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ows 9X系统下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吴东[1](2010)在《虚拟接口技术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高职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又由于国内现状及院校筹措资金的困境,因此在学生实习实训方面缺少大量的环节,并且在使用时,距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在高职院校中尤为明显。有些非常重要的学科得不到充分的加强,直接导致教学过程落后,因此,对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成为了迫在眉睫之举。实验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高职教育中,对实习实践更是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加强。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它们往往固定了实验的模式,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虚拟仿真技术在科技中的应用,不但使学生受益,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质量。教育是不断前进的,在以往的实验教学经验总结中,它存在很多弊病:例如,基础投入资金多,维护工作量大,要求维修人员科技水平较高;实验教学缺少多样性;实验设备周期短,容易老损;系统迟钝,应用的教学内容有限;人与设备的交互性很差,不能满足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仿真应用技术现已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重点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并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建设更加健全的数据库,将本来依靠现实硬件所实现的功能进行仿真,实现虚拟化,提高实验效率和实验的灵活性。现在来看,仿真平台的教育模式,技术相对交熟练,不过其应用的领域比较单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做实验时,部分老师为了方便,较多地开展了实验演示。虽然实验演示的优点很多,它对于学生学习基本公理、定律、基础操作都有一定的助益。不过,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更加需要自主地完成某项工作和程序,细化学习内容,并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所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育教学显然是不足以达到目的的。但是,虚拟仿真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就目前来看,虚拟实验仿真的水平还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很多时候无法同实践有效地结合。比如,传统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实训实验的教学实践中,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实训教学目的差距较大。主要体现的问题是:(1)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少,由于初次涉及到较多的接插线及其他元器件,学生经常会发生混淆现象,常出现一些错误,这样会造成实验的时间过长,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2)利用硬件来进行实验不像利用软件实验,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对硬件设备造成损害或发生故障危险,这样不利于实训的顺利进行,也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会严重打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3)传统的实验的教学实践还存在着设备较少,学生问题较多,很难满足学生们每人操作一台机器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们实践的机会;随着近几年高职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对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函授教育的不断扩大发展,授课学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实习实训设备将会更加紧张,设备不足的问题在可编程实验教学中就显得更加突出。本文主要对编程类虚拟实验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对原有的在Windows 9x下VxD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解析,发现在原有接口技术的虚拟可编程实验环境中,虽然基本可以满足对可编程类虚拟实验环境的需求,但相对其他几种技术来说,这种以系统ring 0层VxD技术为核心的虚拟实验平台是可以不靠设计编译器,也可以不用解析ring 3层实验程序,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核心驱动技术VxD来直接获得实验程序执行中对输入输出端口的操作流,然后利用虚拟设备来进行交互,这样就可以实现利用可编程虚拟实验来达到所预想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实训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1)可以利用的平台通用性差,只支持Windows 9x的操作系统。Windows 9x系统正逐渐被2000系统或XP系统取代,当前大多个人用户或单位采用的WDM驱动模型一般为基础的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操作系统。以VxD驱动程序为核心的虚拟实验环境必将随着系统支撑平台的落后而失去应用前景。