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安努尔底栖动物调查

成安努尔底栖动物调查

一、查干淖尔底栖动物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于鹏飞[1](2021)在《半干旱内陆河生态安全评估研究 ——以锡林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锡林河作为我国内蒙古高原典型的半干旱内陆河以及北方脆弱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流域内多个支流干涸,考核断面水质超标现象严重,水生态环境等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流域内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建立锡林河流域生态安全体系,评估了生态安全水平,识别了影响生态安全水平的关键因子,并对水质变化特征和入河污染负荷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了污染负荷减排方案。1、评估锡林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以锡林河流域为例,采用DPSIR概念模型,并将锡林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分为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调控管理四个专项指标,通过计算相关指标的权重,确定相应指标的分值,得到锡林河流域生态安全得分。锡林河流域生态安全指数(ESI)为74.62,流域生态安全状况为较安全,在四个专项指标中,锡林河流域生态环境压力评估等级为“二级”,属于较轻程度;锡林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等级为“二级”,属于亚健康水平;锡林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级为“二级”,属于高功能水平;锡林河流域调控管理评估等级为“一级”,属于高水平程度。2、分析锡林河流域水质时空的变迁特征锡林河水质春秋两季较好,夏季相对较差,影响夏季水质的主要因子为CODMn、COD和BOD5;锡林河中游河段水质优于上游和下游。上游和中游河段水质超标主要由于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带来的面源污染;下游河段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为污水厂尾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3、估算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情景下的污染负荷削减量结合锡林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结果,对锡林河国控断面水质达标下的污染负荷削减量进行估算。估算以流域统筹为基础,水陆耦合为导向、水质达标为目标,建立了行政区-流域控制单元-研究河段的耦合关系,通过实际监测点位与流域控制单元确定了河段的划分在面源污染负荷排放量方面。结果表明:畜禽养殖排放量占最大比重,其次是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流失;各项污染物指标中,COD的排放量占最大比例,总氮次之。从时间上看,7月入河削减量大于4月,从行政区上看;白音锡勒牧场入河削减量最大。

张军[2](2021)在《湖泊沉积粪生菌孢记录的中国北方全新世牧业发展及其驱动因素》文中提出长期以来,牧业一直是中国北方草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人们的主要生计方式。但是与牧业活动相关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录相对缺乏,而且动物考古证据、古生态记录和食草动物基因溯源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分歧,牧业何时开始、何时增强及其驱动因素一直不甚明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相互联系的区域,也是东西方早期文化与技术交流的关键场所,因此是研究过去人地关系和农牧演化历史及其驱动因素的理想区域。该区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数量变化大,农牧业生计方式发生过多次转变。尽管有零星的人类活动历史文献记载,但由于缺乏连续的、客观的农业和牧业活动变化的记录以及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记录,难以全面理解农牧业的发展过程、规律及其与自然、社会因素的关系,难以更好地理解该区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在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16组现代食草动物粪便样品和10组表土样品中粪生真菌孢子的基础上,以北方地区公海、更尕海和天鹅湖三个湖泊岩芯(共23.13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个湖泊岩芯的1139个样品的粪生菌孢组合变化,以及天鹅湖岩芯的520个花粉样品。基于现代过程调查和前人研究发现,粪生菌孢含量,尤其是Sporormiella-type孢子(小荚孢腔菌属)含量变化能指示食草动物数量及牧业活动强度变化。利用祁连山天鹅湖花粉记录中蒿藜比值重建了3.5 ka(1 ka=1000年)以来平均分辨率约7年的区域有效湿度变化历史。通过山西公海湖泊岩芯中农作物花粉含量变化重建了该地区历史时期以来平均分辨率约6年的农业活动强度变化历史。此外,还搜集了研究区考古证据和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古气候、古环境代用指标记录,初步揭示我国北方地区全新世牧业发展过程及其可能的驱动因素,并深入探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社会变迁对农牧业活动强度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现代食草动物粪便和表土样品中,Sporormiella-type菌孢在粪生菌孢中占主导,其含量变化能用于指示食草动物数量和牧业活动强度变化。山西公海近几十年Sporormiella-type菌孢含量变化与档案记录的家养绵羊和山羊数据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因而可以用于重建更长时间尺度的食草动物数量变化。(2)基于青藏高原共和盆地更尕海和山西北部公海湖泊岩芯样品中Sporomiella-type菌孢的记录,对比青海湖盆地风成剖面中粪生菌孢含量变化,以及北方地区考古遗址中动物骨骼(不包括猪的骨骼)的C-14年代累积概率,认为中国北方地区牧业活动在~5.7-5.5 ka开始出现,在~4.2-4.0 ka后进一步增强。结合区域古气候记录,认为中国北方牧业活动的发展历程与气候变化有关:中全新世欧亚草原区气候整体暖湿的背景下,在5.7-5.5 ka前后,区域内部分地区突发干旱,而中国北方地区气候整体暖湿,使得内陆草原地区早期牧业活动向东、向南迁至我国北方地区;而后,寒冷干旱的“4.2 ka事件”导致高纬草原地区人口迁移,促进了北方草原地带牧业活动的南向扩张;约3.6 ka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牧业活动迅速发展和扩散,这得益于家马大量驯化并作为交通工具用于放牧活动。(3)在历史时期,对比祁连山天鹅湖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地层菌孢记录的牧业强度变化发现,干旱区山地牧业强度总体与区域湿度变化相反,干旱的气候条件可能限制了河西走廊低地农业的发展,而使得山区牧业活动增强。在极端干旱、人口减少的时期,山区牧业强度减弱,如公元380-580年期间。而公元580-720年期间和公元1920年以来,山区牧业强度增强,可能与河西走廊低地温暖湿润的气候、人口增加和生计方式多样化有关。在半湿润区,山西公海湖泊岩芯的农作物花粉和菌孢记录表明,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农业向北、向高海拔地区扩张,与王朝强盛和社会稳定时期相吻合,如隋、唐朝早中期和北宋时期;在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恶劣的气候和不稳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了区域农业的发展,牧业活动转变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业模式,如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对公海岩芯农作物花粉含量和粪生菌孢数据进一步进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活动变化的周期比牧业长,这可能是因为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而且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更强。对比多个牧业活动强度记录进一步发现,干旱的气候限制了低海拔地区农业发展,推动山区牧业发展;气候温和湿润、民族深度融合发展的隋朝和唐朝早中期,人口数量增加,生计方式多样化,使得牧业活动整体增强;近几十年来,由于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牧场资源和家畜数量的合理管控,牧业强度呈现出减弱的趋势。