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系高岭岩深加工工艺技术问题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娜[1](2017)在《阳离子捕收剂对煤系高岭岩的浮选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系高岭岩(土)是指在煤系地层中,以高岭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高岭石粘土岩,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后可用于建筑、印染、塑料、化工电子、农业及耐火材料等行业。然而我国大部分煤系高岭岩被视为尾矿直接废弃,数量巨大,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本论文采用阳离子捕收剂对煤系高岭石的浮选分离进行了研究。以大同塔山煤矿煤系高岭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塔山煤系高岭岩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所选矿样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还含有铁矿物、钛矿物和硅、碳等杂质。采用十二胺盐酸盐(DAH)和十二胺聚氧乙烯醚(AC1201)两种阳离子药剂为捕收剂,对煤系高岭岩及石英的浮选规律进行研究。采用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Zeta电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阳离子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结果如下:单矿物石英和高岭石的浮选试验表明:DAH和AC1201对高岭石和石英的浮选能力不同。中性条件下,对于高岭石,药剂用量≤750g/t时,捕收性能AC1201>DAH,药剂用量≥1000g/t时,捕收性能DAH>AC1201;对石英的捕收性能始终为AC1201>DAH。Zeta电位分析表明,两种阳离子捕收剂均使高岭石的等电点向正方向移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两种药剂在高岭石矿物表面均为物理吸附,且AC1201的吸附能力较强。强酸性条件下,两种药剂对纯矿物的浮选能力高岭石>石英;弱酸性和中性环境下,两种药剂对高岭石和石英的浮选能力均较高;碱性环境下,两种药剂对纯矿物的捕收能力石英>高岭石。所以可以通过调整矿浆的pH值来实现高岭石和石英的分离。混合矿物浮选分离试验表明:只改变DAH和AC1201的药剂用量无法有效分离高岭石和石英;只调整矿浆pH值,在pH=2的强酸性环境下可以较好地正浮选分离出高岭石,其他环境下高岭石和石英的回收率虽有差别,但都无法有效分离两种矿物。尝试用六偏磷酸钠为抑制剂,抑制高岭石的上浮,进行反浮选除硅。中性条件下,添加六偏磷酸钠可以抑制石英,但对改善石英与高岭石浮选的选择性意义不大;酸性条件下,添加六偏磷酸钠可以很好的抑制石英,同时得到较高回收率的高岭石,且当p H=2,DAH用量为750g/t,六偏磷酸钠用量为2000g/t时,高岭石的回收率由未添加时的70.09%提高到77.16%,石英的回收率由未添加时的36.63%降低到27.33%,明显提高了泡沫产品-高岭石精矿的品位。在纯矿物浮选结果基础上对实际矿物进行分离。OP4与煤油复配药剂对原矿的除碳效果最好,药剂用量为1000g/t时,尾矿产物灰分从73%提高到78%。阳离子药剂用量为750g/t时,对ρ<2.55g/cm3的矿物,pH=3时,两种药剂都是优先浮选高岭石,pH=10时优先浮选石英;对ρ>2.55g/cm3的矿物则无法分离。但总体上分离效果不佳。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DAH和AC1201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过程,计算结果表明,AC1201与高岭石表面的结合能大于DAH,与浮选试验结果一致。
唐靖炎,张韬[2](2009)在《中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以独特而丰富的煤系高岭土资源着称于世,以煤系高岭土为原料经过煅烧等深加工工艺处理的煅烧高岭土产品以其散射力强、油墨吸附性能好、活性和白度高、电绝缘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好、孔隙率和遮盖率高、容重小等优点而在造纸、陶瓷等日用化工行业广泛应用,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对高岭土
