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笋物理性质及品质分析

青笋物理性质及品质分析

一、绿竹笋的物理性状和品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森,杨丽婷,陈双林,郭子武,谷瑞,章超[1](2021)在《竹笋适口性形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竹笋是中国传统森林蔬菜,也是大宗出口农产品。适口性体现了竹笋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是高品质竹笋评价的重要指标,但竹笋适口性形成基础及提升技术研发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研发及生产应用。本研究综述了竹笋适口性评价的主要指标,总结了当前竹笋适口性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竹笋适口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竹笋适口性的种间差异;(2)环境因子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3)经营措施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主要结论为:糖、酸、酚类、纤维类以及氨基酸类物质是竹笋适口性评价的主要指标,适口性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竹种自身遗传因素,同时也受到气候因素和土壤质地等的影响。通过覆盖栽培、施肥、林分结构调控和选择适宜的采笋时间等途径可以改良竹笋适口性,但其效应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未来竹笋适口性的研究应该集中于构建适口性综合评价指标与方法,探究多因素互作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从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等多学科层面揭示竹笋适口性形成机制。筛选适口性好、产量高、生态适应性强的优良笋用竹进行规模化栽培,并从栽培环境选择、土壤养分精准补充、笋芽萌发环境控制、竹笋器官处理等途径研发竹笋适口性改良技术。参66

卢玉生[2](2019)在《设施绿竹高生长控制及种源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Keng)f.)是我国重要的笋用竹种,出笋周期长、竹笋品质好、竹笋产量高,在北方地区发展设施栽培具有较好的经济前景。将绿竹从南方原产地浙江温州和福建尤溪引种至北方地区进行设施栽培主要受到两个因素限制即:(1)现有常规日光温室最高高度为3.5 m而绿竹高度一般在4.0 m以上,在经营管理上需要对绿竹进行矮化。(2)绿竹不能适应北京越冬期室外低温环境,不同种源地绿竹耐寒性适应能力存在差异。本研究开设置了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哌鎓)、新竹截秆、竹笋截梢三种矮化处理方式,探究了竹笋截梢对绿竹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同时对矮化处理的两个种源绿竹耐寒性相关生理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绿竹在北方地区设施栽培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三种矮化方法比较对绿竹笋喷施9种浓度甲哌鎓处理,高生长结束后绿竹株高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新竹截秆处理,自切口至下一节干枯,其中220 cm截秆处理绿竹株高矮化率达到61.45%。竹笋截梢处理绿竹形态发生显着变化,株高与截梢前绿竹笋高度呈线性极显着负相关(R2=0.90,P<0.01),其中180 cm竹笋截梢处理绿竹株高由对照539.40 cm降低至234.70 cm,较对照降低56.49%。随着绿竹株高降低,枝下高、节数及分枝率减少,主枝长度增加。竹笋截梢后绿竹成竹率在82.14%到85.71%之间,成竹率未达到显着差异(P>0.05)。2、竹笋截梢对绿竹叶绿素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竹笋截梢处理显着提高绿竹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降低了叶绿素a/b值。竹笋截梢处理初始荧光(F0)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绿竹株高降低,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增加,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下降趋势。PSⅡ实际光量子效率(Yield)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增加,在绿竹笋高度为180 cm截梢处理达到最值,较对照分别提高42.17%和48.6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绿竹株高与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ield、ETR显着负相关,与叶绿素a/b及NPQ显着正相关。3、设施栽培条件下绿竹竹笋截梢后形态及生物量变化北京设施栽培下,竹笋截梢处理绿竹矮化规律与南方原产地基本一致。竹笋截梢处理株高与对照组均达到了极显着差异(P<0.01)。笋体截梢高度越高,矮化效果越明显。180 cm竹笋截梢处理,绿竹株高为223.80 cm,矮化率为达到50.88%。地上各器官鲜、干生物量以竹秆为最高,竹枝次之,竹叶最低。WG3竹笋截梢处理后秆枝叶干生物量比例分别为50.57%、26.00%和23.43%。不同竹笋截梢处理之间对秆枝叶干生物量分配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4、两个种源适应性差异越冬时期随着气温降低,福建尤溪和浙江温州种源绿竹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叶绿素a/b显着上升,叶绿素含量降低(P<0.05)。在自然降温过程中,福建尤溪种源绿竹F0、Yield及NPQ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浙江温州种源绿竹F0、Yield及NPQ维持正常水平。两种源绿竹的在2月份受害程度最严重。3月份气温上升,两个种源绿竹低温胁迫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综上,180 cm竹笋截梢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绿竹高度生长,满足矮化栽培要求。同时消除新竹截秆造成切口上端竹材消耗和避免甲哌鎓剂残留隐患,绿竹矮化后光化学功能进一步提高。在低温胁迫下,绿竹浙江温州种源较福建尤溪种源具有更强适应性。

时俊帅[3](2019)在《高节竹笋品质形成的环境效应与改良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市场对高品质竹笋的巨大需求,以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为研究对象,从海拔的环境变化和施肥、覆土控鞭栽培及采笋时间等人工干扰方面研究其对高节竹生长及竹笋品质的影响,试图探讨有利于高节竹笋培育的环境条件和经营干扰措施,旨在为高品质高节竹笋培育提供参考。1海拔对高节竹生长和竹笋品质的影响(1)海拔对高节竹立竹秆形、冠形和叶形的影响海拔对高节竹立竹的胸径、相对枝下高、相对全高、壁厚率、相对冠长、枝盘数、枝夹角和叶片单叶重量、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及叶面积波动性不对称有明显的影响(P<0.05),而对立竹的平均节间长、扁圆率、冠幅、枝分角、枝长、叶宽、叶片长宽比、比叶面积、叶周长波动性不对称总体上影响并不明显(P>0.05)。综合分析认为,海拔对高节竹立竹形态有影响,其中,秆形对海拔的响应最为敏感,其次为叶形,冠形最为迟钝。试验区中海拔更有利于高节竹立竹秆、叶的生长发育,高海拔更有利于竹冠的生长发育。(2)海拔对高节竹笋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海拔对高节竹笋基径、长度、笋个体质量、可食率和可溶性糖、维生素C、胱氨酸、酪氨酸含量、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例及单宁、草酸含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对蛋白质、脂肪、淀粉、总黄酮、其它种类游离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及纤维素、木质素、苦味、鲜味、甜味氨基酸含量和甜味、鲜味氨基酸比例影响不显着(P>0.05),对芳香味氨基酸含量和芳香味、苦味氨基酸比例有显着的影响(P<0.05)。海拔对高节竹笋外观品质有显着的影响,中、高海拔竹笋优于低海拔竹笋,对竹笋营养品质、食味品质有较明显的影响。