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的探讨

提高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的探讨

一、改善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任瑞晨,胡秀明,李彩霞,岳增川,耿宝军,安红运[1](2021)在《动力煤煤泥处理及利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动力煤目前的分选现状,分析了动力煤选煤面临的煤泥处理难题。煤泥处理主要方向有两个:一是煤泥减量化,二是增设煤泥分选环节。降低煤泥量主要手段有TDS智能干选;粗煤泥分选主要应用螺旋分选机、TBS、TCS、重介质旋流器等设备。同时提出了尾煤综合利用的有效举措,小锥角旋流器预先排矸具有很大研究空间。

王晖[2](2021)在《基于难浮煤泥表面性质的浮选药剂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浮选是煤泥降灰提质的一种重要方法。我国低阶煤储量丰富,但是其表面含氧量高,表面孔隙大,常规捕收剂煤油(轻柴油)与水不互溶,难在矿浆中分散,在煤粒表面铺展困难且易进入煤中孔隙,使得在浮选过程中不仅药耗过大且其捕收性和选择性都不理想,因此低阶煤被认为是一种难浮煤泥,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经济供给意义重大。论文对五种含氧量不同的煤泥进行了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粒度分析、XRD测试以及XPS测试,确定煤泥的基本性质。五种煤样氧含量差别明显:内蒙色连二矿煤泥11.25%,朔州东露天煤泥9.54%,大同四老沟石炭纪煤泥9.43%,大同晋华宫侏罗纪煤泥8.37%,斜沟选煤厂煤泥7.73%。通过实验室浮选试验,探究以柴油为捕收剂的可燃体回收率与试样元素含量的关系,发现同等药剂用量下,随着煤样含氧量的增高,浮选效果逐渐变差。通过非线性拟合,构建了俩者之间的函数模型,得出可燃体回收率与试样氧含量之间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论文以饱和羧酸(正辛酸、正癸酸、月桂酸)、不饱和羧酸(油酸)、皂类(月桂酸钠、油酸钠)与柴油复配,考查各复配捕收剂对低阶煤浮选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添加六偏磷酸钠为调整剂,考查其对浮选的强化效果。浮选结果表明,同等药剂用量下,饱和羧酸(正辛酸、正癸酸、月桂酸)、不饱和羧酸(油酸)与柴油的复配药剂的浮选效果均优于柴油,说明其对煤泥浮选有促进作用。所有试验所用药剂中,油酸复配捕收剂的作用效果最好,能够明显提升低阶煤的浮选效果,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低含氧量煤泥的可燃体回收率。例如,对于大同晋华宫侏罗纪煤(含氧量8.37%),油酸配入比例为10%时,可燃体回收率也可达91.18%,在相近的可燃体回收率时,油酸复配捕收剂比柴油节省用量,节油率可达50%以上。三种饱和羧酸中,月桂酸的作用效果最佳,配入比例以20%为宜。皂类复配捕收剂的浮选效果与柴油相比虽有一定的提升,但却弱于油酸复配捕收剂,同时皂类复配捕收剂的选择性较差。在此基础上适量六偏磷酸钠的加入对内蒙色连二矿煤泥、朔州东露天煤泥的浮选提质有较好的效果,可降低精煤灰分,有效提升尾煤灰分,1000 g/t六偏磷酸钠的添加可强化朔州东露天煤泥的浮选速率。通过对药剂作用前后精煤的接触角、红外光谱、表面含氧官能团变化、以及复配药剂在水中的分散粒径、Zeta电位等表征,探讨了复配捕收剂及六偏磷酸钠的作用机理。在五种含氧量不同的煤泥中,氧含量越高,接触角越小,意味着煤表面越亲水。羧酸复配捕收剂作用后煤表面的接触角变大,煤泥的疏水性增强。XPS测试表明,煤中C元素有四种存在形式:C-C,C-H,C-O,C=O,COO-,其中C-C,C-H为疏水官能团,含氧官能团C-O、C=O和COO-为亲水官能团。油酸与柴油的复配药剂使煤样的疏水性官能团增加,含氧官能团减少,提高低阶煤的疏水性。结合红外测试认为,复配药剂中油酸的极性成分-COOH在煤样亲水区域发生氢键缔合作用,同时柴油与油酸中的非极性成分吸附于煤表面的疏水区域,强化了煤样表面的疏水性。此外,激光粒度测试表明,油酸复配捕收剂的分散粒度最小且分布集中,这也是其浮选效果最好的原因之一。通过Zeta电位测试发现,加入六偏磷酸钠后,试样的Zeta绝对值不同程度的增大,精煤与高灰脉石矿物之间的静电斥力加大,矿浆体系更稳定,分散效果更好,从而促进于浮选效果。

