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488接口技术及其在三米测量中的应用

IEEE488接口技术及其在三米测量中的应用

一、IEEE488接口技术及其在三表计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凡[1](2021)在《电流互感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与电能表测试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的融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此国家电网提出了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要求,精确的电能计量是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动态负荷下电能计量设备的准确度测试是保证信息准确获取的基础。首先,本文介绍了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数学模型、电流互感器动态特性、仪器程控命令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电流互感器的原理和电流互感器数学模型的分类,选取J-A电流互感器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其参数对该模型的动态特性影响。其次,通过对电流互感器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选取对电流互感器动态误差的评价标准,给出了计算电流互感器动态误差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该计算方法进行了电流互感器动态误差仿真实验,分别得到了在不同动态信号下的电流互感器的动态误差,并分析了不同电气与结构参数对电流互感器的动态误差的影响。接着,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开发了电能表测试装置的程控软件。以用户体验与使用习惯出发,依据程控软件的功能规划设计了程控软件界面布局。基于SCPI命令,实现了对测试装置上位机的连接与远程控制,并可以对测试装置回传的数据进行解析。并从提升测试装置上位机易用性的角度出发,对上位机软件进行了界面修改、测试次数功能、同步测试流程修改等改进性的开发。最后,设计了电能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方案,并依据方案搭建了测试系统。完成了电能表动态特性异步测试和同步测试实验,得到了被测电能表的动态误差数据,评价了被测电能表在不同的动态信号下的准确度。进一步说明了电能计量设备计量公正的重要性。

贺芳琪[2](2016)在《激光测振仪校准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激光测振仪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振动测量传感器,近年来在国防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其校准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论文对激光测振仪的校准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校准要求设计了三套校准装置,并通过实验和不确定度计算对装置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具体如下:(1)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振动校准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利用电校准法、相对校准法和绝对校准法设计激光测振仪的自动校准装置。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激光测振仪的测量原理和电校准法、相对校准法、绝对校准法的校准原理。(2)对激光测振仪电校准装置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可以测量分体式激光测振仪的全部频率范围和速度范围,具有测量范围宽的优点。该装置采用信号发生器作为电激励源,模拟激光测振仪光电探测器的输出电信号,以数字电压表和示波器作为测量仪器,在PC机上利用LabVIEW开发了校准系统软件,可以实现信号的输入、传输与显示等功能。利用装置进行反复实验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装置不确定度,从而对装置的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3)针对电校准法只能实现激光测振仪组成中信号分析和处理部分校准的问题,论文设计了激光测振仪相对校准装置,实现基于相对校准法的系统校准,具有装配简单、对校准环境要求低等优点。该装置通过振动台提供振动激励,以加速度计作为标准仪器,在LabVIEW控制面板中控制输入信号并对被校仪器和标准仪器进行同步测试。通过对不同类型被校仪器的多次实验测试,结合不确定度分析判定装置性能良好。(4)在某些精度要求高的场合,相对校准法难以满足校准要求。为实现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校准,论文设计了一套绝对校准装置。该装置以干涉仪作为标准仪器,通过GPIB接口将各仪器和PC机连接成测控系统,在LabVIEW软件控制下形成自动校准装置,通过实验测试的验证与不确定度的评定证明装置可按要求实现激光测振仪的校准。(5)最后,论文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做出了展望。

魏阳[3](2012)在《智能深度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测井系统在石油勘探和油气开采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测井系统主要由井下测井仪器、深度系统、测井车和测井地面系统等组成。深度系统是测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深度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测井数据的正确性,而深度系统所附带的对张力(Tension)、磁记号(MMD)、套管节箍信号(CCL)等信号的处理也关系到测井过程的安全与测井数据的质量。智能深度检测系统设计介绍了系统的组成与配置、主要功能、主要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以及关键技术及调试和实验情况,主要内容包括:1.智能深度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及硬件实现。通过对智能深度检测系统开发设计的分析,提出了设计世界上最先进深度系统的要求。针对本系统功能实现的目标,阐述了本系统的组成模块和关键电路。2.基于Windows XP Embedded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综合深度测控软件设计。通过对Windows XP Embedded的深入研究设计出功能强大且拥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的软件系统。3.量产后抗恶劣环境及可靠性实验方法的研究。根据我国军用设备检测标准和美国哈里伯顿公司设备检测标准探索、设计、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行业设备抗恶劣环境及可靠性实验检测方法。通过对本系统的设计研发和批生产,大幅地提高了我国石油测井技术的水平,也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走向世界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障。

