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上市号角吹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飞虹[1](2020)在《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文中认为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面临着经营业绩整体下滑、资产质量持续承压的挑战,也面临着大力发展"零接触"金融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在金融监管政策力促金融服务线上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推出各种线上金融服务纾解企业融资困境,场景融合推动战疫服务线上化,数字运营、专属理财改善用户体验。但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还存在基于超强感知能力的精准画像不足、基于明智决策能力的精准定位不足、基于快速执行能力的精准施策不足等隐忧。为此,商业银行应在文化理念上加快转换,融入数字思维;在数据运用上加快创新,推进数据治理;在技术领域上加速渗透,夯实数字基建;在运营管理上加快迭代,协同创造价值。
周安邦[2](2020)在《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 ——以Z银行A分行为例》文中指出政府融资平台的设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我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城市化建设、工业化发展、改善民生和应对外部冲击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以及借款规模逐年增大,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平台公司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风险评估与管理对于以高负债率运作的商业银行来说,在商业银行运营中极为重要。因此,本文从商业银行视角探讨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问题。首先,从政府融资平台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入手,介绍了商业银行与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合作模式、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贷款与普通信贷的差别。其次,分析了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状。其中,政府融资平台具有存在数量多、负债规模大、潜在风险大;融资渠道比重失衡、内部机制不完善等自身制度风险等。商业银行对融资平台类公司的贷款目前主要是通过总量规模控制、严审项目背景真实性、强化抵押担保缓释等三个方面强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的风险管理普遍存在评价系统较为粗糙、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太合理、操作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风险预警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再次,以Z银行A分行为例,在对Z银行A分行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的信贷规模、信贷风险的评价方法与管理策略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风险评价浮于表面、风险评价过于宽泛粗糙、追求业绩忽视风险、贷后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同时,结合Z银行A分行实际,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主要为贷款风险评价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完善风险评价体系、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并重、细化贷后管理过程等等,以减少贷款信用风险损失。然后,以Z银行A分行对XZ新城区国资公司的授信进行了实证案例分析。从基本情况、授信方案及收益、公司融资风险指标、内外部状况、风险评价打分等方面进行了风险综合分析评价;从贷前、贷中、贷后、动态风险预警四个流程进行了管理策略研究。同时提出了Z银行A分行对XZ新城区国资公司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应用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政府融资平台类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一般建议。
吴飞虹[3](2020)在《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文中指出新冠疫情催生了非接触式金融服务诉求,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主体,商业银行理应成为"零接触"服务转型的先行者,通过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业务流程、运营管理的数字化赋能,最终实现银行经营模式的敏捷蜕变,让银行业务完美融入生产、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本文首先阐述了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接着列举疫情之下商业银行数字化金融服务举措和内存的隐忧,最后从文化、数据、技术和运营等方面提出后疫情时代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杨旸,杨文勇,朱毅[4](2020)在《国内债券市场迎“互联互通”新时代》文中认为"7号文"吹响了国内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号角,有利于国内债券市场在硬件基础设施上打破藩篱,协同发展。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时代的来临,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通畅货币政策传导,吸引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2020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20年第7号公告(以下简称"7号文"),同意银行间债券市
韩文英[5](2020)在《修辞劝说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探究 ——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走向国际并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并赢得海外市场的信任,已成为其成功的关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简称CSSR)作为向企业利益相关方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有效手段,在管理企业形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从修辞劝说理论出发,以中国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7)英译本为语料,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修辞劝说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翻译的词汇特点、修辞劝说理论在词汇英译上的应用,以及修辞劝说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英译原则与方法。文章采用了文献分析、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Antconc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与对译语文本进行定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译语文本中过渡标记词频率占5%;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译语文本模糊限制语和态度标记词和部分自我提及语频率综合为3%;3)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译语文本自我提及语(表人格诉诸模式词)约占2%。因自我提及语涉及人格和情感修辞诉诸模式建构,故总体而言,译者在进行修辞建构时,比较注重建立逻辑诉诸模式和情感诉诸模式来实现受众认同。本研究以受众为中心,提出了三大原则来指导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英译,分别为主题强化原则、语言简洁原则、语义明晰原则,让目的语读者有效理解原文信息,达到劝服的目的。同时,该研究尝试提出了淡化修辞结构、重构复杂信息、省译过度修饰词、省译重复信息、增译背景信息,明晰深层含义等六种翻译方法。