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梧州市吸毒人员HIV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从宇[1](2020)在《六安市2016-2018年疑似HIV感染病例的确诊及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收集六安市2016-2018年疑似HIV感染病例的HIV抗体筛查和确证检测报告单,分析阳性标本的来源、初筛和确证实验的阳性符合率、阳性/不确定标本确证条带特点及对应基因分布,初步了解近三年六安市HIV感染情况和各初筛实验室检测能力。并选取本市应用最广的两种HIV初筛试剂进行质量评估,验证其临床价值,探讨试剂选用的策略,为提高HIV初筛检查结果的质量与可靠性奠定实验依据。(2)调查六安市2016-2018年HIV确诊感染病例的网报资料,结合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系统分析六安市艾滋病疫情近三年在不同人群中的流行因素,确定重点干预人群,寻找切实有效的防治模式,为制定科学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六安市2016-2018年经过HIV初筛实验得到的疑似HIV感染病例血清标本,逐一进行确证实验。挑选出由70份HIV-Ab阳性标本和122份HIV-Ab阴性标本组成的血清盘,以HIV确证实验结果作为判断真阳性和真阴性的金标准,使用本市应用最广的两种HIV初筛试剂对血清盘进行平行测定,对比分析两种试剂的敏感度、特异度、功效率、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2)调查六安市2016-2018年确诊HIV感染病例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网报的报告卡、附卡、个案随访表,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病例报告时间、报告地区、病例户籍、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感染途径等资料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六安市2016-2018年报告HIV感染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感染途径特点分别进行描述。结果(1)六安市2016-2018年确证实验室累计检测疑似HIV感染病例血样739份,结果为HIV-1型阳性的总共477份,不确定结果97份,阴性结果165份;HIV-2型全部阴性。确证阳性标本按送检机构分主要是医疗机构(303份)和疾控机构(153份),按检测类别分主要是住院检测(214份)和自愿咨询检测(VCT)(110份)。三年筛查实验与确证实验阳性总符合率为64.55%(477/739),每年分别为63.37%、66.29%、63.97%。阳性符合率按标本送检机构分最高为疾控机构(89.47%),按标本检测类别分最高为自愿咨询检测(92.44%)。阳性条带结果共有33种类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gp160gp120gp41p66p51p31p24p17(44.44%)、gp160gp120gp41p66p51p55p31p24p17(16.14%)、gp160gp120gp41p31p24p17(9.64%);出现全条带和次全带(≥6条带)共计397份(83.23%);其中p24出现频率最高(99.37%),p55出现频率最低(16.35%)。97份不确定结果的带型中p24出现概率最高(43.30%),其次是p17(35.05%)。六安市应用最广的两种HIV初筛试剂检测原理分别是第三代和第四代HIV ELISA法,第三代试剂敏感度、特异度、功效率、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99.18%、99.48%、97.66%、98.59%、100.00%,第四代则分别100.00%、98.36%、98.96%、96.32%、97.22%、100.00%。(2)六安市2016-2018年每年、各县区均有HIV确诊感染病例报告,累计477例。2016年为128例,2017年为175例,2018年为174例。报告居前三位的县区为:金安区(212例)、裕安区(106例)、霍邱县(55例),病例的外地户籍比例(59.54%)高于本地户籍(40.46%)。男性病例(376例)多于女性(101例),男女性别比3.72:1。病例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91岁,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61.64%),其次是50岁以上年龄段(35.01%)。450个是汉族(94.34%)。婚姻状况以在婚者居多,占53.25%。文化程度以初中(24.32%)和小学(15.51%)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农民(31.66%),其次是家政、家务及待业(12.55%)和工人(9.85%)。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85.95%)。结论(1)2016-2018年六安市医疗和疾控机构是HIV抗体初筛检测的主要部门。三年确证阳性符合率稳定在60%70%之间,提示基层初筛实验室存在技术误差,检测能力有待提高。HIV感染病例的确证带型有33种,p24、gp160和gp41检出率(均>90%)高,p55检出率低(<20%),说明抗env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抗体是确诊HIV感染的必要条件。不确定结果占比13.13%,对该类样本24周后需进行随访复查。六安市两种应用最广的HIV初筛试剂评估均比较理想,效果无明显差异,满足抗体筛查要求,其中第四代试剂窗口期短,更值得临床推广。(2)2016-2018年六安市HIV确诊感染病例已波及全市所有县区,重点关注男性、青壮年、已婚、低学历、农民工、流动人群。今后艾滋病防控宣传应提高针对性,加强性安全教育和推广使用安全套迫在眉睫。
马莉[2](2020)在《HIV/AIDS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的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现状,并分析影响HIV/AIDS患者QOL的因素,为提高HIV/AIDS患者的QOL,更好地进行AIDS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于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南省郑州市传染病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HIV/AIDS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行为资料等),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命质量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For HIV Brief Version,WHOQOL-HIV BREF)和贝克焦虑量表(The 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进行研究资料收集。使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SPSS 21.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0份。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1.19±13.20)岁,其中中年(35~49岁)人最多(42.11%)。大部分为男性(87.37%),已婚人数占57.63%,42.63%为农民工,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4.74%,42.89%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多数研究对象经由男男性行为感染HIV(62.37%),多数研究对象的家人和朋友均不知晓其HIV感染情况(55.26%)。