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继发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论文文献综述)
何军玲[1](2019)在《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flow lmaging,CDFI)对伴有眼部缺血性疾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n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 stenting,CAS)治疗前、治疗后颈部血管及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检查,以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眼缺血性疾病的疗效。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血管外科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或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需行血运重建手术治疗(包括CEA和CAS)的患者40例,检测颈动脉有无狭窄、斑块动以及颈内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cm/s)、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cm/s)、阻力指数(resistanee index,RI),RI=(PSV—EDV)/PSV。研究结果: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术3月后,眼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增加,阻力指数RI显着降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两种治疗都有助于改善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眼缺血性疾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眼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越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有效的改善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测量颈内动脉、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因其无创、可重复、操作方便、费用低,是判断颈部及眼部循环情况理想的检查方法,且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尹晓亮[2](2019)在《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目的 汇总已发表关于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NAICAO)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文章,系统性评价对NAICAO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获取关于NAICAO行血管内治疗的文献,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本次研究的报道,提取关于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随访的累积死亡率、再发卒中发生率等指标。对各效应量合并前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或meta回归,对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单臂研究的各个效应量进行合并,对有两组比较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上述汇总结果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校正,判别所合并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结果 单臂研究汇总结果显示,总体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6%,95%CI(0.66,0.8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3%,95%CI(3.8,10.3)。成功再通组和未获再通组累积再发卒中发生率和累积死亡率分别为3.6%比13.3%和13%比31%,校正后的RR值分别为 0.57,95%CI(0.343,0.945)和 0.95,95%CI(0.32,1.08)。结论 对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在技术上安全可行且成功率较高。获得再通者较未获得再通者相比再发卒中的风险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的也存在降低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目的 评价血管内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的技术成功率、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量化模型对再通成功率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经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和手术资料,通过随访获取患者预后和生存信息。按手术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再通组和未获再通组,通过设定的主要和次要结局事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导致出现结局事件的风险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法对比二组患者发生结局事件的风险比例;通过Nomogram图预测手术再通的成功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9位患者,62例次手术,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5.81%,围术期并发症6.45%,平均随访时间为36.53±3.92个月。成功再通组与未获再通组患者主要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52%和23.08%,导致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颈动脉闭塞和糖尿病。二组患者在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上有显着性差异,RR=0.16,95%CI(0.03,0.84)。本研究提出的预测模型经验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 成功的血管再通能显着降低再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相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AS治疗,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并未额外增加围手术期卒中风险。本预测模型可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特点进行量化以准确数据预测再通成功概率。第三部分目的 为掌握全面的脑血运重建技术,采用大鼠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建立适于神经外科医师进行显微血管吻合综合训练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成年SD大鼠,全身麻醉后开腹,显露并充分游离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测量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长度及各节段管径。选择无分支动脉发出且较长节段的腹主动脉主干行端-端血管吻合术,一侧髂总动脉和骶正中动脉进行端-侧吻合,双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及侧-侧吻合术。术中采用“挤牛奶技术”检查各吻合口的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12只SD大鼠成功的进行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的解剖分离,每只大鼠可供完成4次血管吻合练习。在左肾动脉下方直至右侧髂腰动脉之间的腹主动脉主干长度(15.6±2.50)mm,管径(1.6±0.26)mm,行端-端吻合;骶正中动脉平均管径(0.80±0.08)mm,做鱼嘴状切开后,与右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左侧髂总动脉长(9.0±1.52)mm,管径(1.0±0.16)mm,在其发出处切断,与右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双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后其远段并行排列有(5.1±0.36)mm的长度可行侧-侧吻合。结论 大鼠腹主动脉-髂总动脉模型可较为全面地用于模拟神经外科常用血管旁路移植术式,适于有一定显微外科技术基础的神经外科医师进行系统的血管吻合训练。
