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尽人意”错在哪里(论文文献综述)
潘琪[1](2021)在《高中生编程学习的认知负荷测量研究》文中认为认知负荷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从认知负荷视角研究教育与教学,在丰富理论的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生的认知负荷产生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认知资源投入,其中包括实际投入到当前任务中的心智努力,也同样包括因学习者特征和任务特征而引起的心理负荷,而心理负荷的大小以及心智努力的实际投入又决定了个体最终的任务表现或任务绩效。心理负荷、心智努力以及任务绩效作为评估认知负荷的三个方面,能够反映学习者学习时的认知负荷大小,从而为教师有效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本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测量了高中生在《编程计算》学习任务中的认知负荷情况,《编程计算》是高中编程学习的入门单元,内容涉及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元素和语法结构,该单元包括“计算机解决问题”、“做出判断的分支”、“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及“可以复用的代码”四个学习模块。本研究具体测量了学生在每个模块重要知识点学习任务中的认知负荷,分析出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同时探讨了认知负荷三个可测变量的相关性以及编程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一.在编程学习的各个模块,学生认知负荷最高的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其中认知负荷较高的知识点有:计数循环解决问题、range函数的应用、计数循环与range函数、条件循环的运算、计数循环与列表。另外,其他模块中也有认知负荷较高的知识点分布,比如“可以复用的代码”模块中的函数的应用、函数运算、自定义函数与调用函数,“做出判断的分支”模块中的if-elif-else结构、分支语句的运算,以及“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块的操作数的运算。总之,随着编程学习的深入,程序中的语法要素及语法结构愈多,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愈高;二.学习任务对学习者认知负荷的三个测量指标存在显着的影响,并且三个测量指标存在显着相关性:任务绩效与心理负荷呈负相关,任务绩效与心智努力呈负相关,心理负荷与心智努力呈正相关;三.不同性别学习者在编程学习上存在差异,对于认知负荷较低的项目,女生的任务绩效更好,对于认知负荷较高的项目,男生的任务绩效更出色;
赵立春,阮征,许晨玉,冯倩倩[2](2021)在《一道数学说理题的答题诊断与教学启示》文中研究表明1考题回放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a>b)(如图1),将余下的部分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根据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可以验证一个重要的等式,请写出这个等式,并说明其正确性.
任妮[3](2020)在《主体教育视域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全员参与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五年二班为例》文中认为从看班、管班到带班的班级管理方式转变呼唤着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班走向班集体到班级共同体的桥梁以及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乱象是本文的起点。它们不断引领笔者验证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全员参与现状,引发笔者对师生全员参与反思,并对师生全员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提出建议。本研究以主体教育理论为视角,以S小学五年二班作为研究对象,以观察法及访谈法搜集该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资料。笔者通过见习与实习经历,记录五年二班从开学之初贴近传统意义的班级文化建设,到现在突出学生主体的班级文化建设,并立足主体教育视角,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文化这四部分内容,分析这种变化。五年二班在新班主任G老师的带领下,从开学之初的学生能动性参与物质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行动脱节、制度文化建设忽视学生自律性反思、精神文化建设中学生自主性和自为性意识不强、行为文化建设忽视学生交往的社会性等充满问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到在G老师带领下,以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师生全面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五年二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效果有了显着的提高。基于该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变化,笔者提出健全师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期提高该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一个凝聚力强、成绩高、纪律好的优秀班级是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所共同期望的,而优秀的班级离不开良好的班级管理,重视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作用,能够推动班级由班集体走向班级共同体,提高教师的管理品质,笔者相信该班在G老师的带领下会越来越好。
刘巧云[4](2020)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外书面作业批改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基于对锦州市S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作业批改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数学教师在批改课外书面作业时,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诊断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而学生通过教师反馈的作业,可以明确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外书面作业的批改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本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以锦州市S小学高年级为例,对数学课外书面作业批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调查得出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外书面作业存在着批改方式传统,比较单一、批改符号混杂,含义不清、批改评语缺失,量化严重、批改标准固化,笼统狭窄、批改反馈不足,关注度低等问题,并从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有效落实、符号创新偏向形式化、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学生个体差异被忽视和作业反馈指导不到位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学生参评,实现批改方式多样化、赋予内涵,实现批改符号合理化、评语适添,实现批改结果人文化、关注差异,实现批改标准多维化、总结反思,实现批改反馈有效化等相关解决对策。通过本次研究,针对高年级数学课外书面作业批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期望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为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研究提供思路,为数学作业批改提供借鉴。
