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10家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张景开[1](2021)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能源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文中认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已连续发布27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已连续增长9年,并连续三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近几年全球能源行业企业上榜数量不断减少,2015年最高时有10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到2021年能源行业企业仅剩65家。受新冠疫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全球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能源行业企业业绩大幅下降,炼油类和能源(综合)类企业业绩受影响最大,大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情况。受业绩下滑影响,多数能源行业企业排名下降,而在25家排名上升的能源行业企业中,中国企业占到一半以上。中国能源行业企业上榜数量与全球能源行业企业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整体业绩上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在全球能源行业头部企业业绩不断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企业也需早做准备,优化资产配置,及时考虑战略转型,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应深刻认识并积极适应能源革命或转型的大趋势,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谋划企业的转型及清洁化发展,并全面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杨洋[2](2018)在《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垄断特征明显。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正面临低油价的冲击,存在常规油气采收率低,非常规油气田的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旋律下,油气垄断企业如何高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油气垄断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油气垄断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基于行业或产业层面,将垄断属性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具有垄断属性的油气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结构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利用分析归纳、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有关研究方法,围绕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的垄断属性、影响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提升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总体逻辑思路是:通过研究我国油气垄断的属性、油气垄断的市场集中度,分析确定我国油气垄断的市场结构,考虑到我国油气垄断的特殊性,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时,将垄断作为单独的一类影响因素,与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共同研究,发现各类影响因素对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根据各类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参考现有研究,构建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三家油气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多角度评价和比较分析,提出提升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一是研究借鉴市场结构、技术创新有关理论,界定了我国油气垄断存在自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三重属性,分析了我国油气行业和国外油气行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分析描述了我国油气企业在垄断经营前提下的技术创新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采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分析垄断属性、油气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诸多不同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利用ISM模型分析多因素的影响作用方式和层级结构,利用DEMATEL模型分析各类因素的影响强弱关系。三是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油气垄断企业2005-2017年的数据为依托,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以投入为导向分析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效率;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从整体出发评价三大油气垄断企业的综合技术创新效率。最终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利用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或较高水平,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并具有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四是基于比较视域,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10家代表性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评价,采用同期横向比较方法对比分析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国外三家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与国内代表性企业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国外代表性企业相比偏低。五是基于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依托实证评价结果,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种视角,从国家创新政策、油气经营管理体制、企业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为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提出了策略与建议。本文的研究丰富完善了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未来我国油气行业的改革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期对油气垄断企业在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调整技术创新战略,降低经营活动和技术创新过程的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供指导和参考。
