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别标志

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别标志

一、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别标志(论文文献综述)

谢富伟[1](2019)在《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文中指出冈底斯成矿带发育晚泥盆世-中新世岩浆作用,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演化、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亚欧大陆碰撞到碰撞后伸展的动力学过程,并伴随着侏罗纪、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三期主要的成矿事件。分布在拉萨地块南缘的侏罗纪岩浆岩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早期的岩浆响应,东西绵延上千公里,但与之相关的矿化目前仅发现雄村矿集区内的多个形成于侏罗纪的斑岩型铜(金)矿床,雄村矿集区现已查明Cu金属量200余万吨,Au金属量200多吨,证实分布在拉萨地块南缘的侏罗纪岩浆岩带存在巨量Cu、Au成矿元素的堆积。查明控制侏罗纪岩浆活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建立含矿岩体的识别标志对完善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演化历史、实现俯冲期成矿作用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以拉萨地块南缘中段的侏罗纪含矿斑岩及非含矿火山-侵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背散射、CL、EPMA、LA-ICP-MS、SHRIMP II、XRF、ICP-MS等分析技术手段,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的Hf-O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磷灰石、榍石、锆石、金红石原位微区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深部动力学机制,重塑了新特提斯洋早期构造演化历史,查明了岩浆源区性质、结晶条件及结晶历史,评价了侏罗纪岩浆岩的含矿性,建立了基于岩石地球化学和副矿物指示矿物学的含矿岩体判别标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岩为一套基性-中性-酸性火山-侵入岩构成的连续演化的岩浆岩系列,成岩年龄峰值集中在192-156 Ma,花岗岩岩石类型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少量为过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源岩为新生的中-高钾(少量为低钾)玄武质下地壳岩石,源区残留矿物以辉石为主,母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不同程度的俯冲洋壳±俯冲沉积物熔体±洋壳出熔流体的交代。结合前人数据,本文认为侏罗纪岩浆岩的动力学机制受控于洋内岛弧的平板俯冲和陆缘弧的陡俯冲并存的“双俯冲”模式,含矿岩体与洋内岛弧俯冲体系有关。(2)提出了联合磷灰石的饱和温度、Sr、REE、δEu、Cl、F,锆石的饱和温度、结晶温度、δ18O、Hf、ΣREE、Th、U、Pb、Nb、Th/U、Ce/Sm、Yb/Gd,榍石的结晶温度、REE、δEu、Sr,可以有效反映岩浆源区性质、结晶条件、副矿物结晶顺序以及早期流体出溶,可用于示踪岩浆岩成因差异。(3)利用磷灰石、锆石、榍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对侏罗纪岩体的氧逸度、S含量、H2O含量、Cu含量、挥发分进行了评价。含矿岩体从岩浆演化早期的磷灰石、榍石矿物结晶相到更晚期的锆石结晶相,共存熔体的氧逸度逐渐升高,锆石结晶时共存岩浆熔体具有富H2O、富S的特征,岩浆熔体整体具有更高的Cu、Cl。提出了上述条件是导致了成矿物质在岩浆结晶晚期发生富集的关键因素。(4)初次建立了基于岩石地球化学和副矿物指示矿物学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岩浆岩的含矿性判别标志。含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更高的Cu、更低的MnO、Y;磷灰石具有更高的Cl、MnO、Pb,更低的LREE/HREE、U/Yb、La/Ce、La/Sm;榍石具有更高的TiO2;金红石具有更高的Zr、Nb、Sb、Sc、V、Hf、Ta、W,更低的Mo、Cr、Sr、Fe、Pb、Th、ΣREE以及金红石Cu、Au的协同变化可作为冈底斯成矿带侏罗纪含矿岩体的判别标志。

肖鸿天,梁君[2](2019)在《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文中认为作为金属Cu的最主要来源和Mo、Au等金属的重要来源,斑岩型Cu(-Mo,-Au)矿床以其规模大、埋藏浅、矿石品位低但矿化均匀,易采易选的特点,一直是矿床学家们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关于斑岩型矿床的资料,介绍了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斑岩型矿床通过岩体形态、流体包裹体、蚀变分带与叠加、岩石化学和副矿物等方面鉴定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定特征。

