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19种豆科蛋白牧草灌木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

云南19种豆科蛋白牧草灌木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

一、云南19种豆科蛋白饲料灌木的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1](2021)在《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最突出的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草地畜牧业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衍生产业发展理论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有关人地协调发展、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机理、相对饲用价值评价以及动物补偿性生长等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植被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作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饲用植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牛羊增重饲喂试验,运用室内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石漠化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牛羊健康养殖舍饲饲喂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从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等方面,重点阐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影响机理,揭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提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主要受到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掌握牛羊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消化代谢规律,有助于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栽培管理主要是通过施肥和刈割等对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氮、磷、钾肥的配施效果优于单一施肥,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关系到饲草正常生长和产量,一定范围内,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随施肥量和刈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影响饲草的保质时间、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牲畜的消化吸收利用效率,采取干草调制、干燥制粉、青贮发酵、制粉等加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饲草营养品质,改善适口性,延长保质时间,促进牲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瘤胃是牛羊消化代谢饲料的主要场所,日常饲喂时要根据牛羊瘤胃对粗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科学的配比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2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nse 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5种饲用植物从整体来看其粗蛋白(CP)含量较低,粗脂肪(EE)含量较高,粗纤维(CF)及磷(P)、钾(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狼尾草的综合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火棘相对较低。5种饲用植物的CP含量在6.12%~12.76%之间,EE含量在2.87%~12.25%,CF含量在5.19%~20.97%,粗灰分(Ash)含量在1.68%~6.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7.49%~31.4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51.07%~59.35%,P含量在0.11%~0.32%,K含量在0.68%~2.23%,CP、EE、P、K含量差异较为显着(P(27)0.05),而CF、Ash、ADF、NDF含量差异则不明显(P(29)0.05)。应用隶数函数法对5种饲用植物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29)金丝桃;按照总能(GE)、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等能值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金丝桃(29)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按照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相对饲用价值(RFV)、粗饲料相对质量(RFQ)等饲用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芒(29)金丝桃(29)火棘。因此,从营养能量供给水平来看,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饲料化开发具有可行性。3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羊,整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但是不同替代比例条件下增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狼尾草的增重效果最为显着(P(27)0.05),而金丝桃和火棘的增重效果则不明显(P(29)0.05)。用上述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牛羊时发现,牛羊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增重效果较为明显,基本满足了牛羊健康养殖的需要。综合考虑EE、CP、CF等营养物质的供给能力并结合牛羊舍饲饲喂实验的增重效果来看,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分别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30%,芒20%;饲喂羊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40%,芒30%。4石漠化地区对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植物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扩大饲草料的来源范围,逐步转变“玉米秸秆+精饲料”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5种饲用植物如果都按其最大增重的替代比例进行投喂,养殖2个月每头牛可节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180 kg(成本46.8元),火棘180 kg(成本46.8元),狼尾草360 kg(成本93.6元),皇竹草270 kg(成本70.2元),芒180 kg(成本46.8元);每只羊节可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30 kg(成本7.8元),火棘30 kg(成本7.8元),狼尾草为60 kg(成本15.6元),皇竹草60 kg(成本15.6元),芒45 kg(成本11.7元)。