王战娥[3](2007)在《悬浮态快速煅烧煤系高岭土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分析高岭土传统堆积态煅烧(固定床、移动床、流化床)工艺缺点的基础上,本文以内蒙古煤系高岭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煤系高岭土稀相悬浮态快速煅烧的实验室试验,研究了不同给料粒度、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对煅烧产品白度、活性、吸油率等指标的影响,结合以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产品白度、活性、吸油率等指标,确定悬浮态煅烧的最佳操作工艺参数,并将此操作条件下产品的物化性能(白度、活性、吸油率)与堆积态煅烧产品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悬浮态煅烧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悬浮态煅烧工艺可以生产出高白度(可达90%以上)、高孔隙率、高活性的优质煅烧高岭土。(1)随煅烧温度的升高,产品白度显着提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产品活性也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温度到达某一值后,活性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产品吸油率随煅烧温度的变化很小。(2)随煅烧时间的延长,产品白度在一定范围内显着提高,至某一煅烧时间后趋于稳定;产品活性也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至某一煅烧时间后逐渐下降;煅烧时间对产品吸油率影响不大。(3)随给料粒度增大,煅烧产品的白度、活性、吸油率指标均下降。要得到优质煅烧产品,原料粒度不能太粗,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必须控制适当。对于本研究所用高岭土原料,在入炉物料平均粒径为22.22μm、煅烧温度为1000℃,煅烧时间为10分钟时,可获得白度>90%,活性15.22%,吸油率为0.51ml/g的优质煅烧产品。
杨锦[4](2007)在《酸处理对内蒙煤系高岭土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开发煤系高岭土作为新的铝资源矿是煤系高岭土综合利用和解决铝矿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于此,本课题以内蒙煤系高岭土作为考察对象,探索酸处理对内蒙煤系高岭土骨架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方法(NMR)、吡啶-TPD分析和裂化活性评价手段考查了酸处理过程中高岭土内Al和Si结构的变迁状况,以及处理后高岭土的酸性特征和裂化性能。研究发现:内蒙煤系高岭土结构中可能主要存在三种能量状态的铝,即处于八面体配位的Al(VI)、处于四面体配位的Al(IV),及在八面体配位的Al(IV)结构中存在一些活动能力较其它部分强的“所谓的活泼Al(VI)”。盐酸主要与高岭土结构中八面体配位的Al(VI)进行反应使得铝从高岭土骨架中脱出。如果要保证高岭土的基本结构特征不发生明显变化(即不发生由高岭土向偏高岭土变化的趋势),则盐酸将主要与八面体配位中“活泼Al(VI)”进行反应。在此条件下,其最大铝溶出量应主要为结构中“活泼Al(VI)”和非结构配位铝的总和。经过盐酸处理后,高岭土样品表面酸性特征发生了变化,随着铝溶出量的增加,以Al(VI)酸位为主的酸性特征向以Al(IV)酸位为主的酸性特征转化,在最大铝溶出率时,其表面的酸性特征为Al(VI)。裂化性能也发生相应变化。随着铝溶出量的增加,硅铝比的提高,汽油产率明显增加,柴油产率逐渐减小。在最大铝溶出率时,具备较高的液收率,但脱硫率相对较低。对于铝溶液的情况,随铝溶出率的上升,铝液粘度逐渐变大。在最大铝溶出率时,其粘度为0.288Pa.s。该液经过聚合处理后可获得聚合氯化铝而用于粘合剂的生产。
唐靖炎,蔡建,张韬[5](2006)在《中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中国煤系高岭土资源状况、生产消费现状、主要应用领域、深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现状,分析展望了煤系高岭土未来技术、产品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市场的需求。
程卫泉,唐靖炎,江炳林,王景球,王学群,单悬岭[6](2005)在《煤系高岭岩无污染无尾矿化高效开发利用》文中指出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全国每年约产生一亿吨左右,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介绍了一种无污染、无尾矿开发高附加值煤矸石产品的成套技术———用煤矸石生产高档超细煅烧高岭土产品,为高效开发利用煤矸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孙成林,连钦明,王清发[7](2005)在《2004年中国粉体工业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2004年国内媒体大量文献报导、亲身参加各种会议、业内人氏的讨论、研究及其他相关资料,对国内粉体工业现状的视点问题作一介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赵志曼[8](2006)在《微波辐照煤矸石陶瓷砖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煤矸石为采煤工业中排出的废渣,据调查和测算,到目前为止,全国的煤矸石累计堆积量在25.00亿吨以上。