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序列译码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加浩[1](2020)在《基于区块链优化物联网数据汇聚安全机制》文中提出在物联网中,数据汇聚机制是形成数据网络的基础,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保障。但是数据汇聚机制的安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数据传输过程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缺陷,极大的威胁着数据安全,降低了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性。CoAP是一种应用于受限网络和结点的网络传输协议,并针对受限M2M(Machine to Machine,物与物)场景进行优化,并使用CoRE链接格式描述和发现受限物联网环境的资源。CoRE工作组以CoAP协议为基础提出资源目录实体RD(Resource Directory),资源目录拥有其他终端受限节点的资源描述,支持其他终端受限节点发现资源目录、注册资源、对资源目录上的注册资源进行操作,从而实现资源发现与访问。CoAP及其资源目录在物联网数据汇聚过程中起着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功能,是物联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资源目录缺少安全相关的内容,因此还存在一些安全上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容易受到攻击,因为缺乏设备认证过程,某些攻击节点可能会伪装成受限设备对资源目录进行攻击,或者伪装成资源目录与设备不断交互,占用设备的资源,造成网络瘫痪;问题之二是数据存储的不安全,受限网络中的传感设备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在数据传递过程中可能被窃取,此外集中式的数据管理模式也有巨大风险,一旦存储平台遭到攻击,可能会造成数据的损坏或丢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尝试给出解决方法,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对数据汇聚机制进行安全语义拓展,实现设备认证和安全存储。本文研究内容与工作如下:第一,研究物联网数据汇聚机制的安全问题并完成安全语义扩展。首先通过对CoAP资源目录的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语义物联网为基础,在CoAP资源目录中加入安全语义,通过SC属性来为资源目录提供安全能力,在此基础上对at属性进行扩展,根据不同的数字来标识不同的安全级别,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同时以医疗场景为基础,结合安全语义建立语义模型,为系统的实现提供参考。第二,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认证和存储模型,完成安全性分析。在RD的基础上加入区块链代理模块,由代理对设备进行身份认证,同时物联网数据保存到区块链中。通过分析区块链底层原理和系统认证机制,对于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了形式化的验证。第三,在开源平台Californium中完成区块链模块和安全语义属性的编码扩展,进行了相关的功能和性能测试。以Californium平台为基础,使用Java语言并结合以太坊及智能合约实现系统功能。在笔记本实验环境下模拟医疗场景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与原有资源目录进行比较并得出相关结论。
华国进[2](2019)在《改进型数据链端机中DSP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作为一种专用于战场通信环境的数据信息系统,战术数据链能有效提高军队的决策效率、指挥速度和协同作战能力,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队的信息化战争实力。而随着作战需求的不断变化、趋于复杂,原有数据链亦需要在理念及功能上与时俱进,因此旧数据链的升级演进一直是数据链发展的热门方向。本文参与构建的改进型数据链端机,旨在改进端机中的原有数据链,提升数据链的速率并实现组网功能,以满足大课题中多数据链集成及网络融合相关技术的测试及验证需求。本文的主要内容亦围绕改进型数据链端机中DSP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首先,论文回顾了战术数据链的背景及当前发展方向,以强调论文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并对论文的整体结构进行了概述。随后,论文完成了硬件平台概述和改进型数据链系统的部分参数设计,并将DSP子系统中信号处理过程分为编码发送和解码接收两部分,分别实现了相应的功能模块构建。针对信号解码接收需要解诀的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改进型帧同步算法、频偏纠正算法、相偏纠正算法。在仿真和实际测试中,对比数据链原有的帧同步算法,改进型帧同步算法以降低同步峰值为代价,将系统频率偏移的容忍度提高了 10倍以上。频偏及相偏纠正算法则在保证纠正精度的同时,具有实现简单的优点。在完成链路功能模块构建的基础上,论文实现了PC子系统、DSP子系统及FPGA子系统三者间的交互逻辑设计,设计并实现了数据链时隙分配组网功能,并从程序运行的角度分析DSP子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对DSP子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进行了总结。最后,本文对DSP子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及改进型数据链端机整体进行了功能验证,并对论文工作的成果及不足进行了总结,对工作的后续改进方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于沛东[3](2017)在《信道编码参数的容错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信道编码参数分析是利用接收编码序列,对编码参数进行逆向分析和求解。其目的是在编码参数未知的情况下,为译码恢复信息序列提供必要的参数。它是认知无线电、信号截获分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新通信体制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提出和应用,使得实现可靠通信所需的信号发送功率变得越来越低,导致接收信号的微弱性特点越来越突出;而在信号截获分析领域,截获信号通常都是微弱信号。