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稳定性及异常重现性分析——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石屋断陷为例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稳定性及异常重现性分析——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石屋断陷为例

一、油气化探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亚龙,杨志斌,张富贵,张舜尧,孙忠军,王惠艳[1](2019)在《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文中指出根据祁连山木里地区已知天然气水合物上方不同期次近地表土壤地球化学勘查重复性试验,对土壤酸解烃、顶空气、荧光光谱、碳酸盐等指标方法的稳定性及异常重现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各项化探指标不同期次含量最大值等特征值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其数据波动特征和数据结构是相对一致的。顶空气甲烷、酸解烃、荧光光谱和碳酸盐方法指标前后两次测量结果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配对T-检验显示顶空气轻烃、酸解烃和碳酸盐指标数据变化差异不显着,从统计学上看其指标数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顶空气甲烷、酸解烃、荧光光谱等指标地球化学异常在研究区已知天然气水合物矿区上方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说明其化探指标异常空间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但是顶空气重烃异常模式、碳酸盐异常强度的变化,反映其具有重现性,但异常稳定性相对较差。这为地球化学勘查在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吴大琼[2](2016)在《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深层油气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有深层、中层和浅层三套油气勘探层系。在对中浅层油气层位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开发之后,发现新油气田的概率越来越少了。因此,深层的油气勘探就越来越重要了。论文研究内容属于地球物理学与石油地质学交叉学科,是应用研究范畴。首先,对十屋断陷构造特征与沉积地层进行研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以深部地层沉积(即登娄库组以下)为目标,系统研究各种沉积体系,确定其时空分布与演化规律;然后,运用含油气系统的观点,分析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最后,在上述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地震响应研究,运用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对深层油气勘探目标进行综合研究,并对油气聚集的有利勘探目标进行油气预测。由于深部油气埋藏较深,勘探难度相对较大。把先进的油气地质成藏理论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相结合,是解决本区深层勘探难题的关键。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断陷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探井数据,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成果认识,明确各主要标准层顶面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充填控制作用。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梨树断陷3级以上断裂进行分带、分级、分类,分析不同阶段构造动力背景,编制断裂系统图。在此基础上,总结平面上不同构造区带充填特征,建立纵向上不同演化阶段盆地充填模式。2.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通过三维地震测线剖面,结合连井地震测线、测井曲线、钻井岩相柱状图以及合成地震记录的对比,通过识别对比开展了层序地层划分,并且划分出了构造层序、层序组、三级层序及其更低级别的层序单元。在此基础上对沉积体系域以及体系构成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3.深层油气地震响应研究通过深层油气储层的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技术研究,结合储层测井响应,确定十屋断陷深层油气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据此建立起深层油气储层横向预测模型,为勘探目标评价优选提供依据。4.有利区带预测,勘探目标评价及优选以重点区块的有利地质体(主要间断面、沉积砂体等输导层、特殊地质体等)为重点,应用三维地震反演技术,识别和发现地层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带。

瞿雪姣[3](2015)在《松辽盆地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关键地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松辽盆地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是研究晚中生代温室气候状态下重大地质事件、古气候变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揭示温室地球气候-环境快速变化的过程及机制,为预测未来环境-气候变化,进一步拓展陆相油气勘探领域和资源量的关键性工程。本文以松科2井钻探目的及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借助松辽盆地多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生产积累的丰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大量科研成果,(1)在科探井选址基本原则和选址方案的指导下,在全盆地范围内选出能全面实现科学目标且经济可行的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井位;(2)系统梳理松辽盆地断陷层营城组、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序列特征,总结归纳完整的火石岭组地层序列,明确火石岭组的定义和内涵,厘定组内火山岩纵向叠覆关系,指出火石岭组地质时代趋向性意见;(3)研究松科2井(东孔)目的层地温、地温梯度、地层压力与深度规律,进而预测6400 m井底温度和主要目的层地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4)预测松科2井(东孔)各主要地层界面的深度和全井段岩性序列,建立从地面到井底的全井段综合模拟柱状图。为海-陆地层对比、重大地质事件的陆地响应、松辽盆地及邻区中-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先导性基础,也为钻探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牟秋环[4](2013)在《梨树断陷沙河子期原始面貌恢复研究》文中认为梨树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是一典型的断坳叠置复合型沉积坳陷。早白垩世沙河子期是梨树断陷的断陷期之一,该期烃源岩发育,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对其原始面貌缺乏细致研究,制约了该目的层的油气勘探。在查阅、收集、整理前人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梨树断陷钻井、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构造解析了梨树断陷内小宽、秦家屯、皮家、桑树台构造带在沙河子期的结构、构造组合及其性质;利用地震一测井相方法探讨了沙河子期的沉积面貌;进而恢复梨树断陷沙河子期的原始面貌。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在梨树断陷分布较为局限,总体发宵受断陷控制,地层西厚东薄,西断东超。沙河子期梨树断陷可分为4个次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十屋深洼陷、东部斜坡、双龙洼陷、苏家屯洼陷,还可划出3个二级构造带,包括小宽断裂构造带、秦家屯断裂构造带及桑树台断陡带。沙河子期,梨树断陷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平原、深湖、浅湖、滨湖、近岸水下扇等沉积相,局部发育水下浊积扇^

