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改性沥青性能探讨

SBS改性沥青性能探讨

一、SBS改性沥青性能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改霞,董夫强,姜萌萌,宋立飞,王进成[1](2021)在《SBS改性沥青高温存储过程中性能衰减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索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用SBS改性沥青在高温长期存储过程中的性能衰减机理,选取了不同存储时间的SBS改性剂、基质沥青以及SBS改性沥青,采用宏观试验和微观在线表征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SBS改性沥青随着存储条件的变化其宏观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以基质沥青和SBS改性剂作为对照,揭示了长期高温存储过程中SBS改性沥青的性能衰减机理,为其存储条件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在高温存储过程中,其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SBS改性沥青体系在高温下其交联作用下空间网络结构或者交联键的破坏和SBS的降解引起的,其基质沥青自身的老化对其改性沥青整体性能影响不大。

罗航宇[2](2021)在《SBS改性沥青及透水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地面硬化率不断提高,从而产生了诸如城市热岛、城市内涝等问题。为了降低硬化地面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透水路面技术应运而生,其增加了地表水向土壤渗透,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还能够显着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透水沥青混合料作为一种透水路面材料,具有优异的排水功能。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主要取决于胶结材料-高黏改性沥青,沥青的质量决定着透水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SBS改性剂作为今天最常用的改性剂之一,具有良好的高温和低温性能,因此本文决定用SBS作为沥青改性剂,对SBS改性沥青制备工艺和储存稳定性能进行研究,使用SBS改性沥青制作高黏SBS改性沥青,进行集料黏附性试验;研究级配与外掺剂对透水沥青混合的性能的影响,制作出符合规范要求的透水沥青混合料。本文首先对SBS改性沥青进行研究。先研究SBS改性沥青的SBS用量、芳烃油用量、搅拌时间和搅拌温度对制备SBS改性沥青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SBS改性沥青最佳的工艺参数为SBS掺量为6%,芳烃油掺量为3%,搅拌时间为75min,搅拌温度为195℃。随后使用DCP(过氧化二异丙苯)、PDM(间亚苯基双马来酰亚胺)、过氧化氢异丙苯3种稳定剂对SBS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10组不同稳定剂掺量的试验,得到添加DCP、PDM、过氧化氢异丙苯均能改善SBS改性沥青热存储稳定性,当DCP的掺量为5%时,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最佳。添加用量为SBS质量的3%硫磺对SBS改性沥青进行硫化,得到了符合规范要求的高黏SBS改性沥青,研究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得出改性温度对SBS在基质沥青中的分散至关重要,通过硫化的SBS改性沥青性能可以得到一步提升,原因是增加了SBS网状结构间的交联作用,使SBS在沥青体系内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对集料的黏附性进行研究,发现SBS形成的网状结构阻碍了集料表面沥青层的迁移与脱附,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明显优于基质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在对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中,首先取PAC-20、PAC-16、PAC-10、PAC-13四种级配类型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并试拌,对其渗透系数、马歇尔稳定度等性能进行测试,确定集料级配类型对其性能的影响;然后对透水沥青混合料添加消石灰和木质纤维,研究其对马歇尔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比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36mm通过率较低的配合比能制备透水性能优异的透水沥青混合料;在最佳油石比的条件下,PAC-16和PAC-13级配满足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要求;消石灰等质量替代矿粉能够提高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纤维的加入能够透使水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和冻融劈裂强度比增加,但随着木质纤维增加,最佳油石比也逐渐增加,要重新确定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

曹嘉琦,王志祥[3](2021)在《SBS改性剂老化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研究SBS聚合物改性剂老化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揭示改性沥青老化的机理,首先制备不同老化成分组成的改性沥青,分析其物理特性及流变性能,然后基于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核磁共振试验分析老化沥青官能团的变化,最后基于灰色关联方法分析改性沥青老化前后宏观性能指标与微观结构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在短期老化过程中,基质沥青与改性剂同时老化,但SBS聚合物老化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较大,基质沥青影响相对较小;改性沥青在老化过程中SBS与基质沥青相互保护,共同减轻老化进度;SBS聚合物在老化过程中其结构的丁二烯比苯乙烯先降解。