(2)WHOQOL-HIV BREF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系数为0.92。HIV/AIDS患者的QOL总分为(75.98±13.37)。BAI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系数信度为0.97。HIV/AIDS患者的焦虑得分为(37.42±13.95),根据标准分≥45分判为焦虑的标准,本研究中28.16%的HIV/AIDS患者存在焦虑现象。(3)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CD4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HIV感染的公开情况、HIV感染的途径、是否进行过HIV检测、是否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否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及焦虑状况会影响其QOL得分(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进行HIV检测、感染途径和焦虑状况是HIV/AIDS患者QOL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进行过HIV检测、感染途径和焦虑状况是HIV/AIDS患者QOL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医务人员应关注年龄较大、低学历、低收入、有吸毒或高危异性性行为、未进行HIV检测以及具有焦虑状况的HIV/AIDS患者,重点在这部分人群中开展预防AIDS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提供充足的心理关怀与支持,使其认识到AIDS疫情的严峻形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治疗状况、更好地应对AIDS相关压力和维持QOL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徐文贤,张倩倩,葛锐,胡洁[3](2019)在《社区戒毒人员艾滋病防控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嘉兴市社区戒毒人员HIV感染状况并对干预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综合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2014年起对辖区在册吸毒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HIV监测,同时开展帮助戒毒、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提供安全套、定期检测、转介服务等综合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3年的监测和综合防控,新发病例中,通过吸毒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比例明显下降;戒毒人员共用注射器率从2014年的27.5%(11/40)下降至2016年的17.04%(7/41);商业性性行为发生率从2014年的20.71%(93/449)下降至2016年的13.23%(59/446);安全套使用率从2014年的63.70%(179/281)上升至2016年的82.86%(232/280);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结论实施综合干预策略和措施,可减少社区戒毒人员的HIV的感染风险。
陈懿,李骏,谭琳琳,李季洪[4](2019)在《梧州市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死亡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梧州市注射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死亡獉獉情况。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截至2017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梧州市和传播途径为注射吸毒獉獉人员的HIV/AIDS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17年12月31日,梧州市累计报告554例注射吸毒人员獉獉死亡病例,累计病死率为46. 21%(554/1199);死亡前最后一次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占52. 04%(191/367);死亡病例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仅占17. 32%(96/554);存活5年以上的占45. 85%(254/554)。结论:梧獉獉州市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确证阳性后的生存时间中位数及存活5年以上的比例,均高于梧州市其他感染途径的HIV/AIDS,有关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的生存研究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究。
刘丹丹[5](2019)在《某区部分乡镇有非婚性行为的50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乡镇地区有非婚性行为的50岁及以上男性在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等方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为防治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采用社区干预类试验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现场,干预组、对照组各6个。依托各个乡镇(街道)较熟悉当地村民(居民)情况的村干部、社卫中心或老年协会工作人员作为摸底人员,于2017年5月开展可能存在非婚性行为的研究对象摸底、动员和推荐。6月利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等信息。对干预组开展为期一年(共4次)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由干预员每三个月集中时间开展一次以警示性教育、信息辐射、行为参与和专家讲座等形式为主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艾滋病防治。一年后对两组人群随访评估,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结果本研究在12个研究现场共招募了 312名过去一年发生过非婚性行为的50岁及以上男性,共300人完成问卷调查,应答率为96.15%。300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5.58±7.89)岁,85.67%研究对象过去一年发生过商业性行为,63.33%与非婚性伴的性生活频率以每月1~2次为主,50.00%的研究对象与非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从不使用安全套,仅7.67%的研究对象在每次进行非婚性行为时全部使用安全套;安全套不使用的原因主要是不喜欢。干预组基线调查研究对象148名,一年后随访评估到138名,随访率为93.24%;对照组基线调查研究对象152名,一年后随访到146名,随访率为96.05%。干预组失访10人,对照组失访6人,失访原因主要为“不愿意再参加调查和干预”。