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子加工设备与技术中试

蔬菜种子加工设备与技术中试

一、蔬菜种子加工设备及技术的中试(论文文献综述)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JNCR-2021-0020005济政办发[2021]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5月11日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20]172号)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种业竞争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张彩猛[2](2021)在《豌豆源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与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豌豆蛋白作为一种新兴植物蛋白资源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相比于大豆蛋白,具有非转基因、低致敏性和高营养价值标签的豌豆蛋白更受投资者青睐,其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但是,豌豆蛋白替代传统动物蛋白以及大豆蛋白应用于食品开发,特别是应用于植物蛋白饮料和植物乳时,其风味是最大的限制因素。本论文对豌豆分离蛋白(PPI)中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成分及其相应的异味贡献比例进行了系统表征;考察了豌豆源异味成分前体物质及脂肪氧合酶(LOX)途径相关内源酶,揭示了关键挥发性异味化合物的生成机理;阐释了加工因素对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生成的影响;明确了豌豆浆中各组分与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间的吸附机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低异味PPI生产工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系统表征了PPI中的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成分及其相应的异味贡献比例,并揭示了关键挥发性异味化合物的生成机理。PPI的异味可归为非豆腥味类和豆腥味类,其中非豆腥味类化合物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和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的异味贡献比例分别达到约46.77%和30.70%;豆腥味类异味的代表性化合物为(E,E)-2,4-癸二烯醛(7.19%)、(E,E)-2,4-壬二烯醛(7.01%)、己醛(4.34%)、2-戊基呋喃(1.34%)和1-辛烯-3-醇(1.57%)。其它气味活性成分的异味贡献率均小于1%。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PPI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是非LOX和LOX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和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通过非LOX途径生成,前者来源于豌豆的成熟过程,而后者则以游离氨基酸为合成前体,经加热和甲氧基化作用生成。豌豆中LOX-2、乙醇脱氢酶(ADH)的含量和活性较高,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的含量和活性较低。内源性风味前体物质含量和LOX途径酶活性的差异是决定关键异味化合物含量的主导因素,脂类含量的差异是次要因素。考察了加工因素和膜分离处理对PPI中关键挥发性异味含量的影响,明确了豌豆浆中各组分与异味成分间的吸附机制。当豌豆在LOX活性被抑制的碱性条件下磨浆时,豌豆浆中与LOX途径相关的异味成分含量可减少58%-73%。热处理可破坏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与豌豆浆中组分的结合,加热后,约25%的吡嗪被分离到乳清中。通过在不同体系中异味成分膜分离行为的研究,发现除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外,其余关键异味成分与豌豆浆各组分间的吸附强度与其log P值呈正相关;甲氧基吡嗪易被紧密吸附在蛋白质与脂质界面上,导致其在常温豌豆浆中的释放量极低,加热可破坏这种吸附。与常规工艺相比,经膜分离和酸沉处理,约70%的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86%的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以及大部分的豆腥味化合物被去除。以每批投料20 kg豌豆进行了三轮实验室规模中试试验。PPI、淀粉和纤维的得率分别为19.10%±0.85%、44.30%±1.35%和16.90%±0.80%。实验室中试PPI样品的风味和溶解性全面优于商业化产品S85F,验证了工艺放大的可行性。根据物料衡算结果,设计了一条每批处理200 kg豌豆的低异味PPI中试生产线,并进行了主要生产设备的选型。