戴婕[3](2017)在《西藏昂仁朱诺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藏冈底斯带成矿带产出铜资源量超过3000万吨,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朱诺斑岩铜矿,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最西端新发现的、铜储量超过200万吨的特大型斑岩铜矿,其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冈底斯带南缘西端,其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行政区划属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亚木乡许如村。朱诺斑岩铜矿,形成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矿床类型为陆陆碰撞型斑岩铜(-钼-金)矿床。朱诺矿区包含I、II、III号矿体,成矿主要集中在I号矿体。矿区存在两期岩浆活动,包括始新世的石英闪长斑岩(51.89Ma)和中新世(16.2813.97Ma)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以及煌斑岩脉、安山岩脉。成矿斑岩黑云花岗闪长岩的成矿时代约为14Ma,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时代一致(1315Ma),为同期成矿事件。中新世朱诺斑岩铜(-钼-金)矿床,矿化和蚀变围绕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内部和边部展布,矿体位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及其接触带中,工业矿体(333+334)资源量Cu 230万吨,伴生元素Mo 4万吨,平均品位Cu 0.57%、Mo 0.017%。浸染状、细脉状黄铜矿矿石类型为主,矿石组构主要为稠密浸染状、稀疏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构造及自形半自形-它形、交代、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体厚度和品位分布不均匀。钾化蚀变主要集中分布在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内部,矿化具有分带性上铜,下钼。朱诺矿区石英闪长斑岩和中新世复式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负Eu异常,轻稀土分馏较强,而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微量元素方面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同时富集Pb。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中新世斑岩岩浆源区物质组成包含拉萨地块、西藏下地壳及新特提斯洋俯冲阶段产生的弧岩浆残留。与冈底斯成矿带的其他斑岩铜矿一样,在朱诺矿区,与成矿相关的中新世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亲和性。朱诺斑岩铜矿属于冈底斯成矿带与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钼-金成矿系列。朱诺矿区热液蚀变包括早期钾硅酸盐蚀变、黄铁绢英岩蚀变和青磐岩化蚀变。热液脉体为黑云母硫化物脉、早期无矿化或弱矿化石英脉、石英-辉钼矿脉±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黄铜矿脉±辉钼矿脉、辉钼矿脉、黄铜矿脉、黄铁矿脉、碳酸盐脉、晚期石英脉、晚期张性石英硫化物脉、青磐岩化脉。朱诺矿区δSV-CDTS同位素组成变化于-1.81.5之间,表明成矿金属及S来源于深源岩浆,Pb同位素具有高放射成因Pb组成特征,显示地壳Pb的贡献较大。朱诺岩浆热液体系处于高氧逸度、含CO2的富S、富水环境。朱诺岩浆房连续出溶的中低密度富金属气相流体为朱诺斑岩铜矿的金属来源和搬运载体,辉钼矿的矿化与体系中CO2逃逸及压力变化相关,黄铜矿矿化与气相流体“沸腾作用”相关。朱诺深部岩浆房的持续分异、出溶的大量富含成矿元素和S的流体,是朱诺铜矿形成的关键因素。成矿斑岩中铜的矿化与金红石的形成具有一致性,形成条件一致,铜矿化温度在400700℃,压力为几百MPa,氧逸度为NNO+1.3的富水环境。朱诺矿区成矿岩体同样受东西向断陷构造和南北向断陷构造交叉控制,中新世复式岩体沿北北东向展布。以地表出现的孔雀石化、铁帽、具有负地形特征的洼地以及钾硅酸盐化等各类蚀变为地质找矿标志。利用金红石的方法时考虑金红石中V2O3范围为大于0.20%,Nb2O5的含量范围大于0.20%,同时考虑WO3的含量偏高的特点。

李伟,张磊,刘显凡,冯德新,何显川,袁桃,张民,周新[4](2016)在《藏东夏日多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夏日多岩体位于玉龙斑岩矿带北端,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带含矿斑岩相一致。该区岩浆岩主要有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斑岩体内发育暗色包体。夏日多岩体具高CaO,K2O,MgO含量和低CaO,TFeO含量的特点,属钾玄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无或弱的Eu和Ce元素异常;岩体富集LILE,具有高Rb/Sr,Zr/Hf比值和低Ti/Eu,Ba/Rb比值的特点。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幔岩石圈,由交代成因的金云母岩脉发生低程度熔融,并受到来自俯冲洋壳的硅酸盐-碳酸盐流体的交代作用和熔体混染作用的影响,形成于陆-陆主碰撞之后的相对滑动阶段,沿夏日多背斜核部上升侵位。通过对比研究,该区具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巨大潜力。

