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力学概念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一些力学概念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一、APPLICATION OF SOME MECHANICAL CONCEPTS TO STRUCTURAL GEOLOGY(论文文献综述)

强坤[1](2021)在《浅谈构造地质学新进展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增长,地学也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地学中有三个重要的支撑,作为其中之一的构造地质学,相关专业人员应认识到深入探究其的重要性,并提高重视度,尤其目前处于人均资源匮乏,而经济又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国内的资源急需新添血液,但是由于前期过度的开采,目前仅部分地区未进行矿产资源勘探,所以矿山勘探难度增加。另外,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领域也要与构造地质学相结合,再放眼远观此学术,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构造地质学作用的认识、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研究新发展及应用三大标题展开论述,希望为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1]。

罗雅君[2](2021)在《探析力学概念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以力学概念为依托,对构造运动所形成地壳形迹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地壳运动动力来源与演变规律,即为地质力学主要内容。文章便以构造地质学为出发点,围绕常用力学概念及现存问题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讨论,希望文中涉及内容可使相关人员对应用力学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研究工作进步助力。

杨锐[3](2020)在《多尺度构造模拟理论和方法在L构造岩形成和秦岭岩群构造分析中的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球岩石圈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着岩石物质和应变的不均一性,并且发育不同尺度和类型的构造变形。前人在研究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多尺度构造模拟的方法-MOPLA,本次研究中以L构造岩的成因研究为例,通过多尺度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性质岩石块体中岩石的应变行为,并且将多尺度构造模拟方法应用于商南-丹凤一带的秦岭岩群及丹凤岩群构造特征及其构造背景的分析中,研究认为:(1)岩石块体内的变形场不能直接等同于岩石块体外部变形场,需要从多尺度的角度认识局部变形场与外围变形场的关系,当性质各异的岩石处于同一特定的变形场中时,强烈的伸长型应变(L构造岩)更倾向于在岩石学性质较强的块体中发育,其对应的边界条件为汇聚型简单剪切为主的平面应变或Sanderson and Marchini型变形场,前者形成的线理与基质部分应变场的涡度方向呈90°夹角,后者形成的线理与涡度方向平行。当强烈发育的线理(L构造岩)与涡度的夹角位于两者之间时,则意味着变形域为简单剪切为主、三斜式的汇聚型应变场,该变形域的形变主要集中于水平或竖直方向。分离型边界条件中,上地壳变形以褶皱及脆性断裂为主,下部韧性地壳则可能发育以简单剪切为主的滑脱构造,局部地区可能由于应变分配作用发育强烈伸长型应变,即形成L构造岩。(2)研究区秦岭岩群中群识别出三个世代的构造变形,以第二世代的构造变形最为广泛和强烈。第一世代的变形可能反映了晋宁期构造活动,第二世代构造变形与加里东期商丹洋向北的俯冲碰撞有关,第三世代秦岭岩群内的微弱构造变形可能与勉略洋向北俯冲作用有关。商南-丹凤一带的秦岭岩群内的构造组构特征以一组透入性发育的加里东期形成的置换面理为主,面理沿北北西-南东东向呈高角度延伸,面理上发育从竖直至水平方向展布的拉伸线理。秦岭岩群内的组构及年代学证据表明,秦岭岩群是加里东期在汇聚角约为10°的近Sanderson and Marchini式的左行剪切应变场中形成,在商丹洋的俯冲过程中成型,而在印支期、燕山期研究区秦岭岩群内并无明显的岩浆或构造活动。(3)丹凤岩群与秦岭岩群的构造格架是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产物。现今呈现出的几何学构架表明,丹凤岩群的组构是在一左行简单剪切(或简单剪切为主)的变形带中成型,当该变形带的边界条件存在少量纯剪分量时,变形带主要沿剪切方向(平面应变型)发生伸长,丹凤岩群内的构造特征可能是印支期构造活动形成或改造的结果,可能与勉略洋的向北俯冲有关。