贾建亮[5](2012)在《基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油页岩识别与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是中国典型大型坳陷晚白垩纪含油页岩盆地,蕴藏丰富的油页岩资源,主要沉积于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时期,其油页岩资源具有“局部查明程度高、整体认识程度低”的特征。本论文主要基于大量测试数据和地球物理资料,特别是本人在奥地利留学期间测试完成的大量宝贵有机地球化学数据,以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法为指导,通过油页岩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特征研究,探讨大型坳陷盆地油页岩成矿富集的主控因素,为松辽盆地油页岩的地球物理识别与资源评价鉴定基础。松辽盆地油页岩主要由有机质和矿物质组成。松辽盆地油页岩段有机碳含量主要介于5.012.0wt. %,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优势,有机质成熟度随着埋深的加深而增大。油页岩中有机质的主要贡献来源于代表低等水生生物的结构藻和层状藻,结构藻/层状藻比值变化表明油页岩沉积是藻类-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青一段和嫩一段时期表现为层状藻优势,而嫩二段时期表现为结构藻优势,这种差异表明不同油页岩沉积时期藻类-微生物对有机质贡献强弱发生变化;同时,“富藻纹层”的发育表明油页岩沉积时期存在间歇性的“藻类勃发”,而高的4-甲基甾烷含量、高的甾类/霍类化合物比值及高的规则甾烷(C27+C28)/C29比值等生标参数也验证了藻类生源绝对优势。大量研究表明粘土是有机质富集的重要载体,松辽盆地油页岩中粘土矿物含量较高,青一段和嫩一段油页岩沉积时期的粘土矿物含量相比嫩二段的优势更加显着,而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粘土矿物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性。松辽盆地油页岩的地球化学参数具有重要地质意义。通过敏感古气候参数Rb/Sr比值、Th/U比值等分析,重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油页岩沉积时期的精细古气候演化特征,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演化阶段。通过敏感古盐度参数TOC/S比值、伽马蜡烷指数、MTTC比值、芳基类戊异二烯含量、Sr/Ba比值等分析,重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油页岩沉积时期的精细水体盐度演化特征,青山口组油页岩主要发育在半咸水环境,而嫩一段(微咸水)特别是嫩二段(微咸水-淡水)水体盐度相对较低。敏感参数Pr/Ph比值、β-胡萝卜烷含量、V/Ni比值等指示松辽盆地油页岩沉积时的水体氧化还原程度具有与盐度相似的演化特征,表明高盐度有利于加强水体的还原程度,但嫩二段水体氧含量明显高于嫩一段和青一段。油页岩的成矿富集条件分析是进行油页岩的地球物理识别与资源评价的基础。松辽盆地油页岩的成矿富集是古气候、古构造和古沉积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油页岩成矿富集精细演化研究表明,不同地质因素在不同演化阶段对有机质富集的贡献存在差异。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油页岩均沉积在构造快速沉降和气候温湿控制的深湖-半深湖相的大背景下,青山口组油页岩沉积时藻类优势的有机质来源、盐度较高和还原性较强的水介质条件、少量陆源碎屑物质的稀释及较低成熟度是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因素,而嫩江组油页岩沉积时的藻类高度繁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导因素,保存条件、陆源稀释作用、成熟度条件起到次要作用。松辽盆地油页岩具有低密度、高声波时差、高中子孔隙度、高自然伽马、高电阻率的“四高一低”的测井响应特征和较高频率、中强振幅、低阻抗的地震响应特征。基于油页岩不同组分对测井响应贡献的差异,建立了油页岩不同测井响应的等效岩石物理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油页岩不同性质的测井响应方程,表明油页岩的密度响应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和重矿物的相对含量,声波速度、中子孔隙度、自然伽马响应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和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电阻率响应主要取决于湿粘土含量、有机质和重矿物的相对含量。基于有机质的“单层被覆”假设,提出了有机质置换粘土孔隙束缚水改变粘土孔隙“流体”性质的观点,把有机质的置换过程分为欠置换、平衡置换、过置换三个阶段,而过置换作用促使富有机质油页岩导电能力明显变差,从而重新解释了油页岩高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导电机理。油页岩的地震响应主要取决于“高有机质”替代“流体性质”引起的弹性参数变化,正演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资料可以分辨最小6.4m的油页岩厚度。为了提高勘探效率、节约勘探成本,论文把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纳入油页岩识别体系。利用测井-地震多属性方法预测单井TOC值,多属性特别是地震属性的加入可以避免非地层因素的影响,而褶积因子算法在消除测井与地震频率差异的同时类似增加了(Nwi–1)×n个高权重属性,验证累计平均误差(0.293%)远小于△logR方法(0.995%),垂向上连续补偿了TOC背景值,符合地层TOC垂向的地质变化规律。论文利用地震方法对油页岩进行空间定量识别,把TOC>5%和含油率>3.5%作为定量识别的标准,结果表明基于测井约束反演方法的波阻抗反演数据体能定性识别油页岩的空间展布,基于多属性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的TOC和含油率反演数据体不仅能定量预测油页岩的空间展布,还可以定量评价油页岩的品质特征,实现油页岩的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的空间定量识别。为了实现整个松辽大型坳陷盆地油页岩潜在资源评价,论文主要采用以地质类比法为主、统计算法为辅的统计类比法进行。本论文把松辽盆地高勘探程度的扶余长春岭、前郭-农安、深井子三处大型最新油页岩矿床作为类比刻度区,以松辽盆地油页岩成矿富集条件为理论依据,优选出古构造条件、古气候条件、古沉积环境、水体盐度、氧化还原条件、陆源碎屑物质输入、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丰度等参数作为控制油页岩成矿富集的主导地质因素建立类比参数库,采用特征因子法确定刻度区与预测区的相似类比系数,通过蒙特卡罗法和组合抽样法评价不同置信水平下的油页岩潜在资源。因此,统计类比法不仅可以定量评价中-低勘探盆地油页岩潜在资源,而且对油页岩资源潜在资源的估算值带有成功把握性,并可压制原始地质数据中个别奇异值的干扰作用。对于概率区间合理潜在油页岩资源的选取,论文提出利用“高概率值波动剧烈”选取方法,把100-85%概率区间的油页岩资源估算值作为松辽盆地油页岩资源评价的合理值区间,中浅层潜在油页岩资源量分别为3917.1亿吨(100%)、4607.6亿吨(95%)、5165.9亿吨(90%)、5750.5亿吨(85%),远高于“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松辽盆地潜在资源量(3236.5亿吨)。本次评价潜在资源的增加主要是盆地内油页岩资源查明程度提高、油页岩资源评价方法改进、预测区油页岩认识程度提高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明资源评价结果会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评价方法的改进而发生变化。

