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R主要生产国联合提高NR的价格(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彬[1](2021)在《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内生菌提取物提高了作物的氮利用率,但其作用机理不明确,田间活性不稳定,施用费工。本研究以植物内生真菌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PVSE)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化分析、响应面优化、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等手段探索PVSE的基本理化性质及表征手段,优化PVSE高产稳质的工艺参数,以保证批次间PVSE的稳定性。利用色谱柱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追踪技术获得PVSE中有效活性组分P4并通过液质和核磁鉴定其结构为尿嘧啶核苷。综合利用拟南芥氮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q-PCR荧光定量、转录后酶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分析、生物表现型分析和小白菜的室内、大田农学评价揭示P4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的机制。最后,利用玉米大田试验探究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的主影响因素,以生物聚氨酯为载体双重控释PVSE与氮素养分,稳定PVSE作用的微环境,结合开发的肥料内PVSE检测技术调控PVSE和氮素释放规律与作物生育期相同步,利用甘薯农学评价一次性施用控释PVSE包膜尿素的田间效果。本研究为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和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VSE的平均分子量小于379 Da,主要分布在70~500 Da之间,富含芳香和杂环结构,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10 nm。有机物中,糖类含量为33.3%,蛋白质含量为19.2%,氨基酸含量为29.0%,核苷含量为7.4%,脂质含量为3.8%。PVSE具有温度、酸碱、光、有机试剂和尿素稳定性。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PVSE的超声提取条件,确定最大产量提取条件为物料浓度40%,酒精浓度40%,提取时间和功率分别为58.2 min和6 k W。采用色谱指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PVSE的相似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确保不同批次产品的相似性大于90%,定量准确率大于99.9%,保证产品质量。经色谱柱将PVSE分离成16个组分。生测结果表明P4具有显着调控硝态氮代谢的活性。(2)P4激发NLP家族和激素路径来调控硝态氮代谢和信号转导,具体机制如下,P4在缺氮条件下诱导拟南芥细胞核NPL家族氮调控基因的高表达,调控硝态氮感应基因NPF6.3和NRT2.1的响应。首先,通过上调NRT2家族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下调NAXT1基因的表达来减少根系硝态氮的外排,进而增加植物体内氮素的积累。其次,根-冠间信号转导通过CLE家族信号肽分泌通路来介导,将植物缺氮信号反馈到植物地上部。然后,通过提高NPF7.3基因表达来增加根系硝态氮向地上木质部转移,通过抑制NPF7.2基因的表达来减少地上向木质部硝态氮的回流,提高地上部氮储存。地上部在营养期积累的氮营养通过NPF2.13由老叶向新叶转运,加快氮素的循环利用,同时上调NPF5家族基因表达来提高液泡内存贮硝态氮的外排后再利用。进一步,通过抑制BT1和BT2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缺氮条件下硝酸盐利用效率。其中,通过高表达GLN1.3和GLN1.4来提高氨基酸的合成,通过上调NPF8.2基因,提高二肽类化合物的富集和向苔部的转运。最后,苔部富集的氮营养通过NPF2.12转运基因的上调将营养转移到种子中,通过NPF2.7基因的上调介导植物种子液泡内硝态氮的存储。PVSE和P4对拟南芥氮响应、同化、代谢和循环路径的调控伴随着激素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它们介导NPF4.1、NPF4.5和NPF5.3加快ABA的积累,并通过NPF5家族调控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GA1/3/4,JA-Ile等激素的转移来调控花的发育和果实的成熟,进而提高拟南芥氮利用率。最终通过结构解析,确定P4为尿嘧啶核苷衍生物。(3)机理验证试验表明,PVSE和氮浓度协同影响作物的生物表观型、内源激素含量、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其中氮浓度为主影响因素。PVSE调控了适宜氮水平下植物IAA、ABA、ZT和GA等激素含量,协调NR、NIR、GS和GDH等氮同化相关酶的活性,促进作物氮代谢和光合作用,增加氮、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糖的积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低温环境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缓解细胞膜损伤,稳定细胞膜结构。在减氮1/3和正常施氮水平下,配施PVSE提高小白菜氮素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增产10.5%~19.6%,净收益增加0.43~0.91万元/hm2,实现增产增效,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根-冠间营养转移的机理。同时,减氮1/3配施PVSE较常规施氮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无显着差异,NAE和PFPN显着提高37.8%、45.6%,实现了减氮1/3不减产。(4)常规氮用量下,施肥方式是影响玉米NUE、NAE和PFPN的主因素,环氧树脂包膜CRU配施PVSE较尿素配施PVSE处理产量、NUE和净收益分别增加5.7%、1.85倍和1311.61元/hm2,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玉米的生产,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养分向籽粒转移的机理。以环保型生物基聚氨酯为载体,实现对PVSE和尿素的双重控制释放。不仅实现了外源营养供应与甘薯需肥吻合,而且甘薯本身在关键生育期受PVSE诱导,提高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光合强度,增加营养的积累。在块茎膨大期促进营养分配,验证了PVSE调控冠-块茎间营养转移的机理。膜内包覆PVSE控释肥料处理组较农民常规施肥、控释肥料、膜外包覆PVSE控释肥料甘薯产量分别增加29.3%、23.2%和7.0%,收益分别增加24.7%、15.9%和7.6%,P1CRF1较未配伍PVSE的控释肥(CRF1P0)还原糖、VC含量分别升高10.7%和19.3%,提高了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谢霞,戴宾,曹乐艺[2](2021)在《双源采购还是单源采购:责任供应链下的战略采购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由单个责任供应商与存在违背社会责任风险的非责任供应商、生产商和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两类异质顾客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中,从生产商视角研究双源采购模式下的定价策略以及双源或单源采购模式决策。研究发现:双源采购模式下的定价策略决策与顾客支付意愿最大值以及社会意识顾客购买责任采购产品的额外支付意愿有关。当额外支付意愿较大但顾客支付意愿最大值较小时,价格歧视策略为优势策略,否则,统一定价策略占优。双源采购与责任或非责任采购的决策分别是违约成本损失和社会意识顾客市场退出率的阈值策略,低于该阈值时,双源采购为优势策略。当额外支付意愿大于责任与非责任采购成本差异的一半时,双源采购可以在顾客支付意愿最大值较小时采用价格歧视策略实现最优利润。当顾客支付意愿最大值中等时,非责任采购可能利用成本优势占优。当顾客支付意愿最大值较大时,双源采购在社会意识顾客比率较低或者额外支付意愿较大时占优,否则责任采购为优势策略。