干预组自身比较:干预使干预组非婚性行为发生率下降到59.42%、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下降到55.07%;过去一年,与非婚性伴的性生活频率中每月大于4次的比例从8.11%降低至2.44%,每月3-4次的比例从14.86%降至8.54%;与非婚性伴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6.08%上升为26.83%,从不使用的比例从45.95%降至43.90%。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自身比较:过去一年非婚性行为发生率下降至74.66%、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下降至7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去一年与非婚性伴的性生活频率中每月大于4次的比例从5.26%升至9.18%、3-4次的比例从7.24%升至10.09%。与基线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效果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非婚性行为发生率均下降。干预组每月与非婚性伴的性生活频率小于1次和1-2次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大于4次的比例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在过去一年与非婚性伴的安全套使用频率上每次使用、多数使用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从不使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在消除了文化、收入和最近一年是否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影响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建议1.本研究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商业性行为发生率较高。2.综合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本研究人群的非婚性行为发生率、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下降,与非婚性伴的性生活频率减少,与非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频率增加。3.对老年人的艾滋病宣传和干预在兼顾到老年人生理特点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效性。
周宇珍,罗莹,陈秋玲,卢郁全,朱昭颖[6](2019)在《政府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合作平台模式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政府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合作平台模式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以在梧州市辖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首诊的339 13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156 760例孕妇为对照组,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182 376例孕妇为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艾滋病宣传教育、HIV筛查,对有继续妊娠意愿的HIV感染孕妇进行母婴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政府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合作平台的工作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孕妇艾滋病咨询率、HIV抗体检测率及阳性率、孕妇妊娠结局,HIV感染病例母婴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母婴传播阻断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艾滋病咨询率及HIV抗体检测率、母婴抗病毒药物应用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孕妇HIV抗体阳性率、人工终止妊娠率、婴儿18月龄时HIV检测率及阳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中70例接受HIV检测的婴儿均成功阻断了HIV的母婴传播。结论政府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合作平台的防治模式能提高孕妇HIV检测率,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及时性及依从性率,是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赵玲[7](2018)在《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感染、治疗、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等情况,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从云南省两个地区共抽取410名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量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情况、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测量调查对象的抑郁现状、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测量调查对象的焦虑现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秩相关,抑郁现状和焦虑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 =0.05。[结果]本次共调查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410例,其中城市地区209人,占51.0%,农村地区201人,占49.0%;男性291人,占71.0%,女性119人,占29.0%;平均年龄为(41.7±11.5)岁;平均受教育年数为7.19年;城市地区确诊为HIV感染时以急性感染期较多(P<0.05),确诊时间以≥4年者较多(P<0.05),农村地区确诊为HIV感染时以无症状期较多(P<0.05),确诊时间以<4年者较多(P<0.05)。感染途径中,城市地区以性传播和其他感染途径较多,农村地区以静脉注射吸毒较多(P<0.05);男性主要通过静脉注射吸毒感染,女性主要通过性传播和其他感染途径感染(P<0.0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吸毒感染,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主要是通过性传播和其他感染途径(P<0.05);汉族主要通过性传播,少数民族主要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P<0.05);确诊HIV感染时处于急性感染期者主要通过其他感染途径感染,处于无症状期者主要通过性传播感染(P<0.05)。抗病毒治疗中,女性接受过治疗者多于男性(P<0.05);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接受过治疗人数高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P<0.05);确诊HIV感染时间≥4年者接受过治疗的人数多于确诊HIV感染时间<4年者(P<0.05)。