa/Hz1/2;(d)光纤水听器可以在低频0.1Hz可测量出明显的时域信号。
许杨,周冲琪,何永红[2](2021)在《基于弱值放大的高精度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弱值放大技术由于"异常"的放大效应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微小物理效应的测量和高精度计量学中。研究表明,弱值放大能够有效抑制技术噪声和提高系统的分辨率。本文介绍了弱值放大技术的原理和常见的系统构建,简述了弱值放大在生物、材料和化学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弱值放大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徐利平[3](2021)在《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化传感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技术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光学传感技术,以其高灵敏度、免标记、无损伤、实时检测等优点,在生物医学、化学、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来说,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主要包括强度调制、角度调制、波长调制和相位调制四种方式。由于实际应用中噪声的存在,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会导致现有的SPR传感技术呈现不同的分辨率,且受SPR经典调制方法的限制,其灵敏度、分辨率很难再有提升的空间,还会使得成本以及系统复杂性进一步增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状况以及生活环境的关注程度逐步提高,对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探索基于新原理的SPR传感方法和技术,突破现有SPR传感器的局限性,来扩展其实际应用范围,如较低浓度的痕量检测,甚至可达到少数或者单分子量级的探测水平;拥有较大的动态范围;不仅能测试物质的折射率,还可区分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同时在实现以上提及条件时,若其制造成本低廉、便携以及操作简易,允许相较于目前更大的加工宽容度,则可极大地促进SPR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论文将量子弱测量理论引入到SPR传感技术中,利用量子弱测量技术抑制噪声的同时可放大所需信号的独特优势,使SPR传感器的分辨率、动态范围得到改善,同时还可以区分手性分子。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不像传统SPR传感技术对金属膜厚度以及噪声敏感,采用强度调制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制造成本,同时简易了操作,因此本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将SPR传感技术与量子弱测量原理相结合,再根据几种典型的物质:离子化合物、非手性分子以及手性分子,提出了几种新型的SPR传感方式,并在理论和实验上都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首先提出了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线偏振光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其中将线偏振光作为前选择态采用强度调制来监测离子化合物(氯化钠)、非手性分子(酒精)折射率的变化。利用该系统可以准确测出9.8×10-7RIU的折射率变化量,动态范围为10-7~10-5RIU,分辨率比常用的强度调制型SPR传感器性能提高102倍。同时,该装置可以通过CCD相机清晰定量地观测到光子自旋霍尔现象。在理论和实验上验证了随着折射率的增加,光子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最终这种相互作用变得极其微弱,以至于不再能分辨光子自旋霍尔效应。该系统配置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相较于复杂的相位调制型SPR传感器更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2)在实现了对离子化合物、非手性分子折射率的高精度检测之后,又进一步设计和构建了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椭圆偏振光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将椭圆偏振光作为前选择态采用强度调制来监测手性分子(葡萄糖、果糖、L-脯氨酸、D-脯氨酸)折射率的变化。利用该系统可以准确读出折射率变化量1.13×10-6RIU,分辨率与基于Mach-Zehnder干涉仪的量子弱测量技术相比提高一个数量级。而通常SPR传感器在金膜修饰的情况下只能测试不具备旋光性的溶液。该系统配置简单,与目前最灵敏的基于相位调制型的SPR传感器相比,操作更简单。为进一步在水溶液中检测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3)因手性分子具有旋光性,根据量子弱测量技术自身特性,设计和构建了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旋光性传感器,手性分子改变前选线偏振态,可用来测量手性分子(葡萄糖、果糖、L-脯氨酸、D-脯氨酸)的旋光角以及识别手性分子。利用该系统测量的旋光角变化量低至2.73×10-4rad,系统分辨率比使用强度调制量子弱测量系统获得的分辨率高一个数量级。通过测量输出光强随手性分子旋光角的变化,可根据强度确定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本文所提出的传感器不仅丰富了手性传感器的种类,而且填补了传统SPR传感器不能直接检测手性分子的空白。