(2)由于平台占用系统资源比较多,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工作性能。(3)中断过程中加载比较困难,实验的灵活性也会大大降低。(4)实时通讯不及时,实验的效果与预期相差很大。在VPD模型中,虚拟的设备驱动程序是通过利用消息和虚拟可编程设备来进行通讯,但信息要经过消息排列的排队处理,所以往往会给操作时间上带来较大的延时迟滞,这样就造成了实验效果的体现不逼真等一些问题。为了弥补在VPD模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对可编程虚拟实验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研究。在对可编程实验进行仔细解析和深入研究后,在对NT内核的基础上,设计了VPEP模型。我们以《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为例,利用该模型对接口技术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开发。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通用VPEP模型的设计。设计主要体现了由集成开发环境和虚拟机、虚拟设备驱动程序、虚拟可编程设备和设备驱动程序组成的可编程虚拟实验平台模型;(2)解决VPEP模型中对中断方式的处理。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了虚拟中断和中断报文机制,给出了虚拟设备按需申请、虚拟设备驱动程序虚拟中断的实验解决方案;(3)在VPEP模型的基础上,对利用虚拟程序进行实验的指导教师进行初步设计。给出了以VPEP模型的虚拟实验为指导教师模型和构造虚拟实验指导教师的详细步骤;(4)最后,用VPEP模型来实现对接口技术虚拟实验平台的操作模型设计。
陈昌兴[2](2009)在《Win32应用程序到VxD通信的实现》文中认为介绍Win32应用程序与虚拟设备驱动程序VxD之间的通信机制,并结合实例阐述Win32应用程序对VxD的通信的具体方法。
王航宇[3](2008)在《基于Windows9x的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Windows9x平台内核工作特点的分析,介绍了基于虚拟设备驱动程序virtual device driver(VxD)在Windows9x平台下实现实时控制与数据通信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开发工具如VisualC++6.0、VtoolsD95,最后以基于PC/104总线的四串口卡虚拟设备驱动程序为例,对Windows9x下开发具体设备驱动程序作了讲述,该方法可以缩短开发周期,而且还能提高设备的开发效率和整体性能。
王青岳,杨雪芹,陈超波[4](2007)在《基于PC/104总线四串口卡驱动程序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在Windows 9x环境下虚拟设备驱动程序VxD(Virtual Device Driver)开发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开发工具如Visual C++6.0、VtoolsD95,最后以基于PC/104总线的四串口卡虚拟设备驱动程序为例,对Windows 9x下开发具体设备驱动程序作了讲述。
沈新[5](2007)在《自动化守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语音信号值守是一种常见的工作,被广泛应用在电信、医疗和军事等诸多领域。这项工作可能要长时间地面对噪声环境,而且根据业务数据性质的不同,重要的数据必须实现自动录制。在早期的守控系统中,从前端接收到终端信号值守的整个工作流程都需要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很大,噪声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产生着危害,信号录制设备的物理局限性还带来了数据的不可靠问题。就语音信号来说,在大多数计算机系统中,主要的音频设备是一块声卡,即便有多块声卡,操作系统几乎都限制使用其中的一块作为启用的音频设备。在某些场合,守控台位的工作要求同时使用多块声卡,实现对多路音频信号的数据采集,这样就提出了单计算机系统多声卡同时工作的课题。由于有多块声卡,采集到的数据会有多路,还必须实现声道的切换功能。声卡采集到的音频数据通常夹杂噪声,多数时候工作实际决定了采集到的音频数据夹杂种类繁多且分贝值高的噪声,这决定了需要研制的软件系统需要处理的音频数据是复杂的,为了保证工作数据的质量、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必须对采集到的音频数据做有无判断。由于需要处理多路、大数据量的音频数据,而数据采集、处理的工作方式是各守控计算机分别采集处理或分发到其他计算机进行联合守控。广域网环境下,远程主机可以申请实时守控或者进行档案点播,因此,数据多播也是本系统研究的课题之一。本论文作者在分析人工守控方式的弊端基础上,针对某单位的工作实际,规划设计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硬件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自动化守控工作方式,以软硬件结合的形式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语音信号自动值守。作者工作的主要内容为:1.设计并实现了音频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技术,实现了语音的端点检测;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硬件驱动程序;3.设计并实现了Windows下多声卡设备的控制;4.设计并实现了集群设备遥控。
