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GDC栓塞术后出血后梗死的原因及预防

脑动脉瘤GDC栓塞术后出血后梗死的原因及预防

一、脑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出血术后梗塞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陈毅斌[1](2020)在《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s,ACoAA)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大约占20%。动脉瘤首次破裂的死亡率为40%,再次破裂死亡率达80%。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闭塞动脉瘤,以防止再破裂出血。但无论是夹闭手术还是介入栓塞,患者的治疗预后差异较大。因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多变的病情和动脉瘤复杂的解剖特征,影响治疗预后的混杂因素多,评估其与预后的关联强度较为困难。本研究收集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究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通过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数据。数据处理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上进行。分组为1999年~2008年与2009年~2018年两个手术组、2009年~2018年手术组与介入组。首先比较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情况,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定量、等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或秩和检验,分析两个手术组之间的预后差异及2009年~2018年手术组与介入组的预后差异。然后根据GOS评分,将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将组间有差异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最后将相关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99年~2008年手术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为32.7%,2009年~2018年手术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降低为21.3%,且2009年~2018年手术组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梗塞率均较低(P<0.05)。2009年~2018年手术组与介入组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动脉瘤形态4项因素对治疗预后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治疗时期、动脉瘤大小、动脉瘤指向、术中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梗塞、术后脑积水及术后脑出血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塞、术后脑出血在不同预后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2009年~2018年通过夹闭手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较1999年~2008年明显改善。2009年~2018年夹闭手术组与介入栓塞组患者的预后无显着差异。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治疗时期、动脉瘤大小、动脉瘤指向、术中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梗塞、术后脑积水及术后脑出血均是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塞、术后脑出血是影响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候长凯[2](2019)在《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目的:通过收集全国多家医疗中心的神经外科中脑动脉瘤数据,完成中国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推广脑动脉瘤专病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为我国脑动脉瘤的诊疗现状的研究提供真实、有效、便捷的数据平台。为发现我国脑动脉瘤敏感基因提供大数据样本。方法:采用SQL Server模式框架,通过不同的编程语言,利用云端服务器的便捷、安全、高效,结合临床脑血管病的专业知识,建设出多维度、高保真性、方便快捷的云端数据库。结果:云端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已建设完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共有29家单位参与共建,分布于10个省市,其中大部分是省市级三级甲等医院,覆盖人口超过1.0亿。共收集1000余例合格病例,涵盖脑动脉瘤常规治疗病例和非常规动脉瘤病例。共收集脑动脉瘤患者的血液标本400余例。结论:通过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设合理、安全、有效的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是可行的。脑动脉瘤数据库的使用为脑动脉瘤的诊疗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多中心的数据库平台凭借其分布地区广、覆盖人群量大的优点相对于常规的单病种、单中心数据库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挖掘使用。第二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分析和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疗效的影响因素,对前交通动脉瘤临床诊疗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方法:对中国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中合格的前交通动脉瘤病例进行即时总结,共选择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3家三级甲等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187例。并对其年龄、既往病史、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以出院时m RS评分量表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187名患者中男95人,女92人,平均年龄54.73±11.835岁,平均住院时长20.99±20.869。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5,OR=1.062)、治疗方式(P<0.05)、CT Fisher分级(P<0.05,OR=3.827)、PAASH评分(P<0.05,OR=48.005)、术后并发症(P<0.05,OR=15.580)对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治疗方式、入院时CT Fisher分级、入院时PAASH评分及住院期间是否存在并发症与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有显着关系;2、显微手术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的短期疗效无差异,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3、保守治疗较两种手术治疗的疗效均更差;4、神经外科病床数>200组较≤50组有更好的疗效。