李洪昱[3](2021)在《工程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采矿业和汽车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工程车辆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大,而工程车辆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复杂,因此相应的对工程车辆所配的轮胎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然而,胎面橡胶材料的选择以及工程胎的配方设计,与工程轮胎的耐磨性、生热、滚阻以及疲劳性能的改善息息相关。新型合成的高反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TBIR),与天然橡胶(NR)、溶聚丁苯橡胶(SSBR)等并用,可显着提高并用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特别是有效降低滚阻和磨耗,显着提高抗疲劳性能,是一种具有发展绿色轮胎的新型合成橡胶。本文以工程胎胎面胶配方为基础配方,通过并用部分TBIR橡胶以及配方的局部调整,研究并用胶的结构与性能,开发耐磨性高、生热低、滞后小、疲劳性优异的工程胎胎面胶材料。本工作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NR/ESBR/TBIR共混胶的结构与性能。采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平衡溶胀法以及化学探针法等手段研究了共混胶的聚集态结构、填料分散、交联密度及交联键类型等,结果发现,在NR/ESBR体系中存在TBIR晶纤结构,这种晶体纤维结构可以增强NR/ESBR混炼胶的强度和模量,因而利于改善填料分散。赋予NR/ESBR硫化胶优异的耐磨性,低生热,以及优异的耐疲劳性能。并深入分析了聚集态结构、交联结构等对三元体系硫化胶性能的影响。(2)研究了NR/TBIR共混胶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发现TBIR的加入,提高了NR/TBIR体系的多硫键密度。随着TBIR用量的增加,NR/TBIR混炼胶的硬度及模量明显增加,混炼胶的结合胶含量提高,说明橡胶和填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NR/TBIR硫化胶的耐磨性能提高,磨耗体积明显下降,滞后下降,生热降低,疲劳性能显着提高。(3)研究了未填充NR/TBIR共混胶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与NR相比,NR/TBIR=90/10共混胶的格林强度、定伸应力及门尼明显增加,t10延长,t90缩短,加工安全性能提高。未填充NR/TBIR=90/10硫化胶30℃的交联密度低于对比胶,60℃及90℃疲劳后的交联密度高于对比胶,交联密度增加及多硫键密度提高有助于提高并用硫化胶疲劳性能。
张文杰[4](2021)在《氯雷他定合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氯雷他定是一种非镇静三环类抗组胺药物,可竞争性地抑制组胺与H1受体结合,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且无中枢神经镇静作用,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氯雷他定的合成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1-甲基-4-哌啶基)(3-(2-(3-氯苯基)乙基)-2-吡啶基)-甲酮为中间体的合成路线,该路线的关键步骤使用格式试剂进行缩合反应,容易产生1,6-加成副产物,难以分离纯化,反应条件苛刻,生产成本高;另一种是三环酮为中间体的合成路线,但羧酸分子内的环合反应收率低且6-位氯代的三环酮异构体难以分离。本文通过对现有氯雷他定合成路线的分析,确定了以2-氰基-3-甲基吡啶为原料经由三环酮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对合成路线中的分子内环合反应合成三环酮中间体、分子内含有烯烃双键与芳基氯时选择性还原烯烃反应、及McMurry偶联反应等关键步骤进行了详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它步骤进行了研究,完成了整个合成工艺的优化。通过对不同环合试剂、环合方法对羧酸分子内关环反应的影响及其副产物进行分析与鉴定,发现采用多聚磷酸为环合试剂,3-[2-(3-氯苯基)乙基]-2-吡啶甲酸可在温和条件下分子内环合反应合成三环酮,且反应体系较为纯净,可直接重结晶分离三环酮中间体,使分离操作简化。通过进一步优化工艺条件,三环酮收率可达53.4%,比文献报道结果提高15.4%;选择性还原含有烯烃与芳基氯的中间体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3-[2-(3-氯苯基)乙烯基]-2-吡啶甲酸的氢化还原反应中,为避免3-[2-3-氯苯基)乙烯基]-2-吡啶甲酸在催化还原氢化的同时脱除苯环上的卤素,探讨了催化加氢法、催化转移氢化法、均相催化剂氢化法对选择性还原烯烃的影响,发现使用钯/三氧化二铝催化剂可有效避免在还原烯烃的同时脱除苯环上的卤素,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溶剂对反应的影响,产物收率84.3%,选择性达到93:7;通过对三环酮与4-氧-哌啶-1-甲酸乙酯的McMurry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副产物结构鉴定、及生成机理的分析,研究了碱、还原剂、反应溶剂等对反应的影响,发现哌啶-四氯化钛-锌粉体系可有效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反应条件温和且可高收率得到产物。通过进一步对工艺条件的优化,该步骤收率达到92%。此外,在自由基溴化反应中,通过研究反应温度、溶剂、浓度、加料方式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发现反应浓度对该反应的影响至关重要,降低浓度能有效抑制副产物的产生,将自由基溴化反应收率提高至67%;通过研究不同的磷酸酯、反应温度对Arbuzow反应的影响,并分析Wittig-Horner反应的反应机理,发现极性非质子溶剂和强碱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提出了将Arbuzow反应、Wittig-Horner反应进行一锅法制备工艺,通过对碱的用量、反应温度等条件进一步优化,使得两步反应一锅法收率提高至89.1%,合成工艺得到进一步简化。本文设计和优化了氯雷他定的合成工艺,具有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产品易纯化、工艺绿色化、安全环保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王晓建[5](2021)在《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性能优异的天然橡胶是航空轮胎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异戊橡胶因化学结构与天然橡胶相似,被誉为天然橡胶最理想的替代者,但异戊橡胶加工性能与力学性能与天然橡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论文通过开发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技术,得到加工性能良好、力学性能可匹配天然橡胶的公斤级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通过对比湿法胶配方胶与航空轮胎关键部位配方胶的性能差异,确定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应用具备可行性,并结合部位胶性能的影响因素提出航空轮胎硫化参数精准确定的方法。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技术开发。实验发现依靠高速机械剪切力,极性白炭黑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可以与偶联剂TESPT发生原位反应。利用该反应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的白炭黑悬浮液制备技术参数。结合异戊橡胶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确定了混合液的脱挥方式,打通了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胶制备的工艺流程,并以此得到了公斤级湿法母炼胶,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填料分散度进行检验,湿法胶中白炭黑分散等级可以达到最高等级10级。2.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在航空胎部位胶中应用可行性分析。首先进行了白炭黑湿法填充异戊胶、白炭黑干法填充异戊胶、白炭黑干法填充天然橡胶的性能对比,白炭黑湿法填充不仅能大幅度缩短混炼时间,更能提升异戊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湿法胶中白炭黑聚集体尺寸在100nm以下,干法胶中聚集体尺寸约1μm,白炭黑分散性的提升,弥补了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之间差距,使其与天然橡胶干法胶性能持平。接着筛选出综合性能最优的炭黑,并与不同白炭黑填充量的湿法母炼胶进行复配,其中20份白炭黑与30份炭黑填充并用效果最佳。最后将湿法母炼胶等比例替代航空轮胎胎面胶、胎侧胶、胎体胶后发现,湿法胶最适合用作胎体胶。3.航空轮胎硫化工艺优化。通过详细探讨硫化三要素对部位胶性能的影响,得出低温长时间硫化可以提高配方胶性能的结论。使用橡胶加工分析仪应变扫描扭矩值对硫化橡胶100%应变内的定伸应力值进行定量计算,并将该计算方法用于实胎中检验,通过对轮胎内部胶片的性能检测,发现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对误差较小,轮胎硫化时间缩短20min后,部件材料性能可得到明显提升。