因此,待分析信号常具有较低的信噪比(或较高的误比特率),这就对参数分析方法的容错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研究信道编码参数的容错分析技术,寻求提高参数分析容错能力,或者在保持容错能力的前提下降低参数分析运算复杂度的方法。论文首先介绍课题的基础知识。作为背景知识,介绍了课题的应用领域和实际需求;作为理论基础,给出了课题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信道编译码理论;针对不同的信道编码类型,分别阐述了编码参数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其中的特点和不足;基于对研究现状和实际需求的分析,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利用解调软判决序列、基于校验关系及软输入软输出(SISO)译码提升参数分析容错能力的基本研究思路。对于信道编码的闭集识别技术,实际应用对其容错能力和复杂度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现有的校验关系平均对数似然比(LLR)方法存在复杂度较高、所需门限无法确定等问题。本文提出似然差(LD)的概念,并以LD代替LLR,得到基于校验关系平均LD的闭集识别方法,显着降低了运算复杂度;利用高斯分布理论,推导了平均LD方法的理论识别正确率,并给出了所需门限的设置方法。另外,对于卷积码的闭集识别问题,则提出了基于BCJR译码软输出平均绝对值的识别方法。仿真实验表明,与平均LLR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将容错能力提升1至3dB,然而这是以卷积码闭集识别复杂度的提升为代价。虽然现有的卷积码参数分析方法已具有较好的容错性能,但卷积码应用广泛且常用作Turbo码等高性能编码的子码,这对其参数分析容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现有几种重要的软判决参数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穷举类方法在容错能力方面的优越性。通过对穷举类方法的参数识别正确率进行理论推导,分析了软判决穷举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LS)代价函数的穷举方法。理论分析表明,该LS方法可将卷积码参数分析容错能力进一步提升约1dB,且运算复杂度仍与已有方法保持同一量级。仿真实验充分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Turbo码是一类重要的高性能编码,由卷积码和分组随机交织器构成。对于其交织参数分析问题,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为达到给定识别正确率,所需接收数据量的理论下限。针对现有最优方法在参数识别过程中一旦出错,将产生大量无效运算和错误结果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出错检测方法,解决了其门限设置问题。以出错检测为基础,提出了通过自动纠正错误,使识别过程重新回到正确状态的方法;进而提出将Turbo迭代译码与基于出错检测和自动纠正的参数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复合”分析方法。仿真实验表明,该复合分析方法有效提升了Turbo码交织参数分析的容错性能,在已有最优方法的基础上,可将参数分析所需数据量显着降低约1/3,使其更加接近本文所给的理论下限。LDPC码是另一类重要的高性能编码,其开集分析是编码参数分析的难点之一。本文提出构造接收码向量张成线性空间的对偶空间;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为保证该对偶空间中所有稀疏向量皆为LDPC码的稀疏校验向量,所需接收码向量个数的理论下界;进而提出利用一种快速搜索算法,来搜索稀疏校验向量。在无误码的条件下,利用指数分布理论,对该算法迭代次数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迭代停止准则。这一新方法克服了已有方法所需数据量大,且要求稀疏校验矩阵具有对角结构的缺点。在有误码条件下,提出了将置信传播(BP)迭代译码与搜索稀疏校验向量相结合的复合分析法。仿真实验表明,新方法能在实际噪声信道下,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实际LDPC码的开集分析,解决了已有方法因复杂度过高或容错能力太弱而无法实用的问题。卷积交织器在实际中广泛应用。现有基于帧同步码的卷积交织参数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容错性能,但运算复杂度较高,其运算量集中在基于分段累加的帧同步码周期识别上。本文指出了分段累加方法中存在的大量重复运算,提出通过避免重复运算来得到帧同步码周期的低复杂度识别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新方法可比原方法节省约50%至90%以上的运算量。本文进而提出基于循环解卷积交织来识别卷积交织参数,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将容错能力提升至少2dB,并克服了原方法无法识别交织深度起点参数的缺点。
张萌[4](2014)在《无线多媒体传感网OFDM基带关键技术研究和VLSI实现》文中提出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MSN)是一种感知并传递图像、音视频多媒体信息的网络,可利用多载波传输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频谱利用率高和抗多径衰落能力强等优点提高网络数据传输可靠性,但目前OFDM基带核心电路如信道估计与均衡、纠错、傅里叶变换等部分,存在着实现上较复杂、成本高、芯片面积大、功耗高等问题。论文综述了信道估计与均衡、纠错等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改进适用于无线多媒体传感网的信道估计与均衡、纠错算法,优化了信道估计与均衡、系统级FFT以及级联码RTL级电路,较好地降低了OFDM整体电路的复杂度与电路功耗,完成了逻辑功能仿真、FPGA验证、DC综合、后端版图设计及功耗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1)提出了一种适用于WMSN的高纠错能力串行级联码纠错算法,利用改进的行列分离的软入软出(SISO)交织器构造新的串行级联编译码器,在高斯和广义瑞利信道下能获得优良的纠错性能;2)改进了OFDM基带系统的LMMSE信道估计算法和MMSE均衡算法,其中该估计算法主要是借助导频值合理估算信噪比和自相关矩阵,该均衡算法通过精选插值算法由部分均衡系数可获得均衡器所有抽头系数。