该方法对手性分子的检测具有实时监测和高分辨率的独特优势,同时该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易、成本低廉。综上,精密手性分子检测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前途广阔的测量方法,可用于多种生命科学领域,如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立体化学、食品添加剂安全检查等以及其他涉及手性分子的重要应用领域。(4)基于上述研究设计的折射率及旋光角传感器,通过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和集成,搭建了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多参数测量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折射率和旋光角。该系统折射率分辨率比之前采用光强调制量子弱测量系统高三个数量级;利用该系统测量的旋光角分辨率比传统测量方法高一个数量级。该系统还可以通过强度与分子取向的关系来识别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同时,该传感器实现了简单的线性光路操作,稳定性高,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实现了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多参数测量应用,也丰富了量子弱测量传感器的类型。
潘维韦[4](2021)在《非局域测量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测量公设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公设之一,联系着量子世界和经典世界,是我们获取微观粒子信息的主要手段。许多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上对量子测量进行探索,一方面致力于揭示其物理本质,另一方面致力于拓展其技术应用。近年来,随着弱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弱值的研究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弱值是在前后选择的系统中定义的,与弱测量指针的偏移量相关,具有不同于本征值的性质,不仅可以用于探索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还可以用于对微弱信号的放大以及对系统波函数和量子过程的直接测量,提供了一种替代量子层析的有效方案。非局域系统所具有的非经典特性是许多量子信息任务具有优势的主要原因,对于一些非局域量的探究有助于促进量子信息的发展。线性光学系统为量子信息实验提供了重要平台,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光子不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因此相干时间长;实验技术相对成熟,利用线性光学元件就可以实现对光子的操作;不需要苛刻的实验要求,大部分操作都可以在室温下,自由空间中完成。因此,作者基于光学系统对非局域可观测量的测量及应用进行了探索,并完成了相关的实验演示。本论文介绍了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非局域可观测量的冯·诺依曼测量相对论的因果关系限制了量子非局域测量的实施,对量子非局域测量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间的联系。我们实验演示了两种利用纠缠探针,通过局域相互作用来实现非局域测量的方法:一种是针对特殊非局域可观测量的测量;另一种是借助量子隐形传态和概率的量子擦除扩大非局域测量的范围。并且两种测量都满足冯诺依曼测量的属性:可靠性,非破坏性和瞬时性。所.以,还允许对系统进行后续的测量,实现更为复杂的量子信息任务。2.直接测量非局域波函数量子系统的所有信息都包含在量子态中,对于量子态的测量在几乎所有的量子信息任务中都不可避免。利用弱值直接测量波函数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消耗,我们利用纠缠探针通过测量模量来获取非局域投影子的弱值,首次将直接测量方案推广到了多体系统,并在实验上完成了对双光子纠缠态的直接测量。3.直接表征受控非门对于量子过程的表征有助于演化过程和量子网络的检测和优化。利用弱值可以对每个过程矩阵元进行直接测量。我们证明利用局域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非局域连续弱值的提取,进而可以实现对任意两比特幺正过程的直接表征。在实验上搭建双光子受控非门,并首次对其进行了直接重构,只需要少量的测量就可以量化其过程保真度。4.实验观察两只量子柴郡猫交换笑脸可观测量的弱值可作为研究一些量子悖论的重要工具,比如量子柴郡猫,其现象可以通过弱值提供的数学描述很直观地反映出来。我们利用超纠缠系统,借助二阶的弗兰森干涉来选取特定的末态,并通过非幺正的虚时演化在不引入辅助指针的情况下实现了对相关弱值的提取,首次实验观察到两只柴郡猫在不相遇的情况下交换彼此的笑脸,并且不同于之前的实验观察,我们的结果不能用经典理论来描述。5.真正地反事实通信反事实通信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也因此成为研究热点。我们通过搭建一臂内嵌马赫曾德干涉仪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来消除光子在信道中的轨迹。我们采用双态矢量来定义粒子的轨迹,并利用光子频率作为指针,然后通过EOM引入弱相互作用实现对光子路径的标记,实验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携带信息的光子不会出现在信道中,首次实现了对于两个逻辑比特的真正反事实传递。
