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水中的有机物与Ames致突物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单[1](2019)在《家用直饮水炭膜联用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炭膜联用工艺(炭即颗粒活性炭、高密度活性炭;膜即微滤膜、超滤膜)净化饮用水,在流量为1L/min的条件下进行为期5个月的性能测试,测定指标主要为TOC、UV254、浊度和电导率。通过活性炭静动态吸附试验、单一净水单元(颗粒活性炭、高密度活性炭、微滤、超滤净水单元)和炭膜联用效能研究、炭膜联用经济技术评估等探究炭膜联用工艺净化饮用水效果。结果表明:(1)用Freundrich方程拟合颗粒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参数E、lgK、1/n为-0.83、-0.11、0.18,高密度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参数E、lgK、1/n为-0.79、0.21、0.25;颗粒活性炭和高密度活性炭净水单元间歇运行30天对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8%和60.6%,出水UV254分别在0.005-0.028cm-1、0.003-0.021cm-1区间。(2)颗粒活性炭、高密度活性炭、微滤、超滤净水单元对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0%、82.9%、5.6%、9.0%,出水UV254分别在0.004-0.009cm-1、0.004-0.006cm-1、0.021-0.032cm-1、0.021-0.031cm-1区间;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0.4%、58.0%、86.0%、92.3%,出水浊度分别在0.36-0.49NTU、0.31-0.43NTU、0.09-0.16NTU、0.04-0.10NTU区间。(3)模拟家用直饮水使用场景,炭膜联用A工艺(PP棉-颗粒活性炭-高密度活性炭-微滤-超滤)、炭膜联用B工艺(PP棉-颗粒活性炭-微滤-高密度活性炭-超滤)和炭膜联用C工艺(PP棉-微滤-颗粒活性炭-高密度活性炭-超滤)运行30天(产水量600L)对TOC的平均去除率为74.4%、80.6%、77.6%,出水TOC分别在0.58-0.82mg/L、0.43-0.59mg/L、0.51-0.67mg/L区间;对UV254的平均去除率为72.6%、82.8%、76.7%,出水UV254分别在0.007-0.010cm-1、0.003-0.008cm-1、0.005-0.009cm-1区间;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91.5%、94.5%、93.2%,出水浊度分别在0.03-0.12NTU、0.02-0.08NTU、0.03-0.10NTU区间。炭膜联用B工艺出水水质最佳。炭膜联用B工艺运行90天(产水量1800L),前30天(产水量600L)对TOC、UV254和浊度的去除率较高,此后随着运行时间的加长,对TOC、UV254和浊度的去除率逐渐降低。此时,DO也处于一直下降状态。运行至90天(产水量1800L),出水TOC为1.26mg/L、UV254为0.018cm-1、浊度为0.26NTU、DO为5.77mg/L。出水TOC、浊度满足《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指标限值,但建议3个月左右更换净水单元,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4)以《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为评价依据,TOC、UV254、电导率为评价指标,对比了炭膜联用B工艺、桶(瓶)装纯净水和凉白开的水质差异,结果表明,炭膜联用B工艺出水略差于桶(瓶)装纯净水,优于凉白开。推荐使用炭膜联用净化饮用水。
张丽萍,刘文君[2](2017)在《饮用水遗传毒性测试中TA98和TA100的敏感度和可靠度比较》文中提出为了寻找适合我国水质特征的Ames试验简化方法,作者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对近30年以来,我国研究者用Ames试验评价饮用水和水源水的遗传毒性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现,TA98-S9测试体系的敏感度和可靠度最高,TA98+S9次之,TA100-S9与TA100+S9 2个测试体系对Ames试验结果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只用1个TA98-S9测试体系的方法 1,仅用25%的工作量,可获得91%的致突变阳性检出率和74%的有效数据率;采用TA98-S9和TA98+S9 2个测试体系的方法 2,使用50%的工作量,可获得96%的阳性检出率和96%的有效数据率。据此,作者建议:采用Ames试验评价我国饮用水和水源水的遗传毒性时,可以将通常采用的4个测试体系的方法 4,简化为只采用TA98-S9与TA98+S9 2个测试体系的方法 2。在仅进行致突变性定性评价时,或者在费用或水样量不足等条件下,则可使用更为简化的方法 1,更利于Ames试验的广泛应用。
栗朋朋,王海荣,尹健四,成庆利[3](2017)在《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级及加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黄河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聚醚砜超滤膜对溶解性有机物进行相对分子量分级,并用非特异性UV254来指示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投氯量为15 mg/L次氯酸钠,反应时间为24 h.结果表明:7月到12月期间,有机物分子量大于100 k Da的UV254占比为8%,10 k100 k Da的为12%,6 k10 k Da的为21%,分子量小于6 k Da的为59%.黄河原水中毒副产生前体物主要为分子量小于6 k Da的有机污染物,并且从夏季到冬季呈递增趋势.