改进后的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复杂度得到降低,以适应无线多媒体传感网系统低功耗要求;3)在信道均衡与估计的电路设计中,构建了改进型部分并行架构乘法器,通过对乘法运算进行操作数多级移位和分级处理,使乘法器整体硬件消耗降低约40%;在FFT电路实现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分裂基FFT算法的改进型基2/4蝶形单元处理方法,通过加法器复用、中间寄存器插入和流水线架构,使得加法器的数量缩减了30%,提高了基带系统的处理速度;4)纠错级联码电路设计上,采用全局复用方法对RS码译码器中求逆单元进行设计,并在RS码、卷积码构造的级联码结构映射方面采用多级流水线技术、时分复用方法等,减少了译码电路关键路径延时、时钟周期数等,有效降低了译码电路的功耗,使级联码整体的异或门数量减少了20.8%;优化了RS译码时关键方程求解单元的电路,使其乘法器数量减少了23.5%;充分利用分时复用和优化设计数据转移控制电路,使得卷积码译码器中的加比选单元和路径度量存储单元的数量减少一半,满足了电路低功耗要求。论文基于台积电公司TSMC 0.13μm 1.2V CMOS工艺设计了信道估计与均衡器、级联纠错译码器和FFT/IFFT模块,其中信道估计与均衡、级联纠错编译码、FFT电路这三大模块的电路面积分别为0.503mm2、0.435mm2、1.008mm2,它们对应的功耗分别为2.46mW, 4.29mW、7.04mW,这三者的面积和功耗分别只占OFDM基带接收电路整体的44.8%、54.66%,较好地达到了设计的预期效果。最终把所设计这三部分关键电路嵌入到一款低功耗高速无线多媒体传感网OFDM基带芯片中,经芯片实验测试,满足误码率低于10-6@10dB信噪比时系统设计指标要求。
吴克学[5](2013)在《基于LTE的HARQ技术的研究与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其网络信息传输可靠性方面的要求也越发提高,特别是差错控制技术,是移动通信可靠性需求保证的关键,其在日益强调通信信息传输准确性、可靠性的今天更是如此。3GPP长期演进(LTE)项目是近几年来3GPP启动的最大的新技术研发项目,这种以OFDM/FDMA为核心的技术可以被看作是“准4G技术”。HARQ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差错性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LTE要求的高数据速率和高可靠性数据传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对抗无线移动信道时变和多径衰落等影响的解决技术,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技术将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技术将伴随3G长期演进系统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本课题首先通过对HARQ课题研究的背景、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所做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然后提出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方向;接着本文对LTE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掌握了各类关键技术的实现原理,并对HARQ的相关技术,如差错控制技术、信道编码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全面学习、研究了LTE关键技术基础上,本章围绕着重研究的核心技术HARQ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首先学习了传统HARQ的类型和实现机制,然后针对LTE中的HARQ技术获得前向纠错编码所带来的编码增益和软合并带来的分集增益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HARQ中不同重传版本的内容差异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学习并研究了HARQ技术同其他关键技术的结合。最后,在对HARQ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组合译码算法,并通过仿真平台对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测试实验,对其通信性能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相对于传统的译码算法,改进算法在性能上体现出了一定优越性。
黄兴[6](2011)在《基于FPGA的QC-LDPC高速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LDPC码是一种逼近Shannon容量限的好码,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准循环LDPC(QC-LDPC)码在编、译码上的实现难度比其它类型的LDPC码更简单,纠错性能也比较优异,所以多用于硬件实现。本文主要工作是基于FPGA设计并实现一种高速的QC-LDPC译码器。传统的半并行译码方案是为校验矩阵中的每个循环矩阵分配独立的运算单元,本文设计的结构是将循环矩阵划分成更小的矩阵,然后为每个更小的矩阵分配独立的运算单元,以此获得更高的吞吐量。本文使用CCSDS标准中推荐的(8176,7154)QC-LDPC码型验证我们的设计方案,验证方案中的译码算法使用修正最小和算法(Modified Min-sum Algorithm,MMSA)。本文详细描述了该验证方案的系统设计结构,然后详细描述了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最后该验证方案在Xilinx公司的ISE平台上结合Synopsys公司的Synplify综合工具和Mentor Graphics的Modelsim仿真工具上测试通过。
任祥维[7](2011)在《适用于深空通信的编码调制算法和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了解外太空的主要手段,是人类主要航天活动之一。深空通信系统作为人类上行控制航天器、下行获取天体资料的唯一途径,是深空探测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深空通信过程中,由于其超远传输距离、超复杂传输环境以及自身设备及能源严格受限的特性,对通信系统各部分功能尤其对信道纠错编码、调制等关键技术提出有别于常规通信的要求。为满足未来深空通信系统的发展需要,本文讨论了满足深空环境技术的低发送功率、高数据率、高增益、低实现复杂度等一系列要求的一类编码调制方式——LDPC编译码技术和FQPSK调制解调机制,分析各自的算法性能,并对其进行了可实现性论证,最后尝试进行了电路实现验证。本文首先对通信系统中几种信道编码作原理介绍,着重介绍LDPC码和一种半随机结构LDPC码的构造过程。之后针对最新提出的LDPC码序列译码算法作详细阐述,对其中的概率计算思想、内外存储器、节点结构、异步流水线等作详细分析,重现LDPC序列译码器结构,验证其译码性能。验证结果表明,序列译码器以较之传统LDPC译码器近0.25dB的性能损失作为代价,获得明显的实现增益,从而为其在深空通信中的实用性提供了有力佐证。之后介绍FQPSK调制和解调机制。