刘旭[3](2021)在《葫芦素选煤厂动力煤煤泥浮选提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葫芦素选煤厂三种不同粒径组成的煤泥进行了提质研究。因动力煤煤泥常规浮选药剂消耗量较大,故采用三种药剂组合探索新型药剂的效果,三种药剂组合为:FDJ(浮得净)+Q1(起泡剂1号),EKOF(易可浮)+仲辛醇,煤油+仲辛醇。通过常规浮选、高剪切调浆对比及浮选尾煤沉降试验,探寻适合其浮选的药剂组合、工艺参数及提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FDJ+Q1药剂组合在相近可燃体回收率水平下,药剂用量少,浮选速率高,与药剂润湿热试验结果一致;工艺流程试验可以降低精煤灰分1~5个百分点,提高尾煤灰分1~14个百分点;与常规浮选相比,高剪切调浆浮选在药剂用量不变时,可燃体回收率可提高2~6%左右,在可燃体回收率相近的前提下,可节省捕收剂用量30~50%;浮选动力学试验结果显示,经过高剪切调浆后,FDJ+Q1组合下,原生煤泥、井下煤泥和旋流器溢流煤泥动力学常数分别增加了1.15、1.01和0.28,理论最大可燃体回收率提高了5、7和3个百分点,煤油+仲辛醇组合下,分别增加了0.85、0.95和0.52,理论最大可燃体回收率提高了12、6和3个百分点。随着粒度变细,速率提升越来越慢。总的来说,高剪切调浆浮选表现出浮选速率快,特别是浮选初期。三种煤泥在FDJ+Q1与煤油+仲辛醇的药剂组合下,都显示出可燃体回收率随着调浆转速提高与调浆时间延长而升高的趋势,并且趋势逐渐放缓。在调浆转速为1500r/min,调浆时间为2 min时趋近饱和,而EKOF为复合型药剂,其中的起泡剂成分在高剪切调浆阶段便发挥作用,表现出选择性差,分选效率低,可燃体回收率低于常规浮选的结果。综合影像分析试验得出,高剪切调浆可以向系统中注入能量从而使煤粒间突破能垒形成絮团,但调浆转速、调浆时间与絮团大小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尾煤沉降试验得出三种煤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阳离子分子量为300万的PAM(聚丙烯酰胺):1000 g/t,PAC(聚合氯化铝):5000 g/t。分子量为300万的阳离子PAM用药条件下,初始沉降速度随着PAC比例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上清液浊度随着PAC的加入逐渐降低。在阴离子用药条件下发现,PAC比例增加与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提高都会增加沉降系统的黏度,从而影响沉降速率与上清液澄清度。

马力强,李吉辉,黄根,于跃先[4](2021)在《煤泥浮选高剪切调浆技术装备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调浆设备难以满足煤泥浮选所需要的高分散、高效碰撞接触流体力学环境,加强调浆对改善浮选效果十分重要。为全面阐述煤泥高剪切调浆技术,分析了以煤粒表面净化、药剂分散、煤粒与药剂有效碰撞为主的煤泥高剪切调浆机理,通过实验室颗粒表面净化试验、调浆浮选试验等对煤泥高剪切调浆机理进行了说明和验证,并以BGT系列表面改质调浆机在多煤种选煤厂的工业应用效果为例,进一步说明了调浆对改善浮选生产的重要性,指出充分、适度的高剪切调浆是改善浮选效果的重要途径。

贾斌[5](2021)在《煤泥浮选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矿机械化采煤程度的提高,煤泥含量越来越高,煤泥浮选是处理这部分煤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煤泥性质、煤泥预处理方式、药剂制度、浮选工艺等影响煤泥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总结了各影响因素对煤泥浮选的作用规律。研究为煤泥浮选效率和精煤质量的提高以及浮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袁炜[6](2020)在《屯兰矿选煤厂生产系统智能化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本文在分析屯兰矿选煤厂煤质特征和选煤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针对选煤厂现有生产系统各分选环节和煤泥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基于重介质悬浮液密度智能控制、重介质悬浮液黏度智能控制、合格介质桶液位智能控制以及重介质旋流器入口压力智能控制4个控制模块构成的重介分选系统智能化控制方案;以干扰床层密度和精煤灰分为控制对象的粗煤泥TCS分选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基于浮选入料量、浮选入料浓度、浮选药剂添加以及浮选槽液位4个控制模块构成的浮选系统智能化控制方案;以凝聚剂和絮凝剂药剂添加数学模型为前提的前馈、反馈相结合的煤泥水浓缩药剂智能添加控制系统。通过选煤厂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必将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生产信息的精细化、生产工艺状态的最优化和生产过程参数决策的智能化,达到减人提效双重功效,推动选煤厂生产技术的变革,为选煤厂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宋杨[7](2020)在《贵州普安某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煤炭总储量中含硫量较高的高硫煤占比较大。贵州是中国南方能源大省,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州煤炭中硫的平均含量为2.67%,高硫煤所占比例高达35.08%,高硫煤的洁净利用对于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黔西南普安某煤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开展脱硫降灰试验研究。原煤性质分析表明,该煤样属于高硫、低中灰分无烟煤,无机硫含量较高,主要是硫化铁硫,占68.62%。偏光显微镜对煤中黄铁矿嵌布特征分析表明,煤中黄铁矿的嵌布特征较为复杂,主要以星点状、莓球状分散或连续分布于煤中。总体上原煤中黄铁矿总的嵌布粒度较细,需采用重选-浮选联合的分选工艺进行脱硫降灰。煤样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表明:W、Li、Cu、Co、Mo、V等元素富集甚至显着富集,其次是Nb、Zr、Ta、Y、Hf等元素。煤中锂的含量在66.6-232μg/g之间,具有一定的综合利用潜力。浮沉试验结果表明:普安煤的可选性较差。为了获得硫含量小于2.00%的精煤,理论分选密度应低于1.54 g/cm3。在重力作用下,W、Sn、Mo、Cd最易被去除,其次是Cu、Th、V、U、Be、Cr、Ni、Pb、Co、Sb,其对微量元素的去除率取决于它们的赋存状态,元素含量与灰分产率的相关性可以揭示这些元素的存在形式。在洗煤过程中,Li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元素可以富集在精煤中。精煤燃烧后的煤灰中Li2O理论含量高达0.26%。因此,重选是后续提锂的有利工艺。对原煤0.25-2 mm粒级进行摇床脱硫降灰试验,一次粗选可获得灰分8.34%、硫分1.89%、产率89.74%的精煤产品,中煤尾煤混合煤样粒度主要介于1-2 mm之间,产率占66.54%,硫分为8.32%。对中煤尾煤混合煤磨至-0.075 mm占75%,采用“一粗一扫”浮选工艺,可获得产率为59.76%的粗精煤(硫分4.01%)和硫品位为18.55%的硫精矿。对原煤-0.25mm粒级进行浮选脱硫试验,结果表明,柴油的捕收效果比煤油好,合适的用量为300 g/t。在柴油用量为300 g/t,起泡剂仲辛醇用量为100 g/t的条件下,对比邻苯三酚、巯基乙酸和氧化钙三种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氧化钙用量为100 g/t时效果较好,精煤产率可达93.65%、硫分为1.74%、灰分为8.39%。氧化钙处理前煤与黄铁矿接触角非常接近,导致难以浮选分离;氧化钙处理后煤和黄铁矿的润湿性差异明显,黄铁矿表面接触角从93.3°降到68.5°,而煤表面接触角从94.8°升到97.3°,变化不明显,表明黄铁矿受到有效抑制。氧化钙促进了黄铁矿的化学反应并生成微细粒沉淀物质,主要元素为Ca和O以及C,生成的微细粒沉淀物质附着在矿物表面使得亲水性增强。