(3)海拔对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随海拔的升高,除苯丙氨酸+酪氨酸外,高节竹笋其他种类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必需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必需氨基酸评分(AAS)、比值系数(RC)和化学评分(CS)均呈减小趋势,对竹笋蛋白质含量并无显着影响(P>0.05)。高节竹笋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不足,苏氨酸为高竹节笋第一限制氨基酸。发现试验区不同海拔的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低海拔的高节竹笋在氨基酸营养价值、利用率、平衡程度以及与模式氨基酸的接近程度等方面相对较好,即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2施肥对高节竹笋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1)施肥对高节竹笋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施肥对高节竹笋基径、个体重量、可食率和蛋白质、维生素C、单宁、总黄酮含量以及少数种类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例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竹笋长度和淀粉、脂肪、可溶性糖、草酸、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大多数种类氨基酸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即施肥能够明显提高竹笋的外观品质,并且随施肥量的增大而逐渐改善,但不利于竹笋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形成,并且试验的中量(1500kg/hm2)和高量(3000 kg/hm2)施肥处理的竹笋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可见,施肥对高节竹笋外观品质有显着的正面影响,但对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有较明显的负面影响。(2)施肥对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施肥对高节竹笋蛋白质和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形成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除苯丙氨酸+酪氨酸外,随施肥量的增加,竹笋必需氨基酸AAS、RC、CS、EAAI、SRC及必需氨基酸总评分和化学总评分呈减小趋势。蛋氨酸+胱氨酸为高节竹笋第一限制氨基酸。说明过量施肥不利于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形成,在目前笋用竹林经营中需重视肥料施用的减量化问题。3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生长和竹笋品质的影响(1)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鞭根养分和抗性生理特征的影响与CK比较,覆土厚度30 cm及以下的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鞭根氮、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和氮/碳、根系活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显着的影响(P<0.05),但对鞭根碳、磷含量和碳/磷、氮/磷、相对电导率影响并不显着(P>0.05)。其中,随覆土厚度的增大,高节竹鞭根氮、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POD活性及氮/碳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表明适当厚度(10 cm、30 cm)的覆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节竹鞭根的生长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等),对高节竹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覆土厚度过大(50 cm),对鞭根生长会产生负面影响。综合分析认为高节竹覆土控鞭栽培适宜的覆土厚度为30 cm。(2)覆土厚度对高节竹笋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覆土厚度对高节竹笋长度、笋个体重量、可食率、色泽和脂肪、维生素C、纤维素、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比例有显着影响(P<0.05),对竹笋基径和蛋白质、淀粉、各种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以及木质素、单宁、草酸、总黄酮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研究表明,高节竹笋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存在明显的覆土厚度效应,在不降低高节竹笋营养品质的情况下,覆土10、30、50 cm均可明显提高竹笋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但覆土10 cm对高节竹笋外观品质提高程度有限,而覆土50 cm又明显增加了人工成本,也不利于高节竹林的可持续经营。综合竹笋品质、经济效益及竹林可持续经营能力等分析,高节竹覆土控鞭栽培适宜的覆土厚度为30 cm。(3)覆土厚度对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覆土厚度对高节竹笋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及其组分含量均无显着影响,但对蛋白质营养价值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存在较为明显的覆土厚度效应,其中,覆土厚度10 cm、30 cm对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形成存在一定的反向作用,而覆土厚度50 cm对高节竹笋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利用率、平衡程度以及与模式氨基酸的接近程度等均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即有利于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形成。从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林生长发育的影响和人工成本投入及竹笋产量、经济效益产出等方面综合考虑,以覆土厚度30 cm较为适宜。4笋芽出土后采笋时间对高节竹笋品质的影响高节竹笋出土后生长时间对竹笋的脂肪、维生素C、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木质素、草酸、单宁、总黄酮含量以及芳香味氨基酸比例有明显影响(P<0.05),但对竹笋的蛋白质、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及纤维素含量影响并不明显(P>0.05),对其他种类游离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及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例、呈味氨基酸比例影响也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高节竹笋食味品质存在明显的笋芽出土后时序变化,随出土后生长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主要影响成分为草酸、单宁和总黄酮等,呈味氨基酸的影响小,而营养品质变化并不明显。因此,从高品质竹笋生产出发,高节竹笋适宜的采挖时间为笋芽出土后1-2 d。