针对调制原理,分析了从QPSK开始的演变过程,主要改进之处在于:映射前引入网格编码操作;定义16种基带波形作为映射输出。针对解调算法,主要分析了其中的一种——MAP解调算法,该解调算法引入了信道译码算法中的软信息处理和迭代运算两个思想。随后对FQPSK调制解调过程进行了FPGA级验证,验证平台为XILINX公司的Virtex-4芯片,开发软件为XILINX公司的ISE,描述语言为Verilog HDL。验证过程结合仿真性能得出:FQPSK调制算法和对应的MAP解调机制在满足电路承载条件下,以极高性能完成信息承载和恢复,证明这种包络特性极好、频谱效率极高的调制机制在深空环境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除此之外,MAP解调可以在接受端和LDPC码的译码过程通过软信息有效衔接,从而使整个接收机性能实现更大幅提升。论文研究成果可为LDPC码和FQPSK在收发端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吴侃侃[8](2011)在《Turbo乘积码及其缩短码的FPGA实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1994年提出的Turbo乘积码(TPC)因其优异的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高效的信道编码技术,TPC在码率、译码性能和硬件复杂度方面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研究了TPC的编译码原理,详细阐述了基于Chase算法的迭代译码方法,并介绍了对算法的一些改进。本文还研究了缩短TPC的矩阵结构和译码算法。通过仿真,分析了影响TPC迭代译码性能的各个因素,并且还比较了一些改进算法的译码性能。设计并实现了基于FPGA的缩短TPC编译码器。其中,采用Xilinx公司Virtex-4系列的XC4VLX60芯片和VHDL语言实现的译码器仅占用7%的逻辑资源和9%的存储资源,最大工作频率142 MHz,吞吐量达到14.17 Mbit/s。
庞姣[9](2010)在《低压电力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电力线作为通信媒介具有很高的经济性、广泛性和实用性。与传统有线信道相比,低压电力线信道的时变特性和强干扰特性使之在数据通信时误码率较大、可靠性不高。因此,以低压电力线作为媒介进行数据传输时,提高其传输的可靠性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有重要意义。低压电力线通信特有的信道特征和不同的调制方式以及编译码算法共同决定了具体信道上的误码率。扩频通信是能够工作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的通信方式,差错控制编码能够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针对低压电力线信道所具有的时变性和强干扰性,本文采用了差错控制编码与扩频通信的联合方式,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扩频通信不能解决载波信号由于阻抗不匹配而引起的信号跌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硬件电路时,发射电路的输出级采用了互补输出电路,提高了系统的带负载能力。利用MATLAB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比较,设计出了误码率较低的采用卷积编译码的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基于仿真分析所提出的总体设计方案,本设计采用了性价比较高的带扩频通信模块的载波芯片PL3106,并完成了低压电力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系统的调试。运行结果显示,本系统提高了系统传输的可靠性,可以工作在低信噪比下,得到较低的误码率。此系统可以应用在实时性要求不高,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低压电力线数据传输系统中。
岳晓贫[10](2010)在《高速移动通信中的信息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速移动飞行器是能在卫星平台和航空平台所处领域之间的空域长期、持续飞行的高超声速运载器,信息传输系统是其信息保障的核心。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高速移动通信信息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论文首先介绍了高速移动通信信道的传输特性,给出了Ka频段信道模型。然后,在多径和高动态大多普勒频移条件下,作者对不同编码和调制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高速移动通信系统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可采用的调制与编码方式。这些调制方式主要包括BPSK、QPSK、PCM-FM、SOQPSK,编码方式主要包括1/4编码速率的TPC码、1/2编码速率的归零卷积码和1/2编码速率的LDPC码。最后,针对高速移动通信中的大动态多普勒频移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电平通过率法(LCR)、对数包络法(LE)、互协方差函数法(COV)、自相关函数法(ACF)和信道谱分析法(CPS)等几种经典的多普勒频移估计算法,给出了LCR算法中最佳带宽比K参数的公式推导,并将最佳带宽滤波法应用于LE、COV、ACF和CPS估计算法中,仿真结果表明上述经典估计算法与最佳带宽滤波相结合能够获得较准确的估计特性。
二、实现序列译码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序列译码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块链优化物联网数据汇聚安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医疗场景与受限网络的研究 |
1.2.2 区块链及物联网相关研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物联网数据汇聚的安全与语义研究 |
2.1 CoAP协议及资源目录 |
2.1.1 CoAP协议 |
2.1.2 基于CoAP的资源目录 |
2.2 语义物联网的相关研究 |
2.2.1 本体论 |
2.2.2 语义物联网 |
2.3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2.3.1 物联网数据汇聚机制的安全问题 |
2.3.2 CoAP资源目录的语义扩展及缺点 |
2.4 物联网数据汇聚机制的安全语义扩展 |
2.4.1 基于CoAP安全语义增强的资源目录 |
2.4.2 安全语义在资源目录中的作用 |
2.4.3 基于医疗场景的安全语义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汇聚机制研究 |
3.1 区块链及以太坊 |
3.1.1 区块链技术 |