刘林雨[5](2020)在《高中生解三角形问题学习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解三角形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它涉及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等知识,还蕴含着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解三角形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并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解三角形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以及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解三角形又是后续学习平面向量、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掌握高中生解三角形问题的学习现状,以及提出优化高中解三角形教学的对策势在必行。笔者阅读了大量相关解三角形问题的文献,并结合学生的调查问卷、测试卷及师生访谈结果,发现高中生解三角形问题的学习出现以下问题:(1)学生对正弦定理的理解及应用出现问题;(2)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及应用出现问题;(3)学生对解三角形的综合应用出现问题;(4)学生对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应用出现问题;(5)不同年级存在的问题具有差异性;基于笔者对出现的问题,结合调查问卷、测试卷以及师生访谈结果对其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以下对策,(1)新颖的导入;(2)引导学生自主推导正弦定理、余弦定理;(3)巩固学生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数、向量、均值不等式等知识;(4)加强学生计算能力;(5)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提升学生分类讨论思想;(7)加强学生整体代入法训练;(8)重视学生解三角形题目训练;(9)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0)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希望这些对策可以为以后的解三角形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杨潇[6](2020)在《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W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是中职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中职生长远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一种手段,可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英语课堂教学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因此,有意培养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失为改进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策略。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导,面对中职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合作学习三大挑战,集中围绕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目标,通过问卷调查、课后访谈、课堂观察,对W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管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自主学习研究背景和意义导入自主学习及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概念,通过有关自主学习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思考有利于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和制约培养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并以这些因素入手,从自主学习管理动机、目标计划制定、自主学习管理方法、自主学习过程管理、自主学习管理结果评价五个维度,总结梳理问卷数据和个案。研究显示,由于学生始终对教师有依赖性,自主学习管理目标不明确,自身缺少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管理意识,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自主学习管理现状不尽人意。依据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围绕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认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一项专题研究是有意义并且可行的,将自主学习管理引入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总结探索了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策略方法,提出中职生应优化自主学习管理动机,提高自我监控成效;教师及时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自主学习管理策略,能科学的进行自我评估,统筹安排学习。