孟文博[3](2019)在《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急性期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显微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瘤的疗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为患者及医生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诊断为破裂后交通动脉瘤,并且在72小时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8例,分为两组(开颅夹闭组28例、介入栓塞术20例),记录他们的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查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手术日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有无残留,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日期,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分,出院3月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出院时采用GOS对患者预后评分;开颅夹闭组共28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4-5分)22人,恢复不良(GOS评分1-3分)6人;介入栓塞组共20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4-5分)17人,恢复不良(GOS评分1-3分)3人,(P=0.176)两组患者出院时恢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开颅手术组,介入栓塞组手术用时少(介入组vs手术组,191.5min vs 243.1min,P<0.05)、住院时间短(介入组vs手术组,16.8d vs 33.9d,P<0.05),但住院费用高(介入组vs手术组,188010.3¥vs70547.9¥,P<0.05)。介入组和手术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65)。两组相比手术后瘤颈残余率无统计学差异(P=0.294)。结论: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均能有效治疗急性期破裂后交通动脉瘤。与开颅夹闭组相比,介入栓塞组手术用时少、住院时间短,但住院费用高。开颅夹闭组住院时间长、费用低,手术用时长。两组手术的术后瘤颈残余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孙许林[4](2018)在《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方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并对两种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我们选择自1997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1720例,其中来源于后循环动脉的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rtery)病人38例占2.2%,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35例,未破裂3例,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对这35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时机、手术入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予处理和分析。我们选择自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以介入血管内治疗为治疗方式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45例,针对患者术前状况、住院时间、治疗时间、手术时机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显微手术治疗38例患者发现41个动脉瘤,成功夹闭40个,1个因瘤腔内完全形成血栓无法夹闭,术中分离时,10个发生破裂,31个未发生破裂。术后随访并利用GOS评级,38例患者中33例治愈,Ⅲ级自理3例,2例因脑水肿而死亡。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动脉瘤有38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手术效果满意。血管内治疗45例患者中,38例治愈,4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死亡2例,重残1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因其部位深在,显露困难,手术空间有限,巨型和大型动脉瘤比率高,邻近脑干和颅神经等原因,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位置深在,显露困难,年龄大,身体差、Hunt-Hess分级高,手术耐受不佳的患者血管内治疗优选考虑的手术方式;对于位置表浅,较易显露,形态不规则或需要血管搭桥,脑内血肿有占位效应需要清除血肿等情况显微手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郭庆东,刘伟,蒋晓帆,李兵,林伟,胡世颉[5](2017)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206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开颅手术夹闭组和介入栓塞治疗组各有103例。开颅手术夹闭组采用常规非介入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组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比较两组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术后72小时再出血发生率、术后梗塞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介入栓塞治疗组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开颅手术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开颅手术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术后72小时再出血发生率、术后梗塞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开颅手术夹闭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显着差异,治疗后介入栓塞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开颅手术夹闭组。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操作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罗琨祥[6](2015)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单中心434例病例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其预后、手术并发症、动脉瘤残留、复发率,并对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434例。