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师钢琴教材中选用中国作品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潘思伊[1](2021)在《师范大学本科作曲方向开设现状比较研究 ——以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作曲在西方音乐教育中是一门开设历史悠久,理论丰富,教学系统完备的学科。在我国作曲专业的开设可追溯自上个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后,以民主与科学为标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使民主革命斗争和文化建设跨入新阶段。音乐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并成立了以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学院.其中国立音乐院是最早建立作曲系的专业音乐学院,在成立初期便引入欧洲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设置模式与课程安排,使当时还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使得中国近代作曲学习与创作能与世界接轨。在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中,中国作曲事业在创作、研究与教育方面不断发展,到当代作曲的教育教学已不仅只开设于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音乐学院,在以培养面向各级学校教育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师范类大学也多开设作曲方向。笔者因在本科作曲学习过程中发现该方向在国内师范院校的专业系统与教学模式基本与专业音乐学院作曲系相同,但两类院校性质不同,培养人才目的也不同,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在人才培养上不仅是为了培养出色的作曲家、音乐人,更应是能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发挥专业水平用以培养更新一代,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对之进行思考,为高等师范类院校的作曲专业发展提供有利建议。本研究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开设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两所学校作曲方向开设进行对比分析,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以此寻找有利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发展的条件,为学科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即绪论、正文、结论与思考,其中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作曲专业开设现状,从作曲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开设现状入手进行阐述,第二章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分析,笔者通过对两校的调查,分别对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两所学校音乐学院开设的历史与地理条件、培养目标、师生情况、课程设置、考核评价体系、毕业情况一一进行阐述;第三章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对比分析,将从第二章所阐述各方面进行两所学校的比较分析,并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对作曲学科发展、对从事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帮助程度方面进行对比结果的分析。最后以此结论进行总结与提出思考。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同是我国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音乐学院培养方案也基本以培养教育人才为目标,二者虽在多方面存在共性,但由于建校历史长短不同、两校所处地区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两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在共性基础上寻找个性与差别,以此提出有利建议,推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的发展。
李玮芸[2](2020)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技能培养对策》文中指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始终坚持以培养能够在中小学进行音乐教学的一专多能教师为目标。随着《全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同时也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如今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自弹自唱已经成为音乐教师最核心的教学技能之一。培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自弹自唱技能,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得到锻炼,还能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实用性,对今后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弹自唱技能的培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最终得出有针对性的技能培养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明确了自弹自唱的概念,从自弹自唱的艺术性等角度阐述了自弹自唱技能培养的价值与艺术性;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培养自弹自唱所需要的关键技能;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在自弹自唱培养的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使用教材杂乱、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仅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创新课程考核形式等培养对策,而且还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加强注意的分配训练的培养方法。笔者希望通过对自弹自唱技能培养对策的研究,能够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技能的培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胡小曦[3](2020)在《知识创新视阈下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小学音乐教学,笔者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以下简称“人音版”)2012年以来相继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为例,面对“如何在知识创新视阈下,将音乐史融入在小学音乐课”这一问题,引起了笔者的较多关注,通过学习与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小学音乐史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向的给予与填充,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小学生感受到“音乐史”知识带来的情感熏陶,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笔者通过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提出一些实践构想与探索。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音乐史”知识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第二章:分析其可行性;第三章:论述实践的意义;第四章:提出个人关于融入“音乐史”知识的思考。知识创新视阈下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进一步充实课堂内容,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希望从道德思想、人文认知、智慧启迪诸方面促进小学生成长。希冀“寓学于乐”的小学音乐教学,带领小学生走近音乐史的故事里,赏国乐之美,品西乐之妙,引领小学生走近音乐家的世界,培养纯良的品格和坚韧的精神。