罗兰[4](2016)在《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饮用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消毒副产物的变化》文中认为目的:采集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水及相关自来水厂净水工艺出水,比较其中有机物致突变性强度与消毒副产物的变化;探讨有机物致突变性、消毒副产物与同期水质参数的关系并对末梢水中消毒副产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于2014年11月2016年1月采集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饮用水水样共61个,应用鼠伤寒沙门菌致突变试验(The Salmonella mutagenicity test,Ames test)对水中有机物进行致突变性检测,采样期间同时进行消毒副产物的检测并收集相关水质参数。结果:(1)Ames试验(TA98,±S9)检测长江、太湖水源水水样总计6个,总阳性率为16.67%;其中出厂水水样总计7个,总阳性率为28.57%。结果表明移码型直接致突变物为其中主要致突变物来源。在4次采样中,太湖水源水与出厂水均为致突变阴性的样本。(2)水源水中消毒副产物基本未检出(<2μg/L)。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以三氯甲烷(CF)浓度最高,5.8718.65μg/L,其次是三氯乙酸(TCAA)4.3510.64μg/L、二氯一溴甲烷(BDCM)4.997.14μg/L、二氯乙酸(DCAA)1.084.39μg/L、一氯二溴甲烷(DBCM)1.552.26μg/L,其中三溴甲烷(BF)未检出;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各消毒副产物均有检出,其中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DBCM8.0712.21μg/L、BDCM4.2912.19μg/L、CF1.2610.04μg/L、BF2.235.39μg/L、TCAA0.055.03μg/L、DCAA0.130.81μg/L。在以长江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出厂水中,THMs含量占总消毒副产物63%,HAAs含量占37%;而在以太湖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出厂水中,THMs占总消毒副产物的93%,haas仅占总消毒副产物的7%。(3)以长江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各净水处理单元出水水样总计19个,其中致突变试验阳性的水样有9个,总阳性率达47.37%。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有机物致突变比活性强度(mr值)高于长江水源水(mr值);以太湖为水源的自来水厂水样数总计42,其中mr值大于2的样本有12个,总阳性率为28.57%。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有机物致突变活性比(mr值)则低于太湖水源水(mr值)。(4)所采水样中的消毒副产物均未超过国家标准。thms在以长江、太湖为水源自来水厂中均呈上升趋势,thms含量排序:管网末梢水>出厂水>水源水;haas在以长江为水源的自来水厂中表现为曲折性上升,而在以太湖为水源的自来水厂中,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特别是经碳滤之后,haas均值由9.79μg/l降至1.01μg/l。(5)长江为水源自来水厂:thms与浊度、色度、氨氮、亚盐、耗氧量、总铁、余氯等都存在相关;haas则与浊度、氯化物、耗氧量、余氯等有关。对以太湖为水源的自来水厂:thms与toc、水温、色度、ph、亚硝酸盐、氨氮、耗氧量、溶解氧、藻类、uv254、总硬度、碱度存在相关;而haas是与ph、亚盐、耗氧量、溶解氧、uv254相关。(6)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6种消毒副产物中对人体致癌风险最高的是tcaa(10.92×10-6);haas致癌风险(13.48×10-6)>thms致癌风险(10.93×10-6)。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6种消毒副产物中对人体致癌风险最高的是dbcm(15.34×10-6),thms致癌风险(31.25×10-6)>haas致癌风险(2.24×10-6)。结论: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能得出以下结论:1.长江水源水、出厂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ta98,±s9)高于同期太湖水源水和出厂水。2.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的cf、dcaa、tcaa、haas浓度高于同期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的dbcm、bf、thms高于同期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3.太湖水源的自来水厂净水工艺对水中致突变有机物去除效果优于长江水源自来水厂。4.THMs类消毒副产物在净水处理过程中基本呈上升趋势。HAAs在长江水源自来水厂的净水处理过程中基本呈曲折性上升,而在太湖水源的净水处理过程中呈上升-下降趋势。5.消毒副产物与部分水质参数具有相关性,而水中有机物致突变强度与水质参数未观察到有相关性。6.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致癌风险主要是以HAAs为主,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致癌风险主要是以THMs为主。消毒副产物的总致癌风险排序:太湖水源自来水厂管网水>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长江水源自来水厂管网水>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