陈小慧[6](2012)在《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深层油气成因与成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梨树断陷油气资源量丰富,但与松辽盆地其它断陷相比,油气成因和聚集成藏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以梨树断陷深层烃源岩与油气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现代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等技术,在烃源岩评价和烃源岩、原油、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梨树断陷深层油气成因与来源;通过系统剖析油藏烃类的非均质性、原油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与相对比值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尤其是成熟度参数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梨树断陷油气运移方向、路径与聚集模式;开展了不同构造区代表性单井埋藏史研究,同时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的详细研究以及地质构造和输导体系分布特征,明确了梨树断陷油气藏形成期次与成藏时间,研究成果为梨树断陷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对梨树断陷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指出烃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营城组和沙河子组烃源岩厚度大且有机质丰度高,登娄库组烃源岩次之。烃源岩以Ⅱ2-Ⅲ型有机质为主,洼陷带有机质类型优于斜坡带,大部分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平面上,桑树台洼陷带烃源岩沉积厚度最大且有机质丰度高,自南西-北东向,烃源岩厚度和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小;纵向上,营城组有机碳含量介于0.02%~12.01%之间,烃源岩最厚处位于孤家子地区,厚度为731m,双龙地区烃源岩厚度达200m,好-优质烃源岩分布于孤家子-十屋-后五家户一带,苏家屯次洼和双龙地区均发育一定的好-中等烃源岩,八屋部分地区主要为中等烃源岩,而秦家屯和北部斜坡地区基本无烃源岩分布;沙河子组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08%~7.42%,西南洼陷带烃源岩沉积厚度达900m,双龙地区源岩厚度达200m,皮家-十屋-孤家子-后五家户一带主要发育好-优质烃源岩,且秦家屯、双龙和苏家屯地区也分布有一定的好烃源岩;洼陷区登娄库组烃源岩厚度可达500m,有机碳含量为3.8%~5.5%,而双龙地区登娄库组烃源岩厚度达300m以上,有机碳含量均值为2.02%。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将研究区的烃源岩划分为三种类型:Ⅰ类源岩沉积于深湖-半深湖强还原微咸水-半咸水沉积相,以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为母质来源,正构烷烃呈双峰态,三环萜烷/藿烷值在0.29-1.24之间,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烷值为0.35~0.94, C27/C29aaa20R甾烷为0.58~1.18, Pr/Ph为0.29~0.70,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0.19~0.40;Ⅱ类源岩沉积于还原的半咸水-咸水环境,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正构烷烃呈单峰,三环萜烷/藿烷值为0.75~1.97,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烷比值较低,为0.24~0.29, aaa20R甾烷C27/C29为0.35~0.50, Pr/Ph为0.88-0.95,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1.14~2.77;Ⅲ类烃源岩沉积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微咸水的滨浅湖环境,有机质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正构烷烃呈后峰型,高碳数部分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三环萜烷/藿烷值较低,为0.08~0.41,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烷值0.98~5.34, C27/C29aaa20R甾烷比值为0.07~0.47, Pr/Ph为1.03~4.27,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0.06~0.27。梨树断陷原油划分为两种成因三种类型:Ⅰ类原油源于强还原微咸水-咸水环境条件,有机质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三环萜烷/藿烷为0.07~0.42,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为0.41~1.29,C28和C29三环萜烷丰度较低,C29甾烷优势分布,伽马蜡烷/C30藿烷为0.16~0.60,C29降藿烷>C29Ts>C30重排藿烷,Ts≤Tm;Ⅱ类原油来源于还原的咸水环境,母源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三环萜烷/藿烷值较高,为0.43~4.17,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值仅0.10~0.29,C28和C29三环萜烷丰富,C29规则甾烷丰度较高,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0.42~1.10,C29降藿烷<C29Ts<C30重排藿烷,Ts/Tm高达4.56~10.44;Ⅲ类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介于Ⅰ类原油与Ⅱ类原油之间,为Ⅰ类原油与Ⅱ类原油的混源油。精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Ⅰ类原油与SN202井和SN18井营城组中下部烃源岩均具有C28和C29三环萜烷丰度较低,Ts与Tm相当,C30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低的共同特征;Ⅱ类原油与SN203井沙河子组中上部烃源岩均具有高丰度的C28和C29三环萜烷和C30重排藿烷以及伽马蜡烷等含量丰富的特征,混源油来源于上述两套烃源岩混合供烃。梨树断陷天然气为有机成因的混合气:①原油伴生气,主要分布于皮家、八屋等油气田;②不同成熟度的混合气,如苏家屯地区梨2井和四五家子地区W162井天然气可能为原油伴生气与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气;③孤家子、新立地区以及后五家户油气田HD20-18和HD26-17井天然气为煤成气与油型气的混合气。油型气主要源于断陷中心的营城组和沙河子组烃源岩,而煤成气主要来源于断陷中心的沙河子组煤系烃源岩。梨树断陷原油横向上主体沿西南-东北向向周缘斜坡区侧向运移,纵向上,沿断层向上垂向运移:Ⅰ类原油来源于西南深洼带营城组中下部源岩,沿断层、不整合面和连续砂体沿SW-NE向运移至断陷东北部;Ⅱ类原油源于西南深洼带沙河子组中上部烃源岩,向东北部运移。梨树断陷有登娄库期、泉头期和泉头末-嫩江期三期油气成藏。秦家屯地区登娄库组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泉头末期,营城组油气藏主要在泉头中期成藏,沙河子组油气藏主要在泉头早期成藏;八屋地区营城组油藏主要成藏期为泉头期,沙河子组油气藏成藏于登娄库末期和泉头期;北部斜坡营城组油气成藏期主要为泉头期;双龙地区登娄库组油气藏主要在泉头末-嫩江期成藏;后五家户地区登娄库组油气藏主要成藏期为泉头期,而营城组油藏主要在登娄库期聚集成藏。