3.1.2 以太坊 |
3.1.3 智能合约 |
3.2 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汇聚模型 |
3.2.1 服务端和客户端 |
3.2.2 代理和存储模块 |
3.3 系统功能模型 |
3.3.1 服务端注册 |
3.3.2 服务端数据存储和更新 |
3.3.3 客户端注册 |
3.3.4 客户端发送请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汇聚机制安全性分析 |
4.1 系统运行原理概述 |
4.1.1 以太坊系统运行原理 |
4.1.2 系统所用算法 |
4.2 系统运行机制 |
4.2.1 系统模型 |
4.2.2 系统初始化阶段 |
4.2.3 创建信任域阶段 |
4.2.4 关联信任域阶段 |
4.2.5 身份认证阶段 |
4.3 系统安全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汇聚安全机制的实现与评估 |
5.1 基于Californium平台的系统实现 |
5.1.1 所用技术介绍 |
5.1.2 智能合约的编写 |
5.1.3 Java类的实现 |
5.2 系统测试和评估准备 |
5.2.1 Cooper插件 |
5.2.2 Charles工具 |
5.2.3 实验平台介绍 |
5.3 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汇聚安全机制验证 |
5.3.1 实验的实际应用场景 |
5.3.2 对资源目录的测试 |
5.3.3 系统安全能力的验证 |
5.4 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汇聚安全机制性能测试 |
5.4.1 系统的延时性 |
5.4.2 系统的吞吐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改进型数据链端机中DSP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硬件平台与改进型数据链 |
2.1 硬件平台 |
2.1.1 开发板结构及数据链系统划分 |
2.1.2 DSP开发平台 |
2.2 改进型数据链系统参数 |
2.2.1 帧格式及码元速率 |
2.2.2 卷积编码与维特比译码 |
2.2.3 交织与解交织 |
2.2.4 格雷映射及加扰 |
2.2.5 8PSK调制与解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处理模块构建及关键算法 |
3.1 改进型数据链编码器 |
3.2 改进型数据链解码器 |
3.3 解码器关键算法 |
3.3.1 帧同步算法 |
3.3.2 频偏纠正 |
3.3.3 相偏纠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SP子系统的交互逻辑及整体运行过程 |
4.1 DSP子系统交互逻辑设计 |
4.1.1 NDK网口及MCBSP接口 |
4.1.2 系统交互逻辑 |
4.2 时隙分配组网 |
4.2.1 组网流程设计 |
4.2.2 组网逻辑实现 |
4.2.3 组网问题分析 |
4.3 DSP子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 |
4.3.1 初始化阶段 |
4.3.2 运行阶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链功能验证 |
5.1 DSP子系统功能验证 |
5.1.1 信息处理模块验证 |
5.1.2 交互及组网功能验证 |
5.2 改进型数据链端机整体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信道编码参数的容错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信道编译码简介 |
1.2.1 信道编码分类 |
1.2.2 纠错码的奇偶校验关系 |
1.2.3 纠错码的译码算法 |
1.3 编码参数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编码参数的闭集识别 |
1.3.2 分组码和扰码参数分析 |
1.3.3 Turbo码和交织参数分析 |
1.3.4 LDPC码参数分析 |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1.6 符号和假设 |
第二章 信道编码参数的闭集识别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及已有方法 |
2.2.1 闭集识别问题描述 |
2.2.2 基于平均LLR的校验验证法 |
2.3 基于平均LD的校验验证法 |
2.3.1 方法描述及复杂度分析 |
2.3.2 性能分析及门限设置 |
2.4 基于最优译码的卷积码闭集识别方法 |
2.5 仿真实验及分析 |
2.5.1 LD方法仿真实验 |
2.5.2 LD方法实验结果分析 |
2.5.3 译码识别方法仿真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卷积码参数的高容错分析 |
3.1 引言 |
3.2 卷积码开集分析问题模型 |
3.3 两种软数据方法原理及不足 |
3.3.1 Gibbs样本法 |
3.3.2 最优化求解方法 |
3.4 穷举类方法容错性能分析 |
3.4.1 穷举类方法描述 |
3.4.2 识别正确率的理论计算 |
3.4.3 LD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 基于最小二乘代价函数的穷举分析法 |
3.6 仿真实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urbo码交织器参数分析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及已有方法 |
4.2.1 Turbo码交织参数分析问题 |
4.2.2 现有最优分析方法原理 |
4.3 识别正确率与数据量的理论关系式 |
4.4 Tillich方法的出错检测 |
4.4.1 出错情况分析 |
4.4.2 出错检测方法 |
4.4.3 两个门限的设置 |
4.4.4 仿真实验 |
4.5 结合Turbo迭代译码的交织参数分析 |
4.5.1 基于小范围穷举的错误参数纠正 |
4.5.2 基于部分交织参数的Turbo译码 |
4.5.3 所提新方法总结 |
4.5.4 仿真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DPC码稀疏校验矩阵的开集分析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及Canteaut-Chabaud算法介绍 |
5.2.1 LDPC码开集分析问题 |
5.2.2 Canteaut-Chabaud算法 |
5.3 无误码条件下LDPC码的开集分析 |
5.3.1 数据量分析及方法描述 |
5.3.2 迭代次数分析 |
5.3.3 针对QC-LDPC码的改进 |
5.3.4 仿真实验 |
5.4 误码条件下稀疏校验向量的搜索方法 |
5.4.1 误码条件下的迭代搜索方法 |
5.4.2 仿真实验 |
5.5 误码条件下结合BP译码的迭代分析方法 |
5.5.1 向量搜索理论基础 |
5.5.2 基于随机参数选取的搜索方法 |