杨琳娜,韩秀萍,兰亚琼,余素林,刘锐,陈吕军,张永明[5](2014)在《城市供水末端饮用水总有机碳TOC监测分析》文中认为为评估居民家庭饮用水的实际水质受有机微污染的现状,选择中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和浙江省总共15个大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监测其总有机碳(TOC)含量,同时分析季节变化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末端饮用水中TOC含量有明显差异。上海、无锡、苏州及嘉兴等城市以河道水为供水水源,其TOC值皆高于1.5 mg/L,相比以水库水为水源TOC值皆低于1.0 mg/L的城市如宁波、金华、台州等地区水质较差,水中有机微污染较为严重。河道和水库水质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尽管部分城市采用臭氧-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改善水质,但水源水质优劣直接决定居民饮用水质量,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百姓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除了改进水厂供水处理工艺和运行管理水平,更需要加强水源保护。
杨琳娜[6](2014)在《家用活性炭净水器对饮用水中有机物深度净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安全直接影响居民健康与安全。因地表水污染严重城市供水血临巨大压力,且城市供水水厂多是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应对水源水质的复杂变化,尤其是对水中种类繁多的微量有害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因此,对家庭起到末保护作用的家用净水器应运而生。通过活性炭和膜过滤等多种深度净水工艺联合,家用净水器可有效去除嗅味、余氯、微生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因此,家用净水器的实际净化性能成为影响净水器市场和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城市管网末端水进行水质调查,选择饮用水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和典型的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以嘉兴市为例开展初步的家用净水器市场调研,同时对多款活性炭型净水器进行长期动态跟踪测试,以研究净水器的实际净化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对长三角地区13个城市的管网末端水进行了随机取样和水质监测,不同城市管网末端自来水水质检测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以TOC结果为例,以水库水为水源如宁波、金华、台州等城市其白来水TOC值明显小于以河道水为水源如上海、无锡、苏州及嘉兴等城市,前者的TOC值皆低于1.0m/L,而后者都高于1.5mg/L,其中嘉兴最高,平均值为3.7mg/L,尽管部分城市采用臭氧-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但水源水质优劣直接决定居民饮用水质量;抽取部分市售瓶装和桶装饮用净水进行水质监测,发现饮用净水的TOC值与丽水、金华等水源较好的地区TOC检测值相相近,且皆小于1.0mg/L。因此,在接下来对家用净水器的净化性能研究中,设定净水器出水TOC的参考目标值为1.0mg/L,这时家用净水器的净化水水质接近水源较好地区的水平。2.净水器种类繁多且不同组合工艺不同品牌的产品亦较多,针对嘉兴市部分居民家用净水器的调研结果,72%的净水器为进口品牌,50%的净水器的价格在2000元以上,净水器主要用途是代替白来水、方便居民饮水等。居民偏好于台式净水器,其中有74%加入超滤结构,26%为反渗透型净水器,不同净水器对TOC的去除率实时净化性能差异较大。3.购置14款国内外知名品牌活性炭型家用净水器,以总有机碳(TOC)为测试指标,通过动态跟踪研究净水器对有机物去除率衰减趋趋势,评估其实际净化性能:运行初期,净水器出水TOC含量较进水含量明显降低,随着通水量增加(或使用时间增加),各款净水器TOC去除率哀减趋势表现显着差异,部分净水器衰减过快,以1.0mg/L为参考标准部分净水器的出水TOC穿透此线的通水量低十200L,仅有三款净水器(占评估总数21%)具有长期持续的净化性能(可持续净化超过1200L自来水),适合居民家庭实际长期使用。表明实验过程中不同类型家用净水器净化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居民需要根据地区水质特性选择合适的净水器以满足长期使用。
田艳[7](2012)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中痕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研究通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乌鲁木齐市管网末梢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GC-MS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一种测定生活饮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固相萃取-气质联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2)将确定的最佳固相萃取浓缩方法用于乌鲁木齐市红雁池、城建股份、三甬碑三个水厂采集的水样前处理,并对其进行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对其可能的污染来源进行分析,为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考察当前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3)了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源头水中有机污染的现状,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分析可能的污染来源。方法:首先采用固相萃取预处理和气质联用对10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进行测定,针对影响固相萃取的3个主要因素,即固相萃取柱、洗脱剂、洗脱时间,利用正交实验进行萃取条件的优化。再用优化好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的三个入厂水和出厂水以及1号冰川的20L水样进行固相萃取预处理、浓缩水样、洗脱、氮气吹干、最后用正己烷定容至1mL,用GC/MS进行检测,得到的质谱图与NIS2005库比对检索,对检出的化合物进行定性,根据标准品配制相关的标准曲线,计算出乌鲁木齐市的三个入厂水和出厂水以及1号冰川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浓度,并确定1号冰川源头水中的主要有机物的种类。结果:由正交实验得到最佳萃取条件:固相萃取柱为HLB柱,洗脱剂为乙酸乙酯,洗脱时间为25分钟,并确定了10种PAEs的相关系数(0.9900.998)、最低检出限(0.03μg/L)、回收率(71.67%84.67%)。