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15讲 压缩机常见故障分析(3)——缺油与润滑不足(论文文献综述)
何佳璟,朱占,庄晋文[1](2021)在《房间空调器用转子式压缩机回油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压缩机内部分润滑油以油雾形式随制冷剂一起流入空调系统管路中,导致压缩机内油量减少,剩余油量能否保障压缩机润滑需求,需要通过回油试验进行验证与评判。本文对定/变频空调器在不同环境温度、反复开停机及极限恶劣条件下的回油情况进行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别给出定频空调器和变频空调器回油试验验证方法。
谭秋晖,宋月平[2](2021)在《定频空调器缺冷媒保护程序的可靠性分析》文中认为为提高定频空调器缺冷媒保护有效性,本文通过对不同冷媒充注量下系统运行参数的研究,得出缺冷媒状态下蒸发器温度、排气温度、压缩机底部温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一种采用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与蒸发器温度变化程度来判断缺冷媒的保护程序,缩短压缩机在低冷媒循环量下运行时间,最短可以在压缩机运行120秒进行保护,降低损坏风险。
淡鹏[3](2020)在《往复压缩机气缸液击机理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往复压缩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保证石化工业生产的重要指标,在运行时气缸内发生液击现象是往复压缩机设备故障诊断的重要问题。以某装置中循环氢往复压缩机的故障检查为背景,建立了介质气液两相混合时压缩机气缸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造成气缸内部液击的因素及往复压缩机运动学对气缸液击的影响,得到由于积液产生的冲击力与压缩机工作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导致积液产生的显着性因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往复压缩机液击故障诊断提供了快速判断方法。
刘兆贝[4](2019)在《制冷压缩机低温启动的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制冷系统而言,压缩机就相当于人类的心脏一样重要,首先从吸气管道中吸入低压制冷剂气体,然后通过电机运转的方式来带动其中活塞进行压缩工序,最后向排气管道中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但是,机组如果在较低的温度下启动时会出现制冷剂的迁移情况,这样可能会出现压缩机带液启动和润滑不足等损坏压缩机的现象。所以我们要采用压缩机电加热带,对压缩机启动和运作时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等措施,减少压缩机带液启动和润滑不足等问题。
潘瑾[5](2019)在《自适应油位传感器压缩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轻商压缩机普遍存在缺油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一款新型自适应油位传感器压缩机,可自动适应各种系统场景,主动报警使系统给缺油压缩机进行针对性地补油。本文对传感器形式、传感器的固定方式及可靠性进行深入研究,确定采用磁浮子油位传感器,设计了多种根据客户需求可选择的固定方式,并设计了可靠性的试验判定标准,最终实现全封闭结构的可量产压缩机设计。
王炎[6](2019)在《电池液流冷却热传输强化与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效精细化电池温控解决方案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和热安全的重要保障。不断融合与创新的液流循环热管理、制冷剂直接冷暖、应急蒸发超冷、复合集成一体化等技术是促进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热传输强化、热安全保障与多系统集成热管理的协同发展的需要。为此,通过电池液流冷却热传输强化与协同研究,探究动力电池热管理增效及基础热力系统交互联控机制,力求通过热流传递与能量转换等过程协同调控,综合统筹多变复杂工况下多热力系统热管理和热安全的需求,实现电动汽车整车能源高效利用和精准管控,推动电动汽车高安全化、高可靠性、低能耗率和高舒适性科技进步成。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U1864213和No.51376080)的资助下,结合高效精细化动力电池温控系统散热设备元件构型拓展优化和多热力系统液流传输过程集成热管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电池液流冷却热传输强化与协同研究。