郑剑[4](2018)在《中短波紫外辐照和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冷藏下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笋是一种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传统蔬菜,是竹子地下竹鞭上萌发分化而成的芽。然而,竹笋采后保鲜十分困难,会因为组织的快速木质化和褐变导致食用品质下降。目前,采用UV-B和UV-C辐照或草酸处理能够有效延缓一些果蔬的成熟衰老,降低腐烂、缓解冷害、抑制褐变、提高营养价值和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但有关UV-B/C辐照或草酸处理在竹笋采后保鲜方面的应用研究报道少。本研究以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为研究材料,经过8.0kJ m-2UV-B辐照处理高节笋,3.0kJ m-2UV-C辐照处理马蹄笋,以未经辐照处理的竹笋为对照,或将高节笋、马蹄笋在5mM草酸中浸泡10min,以在浸水10 min为对照,研究UV辐照或草酸处理对两种竹笋的品质、木质素代谢、抗氧化系统以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UV辐射或草酸处理对竹笋采后保鲜的效应及其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UV-B或UV-C辐照处理显着降低了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的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延缓了硬度上升和还原糖、木质素以及纤维素的累积,抑制了总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提高了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降低了和失重率和腐烂率;同时,显着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抑制了超氧阴离子(0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的上升,显着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及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从而有助保持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的细胞膜完整性,抑制褐变发生;UV-B和UV-C辐照处理显着抑制了冷藏期间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而有效延缓了竹笋的木质化进程。2、草酸处理显着抑制了冷藏期间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的呼吸速率和乙烯产生速率,延缓了总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抑制了失重率的上升,提高了类黄酮含量,降低了腐烂率;草酸处理提高了冷藏期间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中SOD、CAT和APX活性,并上调了SOD、CAT的表达;抑制了O2·-产生速率和H202含量上升,抑制了 PPO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降低了 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从而有助保持竹笋组织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酶促褐变。另外,草酸处理抑制了冷藏期间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的PAL、4CL、CAD和POD的活性和及其基因表达,从而延缓了竹笋的木质化进程。上述结果表明:适当剂量的UV-B/C辐照处理或和草酸处理能够有效调控冷藏条件下去壳竹笋的木质素代谢和抗氧化系统,从而延缓采后竹笋老化及品质下降。两种处理可作为竹笋保鲜的新方法,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张雪芹,谢志南,林建忠,赖瑞云,钟赞华,刘国全[5](2018)在《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鲜笋老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鲜笋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的老化速度、保鲜期和失重率有显着影响。采后预冷处理抑制鲜笋的老化,降低其老化率,延长保鲜期。(5±0.5)℃恒温箱贮藏下,鲜笋的老化率、失重率低于(30±0.5)℃恒温箱贮藏,贮藏期则相反。贮藏3、6、9、12 d,(5±0.5)℃恒温贮藏下的鲜笋失重率均低于1%;(30±0.5)℃恒温贮藏下,鲜笋失重率分别为26.32%、38.10%、48.04%、55.23%。

王辰鹄[6](2018)在《四川白夹竹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fii)为研究对象,选择了8个不同的白夹竹产区,分别在每个产区选择3个不同立地条件的白夹竹林样地,在各样地内设置3个20m×20m的标准地,共计72个标准地。记录每个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立地条件,调查标准地内竹笋数量、退笋数、笋基径大小和竹笋产量。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竹笋产量、笋基径、退笋率的影响,并筛选出白夹竹笋用林适宜的立地条件;分析各产区竹笋品质和土壤养分特性,并应用相关分析方法找出竹笋品质指标与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为各地白夹竹笋用林的土壤养分管理提出科学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立地条件对白夹竹的笋产量、笋基径、退笋率影响显着。海拔在1000~1200m,土层厚度为30~50cm,腐殖质层深厚肥沃,地势平缓的中下坡位阴坡面,为白夹竹笋用林较适宜的造林地点。(2)竹笋品质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多个土壤养分因子对白夹竹笋的营养物质含量产生了综合效应。土壤过酸会抑制白夹竹笋的氨基酸总量含量;土壤氮含量过高会抑制竹笋总糖、粗蛋白、灰分和可食部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可促进竹笋维生素C、粗脂肪、灰分和可食部分含量提高;土壤磷含量增加可促进竹笋的总糖、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可食部分含量提高;土壤钾含量增加可促进竹笋的维生素C、粗蛋白、粗脂肪、矿质元素总量含量提高。(3)对8个白夹竹产区土壤养分管理建议分别为:大竹产区应增施有机肥,并适当降低氮肥施入量;邻水产区应改良土壤p H,提高磷肥在肥料中的配比;雨城区产区应改良土壤p H,降低氮肥施入量,提高磷钾肥在肥料中的配比;芦山产区应改良土壤p H,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都江堰产区应增施有机肥,适当降低氮肥的施入量,并提高磷钾肥在肥料中的配比;大邑产区应增施有机肥;崇州产区应增施有机肥,并提高磷钾肥在肥料中的配比;洪雅产区应增施一定量的钾肥。

崔逢欣[7](2017)在《毛竹笋辛辣味呈味物质的研究》文中指出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笋是我国最主要的食用竹笋之一,既可鲜食亦可加工,营养丰富且产量颇高。但是生产中发现,毛竹笋出土见光后辛辣味骤然增加,严重影响其口感品质,是阻碍毛竹笋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口感滋味的需求越来越高,提高竹笋的食用品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以毛竹笋滋味研究为主,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和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4种竹笋的滋味研究为辅,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感官评定、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分光光度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竹笋呈味物质的研究,着重研究毛竹笋滋味的呈味物质种类,为提高竹笋的食用品质,推动竹笋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竹笋的GC-MS成分分析。利用GC-MS方法对5个竹种不同类型(出土毛竹笋-AS,未出土毛竹笋-BS,毛竹鞭笋-CS,出土麻竹笋-DS,覆土麻竹笋-ES,苦竹笋-FS,四季竹笋-GS,绿竹笋-HS)的新鲜竹笋进行成分分析,共检测到43种成分,其中毛竹笋中43种,麻竹笋中39种,苦竹笋和四季竹笋中同为38种,绿竹笋中35种,可见不同竹种竹笋中成分种类有所差异。检测到的所有成分包含酯类物质9种、醇类物质6种、酸类物质5种、酚类物质3种、酮类物质2种、醛类物质3种、烃类物质4种和其他物质11种。5种竹笋中相对含量高于5%且共同含有的成分有11种。经分析,初步推测草酸、单宁和麻黄碱3种成分可能对毛竹笋的辛辣味有影响。2、竹笋的感官评定。感官评定小组成员为味觉正常、按照国家标准经过筛选和培训的人员,评定结果采用量值估计法或线性标度法进行统计。感官评定毛竹笋滋味为辛辣味,麻竹笋为苦涩味,苦竹笋和四季竹笋为苦味,各竹笋滋味均表现为从竹笋基部到笋尖逐渐增强的趋势;绿竹笋为甜味,滋味表现与其他竹笋相反。