确定了乌鲁木齐市三个出厂水、入厂水中以及1号冰川源头水中10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浓度,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浓度在源头水、乌鲁木齐市水厂中均较高,超出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一2006)0.003mg/L的限值。而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一2006)范畴内的还有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一乙基己基己二酸酯、邻苯二甲酸-乙基-2-乙基己基酯均未超出其限值。其余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目前尚无限值,且含量相对较高,如邻苯二甲酸环己酯等。关于去除率,三个水厂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去除能力明显不足,其中城建股份水厂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红雁池水厂和三甬碑水厂。1号冰川源头水中检测出3类有机物,共计13种,但与大陆其他高山冰川相比,有机污染物的种类相对较少。结论:确定的最佳固相萃取方法线性相关性较好,精密度高,准确性好,适于水中痕量PAEs的测定。乌鲁木齐市各水源均存在一定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污染,各水厂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对有机污染物去除明显不足,望今后能提高改革力度,尽快改善居民的饮用水质。
毕飞,陈欢林,高从堦[8](2011)在《纳滤膜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纳滤膜脱除饮用水中微量有害有机物的应用研究做了初步的归纳与综述,将饮用水中的有害有机物按其在水体中的常见性和重要性划分为消毒复产物(DBPs)和前驱物(FP)、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持久性有机物(POPs)、医药与个人护理品(PCPPs)、生物可同化有机物(AOC)、微囊藻毒素(MC)等6类,并对这几类有机物的纳滤膜脱除效果与机理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讨论,认为纳滤膜能脱除饮用水中大部分微量有害有机物,对于提高饮用水水质和安全饮水起到保证作用。
赵博[9](2011)在《生物滤池工艺系统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试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以污泥碳化载体为滤料的生物滤池系统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NH4+-N去除率达到60%以上作为判断生物膜是否成熟的依据。当生物膜成熟后,生物滤池对CODMn、NH4+-N和浊度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最高去除率分别可达41.70%,79.89%和84.11%。在空床接触时间为12min、气水比为1.0、水温为20.2℃~26.5℃、pH:6.8~7.9,且系统稳定运行时,以污泥碳化载体为滤料的生物滤池工艺系统对CODMn、UV254、NH4+-N、NO2--N、浊度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6.19%,32.34%,80.48%,83.26%,87.69%和73.56%。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通过应用生物滤池的性能评价指标,以CODMn、NH4+-N、浊度和色度四个指标作为评价对象,得出了以污泥碳化载体为滤料的生物滤池性能最优。分析了空床接触时间、气水比、温度、有机容积负荷和NH4+-N容积负荷对生物滤池处理性能的影响,以污泥碳化载体为滤料的生物滤池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进水CODMn浓度<6mg/L,NH4+-N浓度<2mg/L,EBCT为12~15min,气水比为1.0左右。通过采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对于CODMn的去除,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气水比,EBCT,进水浓度。对于NH4+-N的去除,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EBCT、气水比、进水浓度。研究了生物滤池运行性能与滤层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生物滤池对CODMn、浊度和色度的去除作用主要发生在滤层0~40cm范围内;对UV254的去除作用主要发生在0~60cm范围内;对NH4+-N的去除作用主要发生在20cm~60cm范围内。滤料高度为100cm能满足出水的要求。在空床接触时间为12min、气水比为1.0、水温为20.2~26.5℃时,生物滤池对沉淀出水中铁、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53%和79.17%。当气水比为1.0~1.5时,生物滤池对铁锰能同时达到最佳处理效果;水温对锰的影响较为显着;生物滤池对铁锰的去除作用分别主要发生在0~40cm和20~80cm范围内。铁的去除主要以化学氧化作用为主,而锰的去除主要依靠的是生物作用。
檀丽[10](2010)在《蚕豆根尖微核、彗星实验应用于饮水遗传毒性监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饮水中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常规理化检测不能充分反映饮水污染物混合暴露的健康风险。目前已用于饮水水质遗传毒性评价的短期生物毒性实验,在检测水质遗传毒性时,均需对水样进行浓缩。植物遗传毒性实验具有可原位监测环境混合物毒效应的优点。本研究通过采用蚕豆根尖微核实验、彗星实验分析饮水中重要遗传毒物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的遗传毒性,监测武汉某水厂源水和氯化消毒后饮水的遗传毒性,探讨蚕豆根尖微核实验、彗星实验应用于饮水遗传毒性原位监测的可行性。方法:1.应用蚕豆根尖微核实验、彗星实验技术对8种代表性DBPs进行遗传毒性评价,并将诱导阳性结果的剂量与已有文献报道的诱导阳性结果的最低剂量、饮水中已检测出的最高浓度水平及WHO限值进行比较,探讨蚕豆根尖微核、彗星实验用于饮水DBPs遗传毒性评价的可行性和敏感性。