龚平[4](2020)在《湖南省高校音乐学专业自弹自唱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中,正越来越重视自弹自唱这门集技艺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为了了解湖南省高校音乐学专业自弹自唱课程教学的现状,笔者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城市学院、邵阳学院与湖南工业大学等六所高校,对这六所高校自弹自唱课程的开设情况与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本研究致力于通过目前的教学现状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促进自弹自唱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提升自弹自唱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一章,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通过对自弹自唱课程相关文献的读取与分析,确定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在对自弹自唱的概念进行界定之后,说明本调研抽取调研对象的具体方法。第二章,对弹唱课学生与教师所填写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课程名称及教材、教学目标、课时及相关课程安排、评价考核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六所学校的教学大纲进行梳理,以此来了解自弹自唱课程的现状。通过进驻课堂实地观察与记录,借用崔允漷教授的四维度课堂观察法,分析每所学校自弹自唱课程教学的现状。第三章,在上文对湖南省六所高校自弹自唱课程的教学现状的调查的基础上,本章从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三个方面对六所学校的自弹自唱课进行对比与分析,以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课程设置上,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以及考核评价这三点出发,找到六所学校的个性与共性、优势与劣势。教师教学上,对六位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技能基础、教学互动与应变能力、教学思维与课堂驾驭进行深入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师的教学特点及其与教学效果的关联。学生学习上,本文站在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培养、课堂实践与参与展示、课后练习与艺术实践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期待与学习现状进行论述。第四章,在前文的观察与分析中,提出解决方案。从明确自弹自唱的学科内涵、调整自弹自唱的课程内容、完善自弹自唱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出发,对自弹自唱学科的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使本文关于自弹自唱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更具有实践指导的作用。总之,本文在对高校自弹自唱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灵活的课程建设研究思路,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弹自唱课程建设的研究理论,具备了较强的应用与实践指导意义。
尹阔[5](2020)在《黄自艺术歌曲对当代高师声乐教学的价值及贡献研究》文中指出黄自艺术歌曲是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黄自先生无疑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奠基者。正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本文对黄自艺术歌曲在高师的运用情况,以及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和贡献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章,通过搜集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关于黄自艺术歌曲的文献,深入了解黄自艺术歌曲的历史背景与特征;第二章,通过走访几所高等师范院校,采访了学校中数位声乐教师与学生,了解当代高师运用黄自艺术歌曲的情况,并进行探讨与交流;第三章,对当代高师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运用黄自艺术歌曲进行教学,与学生学习后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性建议;第四章,从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角度出发,阐述黄自艺术歌曲对当代高师声乐教学的价值及贡献。黄自艺术歌曲推动了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对后人的音乐创作方面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朱红[6](2020)在《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师范专业舞蹈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舞蹈师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于美育的需求,保障各级各类舞蹈教育活动的开展。高师舞蹈师资的培养,需要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多样的教材体系作为支撑。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育依然延续早期专业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延续艺术院校教材,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既缺乏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全面、系统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宜的舞蹈专业教材。基于这一考察,本文的研究思路即:在宏观层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中观层面以课程建设为支撑,在微观层面以教材建设为抓手。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四所大学的师生、校、院、系领导以及舞蹈专业教材编写专家,对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使用情况、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情况、教材与人才培养的适宜性、教材与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的适宜性、教材内容评价为观测要素,进行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的适宜性研究。研究认为,目前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所选择和使用的教材,不能有效满足对师范生的培养。体现在教材缺乏“师范性”的特质、缺乏对基础教育的关照、缺乏创造性和应用性等方面。为此,建构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宜性机制势在必行。研究为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遵循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教材建设方向;2.细化舞蹈课程标准,合理规划教材建设;3.围绕“三个”遵循,教材践行国家意志;4.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教材编写机制;5.深挖教材建设要义,深化舞蹈教材体系;6.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健全教材管理系统;