社会支持情况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社会支持总得分为(28.05±7.23)分,客观支持得分为(6.35±2.07)分,主观支持得分为(16.48±4.45)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为(5.22±2.59)分。农村地区的主观支持得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社会支持总得分均高于城市地区(P<0.05);男性的主观支持得分高于女性(P<0.05);在婚者的客观支持得分、主观支持得分、社会支持总得分均高于非在婚者(P<0.05);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者的客观支持得分高于其他途径感染者(P<0.05),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者的对社会支持利用得分高于经性传播感染者和其他途径感染者(P<0.05);未接受过治疗者的客观支持得分高于接受过治疗者(P<0.0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得分为9.00(5.00~12.00)分,有抑郁症状者为81.5%,其中轻中度抑郁者为68.0%、重度及极重度抑郁者为13.4%,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男性、女性的抑郁率分别为80.9%、82.1%、79.7%、85.7%。焦虑得分为6.00(3.75~9.00)分,有焦虑症状者为70.7%,其中轻中度焦虑者为67.6%,重度焦虑者为3.2%,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男性、女性的焦虑率为70.8%、70.6%、68.0%、77.3%。无工作者的抑郁得分高于有工作者(P<0.05),确诊为艾滋病感染时处于艾滋病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最为严重(P<0.01);不同年龄段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不同,其中年龄为35~44岁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较为严重(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不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抑郁现状、焦虑得分较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严重(P<0.05);不同治疗者的抑郁、焦虑现状不同,未接受过治疗者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最为严重(P<0.05);主观支持得分、社会支持总得分均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呈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现状呈负相关(P<0.0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现状的影响因素是主观支持得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得分、感染期间的症状或体征数、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确诊时所处的时期和治疗情况(P<0.05),其中主观支持得分越低、对社会支持利用得分越低、感染期间症状或体征数越多、女性、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确诊疾病时处于艾滋病期、未接受过治疗者越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现状的影响因素是主观支持得分、感染期间的症状或体征数、城乡分布、性别、医疗保险情况、疾病确诊时所处的时期、感染途径和治疗情况(P<0.05),其中主观支持得分越低、症状或体征数越多、城市地区、女性、有医疗保险者、疾病确诊时处于艾滋病期、性接触者感染、静脉注射吸毒感染者、未接受治疗者越容易发生焦虑。[结论]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抑郁、焦虑现状较为严重,提示应积极鼓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接受治疗,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建设,尤其是主观支持得分低者、对社会支持得分利用低者、感染期间症状或体征数多者、女性、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确诊疾病时处于艾滋病期、未接受过治疗者的心理健康建设,以便降低其抑郁和焦虑的发病率。
张祖样[8](2016)在《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及生存质量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艾滋病高流行区留守妇女HIV感染现状、艾滋病高危行为、生存质量及社会支持现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留守妇女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德宏州、临沧市的农村留守妇女开展现场问卷调查和HIV抗体检测。样本量为500人。抽样方法为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抽样。通过现场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问卷调查以入户一对一的方式开展。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高危行为问卷调查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哨点监测》中的调查问卷进行设计;生存质量调查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社会支持情况调查使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此外,对留守妇女和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开展定性调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在独立空间内进行30~40分钟的个人深入访谈。使用Epidata3.1录入数据,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完成问卷调查500份,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100%。定性访谈共完成40例,其中,留守妇女30人,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10人。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8.2%(41/500)。丈夫吸毒的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2.7%(30/132),非吸毒相关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8%(10/363)。留守妇女HI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少数民族、现已丧偶、丈夫被羁押、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不知晓艾滋病知识、丈夫吸毒(P<0.05)。留守妇女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71.0%(355/500)。