李秋科[8](2020)在《五虎山原煤性质及分选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煤炭资源的储量排名世界第三位,但煤炭的开采量和消费量占据世界第一位。近年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和成本的逐年攀升,对煤炭企业的整体创收能力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五虎山煤矿10#煤煤质近期发生变化,使得在选煤过程中出现了多种问题,对五虎山矿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论文以五虎山煤矿10#煤为研究对象,对五虎山选煤厂分选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首先通过对五虎山煤矿10#煤进行理化特性研究掌握其基本性质,进而为了掌握原煤各粒度级及密度级的组成从而进行系统的大筛分与浮沉试验。再通过单机检测与月综合资料确定现有设备的分选性能,更准确的建立分选预测模型。然后对浮选入料煤泥进行小筛分试验与一系列实验室浮选试验,确定10#煤的可浮性及影响煤泥可浮性的主要因素。之后根据煤泥水絮凝沉降上清液浑浊问题,对煤泥水进行实验室自然沉降及絮凝沉降,明确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最终结合五虎山选煤厂自身特点提出优化分选具体方案。(1)五虎山选煤厂10#原煤经过工业、元素、工艺性质与CO2反应性分析后,测定为变质程度较高的高硫主焦煤,并且属于高热稳定性煤。(2)五虎山选煤厂10#原煤的精煤、中煤和矸石实际产率分别为γj=58.82%,γz=18.21%,γg=22.97%,灰分分别为9.27%、38.71%和69.60%。其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数量效率为86.9%,一段、二段的分选密度分别为1.48和1.92kg/cm3,一段可能偏差为0.06kg/cm3,符合重介分选设计标准,分选效果较好。二段可能偏差为0.13g/cm3,高于重介分选设计标准,分选效果较差。(3)根据单因素寻优试验与正交试验等研究方法,推断出若要保证五虎山选煤厂10#煤浮选入料的低精煤灰分高精煤产率,应增加起泡剂用量,降低入浮浓度、捕收剂用量与充气量。(4)根据药剂的单因素寻优试验,找到五虎山选煤厂絮凝沉降问题在于煤泥水溶液pH值偏酸性,从而拟定两种优化方案,一种为使用原药剂需提高浓缩池中煤泥水溶液的pH值,另一种为使用新药剂使pH值对絮凝沉降影响降低。五虎山选煤厂可根据研究成果,预测重介质分选实际效果、煤泥浮选与煤泥水絮凝沉降重要影响因素,从而在各分选环节进行优化,改善选煤厂分选环节问题,提高选煤厂生产效率。

