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1989—1999年人群白喉免疫水平监测与分析

上海市宝山区1989—1999年人群白喉免疫水平监测与分析

一、上海市宝山区1989~1999年人群白喉免疫水平监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1](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2](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Vaccine and Immunology Branch of the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3](2021)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4](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邓芸芸[5](2020)在《城市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布与来源解析研究》文中指出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大型城市由于众多人口带来经济不断增长的动力的同时,生活垃圾焚烧、汽车尾气、工业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置带来的二恶英类化合物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二恶英类化合物是一类含卤族元素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典型的难降解,强亲脂,长距离迁移特点,也具有生物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和“三致”作用。纵观全国,上海地区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溴代二恶英类化合物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建立了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dl-PCBs,PBDD/Fs)以及PBDD/Fs重要前驱化合物PBDEs的前处理净化分离方法。选取上海市区(外环以内)两个生活垃圾焚烧炉周边场地作为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研究区域;选取上海地区16个行政区域中44个市级环境大气监控点作为城市背景研究区域,研究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和背景区域土壤和环境大气样品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含量、异构体的分布特征,以及对可能污染来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解析。最后综合上海城市环境介质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污染水平,对上海城市居民由于这4类化合物的环境暴露所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使用含有硝酸银硅胶的硅胶柱以及佛罗里土柱可以同时对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进行有效的完全分离和净化。2)对于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PC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362~31.4 ng·WHO-TEQ·kg-1(平均值为2.72 ng·WHO-TEQ·kg-1);dl-PCB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111~3.79 ng·WHO-TEQ·kg-1(平均值为0.363ng·WHO-TEQ·kg-1);PB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561~15.9ng·WHO-TEQ·kg-1(平均值为3.66 ng·WHO-TEQ·kg-1);PBDEs的浓度范围为0.819~89.6 ng·g-1(平均值为30.9 ng·g-1)。3)对于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PC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309~0.507 pg·WHO-TEQ·m-3(平均值为0.168pg·WHO-TEQ·m-3);dl-PCB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0641~0.104 pg·WHO-TEQ·m-3(平均值为0.0377pg·WHO-TEQ·m-3);PB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138~0.115 pg·TEQ·m-3(平均值为0.0443 pg·TEQ·m-3);PBDEs的浓度范围为41.9~982 pg·m-3(平均值为175 pg·m-3)。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表明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不同季节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浓度主要受到污染源而非气候的影响。4)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和PBDEs的平均值分别为0.0426 pg·WHO-TEQ·m-3、0.00659 pg·WHO-TEQ·m-3和119pg·m-3。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和PBDEs的含量明显低于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5)利用主动采样和被动采样技术对上海地区环境大气中PCDD/Fs、PCBs、PBDD/Fs和PBDEs进行研究。对于PCDD/Fs、PCBs和PBDEs,两种采样技术获取的含量水平、异构体特征、季节特征一致,说明被动采样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于这3类化合物的研究;而被动采样技术在PBDD/Fs这类化合物的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确认。6)定性定量源解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环境中PCDD/Fs主要来源为交通污染源、钢铁工业以及垃圾焚烧源;dl-PCBs主要来源为商业PCB产品处置来源、垃圾焚烧源、和工业生产来源;PBDEs来源主要为商业PBDEs产品使用和处置来源;PBDD/Fs则主要受到到商业deca-BDE产品以及电子废物中溴代阻燃剂的影响。城市环境土壤中PBDD/Fs有明显的除大气干湿沉降以外的来源。由于溴系阻燃剂目前仍然在中国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溴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被关注。7)上海城市区域成人和儿童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dl-PCBs和PBDD/Fs)环境暴露健康风险都可接受范围内。但是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儿童二恶英类化合物环境暴露致癌健康风险达到10E-5级别,需要进一步被关注。上海城市地区居民BDE-209环境暴露的致癌健康风险值在10E-11级别,其环境暴露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需要关注环境中大量存在的BDE-209可能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PBDD/Fs,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暴露风险。