陈普辉[6](2007)在《基于Windows平台的磁悬浮轴承实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磁悬浮轴承系统的需求,将Windows操作系统引入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中。通过分析磁悬浮轴承系统的性能要求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找出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开发磁悬浮轴承实时控制系统的技术难点。采用编写设备驱动程序(VxD)处理硬件中断的方案,克服Windows操作系统设备相关性和实时性的不足,解决了主要包括定时采样、PCI接口、实时处理及实时输出的问题。同时发挥Windows操作系统标准界面的强大优势,实现了位移信号的实时显示和控制参数的在线修改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十分友好的交互界面。最后,在所开发的基于Windows平台实时控制系统上,采用超前PID控制算法,实现了五自由度磁悬浮轴承的静态稳定悬浮和高速旋转,转速达到26400r/min。为解决试验试凑寻找PID控制参数的困难,对PID控制参数自主搜索算法进行了探索,并初步实现单路控制参数自主搜索。本论文的完成首先方便了磁悬浮轴承系统的调试,缩短了调试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为开发先进控制算法、实现智能控制、实现与相关控制系统的网络通讯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多任务开发平台,对开发通用的工控软件具有借鉴意义。
甘泉[7](2006)在《基于VxD的防火墙技术分析》文中提出许多计算机病毒在被清除之前可能已经对计算机造成了严重危害,解决的方法是采用实时反病毒技术,在病毒入侵时就把它清除掉。通过对VxD技术的分析,介绍了实时反病毒防火墙的技术原理,论述了VxD技术在不同操作系统中防火墙的应用。
倪涛[8](2006)在《有力觉及视觉临场感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具有临场感的遥操作系统可以在人难以靠近的高温、高压、强辐射、窒息等极限环境下进行复杂的作业。借助于遥操作系统提供的力觉、视觉临场感,可以使操作者真实地感受到机器人与被操作物体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遥操纵作业的作业质量与作业速度。所以进行“具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遥操纵6自由度液压并联机械手的力觉双向伺服控制”(编号:50475011)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具有力觉反馈的远距离操纵工程机器人研究”,在广泛调研国内外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具有力觉和视觉临场感的主-从式遥操作机器人系统。该系统的主手采用自主研制的两自由度液压驱动异构力反馈操纵杆,克服了传统的电机驱动主手刚度过小,力反馈效果不明显等缺点,在国内的力反馈操纵杆研究领域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针对力反馈操纵杆采用液压驱动,操作者在正常情况下无法直接扳动该操纵手柄这一特点,在综合比较分析传统的力直接反馈型、力偏差型以及对称型三种双向伺服控制算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并列型以及改进并列型双向伺服控制策略,并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提高遥操作的视觉临场感,提出虚拟现实辅助遥操作的控制策略,不仅为操作者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弥补单一视频反馈无线通讯伴随的图像抖动及模糊不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遥操作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大时延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试验表明这种具有高度临场感提示的操作方式与单纯依靠从现场传来的视觉图像而进行的遥控操作相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用于抢险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抢险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临场感提示的遥操纵机器人系统将在未来抢险作业、海底资源开发等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创造出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赵坤,陈建军,方德贤,葛文忠,慕熙昱[9](2006)在《数字天气雷达虚拟终端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设计了一套基于PC机的数字天气雷达虚拟终端系统,用普通的PC机代替传统数字天气雷达信号处理分机[1,2]直接完成雷达信号处理和实时显示。该系统在硬件方面,设计了基于PCI总线的三通道高速数据接收卡,以满足大容量数据高速传输要求;在软件方面则利用高级语言(C++)和虚拟设备驱动程序(WDM)技术开发了一套基于WINDOWS2000/9X操作系统的实时处理软件,以此控制数据接收卡和雷达工作,并完成信号处理和实时显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便于升级,完全能够实时、高效地处理常规天气雷达信号,而且处理后的雷达回波层次清楚,具有较高精度。本研究也为虚拟终端应用到多普勒天气雷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周培宁[10](2006)在《陶瓷印刷计算机直接制版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陶瓷印刷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是为陶瓷印刷制作印版的高度自动化系统,它将计算机引入制版过程中,简化印版制作工序,提高印版制作质量。首先,本文介绍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提出以此为基础,开发陶瓷印刷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其次,本文阐述该制版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详细说明硬件、软件设计方案以及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最后,对陶瓷印刷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的控制系统软件和硬件设计及其实现进行详细的介绍。制版控制系统是陶瓷印刷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准确无误地控制制版设备实现直接制版。本控制系统可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它们总体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如下:控制系统软件部分包含控制站软件和设备驱动程序。