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内镜下下鼻甲缩小成形术(论文文献综述)
费永光,岑瑞祥[1](2021)在《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鼻内镜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在慢性肥厚性鼻炎中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耳鼻喉科的80例下鼻甲肥大且鼻部CT显示下鼻甲骨肥厚或下鼻甲骨高拱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进行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B组进行鼻内镜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术后鼻腔通气时间、黏膜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药物治疗时间和病情恢复时间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3个月,A组有效率97.5%,B组有效率87.5%;随访6个月时,A组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85%。随访3个月、6个月时,A组有效率显着高于B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显着优于鼻内镜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值得临床推广。
王晓忱[2](2021)在《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场数值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患者手术前后的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针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特征分析,客观量化手术前后鼻腔气体容积、气流速度、流量、压强、温度等数值的改变,分析研究鼻腔结构异常对鼻腔气流及颗粒弥散的影响;同时利用模拟手术方式对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后的鼻腔进行有限元分析。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鼻腔结构与功能相关性及其评价,以此评价手术疗效。方法:随机选取7例于我院行鼻中隔偏曲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的成年患者,通过术前及术后3-6周患者CBCT(Cone beam CT,锥形束CT)影像学资料,利用MIMICS 20.0软件对手术前后鼻腔气道进行三维重建,并选取1例患者影像学数据模拟建立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鼻腔气道模型,根据上述模型测量鼻腔气道总容积、总鼻道下部容积、中鼻道容积、嗅裂区容积及狭窄侧宽敞侧容积等模型数据;使用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光滑处理,利用A NSYS15.0软件对鼻腔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从中截取气流场内4个截面(鼻阈区,中鼻甲前端、偏曲处及后鼻孔),根据截面气流场数值变化进行数值分析,并计算鼻腔流量及鼻阻力,分析对比上述数据变化;模拟鼻腔吸入颗粒后,颗粒在鼻腔中的弥散及沉积状态,观察鼻中隔偏曲对颗粒沉积的影响;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算,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的正态性,用Levene检验验证方差一致性。对手术前后鼻腔气道总容积、总鼻道下部容积、中鼻道容积、嗅裂区容积、狭窄侧宽敞侧容积、鼻腔流量、鼻阻力、平均相对压强等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进行配对t检验,对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时差异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Shapiro-Wilk检验,除鼻阻力、狭窄侧阻力、宽敞侧阻力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外,余各项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使用配对t检验。行鼻中隔偏曲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患者术前鼻腔气道总容积、总鼻道下部容积分别为(18.37±2.62)及(11.38±1.27)cm3,术后分别为(20.51±3.30)及(13.40±2.42)cm3,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中鼻道容积、嗅裂区容积、狭窄侧容积、宽敞侧容积分别为(5.63±0.87)、(1.37±1.01)、(8.10±1.36)、(10.27±2.68)cm3,术后分别为(5.58±1.53)、(1.53±1.13)、(9.72±2.94)、(10.79±1.33)c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前总鼻道体积流量、鼻阻力、狭窄侧阻力分别为(24.5±3.49)ml?s-1、(1.15±0.92)k Pa/L·S-1、(2.61±2.16)k Pa/L·S-1,术后分别为(27.35±4.40)ml?s-1、(0.67±0.49)k Pa/L·S-1、(1.58±1.47)k Pa/L·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总鼻阻力数值接近正常成人鼻阻力参考范围。鼻中隔偏曲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鼻腔压力云图提示压力分布较前均匀,压强降高峰自术前的中鼻甲附近移至鼻阈区,术后相对总压强降降低至(16.96±8.19)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速度云图提示各层面平均速度均有所下降;术后鼻腔温度场分布趋于均匀,未出现明显地降低。模拟单纯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总鼻道容积较前增大至18.81cm3,总鼻道下部容积增大至11.55cm3,总鼻腔流量增大至25.08ml?s-1,鼻阻力却增大至0.66 k Pa/L·S-1,狭窄侧阻力及宽敞侧阻力较前同样升高,鼻腔各层面平均相对压强、平均速度较前均有提升。从颗粒沉积实验看,由于偏曲侧气道狭窄,导致颗粒在其中的弥散较宽敞侧受限;颗粒于宽敞侧主要沉积于鼻道中上部及下鼻甲头端,而狭窄侧还在偏曲最狭窄处附近沉积。结论:1.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鼻腔气体容积降低,气流量减少,鼻阻力增大,使得患者自主感觉鼻塞;2.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鼻腔气流量增加,鼻腔阻力减少,使得患者鼻塞症状得到改善;3.对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虽然可扩大鼻腔容积,但术后鼻阻力可能增大,且由于鼻腔解剖异常未彻底矫正,鼻塞易复发;4.鼻中隔偏曲可影响进入鼻腔的颗粒沉积分布及弥散方式,鼻中隔偏曲宽敞侧颗粒大部分沉积于鼻道中上部及下鼻甲头端,而狭窄侧颗粒还在偏曲狭窄处周围沉积;纠正鼻中隔偏曲及双下鼻甲肥大后两侧鼻腔颗粒沉积情况大致相同,均沉积于鼻道中上部及下鼻甲头端;5.数值模拟可对手术前后鼻腔流场进行分析,评估气流场特征的改变,评价手术疗效,其在研究鼻腔气流特征具有独特的优势。
罗腊红,刘志军,周小林[3](2021)在《不同手术方案对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腔愈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经不同手术方案干预后鼻腔愈合情况,旨在指导未来该类疾病手术方案的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5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此基础上联合鼻内镜下下鼻甲成形术方案治疗的26例纳入对照组,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鼻塞症状主观感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和鼻腔间隙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95.83%vs.88.46%),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鼻腔间隙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5.12±0.75)、(2.02±0.42)分]低于对照组[(7.12±0.95)、(4.20±0.48)分],鼻腔间隙[(3.68±0.27)、(3.83±0.32) mm]大于对照组[(2.12±0.16)、(3.03±0.2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8.33%vs.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接受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更利于促进患者各主要症状更好更快改善,临床疗效满意,患者鼻腔间隙改善,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
