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芝煎剂成功抢救鹅膏毒蕈中毒12例(论文文献综述)
冯梦龙[1](2020)在《甘露醇强化导泻减轻假淡红鹅膏蕈中毒所致肝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甘露醇强化导泻是否可减轻假淡红鹅膏蕈中毒所致肝损伤。方法:取普通级健康雄性家兔24只,月龄约8月,体重2±0.2kg,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配到空白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中毒模型组及甘露醇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与中毒模型组同时间点开始用生理盐水20ml 3次/日灌胃;甘露醇对照组:与甘露醇治疗组同时间点开始用20%甘露醇20ml 3次/日灌胃;中毒模型组:予已制备好的假淡红鹅膏蕈干燥子实体提取液一次性灌胃制作中毒模型,剂量为0.1g(假淡红鹅膏蕈干燥子实体)/kg体重,制模6小时后用生理盐水20ml 3次/日灌胃;甘露醇治疗组:制模6小时后开始用20%甘露醇20ml 3次/日灌胃。观察72h后处死动物,其间分别于鹅膏蕈灌胃后0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72小时于所有动物耳缘动脉采血1ml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肌酐(CRE)。动物处死后取肝脏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观察实验动物一般表现积分、死亡率、肝脏生化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肾功能(肌酐)和72h后的透射电镜表现。结果:1.动物一般表现及结局评价:中毒模型组和甘露醇治疗组家兔食欲、活动、巩膜、小便及存活情况较空白对照组均差(P均<0.01),经甘露醇导泻治疗后,治疗组家兔一般表现及死亡情况较中毒模型组有所好转(P均<0.01)。甘露醇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一般表现情况无明显差异。2.中毒模型组家兔制模后,肝功及凝血功能异常,其中ALT,PT和APTT在制模后36小时达到峰值[ALT(1526.7±53.6U/L);PT(82.1±7.2秒);APTT(132.5±9.6秒)],然后逐渐下降;TBIL、DBIL在制模后48小时达到峰值[TBIL(52.5±4.8umol/L);DBIL(23.56±4.43umol/L)],然后逐渐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毒模型组ALT,PT,APTT、TBIL及DBIL升高极为显着(P均<0.05)。经甘露醇导泻治疗后,甘露醇治疗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下降(P均<0.05),但较空白对照组各指标仍显着升高(P均<0.05)。甘露醇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无显着差异。各组动物实验期间肌酐水平正常。3.透射电镜检查:中毒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细胞有严重破坏,中毒模型组肝细胞核皱缩,细胞结构不清,细胞器受到严重破坏,甘露醇治疗组则减轻了其破坏程度。结论:甘露醇强化导泻治疗可以减轻假淡红鹅膏蕈中毒家兔的肝损伤。
赵怡[2](2019)在《66例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及病情评估系统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毒蕈中毒(Mushroom poisoning,MP)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PSS评分、CTP分级、MELD评分和SOFA评分对评估MP患者并发MODS及死亡是否具有相关性,探索其评估病情、预测临床结局的价值,从而实现早期预警、指导治疗、挽救生命、节约资源的目的。方法:通过电子病历平台搜索浏览诊断为“毒蕈中毒”的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和剔除标准纳入研究对象,收集他们的临床资料、首次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及根据PSS评分表、CTP分级、MELD计算公式、SOFA评分表得出的各项分值。将研究对象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以出院时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将资料汇总,通过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了湖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6名MP患者,MODS组28人,非MODS组38人;死亡组12人,存活组54人。2.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在农村还是城市、潜伏期与MP患者并发MODS无明显相关性(P>0.05);发病至就诊时间、是否同时以呕吐、腹泻、腹痛起病与MP患者并发MODS具有相关性(P<0.05),但未进入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方程。性别、年龄与MP患者死亡无明显相关性(P>0.05);居住地在农村还是城市、潜伏期、发病至就诊时间、是否同时以呕吐、腹泻、腹痛起病与MP患者死亡具有相关性(P<0.05),但未进入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方程。66例患者中毒季节集中在春末初夏。已知31例患者误食的毒蕈种类均为含有剧毒鹅膏类毒素的毒蕈,其中19例为裂皮鹅膏,12例为灰花纹鹅膏。3.实验室检查:WBC、PLT、ALT、AST、ALb与MP患者并发MODS无明显相关性(P>0.05),TB、PT、APTT、PTA、INR、BUN、Scr与MP患者并发MODS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通过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方程得出TB、PT、APTT、PTA、INR、Scr是MP患者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BUN未进入方程。WBC、PLT、ALT、AST、ALb、APTT、BUN、Scr与MP患者死亡无明显相关性(P>0.05),TB、PT、PTA、INR与MP患者死亡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通过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方程得出TB、PT、PTA、INR是M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4.