宋亮,王朝辉,舒诚,刘鲁清[4](2021)在《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研究进展与性能评价》文中认为为进一步推动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技术的发展,梳理总结了国内外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原材料选用情况与制备工艺,明确了其较优掺配方案、制备方法,探讨了SBS/胶粉复合改性机理,全面调查了国内外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流变性能与基本性能,对比评价了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SBS沥青、橡胶沥青的性能差异,并基于数理统计结果与沥青相关规范,划分了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等级。结果表明: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以高速剪切或胶体磨法为主,常用掺配方案及工艺为SBS 2%~3.5%、胶粉10%~20%、沥青加热温度170℃~180℃、剪切速度4 000~5 000 r·min-1;SBS/胶粉对沥青的复合改性过程以物理作用为主,辅以部分化学反应,且沥青组分、胶粉处理工艺将会显着影响改性材料分散状态;SBS与胶粉复合可使两者优势互补,其复合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大幅提高;与基质沥青、橡胶沥青、SBS沥青相比,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优势显着,流变分级基本满足PG 76和PG-22;综合统计箱形图数据节点与相关沥青规范,将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4个等级,并推荐了适用于寒区、温区、热区的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性能要求。鉴于当前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技术研究已有长足进展,建立室内改性工艺与工厂末端生产关系、探究耦合工况下性能演变规律、优化储存稳定技术与施工配套工艺将是其推广亟待攻关的方向。

杨浩[5](2021)在《分形维数在改性沥青性能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分形学在材料学中的发展,分形理论也开始被人们应用于道路沥青研究当中。针对目前该理论在材料学领域的发展,本文采用国内外SBS改性沥青微观结构量化的方法,结合改性沥青自身的特点,以阿尔巴尼亚天然岩沥青、橡胶粉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为代表,建立三种不同掺量改性沥青与分形维数之间的联系,为分形维数作为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提供合理的依据。首先在不同的掺量下制备阿尔巴尼亚岩沥青(ARA)、橡胶粉和SBS三种已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改性沥青,获取不同掺量沥青、不同种类的改性沥青的荧光显微图像。通过IMAGEJ软件对其均匀性分析完成后筛选出合适的荧光图像,利用FRACLAB计算其分形维数,分析微观结构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掺量的改性沥青的相关系数≈1,最大误差均≤5%,说明散点图拟合曲线的拟合结果较好,即此方法计算出的分形维数有着高精确度,并且三种不同的改性沥青有着不同的微观结构,整体趋势相同,与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寻这种关系的可靠性,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建立分形维数与改性沥青基本指标及流变性能之间的联系,分析分形维数用于评价改性沥青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ARA改性沥青在分形维数达到0.9左右时,其基本性能会显着提升,对应的掺量为15%~20%;橡胶沥青的分析维数达到1.4812左右时,表现出良好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对应的掺量约为20%;分形维数1.6916是SBS改性沥青微观结构开始出现连续网状结构的转变点,此时的掺量约为5%。改性沥青的均匀性可以通过微观结构量化的方法得出,分形维数与三大指标、黏度、复数剪切模量、相位角及车辙因子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因此分形维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改性沥青的质量做出评价并可以通过分形维数得到改性沥青的最佳掺量。

崔树宇[6](2021)在《复杂环境下再生沥青性能及扩散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已有大量高等级路面达到使用寿命需要维修或重建,但现有再生技术水平未达到预期目标,实际工程中旧料使用率仍不足50%。目前对再生技术的研究集中在宏观性能方面,而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的扩散规律对再生效果影响十分重要,沥青再生的微观作用机理不明确导致再生剂的进一步应用受到制约,因此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机理探讨,提高路面再生技术水平成为业内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采用室内模拟老化方式制备热氧及紫外老化后的沥青。选择XT-1再生剂恢复老化沥青性能,并进行混溶和扩散两部分试验。混溶部分是将再生剂与老化沥青充分混溶后的再生沥青进行常规性能试验、弯曲梁流变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等宏观试验对再生沥青性能进行评价,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微观试验测试再生沥青微观力学及官能团变化,探讨沥青再生机理。扩散部分是通过设计扩散试件制备方法,将扩散后的沥青通过针入度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原子力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研究扩散规律,得出如下结论:XT-1再生剂可以较好地恢复老化后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及延度,其中对延度恢复弱于针入度及软化点。不同的老化方式会对再生沥青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老化程度较低的紫外老化沥青更易恢复到初始状态。再生剂添加可以较好恢复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再生剂掺量为10%时,SBS改性沥青及基质沥青已基本恢复至初始状态。通过计算针入度指数和复数模量指数发现,再生SBS改性沥青的温度稳定性更好。再生沥青的扩散程度随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的老化方式会对再生沥青的扩散程度产生一定影响,老化程度越低,沥青粘度越小,越有利于再生剂向老化沥青中扩散。同样扩散温度下,再生剂向SBS改性沥青中扩散程度弱于基质沥青。灰关联分析表明对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程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扩散温度,其次是扩散时间、老化程度。原子力显微镜试验表明再生剂对DMT模量影响大于粘附力,随着再生剂扩散进入老化沥青,沥青内部蜂形结构变小,数量变多。红外光谱试验表明再生剂补充了老化沥青中的轻质组分从而恢复沥青性能,通过AI、CI指数可较好地评价基质沥青扩散过程,随扩散温度和时间的增加,再生沥青AI、CI指数上升,通过BI指数发现再生剂XT-1无法恢复SBS改性剂的降解,而是通过调节内部组分达到恢复性能的目的。