刘炜[6](2017)在《住宅室内环境和通风对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30年来,中国儿童哮喘、鼻炎和湿疹(特异性皮肤炎)等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基于2011年-2014年中国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研究课题组在上海地区开展的横断面群组研究(问卷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住宅环境现场检测),并结合对1985-2015年相关文献进行的系统综述,本文首先分析了近30年中国儿童哮喘、鼻炎和湿疹患病率及全国绝对患病人口总数的变化趋势;其次分析了上海地区不同区域的住宅室内环境现状,并探讨了住宅室内环境(室内潮湿表征、有机性挥发物、空气浮游菌、儿童床铺尘螨变应原和可吸入颗粒物)及室内通风与儿童哮喘、鼻炎和湿疹等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本研究发现:上海地区幼儿期(0-2岁)、学龄前(3-7岁)、学龄期(8-12岁)和青春期(13-14岁)儿童的哮喘患病率在1990年-2011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指数上升趋势;2012年中国内地3-6岁儿童的成长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湿疹的患病率(绝对患病人口总数,万)分别为5.9%(350)、8.5%(510)和25.7%(1550)。儿童成长期6种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肺炎、耳炎和食物过敏)和现患5种疾病(喘息、鼻炎症状、湿疹、干咳和感冒)存在明显的协同共存关系。根据横断面群组研究获得的13,335份问卷调查数据,本研究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住宅建筑特性、儿童早期护理和出生特性、居民生活习性及室内潮湿表征与儿童成长期9种疾病(哮吼、哮喘、耳炎、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湿疹、喘息、肺炎和鼻炎症状)和现患5种疾病(湿疹、干咳、喘息、鼻炎症状和感冒(≥3次))患病风险的关联性。与儿童上述疾病存在明显关联的因素包括家族遗传过敏性疾病史(患病风险比值比均值:2.0)、1岁内使用抗生素(1.5)、现居住宅存在室内潮湿表征(1.4)、儿童出生前后住宅存在室内潮湿表征(1.3)、儿童出生前后2年内进行过住宅室内装修(1.2)和男孩(1.2);儿童年龄、住宅临近大型工业区/交通干线、使用油漆/乳胶漆作为卧室墙面材料、母亲怀孕期间工作、母乳喂养时间、早期饲养宠物和烟草烟雾暴露等与部分疾病存在显着关联。室内潮湿表征数量和儿童疾病的患病风险存在明显的剂量-应答关系。其中出现部分“反常”结果:父母吸烟、室内焚香和当前住宅内饲养宠物等与儿童部分疾病存在负相关性,即家庭成员有这些行为的儿童患病风险明显更低。基于室内环境现场检测数据,本研究采用分析了室内温湿度、室内潮湿表征(10项)、有机性挥发物(甲醛和苯系物)、空气浮游菌、卧室床铺尘螨(屋尘螨和粉尘螨)变应原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PM4.0和PM10)与入室检测前1年内儿童现患5种疾病(喘息、鼻炎、湿疹、干咳和感冒(≥3次))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过低的卧室室温可能诱发儿童感冒,但高温可能会增加儿童鼻炎和喘息的患病风险,而过高的卧室湿度可能增加儿童喘息和湿疹的患病风险;室内潮湿表征与儿童喘息和湿疹等疾病存在显着的关联性,10项潮湿表征中的霉斑(吊顶、外墙内墙面和内墙墙面)与儿童上述疾病的关联性明显比其他潮湿表征显着;高浓度的卧室床铺屋尘螨和粉尘螨变应原暴露可明显增加儿童鼻炎和干咳的患病风险,且床铺粉尘螨变应原的暴露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比屋尘螨变应原明显。与横断面群组问卷调查类似,分析中也出现部分“反常”结果,即污染物暴露水平越高,儿童患病风险越低。基于室内环境现场检测获得的儿童卧室全天24小时的CO2浓度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CO2示踪气体法分析了儿童卧室夜间和白天的换气次数;并采用时间加权的方法获得了儿童卧室全天24小时的平均换气次数。共获得421户住宅的夜间换气次数(均值:1.51 h-1);共获得440户住宅的白天换气次数(均值:2.28 h-1);共获得413户住宅的全天换气次数(均值:1.84 h-1)。换气次数低的卧室更容易出现霉味、墙面霉斑和窗户结露等潮湿表征。儿童卧室室内污染物浓度总体上随卧室换气次数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但冬季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随卧室全天换气次数的增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改善儿童卧室通风可以降低儿童干咳和湿疹的患病风险;但同样出现了儿童卧室通风等级越高,儿童患病风险越大的“反常”结果。综上所述,在上海和中国其他大型城市中,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和湿疹等疾病已非常普遍。协同共存关系的分析结果说明这些疾病可能存在相同的诱因。遗传因素、早期宠物饲养、早期室内装修、室内潮湿表征及屋尘螨和粉尘螨变应原的高浓度暴露可以增加儿童常见过敏性和呼吸道疾病的患病风险;特别是遗传因素、室内潮湿表征和粉尘螨变应原的暴露。改善住宅通风可以有效降低各类污染物对儿童健康造成的风险,但在室外空气质量普遍偏差的冬季,过度提高卧室通风反而可能增加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暴露水平。此外,上述“反常”的结果在逻辑上可以用患病儿童的家长存在规避行为或在儿童患病前后存在明显的行为改变现象进行解释。在后续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应特别重视这些行为对结果解释的影响。