王晓曼[4](2011)在《智能家居无线监控与节能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安全度与智能化程度的进一步需求,同时建筑能耗水平也随之提升。我国建筑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其中有四分之一为城镇住宅耗能。住宅耗能占到全年总能耗的12%,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能耗消耗在建筑用能上。我国“十一五”规划号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已成为实现绿色建筑、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建筑能耗比例逐年递增,以智能家居为平台建立节能型住宅实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家居为平台,利用嵌入式技术作为智能家庭网关,结合智能控制算法实现一种节能型住宅。无线通信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组成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数据采集网络。嵌入式家庭网关内外网数据通信,利用Internet、GPRS、3G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实现智能化节能管理。以信息技术克服能源浪费,达到智能家居的节能与舒适。本系统由检测系统、智能与节能控制系统、远程控制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系统以智能家居系统中的耗能设备为研究对象,利用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影响能耗变化的室内环境参数,并将信息送入具有智能与节能控制功能的家庭网关,运用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分析处理数据,根据环境参数变化判断系统节能状态。家庭网关在嵌入式平台上移植了微型的Web服务器,利用嵌入式CGI技术编写了静态节能管理主页和动态CGI接口程序,用户通过登录Web页面查询水电气三表的实时能耗数据以及家庭内部耗能设备的状态,对耗能设备及时进行远程节能控制管理,使智能家居真正的成为节能家居。

王志鹏[5](2011)在《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重大横向课题“甚低频标准振动台控制系统的研制和系统的总集成”对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进行了研究。第一章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首先指出建立超低频振动计量标准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超低频振动计量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接着重点介绍了振动校准自动测控系统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第二章阐述了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根据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和设计原则,结合本课题具体要求,对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进行总体方案的设计。第三章研究了振动台振级自动调整的控制策略。在研究振级控制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规则的专家控制与逐步移频控制相结合的振级调整算法,使振动台在整个工作频段可以快速精确的达到预定振级。第四章研究和设计了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软件。在对测控软件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软件总体构架,并使用虚拟仪器编程语言LabVIEW实现测控软件的编制。第五章对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测控系统进行测试,并对误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满足设计要求。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后续工作。

杨金环[6](2010)在《水三相点自动复现装置的研制及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三相点是定义热力学温度单位的唯一参考点及ITS-90国际温标最重要的定义固定点。它在热力学温度测量、国际温标复现以及实际温度测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温度计量领域,水三相点的准确复现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其复现水平及复现技术的提高,为温度计量的发展及温度量值的准确传递提供了保障。在温度校准实验室,常采用四种传统的冻制方法在水三相点容器内冻制冰套:液氮法、干冰法、液氮冷却铜棒法及热管法。上述方法非常复杂,为使用水三相点容器校准铂电阻温度计及监测温度计的漂移带来很多不便。因此,研制水三相点容器自动复现装置,提高温度校准实验室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可靠性,保证温度量值的准确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热管技术及半导体制冷技术,成功研制了小型水三相点容器自动复现装置。为了提高半导体制冷片的冷却效果,采用高效的热管散热器传递半导体热端的热量。分析了倾斜角度对热管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热管散热器采用了烧结铜粉作为吸液芯,热管散热器在不同倾斜角度下均可正常工作。此外,设计了温度控制、数据采集系统,完成容器内冰套的冻制、保存及铂电阻温度计的自动测量。采用该装置,成功复现了水三相点。在20小时内复现的水三相点温坪变化小于0.2mK,可以满足高精度温度测量的需求。该装置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装置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为了研究该冻制方法对水三相点温度的影响,将小水三相点容器与传统的大容器进行比对。水三相点温度取决于水三相点容器内氢氧同位素的组成。为了减小水三相点复现时同位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必须修正同位素差异造成的影响。因此,分析了水三相点容器内水中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研究了同位素对水三相点温度的影响。此外,为了满足高精度测温的需要,采用环形热管提高标准电阻油槽温度稳定性。研究表明:由于热管优良的等温特性,标准电阻温度的稳定性显着提高。