叶旻斐[4](2019)在《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的CT分析》文中提出选取120例鼻窦冠状位CT为研究材料,对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进行观察分析,期望能为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提供理论依据。该实验分3组,其中鼻中隔偏曲组42例、鼻中隔无偏曲组49例、手术组29例。选下鼻甲中前部的3个CT层面,在CT片上直接勾画双侧下鼻甲骨角度及面积,计算机自动生成测量数值,再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存在肥大的同时还存在下鼻甲骨角度变大,偏曲对侧下鼻甲肥大和角度变大共同影响鼻腔通气功能。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肥大患者用下鼻甲压榨骨折外移术能达到下鼻甲减容及缩小下鼻甲骨角度目的,从而改善鼻腔通气功能。
任雪燕[5](2019)在《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于我科住院的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在行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的同时,行双侧鼻后神经切断术;对照组未行鼻后神经切断术。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月、6月、12月,通过术后与术前比较和两组之间比较,以症状评分和体征评分的变化评价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够3个月的有5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术后随访时间够6个月的有3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术后随访时间够12个月的有2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1.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鼻部症状术后较术前均显着改善;两组间鼻部症状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月、6月、12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鼻部症状改善更显着。2.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症状总分(鼻部症状评分+眼部症状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显着改善;两组间症状总分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月、6月、1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症状总分改善更明显。3.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哮喘症状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术前与术后的哮喘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哮喘控制情况、术腔黏膜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4.观察组术后3月、6月、12月总体症状改善率均为100%,对照组术后3月无效2例(2/25,8%),术后6月无效1例(1/16,6%),术后12月总体症状改善率为100%(10/10);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症状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5.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3/16,19%)术后6月停用鼻炎控制药物,有2例(2/10,20%)术后12月停用鼻炎控制药物,对照组无停药者。6.5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活动性鼻出血、鼻腔粘连、息肉复发、咽干等并发症,仅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2/16,13%)行鼻后神经切断术后出现软腭麻木,但于术后6月内恢复。结论: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操作简便,微创伤,短期疗效确切,鼻部症状改善明显。
王会宾,李晓慧,张廷录,张卫东,孙雪峰[6](2017)在《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式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鼻内窥镜下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鼻内窥镜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观察组采用鼻内窥镜下鼻甲成形术。观察并记录2组临床疗效、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情况(渗血时间、渗血量)、黏膜恢复时间、恢复通气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干痂存留时间、愈合时间、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渗血时间、黏膜恢复时间、恢复通气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干痂存留时间、痊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渗血量、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确切,具有高效、出血量少、并发症低、患者恢复快的优点,可作为处理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首选术式。
张亚龙,王建武,周晓健,饶青,陆丽娟[7](2017)在《鼻内镜下两种不同下鼻甲成形方法在鼻腔扩容术中的应用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鼻腔扩容术中鼻内镜下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观察比较本院从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鼻内镜下行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31例(A组)、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29例(B组)两组病例术程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疗效等方面。结果术程A组明显大于B组(P<0.01);出血量A组大于B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近远期疗效A组优于B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虽然术程较长,出血量较多,但创面愈合时间短,而且能够在更好地保留下鼻甲黏膜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恢复下鼻甲的正常形态,具有并发症少,近、远期疗效好等优点,符合微创外科的要求,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段红英[8](2017)在《黏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文中提出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药物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往往疗效不佳,需行手术治疗,临床上对于下鼻甲的处理方法争议已久,以下鼻甲骨性肥大为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术式选择目前无统一标准。2008年6月至2014年8月我科采用鼻内镜下粘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8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张勇,胡伟鹏[9](2015)在《鼻内镜下部分切除下鼻甲骨及骨折外移术联合治疗鼻甲骨增生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部分切除下鼻甲骨联合骨折外移术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探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鼻甲骨增生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试验组在实施鼻内镜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的基础上加用骨折外移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8%,试验组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甲骨增生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进行鼻内镜下鼻甲骨部分切除联合骨折外移术,创伤小且并发症少,值得应用推广。