为了全面评价多变复杂行车工况下热管理过程温控性,利用动态工况电池热管理协同仿真方法构建了一维车辆动力系统模型,三维动力电池单体电热模型和三维动力电池模组热流传输模型。通过热力系统子模型间数据嵌接,实现了复杂多变整车行驶工况下,电机/电池/电控单元间机/电/热量等主控因素与动力电池液流热传输过程瞬态关联与综合分析,为动力电池液流冷却热传输构型拓展设计与热流联动温控过程动态控制边界计算提供了基础。为促进液流循环和风冷对流换热优势集成,实现流固传热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围绕气动液冷混流式电池热传输增效开展研究。通过提升电池模组离散空间的气流压力梯度,提高电池离散空间气流量和气流速,强化了混流电池热管理气动冷却能力。结合电池模组平均温降性,高、低排电池组群温降性,温降系数和极差系数的多元分析依据,探究了气动液冷混流热传输方式的耦合流动传热基本特征和实效性,提出了气动回流冷却强化的液风混流结构,并设计了正交仿真实验,明确热流变参数调控显着性。分析计算工况认知温降强化显着的主控量为冷却液进口温度,温均保障显着的主控量为风扇转速。气动液冷混流式电池热传输增效研究为制定以性能控制优先定位的电池温控策略提供了有效帮助。为进一步增强电池液流传输冷却效能,探索了结构紧凑、换热高效,利于热泵系统集成协控的直冷电池热管理方式。围绕直冷板构型因素特征展开拓展设计,筛选出利于促进制冷剂气液两相流动传热强化与电池系统温控协同保障的非均加肋三流程直冷板结构。在热泵制冷剂直冷传热及热管理基本特性研究中,明确了制冷剂蒸发压力、流量、温度和壁面热流等两相过程特性规律,以及电池模组降温性和最大温差的热管理基本特性。热泵制冷剂直冷传热及热管理基本特性研究为结合车辆动态工况下直冷电池热管理热流变参温控策略设计,电池直冷耦合多热力系统冷暖集成温控过程分析提供基础。联系电动汽车实际行驶工况,设定压缩机与电子膨胀阀调节条件,仿真研究了电池直冷过程温控能力可变调控机制。认知分析设计工况中制冷剂恒压变流和恒流变压调节方式对直冷板压降、板壁换热、板壁温降与电池模组热管理温控动态变化特性,界定了动态行驶车速边界下直冷电池温控调节的制冷剂压流联动时变范围幅度,并从短时温均增效角度优选适宜斜率特征,为热泵一体化系统集成热管理温控方案设计提供设计方法。直冷电池流动传热参数特性分析表明动态过程下电池温控增效存在有效改善空间,通过设立多个典型调节方式对比验证所提出的直冷电池制冷剂压流联动温控调节方式具有温降性与温均性协同优化提升潜力。热泵一体化系统集成热管理既可精准保证电动系统温控性能,又能满足另一主要集成热力系统空调乘员舱热负荷需求,并可实时协同与弥补不同工况下多系统热流传输过程温控动态差异。制冷能力实时供给与冷暖温控需求差异变化的桥梁协同作用为电池直冷过程耦合多系统集成热分析建立了动态衔接条件,以压缩机调控制冷剂流量为例探究分析了整车能源优化分配与综合利用协同特性和影响关系。通过建立热泵一体化系统制冷剂动态供需衔接边界,基于主动、被动和适时优先整合,设计提出电池温控性为优先级定位的电池直冷板小流量空调蒸发器大流量制冷剂实时分配架构。多工况算例分析表明,采用该流量分配架构的热泵一体化集成热管理方案体现出良好电池模组温控保证性,即具有平均温降速率大于1.7K/min的温控潜力及4K8K的温度差异均衡性,同时稳定空调出风在285K288K小范围波动,达到了电池温控与空调舒适性协同保障。研究表明通过制冷剂流量实时分配,热泵一体化系统集成热管理统筹协同了电池和空调冷暖供需,实现了电池系统高效精细温控提升与驾驶环境热舒适性保障的综合管控。纵观研究工作,在电池热传输效能强化设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热泵一体化系统集成热管理实时温控统筹促进了整车热管理性能完善,是推动车辆动力性、节能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技术进步的积极探索,是未来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发展技术路线之关键,本文研究在此提供了可借鉴性指导。
陈松松[7](2019)在《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的中小型冷库大多使用活塞式压缩机,制冷设备比较陈旧,生产安全问题突出。在压缩机的实际运行中,由于系统热负荷的变化,压缩机的开机数量,供液调节阀和回汽阀开启的变化,制冷剂充注量过多等原因,会造成压缩机湿压缩甚至液击。液击轻者会将压缩机吸排气阀片压碎,重者会将压缩机连杆,活塞和曲轴撞击变形,甚至破坏气缸盖。因此,有必要对活塞式压缩机的湿压缩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通过自动控制避免液击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了几组不同节流条件下正常运行和湿压缩运行时制冷系统参数的对比情况,数值模拟了压缩机气缸吸排气阀片氟泄漏的情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了制冷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和湿压缩工况时压缩机吸排气压力、吸排气温度和电流变化规律。分析了湿压缩时压缩机的比熵、吸气比焓、排气比焓、冷凝器出口比烚、压缩机吸排气干度、系统Cop和压缩机耗功等的变化。(2)研究了制冷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和湿压缩工况时压缩机的结霜情况、声音变化情况、润滑油的变化,并对压缩机的声音进行了分频对比。(3)利用Fluent软件对压缩机气缸吸排气阀的泄漏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压缩机内氟泄漏的扩散规律。