关成尧,赵国春,白相东,袁四化,张艳,刘晓燕[4](2018)在《断层力学科学范畴、发展脉络评论及未来发展思考》文中提出为了看清断层力学的理论全貌,文章研究了断层力学的发展脉络、应有体系、框架性缺失,总结了学术各界关注点及研究内容差异。结果表明断层力学关联领域存在尺度差异和目标差异,断层力学是多学科纽带,却是"三不管"地带。岩石裂纹和含内部构造的断层之间存在尺度差异和变形速度差异。断层力学的百年发展经历了从外力研究断层—构造应力场—滑移线场研究断层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总的发展方向就是逐渐简化、实用化,阻碍了定量理论的发展。"Mohr范式"是支撑,带有实用化、简单化特点,也阻碍了断层力学向机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断层研究存在正演和反演两类方法,正演主要包括实验断层力学和理论断层力学两类途径,正演和反演结合是未来发展方向。"地质力学"秉承"力学统一律",体现断层空间联系和力学联系,属于"广义断层力学"范畴。"广义断层力学"体系适用"统一发展,关注联系"发展途径,"狭义断层力学"体系适用"分散发展,各自攻克"发展途径。先存断层或薄弱带控制后生断层,并影响应力展布,"应力制约论"是重要方向。未来将产生"流变摩擦学"和"断层岩组构摩擦学"两个方向,"断层岩组构摩擦学"应整合显微构造学成就,研究岩石组构稳定特征、流变特征、广义摩擦特征等,需要将显微构造学唯象理论上升到大尺度断层力学理论中,将岩石组构引入到岩石力学实验中。不同尺度关注点不同、理论不同、取用参数不同,加剧了研究群体的隔离。断层内泥粒是可以迁移的,由此产生"断层泥粒迁移学"。断层闭锁的概念需要重新考虑,未来研究应立足"慢应变"和"大尺度"的断层摩擦延展力学。

童亨茂,陈正乐,刘瑞珣[5](2017)在《构造地质学若干术语的涵义解析和使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构造地质学科领域的学生、专业研究人员和出版论文、着作等数量的迅猛增长,以及该学科领域新创立术语的大量引入,一些术语被误用、滥用和不准确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从6个方面:(1)外延很广的术语;(2)有关联但涵义不同的术语;(3)不符合构造逻辑的术语;(4)可能不符合地质实际的术语;(5)"形"近"意"异的术语;(6)易被滥用的若干术语,对其中的若干术语进行涵义的解析和使用探讨,旨在满足同行顺利交流的需要和促进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

黄昕霞[6](2016)在《浅析高职院校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构造地质学是地勘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结合构造地质学的教学现状和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地质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小军[7](2016)在《融合多学科知识,促进构造地质学教学与学科发展》文中指出构造地质学是地学中的上层建筑,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通过分析构造地质学的学科特点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探讨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水平,促进构造地质学科发展的思路。

琚宜文,孙岩,万泉,卢双舫,何宏平,吴建光,张文静,王国昌,黄骋[8](2016)在《纳米地质学:地学领域革命性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科技是研究0.1100nm粒级范围内物质特性的科学,纳米颗粒处于纳米尺度,具有表面与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殊的物化性质。纳米科技涉及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并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能源地质学和矿床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并结合作者最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纳米地质学的概念:以纳米科学与地球科学为依托,以纳米技术与地学研究方法为手段,以固体地球物质为研究对象,对各种地质体中已知或有待探知的纳米颗粒和纳米孔隙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地质过程中纳米效应与地质现象的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系统地分析了纳米科技与地质学结合产生的各分支学科:纳米矿物学、纳米岩石学、纳米地球化学、纳米构造地质学、纳米能源地质学、纳米矿床学、纳米地震地质学和纳米环境地质学等;全面阐述了纳米地质学及纳米成藏成矿领域重大和前沿科学问题,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由此指出,纳米地质学的兴起和发展将必然带来地学领域革命性的挑战。