目前,活畜牛的市场价格一般为38元/kg,活畜羊的市场价格为70元/kg,每头牛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2289.5元,火棘为2203.62元,狼尾草为3109.16元,皇竹草为2858.36元,芒为2805.92元;每只羊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1015元,火棘为924.7元,狼尾草为1199.8元,皇竹草为1137.5元,芒为1080.1元。5在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和创新技术,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根据三个示范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及共性技术,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角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高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新型羊圈结构、牛羊项圈、灭虫装置等关键创新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从2018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和施秉示范区分别建成供饲用资源开发的草灌地面积分别为23.45 hm2、14.23hm2、6.5 hm2。经过试验示范,当地农户“种草养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部分地区饲草料短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饲用植物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营养品质都相对较低,适口性也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饲料化开发利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石慧芳[2](2020)在《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价值及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的提高和饲料工业的发展,抗生素等非合理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畜产品事件,这也造成了饲料缺乏成为阻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营养价值及次生代谢物质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白刺花(Sophora davidii)、构树(Broussoneti apapyrifera)、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的测定,对营养物质及次生代谢物质综合评价来确定其最佳利用时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不同生育期干物质含量分别为66.21~81.43%、68.12~82.06%、80.66~92.40%;粗蛋白含量为22.93~27.78%、22.72~25.75%、18.48~24.73%;粗脂肪含量为2.72~4.07%、2.08~4.23%、9.84~13.56%;粗纤维含量为20.82~27.02%、17.61~25.49%、7.96~12.3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30.75~38.96%、34.03~42.95%、32.40~60.3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18.83~27.57%、22.08~30.43%、21.78~36.63%;粗灰分含量为5.09~7.52%、10.96~11.73%、11.21~15.19%;无氮浸出物含量为6.88~22.79%、6.20~17.81%、19.78~27.47%。三种饲用木本植物随着生育期的延长粗蛋白、粗脂肪、干物质、无氮浸出物、饲料相对值含量而减少;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含量而增加。饲料相对值结合粗蛋白指标对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进行评级,研究得出:白刺花和多花木蓝为特级饲草,构树为一级饲草。(2)三种饲用木本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不同生育期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36~0.7 mg/g、1.07~2.87 mg/g、0.59~0.78 mg/g;单宁含量为5526.21~7717.77 nmol/g、4284.03~5818.73 nmol/g、6390.66~7640.60 nmol/g;总酚为205.62~298.69 mg/g、163.22~214.22 mg/g、143.87~214.34 mg/g;总皂苷含量0.11~0.22 ng/g、0.20~0.39 ng/g、0.10~0.16 ng/g;总生物碱含量为0.2~0.32 ng/g、0.23~0.38 ng/g、0.20~0.36 ng/g。三种植物的黄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上升的趋势;白刺花、多花木蓝的单宁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构树则是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先增加后减少;白刺花、多花木蓝总酚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减少,构树则是先增加后减少;白刺花、构树总皂苷随着生育期先减少后增加,多花木蓝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三种植物总生物碱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先减少后增加。(3)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单宁、总酚、皂苷、黄酮、生物碱都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对Fe3+还原能力逐渐增强。单宁: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白刺花>构树>多花木蓝,总还原力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黄酮: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多花木蓝>白刺花>构树,总还原力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生物碱: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构树>白刺花>多花木蓝,总还原能力大小为白刺花>构树>多花木蓝。皂苷: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多花木蓝>白刺花>构树,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总还原力大小为白刺花>构树>多花木蓝。总酚: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多花木蓝>白刺花>构树,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多花木蓝>白刺花>构树,总还原力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4)与双氯酚酸钠相比,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单宁、总酚、皂苷、黄酮、生物碱都透明质酸酶、白蛋白变性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且都比对照弱;随着次生代谢物质浓度的升高而抗炎能力逐渐增强。