单雅婕[7](2020)在《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以“式与方程”内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由“双基”向“四基”转变,着重强调数学思想的培养。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进行教学的起点,贯穿教学始终。“式与方程”单元是学生由算术学习向代数学习转变的起点,其中包含四类核心数学思想。因此立足于“式与方程”内容,从基于数学思想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及调查法,关注以下三个问题:如何基于数学思想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数学思想?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式与方程”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不足?对于如何基于数学思想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炼出基于数学思想教学设计五步骤:挖掘数学思想、确定教学要素、渗透数学思想、回溯数学思想及应用数学思想进行研究的。据此以“式与方程”教学设计为例并付诸实施,证实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五步骤具有实践操作性。对于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数学思想,是通过确定教学设计的原则,依据所确定的原则组织各教学环节进行研究的。对于基于数学思想的“式与方程”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是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访谈及调查问卷的分析进行研究的。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笔者分析得出实施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时所取得的成效及不足。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及实施全过程,笔者对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以下五点建议:第一,基于数学思想做教学设计,转变思路;第二,明确数学思想的设计步骤,按部就班;第三,把握数学思想的关键环节,循序渐进;第四,应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巩固迁移;第五,坚持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日积月累。
蒋曼[8](2019)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新乡市某小学高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智慧理答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成长以及课堂文化的生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会利用课堂理答这一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问答的积极性。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从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意识、理答类型、理答内容、理答语言表述、理答时机五个维度入手,从教师层面出发,对新乡市某小学高年级小学英语课堂理答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的理答意识淡薄、课堂理答类型单一、课堂理答语言表述程式化、课堂理答内容针对性不强,课堂理答时机不恰当等。通过分析发现,造成小学英语课堂理答中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禁锢、理答预设低效、教师英语学科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师课堂理答技巧不够灵活、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欠缺。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相应对策:增强理答意识,强化对话教学思维并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理答前的准备,包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课前做好弹性预设;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充盈自身英语学科教学评价知识;巧妙运用理答技巧,其中包括合理运用理答类型、丰富理答语言、提升理答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对理答时机的关注度等;注重理答的反思,教师不仅要及时反思,而且要养成总结课堂理答规律的习惯。希望小学英语教师能够在这些具体可行的对策中得到启发,并据此来改进小学小学英语课堂理答。
罗红玲[9](2018)在《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文中提出比喻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普遍存在,正是这种普遍性使得比喻在话语研究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真实话语中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使用比喻,将有助于我们对比喻的本质作出更客观的认识。然而,目前的汉语比喻研究成果众多,但还缺乏一种能对比喻进行整体而全面分析的统一理论框架;过于侧重比喻静态形式结构层面的描写,忽视了比喻的解释性研究;所选语料多为固死的书面语料,缺乏语言真实使用过程中的研究;且多数研究仍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全面性研究。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比较可信地回答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当然也就无法揭示比喻的本质所在。基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聚焦于真实语言中的比喻使用现象,在相对真实的话语交际环境下,借助于跨学科视角,探讨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从而揭示比喻的本质特征,对话语中的比喻使用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从理论及实践上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汉语比喻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研究首先对现有汉语比喻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探讨了目前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2)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复杂动态理论,从复杂性视角出发探析了比喻产生的内部以及外部原因,提出了比喻的形成机制;探析了话语中比喻使用的根本动因以及影响比喻使用的诸多因素,提出了比喻在话语中的存在方式;最后,结合己有汉语比喻研究成果以及复杂动态理论,构建了比喻研究的多维动态模式,并在该模式下提出了比喻的定义、比喻辨识方法以及比喻研究的观测维度。(3)依据上述研究框架,基于自建和通用语料库,对交际过程中比喻的形式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话语样本中比喻的密度值、比喻表达结构的典型特征以及话语中比喻的分布特征;对交际过程中比喻使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比喻结构在话语局部的动态表现形式、交际主体间比喻交互情况、特定语境中特定比喻表达的选择及变异情况、比喻固化的动态过程以及话语事件层面上比喻使用模式的特征与规律。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价值在于(1)从复杂动态理论的跨学科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比喻的本质特征,突破了传统比喻研究的静态观,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考察比喻的生成、理解和变异的复杂动态过程,使得比喻研究更加逼近其本来面貌,为汉语比喻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拓宽了比喻理论研究的视野。