张长厚,王根厚[9](2015)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拓展性学习》文中指出"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地质体及不同地质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概念,以及这种空间关系的形成和随时间的演变过程、方式和原因。本文着重介绍了在"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分析等不同层面,进行研究与拓展性学习内容设计和实施的教学改革尝试,以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训练,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与拓展性学习过程的顺利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到系统化和综合性的相关专业知识,逐步形成和构建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到终生受益的自主学习方法。

贾承造,雷永良,陈竹新[10](2014)在《构造地质学的进展与学科发展特点》文中研究指明构造地质学堪称"地质学中的哲学"。可分为中小尺度的"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近年来,中小尺度的"狭义"构造地质学研究已不局限于单个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而是表现为:①广度上,区域构造分析正在与年代学、三维反射地震、GPS观测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构造事件和过程的定量化厘定、盆地构造的数字化描述、地壳形变的全空间长期实时监测;发展构造建模(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应用地球物理的成果丰富构造变形研究的实例;②深度上,探寻构造变形的流变学机理,并从若干研究点上认识深部地壳的构成、韧性变形带及相关构造作用的过程和效应。大地构造学研究正在新的知识体系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推动下深入到地幔范围以及大陆构造领域。认识板块构造作用下壳幔物质的循环过程,追溯大陆构造分裂与拼合的演化历史,探索新的岩石圈—地幔动力学模式和"板块"运动模式。当前的构造地质学具有以技术、产业和社会需求、人才为导向的发展特点。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把握新技术、新资料,适应经济产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需求,加强年轻一代地质人才的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APPLICATION OF SOME MECHANICAL CONCEPTS TO STRUCTURAL GEOLOG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PPLICATION OF SOME MECHANICAL CONCEPTS TO STRUCTURAL GEOLOGY(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构造地质学新进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构造地质学作用的认识
2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1 研究对象由宏观到超微观的全面研究
    2.2 构造地质学研究应用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2.3 研究对象向纵深发展,时间久远,空间拓宽
    2.4 应用和服务对象的联系更为紧密
3 研究新发展及应用
    3.1 岩石圈深部构造研究进一步发展
    3.2 地球动力学和地球发展模式探讨
    3.3 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在全球各个地区更为深入
    3.4 构造变形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作用的关系研究
4 结束语

(2)探析力学概念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塑性、弹性与粘性
2 应力、位移与应变
    2.1 应用方向
    2.2 应力传递
3 静力学、动力学与运动学
    3.1 静力学
    3.2 动力学
    3.3 运动学
4 结论