同时,毛竹笋和麻竹笋不同类型材料评定结果显示,见光生长的竹笋辛辣味和苦涩味强度显着高于不见光条件,表明避光可以有效地降低竹笋中不愉快滋味的呈味物质的含量。3、竹笋不同笋节呈味物质含量与滋味强度变化趋势的分析。结合GC-MS分析结果和前人研究结论,试验综合选取苦味氨基酸、氰化物、氰苷、单宁、草酸和麻黄碱6种可能影响竹笋滋味的物质为对象,测定各笋节的呈味物质含量,与竹笋滋味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初步显示:影响毛竹笋辛辣味的成分包含氰苷、单宁、草酸和麻黄碱;单宁和麻黄碱可能是引起麻竹笋产生苦涩味的成分;四季竹笋的苦味呈味物质可能为氰化物和氰苷;引起苦竹笋产生苦味的呈味物质有待探索;绿竹笋甜味降低可能是氰苷和单宁含量升高所致。4、对毛竹鲜笋的呈味物质含量与滋味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开展AS水煮试验,对水煮后的笋渣和笋汤进行感官评定、测定物质含量及其与滋味强度的相关性分析。水煮试验时间设置依次为0、0.5、2.5、6、10、20min,按设置时间水煮并分离笋渣、笋汤,冷却后立即送感官评定小组进行评定。感官评定结果如下:AS水煮后笋渣滋味表现为辛辣味,且辛辣味强度随水煮时间增加而减弱;而笋汤滋味则表现为苦涩味,滋味强度随水煮时间增加而增强。可见不愉快滋味的呈味物质均具有一定的水溶性,且不同浓度的呈味物质引起的滋味不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和BS中与辛辣味强度显着相关的呈味物质均含氰化物、氰苷、单宁和麻黄碱,在AS中相关系数依次为0.812**、0.850**、0.939**、0.818**,BS中依次为0.905**、0.857**、0.939**、0.937**,通过含量与滋味强度的分析排除麻黄碱的作用,确定引起呈味的成分为氰化物、氰苷和单宁。水煮后笋渣呈味物质含量与辛辣味强度显着相关的成分为氰化物、氰苷和单宁,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0.861*、0.933**,与毛竹笋鲜笋结果一致;笋汤苦涩味与呈味物质含量显着相关的为氰化物、单宁和草酸,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45**、0.976**。综上所述,引起毛竹笋辛辣味的呈味物质为氰化物、氰苷和单宁,三者共同影响毛竹笋的辛辣味。

胡志宏[8](2014)在《尤溪县绿竹笋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提出绿竹笋是一种天然绿色食品,富含纤维素、氨基酸等,具有促进消化、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等功效,符合现代人对饮食的要求,深受消费者青睐。大力发展绿竹笋产业,不仅可以人们提供良好的食材,还可以绿化美化环境、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极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尤溪县是绿竹笋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列全国前列,在发展绿竹笋产业有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群众基础强等方面优势,发展绿竹笋产业前景十分看好。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走访政府有关部门、到企业和农户访谈等办法,对尤溪绿竹笋产业乃至整个笋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尤溪绿竹笋的品质特征、历史沿革等,并用SOWT方法分析来尤溪县绿竹笋产业的发展状况。文章在分析存在优势的同时,指出尤溪县在发展绿竹笋产业过程中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总量偏少、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利用率低、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创建和效应发挥不足、营销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以及面临的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国际贸易壁垒严格、全局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等严峻形势。本文还借鉴了尤溪县纺织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启示,认为尤溪县绿竹笋产业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层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共同推进,其中政府方面应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制定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科技含量、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创建、加强组织领导等;企业方面应抓好总体规划、基地建设、产品质量、科研投入、品牌创建、制定标准等;营销方面应加强民间组织建设、抓好产品信息服务、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健全完善销售网络等。目前,关于国内外对笋竹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多,对绿竹种植、绿竹笋营养成分分析、保鲜和加工等方面研究也不少,但对绿竹笋产业发展的文章相对较少,本文的创新就是将尤溪县绿竹笋产业作为一个特色产业去研究,可以为推进尤溪地方经济发展和其他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参考。

李雪蕾[9](2014)在《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苦涩味物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绿竹(Bambusa oldhami)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6个光照强度(全遮光(T1)、透光率5%(T2)、透光率20%(T3)、透光率40%(T4)、透光率60%(T5)和自然光照强度(CK)),测定三种竹笋不同部位的苦涩味物质含量,探讨了光照强度对竹笋中苦涩味物质的影响;同时研究分析了自然光照条件下去除箨耳对三种竹笋苦涩味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苦味类氨基酸和类黄酮等苦味物质能够影响竹笋的口味。通过对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麻竹笋、绿竹笋和毛竹笋中的苦味物质(水解氨基酸、类黄酮)含量变化研究表明,遮荫条件下三种竹笋中的水解氨基酸含量低于CK(P<0.05),其中麻竹笋在透光率60%、绿竹笋在透光率40%~60%、毛竹笋在透光率20%时苦味氨基酸含量最低,且含量竹笋从笋尖部至笋基部逐渐降低;三种竹笋的类黄酮含量均在透光率60%时明显下降,全遮光条件下最低,笋尖部至笋基部逐渐增加。说明降低光照强度能够减少竹笋中苦味物质的含量。(2)遮荫能够显着影响竹笋中单宁和草酸的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麻竹、绿竹和毛竹笋中的单宁和草酸含量逐渐降低,单宁含量与光照强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三种竹笋的单宁含量均在全遮光条件下达到最低,自笋基部至笋尖部逐渐增加。草酸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先提高后降低,麻竹笋和绿竹笋草酸含量在透光率为40%~60%时比CK高,在透光率为5%时含量最低,但毛竹笋草酸含量变化差异不大。三种竹笋的不同部位草酸含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笋中部含量分别高于笋尖部和笋基部。由主成分分析得出,三种竹笋主要影响涩味物质均为草酸。说明低光照强度环境能显着降低竹笋中涩味物质单宁和草酸含量。(3)通过三种竹笋苦涩味物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麻竹笋、绿竹笋和毛竹笋前三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0.869%、84.503%和87.341%,经主成分分析,主要影响麻竹笋苦涩味为类黄酮、缬氨酸和草酸;绿竹笋中主要为类黄酮、异亮氨酸和草酸;毛竹笋主要为类黄酮、亮氨酸、草酸和异亮氨酸。(4)去除箨耳对竹笋中的苦涩味物质含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与CK相比,3种竹笋去除箨耳后的水解氨基酸含量和单宁含量均降低,但草酸含量在去除箨耳后高于CK,类黄酮含量除麻竹笋外,其余两个竹种在去除箨耳后降低,花青素则除绿竹笋外,其余两个竹种在去除箨耳后降低。去除箨耳处理与遮光处理后的苦涩味物质含量均有减少,并且同透光率5%(T2)时相近。说明去除箨耳与低光照强度一样能减少竹笋中苦涩味物质含量。