白亚腾[9](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煤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而言,由于机械开采的迅速推广,产出的细粒煤已经大致占到原煤总量的20%以上。选煤厂的浮选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视觉技术用来代替人类视觉自动处理浮选泡沫图像已经成为可能,通过及时准确地提取泡沫图像特征参数,从而对浮选过程中泡沫进行实时检测和识别。然而浮选过程中各种操作变量的不断变化以及现场环境恶劣性对泡沫图像的获取、分割处理及表面视觉特征提取等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泡沫图像处理及视觉特征提取方法,从而建立完善高效的浮选产品指标在线检测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浮选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归纳总结了煤泥浮选的现场环境、工艺特征及其泡沫图像的视觉特点,以实验室小浮选试验为基础研究手段,提出了适用于煤泥浮选泡沫的图像去噪、增强及分割算法。从图像中提取出能够有效反映煤质产量和灰分的相关特征参数,构建了煤泥浮选精煤灰分软测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浮选系统进行配置,并结合选煤厂的实际情况,搭建了煤泥浮选泡沫图像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现场精煤灰分的在线检测,验证了本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煤泥浮选生产光分布不均匀、图像噪声污染严重、分割困难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变分理论的混合去噪模型。基于暗原色先验原理、双平台直方图均衡化和递归分层的连通域均衡化原理,本文研究了一种综合图像增强技术,能够在保留图像细节前提下,有效地去除泡沫图像噪声,增强图像对比度。结合以上预处理的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谷底边缘检测的泡沫图像分割算法。不仅保留图像中的非边缘像素,而且保留了真实的泡沫边缘像素点,对泡沫边界像素进行细化处理,从而得到真实的矿物泡沫图像边缘。(2)对不同入浮浓度、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和物料颗粒情况下浮选实验泡沫图像进行采集,并化验分析了样品的实验指标。提取了不同浮选实验条件下的泡沫图像纹理、颜色和形状特征,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回归方法(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等)通过三种特征融合的方式对浮选过程中的精煤产量、精煤灰分和尾煤灰分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特征融合的预测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预测性能。(3)为了提高精煤灰分的预测精度,本文基于图像灰度直方图和灰度共生矩阵等共提取了11个特征参数,并综合分析了各个特征值与浮选运行状态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灰度直方图提取的方差、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的能量以及泡沫大小与精煤灰分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相关关系。而由灰度直方图提取的平滑度和三阶矩,则与精煤灰分值呈高度相关关系。由灰度直方图提取的熵、由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的对比度、熵与精煤灰分值呈适度相关。基于灰度直方图提取的一致性对灰分不敏感,相关性极弱。(4)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建模,对比了不同自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值时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选择方差、平滑度、三阶矩、能量、泡沫实际面积作为自变量,用于构建煤泥浮选灰分软测量模型,对比样品的实际化验结果与模型的预测结果,发现该模型对样品精煤灰分预测的绝对误差可以保证在±5%范围之内。根据经验公式,取得BP神经网络隐含层神经元的最优数量,从而搭建了灰分预测模型,通过测试集的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灰分与实际灰分之间的相对误差基本小于±10%,绝对误差可以达到±1%。其中,绝对误差小于±0.5%的样本占总预测的72%。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现实选煤厂浮选车间的工作情况和机器视觉技术的配置,本文搭建了一套煤泥浮选泡沫图像控制系统。该套系统主要包括由彩色CCD相机、定焦镜头、环形光组成的图像采集系统和由图像预览、图像采集、图像处理、数据保存四个模块组成的图像处理系统,实现了对现场精煤灰分的在线检测。现场工业试验观察发现,基于该系统预测得到的数据与实际化验数据之间的误差可以达到±1.5%之间,达到了实时精确预测浮选精煤灰分,及时指导现场生产的目的。该论文有图62幅,表20个,参考文献146篇。