汪志明[3](2020)在《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番茄红素是一种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防癌抗癌、防老抗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番茄红素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产能、资源、环境、技术和成本等诸多限制,高效绿色番茄红素产业化技术的研究成为突破番茄红素市场应用瓶颈关键所在。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番茄红素生产菌种酿酒酵母Sy BESc14D14为基础,通过发酵过程操作变量、状态变量及代谢调控的关联研究,成功将番茄红素在50L发酵罐上的产量从2.57g/L提升到7.01g/L,并开发了番茄红素提取精制及水和菌渣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最终在12m3发酵罐上成功实现产业化,制备得到纯度为96.94%的番茄红素产品并完成产品的应用研究。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氧供应、接种比例、pH、碳氮源补加策略、多级发酵等操作过程变量与细胞生理变量的相关分析,确定了最优溶氧控制、pH控制和碳氮源的补加调控等关键调控因素,并依此开发发酵罐培养策略,在50L发酵罐上番茄红素产量从2.57g/L提高到5.20g/L。结合发酵过程控制、代谢及产量变化分析,发现甘氨酸、谷氨酸、柠檬酸、乙酸对番茄红素产量影响显着,以此为基础开发复合添加策略,将番茄红素产量提高至7.01g/L。同时,本文还完成了菌体预处理和提取技术工艺的开发。首先通过喷雾干燥获得富含番茄红素的干菌体产品。然后基于菌体中番茄红素残留率,综合比较了多种破壁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研磨法与酶解法对酵母细胞破壁效果最佳。番茄红素最佳萃取溶剂用量为细胞干重的50倍,在以上破壁和提取工艺条件下,番茄红素萃取收率达90.7%。番茄红素结晶纯化最佳工艺为:结晶温度4℃、在50℃乙醇洗涤3次,结晶纯化收率达95.42%。番茄红素晶体纯度为96.94%,总收率达86.5%。在酶解法破壁基础上开发了番茄红素发酵自循环绿色生产技术,通过离心技术在线分离番茄红素及破壁菌体,并将发酵水资源和破壁菌体循环利用于下一阶段的发酵生产,结合基料补偿策略,在70L发酵罐上完成连续3次自循环生产,番茄红素平均产量达到5.88g/L,比起始批次高22.25%。基于实验室工艺进行经济性分析发现,自循环到第4次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幅度最大,比起始批次下降了29.6%,此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了64.0%。该技术为未来绿色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最终,该发酵工艺在12m3发酵规模上实现了成功放大,番茄红素最终产量稳定达到5.2 g/L。利用菌体喷雾干燥工艺,制得粒径均匀的番茄红素微胶囊菌粉产品。这些菌粉产品在蛋鸡上进行了产品应用验证,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50mg/kg番茄红素微胶囊菌粉对于鸡蛋的着色和品质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

博林(Boualy VONGVISITH)[4](2020)在《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新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中国蔬菜总产量近7.85亿吨,废弃物主要分布于蔬菜生产基地、集散地和加工场所,可资源化利用的蔬菜废弃物量超过蔬菜总产量的30%。但是,目前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量少,大部分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废弃物随意堆积,城镇蔬菜废弃物主要随生活垃圾填埋处理,传统粗放式的处理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蔬菜废弃物由于其自身较高的含水率,不宜采用焚烧工艺。同时,因有机成分含量高,其堆放或填埋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于蔬菜废弃物来说这些废弃物的固体含量在8%~19%,总挥发固体的含量占总固体80%以上,其中包括75%的糖类和半纤维素,9%的纤维素及5%的木质素,其较高的含水量使得它们很适宜采用生物处理工艺。水分含量较高利于水溶性化合物在沼气发酵的代谢,而厌氧消化工艺则是处理这些废弃物的合理选择。好氧工艺不太适合处理水果和蔬菜废弃物,因为有机物含量高需要大量的动力消耗。本实验通过五种不同蔬菜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研究,旨在探索蔬菜废弃物厌氧处理工艺。同时,检查IC和UASB反应器的产气特性及其甲烷含量,确定新型厌氧反应器的最佳工艺参数和稳定性。最后,对处理后的蔬菜沼液提出一种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折流沟工艺处理方法,探索蔬菜沼液排放标准。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作为进一步指导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新能源研究发展的重要数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蔬菜废弃物批量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A组(混合叶菜废弃物)与其他两组相比,平均甲烷含量最高,为65.2%,VS产甲烷率为0.731 L/g VS。其中在HRT为17天时,VS产气率达到0.987 L/g VS。实验组B(蔬菜废弃物残渣)的VS产气率为0.817 L/g VS,而平均甲烷含量为56.6%,VS产甲烷率为0.61 L/g VS。此外,实验组C(蔬菜汁)的VS产气率为0.637 L/g VS,,而平均甲烷含量为58.6%,VS产甲烷率为0.42 L/g VS。2.以IC和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料并比较两个反应器性能,两个反应器实验均分为5个阶段,HRT分别为6d,4d,2d,1d和0.5d。IC和UASB反应器的实验结果表明,当HRT为6 d时,IC反应器的产气率为6.9 g VS/(L·d),比UASB反应器的产气率高出4.5 g VS/(L·d),然而当HRT在4-2d时,IC反应器产气率从2.8-3.1 g VS/(L·d)略有增加。HRT在2-0.5d变化时,IC反应器性能比UASB反应器稍好,平均气体产量为3.6至3.9L/d,甲烷含量为66%。