2.采集武汉某水厂源水和氯化消毒后的饮用水,每月一次,连续6个月,采用上述生物学方法分析水样的遗传毒性,同时进行理化性质监测。比较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遗传毒性,分析遗传毒性指标与理化指标监测结果的相关性,探讨蚕豆根尖微核、彗星实验应用于饮水遗传毒性原位监测的可行性。结果:1.蚕豆根尖微核实验可以检测出5种DBPs的遗传毒性,蚕豆根尖彗星实验对8种DBPs的遗传毒性均可检出,彗星实验出现阳性结果的最低剂量比微核实验低10到100倍。2.对于5种卤乙酸(HAAs),蚕豆根尖彗星实验出现遗传毒性损伤的最低剂量比其他检测系统都要低;对于3种卤乙腈(HANs),蚕豆根尖彗星实验出现阳性结果的最低剂量与Hela S3细胞彗星实验接近。3.在为期6个月的饮水遗传毒性原位监测中,未发现蚕豆根尖微核实验出现阳性结果;在蚕豆根尖彗星实验中,8月份出厂水和10月份的源水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饮水各理化指标与遗传毒性指标监测结果间未发现相关性。结论:1.蚕豆根尖彗星实验对饮水中重要遗传毒物DBPs的遗传毒性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生物毒性检测是饮水水质安全性监测的重要内容,不可用理化指标检测来代替。3.蚕豆根尖彗星实验应用于饮水遗传毒性原位监测,还需要进一步积累监测数据。
二、给水中的有机物与Ames致突物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水中的有机物与Ames致突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家用直饮水炭膜联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饮用水污染现状 |
1.2 公众对饮用水安全认知 |
1.3 饮用水净化技术 |
1.4 管网水质存在的问题 |
1.5 净水设备常见技术单元 |
1.6 炭膜联用工艺的选择 |
1.7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活性炭静动态吸附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2.3 试验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活性炭吸附容量静态试验 |
2.3.2 活性炭吸附动态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3 单一净水单元净化饮用水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2.3 试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一净水单元对UV_(254)去除效果 |
3.3.2 单一净水单元对浊度去除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炭膜联用净化饮用水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4.2.3 试验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炭膜联用工艺对饮用水处理效果 |
4.3.2 炭膜联用B工艺对饮用水处理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炭膜联用净化饮用水技术经济评估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炭膜联用净化饮用水技术评估 |
5.3.2 炭膜联用净化饮用水经济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饮用水遗传毒性测试中TA98和TA100的敏感度和可靠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Ames试验测试体系 (Testing systems of Amestest) |
2 Ames试验方法 (Ames test methods) |
3 结论及建议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
(3)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级及加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加氯时间和加氯量的确定 |
2.2 黄河原水有机物UV254变化趋势 |
2.3 黄河原水有机物分级UV254变化趋势 |
2.4 黄河原水加氯消毒后UV254变化 |
3 结论 |
(4)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饮用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消毒副产物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化学试剂 |
1.1.2 试验仪器 |
1.1.3 实验菌株 |
1.2 方法 |
1.2.1 水样采集及处理 |
1.2.2 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The Salmonella mutagenicity test,Ames test) |
1.2.3 水质参数与消毒副产物检测 |
1.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1.3.1 水样致突变性与常规水质参数、消毒副产物之间关系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1.3.2 长江、太湖水源及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
2 结果 |
2.1 江苏某地太湖、长江水源饮用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 |
2.1.1 长江、太湖水源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 |
2.1.2 长江、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 |
2.2 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 |
2.2.1 长江、太湖水源水中的消毒副产物 |
2.2.2 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 |
2.3 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各净水处理单元出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 |