徐海丰[3](2017)在《2016年世界炼油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文中指出2016年,世界炼油能力继续缓慢增长,总炼油能力达到约48.7亿吨/年;原油加工量略低于上年的水平;炼油毛利较上年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世界各主要地区炼油业发展形势各异,北美地区炼油投资从建设新装置转向现有炼厂改造,欧洲炼油业重陷困境,而"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国家继续推动炼油项目建设。2017年,世界炼油能力仍将缓慢增长,总能力达到48.9亿吨/年;全球炼油毛利预期将低于2016年的水平。未来5年世界炼油能力继续增长,受燃油经济性提升和替代燃料的影响,全球油品需求增速将明显放缓,将导致更低的炼厂开工率和新一轮的调整或关闭。
洪定一[4](2014)在《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3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全年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平稳向好,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加,炼油平稳,乙烯向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石化产业实现利润大幅增加。二是2013年石化生产取得良好业绩,原油加工量达到4.786亿吨,同比增加3.3%;生产成品油2.96亿吨,同比增长4.4%;乙烯产量1623万吨,增长8.5%,丙烯产量为1460万吨,年均增速11%;生产合成树脂5837万吨,增长11%;生产合成橡胶409万吨,增长6.3%,生产合成纤维3739万吨,同比增长7.1%;生产化肥7154万吨,同比增长4.9%。三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取得新进展,原油加工能力保持世界第二,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芳烃产业链位列世界一流,三大合成材料生产位列前茅,大型炼油乙烯一体化装置首次实现"四年一修"。四是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国产生物航空煤油获得适航通行证。五是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200万吨/年高能效(SHEER)加氢成套技术开发获得成功,200万吨/年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出总硫含量为3mg/kg的精制柴油,第二代S-Zorb技术开发成功,将建成15套装置,首次采用拥有我国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技术建成的武汉石化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顺利投产,乙烯关键装备丙烯制冷压缩机组和CBL-R裂解炉双双取得突破,开发自主产权60万吨/年大型联合芳烃技术取得成功并在海南建成装置,节能二代苯乙烯技术开发成功,首套12万吨/年装置在巴陵石化运行,茂金属气相法耐热聚乙烯(PE-RT)管材料实现了工业生产并通过产品认证,我国首套3万吨/年溴化丁基橡胶生产装置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建成,甲醇制芳烃流化床技术万吨级工业试验取得成功。六是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取得新进展,我国石化产业采取降本增效措施,改进原油资源获取机制初见成效,调整装置结构,提高加工较低成本原油的能力,开展炼油全流程优化工程,提高渣油使用价值,渣油加工按效益分配,加大化工轻油的非油替代力度,降低乙烯原料成本。同时,也对2013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包括我国炼油产业显现产能过剩,需要爱护和坚持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消除尾气排放、治理雾霾天气仍存软肋,页岩气重振美国石化产业对我国的启示以及PX焦虑事件折射出石化科普的重要及企业的责任。文章还分析了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逐步缓慢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经济将持续稳步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上年持平或略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宏观因素为包括成品油、乙烯、丙烯、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在内的石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催促石化产业加快向能源化工的转型进程。我国石化产业在2014年的实际运行中,将依托这些重要基础,遵循着重本质安全、重视节能减排、推行绿色低碳、加快结构调整的理念;继续创新运用行之有效的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和经验,持续攻坚克难,克服产能过剩,决胜市场竞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新业绩;在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产品结构向基础加高端转变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践行可持续发展、加快原料结构向能源化工转变方面取得新突破。总之,石化产业2014年呈更加积极复苏态势几成定局,石化产业必将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支柱产业应有的贡献。
徐海丰[5](2014)在《世界炼油行业2013年回顾与趋势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世界炼油能力小幅增长,总能力达到45.88亿吨,同比增加1010万吨,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中国和中东;炼厂加工量小幅回升,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炼厂开工率小幅下滑,总体仍在低位徘徊;炼油毛利总体水平下降。北美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地区,炼油商扩能改造以加工页岩油;欧洲炼油商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供需结构不平衡依然存在;亚太炼油能力持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中东计划扩大炼油能力,沙特阿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炼油商;拉美炼厂扩能改造加工重质原油,生产低硫油品;世界油品质量日趋严格,不少国家和地区计划升级清洁燃料标准;世界各地新建炼油项目进展缓慢,继续延期。预计2014年仍将有一批新建和扩建炼油项目投产,世界净增炼油能力约4500万吨;2013-2018年,全球新增能力将达到4.75亿吨,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中东等,世界炼油重心继续东移。2014年世界炼油行业毛利继续承压,炼厂开工率仍维持低位,并面临更大的清洁燃料和环境压力。
钱伯章,贺静[6](2014)在《2013年全球石油储产量和炼油能力盘点》文中研究指明据美国《油气杂志》预估,2013年世界油气储产量略有增长,其中原油储量为1.64万亿桶,天然气储量为7024万亿立方英尺,比上年分别增长0.3%和2.0%;世界原油产量平均为7528万桶/日,同比增长0.8%。2013年全球炼油生产能力为8803万桶/日,较2012年的峰值产能8896万桶/日减少了93万桶/日,逆转了自2010年起全球炼油产能持续扩张的趋势。