治疗情况:MP患者是否在6小时内接受了未吸收毒素的清除措施、是否接受了水飞蓟宾治疗与其发生MODS及死亡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接受组的MODS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未接受组。MP患者是否接受了灵芝治疗、血液灌流与其发生MODS及死亡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且接受组的MODS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未接受组。MP患者是否接受了二巯丙磺钠治疗与其发生MODS及死亡均有相关性(P<0.05),但接受组的MODS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未接受组。MP患者是否在48小时内接受血液灌流与其发生MODS无相关性(P>0.05),但≤48h接受组的MODS发病率低于>48h接受组;而MP患者是否在48小时内接受血液灌流与其死亡具有相关性(P<0.05),且≤48h接受组的死亡率低于>48h接受组。5.评分系统:PSS评分、CTP分级、MELD评分和SOFA评分与MP患者并发MODS均有相关性(P<0.05),但进一步分析得出:PSS临床应用价值不高(AUC=0.602),仅有判断能力,却没有正确判断的能力(灵敏度=100%,特异度=0);CTP分级和SOFA评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AUC=0.740,AUC=0.767),但灵敏度(66.70%,75.00%)和特异度较低(18.50%,28.90%);MELD评分与MP患者并发MODS呈正相关,有非常好的预测准确性(AUC=0.807),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灵敏度=77.86%,特异度=76.30%),经约登指数确定当MELD≥22.415分为预测MP患者并发MODS的临界阈值。PSS评分与MP患者死亡无明显相关性(P>0.05);CTP分级、MELD评分和SOFA评分与MP患者死亡均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分析得出:CTP分级临床应用价值不高(AUC=0.672),且判断能力和正确判断能力均低下(灵敏度=46.4%,特异度=13.2%);MELD和SOFA具有临床应用价值(AUC=0.730,AUC=0.711),在相同灵敏度(66.7%)的情况下,MELD标准误更小(Sem=0.092),特异度更强(85.2%)。经约登指数确定当MELD≥26.905分为预测MP患者死亡的临界阈值。结论:1.对有食用不明蕈菌史,临床表现以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表现的患者,应常规完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2.TB、PT、APTT、PTA、INR、CR是MP患者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TB、PT、PTA、INR是M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3.MP患者尽早接受诸如洗胃、导泻等尚未被吸收毒素的清除措施有望降低毒蕈中毒患者并发MODS及死亡的风险。MP患者应尽早接受血液灌流,最好在48小时以内接受可降低死亡风险。毒蕈中毒仍无证据支持存在特效解毒药,需要人类进一步探索研究。4.CTP分级、MELD评分、SOFA评分对评估MP患者的病情、预测其临床结局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MELD评分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显着高于CTP分级和SOFA评分且与MP患者并发MODS及死亡呈正相关。5.根据首次实验室检查,进行MELD评分,当MELD≥22.415分时,为判断MP患者发生MODS的临界阈值,当MELD≥26.905分时为判断MP患者死亡的临界阈值。
文莉[3](2019)在《210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死亡危险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10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潜伏期、地域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具体治疗和临床预后等。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器官或系统损害情况,并探讨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1.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一般情况:共有210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存活组172例(81.9%),死亡组38例(18.1%);男性134例,女性76例,年龄为[41.2,(26.8,56.0)]岁;潜伏期为624 h的急性毒蕈中毒患者死亡率最高。2.急性毒蕈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和器官、系统损害:超过85%的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最主要的受累器官为肝脏,有122例患者出现肝损害,其中存活86例,死亡36例,死亡率高达17.1%;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和心脏损害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6.2%和12.9%;受累器官或系统数量越多,死亡率越高。3.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实验室指标:(1)主要异常指标:患者主要表现为WBC、NEU、ALT、AST、DBil和LDH异常增高;(2)存活组和死亡组实验指标比较:死亡组患者WBC、NEU、ALT、AST、DBil、PT、APTT、CK-MB和LDH等较存活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ALB和PTA较存活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WBC≥12×109/L、ALT≥200 U/L、AST≥200 U/L、LDH≥500 U/L、PT≥20 s、APTT≥40 s、PTA≤60%、CK-MB≥5μg/L和Mb≥100μg/L都是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PTT≥40s是毒蕈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PTT≥40s可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5.35倍(OR=6.35,95%CI:1.24-32.44,P=0.026)。