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21)在《谈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教法创新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在高职院校中的汽车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汽车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而在近年来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实现了全面更新。为实现高职院校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特对其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的分析,可以为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奔豪[3](2021)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思政教育要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更要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化与细化,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己经着手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然而,当前中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针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案例实证研究。论文首先从选题的背景和价值阐明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较为全面地对国内外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了解已有的研究基础以及寻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方向。然后就课程思政和思政元素的概念进行科学性解读,针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阐述,本文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梳理,着重围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等三方面要素展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同时,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育性教学理论,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遵循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一致性理念以及主导性与主体性目标一致性理念,为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理念。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结果,整理分析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现状以及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以及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造成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专业教师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使得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以及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会造成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笔者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包括深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认真梳理课程思政元素,着重围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三个方面整理形成三条课程思政知识主线,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然后针对教学过程进行课程思政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精讲多练,讲练评相结合、合作探究教学以及课堂情境创设;此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渠道,将专业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相关视频或者案例的分享,组织课外专题活动以及榜样示范等方式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最后,分别就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三个方面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案例和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制图练习前后测、课堂活动表现情况、学生感受的词云图分析以及教师专家点评等形式对案例进行效果分析并总结反思。经过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文中提出的相关建议与对策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研究中发现的《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中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唐乐为,熊嫣,刘桂萍,谌霖霖[4](2021)在《课程思政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教育是指通过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传授专业知识的社会活动。其教育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从而增强自身的时代使命感,追求优良的道德品质。基于高校教育的反思,文章结合工程制图课程的制订初衷与当前国家的战略背景,做出如下思考:为了达到本科教育目的,加快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工程制图课程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多角度分析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文章针对当前的工程制图课程现状进行反思,提出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国家战略为背景,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工程制图教学模式。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为其他院校工程制图课程建设提供思路与参照,而且对新工科其他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美佳[5](2021)在《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建设一直不断进行着改革,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仍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如学生毕业后社会认可度较低,就业仍存在困难。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选定了方向,本文通过梳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我国目前现代学徒制下课程体系的模式,总结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下课程构建的思路。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构建的观念和要点,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机械制图》课程进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能忽略“学生”这个主体,没有学生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配合,再好的课程设计也如同纸上谈兵,仍旧难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要求。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诸多方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剖析了“教的方式”与“学的态度”存在矛盾的原因,并提出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体系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策略:(1)以师徒关系为依托,利用课程整体的环节步骤设置和单次课程的工作执行章程,使得师徒均有行为约束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符合学生学习认知逻辑的项目式或任务式工作方法,将学生能力训练作为训练本位,设计课程目标。(3)设置单次课程的工作执行章程,应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构建观念,抓住校企共同参与和突出实践特点的课程构建要点,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出发点,以训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课程实操过程。(4)创新课程考核方式,规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擅长的学科考试,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注重课程工作过程中正向激励和考核,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在职业岗位方向上的成长。依托课程设计的现实依据分析对《机械制图》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具体设计,其中在进行设计时引入需要理论,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的需要这一新视角,给出了提升学生课堂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措施,并在教学实践案例中进行了效果验证。
庞东祥[6](2021)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化,各学科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也持续增加。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CAD的应用愈发广泛,机械制图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展。对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对机械制图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课程改革的措施,以便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吴帆[7](2021)在《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教与学形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枯燥乏味,提升了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难度。本次研究基于项目教学法开展机械制图实践教学,首先做好教学目标设计、项目组成员划分、基础制图知识讲授等课前准备;然后通过项目教学任务导入、实施计划与方案制定、项目任务实施等步骤完成项目实践教学。教学结果显示,本次实验教学在优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在未来项目教学实践中,要以实现就业为导向,摆正教师的位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机械制图技能。
王本寰[8](2020)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产业转型结构的升级,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方向快速发展。加工制造产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给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中职学校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现代企业岗位能力实际需求,培养满足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机械制图》作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核心地位。《机械制图》通过图样准确表达工程零件、机械设备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重要技术手段,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但是,由于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脱离企业实际需要,忽视学生心智认知与实践经验,过分强调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忽视工程实践的训练操作,教师照本宣读、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空间想象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实践能力缺乏有效训练,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满足不了新时代智能制造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对机械设计加工类人才能力的新需求,本文提出将三维CAD技术融入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新型融合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将原有基于二维设计思想的传统《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CAD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机融合重组及优化创新,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需求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本论文从中职学生的心智规律和经验水平入手,改变先从画法几何到三视图,由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图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学生经验世界的生活案例,顺应中职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心理过程,同时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研究如何有效地将三维CAD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构建工作过程,帮助学生容易实现“由物得图”、“由图想物”的思维转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变学生不愿思考、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具备读图、制图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
朱文玲[9](2020)在《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开展路径探索》文中认为机电专业是职校重要的专业之一。机械制图课程作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且师生的"教"与"学"频繁出现问题,使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加强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职校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开展路径。