(2)本研究从跨学科视角提出了比喻的形成是基于主体的多模块多感官系统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从联系的观点来审视比喻与其使用环境之间的复杂性关系,提出了比喻的存在方式具有多维性、互动性、适应性、多层次性、主体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3)本研究提出了比喻研究的多维动态研究框架,旨在将目前的认知研究与话语研究的成果在一个跨学科理论框架下进行整合,让所有研究都能在该研究框架下找到它们相应的位置,并在此框架下对比喻进行了定义与识别,通过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全面呈现了比喻使用中的形式特征与动态过程,深刻揭示了比喻的复杂动态本质。(4)本研究立足于交际中的比喻研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深刻揭示了比喻的本质特征以及使用规律,这些研究发现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喻使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关教材编写都极具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夏星[10](2017)在《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教育领导学领域中日益凸显的问题是,原本有效的领导力,为何在另一种文化情境中遭遇制约?这是本篇论文《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实证研究》的问题聚焦所在。研究问题定位于:跨文化情境中,在华国际学校的国际校长们如何掌握本论文所提议的归因能力和权变策略,从而提升领导力。本研究缘起于笔者与国际校长的共事经历中注意到的种种现实需求。以在华国际校长为研究对象发现,造成领导力瓶颈与困境的原因多种多样,然而,最深层、也最易被忽略的原因在于——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技能与权变技能的匮缺,也就是说,面对出现的问题,国际校长往往找错了原因,继而导致处理问题的方法出现偏误。反言之,提高对归因和权变这两种技能的认识和掌握,有助于从源头上提升跨文化领导力。因此,学术假说定位于“正确归因是合理权变之本”。提高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和权变技能,不仅针对在华国际校长,也是更广泛的跨文化领导者(国外来华的、本地出国的、各领域各机构的)都需要的领导力提途径。这些需求是本文研究价值的基础,也是其泛在应用价值所在。论文力求提出理论性兼具实践性的策略和主张,力求在如下几个方面尝试创新:1)开拓研究视角。现有的归因、权变、领导力研究,各循其道、缺乏关联,而在本文中,心理学的归因、领导学的权变,这两种种理论,形成有机结合——拓展出领导力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特别关注了“什么是权变的起点、什么是权变的终点、什么是跨文化权变的基本特质”等更彻底的问题。2)开发一手资料。基于专业学位“一手资料、紧扣实践”的要求(区别于学术学位侧重“认知深化、建构新论”的要求),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掘第一手资料—国际校长们在华的真实经历,包括工作、生活、跨文化融入等。在现有研究中,这些资料尚无先例可循。3)深究领导环境。跨文化环境对领导力的影响究竟深刻或者严重到什么程度?现有的领导环境学说尚无专项研究。反映在以国际校长为例的跨文化领导者身上,表现为,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想要支配甚至干预其所在的跨文化领导情境,使领导者陷入思维误区。4)多元的跨文化领导力提升策略。有别于领导力的一般性培训,本文更强调:第一,以国际校长为试点,将归因和权变技能的应知应会作为跨文化领导力建设的有机组成;其次,紧密配套“助手教程”,提供给跨文化领导者的助理(多为外语较强的本地助理),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跨文化桥梁”功能;第三,推向整个国际学校层面,建设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整体文化氛围。因此,优化跨文化领导力的构建对象具有“多元性”——既包括领导者,又涵盖被领导者。论文包含如下部分:[绪论]阐明选题由来、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并简介研究样本,对全文进行总括性介绍。[第一章-文献综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领导力基本理论,追溯与跨文化领导力密切相关的文化、价值观和权变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梳理校长领导力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发现并引出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研究领域的空白;第四部分,介绍本文着重运用的归因理论、以及归因与权变的关系。[第二章-研究设计]介绍研究思路、研究对象的选取,以及与笔者工作及经历先关的观察法和访谈法的研究应用。在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结构性验证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发现共性问题。并且,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精神,对本文研究进行指导。[第三章-研究发现: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发现]为了验证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内容结构,以问卷调查形式获取了中外文化差异下的校长跨文化领导力表现。配合数据,佐以实证,发现并陈述国际校长来华之后遇到的沟通问题、工作挑战、社交困境以及生活不适应等第一手资料。[第四章-研究分析: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权变论析]回顾国际校长发生归因倾向的真实过程,发现其对领导力效能造成的制约和阻碍,讨论跨文化归因倾向形成的思维和行为偏差,对权变操作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跨文化角度反思归因,从源头上寻求合理权变的思路,以此,响应“正确归因是合理权变之本”的学术假说。[第五章-建议:国际学校跨文化领导力的提升]回归教育学主旨,设计国际校长的跨文化领导力构建。建议跨文化领导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面向国际校长,也需要扩大到校长助理和学校团队,全面建设健康的跨文化组织。[结语]回顾上述各章中的要点,总结论文的创新诉求,思考历史,展望跨文化领导力研究的未来。
二、“不尽人意”错在哪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尽人意”错在哪里(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编程学习的认知负荷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
1.1.2 信息技术学科与教学现状 |
1.1.3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全面修订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认知负荷研究 |
1.2.2 国内认知负荷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实践意义 |
第2章 认知负荷概述 |
2.1 认知负荷的含义与特征 |
2.1.1 认知负荷的含义 |
2.1.2 认知负荷的特征 |
2.2 认知负荷的理论基础 |
2.2.1 图式理论 |