4.急性毒蕈中毒患者治疗方式:(1)一般治疗:114例患者予以了利尿剂,87例存活,27例死亡;74例予以抗生素,48例存活,26例死亡;41例患者予以改善凝血功能药物治疗,26例存活,15例死亡;利尿、抗感染和改善凝血功能可以提高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血液净化治疗:86例患者予以血浆置换,61例存活,25例死亡;53例予以血液灌流,38例存活,15例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浆置换和血液灌流对于治疗急性毒蕈中毒具有一定疗效。结论:1.急性毒蕈中毒患者死亡率高,器官损害以肝脏为主。2.WBC、ALT、AST、LDH、PT、APTT、PTA、CK-MB和Mb水平对于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有指导作用,其中APTT≥40 s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利尿、抗感染、改善凝血功能和血液净化治疗对于改善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预后有显着疗效,血液净化方式以血浆置换的疗效最佳。
张莹莹[4](2019)在《急性毒蕈中毒患者MELD评分与血液净化疗效及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病房收治的96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死亡危险因素,寻找评价急性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方法,同时研究血液净化对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血液净化治疗对于不同程度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2018年期间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病房的116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均明确食用过毒蕈,搜集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误食毒蕈的情况、首发症状、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和28天预后情况。排除20例不符合标准的患者,然后根据其预后情况将余96例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计算其入院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根据评分及分析结果再将患者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组。同时根据不同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将两组患者分别在组内再分为血液净化组和非血液净化组。评估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预后,探讨血液净化治疗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干预时期。采用COX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以频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变量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6例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存活组为84例(占87.5%),死亡组为12例(占12.5%)。超过90%的患者有胃肠道反应(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者占96.9%),器官损害以肝脏为主[97.9%(94/96)]。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间部分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肌酐(C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评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入院MELD评分与预后做COX回归分析发现,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MELD评分越高,死亡风险越大(P<0.05 OR=1.13)。3.再进一步行ROC曲线分析结果示,MELD评分预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93.1%,可信区间(95%CI)为0.8720.989;以特异度+灵敏度最大化为原则,确定MELD评分13.875分作为预测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临界阈值,当截断值为13.875分时的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91.7%,阳性预测值为44%,阴性预测值为98.6%,约登指数为0.75。这说明MELD评分可以作为预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且MELD评分为13.875分时,预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价值最大,可以作为该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的一个临界值。再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显示MELD评分对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预后也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4.将MELD评分≧13.875分组按照是否行血液净化治疗分为两组,两组做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治疗的有效性在血液净化组和非血液净化组之间有显着的差异性(P<0.05)。MELD评分<13.875分组同样按照是否行血液净化治疗分为两组,两组也做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治疗的有效性在血液净化组和非血液净化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1.