李池璇[7](2021)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改性剂与沥青相容性及改性沥青黏附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SBS改性沥青广泛应用于各等级公路面层。SBS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的相容性是保证SBS改性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由于SBS改性剂和基质沥青在分子量、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SBS改性沥青在实际应用中会产生相容性和热存储稳定性差的问题,最终会影响SBS改性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和耐久性。为此本文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手段,通过构建SBS/基质沥青界面模型、SBS改性沥青共混模型和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模型,量化了SBS改性剂与沥青的相容程度及SBS改性沥青与集料的吸附程度,揭示了SBS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相容性机理及其对沥青黏附性的影响规律,对提高SBS改性沥青贮存稳定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在参考已有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好地适用于研究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参数:在模拟过程中,选择时间步长为1 fs,对模型施加周期性边界条件,选择COMPASSⅡ力场对原子进行力场的分配,使用Atom Based法计算范德华非键接相互作用,使用Ewald法计算静电非键接相互作用。确定适用于沥青模拟的NVT和NPT系综,并选择Andersen控温法和Berendsen控压法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其次,构建了基质沥青模型、SBS改性剂模型和集料氧化物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SBS/基质沥青的界面模型、SBS改性沥青共混体系模型和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模型。运用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和退火处理后,使模型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为接下来SBS改性沥青性能的研究奠定基础。其中,对优化后基质沥青模型进行密度和玻璃态转化温度的验证,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适用本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然后,先研究了SBS/基质沥青界面模型,并以界面能、径向分布函数、相对浓度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制备温度对SBS改性沥青相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70℃的制备温度下,两者的相容性更好,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测试验证实了该模拟结果。再研究了SBS改性沥青共混模型,计算了该体系的溶度参数、相互作用能,分析了该体系的均方位移曲线,评价了在不同储存温度下SBS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的相容性,并分析了两者的相容机理,结果发现,160℃的储存温度使得两者的相容性更好。最后,研究了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模型的扩散过程,探讨了不同温度、沥青种类和集料类型对SBS改性沥青与集料黏附性的影响,建立了SBS改性剂与沥青的相容性、SBS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体系的界面能和扩散系数,分析体系运动轨迹的均方位移和相对浓度分布,进一步揭示了SBS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的SBS改性沥青均与碱性集料的黏附性更好,但是温度和沥青种类对黏附性的影响没有一致的规律。综合比较温度、沥青种类和集料种类对SBS改性沥青和集料黏附性的影响,发现集料种类的影响最大,沥青种类次之,温度因素影响最小。本文研究成果对提高SBS改性沥青贮存稳定性、改善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邵斐[8](2021)在《SBS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乳化沥青具有环保、节能、高低温性能优良等特性,在高等级路面的维修与养护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但高SBS含量改性沥青及其乳液制备过程中,存在难以乳化和乳液存储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本文以SK70#沥青为原料,制备了不同SBS含量的SBS改性沥青,并对其进行了基础性能分析和流变性能研究,发现当SBS添加量为6 wt.%时改性沥青宏观性质明显改善,软化点可达82.7℃,5℃延度为25.6 cm,针入度为56.9(0.1mm)。通过显微镜观测发现此时SBS在沥青中的分布状态由“海岛”结构转变为网络结构,形成的网络结构限制了沥青的粘性变形并改善其粘弹性,沥青性能得到较大提高。流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相位角δ较小,在90℃时依旧满足G*/Sinδ ≥1.0 kPa,抗车辙性能优异;在试验频率范围内损耗因子接近1,储能模量较大;同时对于蠕变有着较好的抵抗能力,3.2kPa应力下的蠕变恢复终值大于80%。随后,考察了 4种降粘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其中DV-4降粘剂在高温时能够降低混合体系的粘度,同时提高改性沥青的抗车辙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改性助剂。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优化了降粘剂改性后的SBS改性沥青乳化工艺条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可得固含量为59.9%的改性沥青乳液,激光粒度分布仪分析结果表明乳液中1-10μm的乳化沥青微粒占比达88%,乳液分布均匀,1天存储稳定性为0.8%,5天存储稳定性为4.7%。路用小试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乳液具有良好的封水性能,推荐喷洒量为0.2 kg/m2。

罗学东[9](2021)在《基于宏细观方法的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沥青路面在低温季节容易开裂,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相关研究发现SBS改性沥青具有优异的路用性能,但造价高昂,广泛应用受到限制。胶粉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但存在施工和易性差、易离析等问题,因而对其应用也造成较大影响。为改善上述问题得到低温抗裂性能更佳的改性沥青,将两种改性剂进行复配,制备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CCRMA),并与S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SBSMA)进行对比研究。由于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复合材料,其宏观力学行为与其细观结构特性具有内在联系。故本文基于宏细观试验方法对两种沥青的低温性能、沥青-集料粘附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开裂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老化和冻融循环作用前后的SBS改性沥青(SBS)和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CCR)进行弯曲梁流变(BBR)和红外光谱(FTIR)试验。以m/S值、红外光谱图和化学官能团指数对沥青低温流变性能及化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老化和冻融循环作用均使沥青低温流变性能下降;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沥青低温性能在冻融0-5次间下降速率较快,5次之后下降速率均减缓。