胡海山[10](2020)在《低阶煤-气/油泡的矿化过程特征及其活性油泡浮选过程强化研究》文中指出低阶煤是变质程度较低的煤种,主要包括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等。我国的低阶煤储量丰富,总储量高达50%左右。低阶煤表面粗糙,孔隙、裂隙发达,煤表面氧含量高,实际浮选中,含氧基团极易与水分子缔合形成氢键,增加了煤样表面的亲水性,低阶煤煤泥难以采用常规浮选方法提质降灰。传统的烃类油捕收剂等浮选药剂难以在低阶煤表面高效铺展,难以促进低阶煤颗粒-气泡之间的有效粘附。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选取胜利6号褐煤和转龙湾长焰煤两种代表性的低阶煤为试验样品,对低阶煤的矿化过程特征和油泡浮选过程强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研究了低阶煤的难浮特性。借助筛分试验、浮沉试验、XRD测试、煤岩组分测试分析了煤样的物质组成,采用XPS、FTIR、SEM及全自动比表面和孔径分析仪研究了表面化学结构特性和表面形貌,通过接触角、Zeta电位测试研究了表面润湿性,基于Van Oss-Chaudhury-Good理论计算了煤表面自由能。低阶煤表面粗糙度高、裂隙和凹陷发达,并附着有大量微细矿物颗粒,这些异质性的亲水性矿物极大提高了低阶煤的表面能;低阶煤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极易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抑制常规油类捕收剂的吸附;低阶煤表面自由能极性组分占比较大,其高表面能决定了低阶煤易吸附极性水分子。研究了气泡与改性前后低阶煤表面的碰撞粘附过程。建立了颗粒-气泡碰撞粘附系统,观察了颗粒-气泡碰撞粘附的微观行为,解析了颗粒-气泡碰撞过程的速度变化。捕收剂对低阶煤表面的疏水改性,可以减少气泡在煤样表面的弹跳次数,从而有助于气液固三相接触周边的形成,可从微观矿化动力学的角度强化低阶煤的浮选。研究了泡沫衰变过程中的颗粒渗流行为及其稳泡效应。借助颗粒渗流试验探究了长焰煤颗粒的渗流行为,采用三相泡沫稳定性测试系统分析了泡沫稳定性变化特征。长焰煤精煤颗粒主要以粘附在气泡表面的形式存在,煤粒的疏水性越好,其在气泡表面的粘附概率和牢固程度越高,而脉石矿物颗粒也与泡沫结构内的水分共存。无论是何种颗粒体系,体系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均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这说明小颗粒更容易起到稳定泡沫的作用。研究了低阶煤颗粒-气泡粘附特征机制。借助颗粒-气泡诱导时间测定,研究了不同颗粒大小、气泡尺寸、气泡压缩变形量、气泡接近速度等条件下低阶煤颗粒-气泡粘附作用变化机制,通过改变煤样表面粗糙度以及酸碱溶液浸泡煤样的改性方法,分析了低阶煤改性后颗粒-气泡粘附作用,通过接触角测试表征煤样改性后表面润湿性的变化,并借助浮选试验验证了改性后煤样表面的可浮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煤样粒级为0.125-0.074 mm时颗粒-气泡容易粘附;相比于大气泡,小气泡更有助于颗粒-气泡粘附;气泡接近速度和气泡变形量对颗粒-气泡碰撞、粘附过程具有显着影响。煤样表面越粗糙,疏水性越差,颗粒-气泡粘附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此外,酸溶液或适当浓度的碱溶液处理煤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煤样的可浮性,提高浮选可燃体回收率。从油泡特性、动力学以及热力学角度研究了油泡浮选过程特征,讨论了低阶煤油泡浮选的特征和低阶煤-油泡间的相互作用,对比分析了两相和三相体系的最大泡沫层高度和半衰期,并通过煤泥浮选试验进一步探究验证。煤泥颗粒与油泡之间的能垒越大,粘附矿化时难度也就越大,粘附过程要求煤粒与油泡所要具有的能量也就越大。泡沫表面包裹一层油膜后,油泡的泡沫稳定性更强,有利于精矿的富集。提出了活性油泡强化低阶煤浮选的方法,研究了活性油泡强化低阶煤浮选过程机制,并进行了低阶煤油泡浮选强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油泡比普通油泡具有更快的粘附速度和更高的粘附力,改性剂分子与褐煤表面极性基团发生氢键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捕收能力。通过浮选机和浮选柱试验,常规浮选流程难以适应低阶煤浮选。通过低阶煤样品的油泡柱浮选试验,油泡的引入可显着降低低阶煤浮选的捕收剂用量。通过活性油泡浮选过程强化,可得到灰分仅为11.16%的浮选精煤,可燃体回收率达78.73%。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低阶煤大规模浮选提质提供技术基础和借鉴。论文共包括79幅图,35个表,271篇参考文献。

二、改善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动力煤煤泥处理及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动力煤分选现状
    1.1 动力煤分选工艺
    1.2 煤泥系统改造
2 动力煤煤泥分选
    2.1 粗煤泥分选
        2.1.1 螺旋分选机
        2.1.2 TBS煤泥分选机
        2.1.3 TCS智能粗煤泥分选机
        2.1.4 煤泥重介质旋流器
    2.2 煤泥水的处理
        2.2.1 降低水分方面
        2.2.2 降低灰分方面
    2.3 尾煤综合利用
3 结论与展望