(3)多尺度构造模拟理论和方法在L构造岩形成和秦岭岩群构造分析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本次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3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多尺度构造模拟理论方法
    2.1 构造地质研究中的多尺度问题
    2.2 多尺度构造模拟方法(MOPLA)
        2.2.1 多尺度构造模拟(MOPLA)目的
        2.2.2 MOPLA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多尺度应变中岩石应变行为研究—以L构造岩成因为例
    3.1 压扁型应变(flattening strain)与剪切压缩型构造边界条件(transpression)
    3.2 伸长型应变(constrictionalstrain)与剪切伸展型构造边界条件(extension或 transtension)
    3.3 单尺度下L构造岩的成因
    3.4 与应变分配(Strain Partitioning)有关的L构造岩
    3.5 Freeman的岩石变形模型及其局限性
    3.6 MOPLA(Multi-Scale Power Low Approch)的L构造岩模型
    3.7 模拟结果
        3.7.1 外部变形场及RDE初始属性的定义
        3.7.2 不同岩石学强度的RDE包体内的形变特征研究
        3.7.3 岩石学性质相对强硬的RDE内的应变场研究
        3.7.4 不同尺度变形之间组构的几何关系
    3.8 应变分配作用有关的L构造岩
    3.9 讨论
        3.9.1 L构造岩与斜向拉伸型应变
        3.9.2 基于完备力学基础的多尺度模拟方法(MOPLA)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尺度模拟方法在商南-丹凤一带秦岭岩群及丹凤岩群构造分析中的应用
    4.1 地质背景
        4.1.1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分区
        4.1.2 秦岭岩群内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4.1.3 秦岭岩群内的侵入岩
        4.1.4 秦岭岩群的演化模式
    4.2 商南-丹凤一带秦岭岩群野外地质特征
        4.2.1 A-丹凤-蔡川路线
        4.2.2 B-资峪路线
        4.2.3 D-武关河路线
        4.2.4 E-清油河路线
        4.2.5 F-商南县河剖面路线
    4.3 商南-丹凤一带丹凤岩群野外地质特征
    4.4 秦岭岩群与丹凤岩群组构特征
    4.5 秦岭岩群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4.5.1 分析测试方法
        4.5.2 样品及分析测试结果
        4.5.3 锆石U-Pb测年结果意义
    4.6 研究区秦岭岩群和丹凤岩群中应变的不均一性
        4.6.1 秦岭岩群和丹凤岩群的多尺度构造模型
        4.6.2 多尺度构造模拟结果
    4.7 讨论
        4.7.1 丹凤岩群与秦岭岩群
        4.7.2 丹凤岩群与南秦岭构造带
第五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断层力学科学范畴、发展脉络评论及未来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断层力学科学范畴
2 断层力学的科学起点
3 断层力学的历史外延
4 断层和岩石裂纹的本质差异
5 非均质及先存脆弱带的启示
6 正演与反演, 理论与实验的研究方法
7 广义断层力学与狭义断层力学
    7.1“广义”、“狭义”之分
    7.2 节理力学与断层力学可否统一
8 尺度方面研究的状况
    (1) 构造物理模拟的依据和相似性问题
    (2) 尺度相似律何时成立, 何时不成立
    (3) 大尺度研究, 时间—速度是否相似
    (4) 宏观中微观的平均问题, 宏观中蕴含着微观规律
    (5) 不同尺度关注点不同, 解决问题的理论不同
    (6) 不同尺度的参数不同
9 慢应变方面研究脉络及趋势
    9.1 均质流变方面研究
    9.2 非均质 (组构) 流变方面研究
1 0 断层摩擦方面研究趋势
    1 0.1 摩擦学与断层力学的基本联系
    1 0.2 基于均质思想的流变摩擦学
    1 0.3 基于非均质思想的组构摩擦学
1 1 断层泥形成理论的“天窗”———“断层泥粒迁移学”
1 2 断层力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 3 岩石力学界在断层力学领域的作为在哪里
    (1) 断层微观机理方面研究。
    (2) 断层“塑性摩擦”及其变形速度分带方面研究。
    (3) 断层岩组构的力学性质及其岩性差异研究。
    (4) 尺度跨接模型研究
    (5) 构造“应力学”研究
    (6) 断层启动与渗流问题
1 4 宏观断层研究可以怎么做
    (1) 断层究竟如何延展
    (2) 断层与膝折带的差别及“逢弯必断”地震解释问题
    (3) 断层岩的组构差异性及统一性问题
    (4) 盆地及造山带内断层系发展的力学关联与宏观构造应力场
    (5) 显微构造研究如何上升到大尺度
    (6) 构造地质学和构造物理学的协同发展
1 5 近期研究可考虑的着力点
16断层力学研究的“混沌态”和发展途径
17结论

(5)构造地质学若干术语的涵义解析和使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外延很广的术语
2 有关联但涵义不同的术语
    2.1“应力”与“应力状态”
    2.2“剪切作用”和“走滑作用”
    2.3“韧性”、“塑性”和“粘性”
3 不符合构造逻辑的术语
    3.1“应力场方向”
    3.2“右旋走滑应力场”
4 可能不符合地质实际的术语
5“形”近“意”异的术语
    5.1“坳陷”和“拗陷”
    5.2“挤压作用”和“挤压应力”
6 易被滥用的若干术语
    6.1 花状构造
    6.2 转换断层
    6.3“叠合盆地”
7 结语