此外,历史时期公海和天鹅湖地区的牧业强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周期,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牧业强度变化受到气候和社会因素的共同控制。本研究提供了多组末次冰消期以来高分辨率的粪生真菌孢子记录,是国内首次从湖泊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角度为北方全新世牧业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一系列新证据和新认识,并首次揭示了北方地区历史时期农牧业活动强度存在不同的变化周期。祁连山西段湖泊孢粉重建的高分辨率的湿度变化记录,为探究丝绸之路沿线人类活动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提供了区域气候变化背景。深入研究中国北方地区牧业发展历史及其驱动因素对理解和认识过去植被环境变化、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过去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物理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独立的农牧业活动强度变化记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土壤退化的影响,为研究古人类如何适应气候环境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参考。

刘羽,王军,李慧,徐奴文,冯娟,董紫君,李紫燕,吉莉,郭晓明[3](2020)在《2020年度环境地球科学学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2020年度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各类项目申请受理、评议和资助情况,指出了申请和评议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总结了2019年底环境地球科学学科项目结题、项目完成情况以及主要学科方向取得的研究进展。

沈佳琳[4](2020)在《基于生态旅游特征的查干湖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旅游的重点在于可持续发展,对景区内的规划以及资源的开发以保护性开发为主,是寓教于游的旅游形式。与传统旅游方式相比,生态旅游更注重生态性,所涵盖的范围也更广。传统旅游注重的是经济效益,以单一形式的观光旅游为主,而生态旅游则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传达生态保护理念、发展可持续化、建设生态文明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且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负责游客食住等基本需求的餐饮住宿业、负责景区物资运输等的交通运输业、为游客提供景区信息资讯或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针对旅游行程安排的旅行社等。同时,由于人们需求的丰富性,旅游形式也衍生出了多种方式。例如,以度假为主的个人游、亲子游、家庭游;以单位集体为主的团建、商务游;以体验不同地域的风俗节庆为主的假日游等。人们旅游目的与需求的不同,使旅游形式发了多种变化,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景区的开发经营模式和服务形式,景区服务区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景区服务区作为一种综合服务形式,是景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承担了为游客和景区提供基础功能,例如可以为游客提供线下售票、取票、咨询、纪念品买卖、停车、换乘等功能,为景区提供管理、日常办公等功能,又承担了面向社会展示地域文化、传播生态理念的衍生功能。因此,服务区的建筑设计需要以生态旅游理念为指导核心,以生态旅游的特征为基点,以景区特色、地域文化、自然资源为载体,同时功能满足游客需求。这样的设计是服务区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转变,是实现生态旅游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在生态旅游理论下,基于生态旅游特征的查干湖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首先,进行了生态旅游和服务区理论方面的相关综述,归纳总结出生态旅游特征对服务区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现状调研分析了查干湖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态旅游特征,提出了查干湖景区服务区的设计思路及对策;最后,以查干湖南门服务区建筑设计项目为例,根据其概况和现状明确了设计框架,将生态旅游特征与建筑设计联系起来应用到项目中。综上所述,本文将生态旅游理论作为参考基础,对基于生态旅游特征的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设计策略,为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以此为服务区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贺柳青[5](2020)在《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节区域气候、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等有重要作用。湖泊对全球变化有敏感响应,忠实地记录了气候及环境变化,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可以重建过去的古气候、古环境。湖泊表层沉积物反映了现代环境特征,人类活动对湖泊产生的影响也能在沉积物中体现出来。大理西湖对当地社会发展、维系湖区生态环境等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理西湖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富营养化、湖泊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影响了湖泊的生态及经济功能。因此,本文以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了4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烧失量、磁化率等指标的分析,并结合水质分析,探讨大理西湖的物质来源、湖泊环境以及污染状况等。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黏土含量为16.742.1%,平均值为29.5%,粉砂含量为56.679.3%,平均值为65.2%,砂含量为0.221.3%,平均值为5.1%,粉砂是优势粒径。外源物质输入对大理西湖西部湖区的粒度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水动力条件影响东部湖区的粒度空间分布特征。(2)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为13.1145.92%,平均值为22.29%,碳酸盐含量为7.5326.58%,平均值为15.69%。有机质含量随着水深加深呈增高趋势,有机质的内源贡献较大。碳酸盐含量与有机质和水深呈负相关系,西北部的碳酸盐含量较高可能是外源碳酸盐的输入。(3)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为2.2×10-898.5×10-88 m3/kg,平均值为24.75×10-88 m3/kg。西部湖区的磁化率值高于东部湖区,因为西部湖区接收了大量外源物质,外源磁性矿物多沉积在西部湖区,而东部湖区的外源物质输入少,高的有机质含量也会稀释磁化率。百分频率磁化率值为1.0310.61%,平均值为4.82%,西部湖区的百分频率磁化率由北向南随着水深加深呈增高趋势。(4)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δ13C值在-31‰-27‰,平均值为-29‰。δ15N值在1‰7‰,平均值为5‰,C/N比值在1319之间,平均值为19。根据δ13C值和C/N值可以看出,西部湖区的有机质来源于陆源有机质、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东部湖区的有机质来源于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芦苇的贡献较大。大理西湖的δ15N值说明其氮素来源于氮肥、粪肥、生活污水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固氮蓝藻影响了δ15N值。(5)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TN含量在4833.2411915.85 mg/kg,平均含量为7275.589 mg/kg,TP含量在590.431656.05 mg/kg,平均含量为1071.91mg/kg。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TN含量和TP含量都较高,有机污染状况严重,水体理化性质和人类活动都会促进营养盐的内源释放潜力。