2.3.1 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各净水处理单元出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 |
2.3.2 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各净水处理单元出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 |
2.4 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各净水处理单元出水中的消毒副产物 |
2.4.1 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各净水处理单元出水中的消毒副产物 |
2.4.2 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各净水处理单元出水中的消毒副产物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水及其出厂水中有机物致突变强度、消毒副产物比较 |
3.1.1 长江、太湖水源水及出厂水中有机物致突变性强度比较 |
3.1.2 长江、太湖水源水及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比较 |
3.2 江苏某地水中有机物致突变强度、消毒副产物在净水工艺中变化 |
3.2.1 水中有机物致突变性强度在净水工艺中变化 |
3.2.2 消毒副产物在净水工艺中变化 |
3.3 江苏某地水中有机物致突变活性强度、消毒副产物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 |
3.3.1 水中有机物致突变活性强度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 |
3.3.2 消毒副产物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 |
3.4 江苏某地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家用活性炭净水器对饮用水中有机物深度净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饮用水污染现状及供水安全形势 |
1.2 我国城市饮用水供水现状及深度处理技术 |
1.2.1 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2 水厂处理有机物的工艺应对政策 |
1.2.3 饮用水深度净化技术 |
1.3 家用净水器发展现状市场调研 |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供水管网末端饮用水水质监测 |
2.1 长三角地区城市供水末端饮用水水质监测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2.1.2 实验方法 |
2.2. 水质监测结果 |
2.2.1 长三角地区城市末端饮用水 TOC 监测结果 |
2.2.2 长三角地区城市末端饮用水 UV254 监测结果 |
2.2.3 长三角地区城市末端饮用水电导率监测结果 |
2.2.4 其他一些城市自来水水质对比 |
2.3 饮用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季节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
2.3.2 供水水源及给水处理工艺影响分析 |
2.4 生活饮用水与市售瓶装及桶装净化水水质对比 |
2.4.1 实验材料 |
2.4.2 结果 |
小结 |
第三章 净水器市场调研及净化性能调查 |
3.1 净水器的分类 |
3.2 市场上常见的几种家用净水器 |
3.3 净水器相关部分名词解释及研究现状 |
3.4 净水器相关标准 |
3.5 净水器市场调研 |
3.5.1 调研目的 |
3.5.2 调研内容 |
3.5.3 净水器市场调研结果 |
小结 |
第四章 活性炭型家用净水器对总有机碳 TOC 的净化效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家用净水器实验设计 |
4.1.2 检测指标 |
4.2 结果 |
4.2.1 十四款测试净水器结构分类统计 |
4.2.2 十四款家用净水器运行初期净化效率 |
4.2.3 净水器净化性能动态跟踪测试结果 |
4.2.4 十四款净水器对 TOC 净化性能总体评价结果 |
4.2.5 净水器进出水 UV254 检测结果研究 |
4.2.6 净水器消毒技术研究 |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附件 |
(7)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中痕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纳滤膜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消毒副产物 (DBPs) 和其前驱物的去除 |
2 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 |
3 对持久性有机物的去除 |
4 对医药品与个人护理品 (PPCPs) 的去除 |
5 对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 |
6 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 |
7 对致突变性生物指标的去除 |
8 结语 |
(9)生物滤池工艺系统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试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 |
1.1.2 微污染水源水的性质及危害 |
1.2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
1.2.2 强化改进常规处理工艺 |
1.2.3 预处理技术 |
1.2.4 深度处理技术 |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条件与方法 |
2.1 试验水质 |
2.2 试验装置 |
2.3 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章 生物滤池工艺系统的优选 |
3.1 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 |
3.1.1 影响挂膜的主要因素 |
3.1.2 挂膜方法 |
3.1.3 启动过程中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3.2 污泥碳化载体生物滤池工艺的处理效果 |
3.2.1 对有机物的处理效果 |
3.2.2 对NH_4~+-N 的处理效果 |
3.2.3 对N0_2~--N 的处理效果 |
3.2.4 对浊度的处理效果 |