应必业,孙瑞松,颜景旭[8](2019)在《旋转式压缩机轴向间隙对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压缩机气缸内的制冷剂内泄漏是导致压缩机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泄漏主要是由压缩机内部零件装配间隙引起。气缸和转子的轴向间隙对压缩机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轴向间隙越小,压缩机的制冷能力等性能越好。但在压缩机工作时,高温致使气缸和转子发生热膨胀,由于两者的线胀系数不同,轴向间隙减小,导致工作可靠性变差。当间隙过小时,热胀可能会导致气缸和转子产生过盈,压缩机停机。本文通过采用不同轴向间隙的压缩机进行制冷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当轴向间隙在13.5μm左右时,压缩机的能效比最大,为4.56 W/W。
胡强,杨健[9](2018)在《制冷压缩机低温启动的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机组在低温启动时出现的制冷剂迁移情况,这可能会引起压缩机带液启动和润滑不足等损坏压缩机的现象。为此应采用压缩机电加热带,同时对压缩机频率和电子膨胀阀开度进行有效控制等措施,从而保证吸气过热度和油温过热度。
卢浩贤,肖彪,何林,黄允棋,曾奕[10](2018)在《制冷空调系统中压缩机缺氟可靠性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缩机作为空调系统的主要核心部件,决定着制冷空调系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随着系统中冷媒量的减少,压缩机绕组温度及排气温度将不断升高,出现润滑油恶化等问题,易造成压缩机的损坏。本文通过对不同冷媒充注量下系统运行参数的研究,得出缺氟状态下排气温度、绕组温度、蒸发器温度及冷凝器温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一种采用蒸发器温度及冷凝器温度进行判断的缺氟保护控制方法,避免了压缩机的超负荷运行。
二、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15讲 压缩机常见故障分析(3)——缺油与润滑不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15讲 压缩机常见故障分析(3)——缺油与润滑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1)房间空调器用转子式压缩机回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润滑油循环过程及压缩机安全油位 |
1.1 压缩机泵油 |
1.2 润滑油循环 |
1.3 压缩机安全油位 |
2 回油试验 |
2.1 试验样品选取 |
2.2 不同环境温度下压缩机运行最低油位对比 |
2.3 反复开停机下油位变化 |
2.4 极限条件下制冷剂迁移验证 |
3 结论 |
(2)定频空调器缺冷媒保护程序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说明 |
2 控制方案 |
3 试验方法 |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 结束语 |
(3)往复压缩机气缸液击机理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热力学模型 |
2.1 积液现象分析 |
2.2 模型建立 |
3 往复压缩机液击分析与解决对策 |
3.1 往复压缩机液击机理分析 |
3.2 相关解决对策 |
4 结论 |
(4)制冷压缩机低温启动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低温启动的现象和问题 |
1.1 制冷剂迁移 |
1.2 回液和液击 |
1.3 润滑不足和缺油 |
1.4 低压过低和压比过大 |
2 解决措施 |
2.1 压缩机电加热带和油温过热控制 |
2.2 吸气过热度控制 |
2.3 其他有效控制 |
3 结束语 |
(5)自适应油位传感器压缩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压缩机用油位传感器的设计要求 |