刘柏妤[6](2020)在《茈碧湖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变化及其水质评价》文中认为湖泊作为岩石圈层重要的“源”和“汇”,受到各种外部自然因素及湖泊内部过程的持续作用影响而不断演变,正确认识湖泊地球化学变化过程是目前研究湖泊沉积物及其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茈碧湖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全氮全磷含量、有机质、TOC及其碳氮同位素等指标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茈碧湖现代沉积过程及其现代污染状况,有效判别了流域内人类活动对湖区的影响,同时根据湖泊水体的TN、TP含量进行水质评价,结合茈碧湖现存水质状况和沉积物污染状况对茈碧湖作出环境评价,为保护洱海、深入茈碧湖环境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茈碧湖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为黏土、粉砂、砂三类,其中黏土组分含量范围介于5.985%32.162%之间,受山坡冲积扇的影响主要分布在湖泊的西北部;粉砂组分作为湖区的优势粒径,主要受地下水补给及喀斯特地貌地质岩层影响,呈无明显规律分布;砂组分百分含量占比变化范围在0.36%28.758%之间,受入湖河流及人类活动影响主要分布在北部靠近湖岸的深水区位置以及河流入湖口处;粒度频率曲线图显示出沉积物的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影响;(2)沉积物的TP含量范围在241.071814.33(mg/Kg)之间,空间分布呈现出一个南高北低的特征,TN范围介于1571.545605.32(mg/Kg)之间,其中高值区与砂组分高值分布区相似,沉积物受外源输入影响较大;有机质和TOC与砂组分和全氮含量的分布大致相似,说明外源输入是沉积物污染的主要来源;δ13C同位素值变化范围在-32.073‰-25.34‰之间,平均值为-29.725‰,说明茈碧湖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大,部分超出可能是受来自湖泊内源的影响,但影响相对陆源输入较小,空间分布上整个湖心区低于湖周,说明湖周受外源影响比湖心大。δ15N值变化介于1.237‰3.386‰之间,来源主要是化肥的使用输入。结合C/N值可知,茈碧湖有机质来源输入受内外源输入的共同影响,但受外源输入影响大于内源;(3)根据综合污染程度分级,茈碧湖表层沉积物污染严重,基本无清洁程度,少部分为中度污染,大部分为重度污染甚至远超重度污染,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标准显示,茈碧湖表层沉积物的有机污染程度可能在轻-中度污染的程度范围,结合两种评价方法结果总体评价茈碧湖表层沉积物为中-重度污染;(4)茈碧湖底层水质的氮磷含量高于表层,N/P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全部>16,说明湖中磷元素偏低,茈碧湖是一个磷限制湖泊。根据国标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GB3838-2002)标准,总体评价茈碧湖湖泊水质保持较良好,为国家Ⅱ类水。因此,应该着重注意保持茈碧湖沉积物的沉积环境稳定,加强对人类活动区域的监管和入湖河流的监测,减少湖周农耕用地的化肥使用量,力求保持水体现有的质量状况,为洱海的输水质量保驾护航。

吴初[7](2020)在《红碱淖流域地下水循环机理及湖水位动态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红碱淖作为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是濒危物种-遗鸥的天然栖息场所和重要繁殖地。近年来,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使得红碱淖湖面面积逐渐萎缩,湖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对濒危物种生存繁殖造成威胁。当前,众多研究主要集中于红碱淖湖面变化及气候驱动因素,暂无对红碱淖流域地下水循环和湖水位动态预测的研究。本论文重点关注红碱淖流域地下水和湖水位,通过野外调查、监测数据、水土样本检测,结合水化学、同位素、聚类分析、小波相干、机器学习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流域内红碱淖湖水位动态预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地下水循环机理进行探讨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红碱淖湖面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1988-1998年平稳期、1998-2015年萎缩期和2015-2018年上升期。结合同时期察汗淖湖面面积和气象数据,平稳期内红碱淖湖面变化受气候因素影响,萎缩期和上升期内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湖滩地区地下水位与湖水位具有较高的显着性,水力联系密切。梯度提升决策树回归模型揭示气象因子中蒸发对湖水位动态变化贡献最大,而降雨相对重要性最小,该模型预测湖水位值与实测值的均方误差为0.004,动态变化一致。2.流域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HCO3-Na型和Cl-Na型,水化学形成主要受水岩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岩盐、石膏和萤石对地下水组分的贡献占主导优势,多数白云石和方解石处于沉淀状态或为反应性矿物。SOM聚类分析显示丰、枯水期地下水化学季节变化不大,9个取样点水化学特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性。3.流域内第四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更新速率快,循环中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循环深度较浅,侧向补给流域内河流,最终排泄于湖。白垩系地下水年龄较老,更新速率慢,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流域边界侧向补给,地下水循环中水岩作用强烈,径流受侏罗系阻碍排泄于红碱淖。4.基于地下水循环特征和FEFLOW软件,建立了流域地下水数值模型,水均衡项显示地下水系统总补给量为33464.44×104 m3,总排泄量为13807.8×104 m3,模拟期内地下水排泄红碱淖湖水量为546.2×104 m3。

陈丽霞,付建平,陆军,杨亮亮,丁长青[8](2020)在《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夏季鸟类组成和变化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夏季鸟类的组成及数量变化趋势以及栖息地类型的变化对鸟类群落组成的影响,为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及鸟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2014年每年8月份采用线路调查与样点观察法对查干淖尔湖湿地鸟类进行调查统计,并对不同年份鸟类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特征参数进行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Excel软件以及R语言进行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对不同年份鸟类群落特征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各气象因子与各年间鸟类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记录到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夏季鸟类共18目37科171种,其中夏候鸟99种,旅鸟53种,留鸟16种,迷鸟2种,冬候鸟1种;按生态类型划分,涉禽58种,鸣禽50种,游禽41种,猛禽13种,攀禽5种,陆禽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23种;列入IUCN红皮书的极危(CR)鸟类有青头潜鸭与白鹤,列入濒危(EN)鸟类有东方白鹳、猎隼和大杓鹬,有7种鸟类被列入易危(VU)物种,10种鸟类被列为近危(NT)物种。列入中美、中澳、中俄、中韩和中日迁徙鸟类名录的鸟类分别有73、44、156、126和92种。6年来,查干淖尔湿地各年间夏季鸟类相似性指数比较高,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组成在不同年份有所变化;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份间的物种数、鸟种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鸟类目数与科数逐年显着增加;夏候鸟种数、留鸟种数百分比、相对数量百分比逐年增加;涉禽与游禽的种数与数量有下降趋势,鸣禽的个体相对数量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加。各气象因子与各年间鸟类组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鸟类科数与最低气温呈显着正相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最低气温呈极显着正相关,优势度指数与最低气温呈极显着负相关,夏候鸟种数与最高气温呈显着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游禽相对数量百分比与相对湿度呈显着正相关,游禽种数与平均气温呈显着负相关。【结论】随着查干淖尔湿地湖泊萎缩,盐碱地、草地与林地不断增加,导致涉禽与游禽的种数与数量有下降趋势,而鸣禽数量有所增加,应建立长期的鸟类监测系统,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鸟类保护策略。