赵浩,潘文龙,沈春森,罗永春,张振海,张强,徐如祥[3](2018)在《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以外伤性原因导致的CCF多发,自发性CCF因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对自发性CCF的诊治目前主要依据临床经验总结,缺乏规范的诊治规范指南。近年来,随着自发性CCF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综合病例报道分析,现将自发性CCF临床诊治方面进行综述。
刘彦超[4](2014)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治疗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TCCF)是指由外伤引起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其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的异常动静脉交通,并由此引发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颅内杂音、视力下降、眼球固定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由于海绵窦与颈内动脉之间特殊的解剖位置关系,此病在颅脑外伤中的发病率约为2.5%,在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中约占75%,若累及颅底骨折时,此病的发生率可达4%,其中青年男性发生率相对较高。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resis, ONP)是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生颈动脉海绵窦瘘,直接和间接的机制将在短时间内造成动眼神经部分麻痹甚至完全麻痹。随着海绵窦及引流静脉内的压力逐渐升高,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颅内吹风样杂音等临床表现也会越来越突出。其中,大多数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单侧或双侧复视及眶周疼痛等。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动眼神经、视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损伤,严重时可造成视力永久性丧失、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偏瘫、失语、甚至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目前,随着血管内栓塞材料的不断更新改进,栓塞技术的日趋成熟,治疗经验的丰富,治疗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以及众多学者对TCCF更深层次的研究,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及预后也越来越好。当前使用的栓塞材料主要有球囊、弹簧圈、Onyx胶、NBCA胶、覆膜支架等。采用可解脱性球囊行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是一种创伤性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相对较经济、复发率低的方法,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首选方法,目前已取代外科手术治疗TCCF。TCCF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视力,消除颅内杂音,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减少颅内出血的风险等。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是闭塞瘘口,同时保持颈内动脉的通畅性。在治疗上与外科手术相比,血管内球囊栓塞是一种创伤性较小、相对较经济的方法,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一些瘘口较为复杂的海绵窦瘘患者,还需选择性地闭塞患侧颈内动脉,甚至有时还需联合应用栓塞材料,以达到闭塞瘘口的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大量TCCF病例,对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使用材料、预后及随访资料等进行筛选并纳入标准,找出影响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时间的相关因素,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动眼神经术后恢复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目的:探讨由外伤引起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动眼神经麻痹经球囊栓塞治疗后,动眼神经恢复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总结采用球囊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经验,为今后预防及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临床采用可解脱性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提供经验性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由外伤引起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动眼神经麻痹患者9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瘘口的位置、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眼突的位置、球囊使用的数量、颈内动脉的状态及术前动眼神经出现麻痹症状到治疗的时间等因素。所有患者均常规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并置入8F股动脉鞘,经5F造影管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海绵窦瘘及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后,将8F指引管置入患侧颈内动脉C5段(岩骨段),立即按照病人体重给予全身肝素化。选择合适型号的球囊并安装在Magic BDPE微导管上,随血流漂浮至瘘口并进入海绵窦内,将非离子等渗碘造影剂缓慢充盈球囊并适时造影,直至瘘口完全闭塞。栓塞术后常规静脉注射鱼精蛋白(10mg/1000U肝素钠)中和肝素钠逆转抗凝。术后给卧床休息24h-72h,必要时给予扩容、抗凝等药物。所有统计学资料用SPSS13.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以(x±s)表示。若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两组独立样品间均数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资料时采用配对t检验;若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取a=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预后时间的相关因素,并总结应用可解脱性球囊治疗TCCF的临床经验及注意事项。结果:纳入标准的98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34.2岁(8-60岁)。动眼神经完全麻痹者有22例(22.4%),部分麻痹者76(77.6%)。其中瘘口位于C2段10例(10.2%),C3段29例(29.6%),C4段54例(55.1%),C5段5例(5.1%)。左侧眼球突出者有50例(51%),右侧眼球突出者有41例(41.8%),双侧眼球突出者有7例(7.1%)。病人从出现症状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34.9(9-3655)天,术后动眼神经平均恢复时间为33天(3-180天)。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3-95个月),90例(91.8%)患者1次成功栓塞,8例(8.2%)患者于第一次栓塞后四周内球囊泄露复发,经再次栓塞后达到完全治愈。其中有94例(94/98)患者在闭塞了瘘口的同时保留颈内动脉,颈内动脉保留率为95.9%,无并发症及死亡。所有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均得到完全恢复。且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时间与瘘口所在的位置(p=0.007)、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p=0.003)、球囊使用数量(p=0.000)和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到治疗的时间(p=0.000)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之,采用可解脱性球囊行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的患者术后动眼神经的功能均得到了完全恢复。