近一年28.8%(143/497)被调查对象有过丈夫以外的性伴。临时性行为及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20.7%(29/140)、58.3%(7/12)(χ2=8.65,P<0.01)。留守妇女吸毒率为1.4%(7/500)。留守妇女获得艾滋病服务率为67.4%(337/500)。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总评分为62.58±14.24分,生理健康得分64.04±16.55分,心理健康得分69.89±16.53分,8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中国一般人群(常模),其中社会功能分值最高。社会支持总评分为40.88±5.91分,社会支持得分与生存质量得分呈正相关。生存质量总评分较低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35岁及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社会支持得分较低、HIV感染者(P<0.05)。生理健康(PH)得分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35岁及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社会支持得分较低、HIV感染者(P<0.05)。心理健康(MH)得分较低主要影响因素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现离异/丧偶、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社会支持得分较低、HIV感染者(P<0.05)。[结论]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留守妇女HIV感染率较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多性伴率较高、安全套使用率较低。较高的感染率与民族、婚姻状况、留守原因、留守时间、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配偶吸毒情况等因素有关。今后应加大艾滋病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留守妇女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干预服务覆盖面,重点关注配偶吸毒及有多性伴行为的留守妇女,加强禁毒工作和预防HIV配偶间传播干预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留守时间较长、丧偶、不知晓艾滋病相关知识留守妇女的综合干预。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现状较差,今后应加强多部门合作,通过政策的引导和宣传,为留守妇女提供关怀和支持;发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创新发展模式,减轻留守人员的劳动负担。除此之外,用工单位应鼓励外出人员加强与留守妇女的沟通联系,并为其返乡提供必要的支持。
张祖样,肖民扬,牛瑾,李雪华,宋丽军,梅静远,罗红兵,贾曼红[9](2016)在《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3—5月,对云南省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德宏州、临沧市的留守妇女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抽取500名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HIV抗体检测。结果500名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8.2%(41/500)。丈夫吸毒的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2.7%(30/1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HIV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为:少数民族、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丧偶、现居临沧市、夫妻间未坚持使用安全套、丈夫为HIV感染者。本人和配偶均无吸毒行为的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8%(10/3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HIV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在3040岁之间、少数民族、初中以下文水平、离异、现居住在德宏州、有多性伴行为、丈夫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本人吸毒但配偶未吸毒的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0.0%(1/5)。结论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率较高,主要与丈夫吸毒感染HIV造成配偶间传播有关。此外,应关注留守妇女的多性伴行为,进一步加强禁毒和预防配偶间传播,特别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少数民族和有多性伴行为留守妇女及其家庭的综合干预。
周楚[10](2014)在《低档暗娼HIV感染率及其对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低档暗娼HIV感染率研究目的:同中高档暗娼相比,低档暗娼HIV感染率更高。同时,低档暗娼亦活动于不同的场所。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场所低档暗娼的HIV感染率。并通过分析不同场所低档暗娼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工作特征、性行为特征等的差别,探讨高HIV感染率场所的人群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在广西柳州市和平南县,湖南张家界市和江华县开展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招募为方便抽样。调查过程包括面对面问卷调查及采血检测HIV/梅毒。HIV检测采用高危人群以监测为目的的检测策略,即使用两种(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ELISA进行初筛和复检。若两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则将这些阳性研究对象纳入数据分析;梅毒检测采用TPPA和RPR两种检测方法。两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则记录为梅毒现症感染;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低档暗娼HIV感染率招募低档暗娼580名,完成问卷调查和采血检测的研究对象共385名(应答率≈66‰)。根据研究对象所在场所属性的不同,分为组织型低档暗娼(工作场所为按摩屋洗脚屋小发廊小旅社)和自由型低档暗娼(工作场所为个人出租屋或乡镇赶集出租屋)。全部研究对象的HIV感染率为2.5%。其中组织型低档暗娼HIV感染率为0.5%,自由型低档暗娼为5.0%(P<0.0001);全部研究对象的梅毒感染率为10.4%。其中组织型低档暗娼梅毒感染率为2.0%,自由型低档暗娼为19.9%(x2=33.112P<0.0001)。(2)低档暗娼几类特征比较:——社会人口学特征:组织型低档暗娼平均年龄33岁,年龄大于35岁组占43.6%。自由型低档暗娼平均年龄40岁,年龄大于35岁组占75.1%(x2=39.209,P<0.0001);组织型低档暗娼在婚者占69.9%,自由型低档暗娼中占76.8%。