田建改[6](2020)在《考虑渠道权力结构的绿色供应链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和地区已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它连接了环境保护及供应链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及绿色消费观念的树立,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越来越认可,因此供应链企业面临着提高产品绿色环保水平、减小环境污染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面对市场挑战,供应链企业在不断提升绿色形象以得到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需关注渠道或渠道权力结构。当前零售业正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较大或特大规模的零售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绿色供应链企业的权力格局,某些较大型零售企业开始拥有较强的决策权力,甚至出现了零售商的渠道权力超越制造商的情形。因此,此论文基于渠道权力结构研究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决策问题。首先在单制造商及单零售商构成的绿色供应链中,研究政府绿色研发补贴及渠道权力结构对均衡决策的综合影响。通过研究制造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及双方权力均等三种渠道权力结构,建立了制造商、零售商斯坦伯格博弈、垂直纳什博弈模型。研究表明:三种渠道权力结构下,较强的绿色效应使得企业采取“高绿色高定价”的策略,同时较高的绿色成本因子不利于产品绿色度的提升及制造商、零售商的定价。渠道权力结构会对制造商绿色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制造商主导下产品绿色度始终最低。为提升产品绿色环保水平,相对地调整企业绿色成本因子及政府补贴力度是有必要的,当政府补贴力度较大时零售商主导下产品绿色度最高;当政府补贴力度较小时制造商及零售商渠道权力均等下产品绿色度最高。多数时候制造商有经济动力充当市场主导者,但对零售商而言,其主导下的博弈策略始终是其严格最优策略。其次对基准模型进行了拓展,建立了单制造商及两竞争零售商的决策模型,考虑到两零售商存在着决策权力均等或不等的情形。深入分析了渠道权力结构、竞争程度、绿色效应及绿色投资效率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商及两零售商渠道权力均等下产品绿色度最高,制造商占优-两零售商权力均等下次之,制造商占优-两零售商权力不等下最低。这意味着竞争环境下,制造商与两零售商间不平衡的权力结构导致产品绿色度有所下降。制造商占优-两零售商权力不等时,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及收益,弱势零售商会利用其“后动优势”设置较低的零售价,低价策略使其获得了竞争优势,从而其市场需求及利润均较高,不平衡的权力结构加剧了两零售商间的价格竞争。制造商占优-两零售商权力均等下的博弈策略是制造商的严格上策,此时其利润最高。而零售商及供应链系统利润的相对大小,则与系统参数取值相关。再次建立了单制造商及单零售商的绿色产品服务供应链决策模型,其中制造商或零售商可向消费者提供单边服务,也可双方联盟同时提供服务。探讨了不同的服务提供模式、不同的渠道权力结构对产品绿色度、定价、服务水平的决策及相应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制造商及零售商渠道权力均等、制造商主导或是零售商主导渠道权力结构下,若供应链成员联盟同时提供服务,供应链成员的定价、产品绿色度及服务水平均会得到显着提高,即双方服务联盟情形下,供应链企业会实施“高定价高绿色高服务”的运营策略。在制造商及零售商渠道权力均等下,当系统参数满足一定范围时,无论是制造商还是零售商均有经济动力寻求服务联盟。在制造商主导或零售商主导渠道权力结构下,主导企业始终有经济动力寻求服务联盟,而追随企业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同意服务联盟。最后绿色产品不同于普通产品,通常绿色产品的回收可利用性较高。为了在产品绿色度内生和外生两种情景下,研究渠道权力结构对闭环供应链定价、回收率决策及制造商、零售商绩效的影响,构建了制造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及双方权力均等的决策模型。结果表明:产品绿色度内生时,制造商主导下产品绿色度最低。由批发价格所导致的成本转移,使得零售价格也与绿色成本因子及回收规模参数等有关。当制造商及零售商权力均等时系统回收效果最好。制造商主导或零售商主导下制造商的利润均有可能达到最高。零售商所获利润与其渠道决策权力正相关。渠道决策权力向制造商倾斜时,尤其是制造商主导下系统绩效最差。产品绿色度外生时,批发价格与制造商渠道决策权力正相关。制造商与零售商权力均等时零售价格最低,而制造商主导时零售价格最高。当供应链渠道决策权力出现倾斜,企业会降低回收努力,制造商及零售商权力均等时系统回收效果最好。供应链主导权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产品定价及回收决策,也不利于系统绩效。
苏梦颖[7](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佟雯[8](2020)在《碳交易和低碳偏好下家电企业减排与促销协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工业迅猛发展,生产活动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GHGs),尤其是二氧化碳,造成环境变化、气候变暖,于是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碳交易机制应运而生,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进行交易了。家电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但是家电产品的制造和使用环节仍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于是《新能效标准》、《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等标准和法规相继出台,家电行业的低碳化运营管理和低碳化产业升级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另一方面,消费者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关注家电产品制造环节的碳减排水平和使用环节的节能水平,并愿意为低碳节能产品支付较多费用。因此,对碳交易机制和消费者低碳偏好是如何影响家电行业相关利益主体的策略制定,以及相互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关系的研究是必要且紧迫的。通过回顾上述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发现相关理论研究依然面临以下挑战:1.若将家电制造商置于碳交易机制下,面对受价格、减排水平以及随机因素影响的消费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家电制造商该如何优化生产与减排策略?2.碳交易机制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将如何影响上下游家电企业的博弈关系与合作模式的?3.随时间变化,家电制造商和零售商策略的如何演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碳交易机制和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影响下,以家电零售商和制造商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家电制造商与零售商运作机理分析。