相比于水冻循环,盐冻循环下的低温性能较差;无论何种条件下,CCR的低温性能、抗老化及抗冻融能力均优于SBS改性沥青。SBS和胶粉对基质沥青进行单一改性或复合改性时,均未发生明显化学反应;老化过程中两种沥青均发生化学反应,冻融循环过程中主要是沥青与溶解在水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盐并未与沥青发生明显化学反应;此外,不同条件下羟基和芳环指数的变化与沥青流变性能呈极强相关性,进一步从细观化学特性角度解释了宏观BBR试验结果,相对于芳环,羟基指数更能准确反映沥青的低温流变性能。其次,基于接触角测量和AFM试验,利用表面能和粘附功从宏细观角度对不同条件下两种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进行分析;从细观尺度对沥青的DMT模量均值(ADMT)和DMT模量均方根误差Rq进行分析;并对宏细观力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老化和冻融循环作用均使SBS和CCR改性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下降,降低了沥青-集料界面的抗开裂能力;相比水冻循环,盐冻循环作用下的粘附性较差;无论何种条件下,CCR与集料粘结性能较好,即其与集料界面抗裂能力较强。不同条件下沥青宏观流变性能的降低在细观力学角度表现为ADMT值和Rq增大,即沥青的弹性增大,变形能力下降,在外部荷载作用下其表面更易发生应力集中现象,促使裂缝生成。不同条件下SBS与CCR改性沥青在两种尺度下的力学特性均呈现较强相关性,证明沥青的细观性能会影响其宏观性能。然后对不同条件下SBSMA和CCRMA进行约束试件温度应力试验和基于数字图像技术(DIC)的小梁三点弯曲试验,采用冻断温度、断裂力学指标(断裂能密度Gd、临界断裂韧度Jc)以及基于应变场定义的指标(临界应变Ez、应变导数Eˊ(t)),分别从宏细观尺度对SBSMA与CCRMA的低温开裂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宏细观低温性能评价指标与冻断温度进行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老化和冻融循环作用降低了沥青混合料抗开裂特性;相比水冻循环,盐冻循环下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较差;无论何种条件下,CCRMA的低温抗裂性能、抗老化及抗冻融能力均优于SBSMA;冻断试验中,冻断温度与转化点温度可较好的反映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条件下低温开裂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灰关联分析,推荐在宏观层面使用Gd、细观层面使用Ez作为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特性评价指标。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沥青低温性能和沥青-集料粘附性对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低温流变性和沥青-集料粘附性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有重要影响,其中沥青-集料的粘附性对其影响较大。

张雪飞[10](2021)在《木焦油基再生沥青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沥青路面具有优良的行车体验,易于修复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耐久性不足,易老化破坏的缺点。老化后的路面材料经铣刨后会产生大量的废旧沥青,合理有效地利用废旧沥青可以节约石油沥青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我国毛竹产量排名世界第一,具有丰富的毛竹资源,本文采用环境友好、来源广泛的毛竹裂解木焦油作为老化沥青再生剂的主体部分,附以生物质纤维等其他添加剂制备复合再生剂再生老化70#基质沥青及SBS改性沥青。以RA-102再生剂作为对照组,结合物理性能、流变性能、化学特性及微观特性等试验探究木焦油基再生剂沥青结(混)合料的性能和再生机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法得出木焦油基再生剂各组分占老化沥青质量的比例为:15%木焦油、0.3%生物质纤维、5%增塑剂、0.3%增容剂、1%稳定剂。(2)与RA-102再生沥青相比,木焦油基再生沥青具有更好的热储存稳定性,木焦油基再生剂不易与沥青产生分离,在搅拌均匀的前提下,木焦油基再生沥青的可储存时间更长,使用性能更稳定。(3)物理和流变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木焦油基再生剂可显着提高老化沥青的低温延展性和抗裂性能,但会略微降低老化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由于生物质纤维的加筋作用,木焦油基再生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略优于RA-102再生沥青。(4)组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老化沥青相比,木焦油基再生剂再生沥青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少,再生剂可通过稀释作用溶解老化沥青质,补充轻质组分达到恢复老化沥青使用性能的效果。红外光谱试验结果表明沥青再生后S=O键和C-O键强度减弱,再生SBS改性沥青还表现出对应丁二烯的C=C键强度略微增强,木焦油基再生剂可与SBS改性剂发生化学反应,修复改性剂的网状结构。(5)微观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木焦油基再生剂可促进老化沥青蜂状结构的分解,减小蜂状结构的面积占比,提高分散相和连续相的含量,减小沥青表面的粗糙度,较好地恢复老化沥青的表面形貌。(6)AC-13型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木焦油与生物质纤维协同作用可显着提升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柔韧性,改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木焦油基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优于RA-102再生沥青混合料。研究木焦油及其复合再生剂对老化沥青使用性能恢复的内在机制对实现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提高我国废旧沥青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作用与实践意义。

二、SBS改性沥青性能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BS改性沥青性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SBS改性沥青高温存储过程中性能衰减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研究方案设计
    2.2 室内宏观性能评价
    2.3 红外光谱法微观结构在线检测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基于宏观试验的SBS改性沥青性能衰减机理研究
    3.2 基于红外光谱在线检测的SBS改性沥青性能衰减机理研究
4 结论

(2)SBS改性沥青及透水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SBS改性沥青制备工艺研究
    2.1 试验原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SBS改性剂