蔡娟[7](2020)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文中认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的视唱教材本土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三位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为主要研究人物,以他们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视唱练习》、《单声部视唱练习》、《儿童视唱初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老一辈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编写创作本土化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本文第一章以社会人类学、哲学、传播学、音乐学四个大学科有关本土化的论述为理论基点,在梳理“本土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提炼出本土化研究的三个纬度“理念、方法和内容”,推导出视唱教材小学科本土化“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评价框架,并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音乐文化环境,对建国后十七年我国出版的东西方视唱教材做了较详细梳理;第二章对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三人生平、包含本土化元素的作品、音乐本土化思想做了简述,进一步以第一章推导出来的“视唱教材理念、方法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进行了“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第三章主要是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首先对三本视唱教材内容从谱号、调号、拍号、节奏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而后同样以第一章已经形成的“视唱教材内容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本视唱教材进一步做了内容本土化的研究,其中辅以大量的表格和谱例;第四章回到现在,精选了现当代六部经典的视唱教材,利用“视唱教材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评析其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而后借鉴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现当代本土化视唱教材的编创,最终提升理论高度,提出了现代视唱教材编创必须融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三化于一体的编创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化“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的成功推导;二是对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所做的断代史研究;三是对胡江非个人的挖掘与发现;四是对马思聪《视唱练习》、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的曲式分析等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
杨怡然[8](2020)在《国内视唱练耳教材中节奏训练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奏是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是视唱练耳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之一,在视唱练耳课堂上占有重要的教学篇幅和教学地位。节奏教学是视唱练耳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觉、音乐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视唱练耳的教育工作者,结合本学科的专业方向、教学目标、课程大纲与教学实情,并针对教学环节的各种需求,出版了大量视唱练耳的专业图书。本论文选取2000年至2018年间,国内视唱练耳教材中节奏训练类的主要中文图书文献进行分析与研究。在绪论中,从选题缘由及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三方面进行阐述。论文正文第一部分是视唱练耳发展概述,从视唱练耳的源起到发展再到进入中国,进行学科脉络阐述。第二部分为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类主要书籍分类评析,将这一类归纳为节奏训练类、视唱类、练耳类、教学类和考级类五类,评析每一类中有代表性、有特点的书籍。第三部分是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教学,着重梳理三个着名教育体系中关于节奏的部分,并将其与我国的节奏训练进行比对。第四部分从教材适用性、内容价值、民族元素、节奏命名、训练方式、考试模式六个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在结语部分,对论文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阶段节奏类教材进行总结,并为今后的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张东东[9](2020)在《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轻轻翻开厚重的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他,就是萧友梅先生,可谓是中国近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奠基者。1920年,他从德国负笈而归,奔波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27年,得到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垂青,南赴上海,成立国立音乐院,这是我国第一所独立办学的现代高等音乐学府,后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友梅先生将蔡元培先生所奉行的“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积极应用于音乐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实施专业的音乐作曲、音乐鉴赏活动,还是推行近代化的中国新型专业音乐教育,萧友梅都竭尽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以行利国利民利族的拳拳之心行音乐事业的开创性壮举,成为“中国新音乐的保姆”。这位音乐“保姆”的专业学术背景,也是尤为令人钦佩的。萧友梅是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首位中国人,也是在中国推介欧洲音乐学体系的第一人。国立音专在他的学术引导下,着力实践在新音乐创作中采用西乐技术,在记谱法、曲式结构、和声等种种方面进行国乐的现代化探索与创作,成为独立而专业的音乐教学与研究院校,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人才的成长沃土。