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病死率高,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要症状,器官损害主要以肝脏为主。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肌酐(Cre)无明显差异;死亡组患者的MELD评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均显着高于存活组,白蛋白(Alb)则低于存活组。2.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入院时MELD评分的高低与其预后有相关性,该评分可以作为判断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及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3.患者入院时MELD评分未达13.875分的中毒患者,多数预后比较好,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入院时MELD评分达到或超过13.875分的毒蕈中毒患者,死亡率较高,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预后。
孙健[5](2018)在《致命鹅膏肝毒性及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各地均有进食蘑菇而引发中毒的报告。在我国,毒蘑菇中毒所致死亡人数和其病死率均居食物中毒的首位。在蘑菇中毒中,高达90%的死亡是由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引起。近年,在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识别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发现,我国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的种类与欧美有较大差别,其中致命鹅膏作为我国特有的鹅膏属蘑菇种类,在2000-2014年,仅明确诊断的事件就有25起,导致至少99人中毒,48人死亡。此种导致的中毒事件2000年首次在广东报道,目前尚未有致命鹅膏完整病例报道,缺乏致命鹅膏中毒临床特征数据;在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中毒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解毒剂,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洗胃、口服活性炭、利尿剂使用、胆汁引流和血液净化技术等方法,试图通过改变鹅膏肽类毒素在体内毒代动力学过程来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缺乏临床实践中可用暴露标志物,无合适的动物模型,鹅膏肽类毒素在血液中动态变化过程和排泄特征不完全清楚,临床干预缺乏理论基础。鉴于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开展蘑菇中毒事件调查,收集致命鹅膏中毒病例,探讨我国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2)通过建立致命鹅膏致比格犬中毒肝损害模型及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描述三种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和排泄过程,计算三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毒代动力学参数,寻找三种鹅膏肽类毒素排泄规律,为临床毒素清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致命鹅膏中毒临床特征研究目的:调查致命鹅膏中毒事件,收集致命鹅膏中毒病例,探讨我国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损害临床特点。方法:2014-2015年,在云南对三起致命鹅膏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共收集10例致命鹅膏中毒病例,采集三起中毒事件蘑菇标本5份,采集病例血液样本25份,尿液样本5份。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事件中5份蘑菇标本进行鉴定;应用UPLC-ESI-MS-MS方法对致命鹅膏子实体、中毒病例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5种鹅膏肽类毒素检测;通过查阅病历,整理分析中毒病例一般人口学信息、蘑菇摄入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等信息。结果:三起事件收集到的蘑菇经形态学、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鹅膏属檐托鹅膏组中的致命鹅膏。致命鹅膏不同部位鹅膏肽类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菌盖、菌柄、菌托;致命鹅膏中不同种类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α-amanitin、Phallacidin、β-amanitin和γ-amanitin。10例致命鹅膏中毒病例从食入蘑菇到出现中毒表现的平均时间为13.9 + 2.1 h,从食入蘑菇到入院的平均时间为49.6 + 8.5 h。致命鹅膏中毒的最常见首发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发生率100%)。4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6例患者康复后出院。食入致命鹅膏后2d,患者ALT、AST、TBIL、DBIL、PT 和 APTT 水平出现明显升高(ALT 653.3 U/L;AST 509.8 U/L;TBIL 43.9 μmol/L;DBIL 23.1 μmol/L;PT 23.7 s;APTT 43.8 s);食入蘑菇后 3d,患者 ALT、AST、PT 和 APTT 水平达到峰值(ALT 1018.6 U/L;AST 903.4 U/L;PT49.8 s;APTT 79.8 s);食入蘑菇后7 d,患者TBIL和DBIL水平达到峰值(TBIL 88.8μmol/L;DBIL83μmol/L);指标达峰后,患者 ALT、AST、TBIL、DBIL、PT和APTT水平逐渐下降,在食入蘑菇后14 d恢复至正常水平。将中毒病例分为死亡组病例和存活组病例分析发现,两组病例ALT、AST、TBIL、DBIL、PT和APTT指标变化趋势相同,但死亡组病例各个指标升高幅度更大。