控制站软件的实现,运用了面向对象的对象建模技术,并分析其功能,建立相应的对象模型。同时将Winsock网络编程技术应用于软件设计中,实现与加网工艺站的网络通讯功能。设备驱动程序采用虚拟设备驱动(VxD)程序编程实现,完成控制站软件与底层硬件的控制通讯。控制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激光制版机主控卡和激光焦距控制卡。从制版设备的控制原理入手,在其运行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DSP的主控卡硬件设计方案。主控卡运用伺服加减速控制算法控制交流电机完成激光雕刻定位,并通过产生PWM信号控制激光发光雕刻。焦距控制卡通过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实现激光器焦距位置精确定位。本文的最后,通过从制版效率和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对本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对控制系统未来的优化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二、Windows 9X系统下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 9X系统下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接口技术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环境 |
1.2 国内外虚拟实验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需求与技术可行性分析 |
2.1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发展的需要 |
2.2 模拟仿真实验平台的设想 |
2.3 实验平台的需求分析 |
2.4 实验平台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2.4.1 开发编译器程序 |
2.4.2 NT 环境下的核心虚拟仿真设备的驱动技术 |
2.4.3 利用WDM 技术开发的虚拟驱动技术 |
第3章 实验平台通用模型的构建 |
3.1 模型的结构设计 |
3.2 模型工作过程描述 |
3.3 中断方式编程问题的解决 |
3.4 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 |
3.4.1 端口捕获技术 |
3.4.2 在实际应用中的报文交换机制的构建 |
3.4.3 中断的虚拟技术过程中的按需申请中断 |
3.5 此模型的优点 |
第4章 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
4.1 虚拟实验集成开发环境的设计 |
4.2 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 |
4.3 设备库的设计与实现 |
4.4 虚拟仿真设备驱动程序 |
4.5 虚拟仿真指导教师的初步设计 |
4.5.1 虚拟仿真指导教师模型体系结构构建 |
4.5.2 虚拟仿真指导教师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
第5章 功能特点分析与实验能力检测 |
5.1 系统的具体功能 |
5.2 系统性能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Win32应用程序到VxD通信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Win32应用程序到VxD通信机制 |
2 实例应用 |
3 结束语 |
(5)自动化守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选题 |
1.2 自动化守控的含义 |
1.3 本论文的系统结构及设计思路 |
1.3.1 系统结构 |
1.3.2 设计思路 |
第二章 多声卡控制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
2.1 声卡及其控制技术现状 |
2.1.1 声卡简介 |
2.1.2 声卡控制技术的发展 |
2.2 多声卡录放音控制的实现 |
2.2.1 单声卡录放音技术 |
2.2.2 多声卡录放音技术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音频数据处理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
3.1 音频数据处理技术发展概况 |
3.1.1 音频数据简介 |
3.1.2 语音处理技术的发展 |
3.2 音频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实现 |
3.2.1 音频数据的采集 |
3.2.2 音频数据的处理与传输 |
3.3 语音检测技术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通路控制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
4.1 WINDOWS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技术概况 |
4.1.1 设备驱动程序简介 |
4.1.2 基于Window59X 的虚拟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概述 |
4.1.3 基于WindowsNT 内核的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概述 |
4.2 WINDOWS 设备驱动程序的实现 |
4.2.1 VxD 驱动程序的实现 |
4.2.2 WDM 驱动程序的实现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集群设备遥控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
5.1 本系统集群设备简要介绍 |
5.2 集群设备遥控的实现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论文研究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基于Windows平台的磁悬浮轴承实时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磁悬浮轴承介绍 |