张伟丰(WIRAWAT NARANIRATSAI)[7](2013)在《泰国能源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劲驱动力。因此,能源资源领域也就自然成为各国在保障本国政治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对具有稀缺性的传统能源——石油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由此可见,能源资源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泰国经济持续增长,致使能源需求总量不断提高,能源(石油)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加大,并引发多次能源危机。泰国是个能源贫乏的国家,能源(石油)资源在地理分布、勘探、开采、消费各环节均不平衡,能源供需矛盾由此进一步凸显,泰国能源短缺、能源安全问题逐渐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泰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开展国际能源合作、调整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效推广节能,以及推动国家多元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战略等措施来保障泰国能源安全。同时,通过加大国家环保利用能源力度,建立国家能源安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也能够有效提高泰国能源安全系数。本文利用泰国第一手相关资料,考察论述了泰国能源发展进程及现状,进一步梳理论证了当今泰国存在的能源问题。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概述研究缘由和意义,界定相关概念,综述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困境;第二章介绍泰国的能源现状与特点。阐述了泰国的能源发展现状,分析了泰国的能源资源特点和能源消费现状,预测了泰国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剖析当今泰国能源环境与贸易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集中论述泰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全面概括了泰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发展,总结了泰国能源战略原则、目标及主要策略;第四章为泰国能源外交合作。全面论述了泰国的国际能源外交合作,分析泰国能源合作的特点,并提出能源合作的几点思考;最后,第五章为泰国能源安全战略问题与对策建议。总结泰国能源战略存在问题,进一步指出国际能源格局形势对泰国能源安全造成的影响,提出对完善泰国能源安全战略发展的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泰国能源资源不足,能源供需失衡,引发国家能源危机,不利于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多年来,在推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泰国能源消费日趋旺盛,能源消费总量逐年攀升,使得泰国能源产业供不应求。加之本国能源资源不足,使得泰国能源短缺、能源依赖程度加大的不利局面愈加雪上加霜,引发国家能源及其政治军事危机,阻碍国家的发展进步。第二、泰国能源外交合作起步较早,从国际石油贸易到走出国门的国际能源合作,如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国家能源需求剧增,泰国国家石油机构(今泰国国家石油(公众)股份有限公司)为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开展了国际能源外交合作。如今,泰国石油公司在全球拓展了能源领域的合作,合作伙伴遍及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中国、印尼等国,中东地区的阿联酋等国,非洲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和肯尼亚等国,美洲的巴西、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的德国和俄罗斯等国,泰国的国际能源合作成果显着。第三、泰国能源发展战略存在严重问题,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据本文对泰国能源产业考察显示:泰国能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石油财税体制、石油价格计算不合理,液化石油气分配不公平,能源供应失衡,缺乏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及能源战略策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上述问题都是泰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严峻挑战。第四、要推动泰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继续推进完善能源资源管理制度,坚持对能源技术和技术人员的培养投入,致力于能源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替代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积极展开节能减排的环保工作,规划建立能源贸易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外交合作等。
于洁[8](2013)在《基于对标分析的CNPC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越来越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石油供需矛盾越来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面对不断增加的国内石油需求,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石油日益稀缺并分布不均的种种严峻形势,中国石油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英文简称CNPC,本文以下均以CNPC代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作为我国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CNPC国际竞争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石油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首先,在国际竞争力和对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便本文研究工作的展开。通过对国外对标石油企业的逐级筛选,以确定对标对象。依据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所需指标进行了有效选取及描述,并构建指标体系。其次,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采取AHP和熵权法,分别从主观和客观进行赋权,既尊重了专家的知识经验,又结合了客观原始数据,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增加指标权重的准确性。采取TOPSIS对各指标及综合实力进行经济评价,并分层对各指标进行分析,以保证最后决策的合理性。借鉴对标企业成功经验,并结合对标分析的结果,针对CNPC国际竞争力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提出CNPC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最后,针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综述,得出一定的结论。目前CNPC总体实力在国际石油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规模实力和发展能力,但也存在薄弱环节,诸如CNPC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与大型跨国石油集团差距较大,需要加强改进。