食入致命鹅膏48h后,中毒病例血液中无法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食入致命鹅膏96h内,部分中毒患者尿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结论:致命鹅膏主要在亚热带地区雨季生长,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蘑菇种类之一。致命鹅膏中毒病例以长潜伏期(6-24h)、前期胃肠炎症状和后期肝损害表现为特点。病例食入致命鹅膏48 h内的血液和96 h内的尿液样本中鹅膏肽类毒素检测具有诊断价值。第二部分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2.1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及长期胆汁引流模型建立目的:通过建立致命鹅膏致比格犬中毒肝损害模型,为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建立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为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在内的胆汁相关疾病提供研究手段。方法:将12只健康雄性比格犬随机分入60mg/kg致命鹅膏组和胆汁引流组,每组6只。60 mg/kg致命鹅膏组用于建立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胆汁引流组用于建立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60mg/kg致命鹅膏组中,UPLC-ESI-MS-MS法测定致命鹅膏干粉中鹅膏肽类毒素含量,胶囊喂饲比格犬60 mg/kg致命鹅膏干粉,观察其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通过检测凝血及肝肾功能、肝脏病理以及血浆和尿液中鹅膏肽类毒素含量,用于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观测指标;对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进行胆总管结扎胆囊穿刺引流术,术后犬穿戴上内部保护衣、外部保护衣、胸带、伊丽莎白项圈后,将引流袋放入外部保护衣背包。术后每日观察比格犬手术切口及一般状况,观察胆汁性质并记录每日引流量,使用犬代谢笼收集并记录每日尿量,同时测定比格犬术后凝血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术后28d处死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并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本研究所用致命鹅膏干粉中鹅膏肽类毒素总含量为3482.6± 124.94 mg/kg。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犬在12-48h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染毒24h,模型犬ALT、AST、TBIL、ALP、PT和APTT水平出现明显升高,染毒后36h,ALT、AST、PT和APTT水平达到峰值(ALT:283.2卡门氏单位;AST:125.6卡门氏单位;PT:132.9 s;APTT:131.4 s),染毒后48 h,TBIL和ALP值达到峰值(TBIL:23.3 μmol/L;ALP:274.5U/L),模型犬 TBIL、TP 和 APTT 在染毒后1周恢复至正常水平,ALT、AST和ALP在染毒后3周恢复至正常水平。染毒后24-72h死亡3只,肝脏病理检查显示弥漫性肝细胞出血性坏死。染毒后24h内,血浆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染毒后92 h内,尿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在术后一周手术切口愈合,拆线,术后2天内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活动减少,术后第4d基本正常。比格犬胆汁引流术后第Id、2d和3d的ALT、AST和ALP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出现轻微升高(升高幅度均在术前一倍以内),并在一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比格犬胆汁引流术不同时间点TBIL、DBIL、PT、APTT、BUN和CRE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术后28 d比格犬肝脏未出现明显病理改变。胆汁引流组比格犬每日尿量为250.4±19.1 mL/d,每日胆汁引流量为69.9±6.1 mL。结论:致命鹅膏可引起肝细胞出血性坏死,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该模型符合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病理生理特点和鹅膏肽类毒素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检出时限,可应用于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可在犬正常生理活动状态下长期(至少28 d)监测胆汁排泄情况,可应用于鹅膏肽类毒素胆汁排泄及其它胆汁相关疾病的研究。2.2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及排泄研究目的:描述三种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和排泄过程,计算三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毒代动力学参数,寻找三种鹅膏肽类毒素排泄规律,探讨胆汁引流在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毒素清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雄性比格犬分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胆汁引流组、20mg/kg致命鹅膏组、20mg/kg胆汁引流组、60mg/kg致命鹅膏组和60mg/kg胆汁引流组,每组6只。20 mg/kg胆汁引流组和60 mg/kg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在接受胆总管结扎胆囊穿刺胆汁引流手术后第7 d经口胶囊喂饲20 mg/kg和60 mg/kg致命鹅膏干粉。空白对照组和手术对照组比格犬喂饲空胶囊。观察其各个实验组中比格犬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通过检测凝血及肝肾功能、肝脏病理进行毒效学研究。应用UPLC-ESI-MS-MS法测定致命鹅膏干粉中及染毒后不同时间点比格犬血液、尿液、胆汁及粪便中三种鹅膏肽类毒素含量,计算鹅膏肽类毒素毒代动力学参数和排泄量。