方森智[5](2021)在《基于量子弱值测量的微小参数估计》文中研究表明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的两大支柱之一,而作为量子力学五大公设之一的量子测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探索范围逐渐扩大并已深入到量子世界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量子力学和量子测量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以及探测精度的提升。量子弱值测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具有放大微弱效应的作用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一些微弱效应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通常难以观测,本文就是利用弱值测量的放大效应进行了一系列微小参数估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弱值测量进行了微小速度测量的实验研究。由于所测速度非常微小,难以像传统的测量多普勒频移那样得到速度大小,我们将其转到时域上并利用弱值测量方法将速度引起的时间偏移放大,这种方法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这里主要是构造了一个近相消干涉测速装置,探针是被声光调制器调制的高斯脉冲光,系统为近相消干涉的迈克尔逊干涉仪,系统与探针的弱耦合是通过干涉仪一臂的反射镜做微小速度移动来实现。实验证明了这种测速方法的有效性,并实现了 nm/s级别的速度测量,且其精度受克拉美-劳界(散粒噪声极限)限制,与理论预测符合的很好。2.利用弱值测量进行了角速度测量的实验研究。我们构造了一个偏振系统,它主要由两个格兰泰勒棱镜和一个真零级半波片组成,其中两个格兰泰勒棱镜分别提供前后选择态,波片以微小角速度转动,通过探测高斯脉冲光的时间偏移就可以得到角速度大小。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还研究了不同探测光子数下的不确定度和最小的后选择概率。3.利用弱值测量进行了高精度的温度变化测量的实验研究。精确测量温度的变化在现代科技中有重要的意义,极其微小的温度变化通常难以直接测量。依据波片的温度变化引起o光和e光之间相位差改变这一原理,我们搭建了基于偏振的弱值测量系统,将这一温度变化引起的微小的相位差变化量加以放大,并转换为易于测量的光功率的变化量,从而间接测量出多级石英波片的温度变化量,与平衡零差探测法相比,精度提高了 9倍,证明了弱值测量在技术噪声存在的情况下具有一定优势。4.开展了利用功率循环和信号循环技术提高探测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的理论研究。在弱值测量中,后选择过程一方面能放大微弱效应,但另一方面也会把大部分信号抛弃,从而使最终的探测信号强度大大衰减,在理想情况下,这两个效果达到了平衡,与经典测量相比,弱值测量并不能提高信噪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功率循环和信号循环技术应用于弱值测量中,具体就是在系统信号输入端或输出端添加一个部分透射镜,构造一个谐振腔,将被后选择抛弃的光重新利用起来以提高探测信号强度和信噪比。我们在线速度和角速度测量的基础上论证了三个方案:线速度功率循环、角速度功率循环和线速度信号循环方案。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于标准弱值测量,功率循环和信号循环技术都能提高信号强度和信噪比,但是由于走离效应,功率循环和信号循环方案中的放大效果不如标准弱值测量,且信号循环比功率循环有一定技术优势。最后还将功率循环弱测量和联合弱测量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场合。
邓新晨[6](2021)在《基于弱值放大原理的波片温度效应测量研究》文中认为量子弱测量技术是指通过非常弱的耦合作用,在不导致波函数坍缩的情况下,从量子系统中汲取出少量有用的物理信息。基于弱值放大原理,可以实现对微小物理量的测量,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光学精密测量领域。本文利用弱值放大技术来测量石英波片的温度效应。具体说来,该方案是以石英多级波片为研究对象,由于温度的变化造成no与ne发生改变,从而引入一个微小的相位差改变量,通过后选择过程将其放大,由此实现对温度的高精度测量,并将弱测量技术与标准测量技术进行了对比。本文的研究对波片的外界影响因素---温度,提供了 一种更为精密的非接触测量方法。
陈丽琼[7](2021)在《基于弱值放大技术的光束偏转角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子弱测量在光学精密测量中有着广泛应用,相较于经典测量,弱测量的系统与仪器耦合弱、不会导致量子退相干。弱测量在经历前选择、弱耦合、后选择之后能得到放大的弱值,可以用于信号放大和微小参数估计。本文基于弱值放大技术开展光束微小偏转角测量的实验研究。首先,搭建了Sagnac干涉仪,通过压电陶瓷驱动镜产生光束的微小偏转;其次,将光束角度偏转量转化为光束横向位置偏移量,并用探测器进行测量;最后,通过半波片调节顺时针和逆时针光路的相对相位φ,使系统测量精度最大化。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弱测量方法能放大光束偏移量,使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弱测量实验方案可测量的光束最小偏转角为3.245 × 10-7rad,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光束微小偏转角的测量。