实验表明,IC反应器能够稳定的运行并且运行效果要优于UASB反应器。3.使用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DFAB工艺处理蔬菜汁废液,将厌氧消化后沼液深度处理。结果表明,进水COD浓度在1169~1146 mg/L之间,AFISH出水COD浓度在376~250mg/L之间,DFAB处理后COD浓度进一步降低到220~102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通过本文研究得出结论,对混合蔬菜废弃物可以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且IC反应器能够稳定的运行并且运行效果要优于UASB反应器,经IC反应器处理后的蔬菜沼液可以进一步用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DFAB工艺进行处理,可使蔬菜废液达标排放。

王华[5](2020)在《黄秋葵嫩果干燥、多糖规模化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L.)Moench)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嫩果含果胶及多糖等,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开发利用价值高。黄秋葵已在国内多个地区种植,产量大、市场价值高,但作为新鲜蔬菜鲜食需求量有限,采收期集中、鲜果难储存、易于纤维化造成资源浪费,传统干燥技术造成营养及功能成分流失,缺乏适宜于规模化生产的黄秋葵提取加工技术,缺乏以生物活性为基础的新产品等,这些问题均成为产业发展瓶颈。本论文从黄秋葵嫩果干燥、多糖规模化制备、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黄秋葵资源高值化利用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黄秋葵嫩果干燥研究采用实验室自主研制的真空脉动超声干燥设备,分析了黄秋葵嫩果在不同干燥过程中的干燥时间、总能耗以及多糖等功能成分的含量,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式以及不同干燥方法对黄秋葵嫩果干燥速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联合真空干燥技术(ultrasound pulse with vacuum drying,UCVD)比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干燥时间和总能耗分别减少53.33%和21.80%,UCVD 比热风干燥技术的干燥时间和总能耗分别减少2.78%和56.64%。UCVD处理的黄秋葵的粗多糖得率为17.34%,显着高于其他干燥样品。干燥产品较好地保留了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复水潜力。通过研究有效解决了传统超声预处理营养有效成分流失,超声需要溶剂介质传播和物料预处理之间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后续多糖提取所需原料供给问题。2.黄秋葵多糖规模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黄秋葵多糖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85℃、提取时间为2 h、提取2次。重复5次的验证试验得到黄秋葵多糖平均得率为16.78%,RSD为1.16%。运用过程工程的方法和理论,对比分析了实验室放大、中试及大规模工业化试生产三个不同工程放大阶段中黄秋葵多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黄秋葵多糖得率仅略低于实验室优化条件下的多糖得率,Rha/GalA 比值与红外图谱结果显示在不同操作单元过程中黄秋葵多糖是酸性多糖,并具有RG-I(聚鼠李半乳糖醛酸I)结构。在任一放大阶段,随着热水搅拌提取、真空浓缩、真空干燥单元操作顺序进行,多糖分子量呈现降低趋势。比较实验室放大实验、中试生产、工业化生产中的黄秋葵多糖性质变化,中试试验和规模化生产的多分散性系数均显示出真空浓缩和真空干燥两个单元操作样品的分子量分布变宽,可能分子结构发生变化。3.黄秋葵多糖制备分离纯化、理化性质与结构研究比较了分级醇沉、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和膜过滤等三种方法得到的黄秋葵多糖。分级醇沉得到的四个样品是OMPE-1,OMPE-2,OMPE-3,OMPE-4,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 2,277、2,970、59.63、3.10 kDa;HSCCC 得到三个样品是 OMPH-1,OMPH-2,OMPH-3,Mw分别是2.51、1.94、2,586 kDa;膜过滤得到的三个样品是OMPMF,OMPUF,OMPNF,Mw分别为2,804、1.39、0.69 kDa。三种方法均分离得到Mw在2,500-3,000 kDa之间,多糖粘度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且PDI在2.0左右的黄秋葵多糖组分,即OMPE-2、OMPMF和OMPH-3。三种多糖的单糖组成均有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甘露糖、鼠李糖。OMPE-2、OMPMF 和 OMPH-3 的 Rha/GalA 比值分别为 71.36%、64.51%和 72.31%,且红外图谱结果显示在1146 cm-1处均具有糖醛酸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其均具有RG-I结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黄秋葵多糖在溶液中的空间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黄秋葵多糖呈不规则球状排列,且在高浓度溶液中高度聚集,使其具有特有的高粘度特性。4.