3.2.5 对色度的处理效果 |
3.3 四种生物滤池工艺系统处理效果比较 |
3.4 生物滤池的性能评价 |
3.4.1 生物滤池性能评价指标 |
3.4.2 生物滤池性能评价指标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污泥碳化载体生物滤池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
4.1 空床接触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4.1.1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4.1.2 对NH_4~+-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4.1.3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4.1.4 对色度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 气水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1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2 对NH_4~+-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3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4 对色度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1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2 对NH_4~+-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3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4.4 容积负荷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4.4.1 有机容积负荷的影响 |
4.4.2 NH_4~+-N 容积负荷的影响 |
4.5 影响因素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污泥碳化载体生物滤池的运行性能与滤层高度的关系 |
5.1 污染物沿滤层高度的去除效果 |
5.1.1 有机物沿滤层高度的去除效果 |
5.1.2 NH_4~+-N 沿滤层高度的去除效果 |
5.1.3 浊度沿滤层高度的去除效果 |
5.1.4 色度沿滤层高度的去除效果 |
5.2 空床接触时间对生物滤池沿床层去除污染物的影响 |
5.2.1 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2 对NH_4~+-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3 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4 对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污泥碳化载体生物滤池对铁锰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研究 |
6.1 生物滤池对铁锰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分析 |
6.1.1 生物滤池对铁、锰的去除效果 |
6.1.2 生物滤池去除铁、锰的影响因素 |
6.2 生物膜去除污染物机理的研究 |
6.2.1 微生物在滤料表面附着机理 |
6.2.2 生物膜除有机物的机理 |
6.2.3 生物膜除氨氮的机理 |
6.2.4 生物膜除铁、锰的机理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蚕豆根尖微核、彗星实验应用于饮水遗传毒性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蚕豆根尖微核、彗星实验应用于饮水消毒副产物遗传毒性评价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蚕豆根尖微核、彗星实验应用于饮水遗传毒性原位监测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给水中的有机物与Ames致突物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家用直饮水炭膜联用工艺研究[D]. 张小单. 郑州大学, 2019(08)
- [2]饮用水遗传毒性测试中TA98和TA100的敏感度和可靠度比较[J]. 张丽萍,刘文君.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5)
- [3]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级及加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研究[J]. 栗朋朋,王海荣,尹健四,成庆利.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4]江苏某地长江、太湖水源饮用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消毒副产物的变化[D]. 罗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 [5]城市供水末端饮用水总有机碳TOC监测分析[A]. 杨琳娜,韩秀萍,兰亚琼,余素林,刘锐,陈吕军,张永明.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 2014
- [6]家用活性炭净水器对饮用水中有机物深度净化性能研究[D]. 杨琳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7]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中痕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研究[D]. 田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8]纳滤膜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 毕飞,陈欢林,高从堦. 现代化工, 2011(07)
- [9]生物滤池工艺系统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试试验[D]. 赵博. 河北工程大学, 2011(11)
- [10]蚕豆根尖微核、彗星实验应用于饮水遗传毒性监测的研究[D]. 檀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