张宸睿[8](2020)在《波函数的直接测量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波函数的概念是量子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完整地描述一个量子系统。为了重构完整量子系统,人们发展了一种称为量子态层析(quantum state tomography,QST)的方法来间接测量量子态。量子态层析是基于对同一量子系统中互补力学量的多个拷贝进行测量,然后通过算法计算来获得最符合测量结果的量子态。为了通过量子态层析来表征一个维度为d的量子系统,需要进行的相互独立的测量数量为d2-1,无论是测量时间还是后续的重构时间都会随维度d的增加而快速增长。最近的研究提出了另一种被称为直接测量(direct measurement,DM)的方法来重构量子态。由于直接测量实现方法简单,并且不需要后续耗时的重构计算过程来拟合测量结果,所以它被视为一种有效测量高维态的方法。目前,一些重要的实验工作已经证明了直接测量方法在光量子系统的各个维度中的有效性,例如单光子空间波函数的直接测量实验,直接测量完全表征光偏振态,高维光子轨道角动量态的直接测量,混态中量子比特密度矩阵的直接测量,光子高维态的免扫描直接测量等。直接测量依赖“弱值”的测量,弱值通常和重构量子态的结果紧密相关。在最初弱值提出时,它的测量是通过弱测量来得到的。弱测量的意思是指针(测量仪器)和目标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即当量子测量中指针和系统的耦合强度远小于指针宽度的时候,这种测量被称为弱测量。然而,基于弱测量得到的弱值意味着它是一个近似的结果,用它重构出的量子态会同时受到系统误差和统计误差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需要在这种近似的有效性(相互作用越弱越好)和不确定性(相互作用越强越好)中做一个平衡。尽管如此,最近的研究表明弱测量对于纯态的直接测量不是必需的。量子波函数可以通过一种和直接弱测量相似方案的方法得到,但是在这种方法中测量强度可以是任意的。在本文之后的讨论中,“强测量”或“弱测量”均指系统和指针之间的耦合强度是弱或强的测量。多数情况下,在使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量波函数时,强测量会比弱测量在准确度和精确度上给出更好的结果。我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研究波函数的直接强测量(direct strong measurement,DSM)。我们发展了几种实验装置来提高直接强测量方法的泛用性和可扩展性:1.为了将直接强测量方法扩展至光子的空间分布自由度,我们发展了测量光子的二维空间波函数直接强测量方法,并且重构了维度为625的光子态。2.在之前的方法中,为了得到完整的波函数,需要在整个空间中进行扫描,这个过程非常耗时,所以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一种免扫描的直接强测量方法来测量高维的光子态,其维度可达105。3.由于光的空间波函数和经典光的电磁场相对应,所以我们的测量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经典的波前测量。由此我们将波函数直接测量应用于定量相位成像,以期在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中发挥作用。
周响[9](2020)在《石墨烯结构中的古斯—汉欣位移及其传感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古斯-汉欣位移是指当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两个介质界面之间反射光束的纵向偏移。自提出起它就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大量应用于精密测量、纳米技术、光开关、光传感以及量子信息等领域。然而,界面上产生的古斯-汉欣位移非常小,不便观察与测量。石墨烯是单原子层构成的新型二维晶体材料,具有极好的电学和光学特性,有望改善古斯-汉欣位移的调控能力。本文利用稳态相位法和传输矩阵法系统研究了石墨烯结构中光束传输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调控范围大、方便可调古斯-汉欣位移的方案,并且研究利用弱测量技术和对称石墨烯包层波导结构来增强温度传感性能的方法,为基于古斯-汉欣位移的传感技术的开发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提出一种在石墨烯-基底结构中精确控制正负古斯-汉欣位移的新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古斯-汉欣位移的大小和符号与石墨烯电导率的虚部密切相关,而布儒斯特角位置与石墨烯电导率的实部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通过控制费米能级可以改变古斯-汉欣位移的大小和符号,而布儒斯特角位置可以通过调节基底的折射率来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精确调控正负古斯-汉欣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论证。最后,应用古斯-汉欣位移的精确调控特性设计一种灵敏度系数可调的折射率探测器。第二,利用弱测量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古斯-汉欣位移的高灵敏度温度传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基底结构中的古斯汉-欣位移对温度变化很敏感,这是由于温度同时改变石墨烯的电导率和基底的折射率所导致的。引入弱测量技术通过改变放大角使温度传感的灵敏度有了两个数量级的提升。最后,通过改变石墨烯的费米能级可以使温度传感的灵敏度达到8.1×104nm℃。第三,讨论对称石墨烯包层波导结构中温度对古斯-汉欣位移的影响,提出一种高灵敏度温度传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中古斯-汉欣位移随温度呈类周期变化,其主要贡献来自于BK7玻璃的温度依赖特性。当入射角接近共振角时,微小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明显的古斯-汉欣位移变化。并且调控费米能级可以增强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古斯-汉欣位移。利用上述规律,在共振角附近建立传感区域,然后调控费米能级来增强古斯-汉欣位移对温度的依赖性,最后在合适传感区域内选择最佳入射角得到该温度传感的最大灵敏度-7.6×104μm℃。