张文娟[7](2009)在《基于.NET平台下示波器校准仪自动计量检定系统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示波器是最常用的测量与测试工具,在科研和生产中被大量使用。而示波器校准仪作为其检定标准装置,其量值的准确、可靠以及检测检定的方便、快捷显得尤为重要。为确保示波器校准仪的性能稳定及测试测量的准确性,需要定期对示波器校准仪进行检定或性能测试。本论文从自动化测试系统中的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和测量技术入手,确定了基于.NET平台下利用GPIB总线体系架构的示波器校准仪自动计量检定系统。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利用计算机控制示波器校准仪检定装置及被检示波器校准仪,来实现在最少人员参与的前提下,自动完成对多种型号示波器校准仪的时标信号周期、电压方式、稳幅正弦波方式以及边沿方式等17项指标的检定测试,数据记录,数据计算,测量结果情况判定,出具检定证书等计量检定全过程。本文设计了基于.NET平台下示波器校准仪自动计量检定系统的技术方案和硬件组成结构。利用Agilent T&M Toolkit测试测量开发工具包,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开发了自动计量检定系统软件,实现了测试数据的实时显示、实时数据处理和数据报告的生成等。设计中成功的加入了“格拉布斯判据”这一数据处理方法。本系统采用了仪器特征参数驱动法,解决了示波器校准仪不同厂家、不同型号间字符串控制命令差别大的问题,增强了系统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数据,来实现数据的动态交换,简化了数据的存取、分析和修改。整个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功能齐全、软件界面友好、性能优异、稳定性强等优点,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定精度,该系统拓展空间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咏萍[8](2008)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化的智能居住小区的不断涌现,能够统一抄写集中传送居民水、电、煤气三表数据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已经提上了日程。本文采用了嵌入式系统、以太网通讯技术和RS485总线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终端和集中控制器两部分,通过RS485总线把两者构建成为一个分布式控制系统,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系统控制。其中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数据采集终端负责水、电、煤气三表数据的采集、存储、显示;以ARM为核心的集中控制器通过RS485总线抄收各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并且通过以太网将集中后的数据上报给物业公司的计算机以便进行统计结算。本文总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抄表系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分析了系统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第三部分具体介绍了自动抄表系统的硬件设计,描述了整个系统的硬件实现过程;第四部分为软件设计,包括整体流程设计、编程实现以及操作系统的移植等;第五部分介绍了数据采集终端的软硬件调试,对于调试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论文的最后对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了设想。经过调试表明,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能准确实现脉冲数据的采集、存储、显示和传输,运行可靠,可以向具体应用进行推广。

郝丹[9](2008)在《指针式电学三表的自动检定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计算机技术在计量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计量测试技术与产品性能、质量及经济效益紧密相连,计量技术与系统在测试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发展,高质量的计量技术和系统的建设以及相关的计量检定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学三表(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的检定在实际应用非常广泛,不仅仅数量大,而且过程繁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要靠手工操作完成,通过人工方式记录数据,检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本论文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三表检定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着重研究了电学三表的自动测试技术、相关数据的获取以及分析和处理,通过系统中各环节的整合,把过程、计量检测仪器、设备、数据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整体,实现了三表测试系统过程和相关数据处理分析自动化、精准、快捷。以实际项目为支撑的同时,在研究和分析实现“三表”的自动检定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关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表自动检定系统的需求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在数据的自动采集、检测模板数据库的建立、数据自动处理以及相关结果的获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完成了自动测试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件系统和相关软件模块的实现。测试质量的精确性是计量重要环节,必须对终端用户保持一致性、同一性,在建构过程中,考虑了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对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测试结果、数据等进行分析,通过确定关键算法,使用加权平均数字滤波技术,应用数据库技术,建立相关检定数据的过程分析与各种所需结果的统计等,提高了检定效率、增加了检测功能、提高了检测准确度,避免了人为误差,同时规范了仪表检定资料的存档、备查工作。此外,在所设计三表检定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软件进一步开发还可与其它智能仪器相配置,可获得范围更广、处理数据更多以及其他功能的实现,为提高检测质量与经济效益创造了良好条件。