2.2.2 认知资源有限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2.4 测量学理论 |
2.3 认知负荷的测量 |
2.3.1 直接的主观测量法 |
2.3.2 直接的客观测量法 |
2.3.3 间接的主观测量法 |
2.3.4 间接的客观测量法 |
2.4 认知负荷与学习 |
2.4.1 认知负荷与图式获得的关系 |
2.4.2 认知负荷与认知技能学习的关系 |
第3章 高中生《编程计算》学习任务中认知负荷的测量 |
3.1 理论模型 |
3.2 研究问题 |
3.3 测量内容 |
3.4 测量对象 |
3.5 测量工具 |
3.6 测量过程 |
3.7 结果与讨论 |
3.7.1 学生在编程学习任务中的认知负荷 |
3.7.2 心理负荷-心智努力-行为绩效的相关性 |
3.7.3 不同性别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差异 |
第4章 教学建议 |
4.1 旧知的复习与迁移 |
4.2 梯度化复杂知识 |
4.3 平衡挑战与技能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
附录二: “做出判断的分支”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
附录三: “周而复始的循环”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
附录四: “可以复用的代码”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主体教育视域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全员参与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五年二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框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传统:为完成任务的班级文化建设 |
一、物质文化建设表象化,学生能动性参与意识与行动脱节 |
二、制度文化建设重制定,忽视学生自律性反思 |
三、精神文化目标不明确,学生缺乏自主性与自为性的整体意识 |
四、行为文化重约束,忽视学生交往的社会性特征 |
第二章 现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班级文化建设 |
一、调动学生能动性的物质文化建设 |
(一)师生“共画”班级文化墙 |
(二)积极开发班级小书架的文化育人功能 |
二、引起学生自律性反思的制度文化建设 |
(一)基于班规,又不被班规禁锢 |
(二)“轮流执政”的值周班委制 |
三、提高学生在班级中自主性与自为性意识的制度文化建设 |
(一)将班徽作为班级精神图腾 |
(二)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
四、行为文化建设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性 |
第三章 未来:健全师生全员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
一、提升学生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 |
(一)构想建设班级微型图书馆 |
(二)关注学生对班级墙壁文化的体验,及时得到反馈 |
(三)维护班级墙壁文化建设的成果 |
二、开展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
三、以开放的态度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
(一)保障班级规章制度公开、公正、公平的落实 |
(二)正视班级规章制度的德育功能 |
四、重塑班级行为文化 |
(一)辨别榜样激励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
(二)区分学生打小报告的正向与负面作用,培养“正派”班级行为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外书面作业批改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基于对锦州市S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小学高年级 |
2.数学课外书面作业 |
3.作业批改 |
(二)理论基础 |
1.多元智能理论 |
2.反馈理论 |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外书面作业批改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1.关于作业批改方式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2.关于作业批改符号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关于作业批改结果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关于作业批改标准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5.关于作业批改反馈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外书面作业批改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1.批改方式传统,比较单一 |
2.批改符号混杂,含义不清 |
3.批改评语缺失,量化严重 |
4.批改标准固化,笼统狭窄 |
5.批改反馈不足,关注度低 |
(二)原因分析 |
1.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有效落实 |
2.符号创新偏向形式化 |
3.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 |
4.学生个体差异被忽视 |
5.作业反馈指导不到位 |
四、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外书面作业批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学生参评,实现批改方式多样化 |
1.引导学生参与作业批改 |
2.综合运用多种批改方式 |
(二)赋予内涵,实现批改符号合理化 |
1.错题符号选择化 |
2.批改符号趣味化 |
(三)评语适添,实现批改结果人文化 |
1.针对性评语促进步 |
2.激励性评语促自信 |
3.启发式评语促反思 |
(四)关注差异,实现批改标准多维化 |
1.重视因材施评 |
2.注重过程性评价 |
(五)总结反思,实现批改反馈有效化 |
1.教师及时反馈和记录总结 |
2.重视作业的复批 |
3.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改错态度和做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高中生解三角形问题学习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解三角形”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解三角形”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
(三)“解三角形”在物理及生活中的应用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一、解三角形问题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一)解三角形问题概念的界定 |
(二)解三角形问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新课标对于解三角形的定位 |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 |
(三)教学理论基础 |
(四)数学解题理论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解三角形高考考查的研究 |
(二)关于高中生对解三角形错误类型及归因的研究 |