徐海丰[9](2013)在《世界炼油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世界炼油能力继续缓慢增长,总能力达到45.78亿吨,同比增加4965万吨,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炼厂原油加工量波动回升,开工率小幅回升;炼油毛利总体水平好于上年。未来全球炼油行业持续调整,区域发展差异明显。欧洲炼油业动荡加剧,最大独立炼油商破产,炼厂依旧面临生存压力。美国国内原油产量增加及价格优势使部分地区炼厂生产势头强劲,而加工成本高的地区炼厂处境依旧艰难。中东国家继续扩大炼油能力,加大与外资合作力度,竞争超低硫柴油市场。在全球炼油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下,部分炼厂调整生产模式,注重油品之外的产品生产,同时拓展炼油资源,以适应市场变化。各国清洁燃料升级步伐加快,世界船用燃料油实施更加严格的标准,炼厂环保压力加大。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世界各地众多新建炼厂继续延期建成,但加工重油类炼厂项目增多。
刘来平[10](2012)在《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化工是一个全球化特点十分鲜明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源依赖性非常强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就是以全球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全世界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而发展起来,至今仍掌握着全球产业的主导权。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是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生产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本文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以下简称TCC公司)1970—2008年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石化产业是如何从一个独立体系逐渐参与到世界生产体系过程中的。近代石油产业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不久即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从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开采的石油经过美国、英国、荷兰石油公司的加工提炼成各种油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一战后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发权,二战以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凭借中东的“廉价石油”,以“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在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化工产业。产油国为了石油利益持续抗争,四次中东战争是石油资源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是建国后完全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70、80年代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体系。TCC公司就是在中国原油勘探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大规模发展炼油和化工生产的背景下组建的。公司依托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大型石化建筑企业。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变、内需不足的形势,受此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缓慢,乃致亏损。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虽然TCC公司想方设法承揽工程,涉足多种业务,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为扩大总需求,中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由于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出口政策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明显。从企业内部来说,TCC公司90年代后期在集团统一政策安排下采取大力减员下岗、脱离社会职能等措施,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不过企业状况真正有所好转、效益逐渐提高是进入21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促进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出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初级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品,大量的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等产品使石化原料需求猛增。为满足这些产品需求,中国加速扩大石化生产能力。大量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使TCC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形式好转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不过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分工形势来看,TCC公司与其他的中国石化企业一样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长放缓。不过从全球来看,只是消耗资源多的产业环节转到了中东、南亚、印度等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迅速,导致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都含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因素。在政治、军事力量的保护支持下,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通过历史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继续保持产业主导权。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鲜明的资源依赖特点,且石油作为能源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尤为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目前的全球石化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军事武力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在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垄断石油产业链条的高端。