通过比较胆汁引流组和非胆汁引流组之间鹅膏肽类毒素毒代动力学参数和排泄量之间的差异,分析胆汁引流在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空白对照组、胆汁引流组和20mg/kg胆汁引流组中,所有比格犬均未出现任何中毒表现及死亡发生。染毒后12-48 h,20 mg/kg致命鹅膏组、60 mg/kg致命鹅膏组和60 mg/kg胆汁引流组中,分别有33.3%、100%和50%比格犬出现呕吐和腹泻。60 mg/kg致命鹅膏组中3只比格犬因肝衰竭死亡,其它各实验组中比格犬无死亡发生。20 mg/kg致命鹅膏组和60 mg/kg致命鹅膏组中,染毒后24 h,比格犬ALT、AST、TBIL、ALP、PT、APTT和INR水平出现明显升高;染毒后 36h,ALT,AST,PT、APTT 和 INR 达到峰值;染毒后 48h,TBIL 和 ALP值达到峰值;达到峰值后,存活比格犬TBIL、DBIL、PT、APTT和INR水平在染毒后1周恢复至正常水平,其ALT、AST和ALP水平在染毒后3周恢复至正常水平。试验期间动物BUN和CRE水平正常。在相同染毒剂量下,胆汁引流组与非胆汁引流组相比,凝血及肝肾功能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升高幅度更大。60 mg/kg致命鹅膏组中比格犬肝脏病理检查发现肝细胞出血性坏死,其它各实验组中比格犬肝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三种鹅膏肽类毒素的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在1.25-2.08 h之间,MRT在1.95-3.82 h之间,消除半衰期T1/2在0.54-1.94h 之间,CLs在 0.12-0.54 L/h/kg 之间,α-Amanitin 和 β-Amanitin 的表观分布容积Vz/F在0.04-0.12 L/kg,Phallacidin的表观分布容积Vz/F为0.43 L/kg。尿中三种鹅膏肽类毒素0-2 d排泄量占尿中排泄总量90%以上,比格犬0-1 d粪便中三种鹅膏肽类毒素排泄量占粪便中总排泄量的90%以上,三种鹅膏肽类毒素的胆汁排泄量占尿液和胆汁排泄总量的比例小于20%;在相同外暴露剂量下,胆汁引流组与非胆汁引流组相比,中毒表现和病理损伤更轻、血生化水平升高幅度更小、血、尿中毒素含量更低,粪便中毒素排出量更高。结论:三种鹅膏肽类毒素经胃肠道吸收迅速,在血液中清除迅速,三种鹅膏肽类毒素在食入含有鹅膏肽类毒素蘑菇后48 h内血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提示在中毒后2d内采取血液净化技术,可能达到清除毒素的效果;α-Amanitin和β-Amanitin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Phallacidin在体内分布更广泛;鹅膏肽类毒素的胆汁排泄量占尿液和胆汁排泄总量的比例小于20%,但胆汁中毒素来源于肝细胞,这部分毒素是起到肝毒性作用剂量,尚不能判断胆汁引流是否有效;胆汁在鹅膏肽类毒素的肠道吸收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
邱赛红,黄湘珺,黄宇明,黄拓[6](2017)在《灵芝及其提取物减轻肝损伤作用的研究概况》文中提出灵芝为古称的"九大仙药"之一,最早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即有收载。灵芝中含有丰富的多糖、三萜类、肽类和核苷,是其所产生临床疗效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对灵芝及其提取物在减轻肝损伤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显示,灵芝及其提取物对多种有毒物质及免疫与缺血等因素造成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并在抑制肝纤维化、减轻脂肪肝形成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趋势,可供灵芝在临床的应用及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参考。
蓝光明,龚丽娅,钟敏华,叶泽辉[7](2016)在《肝损伤型毒蕈中毒的救治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毒蕈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救治要点。方法对同批5例肝损伤型毒蕈中毒患者于中毒3 d入院后的临床特点、氨基转移酶(ALT)、凝血功能(PT)、血小板数(PLT)和胆红素(TBIL)等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毒后第4天所有患者ALT、TBIL已明显升高,其中重症者ALT于第4天已达到高峰,随后快速下降,而TBIL进行性升高,于第7天后维持在高峰状态(TBIL>350μmol,ALT<300 U/L),呈现"酶-胆分离"现象;中毒后第4天重症者PT活性显着降低(PT<20%),PLT随病情发展快速降低(PLT<50×109/L),并维持在低水平;重症者约中毒4天后进入肝性昏迷,10 d内死亡。结论尽早全肠灌洗、预见性血液灌流或早期血浆置换等是救治肝损伤型毒蕈中毒的关键。
朱海燕,张杜娟,张健安,方丽萍[8](2015)在《歙县四起毒蕈中毒事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安徽歙县地处皖南山区,野生蕈资源丰富。2012年89月,该县连续发生了4起野生毒蕈中毒事件,造成5人死亡,经查实均为村民自采误食所致。由于毒蕈中毒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又有潜伏期,极易误诊,为减少其危害,现就四起中毒事件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所用资料来源于歙县疾控中心处理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工作记载以及现场调查。1.2毒蕈鉴定方法蕈类标本采自中毒病人曾采
张黎光,李峻志,祁鹏,李安利,戴璐,吴小杰[9](2014)在《毒蕈中毒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毒蕈与野生食用菌外观不易区分,误食毒蕈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此已引起广泛关注。对毒蕈的种属、中毒情况、中毒类型及其治疗方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进一步防治毒蕈中毒从而降低其危害提供参考与借鉴。