吴志发[10](2006)在《便携式天然气检测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设计了一种由单片机进行控制显示天然气浓度的便携式检测装置。是将N型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阻值随被测气体浓度的变化通过电路转变成气敏传感器的端电压对气体浓度的变化,再把这个电压通过电压/频率转换器LM331变换成频率后接入单片微机(AT89C2051),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再由微机控制显示输出气体浓度。本系统采用多段线性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进而显示,并且具有欠压显示,超标警示的功能。本系统适合高校、科研单位和天然气生产厂家进行气体浓度的定量检测。因单片机集成度高,故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

二、IEEE488接口技术及其在三表计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EEE488接口技术及其在三表计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流互感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与电能表测试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电流互感器的研究现状
    1.3 电流互感器动态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3.1 基本励磁曲线的电流互感器动态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3.2 基于暂态励磁特性曲线的电流互感器动态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4 电流互感器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5 仪器程控命令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电流互感器的数学模型与仿真分析
    2.1 引言
    2.2 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2.3 电流互感器的数学模型
        2.3.1 基于基本励磁曲线的静态模型
        2.3.2 基于暂态励磁特性曲线的动态模型
        2.3.3 非线性时域等效电路模型
        2.3.4 磁滞J-A模型
    2.4 基于电流互感器J-A模型的动态特性分析
        2.4.1 基于J-A模型的仿真
        2.4.2 J-A模型参数对电流互感器动态特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流互感器动态误差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电流互感器误差的影响因素
        3.2.1 电流互感器的稳态误差
        3.2.2 电流互感器的动态误差
    3.3 电流互感器动态误差仿真分析方案
        3.3.1 电流互感器仿真软件介绍
        3.3.2 电流互感器仿真电气与结构参数
        3.3.3 电流互感器动态误差计算方法
        3.3.4 仿真实验方案
    3.4 动态信号对电流互感器动态误差的仿真实验
        3.4.1 指数包络动态信号对互感器误差分析仿真结果
        3.4.2 OOK动态信号对互感器误差分析仿真结果
        3.4.3 m序列动态信号对互感器误差分析仿真结果
    3.5 电气与结构参数对互感器动态误差影响的仿真分析
        3.5.1 改变单一参数对于互感器动态误差的影响
        3.5.2 多个参数对于互感器动态误差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能表动态特性测试装置程控软件开发
    4.1 引言
    4.2 程控软件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4.2.1 测试装置的上位机软件介绍
        4.2.2 程控软件需求分析
        4.2.3 程控软件总体设计
        4.2.4 程控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3 程控软件命令集与命令集解析
        4.3.1 程控命令概述
        4.3.2 程控命令存储树设计
        4.3.3 程控命令解析方案
    4.4 程控软件用户操作界面设计
        4.4.1 程控软件界面功能分类规划
        4.4.2 程控软件界面布局设计
    4.5 程控软件参数远程设置功能设计
        4.5.1 程控软件与测试装置的连接
        4.5.2 程控软件远程设置参数与命令发送
    4.6 程控软件测试数据接收功能设计
        4.6.1 程控软件数据接收功能
        4.6.2 程控软件数据解析功能
    4.7 程控软件测试数据存储功能设计
        4.7.1 测试数据的数据库表设计
        4.7.2 测试数据的存储过程
    4.8 测试装置上位机软件的改进开发
        4.8.1 界面修改
        4.8.2 被测表数功能设计
        4.8.3 测试次数功能设计
        4.8.4 同步测试流程修改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能表动态特性测试实验
    5.1 引言
    5.2 测试实验系统方案设计与搭建
        5.2.1 测试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5.2.2 测试实验系统的实现
    5.3 测试实验
        5.3.1 异步测试实验