中国石化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无疑受到这个分工体系的制约,一方面缺少外部石油资源供应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技术方面又落后于西方,处于石油生产加工链条的低端。历史上和今天,很多国家都曾经通过采用贸易保护和幼稚工业辅助等经济政策,支持和推动自己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以期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石化产业这种资源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和今天采用的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发动战争,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工业抢占国际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那么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用国家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二、2001年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10家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10家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能源企业发展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世界500强情况总览 |
2.1 中国上榜企业持续增加 |
2.2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企业业绩下滑明显,中国影响最小 |
2.3 能源领域企业数量不断下滑 |
3 世界500强能源行业企业发展情况 |
3.1 全球能源行业发展连续多年受挫 |
3.2 中国能源企业业绩整体逆势稳步增长 |
3.3 煤炭企业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
3.4 中国发电企业利润有所提升,电网企业利润出现下滑 |
4 结语 |
(2)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
1.2.2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 |
1.2.3 垄断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观点、思路与方法 |
1.4.1 主要观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重点 |
1.5.3 研究难点 |
第2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与现状研究 |
2.1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
2.1.1 市场结构理论 |
2.1.2 技术创新理论 |
2.1.3 油气资源及其产业 |
2.1.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
2.2 油气垄断现状分析 |
2.2.1 我国油气垄断属性分析 |
2.2.2 油气垄断市场结构分析 |
2.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2.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 |
2.3.2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的成绩 |
2.3.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
2.3.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2.4 小结 |
第3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垄断属性影响因素 |
3.1.2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
3.1.3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
3.2 基于ISM模型的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3.2.1 建立影响因素集及分析相关性 |
3.2.2 构建可达矩阵 |
3.2.3 描绘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
3.3 基于DEMATEL模型的影响因素强弱分析 |
3.3.1 模型分析步骤 |
3.3.2 模型构建与计算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
4.1.2 确定评价指标的依据 |
4.1.3 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4 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4.2 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的评价 |
4.2.1 DEA方法 |
4.2.2 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 |
4.2.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4 应用及结果分析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 |
4.3.1 BP神经网络方法 |
4.3.2 评价指标处理 |
4.3.3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应用 |
4.3.4 BP神经网络评价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比较研究 |
5.1 与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
5.1.1 比较分析模型及比较样本企业选择 |
5.1.2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比较分析 |
5.1.3 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分析 |
5.2 与国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
5.2.1 国外样本油气公司简介 |
5.2.2 国内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 |
5.3 小结 |
第6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策略及建议 |
6.1 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
6.1.1 研究结果 |
6.1.2 原因分析 |
6.2 策略与建议 |
6.2.1 基于企业管理层面的提升策略 |
6.2.2 针对政府层面的提升建议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2016年世界炼油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2016年世界炼油行业运行概况 |
1.1 世界炼油能力继续缓慢增长,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 |
1.2 全球炼厂原油加工量略低于上年,炼油毛利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
2 世界主要地区炼油行业发展特点 |
2.1 北美炼油业转而下滑,投资升级改造炼厂 |
2.2 欧洲炼油商重陷困境,炼厂面临关闭转产 |
2.3 日本炼油业继续重组调整,炼油能力逐步下降 |
2.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炼油项目建设,印度、伊朗值得关注 |
3 清洁燃料升级换代成为全球炼油业共同行动 |
3.1 欧洲、美国、中国加快推行更严标准 |