总酚:抑制白蛋白变性大小为多花木蓝>构树>白刺花,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黄酮:白蛋白变形抑制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透明质酸酶的抑制作用大小为多花木蓝>构树>白刺花;单宁:白蛋白变性抑制率大小为多花木蓝>构树>白刺花,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大小为多花木蓝>构树>白刺花;皂苷:白蛋白变性的抑制率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生物碱:白蛋白的抑制率大小为白刺花>构树>多花木蓝,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5)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单宁、黄酮、生物碱、皂苷、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白刺花中的生物碱、黄酮含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比较显着,抑菌直径分别为14.48 mm,14.44 mm;白刺花的黄酮提取物(11.29 mm)和构树单宁提取物(11.17 mm)对大肠杆菌抑制较大;构树生物碱(12.29 mm)、单宁(13.15 mm),白刺花的黄酮(13.44 mm),多花木蓝的黄酮(10.32 mm)对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活性较好。(6)通过隶属函数对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物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三种植物的最佳利用时期都是开花期。

熊康宁,陈磊,汤小朋[3](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野生饲用灌木、半灌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地区野生饲用灌木资源充裕,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比较滞后。通过深入挖掘喀斯特地区野生饲用灌木、半灌木资源及其利用价值,详细阐述了灌木、半灌木的营养、饲用、药用、生态价值,具体分析了野生饲用灌木、半灌木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胡廷花,于应文,徐震,毛文娅,穆靖轩[4](2019)在《云贵地区饲用灌木营养价值及生物活性物质》文中研究表明饲用灌木具高蛋白、低纤维、高矿质及适口性好等特点,是畜禽主要植物蛋白饲料,在草地畜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云贵地区常见饲用灌木的种类、营养价值及几种饲用灌木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用价值,评述了该区域营养价值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且已有系统研究的饲用灌木。分析得知,该区域粗蛋白含量大于20%,属优良蛋白饲料的豆科灌木有槐兰属(Indigofera)、合欢属(Albizia)、苦参属(Sophora)和紫穗槐属(Amorpha)及桑科构属(Broussonetia)小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粗蛋白与粗纤维比小于1,适口性较好的灌木为桑科蒙桑(Morus mongolica)、鸡桑(M. australis)等;属优良矿质饲料的灌木有豆科山蚂蝗属(Desmodium)、羊蹄甲属(Bauhinia)和槐兰属,蔷薇科悬钩子属(Rubus)和栒子属(Cotoneaster)及桑科桑属(Morus);属优良氨基酸饲料的灌木有豆科槐属(Sophora);富含黄酮类、鞣质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及抗菌、抗氧化等药用价值的灌木有马钱科醉鱼草属(Buddleja),蔷薇科悬钩子属、蔷薇属(Rosa)和火棘属(Pyracantha)及藤黄科金丝桃属(Hypericum)。由此,提出饲用灌木未来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降低饲用灌木体内抗营养因子效应,加强野生饲用灌木引种驯化,研制灌木饲料的科学生产技术,明晰主要科属灌木的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为云贵地区饲用灌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实践指导。

池永宽[5](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耿彦飞[6](2018)在《独龙牛(Bos frontalis)野生饲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与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因地制宜,发掘野生饲用植物新资源,构建农林复合系统,促进畜牧业发展,对边疆山地民族的生计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滇西北独龙族聚居乡——独龙江乡为研究地点,以具有丰富传统知识的独龙族为信息报告人,以半野生全年放养的独龙牛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植物学研究独龙族对野生饲用植物的传统利用与独龙牛的传统管理,结合生态模型与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分析,探讨三个科学问题:(1)自然生境下独龙牛的食性是什么?(2)自然生境下独龙牛的瘤胃微生态有什么特点?(3)从独龙族和独龙牛两个视角探讨独龙江地区是否存在优质的野生饲用植物资源?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生境下的独龙牛食性民族植物学方法共编目独龙江地区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142种,分属于54科117属,其中禾本科、蔷薇科和荨麻科中的饲用植物物种数量最多,分别为16、14、11种;在58户独龙族信息报告人中提到频率较高的野生饲用植物有长齿蔗茅Erianthus longisetosus(47)、美竹Phyllostachys mannii(37)、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31)、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28)、芦竹Arundo donax(27)、疏晶楼梯草Elatostema hookerianum(24)等。DNA宏条形码方法研究独龙牛四季粪便和瘤胃液样品发现:(1)独龙牛粪便和瘤胃液中植物共约有88科174属294种,民族植物学访谈中发现的植物多数均在独龙牛样品中发现;(2)独龙牛粪便中植物的组成与结构有显着的季节差异(P<0.05)。独龙牛在秋季食物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5.13),生态位宽度最大(0.23),桦木科植物比重最大(26%);春、冬季独龙牛粪便中均是蔷薇科植物比重最大,分别为65%和51%;夏季禾本科植物比重最大(29%)。独龙牛是广食性森林反刍动物,食性受当地植被分布与植被季节性变化影响。2.自然生境下独龙牛的瘤胃微生态自然生境下的独龙牛瘤胃细菌分属13门和131属。独龙牛瘤胃细菌在门和属级别的优势菌群分别是厚壁菌门和丁酸弧菌属。独龙牛在夏季瘤胃细菌群落最丰富(Shannon指数=8.12)。独龙牛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其食物组成显着相关(P<0.05):Mantel分析表明,独龙牛的瘤胃群落结构与粪便中的藤黄科和蔷薇科植物比例显着相关(P值分别为0.032、0.002)。3.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对独龙族信息报告人提到最多的21种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发现:(1)高粗蛋白饲料(CP>16%of DM)有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绢毛蓼Polygonum molle、莼兰绣球Hydrangea longipes、水麻D.orientalis、绢毛悬钩子Rubus lineatus等植物;(2)较易降解饲料(>50%of DM)有疏晶楼梯草E.hookerianum、崖爬藤Tetrastigma obtectum、云雾薹草Carex nubigena、白花柳叶箬Isachne albens、车前Plantago asiatica、金荞麦F.dibotrys等植物;(3)传统知识与饲料常规营养价值显着正相关(R2=0.28,P<0.05)。