        5.3.2 同步测试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激光测振仪校准装置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振动测量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2 激光测振仪校准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振动基准和振动校准装置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激光测振仪的测量原理和校准方法
    2.1 激光测振仪的测量原理
    2.2 激光测振仪的校准方法
        2.2.1 电校准法
        2.2.2 相对校准法
        2.2.3 绝对校准法
    2.3 激光测振仪的校准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激光测振仪电校准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3.1 电校准装置的设计
        3.1.1 电校准装置的硬件设计
        3.1.2 电校准装置的软件设计
        3.1.3 电校准装置的校准步骤
    3.2 电校准装置的实验验证
        3.2.1 被校激光测振仪简介
        3.2.2 激光测振仪校准实验数据分析
    3.3 电校准装置的不确定度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激光测振仪相对校准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4.1 相对校准装置的设计
        4.1.1 相对校准装置的硬件设计
        4.1.2 相对校准装置的软件设计
    4.2 相对校准装置的实验验证
        4.2.1 被校激光测振仪简介
        4.2.2 相对校准装置实验数据
    4.3 相对校准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激光测振仪绝对校准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5.1 绝对校准装置的设计
        5.1.1 绝对校准装置的硬件设计
        5.1.2 绝对校准装置的软件设计
    5.2 绝对校准装置校准的实验验证
    5.3 绝对校准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智能深度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智能深度检测系统的设计要求及方案
    2.1 智能深度检测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2.2 硬件系统总体框架结构
    2.3 智能深度检测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智能深度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PC104 CPU板功能介绍
        3.1.1 PC/104标准的产生背景
        3.1.2 PC/104的优点
        3.1.3 本系统采用的PC104 CPU模块(PC104-LX3160)功能介绍
    3.2 MMD/CCL处理板工作原理
        3.2.1 MMD/CCL处理板的功能
        3.2.2 MMD/CCL板原理框图
        3.2.3 各模块工作原理
    3.3 深度/张力板各模块工作原理
        3.3.1 深度/张力板原理框图
        3.3.2 深度/张力板各模块工作原理
        3.3.3 MCU处理器模块
    3.4 IEEE488 GPIB通讯模块
        3.4.1 IEEE488/GPIB协议简介
        3.4.2 GPIB系统描述
        3.4.3 GPIB接口的实现和集成电路
        3.4.4 TNT4882C芯片说明
    3.5 触摸屏工作原理
        3.5.1 电阻式触摸屏
        3.5.2 电容式触摸屏
    3.6 电源部分工作原理
    3.7 本章小结
4 智能深度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windows XP操作系统(Windows XP Embedded)
    4.2 综合深度测控软件
    4.3 CPLD程序设计
        4.3.1 16位深度脉冲计数模块
        4.3.2 时钟分频模块
    4.4 MCU单片机
        4.4.1 开发工具Keil C简介
        4.4.2 本系统单片机程序流程图
    4.5 GPIB通讯程序设计
        4.5.1 初始化
        4.5.2 数据传输
        4.5.3 终止传输
    4.6 本章小结
5 智能深度检测系统调试及实验情况
    5.1 单板调试
        5.1.1 PC104板调试
        5.1.2 数字板调试
        5.1.3 模拟板调试
    5.2 整机调试
        5.2.1 外观检查
        5.2.2 性能调试
    5.3 抗恶劣环境及可靠性实验检测
        5.3.1 试验性质
        5.3.2 试验目的
        5.3.3 引用标准
        5.3.4 受试设备
        5.3.5 试验要求
        5.3.6 温度测试
        5.3.7 运输振动试验
        5.3.8 冲击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的工作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4)智能家居无线监控与节能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与问题
        1.2.1 智能家居发展
        1.2.2 智能家居现存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文章组织结构
2 智能家居无线监控与节能管理系统
    2.1 智能家居系统功能
        2.1.1 智能家居基本功能
        2.1.2 节能控制策略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无线检测系统
        2.3.1 无线通信技术
        2.3.2 智能家居无线检测系统
    2.4 节能控制系统
        2.4.1 嵌入式智能家庭网关
        2.4.2 节能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2.5 远程节能管理系统
        2.5.1 Internet 网络
        2.5.2 GPRS 网络
        2.5.3 3G 网络
3 节能控制系统研究
    3.1 控制算法分析
        3.1.1 模糊控制系统