傅成杰[10](2013)在《绿竹地下系统结构与出笋量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绿竹(Dendrocaiamopsis oldhami (Munro) Keng f.)是一种优良速生的笋用和材用丛生竹,它是我国南方的主要栽培竹种之一。由于近几年对绿竹笋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绿竹在广泛种植的同时,原有的低产林也进行大面积的改造,在种植和改造过程中,由于管理不科学、方法不得当,绿竹产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针对绿竹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明确绿竹科学管理,本试验对绿竹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以及竹笋品质进行研究,地下部分研究包括绿竹蔸系结构、根系结构、不同类型竹蔸发笋能力等。1、对人工经营的立地条件A(以山地红壤为代表)、B(以农业用地为代表)、C(以河岸冲积土为代表)与无人工经营的立地条件D(以河岸冲积土为代表)进行地上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经营的立地条件中,留存株数以4-6株/丛、年龄为1a-2a生的绿竹有利于提高竹笋产量,其中立地条件B的竹笋产量最高为29400kg·hm-2,其绿竹株数为4.1株/丛、立竹密度为5433株·hm-2;不同经营状况下,立地条件A、B、C与立地条件D在绿竹胸径、节长、竹高、现状分枝节上存在显着差异,这与有无人工经营管理有关:叶面积指数的大小排列顺序是:B>D>A>C,立地条件B的叶面积指数最大,达到11.13,立地条件C的叶面积指数最小,为8.48,在分析叶面积指数与竹笋产量关系时,结合各年生绿竹单株叶面积指数和单位面积叶面积指数共同分析会更加全面。2、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蔸系结构研究表明:在蔸幅大小比较中,D>A>C>B,且立地条件A、B、C与立地条件D存在显着性差异;在竹蔸数量比较中,D>A>B>C,其中立地条件B的1a生、2a生竹蔸数量比例最大为48.1%,最有利于产笋,3a生竹蔸数量比例范围在17.1%-17.8%,变化差异较小,3a生以上竹蔸数量比例范围在33.6%-52.0%,与其余年生竹蔸数量比例之间差异较大,说明无论有无人工经营管理,绿竹地下竹蔸的年龄结构都不合理;比较胸径为5cm的绿竹竹蔸长度,在人工经营管理的同一立地条件中,竹蔸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减小的趋势,而在立地条件D中没有这样的趋势变化,表明人工经营管理有利于竹蔸长度的增加;笋径的大小与蔸径的关系呈类似于抛物线的变化趋势,两者的变化出现峰值,立地条件A的蔸径为5.5cm时,笋径最大为8.89cm,立地条件D的蔸径为4.5cm时,笋径最大为7.68cm;笋芽在秆基上的生长位置固定,分布范围在2-9节,笋芽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头目>二目>三目>尾目。3、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绿竹根系结构研究表明:根系主要分布在竹蔸的秆基上,秆柄几乎不生根;不同立地条件根系总量比较,立地条件C的la、2a根系数量最多,平均为615.5根,其次是立地条件A为576.5根,立地条件B为573.5根,立地条件D最少为430.5根,在立地条件A、B、C中,根系总数与平均每节秆基的根系数量都大于立地条件D的对应值,相差值占立地条件D的根系总数的14.3%-27.2%;竹根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中,竹根干质量、竹根长度、竹根表面积和竹根体积4项指标所占这一土层达到85.11%以上,其中在立地条件A、B、C中,0-20cm土层所占比例都小于20-40cm,除了在竹根体积分布中,立地条件B在0-20 cm占总量的45.77%大于20-40cm的45.17%,而立地条件D却正好相反。4、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竹蔸产笋能力研究表明:一水笋所占比例最大,平均能达到82.25%,其次是二水笋平均为15.41%,三水笋所占比例最小平均为2.34%,立地条件A、B、C的一水笋产量所占比例低于立地条件D,相差范围在7.63-12.68%之间,可见人工经营相比于无人工经营,更有利于二水笋及多水笋的丰产;竹蔸主要有三种类型:立竹竹蔸(YY)、与立竹相连的竹蔸(WY)、与立竹不相连的竹蔸(WW),在1a生竹蔸YY中,立地条件B的平均产笋量最大为4.21 kg/个,在2a生竹蔸YY中,立地条件C的平均产笋量最大为1.53 kg/个,在3a生竹蔸YY中,立地条件C的平均产笋量最大为0.85 kg/个,而竹蔸WW的平均产笋量都未超过1kg/个;竹蔸WY的产笋能力受立竹年龄的影响要大于自身年龄对其的影响。5、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竹笋品质分析表明:在物理品质指标分析与营养指标分析中,立地条件A、B、C都要优于立地条件D,其中在人工经营立地条件中,立地条件A的竹笋品质要优于立地条件B和立地条件C。

二、绿竹笋的物理性状和品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竹笋的物理性状和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设施绿竹高生长控制及种源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竹研究进展
        1.2.2 植物矮化研究进展
        1.2.3 植物耐寒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竹高生长控制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实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甲哌鎓对绿竹的矮化效应
        2.2.2 新竹截秆对绿竹的矮化效应
        2.2.3 竹笋截梢对绿竹的矮化效应
        2.2.4 设施栽培竹笋截梢对绿竹矮化效应
    2.3 小结
第三章 越冬时期两种种源矮化绿竹耐寒性比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温胁迫对绿竹叶片膜透性的影响
        3.2.2 低温胁迫对绿竹叶片渗透调节的影响
        3.2.3 低温胁迫对绿竹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3.2.4 低温胁迫对绿竹叶片叶绿素参数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喷施甲哌鎓及新竹截秆对绿竹的矮化影响
        4.2.2 竹笋截梢对绿竹形态指标及成活率的影响
        4.2.3 竹笋截梢对绿竹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越冬时期两个种源地绿竹耐寒性差异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高节竹笋品质形成的环境效应与改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拔对高节竹生长和竹笋品质的影响
    2.1 海拔对高节竹立竹秆形、冠形和叶形的影响
        2.1.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小结
    2.2 海拔对高节竹笋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2.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小结
    2.3 海拔对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
        2.3.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小结
第三章 施肥对高节竹笋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3.1 施肥对高节竹笋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3.1.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施肥对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
        3.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第四章 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生长和竹笋品质的影响
    4.1 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鞭根养分和抗性生理特征的影响