1.1 成本要求 |
1.2 工作环境设计要求 |
1.3 形式探讨 |
2 磁浮球传感器与压缩机的连接方式 |
2.1 侧开孔式的连接方式 |
2.2 连通器型的连接方式 |
2.3 内置式的连接方式 |
3 磁浮球传感器可靠性 |
4 结论 |
(6)电池液流冷却热传输强化与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池系统传热强化 |
1.2.2 多系统集成热管理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动态工况电池热管理协同仿真方法 |
2.1 车辆动力系统模型 |
2.1.1 动力性能指标 |
2.1.2 电机参数化设计 |
2.1.3 电池性能匹配 |
2.1.4 动力指标校核 |
2.2 电池单体电热模型 |
2.2.1.电场分布模型 |
2.2.2 产热分布模型 |
2.2.3 恒倍率放电产热特性 |
2.3 电池系统热流传输模型 |
2.3.1 混流传热模型 |
2.3.2 两相流动传热模型 |
2.3.3 湍流模型及其选取 |
2.3.4 近壁面模型及其选取 |
2.4 电池热管理动态协同仿真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动液冷混流式电池热传输增效研究 |
3.1 混流换热结构设计与仿真模型验证 |
3.1.1 混流换热模型 |
3.1.2 仿真方法 |
3.1.3 验证实验与分析 |
3.2 气动液冷混流式换热结构设计 |
3.2.1 耦合流动传热特性 |
3.2.2 气动回流冷却强化 |
3.3 热流变温控特性分析 |
3.3.1 温降提升作用 |
3.3.2 温均增效作用 |
3.4 多参数热流变调控显着性分析 |
3.4.1 正交设计 |
3.4.2 可控因素影响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泵制冷剂直冷传热及热管理基本特性研究 |
4.1 直冷板模型建立 |
4.1.1 流动传热性能仿真验证 |
4.1.2 直冷板模型与计算 |
4.1.3 无关性验证 |
4.2 直冷板结构设计 |
4.2.1 管程结构特征 |
4.2.2 扁管分布影响 |
4.2.3 肋化强化传热 |
4.3 直冷电池流动与传热参数特性分析 |
4.3.1 直冷蒸发压力特性 |
4.3.2 制冷剂液体流量特性 |
4.3.3 过冷流动温度特性 |
4.3.4 冷板壁面热流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直冷电池制冷剂压流联动温控设计与特性研究 |
5.1 恒压变流调控传热特性 |
5.1.1 流变幅度影响 |
5.1.2 温均提升流变斜率 |
5.2 恒流变压调控传热特性 |
5.2.1 压变幅度影响 |
5.2.2 温均提升压变斜率 |
5.3 压/流联动温控特性 |
5.3.1 压流联控机制 |
5.3.2 温控协同作用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池直冷过程耦合多热力系统集成热分析 |
6.1 热泵一体化系统集成热管理 |
6.1.1 系统特性分析 |
6.1.2 负荷计算与部件匹配 |
6.1.3 电池与空调集成热管理算例 |
6.2 电池温控优先集成性分析 |
6.2.1 优先级原则 |
6.2.2 直冷电池制冷剂流变方案 |
6.3 空调负荷应对性分析 |
6.3.1 多工况流变分流动态对应 |
6.3.2 空调蒸发器出风温变特性 |
6.3.3 空调环境热舒适保证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7)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压缩机湿压缩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制冷系统压缩机湿压缩的实验介绍 |
2.1 制冷系统压缩机介绍 |
2.2 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原理 |
2.2.1 湿压缩的工作原理 |
2.2.2 制冷系统湿压缩的相关参数 |
2.2.3 制冷系统湿压缩的热力计算 |
2.3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
2.4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准备试验 |
2.4.1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吹污试验 |
2.4.2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气密性试验 |
2.4.3 湿压缩制冷系统制冷剂的充注 |
2.4.4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开机试运行试验 |
2.5 湿压缩实验所用的检测装置 |
2.6 本章小结 |