根据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概括出家电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运作模式的特点(零售商主导),并对碳交易和低碳偏好影响下的家电制造商的生产与减排及其与零售商博弈与合作的运作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家电制造商的生产与减排策略。在碳交易机制下,基于构造的受产品售价、碳减排水平和随机因子影响的需求函数,构建了家电制造商的生产与减排联合决策模型,进行了最优生产与减排策略影响因素分析。正交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参数中,碳限额对期望利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碳配额市场价。这意味着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碳排放总量主要受碳配额市场价和产品销售价格的影响,这表明碳交易市场和产品市场在控制环境效益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家电制造商减排与零售商促销博弈与合作。大型零售商,如苏宁,国美,京东等可以选择是否促销低碳产品,海尔、格力等家电制造商可以选择是否减少碳排放。针对市场中双寡头企业,提出主导型家电零售商考虑促销时与制造商减排的多种博弈策略组合,运用Stackelberg模型分别求得均衡解;同时求出制造商与零售商集中决策下的最优解。从碳减排水平、利润、碳排放总量及社会福利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观测了碳价、消费者低碳偏好对均衡策略、碳排放总量以及社会福利等的影响。家电制造商减排策略及零售商促销策略的演化分析。考虑了碳交易和消费者低碳偏好,构建演化博弈(Evolutionary Game,EG)模型研究生产减排和定价促销策略的演变规律及稳定性。以中国家电冰箱行业为例,与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结合可视化地展示了策略演化博弈过程,探讨了碳交易机制和消费者低碳偏好等环境因素对家电零售商的促销策略和制造商的减排策略演化规律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碳交易机制运行初期,采取减排策略的制造商并不多。碳配额市场价,以及消费者低碳偏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零售商定价与促销和制造商生产与减排策略的演化进程。本文主要创新点为:(1)将碳交易机制引入家电制造商及零售商的决策优化和博弈分析中。(2)构建家电制造商生产与减排的联合决策模型,其中需求受价格、低碳水平及随机因子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探讨碳限额,动态碳价,消费者低碳偏好等对制造商利润与碳减排总量的影响。(3)考虑到零售商对低碳产品的促销努力,对零售商与制造商分散决策下的多种策略组合进行博弈分析,并求得集中决策时的最优减排与促销策略。探讨碳价、消费者偏好对利润、碳排放总量及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4)采用演化博弈论与系统动力学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家电产品的生产、减排及促销策略的演化过程、规律及稳定性。拓宽了演化博弈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的应用领域。本文共有图42幅,表14个,参考文献251篇。
向同[9](2019)在《天然橡胶和蒲公英橡胶中单体含量检测及分子量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橡胶(NR)作为一种理化性质优越的弹性体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建材、医疗保健等关系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领域。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的天然橡胶年消耗量快速激增,现如今被人们成功商业化的天然橡胶来源是巴西三叶橡胶树,但由于受气候,及病虫害,比如南美叶疫病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天然橡胶的供应不稳定,波动较大。反观我国,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等原因,能种植巴西三叶橡胶的地域非常有限,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自身的消耗量,绝大部分需要从东南亚各国进口,由于南海争端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天然橡胶等商品的进口也受到潜在威胁。所以现在发展第二天然橡胶已经刻不容缓,同时进行天然橡胶生物合成机理的研究也迫在眉睫,为将来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第二天然橡胶和最终实现体外合成天然橡胶打好基础。本文主要对巴西天然胶乳和第二天然橡胶的代表-蒲公英(T.kok—saghyzRodin TKS)胶乳中的天然橡胶生物合成中间体进行精确定量,研究其含量和地域、品种、以及部分橡胶性能的潜在关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安捷伦1290高效液相色谱和6410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对巴西天然橡胶胶乳进行检测,自行开发方法对天然橡胶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两种中间体异戊烯基焦磷酸(Dimethylallyl pyrophosphate DMAPP)和法尼基焦磷酸(Farneyl pyrophosphate FPP)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发现被测物主要集中在高速离心后的橡胶粒子层,但含量很低;DMAPP 和 FPP 的浓度分别为 70-96ng/mL 和 242-375 ng/mL;DMAPP和FPP的定量限分别为28 ng/mL和33 ng/mL。该方法回收率在81-93%之间。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利用性能更好的Waters ACQUIT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Waters Xevo TQ-MS三重四级杆质谱仪对蒲公英橡胶中的DMAPP和FPP进行检测,结果显示DMAPP和FPP在1 ng/mL⒍1000 ng/mL浓度时,二者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99;该方法对DMAPP和FPP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 2.42 ng/mL、7.26ng/mL 和 1.02ng/mL、3.05ng/mL;蒲公英橡胶草样品中DMAPP和FPP的浓度分别在23.32-82.77ng/mL和12.03-85.67ng/mL范围内,浓度比天然胶乳中含量更低;该方法的回收率在99-117.1%之间。第三部分是利用GPC对第二部分中的蒲公英橡胶样品的分子量进行检测,将蒲公英橡胶的部分性能与生物合成的中间体的含量进行关联,结果显示蒲公英橡胶草中的天然橡胶分子量相较巴西三叶橡胶树的分子量小,橡胶草中天然橡胶分子量和其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体DMAPP的含量成正相关。将DMAPP和FPP的质量分数以及浓度与重均分子量分别进行拟合,得到DMAPP的浓度和重均分子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式 y=-19.722x3+2389.5x2-66384x+729632,其 R2=0.9104;同样的FPP的浓度和重均分子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式为y=-0.8768x4+159.9x3-9986.2x2+258028x-2E+06,R2=0.9832。