(2)基于难浮煤泥表面性质的浮选药剂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难浮煤泥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1.2.1 常规烃类油捕收剂
        1.2.2 药剂乳化
        1.2.3 药剂表面改性
        1.2.4 其他浮选方式及其药剂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1 煤样的采集与准备
    2.2 煤样性质分析
        2.2.1 煤样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2.2.2 煤样的XRD分析
        2.2.3 煤样的粒度分析
    2.3 试验药剂与仪器设备
        2.3.1 试验药剂
        2.3.2 仪器
    2.4 试验测试方法和效果评定
        2.4.1 接触角测定
        2.4.2 红外光谱测试
        2.4.3 XPS分析
        2.4.4 捕收剂粒度测定
        2.4.5 Zeta电位测试
        2.4.6 浮选试验及效果评价
第3章 煤泥可浮性研究
    3.1 柴油对煤泥的浮选效果
        3.1.1 柴油对斜沟选煤厂煤泥的浮选效果
        3.1.2 柴油对大同晋华宫侏罗纪煤泥的浮选效果
        3.1.3 柴油对大同四老沟石炭纪煤泥的浮选效果
        3.1.4 柴油对朔州东露天煤泥浮选效果
        3.1.5 柴油对内蒙色连二矿煤泥浮选效果
        3.1.6 相同药剂用量下的浮选效果对比
    3.2 相同药剂用量下可燃体回收率与元素含量的关系
    3.3 相同药剂用量下可燃体回收率与含氧官能团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羧酸及其皂类强化煤泥浮选效果研究
    4.1 饱和羧酸复配捕收剂对不同煤样的浮选效果
        4.1.1 斜沟选煤厂煤泥
        4.1.2 大同晋华宫侏罗纪煤泥
        4.1.3 大同四老沟石炭纪煤泥
        4.1.4 朔州东露天煤泥
        4.1.5 内蒙色连二矿煤泥
    4.2 油酸复配捕收剂对不同煤样的浮选效果
    4.3 皂类复配捕收剂对不同煤样的浮选效果
        4.3.1 斜沟选煤厂煤泥
        4.3.2 大同晋华宫侏罗纪煤泥
        4.3.3 大同四老沟石炭纪煤泥
        4.3.4 朔州东露天煤泥
        4.3.5 内蒙色连二矿煤泥
    4.4 六偏磷酸钠对煤泥浮选的促进作用
        4.4.1 大同四老沟石炭纪煤泥
        4.4.2 朔州东露天煤泥
        4.4.3 内蒙色连二矿煤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药剂作用的机理分析
    5.1 羧酸对煤表面性质的改性
        5.1.1 润湿性分析
        5.1.2 捕收剂与煤作用的FTIR分析
        5.1.3 捕收剂与煤作用的XPS分析
    5.2 羧酸对柴油的乳化作用
    5.3 六偏磷酸钠作用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葫芦素选煤厂动力煤煤泥浮选提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细粒煤泥浮选研究现状
        1.2.1 浮选药剂
        1.2.2 浮选设备
        1.2.3 浮选提质强化方法
    1.3 浮选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法
第2章 煤样特性分析及试验设备
    2.1 煤样来源
    2.2 煤样工业分析
    2.3 煤样粒度组成分析
    2.4 煤样密度组成分析
    2.5 煤样XRD分析
    2.6 试验试剂及设备
第3章 常规浮选试验研究
    3.1 原生煤泥浮选试验
        3.1.1 药剂用量试验探究
        3.1.2 流程试验研究
        3.1.3 动力学试验研究
        3.1.4 浮选产物粒度组成分析
    3.2 井下煤泥浮选试验
        3.2.1 药剂用量试验探究
        3.2.2 流程试验研究
        3.2.3 动力学试验研究
        3.2.4 浮选产物粒度组成分析
    3.3 旋流器溢流煤泥浮选试验
        3.3.1 药剂用量试验探究
        3.3.2 流程试验研究
        3.3.3 动力学试验研究
        3.3.4 浮选产物粒度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剪切调浆浮选试验研究
    4.1 原生煤泥的高剪切调浆浮选试验
        4.1.1 转速条件试验
        4.1.2 时间条件试验
        4.1.3 药剂用量对比试验
        4.1.4 浮选动力学对比试验
    4.2 井下煤泥的高剪切调浆浮选试验
        4.2.1 药剂用量对比试验
        4.2.2 浮选动力学对比试验
    4.3 旋流器溢流煤泥的高剪切调浆浮选试验
        4.3.1 药剂用量对比试验
        4.3.2 浮选动力学对比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浮选尾煤沉降试验研究
    5.1 原生煤泥的浮选尾煤沉降试验
        5.1.1 PAM阳离子300 万沉降效果
        5.1.2 PAM阴离子600 万沉降效果
        5.1.3 PAM阴离子1200 万沉降效果
    5.2 井下煤泥的浮选尾煤沉降试验
        5.2.1 PAM阳离子300 万沉降效果
        5.2.2 PAM阴离子600 万沉降效果
        5.2.3 PAM阴离子1200 万沉降效果
    5.3 旋流器溢流煤泥的浮选尾煤沉降试验
        5.3.1 PAM阳离子300 万沉降效果
        5.3.2 PAM阴离子600 万沉降效果
        5.3.3 PAM阴离子1200 万沉降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理分析
    6.1 影像分析
        6.1.1 转速试验
        6.1.2 时间试验
        6.1.3 不同药剂浓度试验
    6.2 润湿热分析
    6.3 现场条件试验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煤泥浮选高剪切调浆技术装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泥高剪切调浆技术
    1.1 作用机理
        (1)高剪切调浆净化煤粒表面。
        (2)高剪切调浆提高捕收剂的分散度。
        (3)强度适宜的高剪切调浆提高捕收剂油滴与煤粒的碰撞概率。
    1.2 试验验证
        1.2.1 高剪切调浆净化煤粒表面[20]
        1.2.2 高剪切调浆浮选试验[18]
2 BGT系列表面改质调浆机
3 工业应用
    3.1 在钱家营矿选煤厂的应用[21]
    3.2 在林西矿选煤厂的应用[22]
    3.3 在西曲矿选煤厂的应用[23]
    3.4 在任家庄选煤厂的应用[24]
    3.5 在布尔台选煤厂浮选系统工业试验线上的应用[25]
4 结论

(5)煤泥浮选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煤泥浮选概述
2 煤泥浮选效果影响因素
    2.1 煤泥性质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1)煤泥氧化程度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2)煤泥变质程度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煤泥粒径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2.2 煤泥预处理方式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1)煤浆预处理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2)超声波预处理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磨矿预处理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2.3 药剂制度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1)捕收剂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2)起泡剂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调整剂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2.4 浮选工艺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3 结语