黄秋葵多糖生物活性评价从体外抗氧化活性、模拟胃肠液环境下抗氧化活性、肝细胞毒性试验以及动物实验等方面,对黄秋葵多糖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黄秋葵多糖样晶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中,黄秋葵多糖样品的ABTS·+清除活性从强到弱依次是OMPE-4>OMPMF>OMPE-2>OMPUF>OMPH-3>OMPE-3>OMPE-1,黄秋葵多糖样品的FRAP活性从强到弱依次是OMPMF>OMPE-2>OMPUF>OMPE-4>OMPH-3>OMPE-3>OMPE-1,其中多糖组分OMPMF和OMPE-2具有相似的单糖组成,均具有半乳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甘露糖和鼠李糖。模拟肠液环境下,FRAP活性在前100 min内,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下降的趋势,在100 min之后变化趋缓。正常人肝细胞L02的24 h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黄秋葵多糖不同样品浓度从0.10 mg/mL提高到1.00 mg/mL时,L02细胞存活率均保持在90.00%左右,即使浓度增到2.00 mg/mL时细胞存活率也保持在80.00%以上,因此,黄秋葵多糖对L02细胞没有显着毒性(P>0.05)。黄秋葵水提物低、中、高不同剂量组的实验小鼠抗疲劳实验中,血尿氮素浓度分别下降了 18.26%、12.84%、13.56%;肝糖原含量分别提高了 23.61%、2.89%、11.56%;血液乳酸清除率分别为64.64%、90.67%、86.89%。实验结果表明:黄秋葵水提物具有显着的缓解疲劳的功能。

宗旺[6](2020)在《渗滤床反应器处理餐厨垃圾条件优化及沼渣肥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餐厨垃圾已逐渐成为城市固体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含有机物质丰富,可作为资源化利用的理想底物,但由于其成分复杂,高油高盐等特性导致其整体的处理效率偏低,因此探索高效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已经成为环境领域的新热点。厌氧发酵不仅能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清洁能源——甲烷,同时还能产生营养物质丰富的沼液和沼渣,是集资源化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处理技术。本文以新型的厌氧发酵工艺——渗滤床反应器(LBR,Leachate Bed Reactor)为基础,采用批次试验对比不同温度和介质材料条件下的餐厨垃圾的厌氧发酵效果,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揭示其与发酵效能的联系,并对厌氧发酵的调控策略进行了分析;通过小白菜的盆栽试验研究餐厨垃圾沼渣对小白菜及土壤的影响,探索沼渣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采用批次试验对比了常温、中温条件下添加不同介质材料——玉米秸秆与木炭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中温(35°C)条件时,餐厨垃圾添加秸秆得到了最佳的产甲烷效果,其在整个反应周期中甲烷体积分数最高达68.92%,甲烷累计产量达19.56L,平均产甲烷率为97.7 m L CH4/g TS,渗滤液中COD和VFA的浓度在反应中也呈现显着下降的趋势,截至反应末期达最低值,分别为15.6 g/L和11.4g/L。且该条件下反应得到的沼渣外形良好,结构松散均匀,呈黄褐色。通过对温度与介质材料最佳搭配条件下LBR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LBR独特的上固下液结构有助于反应器内厌氧菌的功能分化和富集。反应器上部富集大量与水解酸化过程相关的细菌,下部与产氢产乙酸过程相关的菌群丰富更高,秸秆的加入促进了Firmicutes(厚壁菌门)丰度的提高,更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类物质的降解。而中温(35°C)更有利于产甲烷古菌的生长,其物种丰度和多样性都得到显着提高,加强了产甲烷系统的稳定性。对餐厨垃圾沼渣的成分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利用沼渣进行小白菜的种植试验,考察沼渣施用对小白菜生长和品质以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沼渣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小白菜的品质和土壤中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沼渣与无机肥混合施用时对小白菜的发芽率没有产生抑制作用,且提高了小白菜的株高和平均单颗产量;还提高了小白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叶绿素的含量,减少了硝酸盐含量的积累,有利于小白菜品质的提升。

毕峰[7](2020)在《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成肥设备中试及其臭气排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机器成肥是解决我国现有城镇生活垃圾“四分分类”模式下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方法。然而,现有机器成肥设备普遍存在成肥产品质量差、设备能耗高与恶臭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为突破以上技术难题,本研究在调查杭州市典型社区易腐垃圾基本特性基础上,设计了一套适用于社区易腐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处理的推流式高温好氧发酵机器成肥中试设备,初步实证分析了设备的运行效果,并对其成肥过程臭气组分及其排放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解析。研究结果可为社区易腐垃圾机器成肥设备改良及其运行过程臭气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典型社区易腐垃圾特性,初步开发了易腐垃圾“破碎脱水-连续推流式高温机器成肥发酵-机械筛分+臭气净化”就地减量资源化处理工艺及其中试设备。