        4.1.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覆土厚度对高节竹笋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4.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4.3 覆土厚度对高节竹笋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
        4.3.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小结
第五章 笋芽出土后采笋时间对高节竹笋品质的影响
    5.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竹笋营养品质
        5.2.2 竹笋食味品质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海拔对高节竹生长和竹笋品质的影响
        6.2.2 施肥对高节竹笋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6.2.3 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生长和竹笋品质的影响
        6.2.4 笋芽出土后生长时间对高节竹笋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中短波紫外辐照和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冷藏下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竹笋及其采后品质劣变的原因
    1.2 采后UV-C辐照对果蔬的影响
        1.2.1 采后UV-C辐照对果蔬抗病性的影响
        1.2.2 采后UV-C辐照延缓果蔬的成熟与衰老
        1.2.3 采后UV-C辐照对果蔬植物化学物和抗氧化剂的影响
        1.2.4 采后UV-C辐照对果蔬冷害的影响
        1.2.5 采后UV-C处理对果蔬基因表达的影响
    1.3 采后UV-B辐照对果蔬的影响
    1.4 采后草酸处理对果蔬的影响
        1.4.1 草酸处理对果蔬采后品质的影响
        1.4.2 草酸处理对果蔬采后褐变的影响
        1.4.3 草酸处理对果蔬采后抗病性的影响
        1.4.4 草酸处理对果蔬采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4.5 草酸处理对果实采后冷害的影响
    1.5 研究背景、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紫外辐照对冷藏去壳竹笋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2.3.2 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定
        2.3.3 失重率和腐烂率的测定
        2.3.4 色差的测定
        2.3.5 硬度、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2.3.6 MDA含量和电导率的测定
        2.3.7 总酚、类黄酮和AsA含量的测定
        2.3.8 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2.4.2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2.4.3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色差的影响
        2.4.4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硬度、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4.5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MDA和电导率的影响
        2.4.6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总酚、类黄酮和AsA含量的影响
        2.4.7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紫外辐照对冷藏去壳竹笋木质化代谢及其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3.3.2 木质素代谢酶活力的测定
        3.3.3 木质素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相关步骤及方法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的PAL、4CL、CAD和POD活性的影响
        3.4.2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的PAL、4CL、CAD和POD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3 去壳竹笋笋肉硬度与木质素代谢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紫外辐照对冷藏去壳竹笋抗氧化系统及其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4.3.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4.3.3 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4.3.4 抗氧化系统关键酶基因表达相关步骤及方法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H_2O_2的含量和O_2~(-)生成速率的影响
        4.4.2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的SOD、CAT、APX酶活性的影响
        4.4.3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PPO酶活性的影响
        4.4.4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SOD、CAT、APX和PPO基因表达的影响
        4.4.5 去壳竹笋切面L~*与褐变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草酸处理对冷藏去壳竹笋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5.3.2 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定
        5.3.3 失重率和腐烂率的测定
        5.3.4 色差的测定
        5.3.5 硬度、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5.3.6 MDA和电导率的测定
        5.3.7 总酚、类黄酮和AsA含量的测定
        5.3.8 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5.4.2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5.4.3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色差的影响
        5.4.4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硬度、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5.4.5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MDA和电导率的影响
        5.4.6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总酚、类黄酮和AsA含量的影响
        5.4.7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草酸处理对冷藏去壳竹笋木质化代谢及其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实验试剂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6.3.2 木质素代谢酶活力的测定
        6.3.3 木质素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相关步骤及方法
        6.3.4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PAL、4CL、CAD、POD酶活性的影响
        6.4.2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PAL、4CL、CAD和POD基因表达的影响