胡明亮[7](2010)在《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和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文中指出通过对研究区58口单井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并结合地震等手段,根据层序的持续年龄,将十屋油田营城组(包括沙Ⅰ砂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在对野外31口井的岩心精细描述、大量岩石薄片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将十屋油田营城组的沉积相划分为4类大相、5种亚相以及14种微相,再结合含砂率图、砂体累积厚度图以及三维地震属性切片确定营城组(包括沙Ⅰ砂组)5个砂组优势沉积微相,展示优势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的砂地比分布特征和粒度分布特征,并统计研究区的岩石类型,确定研究区营城组发育的沉积体系有:北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南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北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具有混合物源特征。小宽断层对于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分布起到了改造的作用。对营Ⅲ砂组和营Ⅴ(沙Ⅰ)砂组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力油层的沉积微相与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通过对研究区营城组进行油气显示和有油气显示的砂体厚度统计,得出有利的储集相带是三角洲,其次是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冲积扇最差。最有利的储集岩是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和水下河道砂岩、水下扇砂岩、扇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砂岩,其中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和水下河道砂岩最具有优势。

周磊[8](2010)在《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物源体系、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梨树断陷十屋油田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部,为晚侏罗世以来发育而成的断坳叠置型复合盆地,其中十屋油田位于盆地的中心部位,是盆地内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区带之一。本论文在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大量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地质统计学,对十屋油田营城组的物源体系和沉积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其储层特征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时期盆地内发育有多个物源体系,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法、碎屑颗粒组分法、重矿物法、砂砾岩百分含量分布法和地层倾角测井法等方法对十屋油田营城组物源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在营城组沉积时期存在有三大物源体系,分别是西北方向的西北物源区、北部斜坡物源区和东部斜坡物源区。三个物源体系在营城组各时期继承发育,其中西北部物源区母岩类型以沉积岩和岩浆岩为主;北部斜坡物源区母岩类型以岩浆岩为主;东部斜坡物源区母岩类型以岩浆岩和变质岩为主。十屋油田营城组时期主要发育了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类型。营五段沉积时期,三个物源体系均在研究区形成扇三角洲沉积;营四段沉积时期,西北和北部物源体系仍然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但扇三角洲范围较营五段时期有所减小,而东部物源体系仍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营三段到营一段沉积时期,三个物源体系均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形成研究区的混源沉积特征。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各沉积时期物源体系和沉积体系特征继承性较强,形成了该区“多物源混源沉积、各物源源间存异、各时期继承发育”的沉积格局。十屋油田营城组发育的扇三角洲是缓坡背景下发育的粗碎屑三角洲,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扇三角洲等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等砂体构成扇三角洲的骨架砂体,兼具重力流沉积(泥石流)和牵引流沉积特征;研究区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细于扇三角洲,也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不发育重力流沉积;湖泊相主要发育滨浅湖和深湖-半深湖相沉积,滨浅湖以薄层砂岩与泥岩互层为特征,发育有生物钻孔构造;深湖-半深湖以大套灰黑色、黑色泥岩或夹薄层泥质砂岩为特征。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由原生孔隙、次生溶解孔隙和裂缝构成。并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的控制,以扇三角洲沉积相的储层物性最好,辫状河三角洲次之,扇三角洲中的泥石流沉积储层物性最差。

沈武显[9](2010)在《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层序沉积特征及构造地貌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是至早白垩世以来受西部桑树台弧形断裂控制的西断东超箕状断陷盆地。论文着手于十屋断陷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及沉积物源体系特征分析,在构造运动演化阶段厘定的背景下,探讨构造地貌对断陷期层序发育构型及沉积体系时空分布的控制作用,总结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层序构型及沉积演化模式,结合地貌坡折控砂机理,预测有利储集砂体时空分布区域。利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技术手段,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剖面及高分辨率地震响应特征,识别断陷期层序形成界面,建立十屋断陷深层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5个三级层序(SQ1—SQ5),并在区域上进行对比,观察层序总体具有南北薄中部厚、东薄西厚的地层展布特征,南、北和东部边缘地层剥蚀严重。依据沉积相各种识别标志,厘定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泊相等5种沉积体系,确定七棵树油田营五段沉积期为东部物源供给,火石岭至营城期东、南、北三面物源此消彼长,纵向上演绎着物源供给更替,至登娄库期西部物源开始发育。识别9种地震相态,组合划分地震相区,结合岩性统计规律,呈现出各层序旋回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分析构造断裂演化特征,划分6种构造样式,总结火石岭期为十屋断陷初始裂陷期,沙河子—营城期为快速伸展期以及登娄库-泉头期为断陷萎缩期等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探讨构造地貌对层序沉积控制作用,建立了三种层序构型模式,认为初始裂陷期和断陷萎缩期层序二元结构明显,快速伸展期于沉降坡折背景下层序具有三分性;刻画出三期沉积演化模型,初始裂陷期构成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浅湖—扇三角洲相沉积格局,快速伸展期发育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半深湖—浅湖—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沉积体系,断陷萎缩期形成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浅湖相沉积组合特征。阐述地貌坡折控砂机理,识别出构造挠曲坡折带和同沉积断层坡折带两种地貌坡折类型,展现各期地貌坡折平面分布特征。认为断陷深层纵向发育4套储集砂体,解剖有利砂体发育主控因素,提出层序旋回控制砂体富集部位、沉积相带控制砂体形成类型、地貌坡折控制砂体分布区域、构造运动控制砂体发育程度,最终预测出重点层序内有利储集砂体平面展布区带。