萧友梅先生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他从中国国情和音乐发展现状出发,批判地吸收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制与模式,从学生的音乐基础出发制作符合年龄段特点的音乐教材,并身体力行地投身于繁忙的教学活动与教育会议,发现与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他的那种认准一个目标,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们当前最为需要的求真务实的精神”,许多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知识用于实际行动,在近代中国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更有很多优秀的音专毕业生成为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巨擘和新音乐创作的巨匠。萧友梅先生也是一位深刻探索中国新音乐形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对民族荣誉的大爱、对祖国命运的思考、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也有着对黑暗社会形势的猛烈抨击和对国家动荡沉沦的痛心呐喊。带着这样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萧友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大刀阔斧地吸纳西方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法,力求实效地进行中国旧乐的改良与国乐的复兴。本文所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萧友梅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其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审美、音乐批评等方面的具体呈现,以期梳理出萧友梅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本论文采用横纵结合、探本溯源、对比分析、多维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跌宕碰撞与音乐事业禁锢萧条的时局形势,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探寻萧友梅个人的美学音乐思想在其音乐办学与教学活动中酝酿、实践与调整的三个阶段,力求从一个更为全面而立体的站位去梳理研判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并思考与发现其音乐思想与办学精神的闪光点,挖掘并重估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今中国音乐发展的思想价值,探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重构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遵循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生成与实践脉络,以其音乐美学思想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审美、音乐批评的具体表现为研究的重点,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深入探究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文化背景。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中西音乐文化融通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中国古代音乐传统思想、维新派、五四新文化美育思想、德国音乐美学思想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确立之间的联系,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的冲突与融汇对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全盘西化”“国粹主义”“兼收并蓄”三种观点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得以确位的过程。第二章,分析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探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萧友梅在北平时期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实验与准备,第二阶段是萧友梅在沦陷前的上海时期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践与使命,第三阶段是萧友梅在沦陷后的上海时期对其音乐美学思想调整与重启。每一部分又从不同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细致的分析。第三章,阐述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特质,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从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审美、音乐批评四个角度对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梳理理论体系。其中从“改良旧乐与创造新乐”、“新学制歌唱教材的编定”两个方面分析音乐创作思想,从“用才观”“育才观”“美育观”分析音乐教育思想,从校内音乐会、国民音乐会的开展与实际影响分析音乐审美思想,从对旧乐、现实社会音乐成就、音乐会的启蒙作用三个方面的批评来探讨音乐批评思想。本章探索更为全面地透视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在音乐活动各领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对其思想的时代性与独特性进行逻辑梳理与理性探讨。第四章,探讨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启示。本章着重对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兼收并蓄”带给当代音乐发展的启示进行了集中论述与评析,即音乐创作与教育中的“拿来主义”、继承与革新的动态融合维度“复兴国乐”和“发扬词章”。
乔微[10](2019)在《“和而不同”理念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西方引进。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者长期对西方视唱练耳教育体系进行模仿、实践、总结、创新,致力于打造出适用于我国学情的一套专业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音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将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型、应用型、实践型的专业人才,一直是我国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培养目标。本文将我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理念应用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作为研究课题。针对我国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文以“和而不同”理念为指导方向,正视我国视唱练耳学科与教学的特殊性,并提出对我国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写作缘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构思及创新;第二章分析了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的特殊性,就视唱练耳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的性质与特征进行写作;第三章罗列了从古至今“和而不同”理念的观点,并论述了“和而不同”理念应用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理论依据;第四章针对我国高师视唱练耳的研究现状及问题作了分析研究;第五章针对“和而不同”理念下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对该课题的研究是笔者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现状的一种自省,希望通过本人粗浅的研究结果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做出微不足道的贡献,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帮助。