与定性关系得到的结果相吻合,可以利用FPP的浓度来预测所测样品的分子量大小,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梅爽[10](2019)在《吸附印染废水制备碳基非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文中认为印染行业排放的染料废水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吸附法处理废水后吸附剂的传统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回收利用废弃吸附剂是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聚氯乙烯(PVC)生产过程中伴生的汞污染亦是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无汞催化剂研发势在必行,相对于金属催化剂而言非金属催化剂具有成本低、对工业原料中杂质不敏感的优势,开发合理、高效的非金属催化剂对于乙炔氢氯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筛选出最优吸附碳材料,利用两种等温吸附模型对椰壳炭吸附中性红过程进行拟合,发现Langmuir模型与实验值的拟合度更高,吸附过程自发吸热,以单层吸附为主;对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分为瞬时外表面吸附、颗粒内扩散和吸附平衡三个阶段。探究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动态吸附实验,发现活性炭吸附柱的吸附能力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进料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采用了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对于穿透曲线进行拟合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然后,将吸附中性红后的椰壳炭通过简单焙烧制备出非金属催化剂用于乙炔氢氯化反应。在反应温度220 oC,GHSV(C2H2)=30 h-1,VHCl/VC2H2=1.2条件下最优催化剂3NR/4CAC的乙炔转化率达97.9%,48 h反应后维持在96.2%。氮气吸脱附实验结合Reax FF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催化剂表面由于中性红热聚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多孔材料,催化剂的介孔率明显提升;TEM和Raman分析表明氮掺杂后催化剂石墨化程度降低、缺陷结构增多。Reax FF分子动力学模拟焙烧发现氮掺杂过程中吡啶氮优先形成,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与XPS结果一致;吡啶氮的形成过程中,中性红中氨基氮比其他氮源更容易掺杂进入活性炭骨架,同时给出一个典型的氨基氮掺杂形成吡啶氮的路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染料氮掺杂碳基催化剂中吡啶氮和吡咯氮是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活性位点,而反应能垒最低的吡啶氮是起到主要作用。
二、NR主要生产国联合提高NR的价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R主要生产国联合提高NR的价格(论文提纲范文)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意义 |
1.1.1 氮素对植物的重要意义 |
1.1.2 氮利用率低的危害 |
1.2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路径及其信号调控机制 |
1.2.1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的路径 |
1.2.2 植物体内硝态氮转运和同化的分子系统及主要功能 |
1.2.3 硝态氮信号调控的研究 |
1.2.4 氮素与激素信号交互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
1.3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应用研究的进展 |
1.3.1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上应用的前景分析 |
1.3.2 宛氏拟青霉SJ1 提取物(PVSE)的研究进展 |
1.4 包膜控释肥料应用优势及发展方向 |
1.4.1 包膜控释尿素应用的优势 |
1.4.2 发展功能型控释肥料的意义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的构建 |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2 PVSE的理化性质分析 |
2.1.3 PVSE 的稳定高效提取方法的建立 |
2.1.4 PVSE液相指纹图谱的表征 |
2.1.5 PVSE的酶联免疫表征 |
2.1.6 PVSE活性组分的液相分离纯化及验证 |
2.2 PVSE调控拟南芥硝态氮代谢的通路构建 |
2.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2.2 植物培养方法 |
2.2.3 表型采集及分析的方法 |
2.2.4 转录组数据采集 |
2.2.5 差异基因表达量热图和功能的分析 |
2.2.6 q-PCR验证 |
2.2.7 理化指标采集及分析 |
2.3 PVSE调控氮代谢路径在作物上的验证 |
2.3.1 PVSE在不同氮水平影响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
2.3.2 不同PVSE水平调控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
2.3.3 PVSE调控小白菜氮代谢路径的大田验证 |
2.4 PVSE控释技术开发 |
2.4.1 PVSE与普通控释尿素协同增效的氮浓度探究 |
2.4.2 控释PVSE包膜尿素肥料的制备 |
2.4.3 控释PVSE包膜尿素中PVSE和尿素的释放率检测 |
2.4.4 控释PVSE包膜尿素在大田的生测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方法的技术体系的集成 |
3.1.1 PVSE理化性质 |
3.1.2 液态超声结合响应面技术提高PVSE产量 |
3.1.3 PVSE的相似度评价技术 |
3.1.4 PVSE的特异性表征技术 |
3.1.5 PVSE组分的保活分离纯化 |
3.2 P4 对拟南芥氮代谢调控的机理 |
3.2.1 PVSE与氮水平互作对拟南芥表观型的影响 |
3.2.2 P4 对拟南芥转录组的影响及调控路径 |
3.2.3 P4 介导拟南芥氮代谢调控和激素路径的机理验证 |
3.2.4 P4 结构的鉴定 |
3.3 PVSE调控作物氮代谢机理的验证 |
3.3.1 不同氮水平下PVSE对小白菜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PVSE对小白菜功能蛋白合成和生长的影响 |
3.3.3 PVSE对大田小白菜生长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3.4 控释PVSE肥料的制备及大田评价 |
3.4.1 PVSE与控释氮素配伍对玉米协同增效 |
3.4.2 控释PVSE对甘薯生长和氮利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技术保证了 PVSE 的组成稳定性和特异性 |
4.2 PVSE 调控了作物硝态氮的同化和氮转运 |
4.3 PVSE 同时介导了激素途径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
4.4 PVSE 和尿素的双重控释对作物增产增效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 |
1.发表论文 |
2.申请和授权专利 |
3.待发表论文 |
(3)工程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胎简介 |
1.1.1 工程胎国内发展状况 |
1.1.2 工程胎国外发展状况 |
1.2 胎面胶配方研究进展 |
1.2.1 填料的选择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2.2 硫化体系的选择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2.3 橡胶种类的选择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3 胎面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
1.3.1 混炼工艺 |
1.3.2 硫化工艺 |
1.4 高性能工程胎胎面的使用性能及机理 |
1.4.1 磨耗机理 |
1.4.2 滞后及生热性能的机理 |
1.4.3 抗切割性能机理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R/ESBR/TBIR体系胎面胶结构与性能研究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未填充混炼胶制备 |
2.2.2 实验原料 |
2.2.3 填充混炼胶制备 |
2.2.4 硫化胶制备 |
2.2.5 混炼胶相结构表征 |
2.2.6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2.2.7 硫化胶交联密度表征 |