王佳奇[5](2016)在《西藏雄梅铜矿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因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西藏雄梅铜矿是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申扎县雄梅乡新发现的一处斑岩铜矿,西距多龙矿集区约500km。该矿床的发现意义在于它使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打破了多年来地质找矿局限于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这一“点”上的状况,使该成矿带真正具备了“带”的概念,大大地拓宽了找矿远景。本文以较多的野外地质工作为基础,并与室内紧密结合,初步划分出雄梅铜矿地表的蚀变分带。通过对雄梅铜矿区斑岩体的锆石U-Pb LA-ICP-MS定年、手标本鉴定及岩相学研究,发现矿区存在两套斑岩。一套是前人测定的年龄为106.7Ma的含矿斑岩。另一套是本文测定的非含矿斑岩,3个年龄分别是121.8±2.3Ma(MSWD=0.32)、122.8±2.1Ma(MSWD=1.16)、121.5±2.5Ma(MSWD=0.54)。两套斑岩的岩性虽然都是花岗闪长斑岩,但含矿斑岩为中钾-高钾钙碱性岩,而非含矿斑岩为低钾拉班岩系和中钾钙碱性岩,非含矿斑岩比含矿斑岩含有更多的钾长石,矿化强度大大减弱。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两套斑岩虽然都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具有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共同特征,但在岩浆源区和成因上显示出明显差异。含矿斑岩和非含矿斑岩均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含矿斑岩的源岩应该以泥质岩为主,而非含矿斑岩的源岩应该为杂砂岩含矿斑岩和非含矿斑岩是由底侵的幔源岩浆提供热源,地壳中的泥质岩和杂沙岩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分异过程中含矿斑岩受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分离结晶控制,非含矿斑岩则受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控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的闭合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初140130Ma之间,而雄梅铜矿含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06.7Ma,因此,雄梅铜矿的成矿构造环境为碰撞后造山阶段。在碰撞后阶段,幔源岩浆底侵引起地壳泥砂质岩石熔融,形成了雄梅铜矿区的含矿和非含矿斑岩。

刀艳[6](2016)在《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宝兴厂铜钼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红河新生代斑岩成矿带中的重要矿区之一,矿区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不同类型富碱斑岩。本文对宝兴厂矿区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岩浆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岩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用宏观地质体穿切关系与微观精确定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新厘定研究区岩浆侵位序列为正长斑岩(Ⅰ阶段)→斑状花岗岩+煌斑岩(Ⅱ阶段)→花岗斑岩+煌斑岩(Ⅲ阶段)→碱长花岗斑岩(Ⅳ阶段),证实矿区喜马拉雅斑岩体是同期多阶段岩浆脉动式活动的产物。其中,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为岩浆主要侵位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性岩浆活动。(2)对已有可靠成岩年龄数据及本次新获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确认矿区喜马拉雅期岩体形成年龄于38-33Ma之间,处在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的岩浆活动高峰期(45~30 Ma)范围内,但略滞后于其北段岩浆活动高峰期。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时空分布分析显示,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从北段的玉龙→中段北衙、宝兴厂→南段铜厂等,岩浆活动年龄和成矿年龄逐渐变新,反映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流动有向高原东南部迁移的趋势。(3)矿区喜马拉雅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由早阶段至晚阶段具有由中酸性→酸性,并向碱度增强和逐渐富钾方向演化的特点。其中,由早阶段岩体至晚阶段岩体,Si02含量具有逐渐增高的趋势,A1203、CaO、Fe203、MgO和P205的含量有逐渐变低的趋势,分异指数(DI)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固结指数(SI)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Si02含量在42.53%-54.98%之间,Si02、MgO、K20和全碱(K2O+Na2O)含量由早阶段煌斑岩+暗色包体→晚阶段煌斑岩依次升高,而A1203含量则依次降低。固结指数由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逐渐增高,分异指数则相反且集中在40~50之间,暗示本区铁镁质岩浆岩结晶分异作用不强。其中,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特征值相似或相近,揭示它们之间密切的演化关系。(4)不同阶段花岗质岩体、暗色包体和煌斑岩具相似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V、Co、Cu和Zn等过渡族元素轻微富集,Cr和Ni相对亏损,过渡族元素蛛网图均呈大致相同的“W”型,明显富集Rb、Ba、U、Th、Sr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以及Nb、Ta(或“TNT”)异常亏损的特点。总体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存在微弱δEu负异常的特点,其中花岗质岩体和晚阶段煌斑岩∑REE较低,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REE较高。(5)煌斑岩、暗色包体及花岗质岩体具有相近的Sr、Nd、Hf同位素的组成:总体具有高Sr、低Nd的特征,但暗色包体和煌斑岩εNd(t)高于寄主花岗质岩体,显示幔源组分较高,具有向Ⅱ型富集地幔端元演化的趋势;寄主花岗质岩体的εHf(t)全部为正值,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εHf(t)均为负值,岩体高Hf和低Nd的特征,指示难熔的古老岩石圈地幔与俯冲的地壳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矿区岩体Pb同位素组成具造山带铅特点,成因与壳-幔混合的岩浆作用有关;花岗质岩体的锆石的结晶标型揭示岩体在低温、偏碱环境下形成,且为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成因,具有富水、富碱的特征,是利于成矿的岩浆系统;锆石总稀土含量很高,具有LREE强烈亏损、HREE富集的左倾配分型式,明显的正Ce异常,中等到弱的负Eu异常;锆石Hf同位素具有非常好的相似性,εHf(t)值散布于正值和负值(大部分为正值)之间,指示它们经历了比较显着的壳幔岩浆混合过程。因此,源区有显着的相关性又有区别,源区均具有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富集地幔的特点,其中铁镁质岩浆主要起源于大陆岩石圈地幔,而花岗质岩浆源区主要起源于壳幔混合区。(6)宝兴厂矿区富碱侵入体形成于后碰撞的板内环境,构造-岩浆活动经历了以挤压向伸展转换过渡为主的减压升温过程,非常有利于发生基性到中酸性的岩浆演化以及大规模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矿区复式岩体经历源区部分熔融、壳幔混合以及结晶分异作用:花岗质侵入体和晚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相对高部分熔融(分别为15%和10%)的结果,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低部分熔融(-3%)的产物;花岗质岩体地壳混染程度相对较高,煌斑岩混染程度相对较低;从花岗质侵入体→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结晶分异程度依次升高;壳幔混合比例在0.44~0.60之间,主要集中在0.5附近。(7)矿区经历了地壳缩短加厚、软流圈上涌底侵、部分熔融和混合作用→热流升高、地壳减薄、壳幔混合的深部动力学作用过程,岩浆活动过程中产生流动分异和差异性上升,并沿红河断裂与程海断裂交汇处的局部引张区发生脉动式侵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据此,本文建立了陆内走滑动力学环境下岩浆脉动式侵位模型。模型指出:第1阶段岩浆岩的源区深度较大,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高,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低,形成正长斑岩墙:第Ⅱ-Ⅲ阶段的岩浆的源区深度变浅,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低但规模大,有大量下地壳花岗质组分参与,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高,依次形成与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主岩体和含古老地壳基底物质的花岗斑岩岩枝(脉);第Ⅳ阶段岩浆的源区深度与第Ⅱ-Ⅲ阶段相似,但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最低,岩浆熔融规模小,分异程度高,仅形成岩墙状-脉状碱长花岗斑岩。岩浆主侵位阶段,还伴随有源区深度更大的小规模铁镁质岩浆侵入,形成矿区两阶段煌斑岩脉。