二、关于高师钢琴教材中选用中国作品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师钢琴教材中选用中国作品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大学本科作曲方向开设现状比较研究 ——以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由与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4.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章 作曲专业的设置情况概述 |
1.1 国内外作曲专业设置的历史与现状 |
1.2 高等音乐院校中作曲专业设置情况 |
1.3 师范类高校音乐(艺术)学院(系)中作曲方向设置情况 |
1.4 专业音乐院校作曲专业与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对比 |
第二章 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分析 |
2.1 西南大学作曲方向设置情况分析 |
2.2 湖南师范大学作曲方向设置情况分析 |
第三章 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对比 |
3.1 两所学校开设历史与地理条件对比 |
3.2 两所学校培养目标的对比 |
3.3 两所学校师生情况对比 |
3.4 两所学校专业设置对比 |
3.5 作曲方向相关课程设置对比 |
3.6 两所学校考核评价对比 |
3.7 两所学校毕业情况对比 |
3.8 两所学校作曲方向对比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总结与思考 |
4.1 总结 |
4.2 .思考 |
参考文献 |
1.中文专着 |
2.中文期刊 |
3.硕博论文 |
4.会议记录 |
5.其他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技能培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由来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自弹自唱技能培养的价值及特性 |
一、自弹自唱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二、自弹自唱的特性 |
第二章 自弹自唱技能的构成 |
一、钢琴弹奏技能 |
二、声乐歌唱技能 |
三、即兴编配技能 |
四、综合能力运用 |
第三章 自弹自唱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自弹自唱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
二、自弹自唱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
三、学生学习自弹自唱缺乏主动性 |
第四章 自弹自唱技能培养对策 |
一、优化课程设置 |
二、优化教学手段 |
三、优化训练方法 |
四、优化学习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致谢 |
(3)知识创新视阈下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五节 核心概念 |
第一章 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内容 |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 |
三、调查内容的层面 |
第二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三节 调查结果 |
一、学生问卷结果 |
二、教师问卷结果 |
第二章 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的可渗透性 |
一、教材里音乐史内容的难度分析 |
二、教材里“音乐史”知识的可接受性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及教学分析 |
一、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分析 |
二、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史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小学生的可接受性 |
一、小学生对音乐史的兴趣与认知分析 |
二、小学生对“音乐史”知识的可接受性 |
三、小学生的可接受性的规律分析 |
第四节 小学音乐史教学的可操作性 |
一、可操作性的影响因素 |
二、可操作性的方法分析 |
第三章 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意义 |
第一节 认知意义 |
一、人文历史的认知 |
二、文学知识的认知 |
第二节 德育意义 |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 |
二、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意志情趣 |
第三节 音乐意义 |
一、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
二、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
三、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
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
第四章 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寓学于乐的教学观 |
一、创设情境来“引音乐史” |
二、多样形式表现中“融音乐史” |
三、教者声情并茂中“知音乐史” |
四、师生合作探究中“品音乐史” |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一、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二、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史的兴趣 |
第三节 开放生成的课程观 |
一、以教材里的音乐史时期为主线的音乐课 |
二、以教材里的音乐家为主线的音乐课 |
三、开发“小学音乐史课程” |
第四节 科学创新的教材观 |
一、将更多的国乐作品纳入音乐教材 |
二、将更多的古典音乐丰富音乐教材 |
第五节 融合发展的课程资源观 |
一、多元途径促进教师的音乐素养 |
二、多方面开拓小学生的音乐视野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B 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调查问卷及结果(教师问卷)..67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4)湖南省高校音乐学专业自弹自唱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自弹自唱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自弹自唱与相关课程结合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五节 关于抽取调研对象的说明 |
第二章 湖南省六所高校音乐学专业自弹自唱课程现状调研 |
第一节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一、对教师所填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二、对学生所填问卷的分析 |
第二节 对教学大纲的研究 |
一、课程名称及教材 |
二、教学目标 |
三、课时及相关课程安排 |
四、评价考核 |
第三节 课堂观察 |
一、课堂设置 |
二、课堂教学 |
第三章 湖南省六所高校音乐学专业自弹自唱课程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课程设置方面 |
一、教学曲目各有侧重但范围有限 |
二、能力培养强调均衡却难以突破 |
三、评价考核重视结果淡化过程 |
第二节 教师教学方面 |
一、专业背景与技能基础的局限 |
二、教学互动与应变能力的不足 |
三、教学思维与课堂节奏的背离 |
第三节 学生学习方面 |
一、学习基础与能力培养失衡 |
二、课堂实践与展示互动积极 |
三、课后练习与艺术实践缺乏 |