根据杭州市8区(县、市)13个典型城镇社区的实地调研与实验分析,发现社区生活垃圾中易腐垃圾含量高达58.21±5.12%,含盐量仅为11.06±1.56 g Na Cl/kg,分类产生的易腐垃圾粒径较大(62.4±49.1mm)、含水率高(80.08±7.58%),针对性开发了一套易腐垃圾“破碎脱水-连续推流式高温机器成肥发酵-机械筛分+臭气净化”为主的就地减量资源化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推流+搅拌”式结构、分区曝气方式、红外测温反馈、负压引风除臭、地埋式升降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等,设计了一套智能化易腐垃圾机器成肥中试设备;综合考虑供氧、控温、除湿三方面要求,基于微生物动力学与水热动力学,建立供氧与微生物耗氧之间的动态供氧模型,优化确定设备曝气与搅拌策略为:在日处理量为240 kg时,风机风量80 m3/h,分区曝气启动4.90 min/停止6.60 min;搅拌次数为5次/h。(2)现场实证表明,研制的中试设备可实现正常运行,成肥产品满足《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规范》(CJJ52-2014)腐熟度要求。设备仓内好氧发酵温度可稳定维持在50~60℃,易腐垃圾低C/N特性对成肥设备的正常发酵没有显着影响;经过15 d的好氧发酵,物料含水率可降至30%以下,植物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可达80%以上。出料理化性质与GI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 H值达到8.5左右、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EC)降至4.0m S/cm以下,可作为中试设备机器成肥产品腐熟度的初步判断依据;NH4+-N含量降至400 mg/kg以下,可进一步判定成肥产品腐熟。(3)易腐垃圾机器成肥过程臭气组分及其变化相当复杂。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和氨气检测发现,易腐垃圾机器成肥过程可定性检出108种VOCs,可定量检出56种物质(55种VOCs+氨气);成肥过程中恶臭气体种类存在明显变化,相对而言后期组分更为复杂;氨气、2-丁酮、丙烯醛与2-己酮浓度超出/接近检知阈值,应作为关键组分进行重点控制。

农业农村部[8](201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续) 第222号》文中认为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农业农村部开展"三减一优"行政审批服务便民活动,修订了"出口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重点保护或者国际公约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审批"等30项(含48个小项)行政许可事项服务指南,现予公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陈锐锋[9](2019)在《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山西省委、省政府受“硅谷”发展的启示,着眼全省“三农”长远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提出在太谷县全域内建设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是山西“农谷”建设的底色和核心。本文以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以SWOT为战略分析工具,对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作了系统分析,并将山西“农谷”的农业科技创新看成一个由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中介、农民等相关主体构成的一个互动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系统论、三螺旋模型理论、科技创新理论为理论工具,分析了五大主体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作用发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山西“农谷”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展保障机制等制约和影响着山西“农谷”科技创新的相关机制因素。最后,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机制提出了进一步理顺山西“农谷”的组织管理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对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整合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强化山西“农谷”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徐勇[10](2017)在《新型农药载体材料及微胶囊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胶囊技术具有改善农药理化性能、增加农药化学稳定性、控制农药分子释放和延长持效期的优点,是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解决农药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同时,丰富微胶囊的制备材料和制备方法,提高微胶囊的控释性能,本论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药作为研究模型药物,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传统界面聚合法壁材单体毒性大、反应活性高、反应速率不易控制的缺陷,本论文采用改性的异氰酸酯为壁材,对传统的界面聚合制备微胶囊的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温和,壁材毒性低。