5.5.3 结合BP译码的迭代识别方法 |
5.5.4 仿真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卷积交织参数的低复杂度高容错分析 |
6.1 引言 |
6.2 卷积交织参数分析问题描述 |
6.3 利用帧同步码的卷积交织参数分析方法 |
6.3.1 帧同步码周期的低复杂度盲识别 |
6.3.2 交织参数的高容错分析 |
6.4 仿真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无线多媒体传感网OFDM基带关键技术研究和VLSI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信道均衡与纠错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估计与均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纠错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工作 |
1.3.2 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研究内容 |
1.4.1 论文主线 |
1.4.2 论文章节结构 |
第二章 OFDM系统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研究 |
2.1 无线通信信道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理论 |
2.1.1 无线通信信道数学模型 |
2.1.2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
2.1.3 提高OFDM系统可靠性性能的有效方法 |
2.1.4 建立基于MATLAB平台的OFDM系统仿真模型 |
2.2 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的研究 |
2.2.1 信道估计常用算法 |
2.2.2 改进的低复杂度的信道估计算法 |
2.2.3 改进的低复杂度信道估计算法仿真与分析 |
2.3 OFDM系统信道均衡算法的研究 |
2.3.1 信道均衡的常用算法 |
2.3.2 优化的信道均衡算法仿真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M基带纠错技术研究和算法改进 |
3.1 OFDM基带级联纠错编译码算法研究 |
3.1.1 基带纠错算法及级联码 |
3.1.2 一种面向WMSN的串行级联译码算法改进 |
3.2 RS码硬判决算法分析 |
3.2.1 有限域理论与RS编码 |
3.2.2 RS译码算法分析 |
3.3 面向WMSN的卷积编译码算法分析 |
3.3.1 卷积码编码 |
3.3.2 卷积码译码算法分析 |
3.4 RS-CC级联纠错编译码算法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FDM系统基带关键模块的RTL电路研究 |
4.1 OFDM基带电路设计的关键问题 |
4.2 改进的傅里叶变换单元设计 |
4.2.1 基于分裂基算法的傅里叶变换单元设计 |
4.2.2 优化设计的通用型分裂基蝶形运算单元 |
4.3 信道估计与均衡电路优化设计 |
4.3.1 基于量化和数据格式优化的浮点运算电路设计 |
4.3.2 一种改进的部分并行架构定点数乘法器 |
4.3.3 改进的信道估计与均衡的RTL设计 |
4.4 纠错编码电路优化设计 |
4.4.1 有限域通用运算电路设计 |
4.4.2 RS编译码的电路优化设计 |
4.4.3 卷积交织器的新型硬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OFDM关键电路功能验证、芯片设计与测试 |
5.1 OFDM基带系统VLSI实现的顶层设计 |
5.2 信道估计与均衡电路、纠错译码电路的功能验证平台设计 |
5.2.1 电路的FPGA验证平台 |
5.2.2 信道估计与均衡电路的验证结果与分析 |
5.2.3 信道纠错译码电路的FPGA验证结果与分析 |
5.3 均衡与编译码电路的VLSI实现 |
5.3.1 总体设计思路 |
5.3.2 电路综合与版图数据分析 |
5.4 芯片测试及分析 |
5.4.1 芯片测试方案 |
5.4.2 SPI接口功能测试 |
5.4.3 数字基带发射机测试 |
5.4.4 基带接收机测试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5)基于LTE的HARQ技术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
2.1 LTE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
2.1.1 OFDM与SC-FDMA技术 |
2.1.2 MIMO技术 |
2.1.3 HARQ技术 |
2.2 差错控制技术简介 |
2.2.1 前向纠错编码技术 |
2.2.2 自动请求重传技术 |
2.3 信道编码技术 |
2.3.1 卷积码 |
2.3.2 交织技术 |
2.3.3 Turbo码 |
第三章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技术HARQ |
3.1 传统HARQ技术简介 |
3.2 LTE中的HARQ |
3.2.1 LTE中HARQ的类型 |
3.2.2 LTE协议中重传版本的研究 |
3.2.3 结论 |
3.3 HARQ同其他关键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
3.3.1 HARQ技术与自适应技术的结合的研究 |
3.3.2 HARQ技术与分集技术结合的研究 |
第四章 一种改进型的HARQ重传组合译码算法 |
4.1 新组合译码算法的介绍 |
4.2 新的组合译码算法的主程序流程图 |
4.3 新算法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4.3.1 系统的仿真模型 |
4.3.2 仿真过程 |
4.3.3 仿真主程序流程图 |
4.3.4 结果分析 |
4.3.5 总结 |
第五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 |
5.1 对课题研究的总结 |
5.2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FPGA的QC-LDPC高速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综述 |
1.1.1 数字通信系统 |
1.1.2 信道编码 |
1.1.3 LDPC 的发展历史 |
1.1.4 LDPC 码的研究现状 |
1.1.5 LDPC 在深空通信领域的应用 |
1.2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LDPC 码及其译码算法 |
2.1 LDPC 码的基本理论 |
2.2 QC-LDPC 码的基本概念 |
2.2.1 QC-LDPC 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2.2.2 QC-LDPC 码的生成矩阵Gqc |
2.3 和积译码算法 |
2.4 最小和译码算法 |
2.4.1 标准最小和译码算法(Min-sum Algorithm, MSA) |