此外,本研究还选取了相应案例从修辞劝说角度进行分析来进一步阐明上述翻译方法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效果。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策略及方法,本研究期望能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英译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帮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利用更加准确得体的英译,顺畅有效地向目标市场传递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文章引入修辞劝说理论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研究,为其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邓佳琳[6](2020)在《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多年来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国有企业采取员工持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文选取了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切入点,希望能够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产生的效果来验证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还是造成了消极影响。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国有企业四维图新引入战略投资者腾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研究案例,深入探讨四维图新本次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原因和产生的效果,希望为其他想要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首先对案例公司四维图新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单的介绍,接着对国内外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和效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了委托代理理论、产权关系理论、战略联盟理论、股东结构理论等理论基础,对四维图新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和产生的效果进行探究,认为四维图新混改的主要动因有;政策动因—积极响应国家“混改”号召,充分发挥“混改”制度优势;行业动因—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应对行业竞争;企业内部动因—提高国企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本文从企业财务绩效、公司治理、创新能力及企业营业收入的变化分析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四维图新产生的综合效果,发现混改显着提升了企业财务绩效、显着提高了企业治理效率、显着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最后,本文对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总结了相关启示,认为国有企业混改应当明确混改的目的,谨慎选择恰当的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混改应注重引入产业战略投资者后的整合;国有企业混改应当合理设置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股权结构。
康晗[7](2020)在《房地产企业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首开股份为例》文中提出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房地产企业对资金具有先天的高度依附性。当前,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长债短借和以债养债的现象。如果企业遇到政策调控或者资金无法按时到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企业资金和债务的错配。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作为后盾,房地产企业将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企业融资政策的收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和高负债率运营风险同时存在,公司资本的有效运作和融资方式的创新任重道远。一直以来,狭窄单一的融资渠道和不合理的融资结构掣肘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了破解资金难题,各大房地产公司纷纷开始寻找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永续债的出现为一众房地产企业提供了解决融资问题的良方,不仅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而且进一步满足了投资者和发行方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2013年6月,恒大地产在中国香港率先吹响了我国永续债工具发行的号角。各大房地产企业纷纷效仿,永续债成为了资本市场里备受关注的后起之秀。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频繁出台,金融监管延续趋严态势,致使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持续收紧。在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之下,各大房地产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如果企业选择永续债融资方式,在短期内企业只需要支付利息而不需要归还本金,这一特点吸引了许多大型房地产企业,其中就有首开股份。截至2018年12月31日,首开股份发行的永续债余额约80亿,成为A股的房地产企业市场中发行永续债规模最大的企业。因此,本文选择首开股份作为案例公司来分析房地产企业利用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更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结合以上背景,本文以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融资的事件作为研究案例,介绍了我国房地产企业当前的融资困境以及其纷纷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以优序融资理论、财务契约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和最佳资本结构理论作为后续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紧接着本文介绍了首开股份的基本信息、产权结构和历年融资概况,归纳了其发行永续债融资的过程,并详细介绍了其融资方案的具体条款设计。最后本文结合了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融资需求,详细地分析了其选择永续债融资的主要动因,具体原因包括了提升信用评级、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融资成本和锁定长期项目资金。本文的主体部分结合了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首开股份选择永续债融资前后的财务绩效变化。本文首先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资本结构、财务风险、资本成本和收益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公司通过发行永续债融资相对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所产生经济后果的优劣。同时结合首开股份的各个财务指标进行了纵向对比,辅之以在本文研究期间未发行永续债融资的万科集团的财务指标进行了横向对比,本文发现永续债的发行提高了首开股份的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不过首开股份享受永续债融资收益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财务风险,其盈利能力并没有呈现出良好的预期趋势。最后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启示:选择适当的发行时机和规模,权衡融资的利弊;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保证经营活动的造血功能,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创新多样化融资组合方式,全面拓宽融资渠道。只有切实提高公司的内源性成长能力,才能有效解决项目资金的缺口问题。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和财务效果。本文查询了大量首开股份及同行业企业官方网址的最新数据,希望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其融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突出本次案例研究的价值精粹所在,本文期冀为其他有意发行永续债以拓宽融资渠道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创新企业的多样化融资组合方式、推进企业的资本运作创新以及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我国资本市场能够充分利用永续债的独特优势,让永续债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浪潮中更具有生命力。