1.2 磁悬浮轴承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3 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工作背景与内容安排 |
1.4.1 论文的工作背景与主要贡献 |
1.4.2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磁悬浮轴承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
2.1 磁悬浮轴承工作原理 |
2.2 五自由度磁悬浮轴承平台结构 |
2.2.1 五自由度磁悬浮轴承平台总体结构 |
2.2.2 径向磁悬浮轴承的结构形式 |
2.2.3 轴向推力磁轴承的结构形式 |
2.3 系统模型研究 |
2.3.1 磁悬浮轴承转子的力学模型 |
2.3.1.1 单自由度转子的数学模型 |
2.3.1.2 五自由度转子的数学模型 |
2.3.2 位移传感器模型 |
2.3.3 功率放大器模型 |
2.4 实时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indows 平台下开发实时控制系统的技术分析 |
3.1 常用实时操作系统的缺陷 |
3.2 Windows 平台下开发实时控制系统的难点 |
3.2.1 操作系统选择 |
3.2.2 Windows 结构剖析 |
3.2.2.1 Windows 系统构成 |
3.2.2.2 消息机制 |
3.2.2.3 多任务机制 |
3.2.2.4 Windows 的设备保护机制 |
3.3 设备相关性问题的解决 |
3.3.1 功能强大的VxD |
3.3.2 驱动程序开发工具选择 |
3.3.3 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中的设备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时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4.1 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的功能 |
4.2 控制系统的时钟 |
4.2.1 基于软件中断的方法 |
4.2.2 基于硬件中断的方法 |
4.2.3 Windows 的中断机制 |
4.3 实时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4.3.1 硬件总体实现方案介绍 |
4.3.2 A/D 采样通道 |
4.3.3 D/A 转换通道 |
4.3.4 PCI 接口 |
4.4 PCI 控制卡的配置 |
4.4.1 PCI9052 的工作过程 |
4.4.2 PCI 配置空间 |
4.4.3 配置实例 |
4.5 计算机外置接口的局限 |
4.6 PCI 接口的实现途径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时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
5.1 实时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1.1 硬件中断处理方法的实时性比较 |
5.1.2 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软件总体实现方案 |
5.2 PCI 卡驱动程序的一般开发过程 |
5.3 PCI 设备驱动程序主要解决的问题 |
5.3.1 设备信息文件 |
5.3.2 设备初始化 |
5.3.3 访问设备硬件 |
5.3.4 处理硬件中断 |
5.3.5 即插即用问题 |
5.3.6 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问题 |
5.4 磁悬浮轴承系统控制算法 |
5.4.1 控制方法 |
5.4.2 超前PID 算法以及其数字实现 |
5.5 人机接口模块 |
5.6 自主搜索算法 |
5.7 系统的抗干扰性 |
5.7.1 多任务的干扰 |
5.7.2 屏蔽鼠标切换 |
5.7.3 屏蔽键盘切换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及其试验结果 |
6.1 驱动程序开发工具和调试环境 |
6.2 PCI 接口调试 |
6.3 控制系统实时性能测试 |
6.4 控制算法调试 |
6.5 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联合调试 |
6.5.1 传感器标定 |
6.5.2 静态悬浮试验 |
6.5.3 高速运转试验 |
6.6 自主搜索参数试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7.2 有关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
附录2 |
(7)基于VxD的防火墙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VxD技术分析 |
2.1 VxD技术的特点 |
2.2 VxD技术的实现 |
3 基于VxD的实时反病毒技术 |
3.1 通过FileHooking实现实时反病毒技术 |
3.2 利用VxD拦截网络数据包的问题 |
4 不同操作系统下的防火墙应用 |
4.1 Windows 9x下的病毒防火墙 |
4.2 Windows NT/2000/XP下的病毒防火墙 |
4.3 Netware下的病毒防火墙 |
(8)有力觉及视觉临场感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的研究背景 |
1.2 遥操作机器人的研究概述 |
1.3 临场感技术研究概述 |
1.4 遥操作力反馈操纵杆的研究 |
1.5 临场感遥操作系统目前主要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5.1 监控和协作控制 |
1.5.2 具有VR 辅助的遥操作 |
1.5.3 具有通信时延的遥操作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组成 |
2.1 临场感遥操作系统概述 |
2.2 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总体构成 |
2.2.1 主手操纵杆子系统 |
2.2.2 从机械手子系统 |
2.2.3 电液控制子系统 |
2.2.4 位移伺服控制子系统 |
2.2.5 力觉临场感子系统 |
2.2.6 无线通信及视频处理子系统 |
2.2.7 视觉虚拟现实子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自由度机械手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3.1 四自由度机械手的运动学方程 |
3.1.1 机械手连杆的几何参数 |