蔡春芳[7](2014)在《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及改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本医疗服务的均等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央和地方关注的热门话题。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多次强调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指出要实现人群范围的全覆盖,保障基本的社会保障需求,从不同的层面上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区域和人群在享受机会和权利上的公平性、更加增强流动者在不同地域享受社保的适应性,更加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健康。政府要从健全医疗保险、加大公共卫生力度、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药品资源的供应、各级监管体制建设等各个方面积极推进改革,不断丰富公民健康体系,实现以卫生安全、医疗服务有效、就医方便、药品价廉的目标。上海市也出台过相关方面的政策文件,虽然过去几十年内,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取得了显着的提高,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基本医疗服务在城乡地域间以及群体内部之间呈现一种非均等化的状态,这就限制了人们获得健康的权利和机会,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反复出现,对于偏远的区县和外来流动人员更是如此。所以在现阶段看来,对基本医疗服务是否均等化以及均等化的程度进行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认识和实地调研,笔者认为:目前,虽然对于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水平也普遍较高,但针对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局限于国家大层面上,对地方层面尤其是上海市各区县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章很少,本文在综合基本医疗服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科学概念,拟通过了解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现状及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人们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特点,进而明确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措施,并借鉴了国内外在基本医疗服务上的经验,提出上海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政府、医疗机构和居民“三力合一”的改革模式。为尽可能充分地研究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及改革模式,本文包含了八大内容:第一部分,本文的创作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思路与方法、创新与缺陷;第二部分,基本医疗服务的相关概念内容,并对国内外着名的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上海市宝山区和闵行区医疗服务展开实地调研,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对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地分析;第四部分,构建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和居民收入、政府投入力度、常住人口数和外来流动人口数进行相关分析,并利用基尼系数对中等收入的敏感性和泰尔指数对上层和低层收入的敏感性对上海市各区县基本医疗服务公平性进行测算;第五部分,构建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因子分析评价体系,对各区县医疗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到各区县综合排名;第六部分,借鉴国内外的基本医疗服务成功经验,比较与上海市现有政策不同并得出修正启示;第七部分,提出增强政府推力、加大医疗机构动力与提升居民引力的“三力合一”的模式;第八部分,总结上海市在基本医疗领域内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展望基本医疗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徐群[8](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檀晓娟[9](2012)在《1998-2011年中国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在我国大陆发生全国范围的大流行,成为危害婴幼儿健康的重要传染病。由此,HFMD于2008年5月2日开始,作为第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纳入C类进行管理。同时开展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从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Reporting System, NNDRS)对发病时间为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病例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显示2009-2011年,每年报告病例数为1,155,491-1,619,689例,其中具有神经体统症状的重症病例13,481-27,043例,死亡病例355-904例。1岁和2岁年龄组儿童具有最高的发病和死亡率,分别为(/10万)1,211-2,953和0.61-2.12。病毒学监测数据显示:EV71和CA16为主要的病原,而EV71感染在重症和死亡病例具有较高比例,分别占79%-82%和92%-95%。为了对流行的EV71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本研究共测定或下载了(从GenBank)共3435株本土分离株的VP1全序列,以及129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4亚型自1998年以来作为优势型别在我国大陆持续循环,其起源于~1994年,以4.6×10-3的速率不断进化。在不断进化中,C4分离株与SHZH98的进化距离随着流行年代逐渐增大。从2002-2004年,进化分支从C4b转化为了C4a。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流行的EV71均与HEV-A组的其它EV发生型间重组。亲缘性和进化距离分析均表明:除P1以外的其它所有非结构区(P2、P3和UTR)均与HEV-A的其它EV发生了重组。虽然,重组发生部位和重组来源具有多样性,但大部分的流行株在基于各基因构建的亲缘性关系树上均相互聚为一簇,且相互间具有较小的进化距离(0.019-0.041)。提示:在我国大陆流行的C4亚型EV71为一群具有较高同源性的病毒。对各个基因进行的自然选择分析显示:EV71的整个基因组均处于负选择压力下,只有VP3的第93位密码子和VP1的第98位密码子为广泛存在的正选择位点。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我们认为:1)低年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是对HFMD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重点目标人群;2)应对HFMD带来的健康威胁,重点应放在EV71;3)在持续传播过程中,C4亚型EV71通过点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方式不断进化,但还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阐述其在进化中是否获得了利于其传播的生物学性状;4)EV71基因组处于较强的负选择压力下,这将为EV71疫苗的研制提供便利。