隋丰阳[9](2019)在《基于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湖泊营养演化重建 ——以查干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乃至全球湖泊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过量富集则是引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松嫩平原湖泊群是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地区湖泊盐碱化日益严重,富营养化加剧,针对松嫩平原湖泊群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急需开展该地区水质变化的机理研究。本文通过整理分析2008年6-8月采集的松嫩平原湖泊水样数据,对各样点的硅藻物种进行鉴定、计数,对样点水体进行水化学类型的划分,并建立了两个数据集:区域80个采样点数据集,以及由71个采样点组成的重碳酸盐类钠组I型水(CINa)数据集,分别定义为数据集Ⅰ和数据集Ⅱ。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分别研究两个数据集的浮游硅藻分布与环境参数的关系,明确两个数据集中影响硅藻属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并选择合适的数据集来建立硅藻-关键环境因子转换函数。利用该转换函数,在测年技术的支持下,对查干湖历史时期的关键环境变量进行定量重建,得到其演变序列,辅以其他指标记录分析,对推导的环境演化过程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对其演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经鉴定计数,用于建立数据集Ⅰ的硅藻(至少在2个采样点出现且至少在一个样品中含量大于1%)有91个物种;用于建立数据集Ⅱ的硅藻有88个物种。两个数据集中,优势种都为Aulacoseira granulata,Aulacoseira ambigua和Cyclotella meneghiniana,它们经常出现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2)对两个数据集的浮游硅藻与各种环境梯度进行一系列的排序分析,结果显示浮游硅藻的属种分布表现出对环境梯度的响应。其中,一些耐营养盐的种类如Nitzschia austriaca,Pinnularia microstauron var.brebissonii,Navicula cuspidata,Gomphonema parvulum,Nitzschia levidensis var.salinarum和Fragilaria brevistriata与总磷梯度呈正相关。(3)基于两个数据集的排序分析都表明:15个环境指标中总磷解释了硅藻属种的最大变率,是影响硅藻属种分布的一个最重要且显着的环境参数,两种情况下(基于数据集Ⅰ和基于数据集Ⅱ)从总磷的边界效应方差解释值和属种的单峰响应程度来看,应使用数据集Ⅱ71个采样点的数据来建立硅藻-总磷转换函数更为合适。(4)利用数据集Ⅱ71个采样点中的数据,采用加权平均回归(WA)方法及偏最小二乘加权平均回归(WA-PLS)方法建立硅藻-总磷转换函数,WA-PLS(组分5)提供了较高的实测值与推导值的相关系数(R2Jack=0.759),成为最佳建模方法。在删除异常样品后,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推导误差减低(RMSEP=0.169),实测值与推导值的相关系数提高(R2Jack=0.823)。因此经过残差成分提取后的WA-PLS(组分5)模型为最终确定的理想模型。与世界上其他的区域硅藻-总磷转换模型相比,本研究中得出的转换函数推导能力较强。(5)将构建的松嫩平原硅藻-总磷转换函数应用于查干湖的沉积岩芯,在测年技术的支持下,定量重建了查干湖19世纪50年代末期-2016年间的总磷含量,这150多年来推导的查干湖湖水总磷浓度在0.088-2.073mg/L间波动,变化幅度较大。(6)将查干湖150年来营养水平的定量重建结果结合粒度组分特征、该区域局部时间尺度下的水质监测记录、气候研究记录及人为干扰因素进行对比论证,分析探讨重建的水体营养态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结合部分年份(1984、1985及2002-2016年)查干湖水体总磷浓度实测值与推导值的拟合结果,证明构建的区域硅藻-总磷转换函数具有适用性,推导结果具有可靠性。经过验证的总磷浓度推导值指示了这期间湖泊水质由Ⅴ类演变为劣Ⅴ类再逐渐演变为Ⅳ-Ⅴ类的变化过程;湖泊营养状态演化经历了由轻度富营养化演变为过营养化,之后又恢复为目前的轻度富营养化状态。(7)分析查干湖的外源磷负荷和磷的内部再循环对湖泊水体营养演化产生的影响,着重对比了查干湖水体中磷浓度的推导值与沉积物磷实测值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循环过程及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自调节机制。

王慧[10](2019)在《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古环境意义》文中指出以内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55个湖泊近150个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植被、气候影响因素及湖泊水文等沉积因素,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初步判识了湖泊有机质的来源,从区域尺度和湖盆尺度上揭示了上述代用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机制,进而揭示了其古环境古气候指示意义,为区域古环境古气候重建提供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总有机碳(TOC)含量介于011%之间,大部分TOC含量小于3%,体现了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生产力较低的特点。(2)有机质碳氮比(C/N)值总体较低,介于819之间,有机碳同位素(δ13C)在-28‰-21‰之间变化。双端元模型、C/N与δ13C分析均反映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为内外源混合,以内源为主,内源主要为水生植物,外源主要为陆生C3植物。(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同位素(δ13C)与降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值可能与降水量有关。不同植被类型地区湖泊中心位置表层沉积物δ13C箱线图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草甸草原、森林草原,δ13C呈降低趋势。考虑到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湖心位置无显着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生长,内源有机质主要为沉水植物贡献,造成的δ13C变化不大,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变化主要取决于陆源有机质输入。研究区自西向东随着降水量的增加,依次发育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草甸草原和森林草原,C4植物丰度逐渐减少,C3植物丰度逐渐增多,从而造成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有机碳同位素(δ13C)逐渐降低。(4)湖盆尺度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与水深呈显着正相关,可能与水深相关的保存条件、陆源无机碎屑输入以及细颗粒物吸附等过程导致了TOC与水深的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TOC或可以反映水深的变化。碳氮比(C/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与影响因素无显着相关性,表明C/N和δ13C无法对湖盆尺度影响因素进行重建。

二、查干淖尔底栖动物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查干淖尔底栖动物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半干旱内陆河生态安全评估研究 ——以锡林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性
第2章 流域生态安全评估方法
    2.1 流域生态安全评估模型的建立
    2.2 流域生态安全评估调查指标体系
    2.3 流域生态安全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2.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2.3.2 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