3.2 印度、中东积极跟进,非洲滞后 |
4 世界炼油行业发展前景 |
4.1 全球炼油能力略有增长,总体过剩不可避免 |
4.2 全球炼油毛利下降,市场格局或将发生变化 |
(5)世界炼油行业2013年回顾与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3年世界炼油行业运行概况 |
1. 世界炼油能力略有增长,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中东、亚太地区 |
2. 炼厂原油加工量小幅回升,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
3. 世界炼厂开工率小幅下滑,总体仍在低位徘徊 |
4. 世界炼油毛利总体水平下降 |
二、世界炼油行业发展态势 |
1. 北美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地区,炼油商扩能改造以加工页岩油 |
2. 欧洲炼油商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供需结构不平衡依然存在 |
3. 亚太炼油能力持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炼油商积极应对 |
4. 中东计划扩大炼油能力,沙特阿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炼油商 |
5. 拉美炼厂扩能改造加工重质原油,生产低硫油品 |
6. 世界油品质量日趋严格,不少国家和地区计划升级清洁燃料标准 |
7. 世界各地新建炼油项目进展缓慢,继续延期 |
三、世界炼油行业发展前景 |
(7)泰国能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泰国的能源现状与特点 |
第一节 泰国的能源发展演变 |
第二节 泰国的能源现状 |
第三节 泰国能源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第四节 泰国能源环境与贸易 |
第三章 泰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
第一节 泰国能源战略的发展 |
第二节 泰国能源战略原则和目标 |
第三节 泰国能源战略的主要方案 |
第四节 泰国能源策略的主要措施 |
第四章 泰国的能源外交合作 |
第一节 泰国国际能源合作 |
第二节 泰国与中东、亚太地区国家(地区)能源合作 |
第三节 泰国与欧美非洲能源合作 |
第四节 泰国与国际组织的能源合作 |
第五节 泰国能源合作的特点和思考 |
第五章 影响泰国能源战略问题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泰国能源战略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国际能源形势对泰国能源的影响 |
第三节 泰国能源战略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基于对标分析的CNPC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
1.2.2 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
1.2.3 对标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1.2.4 对标关键域及其指标评价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际竞争力与对标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
2.1.1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2 企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
2.1.3 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属性 |
2.1.4 相关评价方法介绍 |
2.2 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
2.2.1 企业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界定 |
2.2.2 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2.3 对标分析相关理论 |
2.3.1 对标分析理念 |
2.3.2 对标分析分类 |
2.3.3 对标分析的步骤 |
第3章 国外对标石油公司的选取 |
3.1 CNPC 基本情况介绍 |
3.2 国外对标石油公司的选取 |
3.2.1 石油公司种类区分角度 |
3.2.2 石油公司竞争实质角度 |
3.2.3 对标评价可比性角度 |
3.2.4 对标评价对象的选择 |
3.3 所选对标石油公司情况介绍 |
3.3.1 基本简介 |
3.3.2 生产经营情况 |
第4章 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对标评价指标体系 |
4.1 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
4.1.1 企业资源 |
4.1.2 企业能力 |
4.1.3 企业的外部环境 |
4.2 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对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导向性原则 |
4.2.4 动态性原则 |
4.3 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对标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1 规模实力指标 |
4.3.2 盈利能力指标 |
4.3.3 发展能力指标 |
4.3.4 经营管理水平指标 |
第5章 CNPC 国际竞争力对标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对标分析 |
5.1 基于 AHP/熵权/TOPSIS 法 CNPC 对标评价组合模型 |
5.2 样本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
5.3 基于组合模型的对标分析 |
5.3.1 组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 |
5.3.2 国际石油企业竞争力对标评价 |
5.4 对标结果分析 |
5.4.1 规模实力分析 |
5.4.2 盈利能力分析 |
5.4.3 发展能力分析 |
5.4.4 经营管理水平分析 |
5.4.5 综合竞争力分析 |
5.5 CNPC 竞争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
5.6 对标石油公司经验启示 |
第6章 CNPC 国际竞争力提升建议 |
6.1 加强资产的优化组合 |
6.2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
6.3 实施资源战略 |
6.4 强调技术创新和特色技术的发展 |
6.5 加强国际合作 |
6.6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世界炼油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2年世界炼油行业运行概况 |
1. 炼油能力继续缓慢增长, 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 |
2. 炼厂原油加工量波动回升, OECD国家明显好转 |
3. 炼厂开工率小幅回升 |
4. 北美、西欧局部地区炼油毛利明显改善, 亚太地区略有回升 |
二、世界炼油行业发展新态势 |
1. 全球炼油行业持续调整、扩能或重组, 区域发展差异明显 |
2. 欧洲炼油业动荡加剧, 最大独立炼油商破产, 炼厂依旧面临生存压力 |
3. 美国原油产量增加及价格优势使部分地区炼厂生产势头强劲, 而加工成本高的地区炼厂处境依旧艰难 |
4. 中东国家继续扩大炼油能力, 加大与外资合作力度, 竞争超低硫柴油市场 |
5. 部分炼厂调整生产模式, 适当增加油品之外其他适销产品的生产, 并拓展炼油原料的多元化渠道 |
6. 清洁燃料升级步伐加快, 船用燃料油实施更严标准, 炼厂环保压力加大 |
7. 众多新建炼厂建设延期, 重油加工项目增多 |
三、世界炼油行业前景预测 |
(10)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近代石油产业在美、荷、英等国的产生和发展 |
2.1.1 美国石油产业的形成 |