上睑提肌和内直肌恢复较快,分布于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及上、下直肌也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年龄(p=0.355)、性别(p=0.372)、眼球突出的位置(p=0.067)及颈内动脉闭塞与否(p=0.869)与动眼神经麻痹术后恢复时间之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按照瘘口的位置分析,10例(10.2%)位于C2段,29例(39.6%)位于C3段,44例(55.1%)位于C4段,5例(5.1%)位于C5段。我们发现瘘口的位置与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时间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进一步研究表明当瘘口处于海绵窦段(C4段,54例,55.1%)与非海绵窦段(非C4段,44例,44.9%)时,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Z=-3.044;P=0.002)。所有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可分为部分麻痹和完全麻痹两组。其中部分麻痹患者有76例(77.6%),完全麻痹患者有22例(22.4%)。研究表明,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与术后动眼神经恢复的时间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根据患者术中使用球囊的数量我们发现,84例(85.7%)患者使用球囊的数量少于3个,14例(14.3%)患者术中使用球囊的数量均在3个及以上。患者的随访研究表明,术中使用球囊的数量的多少与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时间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在研究颈内动脉是否保留时,我们发现94例(95.9%)成功闭塞了瘘口并且保留了颈内动脉的通畅性,然而剩余4例(4.1%)患者因为严重的盗血现象及其他一些原因而不得不选择闭塞患侧颈内动脉以达到闭塞瘘口的目的。研究表明,颈内动脉闭塞与否与动眼神经麻痹术后恢复时间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869)。研究中我们发现动眼神经从出现麻痹到治疗的时间(平均334.9天)与患者术后动眼神经恢复的时间(平均33天)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r=0.584,p=0.000)。即当患者术前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到治疗的时间越长,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时间越长。结论:使用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作为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术后动眼神经恢复的时间与术前动眼神经从出现麻痹到治疗的时间、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以及术中使用球囊的数量有关。一旦发生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应当及时有效地治疗。
王一玮,钟勇,马瑾,杨宁,王客非,姜洋[5](2014)在《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CF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确诊的23例C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眼部特征、神经系统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比较直接型与间接型CCFs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结果眼部症状为主要的就诊原因(78.3%)。结膜充血、水肿(78.3%)、眼球突出(69.6%)、眼球运动障碍(56.5%)是最常见的体征。直接型CCFs 13例(56.5%),间接型CCFs 10例(43.5%),前者多有头颅外伤史(61.5%比10.0%)、更易引起颅内血管杂音(69.2%比20.0%)。9例患者曾被误诊,眼压升高、眼红、复视等非特异性表现是常见误诊原因。结论 CCFs的临床表现多样,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对于慢性红眼、结膜水肿、突眼及眼球运动障碍的患者,眼科医生应高度警惕CCFs的可能,应详细询问病史、行专科检查并借助影像学技术以明确诊断。
赵薇,马麦聪,尹智坚,李才锐[6](2013)在《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1例》文中研究说明颈动脉与海绵窦的直接交通即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眼科综合征。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在临床上很少见,现报道1例。患者女,67岁,因"左眼视力下降伴眼球胀痛、眼凸3月"就诊。既往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行眼眶和头颅CT扫描,并诊断为眼眶"炎性假瘤",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症状无缓解,于2010年6月来我院就诊。
潘晓辉,张家成,郭飞[7](2012)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CF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治疗情况。结果 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眼科症状为主,分别行B超、CT或MRI检查时发现,其中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并以介入治疗。12例患者介入治疗后瘘口完全闭塞,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特征性眼部表现结合眼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CCF。DSA检查及介入治疗仍是目前最理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车晶晶,陈旭,郭燕军,脱厚珍,王佳伟,李继梅[8](2012)在《双侧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一例》文中指出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3岁。主因持续性左额及左眼疼痛伴视物模糊5个月,于2011年5月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左侧额部为主,呈持续性胀痛伴左侧眼球胀痛,睁眼后症状加重,伴左眼视物模糊,继而出现流涕、鼻部胀痛,先后就诊于眼科、神经内科,予以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效果欠佳。3个月前自觉"鼻部发酸并左侧耳鸣",如"脉搏"搏动样,就诊于耳鼻
李晓明[9](2010)在《前循环动脉瘤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眼部表现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前循环动脉瘤及颅内海绵窦血栓形成是严重的两种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死亡率高。前循环动脉瘤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常伴特征性的眼部临床表现,且患者常因临床表现首发于眼部而于眼科诊治。前循环动脉瘤常导致动眼神经麻痹和(或)外展神经麻痹以及因动脉瘤压迫导致视力逐渐下降。颅内静脉都血栓形成常因颅内压增高导致双侧视乳头水肿,部分病例伴有轻度外展神经麻痹,眼科医生多对两种疾病了解不够,且国内对其相应的表现缺乏相对系统细致的研究。本研究针对前循环动脉瘤和颅内静脉都血栓形成眼部表现进行详细细致的分析,对前循环动脉瘤常见眼部表现及不同部位动脉瘤眼部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对前循环动脉瘤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眼部表现特点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为眼科医生诊治这两种疾病提供参考。