(三)关于解三角形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研究 |
(四)关于解三角形教学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调查与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问卷调查的对象 |
(二)访谈的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设计与说明 |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
(二)学生测试卷的设计与说明 |
(三)学生访谈的设计与说明 |
(四)教师访谈的设计与说明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
(三)学生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四)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生解三角形的学习现状及归因分析 |
一、高中生解三角形的学习现状 |
(一)学生对正弦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存在问题 |
(二)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存在问题 |
(三)学生对解三角形的综合应用存在着问题 |
(四)学生对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存在着问题 |
(五)不同年级存在的问题具有差异性 |
二、高中生解三角形出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正弦定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二)余弦定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三)解三角形的综合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四)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存在问题的原因 |
(五)不同年级存在的问题具有差异性的原因 |
第五章 优化高中解三角形的教学对策 |
一、新颖的导入 |
二、引导学生自主推导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
三、巩固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数、向量、均值不等式等知识 |
四、加强学生计算能力 |
五、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六、提升学生分类讨论思想 |
七、加强学生整体代入法训练 |
八、重视学生解三角形题目训练 |
九、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
十、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W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理性思考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自主学习 |
(二) 自主学习管理 |
(三) 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 |
(四) 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策略的基本体系 |
二、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
(一) 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内容 |
(二) 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
三、自主学习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二) 建构主义心理学 |
(三) 元认知心理学 |
(四) 学习共同体理论 |
四、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影响因素 |
(一) 内部影响因素 |
(二) 外部影响因素 |
第二章 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样本分析 |
二、调查方法与结果统计 |
(一) 调查方法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结果统计 |
三、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主要问题 |
(一) 学生自主学习工具性动机较强 |
(二)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调节不到位 |
(三) 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方法有欠缺 |
(四) 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监控难进行 |
(五) 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整合无章法 |
四、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教师有依赖性 |
(二) 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目标不明确 |
(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自我意识弱 |
(四) 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效能感较差 |
(五) 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指导不及时 |
第三章 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改进策略 |
一、优化自主学习管理动机,加强自主学习管理意识 |
(一) 引导学生端正动机 |
(二) 激发学生提高兴趣 |
(三) 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
二、明确学习管理目标,制定自主学习计划 |
(一) 确立明确具体的自主学习管理目标 |
(二) 制订合理详细的自主学习计划 |
(三) 选择难易适中的自主学习内容 |
三、优化自主学习管理,完善自主学习方法 |
(一) 调整自主学习策略 |
(二) 融合合作学习方法 |
(三) 探索自主学习规律 |
四、有效评价学习效能,及时调节自主学习 |
(一) 测评自主学习过程 |
(二) 检验学习方法成效 |
(三) 监控调节学习行为 |
五、合理利用多种资源,统筹安排自主学习 |
(一)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努力管理 |
(二) 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发展 |
(三)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以“式与方程”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核心概念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核心概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数学思想研究 |
2.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2.2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
2.2.3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