    2.4 评估指标赋分的确定
        2.4.1 评估指标分值计算方法
        2.4.2 分项指标计算方法
        2.4.3 流域生态环境压力专项综合评估
    2.5 生态安全等级标准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
        3.1.3 锡林河流域水系
        3.1.4 行政区划和人口
        3.1.5 经济发展
        3.1.6 农牧业发展
    3.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2.1 水资源量及利用现状
        3.2.2 地表水环境质量调查分析
        3.2.2.1 水功能区划
        3.2.2.2 国控断面水质状况
        3.2.2.3 锡林河干流水质状况
        3.2.3 水源地水质现状调查分析
        3.2.4 水生生物调查分析
        3.2.4.1 采样点位信息
        3.2.4.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2.4.3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3.2.4.4 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3.2.4.5 鱼类资源
        3.2.5 土地利用调查分析
第4章 生态安全综合评估
    4.1 生态环境压力调查与评估
        4.1.1 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的确定
        4.1.2 评估方法
        4.1.3 评估指标的数据确定
        4.1.4 生态环境压力专项综合评估
    4.2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分析
        4.2.1 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的确定
        4.2.2 评估方法
        4.2.3 评估指标的数据确定
        4.2.4 生态系统健康专项综合评估
    4.3 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指标分析
        4.3.1 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的确定
        4.3.2 评估方法
        4.3.3 评估指标的数据确定
        4.3.4 生态服务功能专项综合评估
    4.4 调控管理与评估
        4.4.1 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的确定
        4.4.2 评估方法
        4.4.3 评估指标的数据确定
        4.4.4 调控管理专项综合评估
    4.5 锡林河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估
第5章 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的污染负荷削减量计算
    5.1 控制单元划分
    5.2 面源污染物入河量估算方法研究
        5.2.1 源强系数法
        5.2.2 基于入河系数的面源入河量估算
    5.3 基于国控断面水质达标负荷削减量估算
        5.3.1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模型选取
        5.3.2 相关参数的确定
        5.3.3 分情景估算
        5.3.4 面源污染负荷削减对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湖泊沉积粪生菌孢记录的中国北方全新世牧业发展及其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孢粉分析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1.1.1 孢粉学现代过程研究
        1.1.2 湖泊沉积物孢粉分析研究进展
    1.2 粪生真菌孢子在古生态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1.2.1 粪生真菌孢子现代过程研究
        1.2.2 粪生真菌孢子在古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3 动物考古和基因证据揭示的牧业历史研究
        1.3.1 主要家养动物起源、驯化和传播历史
        1.3.2 早期牧业活动历史研究
    1.4 全新世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1.4.1 近期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
        1.4.2 早期人类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及对环境的影响
        1.4.3 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5 论文选题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祁连山天鹅湖地区地理概况
    2.3 共和盆地更尕海地区地理概况
    2.4 山西公海地区地理概况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
        3.1.1 现代食草动物粪便和表土样品采集
        3.1.2 祁连山天鹅湖岩芯钻取与岩性描述
        3.1.3 共和盆地更尕海岩芯钻取与岩性描述
        3.1.4 山西公海岩芯钻取与岩性描述
    3.2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
        3.2.1 深度-年代模型的建立
        3.2.2 孢粉分析流程
    3.3 主要代用指标指示意义
        3.3.1 孢粉蒿藜比值对区域湿度的指示意义
        3.3.2 Sporormiella-type粪生菌孢含量指示牧业活动强度变化
        3.3.3 农作物花粉含量指示农业活动强度变化
    3.4 周期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现代食草动物粪便和表土样品中孢粉和菌孢结果
        4.1.1 现代食草动物粪便中花粉及菌孢组合
        4.1.2 表土样品花粉及菌孢组合
    4.2 祁连山天鹅湖
        4.2.1 祁连山天鹅湖TE岩芯深度-年代模型
        4.2.2 祁连山天鹅湖TE岩芯孢粉分析结果
        4.2.3 祁连山天鹅湖TE岩芯菌孢分析结果
    4.3 共和盆地更尕海
        4.3.1 共和盆地更尕海GGHA岩芯深度-年代模型
        4.3.2 共和盆地更尕海湖泊GGHA岩芯菌孢分析结果
    4.4 山西公海GH09B岩芯末次冰消期以来菌孢分析结果
第五章 我国北方全新世牧业发展及其驱动因素
    5.1 青藏高原更尕海地区食草动物数量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5.2 中国北方全新世牧业发展及其可能的驱动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时期北方牧业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6.1 祁连山天鹅湖地区晚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
        6.1.1 天鹅湖地区晚全新世植被变化
        6.1.2 天鹅湖地区晚全新世气候变化
    6.2 区域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沿线人类活动的影响
        6.2.1 区域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沿线古城弃置的影响
        6.2.2 区域气候变化对山区牧业活动的影响
    6.3 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社会变迁对农牧业的影响
    6.4 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北缘和北方农牧交错带牧业强度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常见真菌孢子形态图版
附录2 古气候研究记录信息
附录3 中文图表目录
附录4 英文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2020年度环境地球科学学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环境地球科学学科项目资助情况
    1.1 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1.1.1 面上项目分类申请概况
        1.1.2 申请项目依托单位分布
        1.1.3 项目申请人年龄分布
        1.1.4 申请项目学科分布