大量煤矸石的堆放,不仅占用大量的耕地,而且由于风吹雨淋,严重污染环境和水源,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 截止2000年底,云南省煤炭保有储量为240.60亿吨,居全国第八位,南方14省区市的第二位。云南省煤矸石排放量每年为500~600万吨,为云南省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之首。因此,如何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煤矸石产品,使煤矸石无害化资源化,已成为云南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煤矸石主要用在1、生产普通建筑材料;2、生产高档建筑陶瓷砖;3、生产涂料和填料;4、生产高附加值产品;5、用于道路工程中的填方等方面。 建筑墙地砖自古以来就是建筑物的装饰材料之一,其所用原料为高岭质粘土。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墙地砖年产量17.15亿平方米,占世界产量的2/5。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墙地砖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了质的飞跃。但由于墙地砖所用原料增加农田损失,结合我国国情,寻找新原料已迫在眉睫。 为了节约耕地和保护环境,本论文对云南省滇东地区煤矿的煤矸石进行抽样分析,发现该地区的煤矸石所含矿物成分与粘土的矿物组成极为相似。如宣威市来宾煤矿的煤矸石和峨山煤矿的煤矸石,它们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蒙脱石、石英砂、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少量铁钛矿及碳质,且高岭土含量分别达68.70%以上,其化学成分与粘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也非常相似。 建筑墙地砖坯一般由酸性氧化物SiO2,中性氧化物Al2O3,碱金属氧化物K2O、Na2O、CaO和MgO等组成,同时也夹带了少量Fe、Ti等杂质氧化物。为了满足墙地砖使用性能的要求,通常坯体的化学组成控制范围是:SiO245.00~60.00%、Al2O3 18.00~35.00%、CaO+MgO 0.50~2.00%、K2O+Na2O3.00~6.00%、Fe2O3+TiO<1.00%和烧失量<15.00%。研究表明:来宾煤矸石和峨山煤矸石在化学成分上是满足制砖要求的,并两地煤矸石均为高岭质高铝煤矸石。
沈王庆[9](2005)在《煤系高岭土脱硅工艺与动力学的研究》文中提出首先对淮北煤系高岭土进行了化学分析,测出了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二氧化钛等的百分含量。 其次利用正交实验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粒度对煤系高岭土脱硅率的影响,得出最佳的焙烧条件:焙烧温度为1000℃、焙烧时间为30min、粒度为200目。 再次利用简单对比法考察了搅拌速度、NaOH浓度、反应温度、溶出时间、液固比和硅类助剂对煤系高岭土脱硅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两段溶出对煤系高岭土脱硅率的影响。煤系高岭土在常压下较好的溶出条件为:搅拌速度900r/min、NaOH初始浓度为150g/l、温度为90℃~95℃、溶出时间为90min、液固比为5ml/g和加硅类助剂;两段溶出可提高脱硅速率与焙烧矿的脱硅率和铝硅比,同时也使铝损失量有所增加。 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了煤系高岭土的脱硅率与脱硅温度的曲线方程;通过对煤系高岭土的浸出动力学数据的处理,可判定该工艺的浸出工序属于固膜扩散控制,通过Arrhenius经验公式,求得活化能,并对煤系高岭土的浸出机理进行了研究。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溶出条件对煤系高岭土脱硅率的影响。
罗永康[10](2005)在《内蒙煤系高岭土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系高岭土储量远比软质非煤系土丰富,是我国高岭土资源的优势所在,经过深加工可广泛用于许多领域。我国内蒙古地区煤系高岭土储量丰富,采煤伴随大量的高岭土造成堆积污染,原料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对内蒙煤系高岭土进行改性研究,改善其应用性能,对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改善环境,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苏州高岭土是优质的高岭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因此,本课题以苏州高岭土为参比对象,重点对内蒙煤系高岭土进行了改性研究。