3.1.2 机械手的连杆坐标系 |
3.1.3 连杆变换矩阵及正向运动学 |
3.1.4 机械手关节液压缸伸长与摆角的关系 |
3.2 四自由度机械手的动力学方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遥操作机器人控制软件设计 |
4.1 控制器主要软件模块及功能 |
4.2 无线网络通讯环节的软件设计 |
4.2.1 网络通信协议的选取 |
4.2.2 控制命令与反馈信息的传输 |
4.2.3 视频图像的传输 |
4.2.4 通讯程序实现要点 |
4.3 多线程及异步程序设计技术 |
4.4 基于设备驱动程序的实时控制 |
4.4.1 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简介 |
4.4.2 VxD 的开发与设计 |
4.4.3 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通讯 |
4.4.4 应用程序对中断事件的响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对象的机器人虚拟仿真环境设计 |
5.1 OPENGL 系统介绍 |
5.1.1 OpenGL 体系结构 |
5.1.2 OpenGL 工作流程 |
5.2 图形机器人模型的建立 |
5.2.1 机器人基本几何体的三维构建 |
5.2.2 立体感图形的生成 |
5.2.3 机器人模型的运动实现 |
5.3 图形机器人的碰撞检测 |
5.3.1 图形机器人抓取物体的精确碰撞检测 |
5.3.2 图形机器人移动物体的精确碰撞检测 |
5.4 图形机器人的碰撞检测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液压缸位置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
6.1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组成 |
6.2 电液控制系统模型 |
6.3 电液比例控制器设计 |
6.4 PID 串联校正控制器设计 |
6.4.1 PID 控制算法介绍 |
6.4.2 位置控制环节的数字PD 串联校正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从遥操作双向伺服控制 |
7.1 双向伺服控制理论 |
7.2 主-从双向伺服控制类型 |
7.3 操纵杆伺服控制及力觉临场感试验 |
7.3.1 液压驱动操纵杆的伺服控制原理 |
7.3.2 操纵杆的力觉反馈 |
7.4 单自由度主-从遥操作试验 |
7.4.1 试验方案 |
7.4.2 力传感器信号处理 |
7.4.3 力觉双向伺服算法比较试验 |
7.5 两自由度液压操纵杆主-从遥操作试验 |
7.5.1 机械手力觉临场感试验 |
7.5.2 工程机器人位置跟随试验 |
7.6 具有通信时延的遥操作及试验研究 |
7.6.1 基于虚拟现实的遥控作业试验平台 |
7.6.2 大时延环境下的遥操作实验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0)陶瓷印刷计算机直接制版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简介 |
1.2 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
1.3 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陶瓷印刷CTP 系统的整体设计 |
2.1 CTP 系统主要功能 |
2.2 系统构成 |
2.3 软件设计 |
2.4 硬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陶瓷印刷CTP 控制站软件设计及实现 |
3.1 面向对象的模型设计 |
3.2 WINSOCK 网络编程 |
3.3 控制站软件设计与实现 |
3.4 控制站软件控制流程设计 |
3.5 制版雕刻预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4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及实现 |
4.1 Windows9x 系统结构 |
4.2 虚拟设备驱动程序 |
4.3 VxD 在主控卡驱动中的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陶瓷印刷CTP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 控卡的软硬件总体设计 |
5.2 伺服加减速控制算法 |
5.3 激光焦距控制卡的软硬件总体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Windows 9X系统下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接口技术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 吴东. 吉林大学, 2010(05)
- [2]Win32应用程序到VxD通信的实现[J]. 陈昌兴. 装备制造技术, 2009(02)
- [3]基于Windows9x的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法[J]. 王航宇.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8(08)
- [4]基于PC/104总线四串口卡驱动程序的开发[J]. 王青岳,杨雪芹,陈超波. 科技广场, 2007(05)
- [5]自动化守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沈新.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6]基于Windows平台的磁悬浮轴承实时控制系统研究[D]. 陈普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
- [7]基于VxD的防火墙技术分析[J]. 甘泉.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17)
- [8]有力觉及视觉临场感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研究[D]. 倪涛. 吉林大学, 2006(11)
- [9]数字天气雷达虚拟终端的硬件和软件设计[J]. 赵坤,陈建军,方德贤,葛文忠,慕熙昱. 高原气象, 2006(02)
- [10]陶瓷印刷计算机直接制版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培宁.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