        1.1.5 申请项目初审和同行评议概况
    1.2 重点项目
    1.3 人才类科学基金项目
        1.3.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3.2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2020年度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推荐上会原则、类别分析及资助情况
    2.1 推荐上会项目推荐原则
        2.1.1 遴选项目总体推荐原则
        2.1.2 分类评审推荐原则
    2.2 各二级代码上会项目概况
        2.2.1 同行评议
        2.2.2 上会率差别
        2.2.3 优势单位格局分布
    2.3 2020年度项目资助方案及评审原则
3 2020年度项目申请及通讯评审过程暴露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4 2019年结题项目成果统计情况
    4.1 2019年底结题项目成果统计
    4.2 2019年结题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
        4.2.1 土壤学
        4.2.2 环境水科学
        4.2.3 环境大气科学
        4.2.4 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
        4.2.5 环境地质学
        4.2.6 环境地球化学
        4.2.7 污染物行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4.2.8 第四纪环境
        4.2.9 环境变化与预测
        4.2.1 0 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

(4)基于生态旅游特征的查干湖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旅游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相关理论综述
    2.1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2.1.1 生态旅游的概念
        2.1.2 生态旅游的特征
    2.2 生态旅游特征对服务区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2.2.1 可持续性的影响
        2.2.2 复合性的影响
        2.2.3 原生性的影响
    2.3 服务区相关理论
        2.3.1 景区服务区的概念
        2.3.2 服务区的属性
        2.3.3 服务区的功能
    2.4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原则
        2.4.1 结合自然环境原则
        2.4.2 传承地域文脉原则
        2.4.3 尊重信息时代原则
        2.4.4 坚持持续发展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查干湖景区服务区设计策略及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3.1 景区基本概况
    3.2 景区所占优势
        3.2.1 区位优势
        3.2.2 交通优势
        3.2.3 人文优势
        3.2.4 资源优势
        3.2.5 需求优势
    3.3 存在的问题
    3.4 设计思路和策略
        3.4.1 设计思路
        3.4.2 设计策略
    3.5 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3.5.1 导电混凝土
        3.5.2 雨水收集系统
    3.6 本章小结
4 查干湖南门服务区方案设计与实践
    4.1 设计条件
        4.1.1 交通位置条件
        4.1.2 旅游资源条件
    4.2 设计理念
        4.2.1 基于查干湖地域文化
        4.2.2 基于查干湖自然环境
    4.3 游客服务中心设计
        4.3.1 总平面布局
        4.3.2 功能分析
        4.3.3 设计元素的提取
        4.3.4 技术的应用
    4.4 生态停车场设计
        4.4.1 流线设计
        4.4.2 人流分析
        4.4.3 关键技术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5)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及现状
        1.2.1 国外湖泊沉积研究进展
        1.2.2 国内湖泊沉积研究进展及现状
        1.2.3 大理西湖的湖泊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问题及技术路线
        1.5.1 拟解决的问题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地质地貌
        2.1.5 土壤植被
        2.1.6 植物和动物
        2.1.7 经济发展
        2.1.8 土地利用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2 各指标测定方法
        2.2.2.1 粒度测定
        2.2.2.2 烧失量测定
        2.2.2.3 磁化率测定
        2.2.2.4 有机碳氮同位素测定
        2.2.2.5 沉积物总氮含量测定
        2.2.2.6 沉积物总磷含量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大理西湖底层水体水质参数分析
    3.1 水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溶解氧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pH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电导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各代用指标分析
    4.1 粒度指标分析
        4.1.1 粒度指标的指示意义
        4.1.2 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1.3 小结
    4.2 烧失量指标分析
        4.2.1 烧失量指标的指示意义
        4.2.2 烧失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2.3 小结
    4.3 磁化率指标分析
        4.3.1 磁化率指标的指示意义
        4.3.2 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3.3 小结
    4.4 有机质碳、氮同位素指标分析
        4.4.1 有机碳、氮同位素指标的指示意义
        4.4.2 有机碳、氮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4.3 小结
    4.5 沉积物TN、TP指标分析
        4.5.1 沉积物TN、TP指标的指示意义
        4.5.2 沉积物TN、TP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5.3 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要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6)茈碧湖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变化及其水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在湖泊沉积研究中的应用
    1.3 湖泊沉积物及碳氮同位素的研究现状
        1.3.1 湖泊沉积学的研究进程
        1.3.2 湖泊沉积物的研究现状
        1.3.3 碳氮同位素的研究现状
    1.4 茈碧湖研究现状
        1.4.1 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1.4.2 古气候研究
        1.4.3 湿地景观保护恢复与资源开发利用
        1.4.4 茈碧湖区资源分说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2.1.2 河流水文
        2.1.3 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1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环保、低碳经济
        2.2.2 全力推进洱海源头万亩湿地生态恢复建设
        2.2.3 农副产品
    2.3 环境质量概况
        2.3.1 水质概况
        2.3.2 动植物资源概况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