(6)屯兰矿选煤厂生产系统智能化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智能化选煤厂建设的意义
        1.1.2 屯兰矿选煤厂概况
    1.2 文献综述
        1.2.1 选煤智能化概况
        1.2.2 国内外选煤智能化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屯兰矿选煤厂原煤性质及选煤工艺概况
    2.1 原煤煤质特性
        2.1.1 煤质特征
        2.1.2 原煤粒度分布特性
        2.1.3 原煤密度分布及可选性特性
        2.1.4 煤泥可浮性
    2.2 选煤工艺概况
        2.2.1 原煤准备工艺
        2.2.2 煤炭洗选工艺
        2.2.3 介质回收工艺
        2.2.4 煤泥水净化回收工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介分选系统智能化设计
    3.1 重介分选系统现状
    3.2 重介分选系统自动控制存在的问题
    3.3 智能化设施升级改造
        3.3.1 设备自动化升级
        3.3.2 设备在线检测
        3.3.3 数据在线采集与分析
    3.4 重介分选系统智能化方案设计
        3.4.1 悬浮液密度智能控制模块
        3.4.2 悬浮液黏度智能控制模块
        3.4.3 合格介质桶液位智能控制模块
        3.4.4 重介质旋流器入口压力智能控制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粗煤泥分选系统智能化设计
    4.1 粗煤泥TCS分选系统现状
    4.2 粗煤泥TCS分选系统自动控制存在的问题
    4.3 粗煤泥TCS分选系统智能化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选系统智能化设计
    5.1 浮选系统现状
    5.2 浮选系统自动控制存在的问题
    5.3 浮选系统智能化方案设计
        5.3.1 浮选入料量智能控制模块
        5.3.2 浮选入料浓度智能控制模块
        5.3.3 浮选药剂添加智能控制模块
        5.3.4 浮选槽液位智能控制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泥水浓缩系统智能化设计
    6.1 煤泥水浓缩系统现状
    6.2 煤泥水浓缩系统自动控制存在的问题
    6.3 煤泥水浓缩药剂智能化方案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贵州普安某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硫煤脱硫降灰研究进展
        1.2.1 重选研究进展
        1.2.2 煤泥浮选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药剂及设备仪器
        2.1.1 试验药剂
        2.1.2 试验设备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浮沉试验方法
        2.2.2 摇床分选试验方法
        2.2.3 浮选试验方法
    2.3 煤炭工业分析方法
        2.3.1 水分的测定
        2.3.2 灰分的测定
        2.3.3 挥发分的测定
    2.4 煤中有害元素含量测定
        2.4.1 硫分的测定
        2.4.2 微量元素测定
第三章 原煤基本性质
    3.1 原煤的工业分析
        3.1.1 煤中黄铁矿嵌布特征
        3.1.2 原煤粒度组成
        3.1.3 原煤密度组成
        3.1.4 不同密度级产品中灰分和硫分含量
    3.2 有害和有用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3.3 可选性曲线
    3.4 微量元素的迁移分配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摇床脱硫降灰试验研究
    4.1 试样制备
    4.2 摇床入选粒级的确定
    4.3 +0.25mm样品摇床脱硫试验研究
        4.3.1 冲水量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4.3.2 横向坡度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4.3.3 矿浆浓度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4.3.4 冲程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4.4 摇床中煤与尾煤再选试验
    4.5 中煤尾煤混合样中黄铁矿嵌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0.25mm煤泥浮选试验研究
    5.1 原煤矿物组成分析及其硫的形态分布
    5.2 浮选脱硫试验研究
        5.2.1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浮选脱硫的影响
        5.2.2 抑制剂种类及用量对浮选脱硫的影响
        5.2.3 起泡剂用量对浮选脱硫的影响
    5.3 煤中黄铁矿浮选抑制机理研究
        5.3.1 抑制剂对黄铁矿和煤表面润湿性影响研究
        5.3.2 氧化钙作用对黄铁矿表面物质组成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8)五虎山原煤性质及分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背景及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方面研究
        1.1.2 煤泥分选方面研究
        1.1.3 选煤工艺系统优化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方案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方案及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2.4 课题特色与创新点
2 原煤理化特性研究
    2.1 试验煤样
    2.2 所用仪器
    2.3 煤质分析
        2.3.1 煤的工业分析
        2.3.2 元素分析
        2.3.3 工艺性质分析
        2.3.4 CO_2反应性分析
    2.4 小结
3 原煤可选性及重介分选效果评价
    3.1 原煤粒度组成
    3.2 原煤分粒度级密度组成
        3.2.1 原煤密度组成
        3.2.2 原煤分粒度级密度组成
        3.2.3 原煤各粒度基本性质
    3.3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评价
        3.3.1 分配曲线的绘制
        3.3.2 错配物曲线的绘制
    3.4 小结
4 煤泥可浮性及浮选效果优化
    4.1 浮选入料基本性质
        4.1.1 小筛分实验
        4.1.2 小浮沉实验
        4.1.3 煤泥可浮性
    4.2 浮选条件探索
        4.2.1 浮选指标的计算
        4.2.2 单因素试验确定各因素适宜范围
    4.3 药剂种类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4.3.1 实验设计
        4.3.2 试验结果
        4.3.3 不同药剂浮选效果对比
    4.4 浮选药剂制度优化实验
        4.4.1 响应曲面法简介
        4.4.2 浮选效果多因素影响分析
    4.5 小结
5 煤泥水絮凝沉降优化研究
    5.1 煤泥水沉降原理
    5.2 煤泥水沉降影响因素
    5.3 煤泥水沉降试验
        5.3.1 煤泥水沉降试验准备
        5.3.2 煤泥水自然沉降试验
        5.3.3 煤泥水原药剂絮凝沉降试验
        5.3.4 煤泥水复合药剂絮凝沉降试验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机器视觉的煤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浮选产品质量检测的研究现状
        1.2.2 机器视觉在矿物加工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浮选泡沫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2 煤泥浮选工艺与泡沫图像特征分析
    2.1 浮选泡沫图像表面视觉特点
    2.2 浮选过程视觉监控的优点
    2.3 本章小结
3 煤泥浮选泡沫图像去噪
    3.1 传统图像去噪技术
        3.1.1 调和去噪模型
        3.1.2 全变分去噪模型
        3.1.3 Zhang自适应去噪模型
        3.1.4 Chen自适应去噪模型
    3.2 全变分混合去噪模型
        3.2.1 混合模型的建立
        3.2.2 混合模型数值实现及整体流程
        3.2.3 泡沫图像去噪与效果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浮选泡沫图像增强及分割技术
    4.1 传统图像增强技术
        4.1.1 空域增强
        4.1.2 频域增强
    4.2 经典改进均衡化算法
        4.2.1 双平台直方图均衡化
        4.2.2 分层子直方图均衡化算法
    4.3 连通域均衡化算法
        4.3.1 连通域均衡化
        4.3.2 改进算法
    4.4 基于暗原色先验的煤质颗粒增强
        4.4.1 暗通道先验模型及去雾原理
        4.4.2 基于GIF的透射率优化
        4.4.3 改进算法总体流程及仿真
    4.5 泡沫图像分割简介
    4.6 基于谷底边缘检测的泡沫图像分割算法
        4.6.1 基于谷底边缘检测的泡沫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4.6.2 泡沫图像分割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浮选泡沫图像的产量和灰分预测方法
    5.1 浮选实验中泡沫图像的采集
    5.2 浮选泡沫图像特性
    5.3 图像特征
        5.3.1 颜色特征
        5.3.2 纹理特征
        5.3.3 形状特征
    5.4 机器学习方法
    5.5 实验分析与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浮选泡沫图像的特征提取
    6.1 实验系统
        6.1.1 试验材料与装置
        6.1.2 试验过程
        6.1.3 试验结果
    6.2 煤泥浮选泡沫图像特征提取
        6.2.1 基于直方图的纹理特征的提取
        6.2.2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参数提取
        6.2.3 平均尺寸参数提取
    6.3 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6.4 浮选精煤灰分预测模型的建模研究
        6.4.1 多元线性回归法的建模研究
        6.4.2 BP神经网络法的建模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煤泥浮选泡沫图像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7.1 煤泥浮选图像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7.1.1 相机参数及选定
        7.1.2 光源的选择
        7.1.3 工控机
    7.2 煤泥浮选图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7.2.1 图像预览模块
        7.2.2 图像采集模块
        7.2.3 数据处理模块
        7.2.4 数据保存模块
    7.3 现场实验
    7.4 实验结果验证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