通过元素全分析、XRD、TEM和SEM,从化学组成、物相结构和晶体结构方面对内蒙煤系高岭土和苏州高岭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内蒙煤系硬质高岭土和苏州高岭土晶体结构发育完善,内蒙煤系软质高岭土结晶度相比较差; 内蒙煤系高岭土比苏州高岭土含有较多的碳质、铁质和钛质,内蒙煤系硬质高岭土碳质、铁质和钛质含量较内蒙煤系软质高岭土低。进行了煅烧和DTA实验,研究了煅烧温度对内蒙煤系高岭土和苏州土烧失量、白度和结构的影响,煅烧后用XRD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内蒙煤系硬质高岭土和苏州高岭土烧失量接近,内蒙煤系软质高岭土的烧失量几乎是它们的两倍; 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内蒙煤系高岭土和苏州高岭土白度增加,同一温度下,煅烧苏州高岭土白度高于内蒙煤系高岭土; 煅烧温度低于600℃,高岭土的高岭石结构很难遭到破坏,在700~900℃煅烧,高岭土都能保持偏高岭土结构,1000℃煅烧,偏高岭土开始向莫来石转变。对内蒙煤系高岭土和苏州高岭土进行了酸改性研究,对酸改性高岭土进行了吡啶-TPD、BET表征,并考察了酸改性高岭土及其作为基质组分制备裂化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对高岭土Al2O3浸出率影响很大,在偏高岭土结构时,酸反应活性高,Al2O3浸出率大; 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Al2O3浸出率增加; 高岭土原土表面酸性很弱,酸改性后,同一种酸改性高岭土随着高岭土中Al2O3的浸出,高岭土中SiO2/Al2O3的增大,高岭土的表面酸性增强; 酸改性后,内蒙煤系高岭土和苏州高岭土,比表面都有很大的增加,孔径分布更集中; 裂化反应显示,同一种酸改性高岭土, SiO2/Al2O3大的裂化性能好,内蒙煤系硬质酸改性高岭土为基质制备的催化剂和苏州酸改性高岭土为基质制备的催化剂裂化性能相当。
二、煤系高岭岩深加工工艺技术问题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系高岭岩深加工工艺技术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阳离子捕收剂对煤系高岭岩的浮选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大同煤系高岭岩资源状况及矿物组成 |
1.2.1 煤系高岭岩(土)性质 |
1.3 高岭岩浮选研究进展 |
1.3.1 浮选工艺 |
1.3.2 浮选药剂 |
1.4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浮选研究中的应用 |
1.4.1 分子动力学模拟 |
1.4.2 捕收剂在矿物表面吸附模拟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剂、仪器和试验 |
2.1 矿物样品 |
2.1.1 单矿物样品制备 |
2.1.2 混合矿物样品制备 |
2.1.3 实际样品制备 |
2.2 试验药剂及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矿物浮选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2.3.3 Zeta动电位测试 |
2.3.4 红外光谱测试 |
2.3.5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第三章 捕收剂对单矿物浮选行为影响 |
3.1 捕收剂对单矿物浮选行为影响 |
3.1.1 捕收剂用量对高岭石单矿物浮选行为影响 |
3.1.2 捕收剂用量对石英单矿物浮选行为影响 |
3.2 浮选矿浆pH值对单矿物浮选行为影响 |
3.2.1 矿浆pH值对高岭石浮选的影响 |
3.2.2 矿浆pH值对石英浮选的影响 |
3.3 混合矿浮选试验 |
3.3.1 捕收剂用量对混合矿物浮选行为影响 |
3.3.2 浮选矿浆pH值对混合矿物浮选的影响 |
3.3.3 六偏磷酸钠用量对混合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4 酸性环境下六偏磷酸钠用量对混合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际矿物浮选试验 |
4.1 预先除碳试验 |
4.2 AC1201浮选效果研究 |
2.55g/cm~3矿物浮选效果研究'>4.2.2 ρ>2.55g/cm~3矿物浮选效果研究 |
4.3 DAH浮选效果研究 |
2.55g/cm~3浮选效果研究'>4.3.2 ρ>2.55g/cm~3浮选效果研究 |
4.4 Zeta电位分析 |
4.5 红外光谱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捕收剂与高岭石的作用机理研究 |
5.1 真空环境下单分子药剂分子动力学模拟 |
5.1.1 真空环境下的模拟平衡判断 |
5.1.2 kaolinite(001)面分子动力学模拟 |
5.1.3 kaolinite(00(?) )面分子动力学模拟 |
5.1.4 kaolinite(010)面分子动力学模拟 |
5.1.5 kaolinite(110)面分子动力学模拟 |
5.2 水环境下单分子药剂分子动力学模拟 |
5.2.1 水相环境下计算平衡判断 |
5.2.2 kaolinite(001)面分子动力学模拟 |
5.2.3 kaolinite(00(?) )面分子动力学模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中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岭土资源现状 |