景慧[8](2020)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弹性与创新投入》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创新”一词超过50次,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深入,我国社会产生了众多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创新驱动战略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让神州大地展现出不一样的光彩和活力。可以说,过去的中国由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硕果累累,创新驱动战略也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研究企业创新投入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建设现代化创新强国具有重大意义。阅读国内外文献,我们看出大多数学者研究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基本都是从企业所具有的特征、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等角度开展的。然而,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创新投入的研究大多都是从理性的管理者出发,即所有的管理者都是理性的主体,忽视了现实社会中很多管理者都是非理性的,企业管理者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比如过度自信,这些不同心理特征都会对企业创新投入决策产生影响。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很多学者开始从人的不同特征入手研究过度自信会对企业财务决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探究高管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的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同时从财务弹性出发深入研究了对两者关系的影响,进一步的通过产权性质分组和不同行业分组研究了其三者关系。本文以我国2012-2018年全部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6310家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回归,分别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创新投入之间关系以及财务弹性在两者关系中所具有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创新投入正相关关系;(2)财务弹性能促进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创新投入的正相关关系。相比于低财务弹性,高财务弹性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加入产权性质分组研究了三者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财务弹性更加显着的促进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作用;同时将研究样本分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子样本进行分组回归,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加显着的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财务弹性的调节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显着为正,在非高新技术企业中显着为负。根据以上得出结论,提出了下面几点建议:提高企业储备财务弹性的意识;完善激励与监管机制;健全信用评级制度;我国企业应该重视创新研发活动。本文的结论为我国企业进行管理者的选拔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为企业储备充足的财务弹性,顺利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启示。
戴洪涛[9](2020)在《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家族企业传承的相关模式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试图从现代经济学视角提出适合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变革模式。家族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从现实情况看,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家族企业将普遍面临接班问题。但从全球范围看,家族企业的传承往往具有很高的失败率,国内外的事实深刻的表明传承对于中国家族企业群体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着力从理论上破解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难题是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难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理论界对于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商科等领域,从现代经济学视角对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笔者力图在创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从共有产权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三种传承模式提出相应的变革策略。并结合互联网新科技区块链技术的相关应用,有针对性的提出融合区块链技术思想的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变革的新模式。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大量国内外案例的分析进行深入的提炼和归纳。并结合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现实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通过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系统总结,笔者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传承主要集中在一代创始人到二代继承人的阶段。这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家族企业创始人在企业传承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而通过对国外诸多家族企业传承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领域的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也有很大不同,这体现了企业传承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另外,虽然继承的产权设计非常重要,但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或者标准的产权设计模式可供选择。具体的传承模式之间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本文的另一个结论认为,不管是家族企业二代继承还是内部培养抑或是聘用外部职业经理人,这三种模式都有可取之处,具体选择何种模式为主要依赖于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决策。