郭巍[10](2010)在《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青山口组层序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综合采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最新理论和方法,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岩芯等分析资料,对东南隆起区青山口组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东南隆起区的构造地质特征,对青山口组的生、储、盖组合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有利砂体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成果丰富了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对今后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及井位部署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认真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实现了钻井分层与地震界面的统一,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将青山口组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即层序Ⅱ3-qn1、层序Ⅱ3-qn2和层序Ⅱ3-qn3,两个三级层序的分界面位于岩性和电性的转换面,界面之下局部削截,界面之上为上超。通过对研究区构造沉降、气候变化、沉积物供给和湖平面变化等层序控制因素的分析,阐明了各种控制因素对层序发育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构造沉降是控制断陷期地层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是控制坳陷期地层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综合露头、地震、钻测井等资料,明确青山口组沉积相特征、沉积模式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青山口组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三角洲相、湖泊相。最后,综合生、储、盖、圈闭等因素,指出研究区内的有利勘探区带。

二、油气化探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化探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方法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指标统计特征分析
    3.2 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指标T-检验分析
    3.4 地球化学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3.4.1 顶空气轻烃空间分布特征
        3.4.2 土壤酸解烃空间分布特征
        3.4.3 土壤荧光光谱空间分布特征
        3.4.4 土壤碳酸盐空间分布特征
4 地球化学异常重现性意义
5 结论

(2)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深层油气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研究
        1.3.2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1.3.3 沉积体系及砂体成因
        1.3.4 十屋断陷深层油气地震响应研究
        1.3.5 十屋断陷深层油气有利区带预测与勘探目标优选
第2章 构造特征与演化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盆地构造背景
        2.1.2 盆地构造演化背景
    2.2 构造格架研究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断裂系统特征
        2.2.3 构造演化规律
    2.3 构造样式类型及分布规律
        2.3.1 构造样式类型
        2.3.2 构造样式分布规律
        2.3.3 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层序地层划分
        3.1.1 层序界面划分原则
        3.1.2 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3.1.3 体系域划分与识别
        3.1.4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2 层序地层对比
        3.2.1 等时地层格架
        3.2.2 层序地层对比
    3.3 层序地层展布特征
        3.3.1 沙河子时期层序展布特征
        3.3.2 营城时期层序展布特征
第4章 沉积体系及砂体成因研究
    4.1 主要沉积相类型
        4.1.1 扇三角洲
        4.1.2 辫状河三角洲
        4.1.3 近岸水下扇
        4.1.4 冲积扇
        4.1.5 浊积岩
        4.1.6 湖泊相
    4.2 物源分析及砂体展布
        4.2.1 物源体系分析
        4.2.2 砂砾岩展布特征
    4.3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
        4.3.1 沉积相平面分布
        4.3.2 沉积相剖面演化
第5章 地震响应分析研究
    5.1 深层气地震响应研究技术路线
    5.2 深层气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
    5.3 深层气的地球物理反演
    5.4 储层含油气性检测技术方法研究
第6章 有利区带预测及勘探目标优选
    6.1 油气有利聚集区带评价——金山-龙山地区
    6.2 勘探方向及目标优选
    6.3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松辽盆地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关键地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科学钻探研究现状
        1.2.2 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研究现状
        1.2.3 松辽盆地断陷地层序列及时代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实物工作量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实物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松科2井选址