两者在婚姻状态分布上无差别;组织型低档暗娼中小学或文盲的占57.8%,自由型低档暗娼中占75.1%(x2=12.779,P=0.005);组织型低档暗娼中,户籍地非本地的比例为52.0%,自由型低档暗娼中占65.2%(χ2=6.902,P=0.009)。——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HIV检测史:组织型低档暗娼未听说过性病的比例为10.3%,自由型低档暗娼为21.0%(x2=8.642,P=0.004);组织型低档暗娼艾滋病知识得分<6分的占30.4%,自由型低档暗娼中占43.1%(χ2=6.687,P=0.010);在最近六个月自觉性病症状和最近1年HIV检测方面,两者无差别。——工作特征:37.7%的组织型低档暗娼和48.6%的自由型低档暗娼从事性服务年数大于2年(χ2=4.630,P=0.031);组织型低档暗娼中每天客人量大于5个占25.0%,自由型低档暗娼中占39.8%(x2=9.635,P=0.002);33.8%的组织型低档暗娼估计嫖客年龄大于50岁,68.5%的自由型低档暗娼估计嫖客年龄大于50岁(χ2=46.152,P<0.0001);36.3%的组织型低档暗娼收费到30元及以下,64.6%的自由型低档暗娼收费在30元及以下(χ2=30.870,P<0.0001)。——性行为和吸毒行为组织型低档暗娼与熟客最近1个月每次使用安全套率为44.1%,自由型低档暗娼为27.7%(x2=5.923,P=0.015);组织型低档暗娼与生客最近1个月每次使用安全套率为52.5%,自由型低档暗娼为32.6%(χ2=15.414,P<0.0001)。全部研究对象中无注射吸毒者。结论:自由型低档暗娼在某些社会人口学特征、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工作特征和行为特征方面均与组织型低档暗娼有差别。年龄大、工作年限久、独特的嫖客群体可能是她们更具HIV感染风险的影响因素。针对自由型低档暗娼的干预措施可从嫖客特征入手,发掘有效的男用安全套使用谈判技巧及尝试在场所开展嫖客干预;扩大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或探索女用安全套和暴露前预防用药的使用。第二部分:低档暗娼对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研究目的:低档暗娼高HIV感染率与低男用安全套使用率为女用安全套和暴露前预防用药在此人群的应用提供了条件。本研究旨在(1)比较组织型和自由型低档暗娼对女用安全套的可接受性,探讨哪类低档暗娼具有更高的可接受性以及相关因素;(2)比较组织型和自由型低档暗娼对暴露前预防用药可接受性,探讨哪类低档暗娼具有更高的可接受性及相关因素。方法:(1)低档暗娼对女用安全套的可接受性研究——使用前意愿性调查于第一部分HIV感染率调查过程中进行,研究现场和样本量相同,有关女用安全套使用前意愿性的问题添加在同一张问卷。——随访调查(使用率及使用后可接受性)2013年6月到11月,在3个研究现场柳州市、平南县和张家界市完成女用安全套基线发放和随访过程。基线过程包括基线问卷调查及每人发放10只女用安全套;发放后1个月后随访,随访过程包括随访问卷调查及使用后包装计数。(2)低档暗娼对暴露前预防用药的可接受性研究——服药前意愿性调查于第一部分HIV感染率调查过程中进行,研究现场和样本量相同,有关暴露前预防用药服药前意愿性的问题添加在同一张问卷。——服药随访调查(依从性)自2013年6月至11月,在柳州市、平南县和张家界市招募服药对象。开始服药前完成知情同意、服药前体检。服药后每2周随访,共随访3个月。结果:(1)低档暗娼对女用安全套的可接受性研究——使用前意愿性调查结果204名组织型低档暗娼中,112名(54.9%)愿意使用;181名自由型低档暗娼中,116名(64.4%)愿意使用(x2=2.517,P=0.067)。——随访调查结果(使用率及使用后可接受性)共发放312名低档暗娼,其中组织型低档暗娼194名,自由型低档暗娼118名,全部研究对象均完成1个月随访。组织型低档暗娼中158名(81.4%)使用过,115名(97.4%)自由型低档暗娼使用过(x2=17.204,P<0.0001);在使用的性伴类型方面,42.8%的组织型低档暗娼和生客使用过,自由型低档暗娼有30.5%的人和生客使用过(χ2=4.686,P=0.030);62.7%的组织型低档暗娼和熟客使用过,自由型低档暗娼有94.8%的人和熟客使用过(x2=38.594,P=0.030)。组织型低档暗娼今后愿意继续使用FC的有50名(31.6%),自由型低档暗娼有66名(57.4%)(χ2=18.054,P<0.0001)。(2)低档暗娼对暴露前预防用药可接受性研究——服药前意愿性调查结果204名组织型场所研究对象中,114名(55.9%)愿意服药。181名自由型场所研究对象中,125名(69.1%)愿意服药(x2=7.705,P=0.008)。——服药随访调查结果(依从性)共招募服药对象105名,最终85名纳入服药。完整参加3个月随访的研究对象为50名,总体累积保持率为58.8%。其中自由型低档暗娼32名,累积保持率为72.7%。组织型低档暗娼18名,累积保持率为43.9%(χ2=7.396,P=0.0070);在粗漏服率方面,首次随访漏服率较高,合计达30%。其中组织型低档暗娼首次随访漏服率为40%,自由型低档暗娼为20%(χ2=3.829,P=0.050)。而随着随访次数的增加,两者漏服率逐渐降低,并且之后的漏服率没有差别;在调整漏服率方面,首次随访漏服率较高,合计达20%。其中组织型低档暗娼首次随访漏服率为25%,自由型低档暗娼为15%。两者在首次随访漏服率、以及之后的随访漏服率均没有差别。结论:(1)自由型低档暗娼女用安全套使用率更高、使用后可接受性更高,成为在低档暗娼常规男用安全套发放基础上添加女用安全套的潜在首选对象。具体的发放策略可首先确定自由型低档暗娼聚集地,逐步推进;其次确定宣传重点,使用以熟客为主,逐渐拓展生客;最后需加强女用安全套的使用培训,减少首次使用失败的负面效应。(2)自由型低档暗娼服药累积保持率更高,成为未来在低档暗娼中开展PrEP有效性研究的潜在目标人群。在该人群中开展PrEP有效性研究需综合考虑研究药物的选择、研究人群的入选标准、加强依从性测量及副作用监测等多种因素。
二、梧州市吸毒人员HIV感染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梧州市吸毒人员HIV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六安市2016-2018年疑似HIV感染病例的确诊及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HIV 抗体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HIV/AIDS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调查工具 |
2.3.1 一般人口学情况调查表 |
2.3.2 WHOQOL-HIV BREF量表 |
2.3.3 BAI量表 |
2.4 资料整理和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量表的信度分析 |
3.2 HIV/AIDS患者的一般情况 |
3.3 HIV/AIDS患者的焦虑状况 |
3.4 HIV/AIDS 患者的 QOL 状况 |
3.4.1 人口学特征对 QOL 得分的影响 |
3.4.2 临床资料对 QOL 得分的影响 |
3.4.3 行为特征对 QOL 得分的影响 |
3.4.4 焦虑状况对 QOL 得分的影响 |
3.5 HIV/AIDS 患者 QOL 的影响因素 |
4 讨论 |
4.1 HIV/AIDS患者的一般情况 |
4.2 HIV/AIDS 患者的 QOL 状况 |
4.2.1 人口学变量对 HIV/AIDS 患者 QOL 的影响分析 |
4.2.2 临床资料对 HIV/AIDS 患者 QOL 的影响分析 |
4.2.3 行为特征对 HIV/AIDS 患者 QOL 的影响分析 |
4.3 HIV/AIDS 患者 QOL 的影响因素 |
5 本研究的局限 |
6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社区戒毒人员艾滋病防控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问卷调查 |
1.3 防控措施 |
1.3.1 帮助戒毒 |
1.3.2 健康教育 |
1.3.3 开展干预 |
1.3.4 定期检测 |
1.3.5 转介服务 |
1.4 实验室检测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HIV检测情况 |