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制备了甲基嘧啶磷微胶囊,并对微胶囊制备条件进行讨论,制备的微胶囊通过SEM、CLSM、FTIR、TGA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微胶囊外观良好,粒径分布均匀,热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为2.05 μm,包覆率为90.88%,载药量约为50%;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制备的微胶囊控释性能良好,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的释放曲线与现有模型拟合度存在差异,释放机理也存在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界面聚合法适合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并使用此方法解决了甲基嘧啶磷气味大、稳定性差的问题。2.针对传统微胶囊剂型功能过于单一的问题,本论文以丁硫克百威和噻虫嗪为模型药剂,对新型多功能微胶囊剂型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进行研究。采用改进的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丁硫克百威微胶囊,并对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电镜显示微胶囊外观良好,粒径均一,平均粒径为2.08μm,包覆率为96.23%,载药量约为50%,持续释放时间达到50天以上。稳定性研究表明,微胶囊使丁硫克百威的稳定性提高,并且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降低使用时环境中克百威的浓度,减小对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潜在威胁。通过对小麦发芽率和后期生长活性实验表明,与丁硫克百威乳油相比,丁硫克百威微胶囊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及后期生长基本无影响。采用常规方法制备出噻虫嗪悬浮剂,与丁硫克百威微胶囊悬浮剂进行混合制备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研究增稠剂种类和用量以及pH调节剂的种类和pH值对体系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的中试生产研究,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为新型多功能微胶囊剂型的开发提供借鉴。3.以安全环保的二氧化硅为壁材,对纳米二氧化硅微胶囊的制备方法进行研究,制备了高效氯氟氰菊酯/SiO2纳米微胶囊,并对纳米微胶囊的制备过程进行讨论,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均匀,分散度高;为了更好地控制释放,对制备的高效氯氟氰菊酯/SiO2纳米微胶囊进行改性,制备出有机无机掺杂的双层微胶囊,两种制备的微胶囊使用SEM、TEM、FTIR、TGA等进行表征,两种微胶囊外观良好,载药量分别为50%和25%,热稳定性高;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在不同pH下,双层微胶囊的释放速率低于单层微胶囊的释放速率,通过与释放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两种微胶囊的释放曲线符合Korsmeyer-Peppas方程,并且释放机制为扩散和溶蚀相结合的释放机制;家蝇生物活性实验表明,与传统制剂相比,制备的两种微胶囊在第90天仍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以上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制备的SiO2以及SiO2-NIPAM-MBA两种微胶囊缓释性能良好,两种材料是很有开发潜力的安全环保材料。4.以丙交酯、聚乙二醇和丙烯酰氯为原料,制备出环保的丙烯酸酯改性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制备的材料经过NMR、FTIR等进行了表征,并以该共聚物为壁材制备出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制备的微胶囊通过FTIR、SEM、TGA进行表征,释放性能显示,制备的微胶囊缓释性能良好,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微胶囊在异丙醇水溶液中以扩散和溶蚀相结合的释放机制为主。以上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控释性能,为可降解材料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借鉴。本论文采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微胶囊的制备材料和制备方法进行研究,为安全、环保、多功能微胶囊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二、蔬菜种子加工设备及技术的中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种子加工设备及技术的中试(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二、总体布局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种质保护利用强化行动.
        (二)实施现代育种科技引领行动.
        (三)实施种业总部经济培育行动.
        (四)实施完善品种评价和推广行动.
        (五)实施种业发展环境优化行动.