朱奕奕[10](2012)在《上海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策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中国属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高流行区,甲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管理的乙类报告传染病。上海曾在1988年发生史上最大规模的甲肝暴发,国际影响巨大。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卫生环境的改善,以及甲肝疫苗策略的实施,全国甲肝的报告发病率由1990年55.69/10万降低到2008年的4.24/10万,上海地区发病率也呈显着下降的趋势。近年来,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甲肝抗体阳性率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抗体阳性率的下降意味着人群免疫水平的下降,各国甲肝流行甚至暴发的风险增加,其中不乏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甲肝暴发流行距今已有20多年,人群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己逐渐减弱,很可能已逐步接近于甲肝免疫水平低点。2008年国家将甲肝等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上海也制定了相应的《上海市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方案》,于2009年开始对上海地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甲肝灭活疫苗。由于目前并无人群为基础的甲肝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来反映甲肝的流行现状,也无针对既往甲肝免疫策略的系统性评价研究,很难准确地根据人群流行现状和甲肝报告监测数据来评价、发展和完善上海市的甲肝免疫策略,因此,有必要对人群甲肝接触史、疫苗接种和甲肝报告率动态变化等情况开展调查,同时进行人群血清学检测,分析和评价当前上海市甲肝疫苗应用情况和免疫效果,进而探索未来上海甲肝免疫策略的发展方向。二、研究目标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社会学定性研究,从政策形成和实施角度,对上海市甲肝防控策略的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从重点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甲肝抗体水平、接种情况和疫情变化角度,来评价上海市甲肝防控策略的实施效果,从而在实施扩大计划免疫策略下,科学地阐明当前甲肝免疫需求是否满足,甲肝接种策略是否已达到较好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制定甲肝防控措施提出政策建议。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选择上海市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专家、甲肝防控政策制定和执行者、卫生管理者、医务人员等关键知情人进行半结构深入访谈;对上海市长宁区两个街道的常住居民350人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市民的甲肝基本预防知识和对甲肝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态度,对上海市甲肝免疫策略的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重点研究政策环境、发展过程、高危人群、免疫接种服务提供与市民社会等主要决定因素对甲肝免疫策略发展的影响。2、采用监测资料分析方法,对上海市甲肝大流行后1990-2010年的甲肝报告发病资料进行纵向描述,用疫情发展和流行规律的改变来评价甲肝防控的效果。3、开展2009-2010年0-30岁人群甲肝血清流行率横断面调查,评价免疫策略实施下人群对甲肝病毒的免疫力,掌握人群中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接种效果与血清甲肝抗体的持久性,分析儿童和青少年甲肝自然感染的影响因素。4、用TOPSIS方法,对1990年至2010年的上海市甲肝防控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甲肝防控工作的效果,并对甲肝报告发病资料采用时间序列法进行未来的趋势预测。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甲肝灭活疫苗的长期保护性。5、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价研究,推进甲肝免疫策略发展,为进一步完善上海市甲肝防控措施、巩固甲肝防控成果提出政策建议。四、研究结果(一)定性研究和市民甲肝知识和接种态度调查研究结果1、从免疫策略制定环境、发展过程、参与者和受益者等角度对上海市甲肝免疫策略的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上海市的甲肝免疫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应用初期、推广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期。政府和卫生部门在甲肝免疫策略推进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因时制宜、有理有据、安全优先、侧重高危群体的主要原则。2、在甲肝免疫策略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甲肝的监测结果和甲肝人群血清学调查的结果,充分掌握甲肝疫情动态,对病例和传播环节开展病毒学监测,对免疫策略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必要时对免疫策略进行改进和对甲肝防控相关方案进行修订。3、费用考虑、接种反应和如何获得疫苗接种相关信息不明等原因,导致市民疫苗接种的积极性和依从性下降。例如,媒体报道的疫苗负面消息可能导致疫苗接种受到影响,18岁以下市民未接种甲肝疫苗的原因:21.2%家长害怕接种不良反应,33.3%家长不知如何接种甲肝疫苗;18岁以上市民未接种原因中,考虑价格因素占16.4%,害怕接种不良反应占30.7%,不知如何接种甲肝疫苗占26.5%。因此,对于甲肝这一类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向市民传递疫苗不仅是个体保护,更是群体性保护措施的理念,做好宣传教育和风险沟通,是推进甲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手段。(二)上海市20年来甲肝监测资料分析回顾20年来上海市甲肝流行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上海市甲肝发病在年龄分布、职业分布、地区分布和季节性等流行特征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甲肝报告发病率显着下降,从1990年的26.07/10万降至2010年0.92/10万。从年龄分布来看,20年来累计甲肝发病病例数最多的年龄段集中于20-40岁,各年龄组甲肝发病率下降均十分显着,5-14岁年龄段发病率从1990年24.02/10万降至2010年0.13/10万,15-24岁年龄段发病率从1990年45.47/10万降至2010年0.24/10万,病例年龄呈现逐渐向后推迟的趋势;甲肝的季节性并未完全消失,每年一月仍有小幅的发病高峰,这个发病的时间特点可能与食品的供应流通有关联,需要加强食品环节监测;2010年离退人员成为发病职业顺位第一的群体,学生等低年龄群体发病职业顺位则显着下降;市区和郊区甲肝发病率渐趋一致,城乡差异缩小;报告发病病例访视接种发现,约2%的病例曾接种甲肝疫苗,剂型和剂量不详。(三)0-30岁人群甲肝血清学调查开展上海市0-30岁人群甲肝血清学调查,共纳入5515名调查对象,年龄范围从2月龄至30岁,平均年龄为14.3±7.4岁,其中男性2556人,女性2953人。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0-30岁人群甲肝总抗体阳性率52.9%,年龄别甲肝血清抗体阳性率随年龄有下降趋势,趋势×2=244.1,p<0.0001。有甲肝免疫接种史的调查对象甲肝抗体阳性率(87.4%,95%CI-85.9%-89.0%)显着高于未接种或接种史不详的调查对象(37.0%,95%CI-35.5%-38.6%)),OR值是0.08(95%CI0.07-0.10),与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结果相比,甲肝疫苗接种已经改变了上海市0-30岁人群血清甲肝抗体的水平和分布。对0-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接种史的调查对象甲肝总抗体阳性率为95.2%,远高于无接种记录者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7.94,P<0.0001),接种过疫苗的研究对象的抗体浓度高于未接种研究对象(t=41.70,P<0.01),从而证明了甲肝疫苗的接种对提高人群甲肝抗体水平的作用以及良好的保护效果。上海市10岁以下年龄段的儿童,甲肝接种率和甲肝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而10岁以上各年龄组的人群甲肝阳性率相对较低,甲肝疫苗接种率也随年龄组升高而降低。上海地区10岁以上的青少年和年轻的成人也是未来甲肝免疫策略中需要关注的群体,是否需要加强免疫,何时进行,需要根据甲肝未来年龄别发病趋势,纳入下一阶段甲肝免疫策略的考虑范围。0-2岁未接种甲肝疫苗的调查对象在满6月龄后,甲肝总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趋势卡方χ2=12.15,p<0.001,体现了母传抗体的衰减。根据甲肝免疫接种记录,分析甲肝灭活疫苗和甲肝减毒活疫苗在人群中长期保护效果,两种疫苗接种的人群随接种后年限的增加抗体有所衰减,接种10年以上,调查人群中甲肝减毒活疫苗(阳性率84.4%)衰减程度高于甲肝灭活疫苗(98.6%),χ2=9.37,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0-18岁未接种疫苗的调查对象进行甲肝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每周食用凉拌菜5次以上的调查对象的甲肝总抗体呈阳性的可能性是每月吃0~2次凉拌菜的3.881倍,而集体单位非分食进餐的研究对象的甲肝总抗体呈阳性的可能性是分食进餐的3.046倍,曾进行内窥镜检查的调查对象的甲肝总抗体阳性的可能性是未参加者的2.432倍。(四)上海市甲肝免疫策略发展趋势分析TOPSIS方法做趋势发展分析,结果显示甲肝免疫策略实施效果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时间序列分析显示未来甲肝发病率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ARIMA乘积季节模型提示甲肝发病病例数的季节性高峰还会继续维持。Meta分析结果提示,甲肝灭活疫苗在人群中的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甲肝抗体将维持在10-15年以上。五、政策建议首先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宣传教育,不仅侧重于甲肝的病因、严重性和疫苗知识,还应普及获得疫苗接种的途径和选择范围,并告知不良反应种类、概率和基本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甲肝监测系统,包括疫情监测、实验室病毒学和血清学的监测;考虑扩大甲肝疫苗接种的人群,在学龄前儿童纳入扩大免疫规划之后,如将免疫人群扩大至青少年、成人、高危人群,有助于全面巩固甲肝的防控成果;扩大疫苗选择种类,针对成人甲肝疫苗接种率低的情况,甲乙肝联合疫苗是供大龄青年群体和成人考虑的免疫选择之一;加强免疫的必要性建议,完成初次全程免疫的人群,无论是灭活疫苗还是减毒活疫苗,建议在10年时间内一般无需加强免疫,更长时间之后,根据个体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加强免疫。