    2.1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2 松科2井钻探目的及意义
    2.3 松科2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
    2.4 松科2井选址原则
    2.5 松科2井选址
        2.5.1 松科2井选址先行研究—选出世界级地质场址
        2.5.2 松科2井井址靶区选定—筛选出能全面实现科学目标的地段
        2.5.3 松科2井井位选定—确定井位坐标
第3章 松辽盆地断陷地层序列特征
    3.1 营城组序列特征
        3.1.1 营城组地层划分、对比沿革
        3.1.2 营城组一段、三段火山岩序列特征
    3.2 沙河子组序列特征
        3.2.1 沙河子组地层划分、对比沿革
    3.3 火石岭组序列特征
        3.3.1 火石岭组地层划分、对比沿革
        3.3.2 火石岭组序列认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3.3 火石岭组地层序列划分方法及建立过程
        3.3.4 火石岭组地层序列特征及区域对比
    3.4 火石岭组定义和内涵
        3.4.1 火石岭组下伏地层
        3.4.2 火石岭组定义及地层序列
        3.4.3 关于如何认识火石岭组
第4章 松辽盆地断陷层火石岭组时代归属研究
    4.1 火石岭组生物地层及其时代指示
        4.1.1 火石岭组植物化石及其时代
        4.1.2 火石岭组孢粉化石及其时代
        4.1.3 火石岭组大孢子化石及其时代
        4.1.4 火石岭组藻类化石及其时代
    4.2 火石岭组的同位素时代
        4.2.1 火石岭组的同位素年代数据甄别
        4.2.2 火石岭组的同位素年代分析
    4.3 火石岭组古地磁特征及其时代
    4.4 火石岭组时间跨度
        4.4.1 火石岭组最大累计厚度
        4.4.2 松辽盆地沉积速率
        4.4.3 火石岭组时间跨度
        4.4.4 火石岭组顶界年龄
    4.5 关于火石岭组地质时代的趋向性意见
第5章 松科2井(东孔)地层温度、压力预测
    5.1 井底温度预测
        5.1.1 地温梯度计算公式
        5.1.2 松科2井(东孔)井区深度与地温关系
        5.1.3 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石岭组深度与地温关系
        5.1.4 松科2井(东孔)井底温度预测
    5.2 地层压力预测
        5.2.1 相关概念说明
        5.2.2 营城组地层压力和破裂压力预测
        5.2.3 沙河子组地层压力和破裂压力预测
        5.2.4 火石岭组-井底地层压力和破裂压力预测
第6章 松科2井(东孔)模拟柱状图研究
    6.1 主要地层界面深度及各段地层厚度预测
        6.1.1 深层各主要地层界面构造图成图误差说明
        6.1.2 各主要地层界面构造图埋深
        6.1.3 各主要地层界面误差估算
        6.1.4 主要地层界面深度预测及完钻井深设计
        6.1.5 各段地层厚度预测
    6.2 取心层段、岩心收获率设计
        6.2.1 取心层段设计
        6.2.2 岩心收获率设计
    6.3 岩性剖面预测
        6.3.1 沙河子组(T_(4-1))之上地层岩性剖面预测
        6.3.2 沙河子组(T_(4-1))及以下地层岩性剖面预测
    6.4 邻井故障及本井故障提示
        6.4.1 邻井故障情况
        6.4.2 本井故障提示
    6.5 模拟柱状图岩性特征简述
    6.6 预测与实钻对比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东孔)钻井地质设计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4)梨树断陷沙河子期原始面貌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开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问题
        1.2.1 原始面貌恢复的研究现状
        1.2.2 梨树断陷沙河子期原始面貌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方法与思路的研究现状
        1.2.4 平衡剖面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2 研究工作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
        1.5.2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梨树断陷及邻区发育的构造背景
    2.2 梨树断陷结构构造特征与构造单元划分
    2.3 构造区划及各单元特征
    2.4 沙河子组地层的特征及划分
        2.4.1 地层发育特征
        2.4.2 岩性特征
第三章 沙河子期断裂带构造解析
    3.1 平衡剖面技术
        3.1.1 平衡剖面技术原理
        3.1.2 平衡剖面技术方法
        3.1.3 层拉平技术
        3.1.4 平衡剖面实例分析
    3.2 桑树台断裂构造带
        3.2.1 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各段构造特征解析
        3.2.2 桑树台断裂构造带沙河子期构造特征及性质分析
    3.3 小宽断裂构造带
        3.3.1 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各段构造特征解析
        3.3.2 小宽断裂构造带沙河子期构造特征及性质分析
    3.4 秦家屯—秦东断裂构造带
        3.4.1 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各段构造特征解析
        3.4.2 秦家屯-秦东断裂构造带沙河子期构造特征及性质分析
    3.5 皮家断裂构造带
        3.5.1 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各段构造特征解析
        3.5.2 皮家断裂构造带沙河子期构造特征及性质分析
第四章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4.1 测井相分析
        4.1.1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1.2 沙河子期典型井测井相分析及沉积相特征
    4.2 地震相分析及其划分
        4.2.1 地震相标志及其主要特征
        4.2.2 地震相分析
        4.2.3 地震相剖面解释
    4.3 地震相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梨树断陷沙河子期原始面貌恢复
    5.1 沙河子组平面展布与构造特征
    5.2 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及原始面貌恢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5)基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油页岩识别与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特色或创新之处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油页岩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
    3.1 测试样品选取
    3.2 油页岩岩石矿物特征
    3.3 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油页岩成矿富集条件
    4.1 古气候条件
    4.2 古构造条件
    4.3 古沉积环境
    4.4 成矿条件对有机质富集控制
    4.5 小结
第5章 油页岩综合地球物理定量识别
    5.1 油页岩岩石物理模型响应
    5.2 油页岩单井定量识别