        3.1.2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3.1.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3.2 智能家居节能控制系统
        3.2.1 节能控制的设计思想
    3.3 智能家居节能控制
        3.3.1 节能控制器设计原理
        3.3.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家居节能控制器的优点
    3.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家居节能控制器设计
        3.4.1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3.4.2 算法学习
    3.5 仿真分析
4 远程节能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远程节能管理功能
    4.2 硬件平台的搭建架构
    4.3 远程节能管理软件系统
        4.3.1 嵌入式系统配置
        4.3.2 嵌入式 Web 服务器的建立
    4.4 远程节能管理页面设计
        4.4.1 CGI 技术
        4.4.2 CGI 程序通信的实现
        4.4.3 URL 编码和解码
        4.4.4 服务器页面设计
    4.5 CGI 交互程序设计
        4.5.1 能耗查询的 CGI 程序
        4.5.2 设备控制的 CGI 程序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A 训练样本与期望样本

(5)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测振传感器及其校准
        1.1.1 测振传感器的特点
        1.1.2 测振传感器的校准方法
        1.1.3 超低频振动校准的意义
    1.2 国内外超低频振动计量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超低频振动计量研究现状
        1.2.2 国内超低频振动计量研究现状
        1.2.3 超低频振动校准的发展方向
    1.3 国内外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的研究概况
        1.3.1 国外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3.3 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2.2.1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及其特点
        2.2.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2.3 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设计
        2.3.1 测控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2.3.2 测控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振级控制算法设计
    3.1 引言
    3.2 振级控制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3.3 基于规则的专家自整定和自适应控制方法
        3.3.1 专家控制系统介绍
        3.3.2 基于规则的专家整定和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
    3.4 低频及超低频振级控制方法
        3.4.1 低频与超低频振级调整特性
        3.4.2 振级快速测试法
        3.4.3 逐步移频法
    3.5 本章小结
4 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软件需求分析
        4.2.1 软件模型的建立
        4.2.2 软件需求分析
    4.3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4.3.1 软件的总体构架
        4.3.2 软件的操作系统和编程平台
    4.4 系统软件主要模块设计
        4.4.1 仪器控制模块设计
        4.4.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4.3 自检模块设计
        4.4.4 校准模块设计
        4.4.5 测试模块设计
        4.4.6 报表生成模块设计
        4.4.7 主控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研究
    5.1 振级调整实验研究
    5.2 校准模块实验研究
        5.2.1 定频校准测试
        5.2.2 幅值线性校准测试
        5.2.3 频率响应校准测试
    5.3 测试模块实验研究
        5.3.1 横向比测试
        5.3.2 不均匀度测试
        5.3.3 失真度测试
        5.3.4 相移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水三相点自动复现装置的研制及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三相点的重要性
        1.1.1 温度检测之水三相点
        1.1.2 温度计量之水三相点
        1.1.3 国际温标的必要性
    1.2 水三相点的历史及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温标的发展
        1.2.2 国内水三相点研究发展现状
        1.2.3 国外水三相点研究发展现状
    1.3 水三相点自动冻制装置研究现状
    1.4 热管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
    1.5 半导体制冷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水三相点温度的测量
    2.1 水三相点
    2.2 水三相点的复现
    2.3 水三相点温度的测量
        2.3.1 测量设备
        2.3.2 测量过程
    2.4 水三相点的不确定度
第三章 CPU热管散热器对半导体制冷片制冷效果的影响
    3.1 半导体制冷原理
    3.2 CPU热管散热器工作原理
    3.3 实验
        3.3.1 实验设备
        3.3.2 基于VB的数据采集程序
    3.4 实验结果
    3.5 结论
第四章 水三相点自动复现装置的研制
    4.1 温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4.1.1 加热元件
        4.1.2 制冷器件
    4.2 整体性能结构的设计