二、上海市宝山区1989~1999年人群白喉免疫水平监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宝山区1989~1999年人群白喉免疫水平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1.1 生物学性状
    1.2 致病机制
    1.3 实验室检查
2 临床学
    2.1 PD
    2.2 诊断
    2.3 治疗
    2.4 抗生素的耐药性
3 流行病学
    3.1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2 疾病负担
        3.2.1 全球疾病负担
        3.2.2 中国疾病负担
        3.2.3 血清型分布
        (1)全球血清型分布
        (2)中国血清型分布
4 疫苗
    4.1 疫苗研发进展
        4.1.1 多糖疫苗
        4.1.2 多糖结合疫苗
        4.1.3 未来疫苗
    4.2 疫苗免疫原性
        4.2.1 PCV免疫原性
        (1)PCV7和PCV13“3+1”免疫程序能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
        (2)PCV7和PCV13“2+1”免疫程序诱导的免疫应答亦较好
        (3)PCV13在较大年龄儿童中也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4)既往接种过PCV7者接种PCV13免疫原性
        (5)PCV13在成人中的免疫原性
        4.2.2 PPV23免疫原性
        4.2.3 PCV13与PPV23免疫原性比较
        4.2.4 PCV和PPV23序贯程序的免疫应答
        4.2.5 同时接种的免疫原性
        4.2.6 在特殊人群中的免疫原性
        (1)PCV在特殊人群的免疫原性
        (2)PPV23在特殊人群的免疫原性
        (3)两种疫苗序贯接种在特殊人群中的免疫原性
    4.3 疫苗的效力或效果
        4.3.1 PCV7
        4.3.2 PCV13
        (1)预防IPD的效果
        (2)预防CAP的效果
        (3)预防其他非侵袭性疾病效果
        (4)降低Spn携带率的效果
        4.3.3 PPV23
        4.3.4 同时接种效果
        4.3.5 特殊人群效果
    4.4 免疫持久性
    4.5 疫苗安全性
        4.5.1 局部反应
        (1)PCV7和PCV13
        (2)PCV10
        (3)PPV23
        4.5.2 全身反应
        (1)PCV7和PCV13
        (2)PPV23
        4.5.3 上市后研究发现的罕见事件或安全性信号
        (1)热性惊厥风险
        (2)急性严重过敏反应
        (3)其他罕见事件
        4.5.4 不同疫苗比较
        (1)临床试验
        (2)上市后研究和Meta分析等
        4.5.5 不同疫苗同时接种
        4.5.6 PPV23复种
        4.5.7 特殊人群疫苗接种
        (1)器官移植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3)早产儿
        4.5.8 新疫苗
    4.6 成本效果
        4.6.1 PCV
        4.6.2 PPV23
5 WHO、ACIP和英国接种建议
    5.1 WHO接种建议[35]
    5.2 ACIP接种建议[393-397]
    5.3 英国接种建议[398,399]
        5.3.1 ≤2岁儿童PCV13免疫程序
65岁成年人'>5.3.2 ≥2岁高危人群和>65岁成年人
        5.3.3 高风险人群接种建议
6 中国接种PCV13和PPV23的建议[168,400-403]
    6.1 接种对象
        6.1.1 PCV13
        6.1.2 PPV23
    6.2 接种程序
        6.2.1 PCV13
        6.2.2 PPV23
    6.3 接种途径和剂量
        6.3.1 PCV13
        6.3.2 PPV23
    6.4 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
    6.5 不同厂家产品的替换使用
7 非疫苗预防措施
8 后续有待研究的相关问题
    8.1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8.2 致病机制
    8.3 致病起始年龄人群的差异
    8.4 致病菌血清型谱分布随年龄的变化
    8.5 抗生素耐药随着年龄、地理区域等变化
    8.6 预防带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8.7 疫苗应用后非疫苗血清型成为优势菌株的潜力
    8.9 抗体持久性与发病的关系
    8.10 理想的肺炎球菌疫苗
    8.11 结合蛋白与含有同类蛋白疫苗间的影响
    8.12 PPV23接种率的提高
    8.13 中国PCV13适应症人群
    8.14 中国PPV23上市后说明书涉及的问题
    8.15 中国PD疾病负担
    8.16 中国肺炎球菌疫苗应用成本效益