而对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四种传承模式,笔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一定探索。但是否选择使用区块链技术,或者区块链技术如何使用,这些问题还要由企业自己来决定。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在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区块链技术已经展现出了巨大和深远的应用前景。这也启示中国的家族企业家要高度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善于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傅穹,杨金慧[10](2019)在《不同投票权制度:争议中的胜出者》文中认为不同投票权制度的特殊治理架构,实现了新兴经济产业公司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不同投票权制度的立法变迁史,就是一部制度功能利弊的理论争辩与实证检讨的博弈史,也是一部新兴创新企业的创始人寻求控制权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之间的立法平衡史。资本市场的竞争实则是制度的竞争,我国上市规则应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性,积极引入不同投票权的制度安排,辅之以保障公众股东权益的相应治理措施。
二、银行上市号角吹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上市号角吹响(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
(一)经营业绩整体下滑 |
(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
三、疫情之下商业银行吹响数字化战役号角 |
(一)金融监管政策力促金融服务线上化 |
(二)线上服务多措并举纾解企业融资困境 |
(三)场景融合推动战疫服务线上化 |
(四)数字运营、专属理财改善用户体验 |
四、疫情冲击下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隐忧 |
(一)基于超强感知能力的精准画像不足 |
(二)基于明智决策能力的精准定位不足 |
(三)基于快速执行能力的精准施策不足 |
五、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策略 |
(一)在文化理念上加快“转换”,融入数字思维,激活“组织细胞” |
(二)在数据运用上加快“创新”,推进数据治理,打造“敏捷身手” |
(三)在技术领域上加速“渗透”,夯实数字基建,锻造“最强大脑” |
(四)在运营管理上加快“迭代”,协同创造价值,淬炼“强健体魄” |
(2)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 ——以Z银行A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基础 |
2.1 政府融资平台 |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
2.3 商业银行与政府融资平台的合作模式 |
2.4 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普通信贷的差别 |
2.5 本章小结 |
3 政府融资平台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政府融资平台现状分析 |
3.2 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特征与风险 |
3.3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银行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Z银行A分行为例 |
4.1 Z银行A分行概况 |
4.2 Z银行A分行贷款规模 |
4.3 Z银行A分行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的贷款规模 |
4.4 Z银行A分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贷款风险评价方法与管理策略 |
4.5 Z银行A分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贷款风险评价方法与管理策略存在的问题 |
4.6 Z银行A分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贷款风险评价方法与管理策略的改进思路与对策 |
4.7 本章小结 |
5 Z银行A分行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的实证分析:以XZ新城区国资公司为例 |
5.1 Z银行A分行对XZ新城区国资公司贷款风险评价实证分析 |
5.2 Z银行A分行对XZ新城区国资公司贷款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
5.3 Z银行A分行对XZ新城区国资公司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应用结果 |
5.4 Z银行A分行对XZ新城区国资公司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应用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府融资平台类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一般建议 |
6.3 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
(一)经营业绩整体下滑 |
(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
二、疫情之下商业银行吹响数字化“战役”号角 |
(一)金融监管政策支持力促金融服务线上化 |
(二)线上服务多措并举纾解企业融资困境 |
(三)生态引流场景融合提升战疫服务线上化 |
(四)数字运营专属理财提升改善用户体验 |
三、疫情冲击下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隐忧 |
(一)基于超强感知能力的精准画像不足 |
(二)基于明智决策能力的精准定位不足 |
(三)基于快速执行能力的精准施策不足 |
四、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策略 |
(一)在文化理念上加快“转换”,融入数字思维,激活“组织细胞” |
(二)在数据运用上加快“创新”,推进数据治理,打造“敏捷身手” |
(三)在技术领域上加速“渗透”,夯实数字基建,锻造“最强大脑” |
(四)在运营管理上加快“迭代”,协同创造价值,淬炼“强健体魄” |
(4)国内债券市场迎“互联互通”新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
当前债券市场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
债券市场发展不均衡 |
商业银行无法充分参与交易所市场 |
交易所私募债品种流动性相对匮乏 |
多头监管带来诸多问题 |
境外投资者交易便利性不足 |
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前景广阔 |
有利于更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有利于显着提升交易所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
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消除监管套利空间 |
有利于高收益债市场的发展 |
(5)修辞劝说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探究 ——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Questions |
1.2 Research Design |
1.2.1 Research Data and Content |
1.2.2 Research Tool and Methods |
1.3 Research Procedure and Innovation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An Overview of Rhetorical Persuasion Theory |
2.2 Researches on Translating CSRRs at Home and Abroad |
2.2.1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on CSRRs |
2.2.2 CSRRs Researches in China |
Chapter 3 Target Audience’s Need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SRR |
3.1 Target Audience’s Needs for the CSRR |
3.2 Contents and Style of the CSRR Translation |
3.3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SRR Translation |
3.3.1 Characteristics of Self-mentions |
3.3.2 Characteristics of Attitude Markers |
3.3.3 Characteristics of Hedges |