杨文芝,吴强,杜新华,宋蓓雯[10](2009)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观察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并观察其治疗结果。方法回顾分析6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 4例患者行瘘口栓塞术,其中3例瘘口闭塞,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视力恢复,眼压保持正常范围;1例瘘口未完全闭塞,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患者未行瘘口栓塞术。结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早期眼部的体征和症状不典型,易导致误诊和漏诊。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须综合考虑瘘口大小、引流量的大小、临床症状以及患者年龄、病程、全身状况等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
二、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继发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继发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荟萃分析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系统评价技术路线 |
2.2 检索策略 |
2.3 检索途径 |
2.4 文献筛选 |
2.5 入选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2.7 纳入Meta分析研究的质量评价 |
2.8 数据提取 |
2.9 统计分析 |
2.9.1 效应量的选择及合并 |
2.9.2 异质性检验 |
2.9.3 对存在明显异质性的研究进行处理 |
2.9.4 敏感性分析 |
2.9.5 发表偏倚 |
2.9.6 统计及作图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和质量评价 |
3.3 手术再通成功率 |
3.4 累积全因死亡率 |
3.5 累积再发缺血性卒中发生率 |
3.6 含对照组研究的meta分析 |
3.7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再闭塞率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队列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流程图 |
2.2 研究对象 |
2.2.1 入选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临床资料及数据获取 |
2.4 治疗经过 |
2.4.1 术前准备 |
2.4.2 手术操作过程 |
2.4.3 基于DSA的颈动脉闭塞影像学特点及分型 |
2.5 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
2.6 随访 |
2.6.1 门诊随访 |
2.6.2 电话随访 |
2.7 结局事件 |
2.7.1 主要结局事件 |
2.7.2 次要结局事件 |
2.8 统计分析及作图 |
2.8.1 计量资料 |
2.8.2 计数资料 |
2.8.3 多因素分析 |
3. 结果 |
3.1 成功再通组与未获再通组基线情况 |
3.2 手术结果 |
3.3 结局事件 |
3.3.1 主要结局事件 |
3.3.2 次要结局事件 |
3.3.3 全部结局事件 |
3.4 主要结局事件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3.5 颈内动脉颈段(C1段)闭塞再通成功率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
3.5.1 多因素分析及建模 |
3.5.2 预测模型的量化评分 |
3.5.3 对预测模型进行校正 |
3.5.4 预测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3.5.5 内部验证 |
3.6 颈内动脉C1段闭塞成功再通后应用不同血管重建方式的对比分析 |
3.7 典型病例 |
3.7.1 病例1:单纯球囊管腔重建 |
3.7.2 病例2:颈动脉分叉部单支架管腔重建 |
3.7.3 病例3:颈动脉闭塞全颈段管腔重建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脑血运重建手术训练模型的建立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手术器械 |
2.3 手术方法 |
3. 结果 |
3.1 端-端吻合 |
3.2 端-侧吻合 |
3.3 侧-侧吻合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临床诊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因分析及临床分型 |
二、临床表现 |
三、影像学依据 |
四、治疗方法 |
五、疗效评价 |
(4)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治疗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治疗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可解脱性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技术要点及经验介绍 |
1. 术中注意事项 |
2. 术后处理 |
3. 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资料 |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结果 |
眼部表现 |
其他伴随症状 |
影像学表现 |
不同类型CCFs的临床表现 |
误诊 |
讨论 |
(6)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1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7)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首诊及误诊情况 |
1.4 影像学检查结果 |
1.5 治疗 |
2 结果 |
3 讨论 |
(8)双侧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历摘要 |
讨论 |
(9)前循环动脉瘤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眼部表现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第1章 前循环动脉瘤眼部表现临床研究 |
前言 |
1.1 资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眼部表现临床分析 |
前言 |
2.1 资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四、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继发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评价[D]. 何军玲. 深圳大学, 2019(09)
- [2]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D]. 尹晓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3]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 赵浩,潘文龙,沈春森,罗永春,张振海,张强,徐如祥.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01)
- [4]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治疗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D]. 刘彦超.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5]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点分析[J]. 王一玮,钟勇,马瑾,杨宁,王客非,姜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4(02)
- [6]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1例[J]. 赵薇,马麦聪,尹智坚,李才锐. 大理学院学报, 2013(06)
- [7]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治分析[J]. 潘晓辉,张家成,郭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2(23)
- [8]双侧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一例[J]. 车晶晶,陈旭,郭燕军,脱厚珍,王佳伟,李继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02)
- [9]前循环动脉瘤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眼部表现临床研究[D]. 李晓明. 吉林大学, 2010(08)
- [10]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观察分析[J]. 杨文芝,吴强,杜新华,宋蓓雯.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9(11)
标签:颈动脉论文; 动眼神经论文; 海绵窦论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论文; 颈动脉狭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