第3章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3.1 小学常见的数学思想 |
3.1.1 符号化思想 |
3.1.2 模型思想 |
3.1.3 数形结合思想 |
3.1.4 分类思想 |
3.1.5 归纳思想 |
3.1.6 化归思想 |
3.2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般步骤 |
3.2.1 准确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 |
3.2.2 确定各数学思想的教学要素 |
3.2.3 在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
3.2.4 回溯形成数学思想的全过程 |
3.2.5 在解题中巩固应用数学思想 |
3.3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般原则 |
3.3.1 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原则 |
3.3.2 数学化的教学设计原则 |
3.3.3 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原则 |
3.3.4 可接受性的教学设计原则 |
第4章 基于数学思想的“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
4.1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
4.2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
4.3 《解方程》教学设计 |
4.4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
第5章 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实施 |
5.1 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实施概况 |
5.1.1 实施对象概况 |
5.1.2 对教师的访谈 |
5.1.3 对学生的访谈 |
5.1.4 对学生的测验 |
5.2 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评价 |
5.2.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2.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2.3 学生测验结果分析 |
5.3 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实施的研究结果 |
5.3.1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式与方程”教学设计取得的成果 |
5.3.2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式与方程”教学设计研究局限性 |
第6章 教学建议 |
6.1 基于数学思想做教学设计,转变思路 |
6.2 明确数学思想的设计步骤,按部就班 |
6.3 把握数学思想的关键环节,循序渐进 |
6.4 应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巩固迁移 |
6.5 坚持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日积月累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 学生测验卷 |
致谢 |
(8)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新乡市某小学高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基于追求高效课堂的需要 |
1.1.2 基于实践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高年级 |
1.4.2 理答 |
1.4.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 |
1.5 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1.5.3 述评 |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7.1 研究的重点 |
1.7.2 研究的难点 |
1.7.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的现状调查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内容 |
2.4 调查方法 |
2.5 调查实施 |
2.6 调查结果 |
2.6.1 关于理答意识的调查 |
2.6.2 关于理答类型的调查 |
2.6.3 关于理答内容的调查 |
2.6.4 关于理答语言表述的调查 |
2.6.5 关于理答时机的调查 |
第三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中存在的问题 |
3.1.1 理答意识淡薄 |
3.1.2 课堂理答类型单一 |
3.1.3 课堂理答语言表述程式化 |
3.1.4 课堂理答内容针对性不强 |
3.1.5 课堂理答时机不恰当 |
3.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禁锢 |
3.2.2 理答预设低效 |
3.2.3 英语学科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
3.2.4 课堂理答技巧不够灵活 |
3.2.5 自我反思能力欠缺 |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的改进措施 |
4.1 增强教师理答意识 |
4.1.1 强化对话教学思维 |
4.1.2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
4.2 做好理答前的准备 |
4.2.1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
4.2.2 课前做好弹性预设 |
4.3 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学习 |
4.3.1 丰富自身语言知识 |
4.3.2 充盈英语学科教学评价知识 |
4.4 巧妙运用理答技巧 |
4.4.1 合理运用理答类型 |
4.4.2 丰富理答语言 |
4.4.3 提升理答内容的针对性 |
4.4.4 增强对理答时机的关注度 |
4.5 注重理答反思 |
4.5.1 理答反思要及时 |
4.5.2 总结课堂理答规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教师课堂理答观察量表 |
附录B:小学英语任课教师课堂理答研究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C: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研究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9)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汉语比喻研究 |
二、汉语比喻的应用研究 |
三、他山之石——西方比喻(metaphor)研究及其发展动态 |
四、汉语比喻研究的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法和语料来源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五节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复杂动态理论下汉语比喻研究框架的建构 |
第一节 走进复杂性一回归比喻的本真 |
一、用复杂性思维看待事物的本质 |
二、用复杂性思维看待语言的本质 |
三、复杂性视角下的比喻研究路径 |
第二节 复杂性视角下比喻的形成机制分析 |
一、比喻的形成起因 |
二、比喻形成的主体性因素 |
三、基于主体的多模块多感官系统与环境互动的形成机制 |
第三节 复杂性视角下比喻的存在方式分析 |
一、当代比喻研究中的话语转向:真实世界的比喻研究 |