        2.1.3 增溶剂
    2.2 试验方法和仪器
    2.3 制备流程
    2.4 制备SBS改性沥青影响因素分析
    2.5 正交试验设计
    2.6 试验结果分析
        2.6.1 SBS掺量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2.6.2 芳烃油掺量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2.6.3 搅拌时间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2.6.4 温度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2.7 搅拌温度确定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研究
    3.1 稳定剂
    3.2 制备流程和试验设计
    3.3 试验方案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BS改性沥青硫化与黏附性研究
    4.1 高黏改性沥青的简介与控制指标
    4.2 硫磺对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4.3 SBS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分析
    4.4 SBS改性沥青机理分析
    4.5 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研究
        4.5.1 沥青与集料黏附性试验
        4.5.2 沥青与集料黏附性破坏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研究
    5.1 原材料
        5.1.1 沥青
        5.1.2 集料与矿粉
    5.2 试验方法
        5.2.1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5.2.2 冻融劈裂试验
        5.2.3 空隙率
        5.2.4 连通空隙率
        5.2.5 渗水试验
    5.3 透水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确定
    5.4 试验仪器
    5.5 试验结果与讨论
        5.5.1 2.36mm通过率与空隙率关系曲线
        5.5.2 初选矿料级配下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
    5.6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掺剂对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6.1 外掺剂
    6.2 试验方法
    6.3 试验仪器
    6.4 试验结果分析
        6.4.1 消石灰对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
        6.4.2 纤维稳定剂对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
    7.2 本文主要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3)SBS改性剂老化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
    1.2 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2 试验方法和思路
    2.1 温度扫描试验
    2.2 BBR试验
    2.3 MSCR试验
    2.4 FTIR分析
    2.5 13C-NMR分析
    2.6 灰色关联分析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改性沥青性能
        3.1.1 常规指标
        3.1.2 温度扫描试验
        3.1.3 BBR试验
        3.1.4 MSCR试验
    3.2 红外光谱分析
    3.3 13C-NMR分析
    3.4 灰色关联度分析
4 结论

(4)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研究进展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改性材料调查与评价
    1.1 胶 粉
        1.1.1 废胎胶粉种类
        1.1.2 胶粉处理工艺
        1.1.3 胶粉粒径
    1.2 SBS
        1.2.1 SBS分子间结合方式
        1.2.2 SBS嵌段比
        1.2.3 SBS相对分子量
    1.3 助 剂
2 SBS/胶粉复合改性工艺调查与评价
    2.1 材料配比
    2.2 制备工艺
3 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机理
    3.1 红外光谱分析
    3.2 荧光显微镜分析
    3.3 TG, DSC分析
4 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性能调查与评价
    4.1 流变性能调查与评价
    4.2 常规性能分析
    4.3 沥青性能对比
5 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等级划分
6 结 语

(5)分形维数在改性沥青性能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改性沥青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2.2 分形维数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形维数原理与样品制备
    2.1 试验原理
        2.1.1 分形维数的计算原理
        2.1.2 改性沥青均匀性分析方法
    2.2 试验样品的基本性能
        2.2.1 基质沥青
        2.2.2 改性剂
    2.3 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与基本性能
        2.3.1 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
        2.3.2 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沥青中分形维数的计算
    3.1 荧光显微镜的成像研究
        3.1.1 试验样品制备
        3.1.2 改性沥青改性结果的荧光分析
    3.2 改性沥青均匀性研究
        3.2.1 IMAGEJ软件处理方法
        3.2.2 改性沥青均匀性结果研究
    3.3 分形维数的计算
        3.3.1 ARA改性沥青的分形维数计算
        3.3.2 橡胶粉改性沥青的分形维数计算
        3.3.3 SBS改性沥青的分形维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研究
    4.1 改性沥青流变性能试验
    4.2 改性沥青温度扫描试验研究
        4.2.1 复数剪切模量
        4.2.2 相位角
        4.2.3 车辙因子
    4.3 改性沥青黏度特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形维数与改性沥青性能之间的联系
    5.1 分形维数与基本指标的联系
        5.1.1 分形维数与基本指标之间的联系研究(ARA)
        5.1.2 分形维数与基本指标之间的联系研究(Rubber powder)