(5)城市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布与来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二恶英类化合物和多溴联苯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2.1. 氯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2.2. 多氯联苯
        1.2.3. 溴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2.4. 多溴联苯醚
    1.3.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和多溴联苯醚的主要来源
        1.3.1. 氯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3.2. 多氯联苯
        1.3.3. 溴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3.4. 多溴联苯醚
    1.4.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被动采样技术在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1.4.2.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溯源研究
        1.4.3.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估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工作
        2.2.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A)样品采集
        2.2.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样品采集
        2.2.3.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大气、沉积物样品采集
    2.3. 研究方法
        2.3.1. 设备与材料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仪器分析
        2.3.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4. 二恶英类化合物环境暴露健康风险评估
        2.4.1. 二恶英类化合物人体暴露量评估模型
        2.4.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统计分析
        2.5.2. 污染物来源解析
第3章 样品中PCDD/Fs、PBDD/Fs、PBDEs和 PCBs同步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PBDDs/Fs分析方法概述
        3.1.1. PBDDs/Fs前处理净化方法概述
        3.1.2. PBDD/Fs仪器分析方法研究
    3.2. 仪器分析方法确定
        3.2.1. 仪器分析参数
        3.2.2. PBDD/Fs气相色谱分离条件
        3.2.3. PBDD/Fs相对响应因子、定量范围以及仪器检出限
    3.3. PBDD/Fs前处理方法确认
        3.3.1. 样品的萃取
        3.3.2. 样品的净化和分离
        3.3.3. 前处理和净化流程总结
第4章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解析
    4.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1.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含量
        4.1.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异构体组成
        4.1.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来源解析
    4.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dl-PCB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2.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dl-PCBs的含量
        4.2.2. 上海城市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Bs的异构体组成
        4.2.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Bs的来源解析
    4.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3.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含量
        4.3.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异构体组成
        4.3.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来源解析
    4.4.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4.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含量
        4.4.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异构体组成
        4.4.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来源解析
第5章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解析
    5.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主动采样)
        5.1.1.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含量
        5.1.2.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异构体组成
        5.1.3.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来源解析
    5.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污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5.2.1. 上海MSWI A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含量
        5.2.2. 上海MSWI A周边环境大气中(被动采样)PCDD/Fs同系物特征
        5.2.3. 上海MSWI A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来源解析
    5.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5.3.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含量
        5.3.2.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异构体组成
        5.3.3.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来源解析
    5.4.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5.4.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含量
        5.4.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异构体组成
        5.4.3. 上海城市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来源解析
    5.5. 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5.5.1.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含量
        5.5.2.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异构体组成
        5.5.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来源解析
第6章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解析
    6.1.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6.1.1.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PCDD/Fs的的含量
        6.1.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CDD/Fs异构体特征
        6.1.3.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大气中PCDD/Fs来源分析
    6.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6.2.1.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含量
        6.2.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dl-PCBs异构体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6.3.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BDE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6.3.1.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BDEs的含量
        6.3.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BDEs异构体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6.4.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第7章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人群暴露风险
    7.1.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含量水平汇总
    7.2.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土壤/灰尘接触摄入暴露评估
    7.3.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呼吸暴露评估
    7.4. 上海区域内人体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住宅室内环境和通风对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和中国住宅环境状况
    1.1.2 全球和中国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患病状况
1.2 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1.2.1 住宅常见环境暴露的儿童健康效应研究综述
    1.2.2 住宅通风的儿童健康效应研究综述
1.3 本论文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本论文的来源
    1.3.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论文相关研究项目的实施和数据分析方法
2.1 论文相关研究的实施
    2.1.1 横断面群组研究(问卷调查)的实施
    2.1.2 病例-对照研究(入室检测)的实施
2.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2.1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2.2.2 实测环境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2.3 环境暴露与儿童健康的关联分析模型
    2.3.1 Logistic回归模型
    2.3.2 风险比值比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上海地区儿童患病率变化趋势及疾病并发关系
3.1 上海地区儿童患病率现状
3.2 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3.2.1 哮喘患病率变化趋势
    3.2.2 鼻炎患病率变化趋势
    3.2.3 湿疹患病率变化趋势
3.3 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协同共存关系
    3.3.1 疾病协同共存关系评价指标及研究对象
    3.3.2 成长期疾病的协同共存关系
    3.3.3 现患疾病的协同共存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测的风险因素效应分析
4.1 问卷调查住宅环境的有效性评价
    4.1.1 问卷调查住宅建筑特性的有效性
    4.1.2 问卷调查室内潮湿表征的有效性
    4.1.3 问卷调查室内气味感知的有效性
4.2 基于问卷调查的住宅环境和潮湿表征暴露评价
    4.2.1 上海地区住宅建筑特性和居民生活习性现状
    4.2.2 室内潮湿表征与建筑特性和生活习性的关系
4.3 基于问卷调查的儿童疾病风险因素初步筛查
    4.3.1 住宅建筑特性与儿童疾病的关联
    4.3.2 早期护理及出生特性与儿童疾病的关联
    4.3.3 居民生活习性与儿童疾病的关联
    4.3.4 室内潮湿表征与儿童疾病的关联
4.4 问卷调查中自相关风险因素简化后的全因素效应分析
    4.4.1 自相关风险因素简化方法的提出
    4.4.2 自相关因素简化后的全因素效应分析
    4.4.3 自相关因素简化且考虑规避行为的全因素效应分析
4.5 基于入室检测的室内环境参数与儿童疾病的关联
    4.5.1 被测住宅总体分布及其建筑概况
    4.5.2 住宅内起居室和儿童卧室环境现状
    4.5.3 基于入室检测的儿童疾病总体概况
    4.5.4 室内温湿度与儿童疾病的关联
    4.5.5 室内常见环境暴露与儿童疾病的关联
4.6 本章小结
    4.6.1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
    4.6.2 入室检测的研究结果
    4.6.3 综合两阶段数据的研究结果 第五章 住宅通风及其与室内环境和儿童疾病的关联
5.1 基于CO_2的住宅全天通风量计算模型和方法
    5.1.1 基于CO_2日变化的住宅全天通风量计算模型
    5.1.2 住宅通风量计算方法
5.2 住宅通风的现场检测和定量分析
    5.2.1 现场检测的CO_2浓度现状分析
    5.2.2 住宅通风的定量分析
5.3 住宅通风与室内环境参数的关联
    5.3.1 住宅通风与室内潮湿表征的关系
    5.3.2 住宅通风与室内污染物的关系
5.4 住宅夜间和全天通风与儿童疾病的关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研究结论和创新点总结
    6.1.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6.1.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6.2 室内环境改进和儿童疾病预防建议
6.3 本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6.3.1 本论文的不足和局限
    6.3.2 本论文的后续研究方向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项目 致谢