(6)浅析高职院校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 缺乏兴趣
    (二) 学生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多变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科兴趣
    (一) 绪论的重要性
    (二)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8)纳米地质学:地学领域革命性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研究进展
    2. 1 纳米矿物学
    2. 2 纳米岩石学
    2. 3 纳米地球化学
    2. 4 纳米构造地质学
    2. 5 纳米能源地质学
    2. 6 纳米矿床学
    2. 7 纳米地震地质学
    2. 8 纳米环境地质学
3 重大和前沿科学问题
4 发展趋势
    4. 1 地质基础研究方面
    4. 2 国家战略需求方面
        4.2.1纳米矿床与非常规能源
        4.2.2纳米微粒与环境污染
        4.2.3纳米构造与地质灾害
5 结语

(9)“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拓展性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概念的综合性研究与拓展学习
二、基本知识的研究与拓展性学习
三、基本知识、技能与现代信息和空间观测技术方法相融合的研究性学习
四、综合交叉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
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与训练

(10)构造地质学的进展与学科发展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小尺度“狭义”构造地质学的主要进展
    1.1 区域构造地质研究
        1.1.1 与定年技术的结合
        1.1.2 与三维反射地震技术的结合
        1.1.3 与GPS测量技术的结合
    1.2 岩石与地质体形变研究
        1.2.1 构造建模技术的发展
        1.2.2 三维地震数据与地面雷达技术的应用
    1.3 高温压矿物学、高温压条件下流变机理研究
2 大地构造学的进展
    2.1 岩石圈地幔动力学与壳幔物质循环研究
        2.1.1 岩石圈板块的俯冲与地幔柱
        2.1.2 地壳深俯冲和壳幔物质循环
        2.1.2. 1 大陆地壳深俯冲和折返
        2.1.2. 2 洋壳深俯冲和折返
    2.2 大陆构造研究
    2.3 青藏高原的相关构造研究
3 构造地质学科发展特点
    3.1 学科发展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和新观测手段的出现
    3.2 学科发展依赖于经济产业发展和国计民生
    3.3 学科发展依赖于年轻一代坚实的地质基础和扎实的工作
4 结语

四、APPLICATION OF SOME MECHANICAL CONCEPTS TO STRUCTURAL GEOLOGY(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构造地质学新进展的应用研究[J]. 强坤. 科技与创新, 2021(05)
  • [2]探析力学概念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J]. 罗雅君.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03)
  • [3]多尺度构造模拟理论和方法在L构造岩形成和秦岭岩群构造分析中的初步应用[D]. 杨锐. 西北大学, 2020(01)
  • [4]断层力学科学范畴、发展脉络评论及未来发展思考[J]. 关成尧,赵国春,白相东,袁四化,张艳,刘晓燕. 地质力学学报, 2018(04)
  • [5]构造地质学若干术语的涵义解析和使用探讨[J]. 童亨茂,陈正乐,刘瑞珣. 地质通报, 2017(Z1)
  • [6]浅析高职院校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方法[J]. 黄昕霞.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6)
  • [7]融合多学科知识,促进构造地质学教学与学科发展[J]. 周小军.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10)
  • [8]纳米地质学:地学领域革命性挑战[J]. 琚宜文,孙岩,万泉,卢双舫,何宏平,吴建光,张文静,王国昌,黄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1)
  • [9]“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拓展性学习[J]. 张长厚,王根厚. 中国地质教育, 2015(04)
  • [10]构造地质学的进展与学科发展特点[J]. 贾承造,雷永良,陈竹新. 地质论评, 2014(04)

标签:;  ;  ;  ;  ;  

一些力学概念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