(2)豌豆源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与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豌豆与豌豆蛋白质
        1.1.1 豌豆资源及其可持续性
        1.1.2 豌豆的成分
        1.1.3 豌豆的营养及应用
    1.2 豌豆蛋白产品及生产工艺
        1.2.1 豌豆蛋白产品
        1.2.2 豌豆蛋白生产工艺
    1.3 豌豆蛋白的性质与应用现状
        1.3.1 加工特性及其应用
        1.3.2 营养特性及其应用
        1.3.3 在新兴植物基产品中的应用
    1.4 豌豆源异味成分及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1.4.1 豌豆源异味成分
        1.4.2 豌豆源异味成分产生机理
    1.5 豌豆蛋白产品风味改善研究进展
        1.5.1 豌豆原料对风味的影响
        1.5.2 豌豆预处理对风味的影响
        1.5.3 加工工艺对风味的影响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组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2.3.2 无气味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2.3.3 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2.3.5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2.3.6 标准曲线的建立
        2.3.7 气味活性值的测定
        2.3.8 感官评价
        2.3.9 气味重组实验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豌豆分离蛋白的成分分析
        2.4.2 豌豆分离蛋白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鉴定
        2.4.3 豌豆分离蛋白的感官特性及其气味活性成分的鉴定
        2.4.4 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及其异味贡献率的分析
        2.4.5 豌豆分离蛋白的气味重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豌豆浆和大豆浆的制备
        3.3.2 豌豆和大豆粗油体的制备
        3.3.3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3.3.4 感官评价
        3.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3.7 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3.3.8 挥发性成分相关内源酶的鉴定
        3.3.9 挥发性成分相关内源酶活性的测定
        3.3.10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豌豆浆与大豆浆中挥发性异味成分的表征
        3.4.2 LOX途径相关酶的组成分析
        3.4.3 多不饱和FFA含量与LOX途径挥发物生成量的关系
        3.4.4 LOX途径相关酶活性与挥发物生成量的关系
        3.4.5 甲氧基吡嗪的生成途径分析
        3.4.6 1-辛烯-3-醇的生成途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工因素对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湿法豌豆浆的制备
        4.3.2 半干法豌豆浆的制备
        4.3.3 不同pH豌豆浆的制备
        4.3.4 无氧豌豆浆的制备
        4.3.5 碱性磨浆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4.3.6 不同加热条件下,LOX活性的测定
        4.3.7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4.3.8 感官评价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湿法和半干法工艺对豌豆浆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含量的影响
        4.4.2 LOX活性抑制对豌豆浆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含量的影响
        4.4.3 无氧磨浆对豌豆浆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含量的影响
        4.4.4 豌豆浆热处理对酸沉去除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影响
        4.4.5 甲氧基吡嗪与豌豆浆组分的相互作用
        4.4.6 工艺改进对豌豆分离蛋白异味成分和感官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膜分离去除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豌豆浆的制备
        5.3.2 无气味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5.3.3 挥发性异味模拟体系的制备
        5.3.4 膜分离流程
        5.3.5 膜通量的计算
        5.3.6 挥发性化合物理论透过量的计算
        5.3.7 结合常数的测定
        5.3.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5.3.9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5.3.10 感官评价
        5.3.11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理化性质
        5.4.2 异味成分在不同体系中的膜分离行为
        5.4.3 异味成分在加热豌豆浆中的膜分离行为
        5.4.4 膜分离去除甲氧基吡嗪合成前体
        5.4.5 豌豆浆膜分离过程中膜通量的变化
        5.4.6 膜分离处理PPI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与感官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工艺设计及中试验证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生产工艺路线设计
        6.3.2 设备选型
        6.3.3 物料衡算
        6.3.4 挥发性成分的鉴定和感官评价
        6.3.5 PPI产品质量分析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PPI中试加工过程的物料衡算
        6.4.2 实验室规模中试流程及相关指标分析
        6.4.3 实验室规模中试PPI产品质量分析
        6.4.4 低异味PPI中试线工艺流程设计
        6.4.5 设备的选型与操作流程
        6.4.6 技术转化情况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清单
附录 Ⅱ:部分样品的GC-MS谱图

(3)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红素简介
        1.1.1 类胡萝卜素
        1.1.2 番茄红素
        1.1.3 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
    1.2 番茄红素生产方法
        1.2.1 番茄红素现有生产方法
        1.2.2 番茄红素生产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1.3 番茄红素商业化概述
        1.3.1 市场情况
        1.3.2 中试放大研究进展
        1.3.3 法规情况
        1.3.4 专利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的发酵工艺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摇瓶培养
        2.3.2 发酵罐培养