2.3 危险因素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4)梧州市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死亡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CD4+T淋巴细胞检测情况 |
2.3 死亡病例确认阳性后生存时间分布 |
3 讨论 |
(5)某区部分乡镇有非婚性行为的50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研究背景 |
1.1 艾滋病流行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现场 |
3.3 研究对象 |
3.4 样本量 |
3.5 研究对象招募 |
3.6 研究内容 |
4. 现场实施 |
4.1 前期准备 |
4.2 基线调查 |
4.3 干预实施 |
4.4 效果评估 |
4.5 评价指标 |
4.6 名词定义 |
4.7 技术路线 |
4.8 资料整理与分析 |
4.9 质量控制 |
4.10 伦理审查 |
5. 结果 |
基线调査 |
5.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5.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风险意识 |
5.3 家庭相关情况 |
5.4 艾滋病相关服务的利用 |
5.5 性行为 |
5.6 非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 |
评估调查 |
5.7 失访研究对象特征分析 |
5.8 干预组自身比较 |
5.9 对照组自身比较 |
5.10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效果比较 |
6. 讨论 |
6.1研究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6.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信息 |
6.3 研究对象的艾滋病知晓情况及风险意识 |
6.4 商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
6.5 非婚性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
6.6 安全套使用率的干预效果评价 |
7. 结论及建议 |
8. 创新点与局限性 |
9. 参考文献 |
10. 附录 |
附录1:综述 我国50岁及以上老年男性艾滋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调査表 中老年男性健康体检调查表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11. 个人简历 |
12. 致谢 |
(6)政府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合作平台模式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
1.3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3.2. 1 全方位: |
1.3.2. 2 多层次: |
1.3.2. 3 多合作平台: |
1.3.3 HIV感染孕妇母婴抗病毒阻断干预综合措施[4]。 |
1.3.3. 1 孕妇母婴阻断干预综合措施: |
1.3.3. 2 婴儿综合干预措施: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孕妇接受艾滋病咨询及HIV抗体检测情况 |
2.2 两组HIV阳性孕妇的一般特征比较 |
2.3 两组HIV阳性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母婴应用抗病毒药物情况比较 |
2.4 婴儿18月龄时HIV抗体检测情况 |
3 讨论 |
3.1 孕妇接受艾滋病咨询及HIV抗体检测情况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
3.2 HIV感染孕妇的人群特征 |
3.3 HIV感染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 |
3.4 母婴传播阻断情况 |
(7)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研究目标 |
3 资料与方法 |
4 结果 |
4.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基本情况 |
4.2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感染情况 |
4.3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情况 |
4.4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社会支持情况 |
4.5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的心理健康现状 |
4.6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讨论 |
5.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感染现状 |
5.2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现状 |
5.3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社会支持现状 |
5.4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 |
5.5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结论 |
7 建议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及生存质量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艾滋病流行概况 |
1.1.2 留守妇女HIV感染研究进展 |
1.1.3 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研究现状 |
1.1.4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现场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抽样方法和样本含量 |
2.3.1.1 定量调查 |
2.3.1.2 定性调查 |
2.3.2 调查方法 |
2.4 研究内容 |
2.5 研究工具 |
2.5.1 艾滋病相关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2.5.2 生存质量调查问卷 |
2.5.3 社会支持调查问卷 |
2.5.4 HIV抗体检测 |
2.6 伦理学 |
2.7 质量控制 |
2.7.1 研究设计阶段控制 |
2.7.2 现场实施阶段控制 |
2.7.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控制 |
2.7.4 资料整理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艾滋病相关研究结果 |
3.2.1 留守妇女HI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
3.2.1.1 留守妇女HIV感染情况 |
3.2.1.2 留守妇女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3.2.1.2.1 留守妇女HIV感染单因素分析 |
3.2.1.2.2 留守妇女HIV感染多因素分析 |
3.2.1.3 非吸毒相关留守妇女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对丈夫相关情况的了解 |
3.2.3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