(10)低阶煤-气/油泡的矿化过程特征及其活性油泡浮选过程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低阶煤性质研究
    1.4 低阶煤浮选提质研究
    1.5 泡沫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1.6 矿物和气泡间的矿化行为研究
    1.7 低阶煤的浮选过程强化研究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煤样来源与特性
    2.2 形貌测试
    2.3 矿物组成测试
    2.4 化学基团测试
    2.5 润湿性与电位测试
    2.6 诱导时间测试
    2.7 浮选试验
3 低阶煤难浮特性
    3.1 低阶煤的可浮性研究
    3.2 煤样表面形貌分析
    3.3 低阶煤矿物组成分析
    3.4 煤岩组分的分布情况研究
    3.5 表面亲水性基团分析
    3.6 煤表面自由能计算
    3.7 低阶煤模型化合物亲水性量子化学模拟
    3.8 本章小结
4 低阶煤的微观矿化过程研究
    4.1 碰撞粘附研究系统的搭建
    4.2 气-固碰撞粘附的微观行为
    4.3 气-固碰撞过程的速度变化及解析
    4.4 本章小结
5 低阶煤浮选泡沫稳定性及其颗粒效应
    5.1 低阶煤浮选过程中的颗粒行为
    5.2 长焰煤颗粒对浮选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
    5.3 本章小结
6 低阶煤颗粒-气泡粘附的诱导时间变化机制
    6.1 低阶煤粒-气泡粘附的诱导时间变化特征
    6.2 低阶煤改性的颗粒-气泡粘附作用
    6.3 本章小结
7 油泡浮选的过程特征研究
    7.1 油泡的粘附特性研究
    7.2 低阶煤油泡浮选速率试验研究
    7.3 油泡稳定性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油泡浮选过程强化试验研究
    8.1 油泡浮选试验研究
    8.2 活性油泡对低阶煤浮选过程的强化研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改善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动力煤煤泥处理及利用现状[J]. 任瑞晨,胡秀明,李彩霞,岳增川,耿宝军,安红运.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基于难浮煤泥表面性质的浮选药剂优化研究[D]. 王晖.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葫芦素选煤厂动力煤煤泥浮选提质研究[D]. 刘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煤泥浮选高剪切调浆技术装备及其应用[J]. 马力强,李吉辉,黄根,于跃先. 选煤技术, 2021(01)
  • [5]煤泥浮选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 贾斌. 能源与环保, 2021(02)
  • [6]屯兰矿选煤厂生产系统智能化研究与设计[D]. 袁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7]贵州普安某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D]. 宋杨. 贵州大学, 2020
  • [8]五虎山原煤性质及分选试验研究[D]. 李秋科.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机器视觉的煤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白亚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10]低阶煤-气/油泡的矿化过程特征及其活性油泡浮选过程强化研究[D]. 胡海山.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标签:;  ;  ;  

提高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