孙振明[7](2015)在《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铜金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公湖-怒江铜成矿带位于阿里地区班公湖至那曲地区的怒江源一带,区域上经历了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开始、俯冲消减以及碰撞闭合等一系列构造事件,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成矿潜力巨大,但与西藏境内的冈底斯东段铜成矿带和藏东玉龙铜成矿带相比,发现较晚,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较低,理论研究薄弱。本文选取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近年来找矿突破最大,但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多龙矿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多不杂、波龙、荣那和拿若等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相关岩浆成因等研究,确定了区内铜金矿床的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建立了成矿系列,总结了成矿规律,并提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多龙矿集区内代表性中酸性侵入体的成岩时代集中于115128Ma,具有活动大陆边缘俯冲背景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正的Hf(t)值和较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结合班-怒带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本文认为多龙矿集区内铜金矿床(点)形成于班-怒洋盆向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物质应具有壳幔混源的性质。2.通过区内代表性斑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首次提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为同期同源岩浆产物;含矿斑岩的LaN/YbN值和钾质含量明显大于非含矿斑岩,岩浆演化程度最高,K、Cu和Au元素得到了充分的沉淀与富集,有利于形成钾质含量高的铜金矿体。3.对多龙矿集区内8个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结果表明,荣那和色那矿床具有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其他矿床均为斑岩型矿床;初步将区内已知铜金矿床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①斑岩型(多不杂、波龙、地堡那木岗等);②斑岩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荣那、色那)。4.成矿相关岩体的同位素测年、金属硫化物的S和Pb同位素、脉石矿物的C-H-O同位素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内典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还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参与,尕尔勤矿床等个别矿床中可能有少量变质水参与。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但不同矿床略有不同,如:多不杂和波龙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与下地壳,拿若和色那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与上地壳。5.将多龙矿集区内铜金成矿过程概括为:早白垩世,班-怒洋壳向北俯冲消减,俯冲板片流体上涌导致加厚的岩石圈发生局部的伸展和减薄作用,引起了亏损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携带大量Cu、Au等成矿物质的玄武质岩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含矿中酸性岩浆,沿着区内近EW向、NE向与NW向三组断裂侵位形成浅成-超浅成侵入体,岩浆演化后期分异出的含矿热液沿次级构造裂隙上升局部减压沸腾,在地壳浅部成矿金属物质沉淀、富集,形成矿集区内铜金矿床。6.通过分析矿集区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研究以及成矿系列研究,总结了成矿时空规律;结合矿集区内地、物、化、遥资料,总结了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找矿标志,进一步提出色那矿床南、地堡那木岗矿床北、荣那矿床与色那矿床深部3个预测远景区。