3.3.4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itions |
Chapter 4 Translating CSRRs with Rhetorical Persuasion:Principles and Methods |
4.1 Principle of Theme Highlighting |
4.1.1 Toning Down Rhetorical Structure |
4.1.2 Reconstruction of Complex Information |
4.2 Principle of Lexical Conciseness |
4.2.1 Omission of Excessive Modifiers |
4.2.2 Omission of Repetitive Information |
4.3 Principle of Semantic Clarity |
4.3.1 Addit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4.3.2 Identification of Deep Semantic Meaning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Research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
Personal Profile |
(6)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
1.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 |
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效果 |
2.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
2.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 |
2.3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战略联盟理论 |
2.3.3 产权理论 |
2.3.4 股权结构理论 |
第三章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概况 |
3.1 案例公司及战略投资者简介 |
3.1.1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公司 |
3.1.2 深圳市腾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 |
3.2 四维图新混改的过程 |
第四章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
4.1 政策动因:积极响应国家“混改”号召,充分发挥“混改”制度优势 |
4.2 行业动因: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应对行业竞争 |
4.3 企业动因:提高国企治理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
4.3.1 优化收入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
4.3.2 完善企业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
第五章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分析 |
5.1 混改显着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
5.1.1 混改促使企业营业收入来源多元化,优化了营业收入结构 |
5.1.2 混改逐步提高企业的净利润和收益,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
5.1.3 混改逐步缩小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与行业值的差距并反超 |
5.2 混改显着提高了企业的治理效率 |
5.2.1 混改优化了企业的股权结构 |
5.2.2 混改优化了企业的董事会结构 |
5.2.3 混改改善了企业的激励机制 |
5.3 混改显着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
5.3.1 混改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
5.3.2 混改增加了企业研发人员数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国有企业实行混改的相关启示 |
6.2.1 国有企业应当明确混改的目的,谨慎选择恰当的战略投资者 |
6.2.2 国有企业混改应当注重引入产业战略投资者后产业资源的整合 |
6.2.3 国有企业混改应当合理设置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构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房地产企业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首开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永续债性质的研究 |
1.2.2 关于永续债融资的动因研究 |
1.2.3 关于永续债融资的效果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永续债融资的理论概述 |
2.1 永续债的定义及特点 |
2.1.1 永续债的定义 |
2.1.2 永续债的特点 |
2.2 房地产企业青睐永续债融资的动因 |
2.2.1 灵活应对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 |
2.2.2 锁定长期项目资金来源的需要 |
2.2.3 降低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的需求 |
2.2.4 促进房地产企业轻资产战略的实施 |
2.3 永续债融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
2.3.1 比较分析法 |
2.3.2 比率分析法 |
2.4 永续债融资的理论基础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2 优序融资理论 |
2.4.3 财务契约理论 |
2.4.4 最佳资本结构理论 |
3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案例介绍 |
3.1 首开股份的背景介绍 |
3.1.1 首开股份的简介 |
3.1.2 首开股份的股权结构 |
3.1.3 首开股份的融资概况 |
3.2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方案介绍 |
3.2.1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方案总体情况说明 |
3.2.2 首开股份永续债发行过程 |
3.2.3 首开股份永续债条款介绍 |
3.3 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
3.3.1 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的会计处理 |
3.3.2 首开股份发行永续债的税务处理 |
4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
4.1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分析 |
4.1.1 企业现金流量不足,急需破解资金困境 |
4.1.2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再融资困难 |
4.1.3 当前融资成本攀升,资金使用限制条件多 |
4.1.4 锁定长期资金以保障长期项目资金来源 |
4.2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的效果对比分析 |
4.2.1 基于资本结构角度的比较分析 |
4.2.2 基于资本成本角度的比较分析 |
4.2.3 基于财务风险角度的比较分析 |
4.2.4 基于财务收益角度的比较分析 |
4.3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直接财务效果分析 |
4.3.1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
4.3.2 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
4.3.3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4.3.4 成长能力指标分析 |
4.4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前后绩效变化的原因分析 |
4.4.1 提升了信用评级,增强了企业再融资能力 |
4.4.2 合理匹配资金供求周期,适时赎回永续债 |
4.4.3 保证了充足现金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
4.4.4 紧盯资本市场动态,密切关注永续债政策 |
5 首开股份永续债融资的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永续债融资是首开股份获取资金的战略性选择 |
5.1.2 永续债融资提高了首开的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 |
5.1.3 首开享受永续债融资收益的同时也蕴藏着风险 |