(7)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及改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十八大和十二五规划对发展基本医疗服务的指导意义
        1.1.2 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1.2 基本医疗服务
        2.1.3 均等化
        2.1.4 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2.2 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2.2.1 基于庇古的福利最大化的理论分析
        2.2.2 基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分析
        2.2.3 基于底线公平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调研与现状分析
    3.1 上海市的基本状况
        3.1.1 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3.1.2 上海市的人口发展状况
    3.2 基本医疗服务的政策梳理
    3.3 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的调研状况
        3.3.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3.3.2 被调查者的主要状况
        3.3.3 调查小结
    3.4 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3.4.1 居民层面
        3.4.2 医疗机构层面
        3.4.3 政府层面
第四章 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与实证分析
    4.1 指标设计与相关系数原理
        4.1.1 指标设计与选取
        4.1.2 相关分析方法
    4.2 公平指标
        4.2.1 卫生机构床位数
        4.2.2 卫生机构数
        4.2.3 卫生技术人员数
        4.2.4 婴儿、新生儿及孕产妇死亡率
    4.3 效率指标
        4.3.1 门诊、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4.3.2 医生人均每天担负诊疗人次
        4.3.3 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与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4.4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4.4.1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原理
        4.4.2 原理应用与分析
    4.5 泰尔指数
        4.5.1 泰尔指数的原理及应用
        4.5.2 运算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因子分析模型与评析
    5.1 因子分析原理
    5.2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5.2.1 构建指标体系
        5.2.2 标准化处理
        5.2.3 相关系数矩阵
        5.2.4 运行结果分析
        5.2.5 模型修正
    5.3 结果评价
第六章 国内外模式和制度的比较研究
    6.1 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模式
        6.1.1 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模式发展史
        6.1.2 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模式内涵
        6.1.3 国民健康服务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6.2 瑞典的健康保险制度
        6.2.1 瑞典的健康保险制度发展史
        6.2.2 瑞典健康保险制度的内涵特点
        6.2.3 健康保险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6.3 澳大利亚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6.3.1 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史
        6.3.2 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内涵
        6.3.3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6.4 上海市的闵行模式
        6.4.1 闵行模式的内涵
        6.4.2 闵行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第七章 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三力合一”的改革模式
    7.1 增强政府层面的推力
        7.1.1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7.1.2 实施强制性全民医疗保险,实现人人皆保
        7.1.3 推进就诊模式改革,建立患者分流机制
        7.1.4 拓展多方筹资渠道,鼓励私人兴办医疗机构
    7.2 加大医疗机构层面的动力
        7.2.1 加速医院公益性转制,全面推进零差价,取消药品加成
        7.2.2 扩大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丰富基本医疗服务的内涵
        7.2.3 建立健全卫生技术人员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7.3 提升居民层面的引力
        7.3.1 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实现全民健康
        7.3.2 协调外来流动人员与本地居民的关系,促进社会融入
        7.3.3 做好群众监督工作,杜绝非法医疗行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一、海岸线变迁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自然环境
    二、农业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第五节 小结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一) 方志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1998-2011年中国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前言
1. 肠道病毒及肠道病毒71型概述
2. 分子病毒学研究背景及当前研究现况
3. EV71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材料和方法
1. HFMD的监测
2. 标本采集及运输
3. 标本处理
4. 标本中肠道病毒核酸检测
5. 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
6. 序列测定
7. GenBank来源序列的收集整理
8.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1. 中国大陆HFMD监测
2. 我国EV71分子流行病学(基于VP1区)
    2.1. 用于分析的VP1序列
    2.2. 我国EV71分子流行病学
    