        3.1.1 采样点选择
        3.1.2 样品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质指标监测与分析方法
        3.2.2 粒度实验
        3.2.3 有机碳氮同位素、C/N分析
        3.2.4 沉积物全氮、全磷测定
        3.2.5 有机质及碳酸盐测定
    3.3 数据处理
第4章 茈碧湖水体基本理化性质及其氮磷特征
    4.1 湖泊氮磷浓度及其理化参数变化特征分析
        4.1.1 湖泊表层水与底层水氮磷含量
        4.1.2 湖泊垂直方向上理化参数及其氮磷含量变化
    4.2 河流氮、磷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茈碧湖各环境代用指标参数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1 茈碧湖表层沉积物各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5.1.1 沉积物各粒度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1.2 沉积物全氮全磷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1.3 沉积物TOC、有机质及其碳酸盐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5.2 茈碧湖表层沉积物有机同位素示踪及其来源分析
        5.2.1 沉积物δ~(13)Corg、δ~(15)N及其C/N空间分布特征
        5.2.2 沉积物碳、氮同位素及有机质来源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茈碧湖环境评价分析
    6.1 茈碧湖水质环境评价分析
    6.2 茈碧湖表层沉积物环境评价分析
        6.2.1 综合污染指数法
        6.2.2 有机污染指数法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第8章 存在问题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要参加的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红碱淖流域地下水循环机理及湖水位动态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湖面面积解译与湖水位预测
        1.2.2 地下水循环研究
        1.2.3 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手段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质构造
        2.4.2 地层岩性
        2.4.3 水文地质条件
    2.5 水资源开采利用现状
        2.5.1 地表水开采利用现状
        2.5.2 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
    2.6 红碱淖湿地保护区
        2.6.1 湿地资源
        2.6.2 动植物资源
        2.6.3 红碱淖湖面变化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碱淖面积及水位预测
    3.1 遥感解译湖面面积
        3.3.1 红碱淖湖面面积
        3.3.2 察汗淖面积变化
    3.2 红碱淖湖水位分析
        3.2.1 湖水位与气象因素
        3.2.2 湖水位与地下水位
        3.2.3 小波相干
    3.3 湖水位动态预测
        3.3.1 梯度推进决策树原理
        3.3.2 湖水位变化分析及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碱淖流域水化学特征
    4.1 地表水水化学分析
        4.1.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4.2 地下水水化学分析
        4.2.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2.2 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作用
        4.2.3 矿物溶解分析
        4.2.4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4.3 基于SOM的地下水化学季节变化
        4.3.1 SOM聚类
        4.3.2 聚类水化学类型分析
        4.3.3 时空变异性
    4.4 同位素特征
        4.4.1 氢氧同位素
        4.4.2 氚同位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碱淖流域地下水循环机理
    5.1 剖面水文地质条件
        5.1.1 剖面TDS浓度变化
        5.1.2 剖面同位素变化
    5.2 剖面水化学特征
    5.3 锶同位素特征
        5.3.1 锶同位素及锶含量
        5.3.2 地下水锶同位素特征
    5.4 剖面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5 地下水循环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补给红碱淖湖水量
    6.1 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
        6.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6.1.2 数学模型
    6.2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6.2.1 模拟期选择
        6.2.2 定解条件处理
        6.2.3 源汇项处理
        6.2.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6.2.5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6.2.6 地下水均衡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夏季鸟类组成和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鸟类组成
    2.2 鸟类多样性、优势种与常见种的年度变化
    2.3 鸟类居留型与生态类型的年度变化
    2.4 不同年度间鸟类相似性指数
    2.5 气象因子与各年度夏季鸟类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夏季鸟类组成特点
    3.2 与2002年前调查结果的比较
    3.3 夏季鸟类生态类型、优势种与常见种变化分析
4 结论

(9)基于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湖泊营养演化重建 ——以查干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硅藻的生态学意义
        1.2.2 硅藻在古环境定性重建中的应用
        1.2.3 硅藻在古环境定量重建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点
    2.2 研究区水样的采集及处理方法
        2.2.1 研究区水样的采集
        2.2.2 研究区水环境理化指标的测定
        2.2.3 研究区水样浮游硅藻的处理
    2.3 查干湖沉积岩芯的采集及处理方法
        2.3.1 查干湖沉积岩芯的采集
        2.3.2 查干湖沉积岩芯年代序列测定
        2.3.3 查干湖沉积岩芯粒度组分特征分析
        2.3.4 查干湖沉积岩芯中硅藻的分离提取及处理
        2.3.5 查干湖沉积岩芯中总磷(TP)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4.1 水化学类型的划分
        2.4.2 数据标准化
        2.4.3 典型对应分析(CCA)
        2.4.4 转换函数模型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松嫩平原湖泊群现代浮游硅藻及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3.1 研究区的水化学类型
    3.2 水化学类型的成因分析
    3.3 松嫩平原湖泊群现代浮游硅藻-环境数据集
        3.3.1 区域80 个采样点的现代浮游硅藻-环境数据集(数据集Ⅰ)
        3.3.2 重碳酸盐类钠组I型水(C_I~(Na))(71 个采样点)的浮游硅藻-环境数据集(数据集Ⅱ)
    3.4 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区域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嫩平原湖泊群现代浮游硅藻与水环境变量的关系研究
    4.1 基于数据集Ⅰ的浮游硅藻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研究
        4.1.1 基于数据集Ⅰ的浮游硅藻属种的DCA分析