        6.4.3 去壳竹笋笋肉硬度与木质素代谢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草酸处理对冷藏去壳竹笋抗氧化系统及其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材料
        7.2.2 主要实验试剂
        7.2.3 主要仪器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7.3.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7.3.3 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7.3.4 抗氧化系统关键酶基因表达相关步骤及方法
        7.3.5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分析
        7.4.1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H_2O_2的含量和O_2~(-)生成速率的影响
        7.4.2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SOD、CAT和APX酶活性的影响
        7.4.3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PPO酶活性的影响
        7.4.4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SOD、CAT、APX和PPO基因表达的影响
        7.4.5 去壳竹笋切面L~*与褐变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鲜笋老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后不同处理对鲜笋长度的影响
    2.2 采后不同处理对鲜笋重量的影响
    2.3 采后贮藏温度对鲜笋失重率的影响
3 讨论

(6)四川白夹竹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白夹竹研究概述
        2.1.1 白夹竹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1.2 白夹竹的生态学特性和分布范围
        2.1.3 白夹竹林经营管理研究
        2.1.4 白夹竹资源利用研究
    2.2 竹笋产量和品质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2.2.1 立地条件
        2.2.2 竹林结构
        2.2.3 土壤养分管理
        2.2.4 病虫害防治
        2.2.5 保鲜技术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方法
    3.2 技术路线图
    3.3 研究区概况
    3.4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3.4.1 样品采集
        3.4.2 样品测定
    3.5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立地因子对白夹竹笋产量、笋基径及退笋率的影响
        4.1.1 海拔高度
        4.1.2 坡向
        4.1.3 坡位
        4.1.4 坡度
        4.1.5 土层厚度
        4.1.6 腐殖质层厚度
        4.1.7 小结
    4.2 不同产区白夹竹笋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4.2.1 可食部分含量
        4.2.2 维生素C含量
        4.2.3 氨基酸总量含量
        4.2.4 粗蛋白含量
        4.2.5 粗脂肪含量
        4.2.6 总糖含量
        4.2.7 矿质元素总量含量
        4.2.8 灰分含量
        4.2.9 小结
    4.3 不同产区土壤养分差异分析
        4.3.1 土壤pH
        4.3.2 土壤有机质含量
        4.3.3 土壤氮含量
        4.3.4 土壤磷含量
        4.3.5 土壤钾含量
        4.3.6 小结
    4.4 土壤养分对白夹竹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4.4.1 大竹产区
        4.4.2 邻水产区
        4.4.3 雨城区产区
        4.4.4 芦山产区
        4.4.5 都江堰产区
        4.4.6 大邑产区
        4.4.7 崇州产区
        4.4.8 洪雅产区
        4.4.9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不同立地因子对白夹竹笋产量、笋基径、退笋率的影响
        5.1.2 不同产区白夹竹笋品质差异及土壤养分差异
        5.1.3 土壤养分对白夹竹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毛竹笋辛辣味呈味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竹笋的感官评定、GC-MS检测和呈味物质含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鲜笋GC-MS检测结果
        2.2.2 鲜笋的感官评定
        2.2.3 呈味物质含量及与相应滋味强度变化趋势的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三章 毛竹笋呈味物质含量及与不同竹笋滋味口感关系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毛竹鲜笋呈味物质含量的分析及与相应滋味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3.2.2 AS鲜笋水煮后笋渣和笋汤的感官评定
        3.2.3 笋渣和笋汤中呈味物质含量与滋味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8)尤溪县绿竹笋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绿竹笋简介
        1.2 绿竹笋营养成分
        1.3 绿竹笋生产条件及分布情况
        1.4 绿竹笋产业效益
        1.5 历史记载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资源情况
        3.2 国内研究综述
        3.3 国外研究综述
        3.4 小结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尤溪县绿竹笋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l 尤溪绿竹笋产业发展概况
    2 尤溪绿竹及绿竹笋特色
        2.1 尤溪绿竹的品种特性
        2.2 尤溪绿竹笋(含鲜笋、原味绿竹笋和绿笋干)的质量特色
    3 尤溪县绿竹笋产业的历史沿革
    4 尤溪县绿竹笋产业的SWOT分析
        4.1 相关理论基础
        4.2 尤溪县发展绿竹笋产业的优势
        4.3 尤溪县发展绿竹笋产业的劣势
        4.4 尤溪县发展绿竹笋产业面临的机会
        4.5 尤溪县绿竹笋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案例分析-尤溪县纺织产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l 尤溪县纺织产业的概况
    2 尤溪县纺织产业的成功经验
        2.1 政府重视,大力发展纺织产业
        2.2 科学布局,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2.3 扶持有力,积极出台优惠政策
        2.4 集群发展,认真推进园区建设
        2.5 突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2.6 重视科技,推进检测机构建设
        2.7 制定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
        2.8 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对绿竹笋加工产业发展的启示
    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发展绿竹笋产业的对策
    1 政府宏观调控方面
        1.1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制定产业规划