3.2.4 艾滋病高危行为 |
3.2.5 干预服务情况 |
3.3 社会支持情况 |
3.4 生存质量相关研究结果 |
3.4.1 生存质量评分 |
3.4.2 生存质量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
3.4.3 生存质量访谈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建议 |
7 研究创新性 |
8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调查问卷 |
1 留守妇女健康调查问卷 |
2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SF-36量表 |
3 留守妇女社会支持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1 留守妇女访谈提纲 |
2 防艾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低档暗娼HIV感染率及其对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低档暗娼HIV感染率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过程 |
4.1 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 |
4.2 预调查 |
4.3 伦理审查 |
4.4 横断面调查 |
4.4.1 招募研究对象 |
4.4.2 知情同意 |
4.4.3 采血检测 |
4.4.4 问卷询问 |
4.4.5 发放补助和安全套 |
4.4.6 实验室检测 |
4.4.7 结果告知及转介 |
4.5 统计分析 |
五、研究结果 |
5.1 不同场所低档暗娼HIV感染率 |
5.2 不同场所低档暗娼各类特征比较 |
5.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5.2.2 性病艾滋病知晓、HIV检测史 |
5.2.3 工作特征 |
5.2.4 行为特征 |
5.2.5 自由型低档暗娼的嫖客特征 |
5.3 多因素分析 |
六、讨论 |
6.1 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6.2 研究结果的讨论 |
6.2.1 自由型低档暗娼HIV感染率更高 |
6.2.2 自由型低档暗娼HIV感染影响因素 |
6.2.3 自由型低档暗娼干预方法 |
七、局限性 |
八、创新点 |
九、结论 |
第二部分:低档暗娼对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1.1 干预措施之一:女用安全套 |
1.1.1 女用安全套作用及设计进展 |
1.1.2. 我国暗娼对女用安全套的可接受性研究 |
1.2 干预措施之二:暴露前预防用药 |
1.2.1 暴露前预防用药临床试验进展 |
1.2.2 我国暗娼对暴露前预防用药的可接受性研究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过程 |
4.1 低档暗娼对女用安全套的可接受性研究 |
4.1.1 女用安全套可接受性定义 |
4.1.2 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 |
4.1.3 使用前意愿性调查 |
4.1.4 使用随访调查 |
4.1.5 统计分析 |
4.2 低档暗娼对暴露前预防用药的可接受性研究 |
4.2.1 暴露前预防用药可接受性定义 |
4.2.2 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 |
4.2.3 服药前意愿性调查 |
4.2.4 服药随访调查 |
4.2.5 统计分析 |
五、研究结果 |
5.1 低档暗娼对女用安全套的可接受性研究 |
5.1.1 不同场所低档暗娼使用前意愿性结果 |
5.1.2 不同场所低档暗娼使用随访结果 |
5.1.3 多因素分析 |
5.2 低档暗娼对PrEP的可接受性研究 |
5.2.1 不同场所低档暗娼服药前意愿性结果 |
5.2.2 不同场所低档暗娼服药随访结果 |
5.2.3 多因素分析 |
六、讨论 |
6.1 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6.2 研究结果的讨论 |
6.2.1 低档暗娼对女用安全套的可接受性 |
6.2.1.1 自由型低档暗娼更适合女用安全套发放 |
6.2.1.2 低档暗娼中发放女用安全套的建议 |
6.2.2 低档暗娼对暴露前预防用药的可接受性 |
6.2.2.1 自由型低档暗娼更适合纳入PrEP有效性研究 |
6.2.2.2 低档暗娼中开展PrEP有效性研究的建议 |
七、局限性 |
八、创新点 |
九、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第一部分:低档暗娼HIV感染率研究 |
附件1-1:知情同意书 |
附件1-2:调查问卷 |
第二部分:低档暗娼对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研究 |
附件2-1:女用安全套基线调查表 |
附件2-2:女用安全套随访调查表 |
附件2-3:暴露前预防用药知情同意书 |
附件2-4:暴露前预防用药基线调查表 |
附件2-5:暴露前预防用药随访调查表 |
附件2-6:暴露前预防用药副作用监测流程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梧州市吸毒人员HIV感染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安市2016-2018年疑似HIV感染病例的确诊及流行特征分析[D]. 周从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2]HIV/AIDS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马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3]社区戒毒人员艾滋病防控效果评价[J]. 徐文贤,张倩倩,葛锐,胡洁.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9(12)
- [4]梧州市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死亡情况分析[J]. 陈懿,李骏,谭琳琳,李季洪.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19(06)
- [5]某区部分乡镇有非婚性行为的50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干预研究[D]. 刘丹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03)
- [6]政府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合作平台模式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J]. 周宇珍,罗莹,陈秋玲,卢郁全,朱昭颖. 广西医学, 2019(07)
- [7]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玲.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8]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及生存质量现状调查[D]. 张祖样.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9]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祖样,肖民扬,牛瑾,李雪华,宋丽军,梅静远,罗红兵,贾曼红.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02)
- [10]低档暗娼HIV感染率及其对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研究[D]. 周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