2.1.2 荷兰和英国大石油公司的产生和扩张 |
2.1.3 一战后美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
2.1.4 大石油公司对炼油技术的垄断优势 |
2.1.5 大石油公司的矛盾和勾结 |
第二节 二战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 |
2.2.1 “七姊妹”开发中东石油 |
2.2.2 “七姊妹”成为石油巨头的原因 |
2.2.3 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石化工业的发展 |
第三节 石油输出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斗争 |
2.3.1 1973 年以前石油输出国使用“石油武器”的失败 |
2.3.2 1973、1978 年两次石油危机与石油输出国夺取定价权 |
第四节 石油危机后世界石化产业的调整 |
2.4.1 20 世纪 80 年代石油需求增长缓慢 |
2.4.2 冷战结束后石油控制权对美国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国石化产业的大规模技术引进与 TCC 公司的早期发展(1970—1989) |
第一节 TCC 公司的组建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建设 |
3.1.1 20 世纪 7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的主要工程 |
3.1.2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项目 |
3.1.3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背景 |
3.1.4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
第二节 TCC 公司建设大型乙烯工程 |
3.2.1 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曲折 |
3.2.2 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
3.2.3 20 世纪 8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齐鲁乙烯 |
第三节 TCC 公司归并入中国石化总公司 |
3.3.1 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目的 |
3.3.2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 |
3.3.3 石化总公司成立对中国石化产业的意义 |
第四章 从繁荣到困难(1990—1997) |
第一节 TCC 公司的施工和效益状况 |
4.1.1 20 世纪 90 年初期的繁荣 |
4.1.2 90 年代中期以后效益下滑 |
第二节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石化产业的变化 |
4.2.1 产业体制的变革 |
4.2.2 由原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 |
第三节 宏观环境对石化产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
4.3.1 工业品市场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 |
4.3.2 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 |
4.3.3 中国石化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
第四节 国企改革对石化行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
4.4.1 企业承包制对 TCC 公司的成效 |
4.4.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石化企业的作用 |
第五章 困境中的变革(1998—2002) |
第一节 1998 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组 |
5.1.1 重组前石化产业的情况 |
5.1.2 两大石油集团成立 |
5.1.3 两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重组和上市 |
第二节 TCC 公司的减员与改制 |
5.2.1 减员的宏观背景: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
5.2.2 TCC 公司的下岗和减员 |
5.2.3 改制分流与脱离社会职能 |
第三节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世界石化产业的状况 |
5.3.1 大型石油公司的重组 |
5.3.2 跨国石油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 |
第四节 “入世”对中国石化产业的影响 |
5.4.1 入世协议中有关石化市场承的承诺 |
5.4.2 “入世”对中国石化业的影响 |
第六章 参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2003—2008) |
第一节 TCC 公司经营状况的好转 |
6.1.1 TCC 公司的施工任务和效益状况 |
6.1.2 中国石化产业的产能扩张 |
6.1.3 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 |
第二节 面向世界市场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 |
6.2.1 TCC 公司在国外施工的情况 |
6.2.2 全球产业链中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产业 |
6.2.3 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 |
第三节 21 世纪以来全球石化产业体系的变化 |
6.3.1 发达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变化 |
6.3.2 投机资本进入原油市场 |
6.3.3 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和控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2001年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10家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能源企业发展情况分析[J]. 张景开. 中外能源, 2021(12)
- [2]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杨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 [3]2016年世界炼油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J]. 徐海丰. 国际石油经济, 2017(04)
- [4]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4(07)
- [5]世界炼油行业2013年回顾与趋势展望[J]. 徐海丰. 国际石油经济, 2014(Z1)
- [6]2013年全球石油储产量和炼油能力盘点[J]. 钱伯章,贺静.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14(02)
- [7]泰国能源研究[D]. 张伟丰(WIRAWAT NARANIRATSAI). 云南大学, 2013(05)
- [8]基于对标分析的CNPC国际竞争力研究[D]. 于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9]世界炼油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J]. 徐海丰. 国际石油经济, 2013(Z1)
- [10]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D]. 刘来平. 南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