刘斌,胡国勤,刘诗敏,王琴,孙晓飞[10](2015)在《三种不同下鼻甲成形术在鼻内镜术中的应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三种下鼻甲成形术的应用治疗效果,根据个性化特点,选择合适的下鼻甲手术处理方式。方法 130例确诊的慢性鼻炎患者,其中女性88例,男性42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2.1岁。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直视下,根据临床症状和鼻窦CT检查的不同,分别对确诊患者进行了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黏骨膜下部分切除术,并对三种下鼻甲成形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种不同下鼻甲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经36个月随访观察,所有患者鼻塞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显效117例(90%),有效13例(10%),无效0例。术后创面光滑平整,无结痂和黏连,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种术式的下鼻甲成形术均是治疗慢性鼻炎的有效方法。这三种下鼻甲成形术均具有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更加符合鼻腔生理功能。
二、鼻内镜下下鼻甲缩小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内镜下下鼻甲缩小成形术(论文提纲范文)
(1)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
2.2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2.3 手术疗效的评价 |
3 讨 论 |
(2)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场数值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鼻腔三维气道重建 |
2.4 三维模型图像处理 |
2.5 ANSYS数值模拟 |
2.6 设定边界条件 |
2.7 场的剖分分析 |
2.8 颗粒沉积模型 |
2.9 统计计算 |
结果 |
1.手术前后鼻腔气体容积比较 |
2.手术前后鼻腔各部分体积流量及鼻阻力变化 |
3.手术前后鼻腔气流相对压强变化 |
4.手术前后鼻腔气流速度及速度矢量变化 |
5.手术前后鼻腔气流温度变化 |
6.模拟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手术前后变化 |
7.手术前后吸气相鼻腔颗粒沉积变化 |
讨论 |
1.通过CBCT影像学资料建立三维重建模型的优势 |
2.鼻中隔偏曲合并双下鼻甲肥大患者鼻腔气流场特点 |
3.数值模拟评价鼻中隔偏曲合并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
4.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对鼻腔气流场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腔结构异常性疾病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不同手术方案对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腔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线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
1.3.2 鼻内镜下下鼻甲成形术 |
1.3.3 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 |
1.4 评价指标 |
1.4.1 临床疗效 |
1.4.2 鼻塞症状主观感觉、鼻腔间隙 |
1.4.3 术后并发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不同时点鼻塞症状主观感觉、鼻腔间隙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4 结论 |
(5)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浅谈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进展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式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症状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1纳入标准: |
1.3.2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对照组 |
1.4.2观察组: |
1.5观察指标 |
1.6 疗效判断标准[6, 7] |
1.7 VAS评分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术中情况比较 |
2.3 2组术后情况比较 |
2.4 2组黏膜恢复时间、恢复通气时间比较 |
2.5 2组创面愈合时间、干痂存留时间、痊愈时间比较 |
2.6 2组VAS评分比较 |
2.7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鼻内镜下两种不同下鼻甲成形方法在鼻腔扩容术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A组手术方法: |
1.2.2 B组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8)黏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9)鼻内镜下部分切除下鼻甲骨及骨折外移术联合治疗鼻甲骨增生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10)三种不同下鼻甲成形术在鼻内镜术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
1.2.2 下鼻甲黏骨膜下部分切除术 |
1.2.3 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 |
1.3 术后处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鼻内镜下下鼻甲缩小成形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分析[J]. 费永光,岑瑞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06)
- [2]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场数值模型研究[D]. 王晓忱.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手术方案对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腔愈合的影响[J]. 罗腊红,刘志军,周小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03)
- [4]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的CT分析[J]. 叶旻斐. 武夷学院学报, 2019(09)
- [5]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任雪燕.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式疗效观察[J]. 王会宾,李晓慧,张廷录,张卫东,孙雪峰. 河北医药, 2017(14)
- [7]鼻内镜下两种不同下鼻甲成形方法在鼻腔扩容术中的应用体会[J]. 张亚龙,王建武,周晓健,饶青,陆丽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18)
- [8]黏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J]. 段红英.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03)
- [9]鼻内镜下部分切除下鼻甲骨及骨折外移术联合治疗鼻甲骨增生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评价[J]. 张勇,胡伟鹏.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9)
- [10]三种不同下鼻甲成形术在鼻内镜术中的应用探讨[J]. 刘斌,胡国勤,刘诗敏,王琴,孙晓飞. 安徽医药,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