2.2.8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R/ESBR/TBIR并用胶相结构 |
2.3.2 NR/ESBR/TBIR并用混炼胶的结构与性能 |
2.3.3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及硫化特性 |
2.3.4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的填料分散性 |
2.3.5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2.3.6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机理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R/TBIR胎面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步骤 |
3.2.1 主要实验原料 |
3.2.2 试样制备 |
3.2.3 硫化胶制备 |
3.2.4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3.2.5 硫化胶交联密度结构表征 |
3.2.6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R/TBIR并用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3.3.2 NR/TBIR并用混炼胶的结构与性能 |
3.3.3 NR/TBIR并用硫化胶的填料分散性 |
3.3.4 NR/TBIR并用硫化胶交联密度及交联键类型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R/TBIR体系的高温疲劳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原料 |
4.2.2 试样制备 |
4.2.3 硫化胶制备 |
4.2.4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4.2.6 硫化胶的交联密度结构表征 |
4.2.7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NR/TBIR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4.3.2 NR/TBIR并用硫化胶硫化特性 |
4.3.3 NR/TBIR并用硫化胶不同温度下交联密度及交联键类型变化 |
4.3.4 NR/TBIR并用硫化胶不同温度下的疲劳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氯雷他定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氯雷他定 |
1.3 氯雷他定合成方法 |
1.3.1 中间体三环酮的合成路线 |
1.3.1.1 由酰胺环合生成三环酮 |
1.3.1.2 由腈环合生成三环酮 |
1.3.1.3 由酸环合生成三环酮 |
1.3.2 由中间体三环酮合成氯雷他定的合成路线 |
1.3.2.1 McMurry偶联反应合成路线 |
1.3.2.2 以磷酸酯为原料合成路线 |
1.3.2.3 以格氏试剂为原料合成路线 |
1.3.3 由中间体3 合成氯雷他定的合成路线 |
1.4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氯雷他定的合成 |
2.2.2 实验步骤 |
2.2.2.1 3-(溴甲基)-2-吡啶腈的合成 |
2.2.2.2 3-[2-(3-氯苯基)乙烯基]-2-吡啶腈的合成 |
2.2.2.3 3-[2-(3-氯苯基)乙烯基]-2-吡啶甲酸的合成 |
2.2.2.4 3-[2-(3-氯苯基)乙基]-2-吡啶甲酸的合成 |
2.2.2.5 8-氯-10,11-二氢-4-氮杂-5H-二苯并[a,d]-5-环庚酮的合成 |
2.2.2.6 4-氧哌啶-1-甲酸乙酯的合成 |
2.2.2.7 氯雷他定的合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合成路线的确定 |
3.2 自由基溴化反应研究 |
3.3 Arbuzow反应研究 |
3.4 Wittig-Horner反应研究 |
3.4.1 反应溶剂与碱的选择 |
3.4.2 Wittig-Horner工艺条件研究 |
3.5 氰基水解反应研究 |
3.5.1 碱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5.2 产品等电点的确定 |
3.6 烯烃的氢化还原反应研究 |
3.6.1 烯烃氢化还原方法研究 |
3.6.2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3.6.3 Pd/Al_2O_3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6.4 反应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3.6.5 产品纯度测定 |
3.7 8-氯-10,11-二氢-4-氮杂-5H-二苯并[a,d]-5-环庚酮的合成 |
3.7.1 羧酸的分子内环合合成方法 |
3.7.2 杂质的分析与确定 |
3.8 氯雷他定的合成 |
3.8.1 投料顺序对反应的影响 |
3.8.2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3.8.3 碱的添加对反应的影响 |
3.8.4 锌粉与四氯化钛的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
3.9 实验结果与数据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轮胎产业技术 |
1.1.1 轮胎产业技术概述 |
1.1.2 轮胎制造原材料 |
1.1.3 轮胎制造工艺 |
1.2 轮胎用天然橡胶 |
1.2.1 天然橡胶概述 |
1.2.2 天然橡胶聚集态结构 |
1.2.3 天然橡胶性质 |
1.2.4 天然橡胶补强 |
1.2.5 天然橡胶在高端轮胎中的应用 |
1.2.6 国内天然橡胶资源现状 |
1.3 异戊橡胶 |
1.3.1 概述 |
1.3.2 聚合催化体系 |
1.3.3 异戊橡胶凝聚技术 |
1.3.4 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的差别 |
1.3.5 异戊橡胶供需现状与应用前景 |
1.4 论文研究创新性 |
第2章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工艺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2.3 白炭黑悬浮液制备 |
2.3.1 强剪切原位改性验证 |
2.3.2 悬浮液制备技术参数确立 |
2.4 白炭黑/异戊橡胶混合液干燥 |
2.4.1 白炭黑/异戊橡胶混合液不同脱挥方式对比 |
2.4.2 不同白炭黑填充份数的分散性 |
2.5 小结 |
第3章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3.3 白炭黑不同方式填充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性能对比 |
3.4 湿法母炼胶配方胶的加工性能与力学性能 |
3.4.1 不同炭黑填充异戊橡胶性能差异 |
3.4.2 炭黑分散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3 湿法母炼胶基础配方性能 |
3.5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生产型配方胶性能 |
3.6 小结 |
第4章 航空轮胎硫化工艺优化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
4.3 硫化三要素对部位胶性能的影响 |
4.3.1 硫化压力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4.3.2 硫化温度与硫化时间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4.4 实验室条件下非等温硫化过程的模拟与验证 |
4.5 橡胶加工分析仪判定硫化程度 |
4.6 轮胎硫化时间优化与部位胶性能验证 |
4.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考虑渠道权力结构的绿色供应链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渠道权力结构相关研究 |
2.2 绿色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1 垄断环境 |
2.2.2 竞争环境 |
2.3 产品服务供应链相关研究 |
2.3.1 服务供应链 |
2.3.2 产品服务供应链 |
2.4 闭环供应链相关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政府补贴及渠道权力结构的绿色供应链决策研究 |
3.1 问题来源 |
3.2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3.3 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博弈模型 |