龙文进[10](2020)在《光学弱测量技术及其在光学相位延迟和拓扑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光学弱测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测量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利用弱测量技术的弱值放大效应,可以有效放大微小的物理量。另外,这种测量技术具有精度高、测量系统简单、成本低、无损等特性。因此,该技术大量运用于测量光束偏移、光束角位移、相移、时间移等物理量。由于这些光学物理量对外界非常敏感,所以在传感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到目前,光学弱测量技术在精密测量、生物传感、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新的检测技术有了更加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要求。因此,对该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将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围绕应用光学弱测量技术用于检测光学相位延迟和拓扑荷展开。光学相位是描述光束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在本文中,首先研究了基于光学弱测量技术的相位延迟检测,通过搭建弱测量系统并建立合适的前后选择态,放大了微小相位延迟。并用光谱的峰值移动表征了该相位延迟。在实验中,发现了当后选择偏离正交位置0.219°时(Δ=0.219°),光谱的峰值移动得最快、精度最高,即为最佳后选择。在最佳弱测量条件下取得了最大的相位延迟测量精度约为10-4rad。另一方面,本论文最核心的研究工作是基于光学弱测量技术的拓扑荷检测。利用光学弱测量技术,可以实现测量光轨道霍尔效应导致的微小光束位移。相同条件下,携带不同拓扑荷的涡旋光在界面处产生的位移是不同的。利用该特性进而可以实现拓扑荷的测定。拓扑荷作为光束的一个全新自由度,被广泛的应用于光通信、量子信息、非线性光学、光操控等诸多领域中。因而,精确测定拓扑荷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方面,首先研究了拓扑荷诱导位移的弱值放大理论。发现通过给弱测量系统精心设计了前后选择后,放大了仅仅与拓扑荷有关的位移。其次,结合波动光学理论研究了拓扑荷诱导的光束位移的弱值放大理论。仿真计算得到了光斑重心在x和y方向的分量Xw和Yw与前后选择态的关系。最后,对放大的拓扑荷诱致位移进行了优化。研究了涡旋光入射角与光束位移的关系。在实验方面,搭建了可用于弱测量放大光束位移来测定拓扑荷?的实验装置。在布儒斯特角入射条件下,实验得出了弱测量的最佳的前选择态。其次,发现了光束最大位移为42.3μm时,测得?=1;最大位移为90.7μm时,测得?=3;最大位移为121.2μm时,测得?=5;从而实现了对拓扑荷的测定。本论文研究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1)理论上,研究了拓扑荷诱导的光束位移的弱值放大机理,找到了该弱测量系统的最优前后选择态。(2)实验上,实现了用光学弱测量检测装置放大了界面处的拓扑荷诱致的横向位移。(3)实验上实现了利用光束位移测定拓扑荷。
二、通过相位偏移来测量弱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相位偏移来测量弱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光纤水听器研究现状 |
1.2.1 光强度型 |
1.2.2 干涉型 |
1.2.3 光纤光栅型 |
1.3 量子弱测量技术 |
1.3.1 量子弱测量技术简介 |
1.3.2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相位测量 |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内容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理论模型 |
2.1 引言 |
2.2 量子弱测量理论模型 |
2.2.1 量子弱测量 |
2.2.2 量子弱测量的三部分 |
2.2.3 实弱测量放大原理 |
2.2.4 虚弱测量放大原理 |
2.3 光在保偏光纤中的态矢量模型 |
2.3.1 光子的态矢量函数 |
2.3.2 线偏振光的态矢量函数 |
2.3.3 椭圆偏振光的态矢量函数 |
2.3.4 偏振光的琼斯矩阵的态矢量函数 |
2.3.5 偏振光经过保偏光纤的态矢量函数 |
2.4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理论模型 |
2.4.1 基于弱值放大的空间光路相位测量理论分析 |
2.4.2 保偏光纤在弱测量光路中的理论分析 |
2.4.3 光相位噪声理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技术 |
3.3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实验 |
3.3.1 电光晶体的光相位测量实验 |
3.3.2 前后选择的光纤耦合实验 |
3.3.3 保偏光纤静水压相位变化量分析 |
3.3.4 弱测量实验分析 |
3.3.5 弱测量的保偏光路噪声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光纤水听器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光纤水听器系统设计 |
4.3 光纤水听器系统探头设计 |
4.3.1 前后选择光纤器件集成设计 |
4.3.2 保偏光纤长度及相位值设计 |
4.3.3 光纤水听器探头的灵敏度估算 |
4.3.4 光纤水听器探头有限元分析 |
4.4 光纤水听器系统的相位解调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系统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光纤水听器主要性能及测试方法 |
5.2.1 声压灵敏度 |
5.2.2 等效噪声声压 |
5.2.3 声压线性度 |
5.3 光纤水听器实验方案及测试 |
5.3.1 光纤水听器实验低频装置 |