二、复杂性视角下的话语 |
三、影响话语中比喻使用的复杂因素分析 |
四、话语中比喻的存在方式 |
第四节 复杂性视角下比喻研究模式的建构 |
一、比喻研究的多维动态模式 |
二、基于该模式的比喻定义 |
三、基于该模式的比喻辨识 |
四、基于该模式的比喻观测维度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比喻使用构形式特征分析 |
第一节 话语中比喻使用的密度分析 |
一、话语比喻密度计算的依据标准 |
二、话语样本中比喻的密度值 |
三、关于本研究比喻密度值的讨论 |
第二节 话语中比喻的典型表达结构分析 |
一、考察要素的选定及其标注形式 |
二、话语样本中比喻表达结构类型统计分析 |
三、话语中比喻表达的典型结构讨论 |
第三节 话语中比喻的分布特征分析 |
一、比喻丛及其划分方法 |
二、话语样本中比喻丛的分布特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比喻使用的动态过程分析 |
第一节 比喻的局部动态表现 |
一、比喻结构的局部动态性 |
二、比喻局部动态变化的类型 |
三、比喻局部动态变化的类型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比喻的互动过程分析 |
一、比喻表征的对话性 |
二、比喻的互动与回应类型 |
三、比喻的互动过程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三节 比喻的适应过程分析 |
一、语境与比喻使用的变异 |
二、交际中比喻变异的语境参数 |
三、比喻的适应过程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四节 比喻的固化过程分析 |
一、比喻的社会文化认知与个体认知 |
二、亚稳定状态的比喻使用特征 |
三、话语中比喻的固化过程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五节 比喻使用模式的涌现过程分析 |
一、交际过程中比喻的动态轨迹 |
二、交际中比喻使用模式的分析路径 |
三、案例话语的比喻使用模式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本研究的主要应用 |
第一节 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
一、从本族语者的比喻使用到二语学习者比喻使用能力的提出 |
二、比喻使用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三、以比喻使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及启示 |
第二节 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
一、比喻纳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
二、本研究对教材编写与评估的启示 |
第三节 作为话语分析工具的应用 |
一、比喻作为一种话语分析工具 |
二、本研究对于口语话语分析的启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由来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样本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领导力和跨文化领导力 |
一、文化价值观与领导力 |
二、跨文化领导力 |
三、跨文化情境中的权变 |
第二节 校长领导力 |
第三节 校长跨文化领导力 |
第四节 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与权变 |
一、归因理论与跨文化 |
二、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与权变过程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质性研究取向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研究进度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问卷调查 |
三、访谈法 |
第三章 研究发现: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发现 |
第一节 跨文化情境中的结构性验证结果 |
一、总体数据描述性统计 |
二、信度分析 |
第二节 对本地员工的归因倾向 |
一、校长眼中的员工职业程度 |
二、校长眼中的员工等级观 |
三、校长眼中的员工参与度 |
第三节 对当地机构的归因倾向 |
一、校长眼中的当地政府 |
二、校长眼中的合作单位 |
第四节 对境外上级的归因倾向 |
一、校长眼中的总部支持度 |
二、校长眼中的授权支配度 |
第五节 对当地生活与人的归因倾向 |
一、校长眼中的生活标准 |
二、校长眼中的中国物主 |
第四章 研究分析: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权变论析 |
第一节 权变起点的跨文化偏差及其矫正 |
一、权变起点的初始定位 |
二、权变起点的偏差分析 |
三、权变起点的纠偏对策 |
第二节 权变过程的文化偏差及其矫正 |
一、权变与归因的过程性特征 |
二、过程偏差的主要表现 |
三、过程偏差的纠偏对策 |
第三节 权变终点的跨文化偏差及其矫正 |
一、跨文化权变的双重使命 |
二、跨文化权变终点的双重效应 |
三、跨文化权变终点的文化汇融 |
第五章 建议:国际学校跨文化领导力的提升 |
第一节 国际校长跨文化领导力提升现状 |
一、国际校长来华前培训 |
二、国际校长来华后培训 |
三、培训缺位的几点分析 |
第二节 提升国际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应知应会 |
一、培训目标 |
二、培训课程设计 |
三、沟通与交流 |
第三节 国际学校的组织跨文化建设 |
一、校长助理——跨文化的纽带 |
二、跨文化团队建设 |
三、组织文化再造 |
结语 |
一、基本观点 |
二、创新诉求 |
三、跨文化领导力的未来 |
四、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不尽人意”错在哪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编程学习的认知负荷测量研究[D]. 潘琪. 扬州大学, 2021(09)
- [2]一道数学说理题的答题诊断与教学启示[J]. 赵立春,阮征,许晨玉,冯倩倩. 福建中学数学, 2021(03)
- [3]主体教育视域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全员参与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五年二班为例[D]. 任妮. 沈阳大学, 2020(12)
- [4]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外书面作业批改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基于对锦州市S小学的调查[D]. 刘巧云. 渤海大学, 2020(05)
- [5]高中生解三角形问题学习现状及对策[D]. 刘林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W职业学校为例[D]. 杨潇. 扬州大学, 2020(05)
- [7]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以“式与方程”内容为例[D]. 单雅婕.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理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新乡市某小学高年级为例[D]. 蒋曼.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D]. 罗红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10]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实证研究[D]. 夏星.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