3.3.1 制造商与零售商的Nash博弈 |
3.3.2 制造商领导的Stackelberg博弈 |
3.3.3 零售商领导的Stackelberg博弈 |
3.4 政府绿色研发补贴效果分析 |
3.5 关键变量灵敏度分析 |
3.5.1 绿色效应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3.5.2 绿色成本因子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3.6 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均衡结果分析 |
3.6.1 均衡决策分析 |
3.6.2 均衡利润分析 |
3.6.3 系统绩效分析 |
3.7 数值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渠道权力结构及竞争零售商的供应链定价及绿色度决策 |
4.1 引言 |
4.2 模型描述和基本假设 |
4.3 模型构建与求解 |
4.3.1 制造商与两零售商的Nash博弈 |
4.3.2 制造商领导的Stackberg博弈-两零售商均衡型 |
4.3.3 制造商领导的Stackberg博弈-零售商1主导零售市场 |
4.4 关键变量灵敏度分析 |
4.4.1 绿色效应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4.4.2 绿色投资效率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4.4.3 产品替代效应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4.5 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均衡结果分析 |
4.5.1 均衡决策分析 |
4.5.2 均衡利润分析 |
4.5.3 社会福利分析 |
4.6 数值算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色创新及服务策略下供应链渠道权力结构模型 |
5.1 问题来源 |
5.2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5.3 制造商与零售商的Nash博弈 |
5.3.1 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 |
5.3.2 单边服务渠道策略分析 |
5.3.3 对比单边及双边服务下渠道策略 |
5.4 制造商领导的Stackelberg博弈 |
5.4.1 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 |
5.4.2 单边服务渠道策略分析 |
5.4.3 对比单边及双边服务下渠道策略 |
5.5 零售商领导的Stackelberg博弈 |
5.5.1 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 |
5.5.2 单边服务渠道策略分析 |
5.5.3 对比单边及双边服务渠道策略 |
5.6 数值算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考虑产品绿色度的闭环供应链决策研究 |
6.1 问题来源 |
6.2 模型描述与基本假设 |
6.3 产品绿色度内生时决策模型 |
6.3.1 制造商与零售商的Nash博弈 |
6.3.2 制造商领导的Stackleberg博弈 |
6.3.3 零售商领导的Stackleberg博弈 |
6.4 产品绿色度内生时渠道策略分析 |
6.4.1 绿色创新策略比较分析 |
6.4.2 定价策略比较分析 |
6.4.3 回收效果比较分析 |
6.4.4 企业及系统绩效比较分析 |
6.5 产品绿色度外生时决策模型 |
6.5.1 制造商与零售商的Nash博弈 |
6.5.2 制造商领导的Stackleberg博弈 |
6.5.3 零售商领导的Stackleberg博弈 |
6.6 产品绿色度外生时渠道策略分析 |
6.6.1 定价策略比较分析 |
6.6.2 回收效果比较分析 |
6.6.3 企业及系统绩效比较分析 |
6.7 数值算例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
1.5.3 价格发现 |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定价权的形成 |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
2.2.5 简要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
4.2.1 现货市场因素 |
4.2.2 期货市场因素 |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
5.2.1 变量与数据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实证过程 |
5.2.4 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
7.3.1 分析方法 |
7.3.2 理论模型 |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
8.3.1 研究方法 |
8.3.2 数据选取 |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8.6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
(8)碳交易和低碳偏好下家电企业减排与促销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2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碳交易机制研究现状 |
2.1.2 考虑碳约束的企业策略优化研究 |
2.1.3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
2.1.4 行为管理研究现状 |
2.1.5 研究评述 |
2.2 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
2.2.1 最优化理论 |
2.2.2 博弈论 |
2.2.3 系统动力学 |
2.3 本章小结 |
3 碳交易下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家电制造商与零售商运作机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家电产品碳足迹及碳排放来源 |
3.3 家电制造商生产与减排的运作机理 |
3.4 家电制造商与零售商博弈与合作的运作机理 |
3.4.1 运作模式 |
3.4.2 运作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4 碳交易和低碳偏好下家电制造商的生产与减排策略 |
4.1 引言 |
4.2 问题假设与参数定义 |
4.3 制造商利润函数构建 |
4.4 最优生产与减排策略分析 |
4.4.1 最优生产与最优减排策略 |
4.4.2 生产策略的影响分析 |
4.4.3 减排策略的影响分析 |
4.5 正交实验数值分析 |
4.5.1 正交实验设计 |
4.5.2 参数组合对期望利润的影响 |
4.5.3 动态碳价对期望利润的影响 |
4.5.4 参数组合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 |
4.5.5 动态碳价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碳交易和低碳偏好下家电制造商减排和零售商促销的博弈与合作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与假设 |
5.3 零售商促销与制造商减排的博弈与合作模型 |
5.3.1 零售商不促销时的Stackelberg博弈 |
5.3.2 零售商促销时的Stackelberg博弈 |
5.3.3 零售商促销时的集中决策 |
5.4 对比分析与讨论 |
5.4.1 碳减排水平对比 |
5.4.2 利润对比 |
5.4.3 碳减排总量对比 |
5.5 影响因素分析 |
5.5.1 碳价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 |
5.5.2 低碳偏好对产品销售价格的影响 |
5.5.3 低碳偏好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 |
5.5.4 低碳偏好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碳交易和低碳偏好下家电制造商减排策略及零售商促销策略演化分析 |
6.1 引言 |
6.2 零售商与制造商演化博弈模型 |
6.2.1 模型假设 |
6.2.2 演化博弈模型建立 |
6.2.3 零售商与制造商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6.3 零售商与家电制造商策略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6.3.1 系统构成 |
6.3.2 系统存量流量图 |
6.3.3 模型检验 |