姚燕[10](2020)在《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机械制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究》文中指出《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装配与制造等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以蓝墨云班课为教学平台,借助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化设备,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谈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教法创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汽车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
2 汽车机械制图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策略分析 |
2.1 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创新 |
2.2 通过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引入进行教学与实践的创新 |
2.3 通过UG系统的引进与应用实现教学实践的创新 |
3 结束语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导向 |
2.社会发展的使命要求 |
3.教师职业性质的趋向性 |
4.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课程思政 |
2.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
(二)理论基础 |
1.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
2.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三、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调查研究 |
(一)调查设计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内容 |
(二)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现状调查 |
1.中职学生关于《机械制图》课程的看法 |
2.思政元素在学生制图学习中的体现情况 |
(三)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现状调查 |
1.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形式 |
2.教师对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 |
3.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 |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1.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
2.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保持较差 |
3.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 |
(五)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与思政元素未形成联系 |
2.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与教学相脱离 |
3.课程思政限于课堂教学,未充分利用多渠道教育 |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议与对策 |
(一)深挖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思政知识主线 |
1.以“制图国家标准”为知识主线,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 |
2.以“图样尺寸注法”为知识主线,训练学生的工匠精神 |
3.以“图样的表达法”为知识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二)教学过程融入思政,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合理恰当 |
1.各类情境创设,讨论交流共鸣 |
2.课堂精讲多练,讲练评相结合 |
3.合作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渠道多样化 |
1.相关视频资源分享,交流感受陶冶情感 |
2.组织课外专题活动,参与体验提高认知 |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毕业生经验分享交流 |
五、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
(一)渗透职业精神案例——以《0-1 图样的内容与作用》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实施过程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二)渗透工匠精神案例——以《1-2 尺寸注法》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过程实施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三)渗透探究精神案例——以《5-2 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过程实施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调查(学生) |
附录二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 |
附录三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情况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四 组合体视图画法学习任务书 |
附录五 尺寸标注前后测题目及答案 |
附录六 尺寸标注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
附录七 组合体视图画法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
附录八 部分批改后学生试卷 |
附录九 教学案例实施教师评课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课程思政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制图教学现状与难题 |
(一)工程制图教学现状 |
(二)工程制图教学难题 |
二、工程制图课程思政要素初探 |
(一)基于科学认知的课程思政思考 |
(二)基于国家战略的课程思政思考 |
(三)基于文化认同的课程思政思考 |
三、工程制图课程思政评价 |
四、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初探 |
五、结论 |
(5)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拟创新点 |
第2章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设计基本理论分析 |
2.1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 |
2.1.1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概念界定 |
2.1.2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优势 |
2.2 课程基本理论 |
2.2.1 课程概念 |
2.2.2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 |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
3.1.1 学生现状分析 |
3.1.2 学生特点分析 |
3.1.3 教学现状分析 |
3.2 问题分析 |
3.3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策略 |
3.3.1 课程改革策略 |
3.3.2 课程改革实践场地布置 |
第4章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内容分析 |
4.1 课程整体步骤设置 |
4.1.1 需要理论的概述 |
4.1.2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需要的分析 |
4.1.3 课程整体步骤设置内容 |
4.2 课程知识目标的编写 |
4.2.1 课程知识目标方向的确定 |
4.2.2 课程技能学习目标和德育培养目标 |
4.3 课程知识点的重构 |
4.4 课程工作过程的设计 |
4.5 课程的考核方式设计 |
第5章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案例分析 |
5.1 教学案例 |
5.1.1 工作情景的引入 |
5.1.2 技能与德育目标的明确 |
5.1.3 教学过程实施 |
5.2 教学效果的评价 |
5.2.1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5.2.2 效果评价 |
5.3 问题反思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在校生调研问卷 |
(6)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机械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
(一)教材与方法问题 |
(二)辅导与考核方面的问题 |
二、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措施 |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
(二)强化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 |
(三)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 |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
3.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
4.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
5. 教学需要注意实践性 |
三、结语 |
(7)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机械制图课程项目教学实践 |
(一)项目实施前的准备 |
(二)机械制图项目实施过程 |
第一,项目教学任务导入。 |
第二,项目实施计划与方案细节制定。 |
第三,项目任务实施与校对。 |
第四,项目效果评价与总结。 |
二、教学效果评价 |
(一)积极实践教学效果 |
第一,优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
第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
第三,教师专业素质大幅提升。 |
(二)教学启示 |
第一,基于项目教学法开展机械制图实践要以现实就业为导向。 |
第二,基于项目教学法开展机械制图实践要摆正教师的位置。 |
三、结语 |
(8)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机械制图 |
二、三维CAD |
三、融合式教学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4MAT教学模式 |
第三章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与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 |
一、培养机械类人才技能的支撑作用 |
二、在课程体系中发挥桥梁的作用 |
第二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 |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
三、教学过程欠缺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
四、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
五、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差异发展 |
第四章 《机械制图》融入三维CAD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意义 |
一、助推教学模式创新 |
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
三、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
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可行性 |
一、三维CAD软件简洁、高效、易学 |
二、融入三维CAD技术符合学科知识逻辑性 |
三、融入三维CAD技术可实现知识结构转换 |
第五章 《机械制图》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 |
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
二、机械制图为主,三维CAD为辅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方法 |
一、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二、丰富教学手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演示法 |
四、转变教学思维——引入三维建模思维 |
五、创新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
第六章 《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 CAD 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教学实践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第二节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实施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问卷提纲 |
附录三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设计 |
附录五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六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机械制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信息化教学 |
二、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设计 |
(一)《机械制图》课程框架 |
(二)《机械制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
三、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机械制图》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 |
四、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机械制图》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效果 |
五、结语 |
四、《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谈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教法创新与实践[J]. 陈颖. 内燃机与配件, 2021(17)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D]. 林奔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课程思政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探索[J]. 唐乐为,熊嫣,刘桂萍,谌霖霖. 大学教育, 2021(06)
- [5]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D]. 刘美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6]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庞东祥. 现代职业教育, 2021(10)
- [7]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 吴帆.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02)
- [8]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D]. 王本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9]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开展路径探索[J]. 朱文玲. 无线互联科技, 2020(18)
- [10]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机械制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究[J]. 姚燕. 开封大学学报,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