李伟[8](2014)在《藏东夏日多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与成矿潜力》文中指出夏日多岩体位于玉龙斑岩铜(钼)矿带或者夏日多—马牧普斑岩铜矿带的北端,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三江构造带的中部,为构造线由近东西向急转为近南北向的转折部位,成矿地质背景良好。夏日多岩体的岩石类型以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为主;围岩蚀变主要为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矽卡岩化—青盘岩化带。岩体中有少量的富角闪石和富黑云母的“闪长质”暗色包体发育,包体成分较单一,两种不同类型的暗化边可以说明基性岩浆分别以液态和固态两种不同的方式与寄主岩岩浆相混合。通过二长温度计计算所获得的岩体和包体中长石的平衡温度分别为516.9℃、640℃;角闪石压力计计算所获得最大压力2.01kbar,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所计算得到的对应温度为716.32℃,相应的侵位深度为7.92km,大部分侵位深度小于3km,属于浅成侵位。黑云母类型为镁黑云母,具向金云母过渡的趋势,其源区为高碱度性质的地幔;角闪石为镁角闪石,其主岩的岩浆类型皆为幔源型,且部分角闪石具交代成因的特点。岩石中包裹体大量发育,包裹体具有类型多、均一温度范围宽、盐度低和多期性等特点。夏日多岩体表现出富碱高钾的特征,具有高CaO、MgO含量和低CaO、TFeO含量的特点,为钾玄岩系列岩石。岩体稀土元素相对较低,但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无或弱的Eu和Ce元素异常,这表明钾长石不可能为岩浆源区富钾矿物相,且岩浆继承了地幔岩石的特征,又经历了流体的交代作用和与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微量元素方面,岩体富集LILE,具有高Rb/Sr, Zr/Hf比值和低Ti/Eu, Ba/Rb比值的特点,这说明岩浆源区的富钾矿物为金云母,而非角闪石,并且源区经历了碳酸盐流体的交代作用。夏日多岩体还具有埃达克岩的某些特征,但不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的化学成分;岩体还表现出Ⅰ型花岗岩的特征,这也证实岩浆物质来源不仅仅为地幔物质部分熔融,还经历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和流体的交代。本文通过对夏日多岩体的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暗色包体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并与玉龙矿带含矿斑岩的对比研究表明:岩浆起源于地幔岩石圈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岩脉的低程度熔融,还受来自俯冲洋壳的硅酸盐—碳酸盐流体的交代作用和熔体混染作用的影响。夏日多岩体形成陆—陆碰撞造山的环境下。印度—亚洲大陆的主碰撞完成之后的陆块间相对滑动在青藏高原东部形成了沿金沙江展布的区域性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与此相伴的盆地下陷和地幔上拱诱发了地幔岩石圈的部分熔融,并浅侵位成岩,形成了玉龙矿带含矿斑岩。通过对玉龙矿带斑岩的成矿专属性分析,夏日多岩体具有矿带内含矿斑岩的主要特征,并区别于非含矿斑岩,具有形成以钼为主、铜为辅的斑岩型矿床的潜力。岩体深部出现的富含金属物质的“脏”斑岩(暗色物质发育),可能为夏日多岩体成矿的母岩浆,这也表明岩体深部可能为矿体富集带,夏日多岩体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的潜力,这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刘明[9](2014)在《云南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的岩浆成矿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马厂箐铜钼金矿床被认为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上与喜山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之一。该矿床一般被归属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宝兴厂岩体被认为是致矿斑岩。但是,大量的证据与这种认识相悖,表明马厂箐矿床的成因具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性。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均表明,宝兴厂岩体与区内其它出露面积较大的岩体(如拴马槽岩体)均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基质为显晶质,因而不是斑岩,更不是致矿侵入体。野外观察和勘探剖面证实了这种认识,因为宝兴厂岩体为无根板状侵入体,其矿化作用仅限于岩体下部,且矿化类型为沿裂隙充填的脉状矿化,暗示宝兴厂岩体不是致矿侵入体。相反,被屏蔽在宝兴厂岩体之下的小斑岩体往往含矿性较好,多为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矿化,明显展现出致矿侵入体的特征。据此,本文将宝兴厂等岩体看作是马厂箐岩基的剥蚀残留,而该区的含矿斑岩才是致矿侵入体。锆石U-Pb LA-ICP-MS测年表明,宝兴厂岩体和拴马槽岩体的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时间分别为37.37±0.18 Ma和37.57±0.42 Ma;而被屏蔽在岩基之下的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斑岩、花岗斑岩的形成时间分别为34.71 ±0.14 Ma、35.34±0.55Ma、34.58±0.16Ma,说明区内存在两期岩浆侵入活动。斑岩类岩体形成时间比马厂箐岩基晚2 Ma。众所周知,花岗质岩基的侵位深度一般为10-12km,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一般小于3km。由此可以推断,在此2 Ma时间段内,马厂箐地区发生了快速隆升与剥蚀。依据角闪石全铝压力计估算结果,马厂箐岩基形成深度约为,平均为11km;斑岩体固结深度约为近地表,证实了关于该区曾经发生了快速隆升与剥蚀的推测,剥蚀速率约为3.55mmm/yr。马厂箐岩浆成矿系统时空结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岩浆-成矿作用强烈受控于金沙江-哀牢山带的构造演化,斑状花岗岩的产出暗示金沙江-哀牢山带的地壳深处曾经存在深部岩浆房,37-35 Ma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使得高温幔源岩浆的注入,伴随着大量的含矿流体,导致了冻结岩浆房的活化,触发了本区的成矿作用。