        5.1.3 分形维数与基本指标之间的联系研究(SBS)
        5.1.4 分形维数与改性沥青黏度特性研究
    5.2 分形维数与动态温度扫描试验分析研究
        5.2.1 基于分形维数的动态扫描试验研究(ARA)
        5.2.2 基于分形维数的动态扫描试验研究(Rubber powder)
        5.2.3 基于分形维数的动态扫描试验研究(SBS)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复杂环境下再生沥青性能及扩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2.2 再生沥青扩散研究现状
        1.2.3 沥青微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再生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沥青三大指标试验
        2.2.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2.2.3 弯曲梁流变试验仪
        2.2.4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
        2.2.5 红外光谱试验
    2.3 扩散研究方案选择
        2.3.1 再生剂-沥青体系扩散情况分析
        2.3.2 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2.4 试样制备方法
        2.4.1 老化沥青的制备
        2.4.2 再生沥青的制备
        2.4.3 弯曲梁流变试验样品制备
        2.4.4 原子力显微镜试样制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沥青常规性能研究
    3.1 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三大指标研究
        3.1.1 老化及再生沥青的针入度分析
        3.1.2 老化及再生沥青的延度分析
        3.1.3 老化及再生沥青的软化点分析
    3.2 再生沥青低温蠕变特性研究
        3.2.1 再生沥青低温性能变化规律
        3.2.2 老化对再生沥青低温性能影响
        3.2.3 温度对再生沥青低温性能的影响
        3.2.4 再生剂掺量对再生沥青低温性能的影响
        3.2.5 沥青临界低温分级
    3.3 再生沥青中温性能研究
        3.3.1 再生沥青动态剪切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3.3.2 再生沥青疲劳性能分析
        3.3.3 沥青感温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沥青宏观扩散性能研究
    4.1 基于针入度的再生剂扩散性能分析
        4.1.1 试验方法
        4.1.2 再生沥青针入度结果分析
        4.1.3 老化方式对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的影响
        4.1.4 温度对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的影响
        4.1.5 时间对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的影响
    4.2 基于DSR的再生剂扩散性能研究
        4.2.1 试验方案设计
        4.2.2 再生剂-老化沥青体系扩散规律影响因素
    4.3 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程度灰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FM微观再生及扩散机理研究
    5.1 杨氏模量与粘附力
        5.1.1 杨氏模量力学模型
        5.1.2 粘附力模型
    5.2 老化及再生后的DMT模量和粘附力
    5.3 基于AFM再生及扩散机理分析
        5.3.1 扩散过程微观形貌研究
        5.3.2 扩散过程微观力学指标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红外光谱再生机理及扩散性能研究
    6.1 基质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6.1.1 基质沥青老化及再生红外光谱分析
        6.1.2 再生剂-基质沥青扩散体系红外光谱分析
    6.2 SBS改性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6.2.1 SBS改性沥青老化及再生红外光谱分析
        6.2.2 再生剂-SBS改性沥青扩散体系红外光谱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改性剂与沥青相容性及改性沥青黏附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分子模拟的沥青模型研究现状
        1.2.2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沥青性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2.3 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研究现状
        1.2.4 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理论基础
    2.1 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
        2.1.1 牛顿运动方程
        2.1.2 积分算法基本介绍
        2.1.3 时间步长选取
    2.2 力场基本介绍
        2.2.1 力场基本组成
        2.2.2 力场选取
    2.3 边界条件选取
        2.3.1 非周期性边界条件
        2.3.2 周期性边界条件
    2.4 非键接力计算方法选取
    2.5 热力学控制系统选取
        2.5.1 系综选取
        2.5.2 温度控制方法选取
        2.5.3 压力控制法选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改性沥青性能研究模型构建
    3.1 基质沥青模型构建
        3.1.1 基质沥青模型分子结构选取
        3.1.2 基质沥青模型建立
        3.1.3 基质沥青模型的优化和退火处理
        3.1.4 基质沥青模型的适用性验证
    3.2 改性剂模型构建
        3.2.1 改性剂模型分子结构选取
        3.2.2 改性剂模型建立
    3.3 SBS/基质沥青界面模型构建
    3.4 SBS改性沥青共混模型构建
    3.5 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模型构建
        3.5.1 集料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及选取
        3.5.2 集料氧化物模型构建
        3.5.3 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模型构建
        3.5.4 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模型优化和退火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BS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相容性研究