5.3.2 光纤水听器探头制备 |
5.3.3 光纤水听器实验方案说明 |
5.4 光纤水听器实验测试及讨论 |
5.4.1 光纤水听器声压线性度测试结果及讨论 |
5.4.2 光纤水听器声压灵敏度测试结果及讨论 |
5.4.3 光纤水听器等效噪声声压测试结果及讨论 |
5.4.4 光纤水听器测试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弱值放大的高精度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理 论 |
3 光束偏移实验 |
4 基于频域的弱测量实验 |
5 共光路弱测量系统 |
5.1 全内反射弱测量系统 |
5.2 直线旋光弱测量系统 |
5.3 分光路弱测量系统 |
6 结束语 |
(3)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化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 |
1.2.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
1.2.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检测方式 |
1.2.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化传感技术的应用 |
1.2.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
1.3 量子弱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量子弱测量技术的历史背景 |
1.3.2 量子弱测量技术的理论研究进展 |
1.3.3 量子弱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量子弱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 |
2.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的理论基础 |
2.1.1 Kretschmann型三层结构反射率计算 |
2.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2.2 量子弱测量技术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量子测量的标准模型 |
2.2.2 量子弱测量的理论模型 |
2.3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设计 |
3.0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设计原理 |
3.1 光学元件的选择 |
3.2 光路系统的设计 |
3.2.1 反射式共光路干涉系统 |
3.2.2 透射式共光路干涉系统 |
3.2.3 多参数测量共光路干涉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化传感器应用 |
4.1 基于反射式共光路干涉系统折射率的应用 |
4.1.1 离子化合物以及非手性分子折射率的测量 |
4.1.1.1 理论分析 |
4.1.1.2 实验装置 |
4.1.1.3 实验结果分析 |
4.1.2 手性分子折射率的测量 |
4.1.2.1 理论分析 |
4.1.2.2 实验装置 |
4.1.2.3 实验结果分析 |
4.2 基于透射式共光路干涉系统旋光性的应用 |
4.2.1 理论分析 |
4.2.2 实验装置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4.3 基于多参数测量共光路干涉系统折射率和旋光性的应用 |
4.3.1 理论分析 |
4.3.2 实验装置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非局域测量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基本概念介绍 |
2.1 量子测量 |
2.1.1 基本概念 |
2.1.2 投影测量和POVM |
2.1.3 量子测量的演化描述及退相干 |
2.1.4 测量耦合的强弱问题:强测量和弱测量 |
2.1.5 测量耦合的局域性问题:非局域测量 |
2.1.6 测量过程的可重复性 |
2.1.7 无相互作用测量(Interaction-free measurement) |
2.1.8 测量系统前后状态选择及弱值 |
2.2 量子系统的刻画 |
2.2.1 量子系统的波函数描述 |
2.2.2 量子态测量 |
2.2.3 量子系统演化过程的表征 |
2.2.4 利用弱值直接表征量子系统 |
第3章 非局域可观测量的冯·诺依曼测量 |
3.1 对特殊形式非局域可观测量的测量 |
3.2 量子擦除 |
3.3 利用量子擦除实现非局域测量 |
3.4 基于光学系统的实验演示 |
3.4.1 奇偶校验理论 |
3.4.2 实验细节 |
3.4.3 实验结果 |
3.5 小结 |
第4章 非局域纠缠量子态的直接测量 |
4.1 直接测量两体波函数理论 |
4.2 非局域弱值的提取 |
4.2.1 Resch-Steinberg方案 |
4.2.2 模量与弱值 |
4.3 基于光学系统的实验演示 |
4.3.1 实验过程 |
4.3.2 实验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直接表征C-NOT门 |
5.1 直接表征两粒子幺正过程 |
5.2 直接表征双光子纠缠门的实验演示 |
5.2.1 线性光学实现CNOT门 |
5.2.2 实验装置 |
5.2.3 实验结果 |
5.3 小结 |
第6章 量子柴郡猫笑脸的实验交换 |
6.1 理论框架 |
6.1.1 两只柴郡猫交换笑脸的弱值体现 |
6.1.2 无指针的弱值提取 |
6.2 基于光学系统的实验演示 |
6.2.1 实验细节 |
6.2.2 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真正地反事实通信 |
7.1 反事实通信背景介绍 |
7.1.1 部分反事实通信—Partially |
7.1.2 完全反事实通信—Fully |
7.1.3 真正反事实通信—Truly |
7.2 真正反事实通信的实验演示及验证 |
7.2.1 实验操作 |
7.2.2 实验结果分析 |