李伟,刘显凡,冯德新,张民[10](2013)在《西藏玉龙铜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特征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龙铜(钼)矿床是世界闻名的特大型铜矿床,玉龙铜矿带也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的一个部分。西藏玉龙铜矿带南北延伸约400km,东西宽约30~70km。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中的羌塘-昌都微陆块,特别是该陆块东部澜沧江与金沙江大断裂之间各地质构造单元形成及演化,对玉龙矿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区域地质背景。矿带属三江成矿带(亚Ⅰ级)东部的囊谦—昌都—兰坪-思茅成矿带(Ⅱ级)中的纳日贡玛—玉龙—徐中成矿带(Ⅲ级)。

二、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别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别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1)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岩浆岩含矿性研究
        1.2.2 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成矿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成矿事件
第3章 雄村矿集区地质及矿床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床特征
        3.4.1 热液蚀变及脉体系统
        3.4.2 矿化特征
    3.5 成岩成矿时代
第4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测试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实验测试方法
        4.2.1 锆石U-Pb定年
        4.2.2 锆石Lu-Hf同位素
        4.2.3 锆石原位O同位素
        4.2.4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5 矿物电子探针
        4.2.6 矿物微量 LA-ICP-MS 分析
第5章 岩石地球化学及副矿物地球化学
    5.1 岩浆岩特征
    5.2 岩石地球化学
        5.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5.2.2 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 副矿物地球化学
        5.3.1 锆石
        5.3.2 磷灰石
        5.3.3 榍石
        5.3.4 金红石
第6章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6.1 锆石LA-MC-ICP-MS U-Pb年代学
    6.2 Lu-Hf同位素
    6.3 岩石成因及意义
        6.3.1 岩石组合及成因类型
        6.3.2 岩石地球化学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6.3.3 副矿物地球化学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6.4 岩浆演化与构造动力学意义
        6.4.1 时空分布与演化
        6.4.2 动力学机制
        6.4.3 构造演化历史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岩浆岩含矿性判别
    7.1 岩石地球化学对含矿性的判别
    7.2 副矿物矿物化学对含矿性的判别
        7.2.1 锆石
        7.2.2 磷灰石
        7.2.3 榍石
        7.2.4 金红石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1.1 构造背景特征
    1.2 侵入体特征
    1.3 矿石特征
    1.4 蚀变特征
2 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
    2.1 岩体形态及围岩特征
    2.2 流体包裹体
    2.3 蚀变分带性与蚀变叠加
    2.4 岩石化学
    2.5 副矿物
3 结语