4.农林复合系统基于农林复合系统的独龙牛养殖新模型采用半舍饲(11月次年3月)半放牧(410月)的养殖模式,结合了农林复合系统里两种经营模式即林牧复合经营和庭院复合经营。圈养期每日提供每头独龙牛约12.5 kg饲料(干物质)。放养期间,放牧区域根据牧场的植被恢复情况定期更换。基于农林复合系统的独龙牛养殖新模式具多重机遇和挑战,在独龙江地区独龙族社区有推广实施的可能性。本研究旨为野生饲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为构建山区农林复合系统、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陈标[7](2018)在《卵形鲳鲹和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木本饲料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速,饲料原料日益紧张,水产动物饲料供需矛盾逐年增加。目前,急需开发具有高营养价值新型饲料原料,来缓解水产饲料供需矛盾。具有高营养价值且价格低廉木本植物是水产动物饲料理想新型饲料原料,而木本植物中抗营养因子严重限制了木本饲料推广与应用。肠道微生物在机体营养代谢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目前,有关木本饲料对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较少,尤其,有关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首次基于illumina技术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序,分析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对比研究。同时,本研究系统地分析新型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筛选降解辣木饲料中单宁特异菌株,确定辣木饲料发酵工艺,为新型木本饲料地推广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基于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随机选取健康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主要由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组成。其中,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着高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丰度(P<0.05)。梭杆菌门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着低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丰度(P<0.05)。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丰度高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丰度(P<0.05)。鲸孢杆菌属(Cetobacterium)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着低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丰度(P<0.05)。此外,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代谢通路主要包括氨基酸代谢、碳代谢、能量代谢、核酸代谢等。其中,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丰度显着高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度(P<0.05)。碳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丙酮酸代谢通路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丰度显着低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度(P<0.05)。2.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分别添加30%辣木叶、构树叶、桑叶和黄梁木叶木本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34.4±0.5g的卵形鲳鲹56 d。结果显示,饲料中分别添加30%辣木叶、黄梁木叶、构树叶和桑叶卵形鲳鲹肠道前肠和中肠淀粉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同时,利用基于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饲喂木本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内容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在构树叶组中丰度显着高于其在黄梁木叶组丰度(P<0.05)。厚壁菌门在黄梁木叶组丰度显着高于其在桑叶组和构树叶组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乳酸菌属在黄梁木叶组丰度显着高于其在构树叶组、辣木叶组及桑叶组丰度(P<0.05)。主成份和热图表明,饲喂木本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组成较为相似。PICRUSt分析表明,ABC transporters丰度在构树叶组中丰度显着高于其在对照组和桑叶组中丰度(P<0.05)。甘氨酸、缬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通路在桑叶组丰度显着高于其在对照组、构树叶组、黄梁木叶组和辣木叶组丰度(P<0.05)。3.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分别添加30%的辣木叶、构树叶、桑叶和黄梁木叶的木本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0.0 g的尼罗罗非鱼45 d。利用基于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饲喂木本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内容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饲喂木本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梭菌杆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丰度差异不显着(P>0.05)。饲喂木本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鲸孢杆菌属丰度差异不显着(P>0.05)。主成份和热图表明,饲喂木本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组成呈现一定相似性。PICRUSt分析表明,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的主要代谢通路为氨基酸合成和碳代谢,且肠道微生物代谢通路丰度无显着差异(P>0.05)。4.饲喂木本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门丰度显着低于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门丰度(P<0.05)。而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丰度显着高于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的丰度(P<0.05)。