    4.1 SBS/基质沥青界面体系相容性研究
        4.1.1 SBS/基质沥青界面体系模拟方法
        4.1.2 SBS/基质沥青界面体系模拟过程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4.1.3 SBS/基质沥青界面体系界面能研究
        4.1.4 SBS/基质沥青界面体系相对浓度研究
        4.1.5 SBS/基质沥青界面体系径向分布函数研究
        4.1.6 SBS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相容性试验验证
    4.2 SBS改性沥青共混体系相容性研究
        4.2.1 SBS改性沥青共混体系模拟方法
        4.2.2 SBS改性沥青共混体系溶度参数研究
        4.2.3 SBS改性沥青共混体系相互作用能研究
        4.2.4 SBS改性沥青共混体系均方位移曲线变化规律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BS改性沥青与集料黏附性研究
    5.1 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体系模拟方法
    5.2 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体系模拟过程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5.3 SBS改性沥青/集料体系界面能研究
        5.3.1 界面能模拟原理与方法
        5.3.2 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体系界面能变化规律分析
    5.4 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体系的扩散行为研究
        5.4.1 扩散机理及计算方法
        5.4.2 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体系扩散行为分析
    5.5 SBS改性沥青/集料界面体系相对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SBS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聚合物改性沥青
        1.2.1 聚合物改性剂类型
        1.2.2 聚合物和沥青的相容性
    1.3 乳化沥青
        1.3.1 乳化沥青的应用
        1.3.2 改性乳化沥青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聚合物改性沥青研究进展
        1.4.2 乳化沥青技术研究进展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针入度
        2.3.2 软化点
        2.3.3 延度
        2.3.4 弹性恢复率
        2.3.5 沥青四组分的测定(TLC-FID法)
        2.3.6 布氏旋转粘度
        2.3.7 离析管稳定度
        2.3.8 改性沥青微观形貌
        2.3.9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2.3.10 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
        2.3.11 沥青路面平均构造深度试验
        2.3.12 摆式仪测定路面摩擦系数
第3章 SBS改性沥青的制备及基础性能分析
    3.1 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3.2 SBS改性沥青性能分析
        3.2.1 SBS改性沥青离析性能评价
        3.2.2 SBS改性沥青基础性能分析
        3.2.3 SBS改性沥青弹性恢复性能测定
        3.2.4 SBS改性沥青的粘度特性曲线
        3.2.5 SBS改性沥青的微观性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SBS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研究
    4.1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原理
    4.2 SBS改性沥青黏温特性
    4.3 SBS改性沥青温度扫描试验
        4.3.1 高温性能分析
        4.3.2 抗车辙性能分析
    4.4 SBS改性沥青频率扫描试验
        4.4.1 复数粘度η~*的频率依赖性
        4.4.2 复合剪切模量G~*的频率依赖性
        4.4.3 相位角δ的频率依赖性
        4.4.4 SBS改性沥青粘弹性分析
    4.5 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BS改性沥青的乳化与应用考察
    5.1 改性助剂的选择
    5.2 改性助剂对SBS改性沥青基本性质的影响
        5.2.1 改性助剂对SBS改性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5.2.2 改性助剂对SBS改性沥青弹性恢复性能的影响
        5.2.3 改性助剂对SBS改性沥青高温存储性能的影响
        5.2.4 改性助剂降粘效果评价
    5.3 改性助剂对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5.3.1 改性助剂对SBS改性沥青抗车辙性能的影响
        5.3.2 改性助剂对SBS改性沥青蠕变恢复性能的影响
    5.4 SBS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
        5.4.1 实验原料
        5.4.2 工艺路线
    5.5 SBS改性乳化沥青乳液性能分析
        5.5.1 乳液基本性质
        5.5.2 乳液微观性质
    5.6 乳化SBS改性沥青路面试验
        5.6.1 施工方案设计
        5.6.2 抗滑性能
        5.6.3 封水性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基于宏细观方法的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老化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影响的研究现状
        1.2.3 盐冻融循环作用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影响的研究现状
        1.2.4 基于宏细观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性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及试件制备
    2.2 老化及冻融循环试验设计
        2.2.1 老化试验设计
        2.2.2 冻融循环试验设计
    2.3 改性沥青低温流变特性与化学特性试验
        2.3.1 沥青弯曲蠕变劲度(BBR)试验
        2.3.2 红外光谱(FTIR)试验
    2.4 改性沥青粘附特性与力学特性试验
        2.4.1 接触角测量试验
        2.4.2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2.5 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特性试验
        2.5.1 约束试件温度应力试验
        2.5.2 基于DIC技术的小梁三点弯曲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沥青的低温流变及其与集料间粘附特性分析