据手术方式分为动脉瘤瘤颈夹闭组(178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256例)。分析其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特征、血管痉挛情况、手术并发症、动脉瘤闭塞程度、去骨瓣减压率、脑积水发生率、出院时临床评估、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等。对可能影响动脉瘤夹闭及栓塞效果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出院时开颅夹闭组预后良好124例(69.66%),预后不良54例(30.33%),死亡7例(3.93%);术后发生脑积水45例(25.28%)。动脉瘤残留10例(5.61%),术后再出血1例(0.74%),3例动脉瘤复发(2.22%)。介入栓塞组临床评估良好180例(70.31%),预后不良76例(29.69%),死亡8例(3.13%);非致密栓塞47例(18.35%),术后发生脑积水79例(30.85%);术后再出血10例(7.52%),动脉瘤复发42例(31.57%)。开颅夹闭组与介入栓塞组预后GOS无差别(P=0.884)。Hunt-Hess分级对患者GOS预后有显着影响(P=0.000)。手术夹闭组术后再出血、动脉瘤残留、动脉瘤复发及脑积水发生率均较介入栓塞组低。两组共行去骨瓣减压44例,GOS组间、Hunt-Hess分级组间、Fisher分级组间行去骨瓣减压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行开颅夹闭术后造影或CTA显示:达到完全夹闭程度的动脉瘤168枚(94.38%),手术夹闭组术后3-6个月共随访到135例,术后动脉瘤残留10例中有1例再出血(死亡),3例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脑萎缩(P=0.899),动脉瘤的大小(P=0.156),动脉瘤部位(P=0.210),瘤颈特征(P=0.971),瘤颈穿支血管(P=0.23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P=0.990),术中破裂(P=0.729),使用多枚永久动脉瘤夹(P=0.577)不是动脉瘤夹闭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分级(P=0.0091)、脑脊液引流(P=0.0103)、术中临时阻断技术(P<0.0001),术中荧光造影(P=0.0363)是颅内动脉瘤达到完全夹闭的独立影响因素。介入栓塞组术后即刻造影达致密栓塞的动脉瘤217枚(82.19%),非致密栓塞47枚(17.8%)。术后3-6个月随访到133例,其中致密栓塞86例中动脉瘤复发3例,无再出血病例。非致密栓塞47例全部获得随访,动脉瘤复发39例,8例进一步血栓形成,术后再出血10例(7.52%)。单因素分析动脉瘤部位(P=0.114),血管痉挛(P=0.283),术中动脉瘤破裂(P=0.664),瘤颈特征(P=0.835),Hunt-Hess分级(P=0.106)不是动脉瘤致密栓塞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动脉瘤(P<0.001)、囊性动脉瘤(P=0.0003)、支架辅助栓塞(P=0.0046)是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两种治疗方式均有效的治疗颅内动脉瘤。两组间GOS预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对所有的临床和形态学因素均应考虑,针对患者个性化治疗。2.手术夹闭组术后再出血、瘤颈残留、动脉瘤再通及脑积水发生率均较介入栓塞组低。3.在Hunt-Hess I-III级患者中,GOS预后均较好,在Hunt-HessIV-V级患者中GOS预后均较差。Hunt-Hess高分级常合并Fisher高分级,合并脑内较大血肿(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1)时,需行去骨瓣加压或结合脑脊液外引流。4.患者脑萎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瘤颈特征、瘤颈有无穿支、术中破裂与动脉瘤夹闭效果无直接影响;Fisher分级、脑脊液引流、术中临时阻断技术、术中荧光造影是颅内动脉瘤达到完全夹闭的独立影响因素。清除血肿、通畅脑脊液引流、术中临时阻断技术及荧光造影有利于动脉瘤完全夹闭。5.动脉瘤位置、瘤颈特征、血管痉挛、术中破裂、Hunt-Hess分级与动脉瘤栓塞程度无关;动脉瘤形态、动脉瘤大小以及栓塞治疗方式是动脉瘤致密栓塞的独立影响因素。囊性动脉瘤、小型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有助于达到动脉瘤的致密栓塞。

杨永林[7](2016)在《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目的:我们通过对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我们对以下数据进行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结果、手术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等。结果: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21例,其中血管内治疗的11例患者。其中女性7人,男性4人,平均年龄:61岁。4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例患者有冠心病病史,1例患者曾因阑尾炎在10年前行阑尾切除病史。4例患者存在动眼神经麻痹症状。Hunt-Hess分级:6例患者为Ⅰ级,4例患者为Ⅱ级,1例患者为Ⅲ级。Fisher分级,其中Ⅱ级8例,Ⅲ级3例。行DSA检查,按照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大小分类:1例为小型动脉瘤,10例为中型动脉瘤;按照动脉瘤的瘤颈分类:10例为窄颈动脉瘤,1例为宽颈动脉瘤;按照位置分类:9例位于第1段,1例位于第2段,1例位于第3段。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Raymond分级,完全栓塞9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其中10例患者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1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全部病人GOS预后评分为5分。结论:1.血管内治疗因为其较低的手术并发症和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可作为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手段。2.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大多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治疗过程中需要确保后交通动脉的通畅。3.当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同侧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对介入路径的合理化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第二部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目的:我们通过对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我们对以下数据进行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结果、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的临床评估、以及影像学结果和临床随访结果等。结果: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21例,其中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其中女性7人,男性3人,平均年龄:59.9岁。