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黄梁木叶饲料和桑叶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鲸孢杆菌属丰度显着高于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黄梁木叶饲料和桑叶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鲸孢杆菌属丰度(P<0.05)。5.降解辣木饲料单宁微生物筛选与鉴定本试验成功地分别从投喂辣木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内容物和辣木树根部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降解单宁的微生物。经过分子生物学与显微镜形态观察,两株降解单宁的微生物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经过辣木叶饲料固体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的两株微生物均能显着降低辣木叶饲料中单宁含量(P<0.05),且聚多曲霉降解辣木叶饲料中单宁效果优于黑曲霉降解辣木叶饲料中单宁效果。6.辣木饲料发酵工艺条件优化本试验利用L9(3×3)正交设计方法,对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三因素进行条件优化,发酵菌株为聚多曲霉。结果显示,聚多曲霉发酵辣木叶饲料的最优组合是A1B3C3(发酵温度30℃,接种量5%,发酵时间9 d),辣木叶饲料发酵后单宁含量显着低于未发酵辣木叶饲料中单宁含量(P<0.05)。辣木叶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发酵辣木叶混合物的粗蛋白含量(P<0.05)。其中,试验组A1B3C3辣木叶中单宁的降解率为67.1%,粗蛋白提高率为17.6%,发酵辣木叶中天冬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未发酵辣木叶中天冬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含量(P<0.05)。本试验利用L9(3×3)正交设计方法,对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混合菌株接种比例四因素进行条件优化,发酵菌株为聚多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果显示,聚多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株发酵辣木叶最优组合是试验组A1B3C2D3(发酵温度30℃,接种量5%,发酵时间9 d,聚多曲霉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比例2:1)。辣木叶饲料发酵后单宁含量显着低于未发酵辣木叶饲料中单宁含量(P<0.05)。辣木叶饲料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发酵辣木叶饲料中粗蛋白含量(P<0.05)。试验组A1B3C2D3中单宁降解率为46.2%,粗蛋白提高率为24.1%,辣木叶发酵后缬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未发酵辣木叶饲料中缬氨酸含量(P<0.05)。考虑辣木叶饲料发酵后单宁、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等因素,本试验推荐发酵辣木叶最优方案为,利用聚多曲霉单菌株,发酵温度30℃,接种量5%,发酵时间9d。

姚娜,易显凤,丘金花,庞天德,赖志强,韦锦益[8](2017)在《四种南方豆科灌木饲料在华南地区的比较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筛选适宜南方种植的优质豆科灌木饲料品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圆叶舞草(Codariocaiyx gyroides)、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多花木兰(Indigofera amblyatha)和木豆(Cajanus indica)4种豆科灌木饲料在华南地区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种豆科灌木均能在华南地区栽培种植,其中圆叶舞草耐寒性能突出,鲜草产量高,耐刈性好,年可刈割34次,再生性能强,年可产干草11.60t·hm-2,较其它品种分别提高了14.74%37.78%,且叶量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综合比较分析,圆叶舞草是适宜我国华南地区种植的优质豆科灌木。

陈超,朱欣,陈光燕,郝俊[9](2014)在《贵州饲用灌木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文中指出贵州饲用灌木资源丰富,天然草地饲用灌木植物约有32科、164属、406种。为合理开发利用贵州丰富的灌木资源和贵州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针对贵州主要饲用灌木资源状况,分析其营养成分、饲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表明,贵州主要优质饲用灌木有豆科、桑科、蔷薇科,且大多数适口性好、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同时分析了贵州优质饲用灌木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梅淑芳,赵华,黄新,叶红霞,舒小丽,吴殿星[10](2013)在《高产、高蛋白与低纤维马棘突变体的筛选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野生马棘植株低矮,叶片窄小,生物产量低,且可食性较差,但与玉米、苜蓿和高粱等主要饲料作物相比,马棘的饲料应用具有广适性、耐逆性和低种植成本的技术优势。本研究旨在利用诱变方法提高马棘的产量、营养和可食性,采用300Gy的60Co-γ射线诱变马棘干种子,筛选获得了高产、高蛋白质、低纤维含量的突变体MJ-HPLF1。MJ-HPLF1叶片的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比野生型平均高30%以上;粗纤维含量明显降低,比野生型平均低20%以上;鲜草和干草产量都为野生型的2倍以上。

二、云南19种豆科蛋白饲料灌木的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19种豆科蛋白饲料灌木的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
    (二)喀斯特地区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特点
    (三)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资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影响机理
    (一)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影响机理
        1 栽培管理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2 加工方式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二)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机理
        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2 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
四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
    (一)特色饲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与饲用价值评价
        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 能值的评定
        3 饲用价值评价
    (二)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
        1 饲用资源开发对于牛增重的影响
        2 饲用资源开发对羊增重的影响