        4.2.1 CPU热管散热器安装位置的考虑
        4.2.2 温场均匀性的考虑
        4.2.3 保温材料的选择
        4.2.4 传热效果的考虑
    4.3 软件的设计
        4.3.1 人机界面交互程序
        4.3.2 岛电SR23温控仪表通讯程序
        4.3.3 GPIB仪器的通讯程序
第五章 大小水三相点容器的比对
    5.1 水三相点复现性的比对
    5.2 水三相点稳定性的比对
第六章 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研究
    6.1 油槽温度波动对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影响
        6.1.1 电桥的介绍
        6.1.2 水三相点的测量
        6.1.3 存放标准电阻的新方法—玻璃-水热管法
        6.1.4 两种方法的比较
    6.2 同位素组成对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影响
        6.2.1 水三相点容器的国际关键比对
        6.2.2 传递水三相点容器与国家基准水三相点容器的比较
        6.2.3 同位素的修正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基于.NET平台下示波器校准仪自动计量检定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计量检定发展概况
        1.3.2 自动测试系统(Automated Test System ATS)的发展概况
        1.3.3 示波器校准仪的计量检定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动计量检定系统设计方案
    2.1 设计要求
        2.1.1 系统自动计量检定/测试项目
        2.1.2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1 系统硬件设备选型及配置
        2.2.2 软件系统开发平台及语言的的选择
    2.3 示波器校准仪主要参数检定方案
        2.3.1 时标信号周期检定
        2.3.2 电压方式检定
        2.3.3 电压稳幅正弦波方式检定
        2.3.4 波形产生方式检定
        2.3.5 边沿方式检定
        2.3.6 脉冲源方式检定
    2.4 软件总体方案
        2.4.1 系统软件结构模型
        2.4.2 软件运行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计量检定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3.2 软件测试流程
    3.3 仪器的程控方法
        3.3.1 IEEE488.2 标准
        3.3.2 SCPI 标准命令
        3.3.3 Agilent T&M Toolkit
    3.4 主要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1 主程序模块
        3.4.2 测试模块
        3.4.3 数据库模块
        3.4.4 输出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4.1 不确定度分析的意义
    4.2 不确定度相关的名词概念
    4.3 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4.3.1 系统测量方法
        4.3.2 系统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
        4.3.3 系统各参数不确定度评定
        4.3.4 系统稳定性考核
        4.3.5 系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自动抄表简介
        1.1.2 自动抄表研究背景
        1.1.3 自动抄表的发展历程
        1.1.4 我国自动抄表的发展现状
        1.1.5 我国自动抄表的发展趋势
    1.2 本文的主要结构
        1.2.1 论文主要完成的任务
        1.2.2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功能介绍
        2.1.1 研制要求
    2.2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2.2.1 系统结构选择
        2.2.2 系统工作原理
        2.2.3 通讯方案选择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3.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4 开发环境
        2.4.1 单片机开发环境
        2.4.2 ARM 开发环境
        2.4.3 电路设计开发环境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实现
    3.1 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3.2 数据采集终端的硬件设计
        3.2.1 单片机及外围时钟电路
        3.2.2 电源模块设计
        3.2.3 光电隔离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2.4 监控电路模块设计
        3.2.5 时钟电路模块设计
        3.2.6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3.2.7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
        3.2.8 ISP 下载电路设计
        3.2.9 数据通信模块设计
    3.3 集中控制器的硬件构造
        3.3.1 ARM 处理器的外围电路设计
        3.3.2 RS485 通信接口电路
        3.3.3 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
第四章 自动抄表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数据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4.1.1 程序模块的划分
        4.1.2 软件整体流程设计
    4.2 RS485 通讯协议设计及通讯软件流程设计
        4.2.1 RS485 通信协议设计
        4.2.2 RS485 通讯软件流程设计
    4.3 集中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4.3.1 μC/OS-Ⅱ操作系统的移植
        4.3.2 集中控制器软件整体流程