3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2例患者有冠心病病史,4例患者有吸烟史,1例患者曾因胫骨骨折在5年前行手术史。有动眼神经麻痹症状者3例。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3例。Fisher分级:其中Ⅱ级7例,Ⅲ级3例。行DSA检查,发现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按照大小分类:2例为小型动脉瘤,8例为中型动脉瘤;按照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处于的位置分类:9例位于第1段,1例位于第2段。全部病人GOS预后评分为5分。结论:1.显微手术治疗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2.根据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动脉瘤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陈飞燕[8](2012)在《可控性电栓电解弹簧圈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了46例可控性电栓电解弹簧圈(GDC)栓塞脑动脉瘤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精心准备及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生脑血管意外,及时与医生联系并予以处理;发生脑动脉瘤破裂时,尽早做好急诊外科手术准备;做好穿刺伤口及肢体的护理等,避免和及早发现并发症。有利于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陈鑫璞[9](2010)在《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总体疗效,动脉瘤影像随访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防治;比较单纯弹簧圈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囊性破裂动脉瘤的复发率、手术并发症率;比较不同栓塞时机对并发症率、动脉瘤栓塞程度及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长海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治疗时机、术前Hunt-hess分级、手术策略、手术并发症、术后栓塞程度、患者mRS评分、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由SPSS 18.0统计软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χ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1.破裂动脉瘤患者共908例,其中女性487例(53.6%),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年龄52.1岁。治疗935枚颅内动脉瘤,前循环动脉瘤830枚(88.8%),后循环动脉瘤105枚(11.2%)。夹层或梭形动脉瘤104枚(11.1%),宽颈动脉瘤341枚。术后即刻动脉瘤致密469枚(50.1%),瘤颈残留252例(26.9%),大部栓塞214例(22.8%)。手术相关并发症89例,发生率为9.8%,致残率为1.1%,致死率0.6%,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0例(3.3%),发生血栓事件39例(4.3%),弹簧圈移位16例,其中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13例(1.4%),弹簧圈逃逸3例(0.33%),动脉壁夹层4例(0.44%)。术后早期再出血26例(2.9%)。出院时预后良好(MRS,0-2分)818例(90.1%),预后不良(MRS,3-6分)90例(9.9%),其中致残(MRS,3-5分)39例(4.3%),死亡(MRS,6分)51例,死亡率为5.6%,其中29例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造影随访397例408个动脉瘤(43.6%),造影随访结果:275(67.4%)例显示栓塞情况稳定;82例(20.1%)显示再通,51例(12.5%)显示血栓形成。大部栓塞组再通率高(P=0.000),随访时间1个月到10年,平均16.23个月。临床随访603例,随访1个月-10年,平均36个月,出院时预后良好(MRS,0-2分)559例(92.7%),预后不良(MRS,3-6分)44例(7.3%),其中7例死亡,死亡率为1.2%,再出血3例(0.5%),死亡1例(0.2%)。性别(P=0.000)、治疗时机(P=0.000)、动脉瘤部位(P=0.022)及动脉瘤的栓塞程度(P=0.000)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的部位(P=0.002)、动脉瘤是否宽颈(P=0.000)及动脉瘤的栓塞程度(P=0.000)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P=0.000)、术前临床状况(0.007)动脉瘤的部位(P=0.002)、动脉瘤性质(P=0.000)、瘤周血肿(P=0.012)及术后抗凝治疗(P=0.000)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647例674枚囊性动脉瘤,采用支架技术治疗147枚囊性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单纯栓塞组:动脉瘤致密栓塞391枚(58.0%),瘤颈残留171枚(25.4%),大部栓塞112枚(16.6%);支架辅助栓塞组:动脉瘤致密栓塞63枚(42.4%),瘤颈残留37枚(25.3%),大部栓塞47枚(32.3%)。单纯栓塞组造影随访217枚(32.2%)动脉瘤,53例(24.4%)显示再通,进一步闭塞5例(2.3%);支架辅助栓塞组造影随访80枚(54.5%)动脉瘤,再通11例(13.8%),进一步闭塞35例(43.8%)。支架组再通率低(P=0.045),支架组闭塞率高(P=0.000)。单纯栓塞组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1人,发生率为6.3%,致残5例(0.8%),致死3例(0.5%)。支架辅助栓塞组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5人,发生率为10.2%,致残2例(1.4%),致死3例(2.0%)。两组并发症率比较(P=0.098),死亡率比较(P=0.227),无统计学差异。3.栓塞时机0-3天组371例(44.1%),4-10天组241例(28.6%),>10天组229例(27.2%),三组间hunt-hess分级4-5级分别为27例(7.3%)、18例(7.5%)、16例(7.0%),P=0.971。动脉瘤致密栓塞率1-3天组185例(49.9%),4-10天组132例(54.8%),>10天组116例(50.7%),三组间比较,P=0.474。发生并发症1-3天组44例(11.9%),4-10天组22例(9.1%),>10天组27例(11.8%),组间比较,P=0.539。治疗时机1-3天组预后良好236例(90.6%),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15例(4.0%);死亡20例(5.4%)。4-10天组预后良好214例(88.8%),预后不良12例(5.0%),死亡15例(6.2%)。>10天组预后良好202例(88.2%),预后不良11例(4.8%),死亡16例(7.0%)。组间致残率比较,P=0.849;死亡率比较,P=0.7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仍存在着术后长期稳定性低、术后动脉瘤再通率高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影像学随访,动脉瘤大部栓塞的病人再通率最高。对再通的动脉瘤进行再治疗是安全的,并发症率较低;血管内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不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各异,但都与动脉瘤的形态或性质(宽颈、大型、梭形、夹层及假性动脉瘤)有关,根据动脉瘤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率。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的再通率低,并发症率及致死率稍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的血管内栓塞时机,手术并发症率无统计学差异,对动脉瘤初次栓塞程度没有影响,为预防再次出血,对破裂动脉瘤应尽早治疗。