    5.3 油页岩地震定量识别
    5.4 小结
第6章 油页岩地质类比资源评价
    6.1 油页岩类比刻度区解剖
    6.2 油页岩类比参数库建立
    6.3 油页岩潜在资源评价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深层油气成因与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断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2.2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2.3 深层油气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油气分布特征
    2.4 样品与实验
        2.4.1 样品概况
        2.4.2 实验方法与条件
第3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展布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类型
        3.2.3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3.3 烃源岩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3.3.1 烃源岩族组成特征
        3.3.2 烃源岩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3.4 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3.4.1 烃源岩芳烃的宏观组成
        3.4.2 芳烃成熟度参数
    3.5 烃源岩沉积环境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4.1 原油物性与宏观组成
    4.2 原油轻烃特征
        4.2.1 原油生成温度
        4.2.2 C_7化合物组成
        4.2.3 庚烷值与异庚烷值
    4.3 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4.3.1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
        4.3.2 原油萜类化合物组成特征
        4.3.3 原油甾烷系列特征
    4.4 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4.4.1 芳烃宏观组成
        4.4.2 三芴系列分布特征
        4.4.3 烷基萘成熟度参数
    4.5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4.6 原油成因分类
        4.6.1 原油类型与地球化学特征
        4.6.2 原油分布
    4.7 精细油源对比及主力烃源岩的厘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5.1 天然气化学组成
        5.1.1 非烃气体
        5.1.2 烃类气体
    5.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5.2.1 非烃碳同位素
        5.2.2 烃类碳同位素
    5.3 天然气轻烃组成特征
    5.4 天然气成因分类
        5.4.1 非烃气体成因
        5.4.2 烃类气体成因
    5.5 天然气成熟度
    5.6 气源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藏烃类非均质性与油气运聚成藏史
    6.1 油藏烃类非均质性与运移方向
        6.1.1 不同类型原油运移方向的确定
        6.1.2 梨树断陷原油运移模式
    6.2 油藏成藏期次与成藏时间的厘定
        6.2.1 储层烃地球化学特征
        6.2.2 烃类纵向非均质性
        6.2.3 油藏烃类特征与成藏期次
        6.2.4 原油分子组成特征
        6.2.5 流体包裹体特征
        6.2.6 油气藏成藏史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和有利储集相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一、选题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
    四、核心研究问题与技术路线
    五、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层
    第二节 区域构造
        一、大地构造背景
        二、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三、东南隆起区构造特征
    第三节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一、烃源岩条件
        二、储集条件
        三、生储盖组合
        四、油气性质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 层序地层研究
    第一节 层序地层划分
        一、层序地层学的概念
        二、营城组小层对比
        三、层序界面与最大湖泛面
        四、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
    第二节 层序地层格架
        一、层序的精细描述与内部构成
        二、层序地层格架
第三章 沉积微相类型与展布
    第一节 岩心和测井微相类型与识别
        一、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定义
        二、钻井沉积微相类型
        三、测井-沉积微相类型
    第二节 地震相类型与识别
        一、等时界面地震反射波振幅相类型(地震振幅切片)
        二、地震相类型描述、刻画与沉积相解释
    第三节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
    第一节 沉积体系的概念与分析方法
        一、沉积体系概念
        二、沉积体系分析方法
    第二节 营城组沉积物的岩石类型分区特征分析
        一、岩石类型与丰度
        二、岩石类型分区
        三、砂岩的粒度分布
    第三节 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
    第四节 主力油层的沉积微相与沉积体系
第五章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8)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物源体系、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成果
        1.4.1 完成的工作量
        1.4.2 主要认识及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第三章 十屋油田营城组物源体系特征
    3.1 十屋油田物源体系研究方法
        3.1.1 岩石碎屑颗粒组分分析
        3.1.2 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
        3.1.3 砂砾岩分布规律分析
        3.1.4 地层倾角测井分析
    3.2 物源体系分布及其演化特征
        3.2.1 营五段物源体系分布
        3.2.2 营四段物源体系分布
        3.2.3 营三段物源体系分布
        3.2.4 营二段物源体系分布
        3.2.5 营一段物源体系分布
第四章 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特征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沉积构造特征
        4.1.3 结构特征
        4.1.4 测井相标志特征
    4.2 单井沉积学分析
    4.3 沉积相特征