吴鑫[10](2014)在《灵芝总三萜对鹅膏中毒小鼠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蘑菇中毒主要是由鹅膏肽类毒素所引起,日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疗鹅膏中毒的药物,前期研究表明灵芝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为此本论文拟探讨灵芝的有效成分——灵芝总三萜对鹅膏毒肽中毒小鼠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灵芝总三萜的提取及其纯化:运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法进行粗提,灵芝子实体打粉,以95%乙醇作为夹带剂,萃取条件:温度40。C;压力35MPa;耗时2.5小时;C02流量为35g/min;夹带剂和粉末的体积/重量比为6:1(mL/g)。超临界萃取率为2.42%。再将超临界提取物进行硅胶柱层析进一步分离,流动相为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混合溶液。目的产物主要集中在前两个洗脱比例的流动相,其中氯仿:甲醇比例为98:2组分所得产物重量为6.333g;氯仿:甲醇比例为96:4组分所得产物重量为6.912g。2灵芝总三萜对鹅膏毒肽中毒治疗预实验:分别设置正常对照组、鹅膏毒肽中毒组、高低剂量灵芝总三萜组、水飞蓟宾组和纯橄榄油组,以确定灵芝总三萜对鹅膏毒肽中毒的治疗效果。灵芝总三萜随机选取高剂量(200mg/kg/day)和低剂量(50mg/kg/day)两个组作为实验组,总三萜溶于食用级橄榄油中。结果表明灵芝总三萜给药组均表现出一定的药效,而最佳剂量还需要接下来的实验来确定。此外纯油组的各项生化指标均于中毒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故能排除掉橄榄油可能带来的影响。3不同剂量灵芝总三萜对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的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设置正常组、鹅膏毒肽中毒组、纯油组和不同剂量纯化灵芝总三萜处理组(剂量分别为25、50、100、200、400mg/kg/day,橄榄油溶解为悬浊液,灌胃处理)。结果说明灵芝总三萜对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保护效果在一定的范围内呈现剂量的正相关性,并随着剂量的增加(25mg/kg/day到200mg/kg/day),血清和肝匀浆中的各项指标更接近于正常组。当剂量达到100mg/kg/day和200mg/kg/day时,血清中转氨酶活性(ALT、AST)和肝匀浆内各项指标(SOD、CAT、 MDA)均与中毒组相比改善最为明显。4不同给药时间灵芝总三萜对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设置正常组、鹅膏中毒组和灵芝总三萜不同时间给药组(依次在注射毒素后Oh、1h、2h、3h、4h、5h给药),灵芝总三萜灌胃剂量选择200mg/kg/day。结果表明在中毒之后越早给药,相应的治疗效果越好,即血清中各项酶的指标和肝匀浆中各项生化指标越接近正常组的水平,尤以0小时组的效果最佳,这说明在生活中出现鹅膏菌中毒后尽早送医治疗是至关重要的。5在α-鹅膏毒肽致死剂量下对正常组、中毒组、灵芝总三萜组和水飞蓟宾组的小鼠存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经120小时观察,正常组小鼠全部存活,中毒组死亡率却高达96.67%,而灵芝总三萜给药组和水飞蓟宾对照组的死亡率则分别为46.67%和56.67%,实验结果表明灵芝总三萜对鹅膏中毒有较好的解毒效果。总之,灵芝总三萜对α-鹅膏毒肽中毒引起的肝损伤表现出有效的保护作用,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和时效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表明灵芝总三萜的抗氧化特性是其具有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这些结果为鹅膏中毒解毒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灵芝煎剂成功抢救鹅膏毒蕈中毒1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芝煎剂成功抢救鹅膏毒蕈中毒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甘露醇强化导泻减轻假淡红鹅膏蕈中毒所致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66例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及病情评估系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毒蕈中毒流行病学特点 |
1.2 毒蕈中毒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 |
1.3 毒蕈中毒病理生理特点 |
1.4 评分系统在急诊科应用的现状 |
1.5 本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临床资料的统计 |
3.2 对象分组情况 |
3.3 预后因素评分系统分析 |
3.4 不同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
4.2 临床特点的分析 |
4.3 病理生理特点的分析 |
4.4 不同治疗对预后影响的分析 |
4.5 病情评估系统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3)210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死亡危险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鹅膏毒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综述) |
参考文献 |
(4)急性毒蕈中毒患者MELD评分与血液净化疗效及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内容 |
4.预后标准及疗效评定 |
5.研究方法 |
6.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致命鹅膏肝毒性及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致命鹅膏中毒临床特征研究 |
1.1 研究背景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
2.1 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及长期胆汁引流模型的建立 |
2.1.1 研究背景 |
2.1.2 材料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及排泄研究 |
2.2.1 研究背景 |
2.2.2 材料和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第三部分 总结与展望 |