朱培欣,卢占兴,夏国强,李爱国,郑文权,陈新晖,沈琳[10](2010)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应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和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M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48例患者,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55枚,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8枚,前交通动脉瘤15枚,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2枚,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枚,其他部位动脉瘤5枚,静脉全麻及肝素化后,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股动脉插管,经微导管内途径将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诱发血栓形成并最终使动脉瘤闭塞,同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果栓塞55枚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41枚完全致密栓塞,14枚动脉瘤体栓塞90%~95%。48例患者,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无术中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3年内追踪45例,41例痊愈,3例残余瘤体、瘤颈扩大,1例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GDC、MDC可有效地闭塞脑动脉瘤,是一种疗效可靠、微创、安全并且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二、脑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出血术后梗塞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出血术后梗塞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结果
讨论
    1. 手术与介入的预后差异及选择
    2. 术前Hunt-Hess分级与预后关系分析
    3. 术后脑梗塞与预后关系分析
    4. 术后脑出血与预后关系分析
    5. 预后情况判别的指标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2)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临床资料数据库
        1.2.2 随访资料数据库
        1.2.3 远程协作功能
        1.2.4 生物学标本数据库
        1.2.5 CMAD数据库管理模式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统计结果
    2.3 讨论
        2.3.1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术前相关因素
        2.3.2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治疗方式
        2.3.3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
        2.3.4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就诊医院
        2.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脑动脉瘤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急性期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动脉瘤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结果
    1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
    2 影像学随访复查结果
    3 术后并发症
    4 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
显微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1.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2.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1、2 交界处)
    3.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2、3 交界处)
    4.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起始处)
    5.左侧前下动脉瘤(中段)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病例1: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
    病例2: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栓塞治疗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
    2.2 术后72小时再出血发生率、术后梗塞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
    2.3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相比较
    2.4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 讨论

(6)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单中心434例病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病例收集
2.研究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动脉瘤闭塞效果
    3.3 出院时的临床评估
    3.4 影像学随访结果
    3.5 统计分析
4.相关定义
5.讨论
    5.1 两种手术方式预后比较
    5.2 去骨瓣减压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性
    5.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
    5.4 动脉瘤完全夹闭的意义
    5.5 影响烦内动脉瘤夹闭效果的因素
    5.6 动脉瘤夹闭效果的改善策略
    5.7 动脉瘤致密栓塞的意义
    5.8 影响烦内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因素
    5.9 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的改善策略