        4.3.1 扇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4.3.2 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4.4 沉积相剖面演化特征
    4.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6 十屋油田营城组物源体系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第五章 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储层特征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2 储层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
        5.2.1 储层孔隙类型
        5.2.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3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5.3.1 压实作用
        5.3.2 胶结作用
        5.3.3 交代作用
        5.3.4 溶解作用
    5.4 储层储集物性特征
    5.5 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初探
        5.5.1 岩性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5.2 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5.3 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层序沉积特征及构造地貌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1.2 学科前沿研究进展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简介
    2.2 构造演化背景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油气勘探状况
3 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3.1 钻/测井层序划分及其对比格架
    3.2 地震层序划分与井震对比
    3.3 层序平面展布特征
4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4.1 沉积相类型与识别特征
    4.2 钻/测井岩性统计规律
    4.3 沉积体系物源方向分析
    4.4 沉积相剖面演化特征
    4.5 地震相划分及其展布
    4.6 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
5 构造地貌对层序沉积控制作用探讨
    5.1 区域构造断裂特征及其演化史
    5.2 构造控制下层序沉积充填演化
    5.3 地貌坡折控砂机理及分布特征
6 有利储集砂体分布预测
    6.1 有利储集砂体纵向发育规律
    6.2 有利储集砂体分布主控因素
    6.3 重点层序有利砂体展布预测
7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青山口组层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内容及思路
        0.2.1 研究内容
        0.2.2 研究思路
    0.3 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2 研究区构造特征
        1.2.1 研究区构造分区
        1.2.2 研究区构造演化史
    1.3 研究区勘探概况
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2.1 层序地层学的基础
        2.1.1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2.1.2 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2.2 层序界面的研究
        2.2.1 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
        2.2.2 层序界面的划分
        2.2.3 层序界面识别
    2.3 研究区层序特征研究
        2.3.1 单井层序特征
        2.3.2 骨干剖面层序特征
        2.3.3 层序控制因素
        2.3.4 层序地层模式
第三章 沉积体系研究
    3.1 沉积相标志
        3.1.1 岩石学标志
        3.1.2 沉积构造
        3.1.3 测井相
        3.1.4 地震相
    3.2 主要沉积体系特征
        3.2.1 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3.2.2 湖泊沉积体系特征
    3.3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
        3.3.1 联井剖面分析
        3.3.2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3.4 沉积体系演化与沉积模式
第四章 有利勘探区带综合预测
    4.1 生储盖特征分析
        4.1.1 烃源岩评价
        4.1.2 储层特征
        4.1.3 盖层特征
        4.1.4 生储盖组合划分
    4.2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4.2.1 油气成藏系统划分
        4.2.2 有利区带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图
详细摘要

四、油气化探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J]. 周亚龙,杨志斌,张富贵,张舜尧,孙忠军,王惠艳. 现代地质, 2019(06)
  • [2]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深层油气预测研究[D]. 吴大琼. 吉林大学, 2016(09)
  • [3]松辽盆地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关键地质问题研究[D]. 瞿雪姣. 吉林大学, 2015(06)
  • [4]梨树断陷沙河子期原始面貌恢复研究[D]. 牟秋环.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7)
  • [5]基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油页岩识别与资源评价[D]. 贾建亮. 吉林大学, 2012(09)
  • [6]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深层油气成因与成藏研究[D]. 陈小慧. 长江大学, 2012(11)
  • [7]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和有利储集相带预测[D]. 胡明亮. 吉林大学, 2010(09)
  • [8]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物源体系、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研究[D]. 周磊.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9]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层序沉积特征及构造地貌的控制作用[D]. 沈武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青山口组层序特征研究[D]. 郭巍. 大庆石油学院, 2010(06)

标签:;  ;  ;  ;  ;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稳定性及异常重现性分析——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石屋断陷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