        3 饲用资源开发对牛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五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 种植管理技术
        2 饲料化加工技术
        3 牛羊舍饲技术
    (二)喀斯特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牛羊食槽改良技术
        2 牛羊圈舍优化技术
        3 牛羊健康养殖技术
    (三)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2)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价值及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木本饲料资源
    1.3 贵州木本饲料资源
    1.4 木本饲料营养价值研究
    1.5 木本饲料次生代谢物质研究
        1.5.1 次生代谢产物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1.5.2 次生代谢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
    1.6 饲用木本植物简介
    1.7 同质园实验
    1.8 研究意义及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成分含量及动态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3 营养成分的测定
        2.1.4 主要分析仪器设备
        2.1.5 饲料相对值(RFV)计算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物质含量动态变化
        2.2.2 粗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2.2.3 粗脂肪含量动态变化
        2.2.4 粗纤维含量动态变化
        2.2.5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动态变化
        2.2.6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动态变化
        2.2.7 粗灰分含量动态变化
        2.2.8 无氮浸出物含量动态变化
        2.2.9 饲料相对值(RFV)
    2.3 讨论
        2.3.1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2.3.2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饲料相对值
第三章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制备及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供试菌种
        3.1.4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次生代谢物质的提取
        3.2.2 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
        3.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2.4 抗炎活性的测定
        3.2.5 抑菌试验
        3.2.6 各营养和活性成分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
    3.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动态变化
        3.4.2 三种木本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研究
        3.4.3 隶属函数综合分析
    3.5 讨论
        3.5.1 三种木本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3.5.2 三种木本植物次生代谢活性研究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野生饲用灌木、半灌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生灌木、半灌木饲料的特点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野生饲用灌木、半灌木资源
3 野生灌木、半灌木饲用植物的价值
    3.1 营养价值
    3.2 饲用价值
    3.3 药用价值
    3.4 生态价值
4 喀斯特地区野生饲用灌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饲用灌木自身营养物质存在缺陷,探寻科学高效的技术手段将抗营养因子控制在临界范围
    4.2 饲用灌木生产加工技术工艺滞后且利用率低,改良加工调制技术实现灌木资源合理饲用
    4.3 日粮中灌木饲料适宜添加比不确定,应完善营养价值数据库,优化营养价值参照表
5 讨论与展望

(5)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独龙牛(Bos frontalis)野生饲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野生饲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2 研究民族与地区概况
        1.1.3 野生动物的食性研究方法
        1.1.4 应用民族植物学与农林复合系统
    1.2 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独龙牛食性研究的民族植物学方法
    2.2 独龙牛食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2.2.1 样品采集的方法与步骤
        2.2.2 粪便和瘤胃液中植物DNA条形码方法
        2.2.3 瘤胃微生物发酵指标测定的方法
        2.2.4 瘤胃细菌群落研究的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野生饲用植物营养价值评价的方法
        2.3.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3.2 体外营养物质降解率的测定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农林复合系统构建的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3.1.1 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的多样性
        3.1.2 野生饲用植物的利用现状与特点
        3.1.3 独龙牛的养殖现状与特点
    3.2 独龙牛食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结果
        3.2.1 独龙牛食物组成与结构
        3.2.2 独龙牛的瘤胃发酵功能
        3.2.3 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特征
        3.2.4 独龙牛食物组成与瘤胃细菌群落的关系
    3.3 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
        3.3.1 野生饲用植物的常规营养成分
        3.3.2 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物质体外降解率
    3.4 农林复合系统的构建初探索
        3.4.1 现有土地利用模式和独龙牛放牧特点
        3.4.2 独龙江地区季节性农业日历
        3.4.3 独龙牛农林复合养殖模式
第四章 讨论
    4.1 独龙牛利用野生饲用植物的特点
        4.1.1 木本饲料在独龙牛饮食中的重要性
        4.1.2 两种方法在研究独龙牛食性上的比较
        4.1.3 独龙牛粪便中植物与当地植被群落的关系
        4.1.4 独龙牛粪便中植物与瘤胃细菌群落的关系
    4.2 野生饲用植物资源的筛选