        4.1.2 基于数据集Ⅰ的浮游硅藻与环境变量的初步CCA分析
        4.1.3 基于数据集Ⅰ的各环境变量对浮游硅藻分布的边界效应分析
        4.1.4 基于数据集Ⅰ的硅藻属种对显着环境变量的响应分析
        4.1.5 基于数据集Ⅰ的限制总磷(TP)的DCCA分析
    4.2 基于数据集Ⅱ的浮游硅藻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研究
        4.2.1 基于数据集Ⅱ的浮游硅藻属种的DCA分析
        4.2.2 基于数据集Ⅱ的浮游硅藻与环境变量的初步CCA分析
        4.2.3 基于数据集Ⅱ的各环境变量对浮游硅藻分布的边界效应分析
        4.2.4 基于数据集Ⅱ的硅藻属种对显着环境变量的响应分析
        4.2.5 基于数据集Ⅱ的限制总磷(TP)的DCCA分析
    4.3 建立区域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数据集的选择分析
    4.4 区域硅藻分布与目标因子-总磷(TP)的关系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建立
    5.1 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建立与检验
    5.2 硅藻物种的总磷最适值的探讨
    5.3 区域湖泊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对比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查干湖水体150 年来总磷浓度的定量重建
    6.1 查干湖概况
        6.1.1 查干湖自然概况
        6.1.2 查干湖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6.2 查干湖沉积岩芯年代序列及沉积速率
    6.3 查干湖岩芯沉积物粒度组成
    6.4 查干湖岩芯的沉积物磷含量
    6.5 查干湖岩芯的硅藻组合特征
    6.6 查干湖水体150 年来总磷浓度的定量重建
    6.7 定量重建查干湖营养水平的可信度分析与水体营养演化探讨
        6.7.1 粒度组分分布特征与湖水营养演化
        6.7.2 局部时间尺度下水质监测记录表现的湖水营养演化
        6.7.3 人为干扰与湖水营养演化
        6.7.4 气候变化与湖水营养演化
        6.7.5 查干湖水体总磷浓度重建结果的可信度探讨
        6.7.6 查干湖水体营养演化评价
    6.8 查干湖水体营养演化的驱动机制探讨
        6.8.1 查干湖的外源磷负荷
        6.8.2 查干湖磷的内部再循环
    6.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组成和形成过程
    1.3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进展
        1.3.1 有机质来源研究进展
        1.3.2 代用指标研究进展
        1.3.2.1 总有机碳(TOC)
        1.3.2.2 碳氮比(C/N)
        1.3.2.3 有机碳同位素(δ~(13)C)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
        2.1.3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代用指标分析方法
        2.2.3 影响因素分析
三 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代用指标分布特征
    3.1 总有机碳(TOC)
    3.2 总氮(TN)
    3.3 碳氮比(C/N)
    3.4 有机碳同位素(δ~(13)C)
四 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分析
    4.1 基于C/N值的有机质来源分析
    4.2 基于C/N值与δ~(13)C值的有机质来源分析
五 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代用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区域尺度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代用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1 相关性分析
        5.1.2 典型相关分析
        5.1.2.1 有机质代用指标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5.1.2.2 典型相关系数及检验
        5.1.2.3 典型相关模型
        5.1.2.4 典型相关结构分析
        5.1.3 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代用指标箱线图统计分析
        5.1.3.1 有无河流流入对于有机质代用指标的影响
        5.1.3.2 区域植被对于有机质代用指标的影响
    5.2 湖盆尺度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代用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5.2.1 HTL湖
        5.2.1.1 有机质代用指标分布特征
        5.2.1.2 有机质代用指标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2.2 查干淖尔
        5.2.2.1 有机质代用指标分布特征
        5.2.2.2 有机质代用指标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2.3 岱海
        5.2.3.1 有机质代用指标分布特征
        5.2.3.2 有机质代用指标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2.4 乌兰忽少海子
        5.2.4.1 有机质代用指标分布特征
        5.2.4.2 有机质代用指标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2.5 呼伦湖
        5.2.5.1 有机质代用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5.2.5.2 有机质代用指标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六 讨论
    6.1 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
    6.2 有机碳同位素(δ~(13)C)的影响机制
    6.3 河流搬运碎屑入湖的影响
    6.4 水深对TOC保存的影响
    6.5 对TOC与温度负相关的认识
七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查干淖尔底栖动物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干旱内陆河生态安全评估研究 ——以锡林河为例[D]. 于鹏飞.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湖泊沉积粪生菌孢记录的中国北方全新世牧业发展及其驱动因素[D]. 张军. 兰州大学, 2021
  • [3]2020年度环境地球科学学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J]. 刘羽,王军,李慧,徐奴文,冯娟,董紫君,李紫燕,吉莉,郭晓明. 地球科学进展, 2020(11)
  • [4]基于生态旅游特征的查干湖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D]. 沈佳琳.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5]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 贺柳青.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茈碧湖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变化及其水质评价[D]. 刘柏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红碱淖流域地下水循环机理及湖水位动态预测研究[D]. 吴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内蒙古查干淖尔湿地夏季鸟类组成和变化趋势[J]. 陈丽霞,付建平,陆军,杨亮亮,丁长青. 林业科学, 2020(01)
  • [9]基于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湖泊营养演化重建 ——以查干湖为例[D]. 隋丰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4)
  • [10]内蒙古高原等地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古环境意义[D]. 王慧. 内蒙古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成安努尔底栖动物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