6.本研究的局限性
7.结论
8.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的纳入标准
        1.1.3 病例的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病例数据的方法
        1.2.2 数据内容
        1.2.2.1 患者的既往病史和一般情况
        1.2.2.2 临床表现
        1.2.2.3 影像学资料
        1.2.2.4 动脉瘤的分类
        1.2.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栓塞程度的评价
        1.2.4 并发症
        1.2.5 预后和随访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既往病史
        2.3 症状和体征
        2.4 影像学结果
        2.5 血管内治疗的时间
        2.6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评价
        2.7 临床结果
        2.8 随访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病因
        3.2 学界对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研究现状
        3.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3.4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的纳入标准
        1.1.3 病例的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病例数据的方法
        1.2.2 数据内容
        1.2.2.1 患者的既往病史和一般情况
        1.2.2.2 临床表现
        1.2.2.3 影像学资料
        1.2.2.4 动脉瘤的分类
        1.2.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术中评价
        1.2.4 并发症
        1.2.5 预后和随访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既往病史
        2.3 症状和体征
        2.4 影像学结果
        2.5 显微手术治疗的时间
        2.6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评价
        2.7 临床结果
        2.8 随访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解剖
        3.2 后交通动脉池与临近蛛网膜结构
        3.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可控性电栓电解弹簧圈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结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1) 脑动脉瘤急性破裂者, 术前应遵医嘱适当给予降颅压、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如应用微泵以2.
        2.1.2 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由于GDC介入治疗脑动脉瘤还是一
    2.2 术中护理
        2.2.1 协助患者仰卧于导管床上, 妥善固定四肢及尿袋。建立静脉通路, 应用浅静脉血管留置针, 注意避开导管插入肢体。
        2.2.2 连接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及呼吸等
        2.2.3 术中随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 观察有无造影剂的不良反应;
        2.2.4 保持加压输液袋的压力, 以保证导管内生理盐水的持续输
    2.3 术后护理
        2.3.1 穿刺伤口和肢体的护理:
        2.3.2 术后24h内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患者的意识、瞳
        2.3.3 遵医嘱应用脱水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防治脑水肿, 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2.3.4 术后常规应用扩血管药物尼莫通防止脑血管痉挛时, 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 血压过低时应暂停使用。
    2.4 并发症护理
3 小结

(9)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疗效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症及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栓塞囊性破裂动脉瘤的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不同栓塞时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脑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出血术后梗塞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陈毅斌. 苏州大学, 2020(02)
  • [2]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 候长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急性期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D]. 孟文博.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D]. 孙许林. 青岛大学, 2018(02)
  • [5]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A]. 郭庆东,刘伟,蒋晓帆,李兵,林伟,胡世颉. 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 2017
  • [6]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单中心434例病例回顾性分析[D]. 罗琨祥.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1)
  • [7]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D]. 杨永林. 青岛大学, 2016(02)
  • [8]可控性电栓电解弹簧圈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护理[J]. 陈飞燕.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2(01)
  • [9]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研究[D]. 陈鑫璞.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10]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 朱培欣,卢占兴,夏国强,李爱国,郑文权,陈新晖,沈琳. 当代医学, 2010(05)

标签:;  ;  ;  ;  

脑动脉瘤GDC栓塞术后出血后梗死的原因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