    3.1 改性沥青低温流变及化学特性分析
        3.1.1 B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1.2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3.1.3 化学官能团对低温流变特性的影响
    3.2 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的改性沥青粘附性分析
        3.2.1 表面能理论及相关表面能参数计算
        3.2.2 沥青的粘聚性分析
        3.2.3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分析
    3.3 基于AFM的改性沥青细观力学特性分析
        3.3.1 粘附力模型与DMT模量模型
        3.3.2 沥青粘附力分析
        3.3.3 沥青DMT模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3.3.4 沥青宏细观力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宏观尺度下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特性分析
    4.1 约束试件温度应力试验分析
        4.1.1 试验评价指标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基于断裂力学的小梁弯曲试验分析
        4.2.1 试验评价指标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细观尺度下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特性分析
    5.1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5.2 加载过程中应变场的特征云图分析
        5.2.1 水平应变场特征云图分析
        5.2.2 竖直应变场特征云图分析
    5.3 基于应变场的细观开裂特性分析
        5.3.1 沥青混合料细观开裂特性表征
        5.3.2 沥青混合料细观开裂特性分析
    5.4 沥青混合料宏细观低温开裂指标相关性分析
    5.5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评价指标关联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10)木焦油基再生沥青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路线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路线
        1.3.2 研究内容
2 木焦油基再生剂与再生沥青的制备
    2.1 原样沥青
    2.2 老化沥青的制备
    2.3 木焦油基再生剂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3.1 原材料
        2.3.2 正交试验
        2.3.3 再生剂施工安全性
        2.3.4 再生剂热稳定性
    2.4 再生沥青的制备
    2.5 本章小结
3 木焦油基再生沥青的储存稳定性
    3.1 试样制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软化点试验
        3.2.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
        3.2.3 组分分析试验(SARA)
        3.2.4 红外光谱试验(FTIR)
    3.3 储存稳定性测试结果
        3.3.1 软化点试验
        3.3.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3.3.3 组分分析试验
        3.3.4 红外光谱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木焦油基再生沥青结合料性能表征与作用机制
    4.1 试验方法
        4.1.1 物理性能
        4.1.2 流变性能
        4.1.3 化学特性
        4.1.4 微观特性
    4.2 测试结果分析
        4.2.1 物理性能
        4.2.2 流变性能
        4.2.3 化学特性
        4.2.4 微观特性
    4.3 本章小结
5 木焦油基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5.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1.1 沥青
        5.1.2 集料和矿粉
        5.1.3 混合料配合比
    5.2 试验方法
        5.2.1 高温性能
        5.2.2 低温性能
        5.2.3 水稳定性
        5.2.4 抗老化性能
    5.3 测试结果分析
        5.3.1 高温性能
        5.3.2 低温性能
        5.3.3 水稳定性
        5.3.4 抗老化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四、SBS改性沥青性能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SBS改性沥青高温存储过程中性能衰减机理的研究[J]. 王改霞,董夫强,姜萌萌,宋立飞,王进成.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1(06)
  • [2]SBS改性沥青及透水混合料性能研究[D]. 罗航宇. 长春工程学院, 2021
  • [3]SBS改性剂老化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J]. 曹嘉琦,王志祥.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1(05)
  • [4]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研究进展与性能评价[J]. 宋亮,王朝辉,舒诚,刘鲁清. 中国公路学报, 2021(10)
  • [5]分形维数在改性沥青性能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杨浩. 广西大学, 2021(12)
  • [6]复杂环境下再生沥青性能及扩散机理研究[D]. 崔树宇.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7]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改性剂与沥青相容性及改性沥青黏附性研究[D]. 李池璇.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8]SBS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工艺研究[D]. 邵斐.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9]基于宏细观方法的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特性研究[D]. 罗学东.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10]木焦油基再生沥青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雪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SBS改性沥青性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