第四章 高校自弹自唱课程建设的建议 |
第一节 明确自弹自唱的学科内涵 |
一、明确课程目标 |
二、注重弹唱思维 |
第二节 调整自弹自唱的课程内容 |
一、重视理论构建的系统性 |
二、调动授课教师的联合性 |
三、丰富课程教材的多样性 |
四、强调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第三节 完善自弹自唱的评价体系 |
一、强调弹唱的多种形式,丰富考核内容 |
二、重视弹唱的各项能力,完善评分标准 |
三、关注弹唱的课堂实践,重视形成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课堂实录 |
致谢 |
(5)黄自艺术歌曲对当代高师声乐教学的价值及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黄自及其艺术歌曲 |
第一节 黄自的生平及创作 |
第二节 黄自艺术歌曲研究 |
第二章 高师中黄自艺术歌曲运用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教师教学运用情况 |
第二节 学生学习与体会情况 |
第三章 “黄自艺术歌曲在高师”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
第一节 高师教师与学生运用黄自艺术歌曲的调查分析 |
第二节 高师教师与学生运用黄自艺术歌曲的建议 |
第四章 高师教师运用黄自艺术歌曲进行教学的意义及其贡献 |
第一节 高师运用黄自艺术歌曲进行声乐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高师运用黄自艺术歌曲进行声乐教学的贡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本研究的相关人物介绍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期刊成果 |
(6)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核心概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材建设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高校艺术类教材建设的研究 |
三、关于高等学校舞蹈教材建设发展的研究 |
四、关于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现状的研究 |
五、小结评述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戴维·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 |
二、杰罗姆·布鲁纳知识结构理论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来源 |
四、研究设计 |
第五章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归整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归整 |
三、访谈结果归整 |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
一、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情况 |
二、高师本科舞蹈专业特色课程教材使用现状 |
三、教材与人才培养目标适宜性分析 |
四、教材与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适宜性分析 |
五、教材内容分析 |
第七章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思考 |
一、遵循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教材建设方向 |
二、细化舞蹈课程标准,合理规划教材建设 |
三、围绕“三个”遵循,教材践行国家意志 |
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教材编写机制 |
五、深挖教材建设要义,深化舞蹈教材体系 |
六、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健全教材管理系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四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材编写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六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对象与问题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访谈法 |
(三) 量化分析法 |
第一章 概念、背景与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建国后十七年” |
二、“本土化”的学科内涵 |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本土化”的语用 |
一、“本土化”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
二、四大学科“本土化”的具体维度 |
三、视唱教材“本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发展概况 |
一、建国后十七年民族音乐发展及理论着作 |
二、建国后十七年西方音乐的传入与理论着作 |
第四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整体出版情况 |
一、国外视唱教材传入中国的情况 |
二、中国音乐家自编自着本土化视唱教材情况 |
小结 |
第二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
一、马思聪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
二、马思聪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
三、马思聪《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
第二节 马革顺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
一、马革顺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
二、马革顺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
三、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
第三节 胡汀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
一、胡江非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
二、胡江非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
三、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
一、《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
二、《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
第二节 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
一、《单声部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
二、《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
第三节 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
一、《儿童视唱初步》的内容详析 |
二、《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思与借鉴 |
第一节 六部经典视唱教材与“本土化”反思 |
一、六部经典视唱教材简述 |
二、六部经典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
三、六部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对于当今本土化视唱教材编创的借鉴 |
一、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借鉴 |
二、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借鉴 |
第三节 关于现代视唱教材编创的思考 |
一、视唱教材编创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