7.3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基于量子弱值测量的微小参数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量子测量 |
1.2 双态矢理论 |
1.3 量子弱值测量 |
1.3.1 弱耦合和后选择 |
1.3.2 弱值的实部和虚部 |
1.3.3 应用实例 |
1.3.4 弱值测量的拓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微小速度测量 |
2.1 引言 |
2.2 微小速度测量方案 |
2.2.1 经典描述 |
2.2.2 量子描述 |
2.2.3 克拉美-劳界 |
2.3 实验部分 |
2.3.1 声光调制器 |
2.3.2 压电陶瓷 |
2.3.3 单光子计数模块 |
2.3.4 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器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角速度测量 |
3.1 引言 |
3.2 理论部分 |
3.3 实验与结果 |
3.4 小结 |
第4章 高精度的温度变化测量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案 |
4.2.1 弱值测量法 |
4.2.2 平衡零差探测法 |
4.2.3 相位差变化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4.3.1 实验结果 |
4.3.2 精度分析 |
4.3.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功率循环与信号循环 |
5.1 引言 |
5.2 谐振腔 |
5.3 功率循环 |
5.3.1 线速度功率循环 |
5.3.2 角速度功率循环 |
5.3.3 走离效应 |
5.4 信号循环 |
5.4.1 线速度信号循环 |
5.4.2 与功率循环的比较 |
5.5 几种弱测量方法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5.7 附录:功率循环方案的实验验证尝试 |
5.7.1 附录一:实验方案 |
5.7.2 附录二:模式匹配 |
5.7.3 附录三:PDH锁腔技术 |
5.7.4 附录四:实验未能成功的原因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弱值放大原理的波片温度效应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量子弱测量与量子弱值 |
2.1 量子弱测量、量子弱值 |
2.2 弱值的实部与虚部 |
2.3 量子弱测量的条件 |
2.4 量子弱测量与标准干涉测量 |
第三章 基于弱值放大的波片温度测量 |
3.1 双折射现象与波片 |
3.2 波片温度效应的理论计算 |
3.3 实验方案一 |
3.3.1 实验系统框图 |
3.3.2 实验原理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4 运用标准测量方法检验波片相移与温度关系 |
3.4 实验方案二 |
3.4.1 实验原理 |
3.4.2 实验进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论文总结 |
4.2 下一阶段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弱值放大技术的光束偏转角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概述 |
第二章 量子弱测量简介 |
2.1 量子弱测量过程 |
2.2 量子弱值的虚部和实部 |
2.3 量子弱测量与经典测量的比较 |
第三章 光束微小偏转角度测量 |
3.1 光束微小偏转角测量理论方案 |
3.1.1 弱测量方法 |
3.1.2 传统测量 |
3.2 弱测量实验方案设计 |
3.2.1 光束微小偏转角测量实验系统设计 |
3.2.2 SBC的替代方案设计 |
3.2.3 组合透镜方案设计 |
3.2.4 压电陶瓷响应系数校准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弱值放大测量光束微小偏转角 |
3.3.2 传统方法测量光束微小偏转角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论文总结 |
4.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波函数的直接测量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量子弱测量基础 |
2.1 量子测量 |
2.1.1 冯诺依曼测量模型 |
2.1.2 投影测量和广义测量 |
2.2 弱值和弱测量 |
2.2.1 弱值的发展 |
2.2.2 弱值的数学推导 |
2.2.3 弱值的实验测量 |
2.2.4 联合弱值的局域测量 |
2.2.5 弱值与模值 |
第3章 基于弱测量的波函数直接测量 |
3.1 波函数的直接测量 |
3.1.1 理论推导 |
3.1.2 实验设计 |
3.1.3 小结 |
3.2 光子偏振态的直接测量 |
3.2.1 实验设计 |
3.2.2 小结 |
3.3 量子系统密度矩阵的直接测量 |
3.3.1 理论推导 |
3.3.2 实验设计 |
3.3.3 小结 |
3.4 光子轨道角动量态的直接测量 |
3.4.1 OAM态直接测量的理论推导 |
3.4.2 OAM弱值的实验测量 |
3.4.3 小结 |
3.5 免扫描的波函数直接测量 |
3.5.1 理论推导 |
3.5.2 实验过程 |
3.5.3 小结 |
3.6 波函数直接测量的经典解释 |
3.7 直接弱测量和态层析的对比 |
第4章 波函数的直接强测量 |
4.1 直接强测量的理论框架 |
4.1.1 理论推导 |
4.1.2 强测量和弱测量的关系 |
4.1.3 直接测量的精度分析 |
4.1.4 混态的直接强测量 |
4.2 光子二维横向空间波函数的直接强测量 |
4.2.1 实验方案 |
4.2.2 实验过程 |
4.2.3 小结 |
4.3 高维量子态的直接强测量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实验结果 |
4.3.3 重构态的维度 |