        4.3.3 网络通信软件设计
第五章 数据采集终端的软硬件调试
    5.1 调试方法
    5.2 硬件测试
        5.2.1 电路板裸板测试
        5.2.2 电源模块测试
        5.2.3 单片机测试
        5.2.4 LED 显示测试
        5.2.5 脉冲采集测试
        5.2.6 串口测试
        5.2.7 监控电路MAX813 测试
        5.2.8 时钟芯片DS1302 测试
        5.2.9 铁电 FM24C64 的测试
    5.3 软件调试
        5.3.1 AT89S52 外设配置
        5.3.2 数据采集终端总体软件调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 论文期间的主要工作
    二、 后期需要完成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数据采集终端原理图、PCB 图

(9)指针式电学三表的自动检定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指针式电学三表自动检定及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综述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三表自动检定系统现状
    1.2 指针式电学三表自动检定及数据处理系统的市场需求
    1.3 指针式电学三表自动检定及数据处理系统简介
        1.3.1 系统组成
        1.3.2 计算机软件控制工作原理
        1.3.3 本人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三表检定的流程及相关理论
    2.1 指针式三表检定的原理
    2.2 检定的流程和参数
    2.3 检定结果的数据处理
        2.3.1 误差分析
        2.3.2 数据的修约
        2.3.3 检定结果处理
第三章 电学三表自动检定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研制目的及背景
    3.2 系统需求功能介绍
        3.2.1 数据自动采集
        3.2.2 检定模板管理
        3.2.3 数据修约设置
        3.2.4 检定数据自动处理
        3.2.5 分析、统计以及证书、表格的打印
        3.2.6 检定记录存储和管理
        3.2.7 数据备份和恢复
    3.3 系统需求模块框图
    3.4 系统需求流程图
    3.5 系统运行需求
    3.6 系统意义及应用
第四章 指针式电学三表自动检定及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4.2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4.3 系统硬件设计
        4.3.1 三表自动检定硬件设计
        4.3.2 数据采集设计
    4.4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5 详细设计程序流图
    4.6 数据库结构设计
        4.6.1 Accesss数据库支持
        4.6.2 系统采用的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6.3 检定模板数据库
        4.6.4 数据库代码设计
第五章 关键技术及算法实现
    5.1 数据库技术
    5.2 加权平均数字滤波技术
    5.3 系统稳定性
    5.4 非基本量限的生成及检定点的自动选择
    5.5 修约参数的确定
    5.6 修约和舍入运算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参考资料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便携式天然气检测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气体传感器的概况
    1.2 便携式天然气检测仪系统设计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2.1 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2.2 N 型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电
    2.3 系统采样
    2.4 模数转换
    2.5 LM331 工作原理
    2.6 AT89C2051 工作原理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3.1 系统采样子程序
    3.2 数据处理子程序
    3.3 系统显示部分
第四章 系统调试、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IEEE488接口技术及其在三表计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流互感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与电能表测试软件设计[D]. 高凡.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激光测振仪校准装置的设计与应用[D]. 贺芳琪. 中国计量大学, 2016(04)
  • [3]智能深度检测系统设计[D]. 魏阳.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4]智能家居无线监控与节能管理系统研究[D]. 王晓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1)
  • [5]超低频振动校准装置自动测控系统的研究[D]. 王志鹏. 浙江大学, 2011(07)
  • [6]水三相点自动复现装置的研制及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研究[D]. 杨金环.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7]基于.NET平台下示波器校准仪自动计量检定系统的实现[D]. 张文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8]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设计[D]. 王咏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9]指针式电学三表的自动检定系统研究与设计[D]. 郝丹.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5)
  • [10]便携式天然气检测装置的研制[D]. 吴志发.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IEEE488接口技术及其在三米测量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