3.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3.2 本研究创新性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鹅膏肽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个人简历 |
(6)灵芝及其提取物减轻肝损伤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中毒性肝损伤的作用 |
1.1 对肿瘤化疗肝损伤的作用 |
1.2 对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的作用 |
1.3 对D-半乳糖肝损伤的作用 |
1.4 对毒蕈中毒性肝损伤的作用 |
1.5 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
1.6 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作用 |
2 对乙肝病毒性肝损伤的作用 |
3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 |
4 对自身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 |
5 对肝硬化的作用 |
6 对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作用 |
7 小结 |
(7)肝损伤型毒蕈中毒的救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结果 |
一、转归 |
二、肝功能变化 |
三、凝血功能变化 |
四、胆红素变化 |
五、血小板变化 |
六、乳酸脱氢酶 (LDH) 变化 |
讨论 |
(8)歙县四起毒蕈中毒事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灵芝总三萜对鹅膏中毒小鼠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鹅膏菌中毒研究进展 |
1.1.1 α-鹅膏毒肽中毒的主要特征 |
1.1.2 α-鹅膏毒肽中毒机理分析 |
1.2 鹅膏菌中毒治疗研究进展 |
1.2.1 清洗肠胃 |
1.2.2 促肾排泄 |
1.2.3 血液灌流 |
1.2.4 置换血液 |
1.2.5 药物治疗 |
1.2.6 肝脏移植 |
1.3 灵芝研究进展 |
1.3.1 灵芝多糖 |
1.3.2 生物碱 |
1.3.3 多肽及蛋白质 |
1.3.4 三萜类化合物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灵芝总三萜的分离和纯化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灵芝总三萜的纯化 |
2.3.2 灵芝总三疏的纯化 |
2.3.3 灵芝总三疏的含量及纯度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 |
3. 灵芝总三萜对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3.1 材料和试剂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预实验:几种物质(水飞蓟宾、高低剂量灵芝总三萜、纯橄榄油)对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实验设计 |
3.3.2 不同剂量灵芝总三萜对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实验设计 |
3.3.3 灵芝总三萜不同给药时间对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实验设计 |
3.3.4 致死剂量下灵芝总三萜治疗对小鼠的死亡率影响实验设计 |
3.3.5 肝脏病理学切片观察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预实验结果 |
3.4.2 不同剂量灵芝总三萜对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影响 |
3.4.3 灵芝总三萜不同给药时间对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影响 |
3.4.4 致死剂量下灵芝总三萜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统计 |
3.4.5 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 |
3.5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灵芝煎剂成功抢救鹅膏毒蕈中毒1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甘露醇强化导泻减轻假淡红鹅膏蕈中毒所致肝损伤的实验研究[D]. 冯梦龙.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2]66例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及病情评估系统的探讨[D]. 赵怡.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210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死亡危险因素探讨[D]. 文莉.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8)
- [4]急性毒蕈中毒患者MELD评分与血液净化疗效及预后相关性分析[D]. 张莹莹.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致命鹅膏肝毒性及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D]. 孙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6]灵芝及其提取物减轻肝损伤作用的研究概况[J]. 邱赛红,黄湘珺,黄宇明,黄拓.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4)
- [7]肝损伤型毒蕈中毒的救治效果分析[J]. 蓝光明,龚丽娅,钟敏华,叶泽辉.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01)
- [8]歙县四起毒蕈中毒事件调查分析[J]. 朱海燕,张杜娟,张健安,方丽萍.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5(05)
- [9]毒蕈中毒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 张黎光,李峻志,祁鹏,李安利,戴璐,吴小杰. 中国食用菌, 2014(05)
- [10]灵芝总三萜对鹅膏中毒小鼠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吴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