2.2.1. 构建我国EV71亲缘性关系树
    
2.2.2. C4亚型EV71在我国的流行特征
    
2.2.3. C4亚型EV71在我国的起源和进化
    
2.2.4. 对我国C4的种群动态变化的推测
3. 我国EV71的基因组进化分析
    3.1. 用于分析的基因组序列
    3.2. 基于基因组序列的亲缘性分析
    
3.2.1. 非蛋白编码区
    
3.2.2. 结构蛋白编码区
    
3.2.3. 非结构蛋白编码区
    3.3. C4亚型毒株各基因序列差异分析
    3.4. 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曲线
    3.5. 各基因的选择位点分析 讨论
1. 对我国HFMD暴发应对的启示
    1.1. 低年龄组婴幼儿为开展HFMD控制的目标人群
    1.2. 对EV71感染的控制是我国HFMD暴发应对的关键
2. EV71在我国的流行状况
    2.1. C4亚型为我国流行EV71的优势基因型
    2.2. 2007年以来的HFMD大暴发是固有病毒引起的新发流行
    2.3. 关于我国新发EV71大流行原因的探讨
3. 我国C4亚型EV71的进化特征
    3.1. C4亚型毒株在我国持续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进化
    3.2. 基因重组在C4亚型毒株广泛存在
4. 展望 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来自Genb-k的VP1序列信息表
附表2. 来自Genb-k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表 与课题相关文章的发表

(10)上海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策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上海市甲肝免疫策略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一、上海基本情况
    二、资料来源和方法
    三、结果和分析
    四、小结和讨论
第三部分 甲肝免疫策略的效果评价
    一、大流行后上海市甲肝流行规律与疫情变迁
    二、0-30岁甲肝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部分 上海市甲肝免疫策略发展方向评价
    一、TOPSIS方法分析甲肝免疫策略效果
    二、甲肝发病率趋势分析
    三、甲肝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持久性的Meta分析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特色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发表文章
致谢

四、上海市宝山区1989~1999年人群白喉免疫水平监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12)
  • [2]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12)
  • [3]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Vaccine and Immunology Branch of the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1)
  • [4]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12)
  • [5]城市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布与来源解析研究[D]. 邓芸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1)
  • [6]住宅室内环境和通风对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影响研究[D]. 刘炜. 上海理工大学, 2017(06)
  • [7]上海市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及改革模式研究[D]. 蔡春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4(08)
  • [8]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9]1998-2011年中国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檀晓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10)
  • [10]上海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策略评价研究[D]. 朱奕奕. 复旦大学, 2012(12)

标签:;  ;  ;  ;  

上海市宝山区1989—1999年人群白喉免疫水平监测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