(3)西藏昂仁朱诺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斑岩铜矿的研究现状
        1.2.2 朱诺斑岩铜矿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认识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岩浆岩
        2.1.3 变质岩
        2.1.4 构造
    2.2 构造演化
    2.3 岩浆作用与成矿
第3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学特征
        3.3.1 矿石组构
        3.3.2 矿物成分
    3.4 蚀变与矿化
    3.5 成矿期次划分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同位素地球化学
        4.1.1 S同位素
        4.1.2 Pb同位素
        4.1.3 Sr-Nd同位素
        4.1.4 Lu-Hf同位素
    4.2 流体包裹体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2 流体包裹体测温
        4.2.3 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
        4.2.4 讨论
        4.2.5 硬石膏和赤铁矿的发现及意义
第5章 金红石的成因及找矿意义
    5.1 斑岩中TiO_2的含量
    5.2 金红石的化学成分特征
    5.3 金红石的成因机制
    5.4 找矿标志意义
    5.5 成矿环境指示意义
第6章 成矿模式
    6.1 构造背景对成矿的约束
    6.2 含矿斑岩对成矿的约束
    6.3 流体对成矿的约束
    6.4 金属的沉淀机制
    6.5 找矿标志
    6.6 成矿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藏东夏日多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岩石学特征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量元素特征
    3.2 微量元素特征
4 成岩与成矿探讨
5 结论