6.4 演化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1 演化博弈过程分析 |
6.4.2 消费者行为对促销与减排策略演化的影响分析 |
6.4.3 碳配额对家电制造商减排策略演化的影响分析 |
6.4.4 碳价对家电制造商减排策略演化的影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数学证明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天然橡胶和蒲公英橡胶中单体含量检测及分子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橡胶 |
1.1.1 天然橡胶简介 |
1.1.2 天然胶乳 |
1.1.3 天然橡胶的发展和应用 |
1.1.4 天然橡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
1.2 蒲公英橡胶 |
1.2.1 蒲公英橡胶简介 |
1.2.2 蒲公英橡胶的研究进展 |
1.2.3 橡胶草橡胶和三叶橡胶的优劣势 |
1.3 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概述 |
1.3.1 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前体 |
1.3.2 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 |
1.4 液质联用简介 |
1.4.1 液质联用技术 |
1.4.2 串联质谱仪 |
1.4.3 液质联用的定量方式 |
1.4.4 液质联用的优势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计划和方案 |
2.1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天然胶乳中橡胶生物合成前体检测 |
2.2.1 安捷伦液质联用条件的探索 |
2.2.1.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2.1.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2.2.1.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 天然胶乳的前处理实验 |
2.3 蒲公英橡胶草中天然橡胶生物合成前体检测 |
2.3.1 Waters液质联用条件探究和优化 |
2.3.1.1 Xevo TQ-MS质谱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
2.3.1.2 Waters ACQUIT超高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
2.3.1.3 测试方法的建立 |
2.3.2 蒲公英橡胶草前处理实验探究 |
2.4 渗透凝胶色谱测定橡胶草橡胶的分子量 |
第三章 天然胶乳和橡胶草中DMAPP和FPP含量检测 |
3.1 前言 |
3.2 天然胶乳中DMAPP和FPP的检测 |
3.2.1 DMAPP和FPP的安捷伦6410质谱条件确定 |
3.2.2 DMAPP和FPP的1290LC液相条件确定 |
3.2.3 建立标准曲线 |
3.2.4 检出限和定量限 |
3.2.5 天然胶乳中DMAPP和FPP含量检测 |
3.2.6 回收率实验 |
3.3 蒲公英橡胶草中DMAPP和FPP的检测 |
3.3.1 DMAPP和FPP的Waters Xevo TQ-MS质谱条件确定 |
3.3.2 DMAPP和FPP的Waters ACQUIT液相条件确定 |
3.3.3 建立标准曲线 |
3.3.4 检出限和定量限 |
3.3.5 检测结果 |
3.3.6 日间对照实验 |
3.3.7 回收率实验和精密度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天然橡胶生物合成前体含量和分子量的关系 |
4.1 橡胶草NR的分子量的检测 |
4.2 DMAPP和FPP含量与分子量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10)吸附印染废水制备碳基非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染料废水概述 |
1.1.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1.1.2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 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 |
1.2.1 活性炭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2.2 使用后活性碳的处理 |
1.3 氯乙烯概述 |
1.3.1 氯乙烯的性质及应用 |
1.3.2 氯乙烯的生产工艺 |
1.4 乙炔氢氯化反应非汞催化剂 |
1.4.1 金属催化剂 |
1.4.2 非金属催化剂 |
1.5 本文研究工作的提出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染料吸附实验 |
2.2.1 静态吸附实验 |
2.2.2 动态吸附实验 |
2.3 催化剂制备和评价方法 |
2.3.1 催化剂制备方法 |
2.3.2 催化剂评价方法及评价装置 |
2.3.3 催化性能评价指标 |
2.4 分析表征方法 |
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2.4.2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
2.4.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4.4 热重分析(TGA)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4.6 程序升温脱附(TPD) |
2.4.7 拉曼光谱(Raman) |
2.4.8 元素分析(EA) |
2.5 分子模拟方法 |
2.5.1 Reax FF分子动力学模拟 |
2.5.2 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 |
第3章 活性炭吸附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静态吸附实验 |
3.2.1 最佳吸附碳材料的筛选 |
3.2.2 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
3.2.3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3.3 动态吸附实验 |
3.3.1 床层高度对于吸附的影响 |
3.3.2 初始浓度对于吸附的影响 |
3.3.3 染料流速对于吸附的影响 |
3.3.4 吸附柱模型拟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染料氮掺杂活性炭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催化性能分析 |
4.3 材料表征分析 |
4.3.1 催化剂的结构特性 |
4.3.2 催化剂的电子特性 |
4.3.3 催化剂积碳与吸附性能分析 |
4.4 分子模拟分析 |
4.4.1 氮掺杂过程机理 |
4.4.2 不同氮物种的催化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NR主要生产国联合提高NR的价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D]. 王庆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双源采购还是单源采购:责任供应链下的战略采购模式分析[J]. 谢霞,戴宾,曹乐艺. 管理工程学报, 2021(06)
- [3]工程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D]. 李洪昱.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氯雷他定合成工艺研究[D]. 张文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考虑渠道权力结构的绿色供应链决策研究[D]. 田建改.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7]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8]碳交易和低碳偏好下家电企业减排与促销协同优化研究[D]. 佟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9]天然橡胶和蒲公英橡胶中单体含量检测及分子量关系研究[D]. 向同.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吸附印染废水制备碳基非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D]. 梅爽. 天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