        4.2.1 21种野生饲用资源的营养价值分析
        4.2.2 民族植物学与资源挖掘
    4.3 独龙牛农林复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4.3.1 农林复合系统的优势分析
        4.3.2 独龙江地区实践农林复合系统的挑战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Ⅰ 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调查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 Ⅱ 生物信息学分析脚本
附录 Ⅲ 统计分析脚本
附录 Ⅳ 独龙江地区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名录
附录 Ⅴ 独龙牛牛粪和瘤胃液中的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卵形鲳鲹和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木本饲料对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源饲料在饲料行业中应用现状
        1.1.1 开发植物源饲料必要性
        1.1.2 常见植物源饲料营养价值与应用
        1.1.2.1 豆粕营养价值与应用
        1.1.2.2 花生粕营养价值与应用
        1.1.2.3 棉粕营养价值与应用
        1.1.2.4 其它植物源饲料营养价值与应用
        1.1.3 植物源饲料抗营养因子
        1.1.3.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1.1.3.2 单宁
        1.1.3.3 植酸
    1.2 新型木本饲料研究现状
        1.2.1 辣木叶主要营养价值与应用
        1.2.2 构树叶主要营养价值与应用
        1.2.3 桑叶主要营养价值与应用
        1.2.4 黄梁木主要营养价值与应用
    1.3 肠道微生物研究现状
        1.3.1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1.3.2 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
        1.3.3 肠道微生物与营养饲料
    1.4 微生物发酵饲料
        1.4.1 微生物发酵技术
        1.4.2 微生物改善饲料蛋白
        1.4.3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
        1.4.4 微生物降解抗营养因子
        1.4.5 微生物发酵饲料问题与展望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本论文研究目的
        1.5.2 本论文研究意义
        1.5.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4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试验仪器与试剂
        2.2.2 样品采集
        2.2.3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2.2.4 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
        2.2.5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2.2.6 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
        2.2.7 序列提交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
    2.4 结果
        2.4.1 两种鱼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
        2.4.2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组成
        2.4.3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组成
        2.4.4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2.4.5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预测
    2.5 讨论
        2.5.1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
        2.5.2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差异分析
        2.5.3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饲料
        3.2.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试验仪器与试剂
        3.2.5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3.2.6 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
        3.2.7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3.2.8 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
        3.2.9 序列提交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消化酶活性
        3.4.2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3.4.3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组成
        3.4.4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组成
        3.4.5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3.4.6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预测
    3.5 讨论
        3.5.1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消化酶活性影响
        3.5.2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3.5.3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门水平影响
        3.5.4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属水平影响
        3.5.5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
        3.5.6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饲料
        4.2.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试验仪器与试剂
        4.2.5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4.2.6 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
        4.2.7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4.2.8 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
        4.2.9 序列提交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4.4.2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组成