二、加工技术现状 |
三、我国高岭土生产现状 |
四、消费市场现状 |
1. 主要消费市场 |
2. 国内市场价格 |
3. 目标市场 |
4. 国内主要应用领域对优质煅烧高岭土的需求预测 |
五、我国高岭土行业展望 |
1. 市场展望 |
2.技术展望 |
(3)悬浮态快速煅烧煤系高岭土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岭土的概况 |
1.2.1 国外高岭土的综合利用概况 |
1.2.2 国内高岭土的综合利用概况 |
1.2.3 煅烧高岭土的用途及需求量 |
1.3 煅烧原理及影响因素 |
1.3.1 高岭土煅烧原理及结构变化 |
1.3.2 影响煅烧高岭土物化性能的因素 |
1.4 煤系高岭土煅烧工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外煅烧技术 |
1.4.2 国内煅烧技术 |
1.4.3 高岭土煅烧技术的发展方向 |
1.5 悬浮态快速煅烧工艺技术 |
1.5.1 悬浮态快速预热煅烧系统 |
1.5.2 悬浮态煅烧工艺的优点 |
1.6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2 试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
2.1 原料 |
2.1.1 原料化学组成 |
2.1.2 原料的粒度分布 |
2.1.3 原料的矿物组成 |
2.1.4 原料的差热分析 |
2.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2.2.1 实验设备 |
2.2.2 试剂 |
2.3 测试方法 |
2.3.1 白度 |
2.3.2 吸油率 |
2.3.3 活性 |
2.4 实验原料准备 |
3 冷态悬浮试验 |
3.1 冷态试验装置 |
3.2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3.2.1 试验现象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4 热态悬浮煅烧试验 |
4.1 试验装置 |
4.2 操作参数的选择 |
4.2.1 气体风速 |
4.2.2 煅烧温度与煅烧时间 |
4.2.3 入炉物料的细度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煅烧前后原料粒度的变化 |
4.3.2 原料细度对煅烧产品物化性能的影响 |
4.3.3 煅烧温度对煅烧产品物化性能的影响 |
4.3.4 煅烧时间对煅烧产品物化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悬浮态与堆积态煅烧效果的对比 |
5.1 试验结果分析 |
5.1.1 产品性能指标对比 |
5.1.2 产品微观形貌对比 |
6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酸处理对内蒙煤系高岭土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新铝源的探索 |
1.2 煤系高岭土的结构及其基本特点 |
1.2.1 高岭土的基本结构特征 |
1.2.2 高岭土物理及化学性质 |
1.3 高岭土基铝源的开发状况 |
1.3.1 生产沸石分子筛 |
1.3.2 生产聚合氯化铝(PAC) |
1.4 在制备催化剂中的应用 |
1.4.1 制备催化剂发展历程 |
1.4.2 高岭土做催化剂的优点 |
1.5 高岭土的其他开发应用 |
1.6 提取铝类化合物方法 |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的化学试剂与原料 |
2.2 高岭土样品 |
2.3 实验仪器 |
2.4 高岭土酸反应试验方法 |
2.4.1 实验目的 |
2.4.2 实验原理 |
2.4.3 试验步骤 |
2.5 测定酸处理液中的铝含量 |
2.5.1 实验试剂和原料 |
2.5.2 方法来源 |
2.5.3 方法提要 |
2.5.4 分析步骤 |
2.5.5 结果计算方法 |
2.5.6 允许误差 |
2.6 表征方法 |
2.6.1 酸性表征(吡啶-TPD)实验 |
2.6.2 裂化评价 |
2.6.3 石油产品含硫量的测定 |
2.6.4 X-射线衍射(XRD)实验 |
2.6.5 ~(27)Al MAS NMR 表征 |
2.6.6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2.6.7 乌式粘度仪 |
第三章 酸处理高岭土的工艺条件探索 |
3.1 酸溶工序下不同因素的比较 |
3.2 盐酸处理煤系高岭土的正交实验研究 |
3.2.1 正交实验的因素 |
3.2.2 正交实验表 |
3.3 盐酸作用下最大溶出Al对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
3.3.1 酸浓度对溶出率的影响 |
3.3.2 水浴温度对溶出率的影响 |
3.3.3 投料比对溶出率的影响 |
3.3.4 反应时间对铝溶出率的影响 |
3.3.5 小结 |
3.3.6 时间对固定投料比下铝溶出率的影响 |
3.4 高岭土各组分的晶型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盐酸与内蒙煤系高岭土作用的机理研究 |