(5)西藏雄梅铜矿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因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概况
        1.3.2 班公湖-怒江铜矿带研究现状
        1.3.3 雄梅斑岩铜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重要成果及创新点
    1.6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特征
    3.2 岩浆岩特征
    3.3 矿体产状与矿石构造
    3.4 围岩蚀变及铜矿化
    3.5 划分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
第4章 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岩时代
    4.1 样品及分析方法
    4.2 含矿斑岩
    4.3 非含矿斑岩
    4.4 小结
第5章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
    5.1 岩体特征
    5.2 岩相学特征
    5.3 常量元素特征
    5.4 微量元素特征
    5.5 稀土元素特征
第6章 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因及形成环境
    6.1 岩浆源区
    6.2 岩浆形成条件
    6.3 分离结晶过程
    6.4 成矿构造环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浆演化研究的历程
        1.2.2 主要新进展
        1.2.3 岩浆多阶段演化模式研究
        1.2.4 方法和手段
    1.3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岩浆演化研究现状
    1.4 宝兴厂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研究现状
        1.4.1 花岗质岩浆岩研究现状
        1.4.2 铁镁质岩浆岩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论文的创新性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 本文研究内容
        1.7.2 测试方法
        1.7.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5 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性深大断裂
        2.1.3 金沙江—红河喜马拉雅期斑岩带
        2.1.4 遥感线环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重力异常
        2.2.2 区域航磁异常
        2.2.3 壳幔结构
    2.3 矿区地层岩性
    2.4 矿区构造
        2.4.1 褶皱
        2.4.2 断裂
    2.5 岩浆岩类型及其分布
        2.5.1 花岗质岩浆岩
        2.5.2 铁镁质岩浆岩
    2.6 主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第三章 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演化序列
    3.1 矿区岩浆岩类型及其特征
        3.1.1 花岗质岩浆岩
        3.1.2 铁镁质岩浆岩
    3.2 岩体侵位序列的宏观地质证据
    3.3 岩体年代学研究
        3.3.1 正长斑岩年龄
        3.3.2 斑状花岗岩年龄
        3.3.3 花岗斑岩年龄
        3.3.4 碱长花岗斑岩年龄
        3.3.5 煌斑岩及暗色包体年龄
    3.4 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与红河断裂带岩浆作用关系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4.1 花岗质岩石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
    4.2 花岗质岩石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微量元素组成
        4.2.2 稀土元素组成
    4.3 煌斑岩及暗色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稀土元素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4 全岩Sr-Nd-Hf-Pb同位素及变化
        4.4.1 全岩Sr-Nd-Hf同位素
        4.4.2 Pb同位素组成
    4.5 锆石群型特征
        4.5.1 锆石基本形态
        4.5.2 锆石标型特征
        4.5.3 锆石标型演化势
        4.5.4 锆石标型地质意义
    4.6 锆石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
        4.6.1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
        4.6.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4.6.3 锆石Hf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五章 成岩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5.1 成岩构造环境
        5.1.1 花岗质岩体构造环境
        5.1.2 煌斑岩和暗色包体的构造环境判别
    5.2 花岗质岩体和铁镁质岩体的成因
        5.2.1 花岗质侵入体的成因
        5.2.2 铁镁质暗色包体的成因信息
    5.3 煌斑岩成因机制
    5.4 岩浆源区特征
    5.5 岩浆演化
        5.5.1 部分熔融
        5.5.2 结晶分异
        5.5.3 壳幔混合作用
第六章 富碱侵入体侵位机制及成因模型
    6.1 岩浆起源深度
    6.2 富碱岩浆形成机制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6.3 岩浆侵位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及模型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的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7)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铜金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实物工作量
    1.7 主要进展与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集区地质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
    2.3 矿集区地质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3.1 多不杂矿床
    3.2 波龙矿床
    3.3 荣那矿床
    3.4 拿若矿床
    3.5 尕尔勤矿床
    3.6 铁格龙矿床
    3.7 地堡那木岗矿床
    3.8 色那矿床
    3.9 小结
第4章 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演化
    4.1 成矿相关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2 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演化
    4.3 岩浆源区与构造背景
    4.4 小结
第5章 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作用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5.3 区域成矿作用
    5.4 小结
第6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远景分析
    6.1 控矿地质条件
    6.2 成岩成矿时代及其演化规律
    6.3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6.4 成矿系列
    6.5 区域找矿标志
    6.6 进一步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藏东夏日多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与成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含矿斑岩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1.2.3 玉龙矿带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构思、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构思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3.3 论文特色和创新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矿带成矿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岩浆岩时空分布
第3章 矿区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岩体蚀变分带
第4章 岩相学、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主要岩石类型岩相学
    4.2 “包体”岩相学特征
    4.3 岩石和包体矿物学特征
        4.3.1 长石
        4.3.2 黑云母
        4.3.3 角闪石
    4.4 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
第5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特征
    5.2 稀土元素特征
    5.3 微量元素特征
第6章 夏日多岩体的成矿潜力与成岩机制探讨
    6.1 夏日多岩体的成矿潜力分析
    6.2 含矿斑岩成岩环境和成岩机制探讨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云南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的岩浆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完成工作量
        1.3.3 取得的认识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岩浆活动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2.2 构造运动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2.3 金沙江-哀牢山带新生代成矿作用
    2.4 金沙江-哀牢山带新生代矿床的时空分布
第三章 火成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1 成岩物质来源
    3.2 成岩年龄问题
    3.3 火成岩成矿专属性问题
    3.4 地球动力学问题
第四章 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4.1 区域地质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矿区地质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浆物理过程与岩石结构
        4.2.3 马厂箐矿田的侵入岩结构分类
第五章 马厂箐矿田侵入体的年代学
    5.1 正长(斑)岩、石英(碱长)正长(斑)岩成岩年龄
    5.2 花岗斑岩成岩年龄
    5.3 花岗岩或斑状花岗岩成岩年龄
    5.4 铜钼矿成矿年龄
    5.5 金矿成矿年龄
    5.6 成岩成矿年龄讨论
第六章 成岩成矿的温压条件估算
    6.1 压力计经验公式
    6.2 角闪石全铝压力计适用条件
    6.3 矿物学特征
    6.4 平衡温压计算
第七章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7.1 致矿侵入体的识别
    7.2 成矿金属的来源
    7.3 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岩浆的化学关系
    7.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八章 马厂箐矿田的岩浆成矿系统
    8.1 马厂箐矿田的岩浆成矿系统
    8.2 哀牢山新生代造山作用与马厂篝地区地壳的快速隆升
    8.3 哀牢山-金沙江带造山作用的远程效应
        8.3.1 地球动力学系统
        8.3.2 岩浆活动与成矿
        8.3.3 深部约束机制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9.1 岩浆成矿系统的复杂性
    9.2 哀牢山-金沙江带的岩浆成矿系统
    9.3 哀牢山-金沙江带的迅速崛起
    9.4 哀牢山-金沙江带造山作用的远程效应
    9.5 哀牢山-金沙江带的深部过程
致谢
参考文献

(10)西藏玉龙铜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特征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3 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特征
4 结论

四、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别标志(论文参考文献)

  • [1]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D]. 谢富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2]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J]. 肖鸿天,梁君. 世界有色金属, 2019(08)
  • [3]西藏昂仁朱诺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研究[D]. 戴婕.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4]藏东夏日多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 李伟,张磊,刘显凡,冯德新,何显川,袁桃,张民,周新. 矿物岩石, 2016(03)
  • [5]西藏雄梅铜矿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因对比研究[D]. 王佳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6]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D]. 刀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7]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铜金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D]. 孙振明. 吉林大学, 2015(08)
  • [8]藏东夏日多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与成矿潜力[D]. 李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7)
  • [9]云南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的岩浆成矿系统[D]. 刘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7)
  • [10]西藏玉龙铜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特征对比[J]. 李伟,刘显凡,冯德新,张民. 地质学报, 2013(S1)

标签:;  ;  ;  

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别标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