2.4.2 修正最小和译码算法(Modified Min-sum Algorithm, MMSA) |
2.5 不同译码算法的性能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PGA 的QC-LDPC 译码器码型分析 |
3.1 码型分析 |
3.1.1 校验矩阵 |
3.1.2 生成矩阵 |
3.2 基于FPGA 的QC-LDPC 译码器译码流程 |
3.3 最大迭代次数 |
3.4 量化方案 |
3.5 QC-LDPC 译码器的硬件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QC-LDPC 译码器的FPGA 实现方案及仿真 |
4.1 总体设计方案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初始化RAM 模块 |
4.2.2 变量节点功能单元(Variable Functional Unit - VFU) |
4.2.2.1 变量节点运算单元 |
4.2.2.2 地址控制模块 |
4.2.3 校验节点功能单元(Check Functional Unit - CFU) |
4.2.3.1 检验节点运算单元 |
4.2.3.2 地址控制模块 |
4.2.3.3 数据切换模块 |
4.2.4 存储外信息的RAM 模块ExtRam |
4.2.5 迭代处理模块 |
4.2.6 译码输出模块 |
4.2.7 总控状态机模块 |
4.2.8 仿真波形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适用于深空通信的编码调制算法和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深空通信发展概述 |
1.1.1 深空通信的提出 |
1.1.2 深空通信的发展现状 |
1.2 深空通信中的编码技术 |
1.2.1 深空通信中编码技术的发展 |
1.2.2 LDPC 码的发展应用 |
1.3 深空通信中的调制技术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信道编码简介 |
2.1 分组码的基本原理 |
2.1.1 线性分组码的概念 |
2.1.2 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 |
2.2 卷积码概述 |
2.2.1 卷积码基本原理 |
2.2.2 卷积码表示方法 |
2.3 LDPC 码概述 |
2.3.1 校验矩阵和双向图 |
2.3.2 LDPC 码构造方法 |
2.4 半随机LDPC 码 |
第三章 LDPC 码译码算法 |
3.1 LDPC 码迭代概率译码算法 |
3.1.1 软判决译码 |
3.1.2 迭代概率译码 |
3.2 概率计算在译码中的应用 |
3.2.1 概率计算思想的提出 |
3.2.2 概率计算具体实现 |
3.2.3 度分解下的SPA 算法 |
3.3 LDPC 码概率译码器 |
3.3.1 序列转换的选择 |
3.3.2 存储器结构(EM、IM) |
3.3.3 概率译码器的 VN 和 PN 结构 |
3.3.4 判决和译码输出 |
3.4 802.16e 中的结构 LDPC 码 |
3.5 仿真结果 |
3.5.1 半随机结构码性能 |
3.5.2 概率译码器性能验证 |
第四章 FQPSK 调制原理及硬件实现 |
4.1 FQPSK 的由来和发展 |
4.2 IJF-OQPSK 调制 |
4.3 FQPSK 调制 |
4.3.1 FQPSK 调制原理 |
4.3.2 FQPSK 调制性能分析 |
4.4 FQPSK 调制系统硬件实现 |
4.4.1 时钟管理器(DCM) |
4.4.2 运算模块 |
4.4.3 存储单元(RAM) |
4.4.4 数字滤波器(FIR) |
第五章 FQPSK 解调算法和硬件实现 |
5.1 FQPSK 常规解调算法 |
5.1.1 Viterbi 接收机 |
5.1.2 OQPSK 接收机 |
5.1.3 平均匹配滤波接收机 |
5.2 FQPSK 的 MAP 解调算法 |
5.2.1 卷积码 MAP 译码 |
5.2.2 FQPSK 的 MAP 解调 |
5.3 FQPSK 各解调方案性能比较 |
5.4 FQPSK 的MAP 解调实现验证 |
5.4.1 MAP 解调前端模块 |
5.4.2 软信息处理模块 |
5.4.3 乒乓操作 |
5.4.4 仿真结果 |
5.5 FQPSK 调制和 LDPC 码级联研究 |
5.5.1 发送端编码调制级联分析 |
5.5.2 接收端解调译码级联方案分析 |
5.5.3 LDPC 码和 FQPSK 级联方案性能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Turbo乘积码及其缩短码的FPGA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通信与信道编码 |
1.2 Turbo 乘积码的发展 |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Turbo 乘积码的编译码原理 |
2.1 乘积码的编码 |
2.1.1 乘积码的编码 |
2.1.2 乘积码分量码的选择 |
2.2 Turbo 乘积码的译码 |
2.2.1 Chase 算法 |
2.2.2 外信息的计算 |
2.2.3 Turbo 乘积码的迭代译码 |
2.3 缩短Turbo 乘积码的编译码算法 |
2.3.1 Turbo 乘积码的缩短结构 |
2.3.2 缩短Turbo 乘积码的译码 |
2.4 基于Chase 算法的改进译码方法 |
2.4.1 测试序列快速译码 |
2.4.2 节省存储资源的外信息计算方法 |
2.4.3 减少候选码字个数的方法 |
2.4.4 无竞争码字时外信息的估计方法 |
2.5 混合译码算法 |
2.6 译码性能的理论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urbo 乘积码的性能分析与仿真 |
3.1 仿真模型的构造 |
3.2 影响Turbo 乘积码性能的因素 |
3.2.1 不同分量码对TPC 性能的影响 |
3.2.2 不同迭代次数对TPC 性能的影响 |
3.2.3 不同候选码字个数对TPC 性能的影响 |
3.2.4 不同迭代方式对TPC 性能的影响 |
3.3 改进算法的译码性能分析 |
3.3.1 改进算法对TPC 性能的影响 |
3.3.2 改进算法对缩短TPC 性能的影响 |
3.4 混合译码算法的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缩短Turbo 乘积码编译码器的FPGA 实现 |
4.1 缩短Turbo 乘积码FPGA 实现的参数设置 |
4.2 缩短Turbo 乘积码的编码器设计 |
4.2.1 编码器的整体结构 |
4.2.2 分量码编码电路 |
4.2.3 编码器的资源使用情况 |
4.3 缩短Turbo 乘积码的译码器设计 |
4.3.1 译码器的整体结构 |
4.3.2 控制与存储模块和判决输出模块 |
4.3.3 seBCH 译码模块 |
4.3.4 eBCH 译码模块 |
4.3.5 译码器的资源使用情况和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9)低压电力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线载波通信环境 |
1.2.1 阻抗特性分析 |