4.1 XRD谱图的分析 |
4.2 ~(27)Al-NMR分析法 |
4.2.1 基本原理 |
4.2.2 内蒙古原土的~(27)Al 、~(29)Si MAS NMR谱图 |
4.2.3 酸改性过程中~(27)Al MAS NMR谱图变化 |
4.2.4 ~(29)Si MAS NMR谱 |
4.3 红外光谱分析法 |
4.3.1 基本原理 |
4.3.2 酸处理过程中IR谱图的变化 |
4.4 NMR与IR数据对比 |
4.4.1 ~(27)Al MAS NMR数据归总 |
4.4.2 IR数据归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酸改性内蒙煤系高岭土性能的应用 |
5.1 煤系高岭土的酸处理后铝液的应用 |
5.1.1 酸处理后铝液相对粘度 |
5.1.2 合成新型的粘结剂 |
5.2 改性后内蒙高岭土滤饼应用 |
5.2.1 酸处理后高岭土的裂化和脱硫性能 |
5.2.2 酸处理土的n(SiO_2)/n(Al_2O_3)对其酸性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煤系高岭岩无污染无尾矿化高效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系高岭岩无污染、无尾矿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专用设备”成套技术简介 |
1.1 基本原理 |
1.2 工艺流程及其特点 |
1.3 关键技术 |
1.3.1 综合除杂提纯技术: |
1.3.2 高浓度湿法超细粉碎技术: |
1.3.3 强化气氛动态煅烧技术: |
1.4 研制的专用配套加工设备 |
2 实施效果 |
3 结束语 |
(8)微波辐照煤矸石陶瓷砖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煤矸石利用现状及研究意义 |
1.1.2 利用煤矸石研制陶瓷砖的前景 |
1.1.3 利用微波技术研制煤矸石陶瓷砖的意义和目的 |
1.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课题背景及本论文主要工作 |
1.3.1 课题背景 |
1.3.2 本论文主要工作 |
1.3.3 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云南高岭质高铝煤矸石基本性质及其工艺性 |
2.1 煤矸石的种类及主要成分 |
2.1.1 煤矸石的种类 |
2.1.2 煤矸石的主要成分 |
2.2 煤矸石中相关矿物基本概念 |
2.2.1 高岭石 |
2.2.2 蒙脱石 |
2.2.3 伊利石 |
2.2.4 煤矸石中主要伴生杂质成分及赋存状态 |
2.3 煤矸石的结构类型及特征 |
2.3.1 结构的定义及分类依据 |
2.3.2 结构类型及特征 |
2.4 煤矸石的工艺技术性能 |
2.4.1 粒度 |
2.4.2 硬度 |
2.4.3 含碳量 |
2.4.4 可塑性 |
2.4.5 粘结性 |
2.4.6 泥浆性能 |
2.4.7 干燥性能 |
2.4.8 烧结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高岭质高铝煤矸石的烧结行为及控制 |
3.1 煤矸石中高岭石和杂质在烧结过程中的行为 |
3.1.1 煤矸石中高岭石在烧结过程中的行为 |
3.1.2 煤矸石中杂质在烧结过程中的行为 |
3.2 煤矸石脱羟反应和煤燃烧反应 |
3.2.1 煤矸石脱羟反应 |
3.2.2 煤燃烧反应 |
3.3 煤矸石烧结行为 |
3.3.1 煤矸石烧结性 |
3.3.2 煤矸石总反应热与烧结温度 |
3.4 影响煤矸石陶瓷砖烧结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 |
3.4.1 粒度的影响及控制 |
3.4.2 升温速度及恒温时间 |
3.4.3 煤矸石在不同燃烧时间内燃尽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4.4 煤矸石在不同温度下的燃尽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4.5 添加剂的选择和烧结气氛的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高岭质高铝煤矸石陶瓷砖的研制 |
4.1 陶瓷砖的分类与制品 |
4.1.1 陶瓷砖分类 |
4.1.2 陶瓷砖制品 |
4.2 煤矸石陶瓷砖研制 |
4.2.1 煤矸石陶瓷砖坯体及釉原料 |
4.2.2 煤矸石陶瓷砖的生产工艺 |
4.2.3 利用K_2O-Al_2O_3-SiO_2相图配制煤矸石陶瓷砖坯料 |
4.2.4 利用正交设计技术确定煤矸石陶瓷砖烧结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波辐照在研制云南高岭质高铝煤矸石陶瓷砖中的应用 |
5.1 微波辐照相关知识 |
5.1.1 微波辐照基本概念 |
5.1.2 微波辐照特点 |
5.1.3 微波炉 |
5.2 微波辐照煤矸石研究 |
5.2.1 微波辐照对煤矸石显微结构的影响 |
5.2.2 煤矸石在微波场中的行为 |
5.3 微波辐照在煤矸石陶瓷砖研制中的应用 |
5.3.1 微波预破碎煤矸石原料 |
5.3.2 微波预烧煤矸石陶瓷砖原料 |
5.3.3 微波干燥煤矸石陶瓷砖坯体 |
5.3.4 微波烧结煤矸石陶瓷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展望与讨论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6.2 本论文留待解决的问题 |