        4.4.3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组成
        4.4.4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4.4.5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预测
    4.5 讨论
        4.5.1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4.5.2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门水平影响
        4.5.3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属水平影响
        4.5.4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
        4.5.5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饲喂木本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5.2.3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5.2.4 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
        5.2.5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5.2.6 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
        5.4.1 饲喂辣木叶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4.2 饲喂构树叶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4.3 饲喂黄梁木叶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4.4 饲喂桑叶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降解单宁微生物分离与筛选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与主要仪器
        6.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6.2.2 样品采集
        6.2.3 微生物扩大培养
        6.2.4 单宁降解菌株筛选
        6.2.5 单宁降解菌株透明圈测定
        6.2.6 固态发酵筛选单宁降解菌株
        6.2.7 发酵辣木单宁的测定
        6.2.8 降解单宁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6.2.9 降解单宁菌株菌落形态观察
    6.3 数据分析
    6.4 结果
        6.4.1 单宁降解微生物筛选
        6.4.2 降解单宁菌株透明圈测定
        6.4.3 降解单宁菌株固态发酵
        6.4.4 降解单宁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6.4.5 降解单宁菌株菌落形态观察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辣木饲料发酵条件优化
    7.1 引言
    7.2 材料方法
        7.2.1 试验仪器与试剂
        7.2.2 试验菌株
        7.2.3 菌种种子液制备
        7.2.4 单菌株发酵辣木条件优化
        7.2.5 单菌株发酵辣木条件验证
        7.2.6 混合菌株发酵辣木条件优化
        7.2.7 混合菌株发酵辣木条件验证
        7.2.8 发酵辣木样品成分分析
    7.3 结果
        7.3.1 单菌落发酵辣木条件优化
        7.3.2 单菌株发酵辣木条件优化验证
        7.3.3 混合菌落发酵辣木条件优化
        7.3.4 混合菌落发酵辣木条件优化验证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会议情况

(8)四种南方豆科灌木饲料在华南地区的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
        1.4.1 株高测定
        1.4.2 产量测定
        1.4.3 叶茎比测定
        1.4.4 营养成分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时期
    2.2 植株生长高度分析
    2.3 生物产量分析
    2.4 叶茎比分析
    2.5 营养价值分析
3 结论

(9)贵州饲用灌木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饲用灌木资源概况
2 饲用灌木的价值
    2.1 营养价值
    2.2 饲用价值
    2.3 药用价值
3 饲用灌木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2 解决对策
4 小结

(10)高产、高蛋白与低纤维马棘突变体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诱变处理与种植管理
    1.2 诱变二代马棘变异株的筛选与管理
    1.3 马棘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调查和营养成分测定
        1.3.1 田间设计和管理
        1.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营养成分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产、高蛋白和低纤维马棘突变体的连续筛选过程
    2.2 马棘突变体MJ-HPLF1的常规营养成分
    2.3 马棘突变体MJ-HPLF1的生产性能
    2.4 马棘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
3 讨论

四、云南19种豆科蛋白饲料灌木的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D]. 陈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价值及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研究[D]. 石慧芳. 贵州大学, 2020(04)
  • [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野生饲用灌木、半灌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熊康宁,陈磊,汤小朋.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01)
  • [4]云贵地区饲用灌木营养价值及生物活性物质[J]. 胡廷花,于应文,徐震,毛文娅,穆靖轩. 草业科学, 2019(09)
  • [5]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6]独龙牛(Bos frontalis)野生饲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D]. 耿彦飞. 云南大学, 2018(01)
  • [7]卵形鲳鲹和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木本饲料对其影响的研究[D]. 陈标.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四种南方豆科灌木饲料在华南地区的比较试验[J]. 姚娜,易显凤,丘金花,庞天德,赖志强,韦锦益. 草业科学, 2017(04)
  • [9]贵州饲用灌木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 陈超,朱欣,陈光燕,郝俊. 贵州农业科学, 2014(09)
  • [10]高产、高蛋白与低纤维马棘突变体的筛选鉴定[J]. 梅淑芳,赵华,黄新,叶红霞,舒小丽,吴殿星. 核农学报, 2013(05)

标签:;  ;  ;  ;  ;  

云南19种豆科蛋白牧草灌木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