5.1.4 切实提高内源性成长能力可有效解决资金缺口 |
5.2 启示 |
5.2.1 选择适当的发行时机和规模,权衡融资的利弊 |
5.2.2 保证经营活动的造血功能,规范资金使用管理 |
5.2.3 增强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
5.2.4 创新多样化融资组合方式,全面拓宽融资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弹性与创新投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 |
2.1.1 创新投入角度 |
2.1.2 创新产出角度 |
2.1.3 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综合角度 |
2.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 |
2.2.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融资 |
2.2.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财务困境 |
2.3 关于财务弹性的研究 |
2.3.1 财务弹性的衡量方法 |
2.3.2 财务弹性与创新投入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管理者过度自信 |
3.1.2 财务弹性 |
3.1.3 创新投入 |
3.2 理论基础 |
3.2.1 行为金融学理论 |
3.2.2 认知偏差理论 |
3.2.3 高层梯队理论 |
3.2.4 委托代理理论 |
3.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 理论假设 |
3.3.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入 |
3.3.2 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弹性与创新投入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与数据 |
4.2 变量设计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选择 |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4.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创新投入的回归结果 |
5.4.2 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弹性与创新投入回归结果 |
5.5 进一步研究 |
5.5.1 按照国有和非国有企业进行分组研究 |
5.5.2 按照高新和非高新企业进行分组研究 |
5.6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历史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全文的结构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家族 |
二、企业 |
三、家族企业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框架 |
一、家族企业传承的高失败率原因探析 |
二、本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三、方案设计 |
第三章 中国家族企业的演变历程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动荡间断期 |
第二节 1978年到1988年——艰难探索期 |
第三节 1988到2002年——稳定成长期 |
第四节 2002到2012年——跨越发展期 |
第五节 2012年至今——成熟稳定期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一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几种模式 |
一、子承父业 |
二、内部培养 |
三、引进职业经理人 |
第二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影响因素 |
一、一代创始人的决策 |
二、意外事件 |
三、子女意愿及能力 |
四、政商关系与营商环境 |
第三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共性问题 |
一、企业创新能力缺乏 |
二、对传承认识不足 |
三、安全感缺乏 |
四、财务作假较为突出 |
第四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面临的挑战 |
一、合规性监管的加强 |
二、信贷风险加剧 |
三、商业模式变革 |
四、代际冲突加剧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家族企业传承的国际经验研究 |
第一节 美国 |
一、美国家族企业概况 |
二、美国家族企业传承案例分析 |
三、美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
第二节 日本 |
一、日本家族企业概况 |
二、日本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三、日本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
第三节 德国 |
一、德国家族企业概况 |
二、德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三、德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
第四节 韩国 |
一、韩国家族企业概况 |
二、韩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三、韩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探索 |
第一节 二代继承人模式的变革 |
一、提前规划布局 |
二、选择合适的退出方式 |
三、提升子女接班意愿 |
第二节 内部培养模式的变革 |
一、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 |
二、给予接班人充分信任 |
三、用制度化解风险 |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变革 |
一、为风险做好预案 |
二、设计合理的股权结构 |
三、坚持与时俱进的变革策略 |
第四节 基于创新视角的传承模式研究 |
一、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 |
二、平衡各方利益建立自律的企业生态 |
三、高度重视技术变革的风险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式变革的深层思考 |
第一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前期准备 |
一、提前规划企业传承方案 |
二、培育核心价值理念 |
三、注重对继承人的培养 |
第二节 积极应对传承中的可能风险 |
一、对企业财务采取保守态度 |
二、避免家族内部冲突 |
三、进行合理的股权设计 |
第三节 让企业发展造福社会 |
一、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
二、保持创业精神 |
三、让资本充满活力 |
四、做有责任感的企业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四、银行上市号角吹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 吴飞虹. 南方金融, 2020(12)
- [2]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 ——以Z银行A分行为例[D]. 周安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 吴飞虹. 北方金融, 2020(11)
- [4]国内债券市场迎“互联互通”新时代[J]. 杨旸,杨文勇,朱毅. 当代金融家, 2020(09)
- [5]修辞劝说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探究 ——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韩文英. 华侨大学, 2020(01)
- [6]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效果研究[D]. 邓佳琳. 广西大学, 2020(07)
- [7]房地产企业发行永续债融资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首开股份为例[D]. 康晗.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8]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弹性与创新投入[D]. 景慧.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9]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变革研究[D]. 戴洪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10]不同投票权制度:争议中的胜出者[J]. 傅穹,杨金慧. 证券法苑,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