6.3 对研究成果的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资料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
(9)煤系高岭土脱硅工艺与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1 中国煤系高岭土的资源状况 |
1.1.2 中国煤系高岭土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
1.1.3 目前高岭土的加工利用范围 |
1.1.4 中国煤系高岭土中高岭石的特征及其深加工的可能性 |
1.1.5 脱硅煤系高岭土的发展前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煤系高岭土的除杂、粉碎和焙烧 |
1.3.1 煤系高岭土提纯的目的和内容 |
1.3.2 粉碎技术及设备 |
1.3.3 煤系高岭土的焙烧技术及设备 |
1.4 本试验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样品、仪器设备和研究方法 |
2.1 实验样品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工艺流程 |
2.4 测量与计算 |
第3章 煤系高岭土的成份分析 |
3.1 煤系高岭土的化学分析 |
3.1.1 测定方法 |
3.1.2 实验结果 |
3.2 小结 |
第4章 焙烧条件对煤系高岭土脱硅率的影响 |
4.1 原理 |
4.1.1 脱水阶段 |
4.1.2 脱水后产物转化阶段 |
4.2 试验设计方法 |
4.3 工艺路线及实验条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TG—DTA分析 |
4.4.2 焙烧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
4.5 小结 |
第5章 溶出条件对煤系高岭土脱硅率的影响 |
5.1 实验原料及工艺流程 |
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2.1 搅拌速度对煤系高岭土脱硅率的影响 |
5.2.2 NaOH初始浓度对脱硅率和铝硅比的影响 |
5.2.3 温度对脱硅率及铝硅比的影响 |
5.2.4 反应时间对脱硅率的影响 |
5.2.5 液固比和助剂对脱硅率及铝硅比的影响 |
5.2.6 两段溶出 |
5.3 小结 |
第6章 煤系高岭土脱硅率的数学表达式与浸出动力学 |
6.1.实验原料及工艺流程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煤系高岭土的脱硅率与脱硅温度的曲线方程 |
6.2.2 煤系高岭土化学反应动力学及浸出机理研究 |
6.4 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回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内蒙煤系高岭土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煤系高岭土的结构及性能 |
1.3 煤系高岭土的应用 |
1.3.1 煅烧煤系高岭土的应用 |
1.3.1.1 在橡胶中的应用 |
1.3.1.2 在塑料中的应用 |
1.3.1.3 在涂料中的应用 |
1.3.1.4 在造纸中的应用 |
1.3.2 煤系高岭土在材料上的应用 |
1.3.2.1 制取高温高强特种陶瓷 |
1.3.2.2 高强度和低吸水性的建筑陶瓷材料 |
1.3.2.3 多孔泡沫材料 |
1.3.3 生产铝盐 |
1.3.3.1 生产聚合氯化铝 |
1.3.3.2 生产硫酸铝 |
1.3.3.3 生产铵明矾 |
1.3.4 生产硅酸钠和白炭黑 |
1.3.5 生产氧化铝 |
1.3.6 生产沸石分子筛 |
1.3.7 由高岭土制备莫来石复合纳米晶 |
1.4 煤系高岭土的改性 |
1.4.1 提纯 |
1.4.2 煅烧 |
1.4.2.1 粒度的影响 |
1.4.2.2 温度的影响 |
1.4.2.3 时间的影响 |
1.4.3 酸碱改性 |
1.4.4 表面改性 |
1.4.4.1 影响表面改性的主要因素 |
1.4.4.2 改性工艺及技术 |
1.5 小结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蒙煤系高岭土的结构特征 |
2.1 原料来源 |
2.2 实验过程 |
2.2.1 样品的选取 |
2.2.2 样品的制备 |
2.3 分析方法与手段 |
2.3.1 国家标准化学分析方法 |
2.3.2 X-射线衍射(XRD)实验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实验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 |
2.4 实验结果 |
2.4.1 化学分析结果 |
2.4.2 X-射线衍射(XRD)实验结果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实验结果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结果 |