4.3.4 相位型物体的成像 |
4.4 小结 |
第5章 波函数直接测量的应用 |
5.1 相位成像在细胞3D建模中的应用 |
5.1.1 数字全息相位成像 |
5.1.2 定量相位成像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5.2 直接强测量在定量相位成像中的应用 |
5.2.1 装置光路 |
5.2.2 横向分辨率 |
5.2.3 照明光源 |
5.2.4 探测器 |
5.3 直接显微成像的生物医学研究展望 |
5.3.1 球体模型 |
5.3.2 癌症中的组织结构和信号传递 |
5.3.3 微环境与基质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9)石墨烯结构中的古斯—汉欣位移及其传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古斯-汉欣位移及其在石墨烯结构中的研究进展 |
1.2.1 古斯-汉欣位移的简介 |
1.2.2 古斯-汉欣位移的研究进展 |
1.2.3 石墨烯结构中的古斯-汉欣位移的研究进展 |
1.3 弱测量技术简介 |
1.3.1 弱测量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
1.3.2 弱测量技术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与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石墨烯的光学电导率 |
2.3 数值计算方法 |
2.3.1 传输矩阵法 |
2.3.2 稳态相位法 |
2.4 弱测量的基本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墨烯-基底结构中古斯-汉欣位移的精确调控研究 |
3.1 引言 |
3.2 石墨烯-基底结构及理论分析 |
3.3 石墨烯-基底结构精确调控古斯-汉欣位移 |
3.3.1 石墨烯-基底结构参数对古斯-汉欣位移的影响 |
3.3.2 石墨烯-基底结构对古斯-汉欣位移的精确调控及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弱测量放大古斯-汉欣位移的温度传感研究 |
4.1 引言 |
4.2 光束在石墨烯-基底结构中的理论传输模型 |
4.3 基于弱测量放大古斯-汉欣位移的温度传感特性分析 |
4.3.1 石墨烯-基底结构中温度对古斯-汉欣位移的影响 |
4.3.2 引入弱测量技术对温度传感灵敏度的增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对称石墨烯包层波导结构的温度传感研究 |
5.1 引言 |
5.2 对称石墨烯包层波导结构中古斯-汉欣位移理论分析 |
5.3 对称石墨烯包层波导结构中基于古斯-汉欣位移的温度传感 |
5.3.1 对称石墨烯包层波导结构中温度对古斯-汉欣位移的影响 |
5.3.2 石墨烯参数对温度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光学弱测量技术及其在光学相位延迟和拓扑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量子弱测量研究进展 |
1.2.2 光学相位延迟检测的研究进展 |
1.2.3 涡旋光拓扑荷检测的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光学弱测量的理论基础 |
2.1 光学弱测量理论介绍 |
2.2 光学量子弱测量放大原理 |
2.3 光学量子弱测量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光学弱测量技术的相位延迟检测 |
3.1 引言 |
3.2 用于相位延迟的弱测量理论 |
3.3 实验装置 |
3.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光学弱测量的涡旋拓扑荷检测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 |
4.2.1 拓扑荷诱导位移的弱值放大理论 |
4.2.2 拓扑荷诱导的光束位移的弱值放大理论 |
4.2.3 对放大的拓扑荷诱致位移进行优化 |
4.3 实验装置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学术成果清单 |
单位与项目资助 |
致谢 |
四、通过相位偏移来测量弱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研究[D]. 罗政纯.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弱值放大的高精度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J]. 许杨,周冲琪,何永红. 中国激光, 2021(15)
- [3]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化传感器研究[D]. 徐利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4]非局域测量及其应用的研究[D]. 潘维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基于量子弱值测量的微小参数估计[D]. 方森智.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弱值放大原理的波片温度效应测量研究[D]. 邓新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基于弱值放大技术的光束偏转角测量研究[D]. 陈丽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波函数的直接测量及其应用[D]. 张宸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石墨烯结构中的古斯—汉欣位移及其传感应用研究[D]. 周响. 湖南理工学院, 2020
- [10]光学弱测量技术及其在光学相位延迟和拓扑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龙文进. 暨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