        1.2 落实林权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1.3 强化教育培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1.4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规模档次
        1.5 加强宣传包装,充分发挥品牌效益
        1.6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产业推进工作
    2 企业生产加工方面
        2.1 抓好企业总体规划
        2.2 抓好种植基地建设
        2.3 抓好产品质量控制
        2.4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2.5 抓好品牌创建工作
        2.6 争取制定产品标准
    3 营销方面
        3.1 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3.2 抓好产品信息服务
        3.3 制定市场营销策略
        3.4 健全完善销售网络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苦涩味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苦味物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2 实验方法与测试方法
        2.2.1 实验方法
        2.2.2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2 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3 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呈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4 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涩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方法与测试方法
        3.2.1 实验方法
        3.2.2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单宁含量的影响
        3.3.2 光照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草酸含量的影响
        3.3.3 影响三种竹笋苦涩味口感主要因子主成分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去除箨耳对三种竹笋苦涩味物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实验方法与测试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去除箨耳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苦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4.2.2 去除箨耳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涩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10)绿竹地下系统结构与出笋量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本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竹植物特性研究概述
        1.2.2 绿竹经营管理研究概述
        1.2.3 绿竹地下系统结构研究概述
        1.2.4 绿竹出笋机理研究概述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1.3.1 本研究的目的
        1.3.2 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绿竹地上部分生物因子变化与出笋量的关系研究
        2.1.2 绿竹地下蔸系结构与出笋量的关系研究
        2.1.3 绿竹地下根系结构与出笋量的关系研究
        2.1.4 绿竹不同类型竹蔸的发笋能力研究
        2.1.5 绿竹笋品质的研究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研究材料
        2.2.3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绿竹地上部分生物因子变化与出笋量分析
        3.1.1 不同立地条件的竹笋产量分析
        3.1.2 绿竹年龄结构与竹笋产量分析
        3.1.3 绿竹地上部分生长因子与竹笋产量分析
        3.1.4 绿竹叶面积指数与竹笋产量分析
    3.2 绿竹地下蔸系结构与出笋量的分析
        3.2.1 绿竹竹丛的蔸幅分析
        3.2.2 绿竹竹蔸年龄结构、大小及分布状况分析
        3.2.3 笋芽生长分析
        3.2.4 绿竹蔸径与笋径的关系分析
    3.3 绿竹地下根系结构与出笋量的分析
        3.3.1 竹蔸根系数量分析
        3.3.2 根系干质量、长度、表面积、体积指标分析
    3.4 绿竹不同竹蔸的发笋能力分析
        3.4.1 绿竹竹蔸产笋分析
        3.4.2 有无立竹竹蔸产笋能力分析
    3.5 不同立地条件绿竹的品质分析
        3.5.1 绿竹笋的物理性指标分析
        3.5.2 绿竹笋营养指标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绿竹地上部分生物因子与绿竹出笋量关系的研究结论
        4.1.2 绿竹地下竹蔸结构与出笋量关系的研究结论
        4.1.3 绿竹地下根系结构与出笋量关系的研究结论
        4.1.4 绿竹地下不同竹蔸与出笋量关系的研究结论
        4.1.5 不同立地条件下绿竹笋品质的分析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绿竹笋的物理性状和品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竹笋适口性形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徐森,杨丽婷,陈双林,郭子武,谷瑞,章超.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02)
  • [2]设施绿竹高生长控制及种源适应性研究[D]. 卢玉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3]高节竹笋品质形成的环境效应与改良初步研究[D]. 时俊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4]中短波紫外辐照和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冷藏下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研究[D]. 郑剑.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1)
  • [5]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鲜笋老化的影响[J]. 张雪芹,谢志南,林建忠,赖瑞云,钟赞华,刘国全.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8(03)
  • [6]四川白夹竹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辰鹄.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7)
  • [7]毛竹笋辛辣味呈味物质的研究[D]. 崔逢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2)
  • [8]尤溪县绿竹笋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D]. 胡志宏.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4)
  • [9]光照强度对三种竹笋不同部位苦涩味物质的影响[D]. 李雪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2)
  • [10]绿竹地下系统结构与出笋量的技术研究[D]. 傅成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3)

标签:;  ;  ;  ;  

青笋物理性质及品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