1.2.2 噪声分析 |
1.2.3 信道衰减分析 |
1.3 低压电力线常用通信方式 |
1.4 课题的研究工作 |
第2章 扩展频谱通信系统与差错控制 |
2.1 扩展频谱通信 |
2.1.1 扩展频谱通信的基本原理 |
2.1.2 扩频系统的基本类型 |
2.2 直接序列的扩频通信系统的调制方式 |
2.3 直序扩频通信系统的特征 |
2.4 扩频序列的同步 |
2.5 差错控制编译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误码率的仿真分析 |
3.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
3.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及仿真 |
3.2.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的系统 |
3.2.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仿真 |
3.3 差错控制编码与直接序列扩频联合通信系统 |
3.3.1 汉明码编译码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仿真 |
3.3.2 卷积码编译码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仿真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压电力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本设计的总体方案及芯片选择 |
4.2 PL3106 芯片介绍 |
4.3 载波发射电路 |
4.3.1 载波为方波时发射电路 |
4.3.2 载波为正弦波时发射电路 |
4.4 信号耦合电路 |
4.5 载波接收电路 |
4.7 下载接口电路 |
4.8 制作PCB板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压电力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载波通信资源简介 |
5.1.1 载波通信寄存器简介 |
5.1.2 看门狗寄存器简介 |
5.1.3 程序控制部分功能 |
5.2 载波通信协议 |
5.3 载波通信的工作步骤 |
5.5 在线编程与下载工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结果及设计的应用 |
6.1 系统测试 |
6.1.1 主要性能指标 |
6.1.2 测试条件 |
6.2 系统测试方法 |
6.3 系统测试的波形和结果 |
6.3.1 硬件电路的发送和接收的波形 |
6.3.2 系统传输的误码率 |
6.4 本设计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7.1 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 |
7.2 下阶段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高速移动通信中的信息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速移动飞行器的发展现状 |
1.1.1 高速移动飞行器 |
1.1.2 高速移动飞行器的应用领域 |
1.1.3 高速移动飞行器的发展优势 |
1.1.4 高速移动飞行器的发展趋势 |
1.2 高速移动飞行器的技术要求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
2.1 移动通信信道 |
2.1.1 自由空间衰减 |
2.1.2 大范围衰落 |
2.1.3 小范围衰落 |
2.2 高速移动通信信道 |
2.2.1 信道特性分析 |
2.2.2 信道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性能仿真 |
3.1 PCM-FM信号调制与解调 |
3.1.1 PCM-FM信号 |
3.1.2 基本原理及解调算法的数学模型 |
3.2 信道编码与译码设计 |
3.2.1 Turbo译码器结构及其算法 |
3.2.2 卷积编码与维特比译码的基本 |
3.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
3.3.1 信号分析 |
3.3.2 处理增益 |
3.3.3 直接序列扩频特点 |
3.3.4 扩频序列的产生 |
3.4 性能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普勒频移的估计算法研究 |
4.1 经典多普勒频移估计算法 |
4.1.1 电平通过率法(LCR) |
4.1.2 对数包络法(LE) |
4.1.3 协方差函数法(COV) |
4.1.4 信道谱分析法(CPS) |
4.1.5 算法性能及分析 |
4.2 基于LCR算法的改进 |
4.2.1 LCR算法的续推导 |
4.2.2 最佳带宽比的求解 |
4.2.3 改进算法的估计性能 |
4.2.4 改进算法的跟踪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实现序列译码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块链优化物联网数据汇聚安全机制[D]. 李加浩.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改进型数据链端机中DSP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华国进.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9)
- [3]信道编码参数的容错分析技术研究[D]. 于沛东.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7(06)
- [4]无线多媒体传感网OFDM基带关键技术研究和VLSI实现[D]. 张萌. 东南大学, 2014(08)
- [5]基于LTE的HARQ技术的研究与改进[D]. 吴克学.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6]基于FPGA的QC-LDPC高速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D]. 黄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7]适用于深空通信的编码调制算法和实现研究[D]. 任祥维.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8]Turbo乘积码及其缩短码的FPGA实现技术[D]. 吴侃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9]低压电力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庞姣. 河北大学, 2010(06)
- [10]高速移动通信中的信息传输技术研究[D]. 岳晓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