2.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1 苏州土和内蒙高岭土基本组成比较 |
2.5.2 苏州土和内蒙高岭土结构特征分析 |
2.5.3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蒙煤系高岭土煅烧过程的研究 |
3.1 实验过程 |
3.1.1 样品 |
3.1.2 仪器 |
3.1.3 样品的制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高岭土的烧失量实验 |
3.2.2 高岭土的煅烧实验 |
3.2.3 X-射线衍射(XRD)实验 |
3.2.4 DTA-TG 实验 |
3.3 实验结果 |
3.3.1 高岭土的烧失量实验结果 |
3.3.2 高岭土的煅烧实验结果 |
3.3.3 XRD 实验结果 |
3.3.4 DTA-TG 实验结果 |
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高岭土的烧失量的比较 |
3.4.2 煅烧温度对高岭土失重量的影响 |
3.4.3 煅烧温度对高岭土白度的影响 |
3.4.4 煅烧温度对高岭土结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岭土酸处理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化学试剂与原料 |
4.1.2 实验原料的准备 |
4.1.3 原理 |
4.1.4 试剂的配制与实验仪器 |
4.1.5 实验方法 |
4.1.6 实验条件 |
4.1.7 浸出溶液的测定 |
4.1.7.1 三氧化二铁含量的测定 |
4.1.7.2 二氧化钛含量的测定 |
4.1.7.3 三氧化二铝含量的测定 |
4.1.7.4 高岭土三氧化二铝浸出率的计算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2 反应时间对氧化铝浸出率的影响 |
4.2.3 煅烧温度对氧化铝浸出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酸改性高岭土性能的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与原材料 |
5.1.2 制备 |
5.1.2.1 改性高岭土制备 |
5.1.2.2 催化剂制备 |
5.2 改性高岭土的表征 |
5.2.1 XRD 表征实验 |
5.2.2 比表面和孔径表征 |
5.2.3 TPD 实验 |
5.2.3.1 实验装置 |
5.2.3.2 操作条件 |
5.2.3.3 操作步骤 |
5.2.4 裂化评价 |
5.2.4.1 实验装置 |
5.2.4.2 实验方法 |
5.2.4.3 实验条件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XRD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2 比表面和孔径结果与讨论 |
5.3.3 TPD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3.1 酸反应时间对高岭土表面酸性的影响 |
5.3.3.2 TPD 图分析 |
5.3.4 裂化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特色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煤系高岭岩深加工工艺技术问题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阳离子捕收剂对煤系高岭岩的浮选规律研究[D]. 郭丽娜.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2]中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J]. 唐靖炎,张韬. 新材料产业, 2009(03)
- [3]悬浮态快速煅烧煤系高岭土的试验研究[D]. 王战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4]酸处理对内蒙煤系高岭土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 杨锦. 天津大学, 2007(04)
- [5]中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A]. 唐靖炎,蔡建,张韬. 2006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 2006(总第54期)
- [6]煤系高岭岩无污染无尾矿化高效开发利用[J]. 程卫泉,唐靖炎,江炳林,王景球,王学群,单悬岭. 非金属矿, 2005(S1)
- [7]2004年中国粉体工业现状[A]. 孙成林,连钦明,王清发. 2005年全国选矿高效节能技术及设备学术研讨与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集, 2005
- [8]微波辐照煤矸石陶瓷砖应用基础研究[D]. 赵志曼. 昆明理工大学, 2006(10)
- [9]煤系高岭土脱硅工艺与动力学的研究[D]. 沈王庆. 安徽理工大学, 2005(07)
- [10]内蒙煤系高岭土的改性研究[D]. 罗永康. 天津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