二、立足于本土化的视唱教材的现代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国内视唱练耳教材中节奏训练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视唱练耳发展概述 |
第一节 视唱练耳在西方的源起 |
第二节 视唱练耳在我国的发展 |
第三章 节奏训练类主要中文书籍分类概述 |
第一节 节奏训练类 |
第二节 视唱类 |
第三节 练耳类 |
第四节 教学类 |
一、教材类 |
二、教学方法研究类 |
三、器乐教学类 |
第五节 考级类 |
第四章 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教学 |
第一节 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概述 |
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
二、奥尔夫教学法 |
三、柯达伊教学法 |
第二节 与我国节奏训练的比较 |
第五章 对节奏训练类教材的编写与展望 |
第一节 教材的适用性 |
第二节 内容价值的提升 |
第三节 民族元素的丰富 |
第四节 节奏型命名的统一 |
第五节 训练方式的思考 |
第六节 考试模式的更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类主要书籍分类表 |
致谢 |
(9)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论题的提出与研究视角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文化背景 |
一、中西音乐文化融通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 |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 |
(二)维新派与五四新文化美育思想的影响 |
(三)日本与西方音乐美学的熏陶 |
二、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确立 |
(一)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的冲突与融汇 |
(二)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时代确位 |
第二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实践探索的三个阶段 |
一、归国后的北平:音乐美学思想的酝酿与初启 |
(一)“音乐美学”和“音乐比较研究法”的首提 |
(二)女高师音乐系、北大音乐传习所的成立与音乐学科独立化的起步 |
(三)乐友社的成立与对音乐“美感教育”价值的强调 |
二、沦陷前的上海: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践与使命 |
(一)上海音专的成立与音乐教育独立学院组织化的努力争取 |
(二)以史为眼、以西治中:解决中国音乐落后之法 |
(三)对“音乐的势力”的社会宣传 |
三、沦陷后的上海:音乐美学思想的调整与重启 |
(一)精神国防说:唤起爱国心的战时音乐使命 |
(二)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国乐团体试验 |
第三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特质 |
一、音乐创作:立足于民族本位的音乐改良 |
(一)礼乐合一,情理相通:探寻中国旧乐与西乐的美学契合点 |
(二)中西合璧,兼收并蓄:改良旧乐与创造新乐的创作理念 |
(三)简单普适、立足国情,放眼未来:新学制唱歌教材的编定 |
二、音乐教育:立足于办学实践的人才观和美育观 |
(一)广罗名师,任人唯能的用才观 |
(二)从儿童入手,因材施教,注重民族风格创作人才培养的育才观 |
(三)陶冶德性,重视音乐功能的美育观 |
三、音乐审美:对艺术受众的美育关切 |
(一)美化与陶冶:校内音乐会的开展与实际影响 |
(二)净化与尚雅:国民音乐会的开展与提高大众音乐审美素养的疾呼 |
(三)熏染与塑造:在家庭教育中对音乐审美的关注 |
四、音乐批评:着眼于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开拓式批评视角 |
(一)对旧乐的批评 |
(二)对现实社会音乐实践成就的批评 |
(三)对音乐会的启蒙作用的评论 |
第四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启示 |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实践中的“拿来主义” |
(一)学通古今中外的论学底蕴对音乐教育的深层意义 |
(二)兼容并蓄的艺术胸怀对音乐实践的持久影响 |
二、继承与革新的动态融合维度 |
(一)“发扬词章”:在时代节奏中体现传统质感 |
(二)“复兴国乐”:在中西文化渐染中奏响民族旋律 |
结语:中国音乐美学思想重构的价值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萧友梅音乐教育活动年表 |
附录2 :萧友梅音乐文论年表 |
附录3 :萧友梅音乐创作年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和而不同”理念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的特殊性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视唱练耳课程起源及发展的特殊性分析 |
第二节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性质与特征 |
第二章 “和而不同”理念综述 |
第一节 “和而不同”理念概述 |
第二节 “和而不同”理念应用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当下我国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师生情况 |
第二节 课堂教学情况 |
第三节 学期考核形式 |
第四章 “和而不同”理念下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研究 |
第一节 拓展教学内容 |
第二节 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 |
第三节 引进多媒体教学形式 |
第四节 教学方法多样化 |
第五节 培养特有的民族音感 |
第六节 加强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高师钢琴教材中选用中国作品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大学本科作曲方向开设现状比较研究 ——以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D]. 潘思伊. 西南大学, 2021(01)
- [2]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技能培养对策[D]. 李玮芸. 苏州大学, 2020(03)
- [3]知识创新视阈下音乐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 胡小曦.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4]湖南省高校音乐学专业自弹自唱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 龚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1)
- [5]黄自艺术歌曲对当代高师声乐教学的价值及贡献研究[D]. 尹阔.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6]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D]. 朱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7]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D]. 蔡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国内视唱练耳教材中节奏训练的分析与研究[D]. 杨怡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9]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 张东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和而不同”理念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D]. 乔微. 聊城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