3 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的湿压缩特性研究 |
3.1 制冷系统的压力、温度分析 |
3.1.1 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分析 |
3.1.2 压缩机的吸排气温度分析 |
3.1.3 制冷系统其他温度分析 |
3.2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分析 |
3.3 压缩机的电流、声音分析 |
3.3.1 压缩机的电流分析 |
3.3.2 压缩机的声音分析 |
3.4 压缩机的结霜、示油镜分析 |
3.4.1 压缩机的结霜分析 |
3.4.2 压缩机的示油镜分析 |
3.5 压缩机整体温度扫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氟泄漏的数值模拟 |
4.1 数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
4.1.1 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
4.1.2 湍流模型 |
4.2 氟泄漏的数值模型 |
4.2.1 氟泄漏的物理模型 |
4.2.2 网格划分和求解器的选用 |
4.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4.3 氟泄漏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1 正常运行工况吸气阀氟泄漏 |
4.3.2 湿压缩工况吸气阀氟泄漏 |
4.3.3 正常运行工况排气阀氟泄漏 |
4.3.4 湿压缩工况排气阀氟泄漏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旋转式压缩机轴向间隙对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旋转式压缩机间隙泄漏模型 |
2 压缩机性能测试 |
2.1 压缩机运转可靠性实验 |
2.2 压缩机性能测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9)制冷压缩机低温启动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低温启动的现象和问题 |
1.1 制冷剂迁移 |
1.2 回液和液击 |
1.3 润滑不足和缺油 |
1.4 低压过低和压比过大 |
2 解决措施 |
2.1 压缩机电加热带和油温过热度控制 |
2.2 吸气过热度控制 |
2.3 其它有效控制 |
3 总结 |
(10)制冷空调系统中压缩机缺氟可靠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缺氟保护研究方法 |
2 参数模型分析 |
2.1 蒸发器温度变化理论分析 |
2.2 冷凝器温度变化理论分析 |
2.3 排气温度变化理论分析 |
3 试验设计及试验结果分析 |
3.1 排气温度及绕组温度变化规律 |
3.2 蒸发器温度变化规律 |
3.3 冷凝器温度的变化规律 |
3.4 压缩机运行电流变化规律 |
4 缺氟状态下的控制方法 |
4.1 蒸发器温度差 (开机后实时检测的蒸发器温度-开机时刻的蒸发器温度) 确定 |
4.2 冷凝器温度差 (开机后实时检测的冷凝器温度-开机时刻的冷凝器温度) 确定 |
5 总结 |
四、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15讲 压缩机常见故障分析(3)——缺油与润滑不足(论文参考文献)
- [1]房间空调器用转子式压缩机回油试验研究[J]. 何佳璟,朱占,庄晋文. 制冷与空调, 2021(12)
- [2]定频空调器缺冷媒保护程序的可靠性分析[J]. 谭秋晖,宋月平.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1(02)
- [3]往复压缩机气缸液击机理分析与对策[J]. 淡鹏.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0(11)
- [4]制冷压缩机低温启动的可靠性研究[J]. 刘兆贝. 设备监理, 2019(07)
- [5]自适应油位传感器压缩机设计[J]. 潘瑾. 制冷技术, 2019(03)
- [6]电池液流冷却热传输强化与协同研究[D]. 王炎. 吉林大学, 2019(10)
- [7]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研究[D]. 陈松松.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8]旋转式压缩机轴向间隙对性能影响的研究[J]. 应必业,孙瑞松,颜景旭. 制冷技术, 2019(01)
- [9]制冷压缩机低温启动的可靠性研究[J]. 胡强,杨健. 日用电器, 2018(05)
- [10]制冷空调系统中压缩机缺氟可靠性的试验研究[J]. 卢浩贤,肖彪,何林,黄允棋,曾奕. 环境技术,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