        2.3.3 检测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氧供应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2 接种比例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3 pH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4 不同氮源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5 葡萄糖补加策略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6 葡萄糖和氮源组合添加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7 多级发酵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8 发酵工艺在50L罐上的验证
        2.4.9 发酵培养基优化
    2.5 小结
第3章 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代谢组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代谢样品选择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2.4 主要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试剂准备
        3.3.2 反复冻融法
        3.3.3 玻璃匀浆器处理
        3.3.4 快速研磨仪处理
        3.3.5 代谢物衍生化及检测方法
        3.3.6 数据分析方法
        3.3.7 发酵罐培养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胞外代谢物去除方法比较研究
        3.4.2 代谢物鉴定分析及不同预处理方法提取效果
        3.4.3 不同溶解氧对酵母代谢水平的影响
        3.4.4 不同溶解氧对酵母代谢的PCA分析
        3.4.5 关键代谢物在酿酒酵母生产番茄红素中的作用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番茄红素提取工艺构建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粉制备研究
        4.3.2 菌体破壁技术研究
        4.3.3 番茄红素提取
        4.3.4 番茄红素结晶纯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菌粉制备工艺研究
        4.4.2 细胞破壁技术研究
        4.4.3 提取工艺研究
        4.4.4 结晶工艺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番茄红素循环生产体系构建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株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2.3 主要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种子及摇瓶培养
        5.3.2 发酵罐培养
        5.3.3 酶解及资源回收方法
        5.3.4 实验设计
        5.3.5 检测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番茄红素后处理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及产品
        5.4.2 不同比例发酵上清液替代对番茄红素生产的影响
        5.4.3 尿嘧啶、D-半乳糖添加量对番茄红素生产的影响
        5.4.4 不同来源的菌渣及发酵上清液替代对番茄红素生产的影响
        5.4.5 发酵上清液循环次数及D-半乳糖补加对番茄红素产量的影响
        5.4.6 全循环体系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番茄红素产业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菌株
        6.2.2 主要实验仪器
        6.2.3 主要实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中试方法
        6.3.2 番茄红素应用研究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番茄红素发酵产业化研究
        6.4.2 番茄红素应用研究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蔬菜废弃物产量及危害
    1.3 研究目标
        1.3.1 实验研究目标
        1.3.2 具体实验步骤
    1.4 研究现状
        1.4.1 果蔬废弃物(FVW)厌氧消化过程研究现状
        1.4.2 沼气技术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与发展
        1.4.3 IC和 UASB反应器的开发与应用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采用批量式反应器对混合蔬菜废弃物产沼气潜力及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原料与接种物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批量式厌氧发酵前后前后物料特性变化
        2.3.2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日产气量
        2.3.3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日产沼气率
        2.3.4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的累积产气量
        2.3.5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甲烷含量
    2.4 潜力发酵批量实验的分析与比较
        2.4.1 批量发酵30d的总产气率和甲烷含量的变化分析
        2.4.2 与其他批量发酵处理蔬菜废弃物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IC和 UASB反应器高效降解处理蔬菜汁的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样品
        3.2.2 接种污泥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设计与操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类型蔬菜废弃物的特征成分
        3.3.2 不同HRT和 OLR下 IC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水的性能评价
        3.3.3 不同HRT和 OLR对 IC反应器高效降解蔬菜汁废弃物影响
        3.3.4 不同HRT和 OLR下 IC反应器中NH4-N的浓度
        3.3.5 不同HRT和 OLR对于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性能评估
        3.3.6 不同HRT和 OLR对 UASB反应器高效降解蔬菜汁废弃物影响
        3.3.7 不同HRT和 OLR条件对UASB反应器中的NH4-N浓度的影响
    3.4 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效率对比分析
        3.4.1 IC反应器和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效率评估
        3.4.2 IC反应器和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效率对比分析
        3.4.3 本文实验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折流沟工艺对蔬菜沼液厌氧消化处理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样品、接种物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4.2.2 实验装置
        4.2.3 反应器运行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HRT条件下进出水COD变化
        4.3.2 不同HRT条件下进出水NH4-N浓度变化
        4.3.3 比较不同HRT下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净化器出水COD的浓度和COD去除率的变化
    4.4 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净化器工艺处理废水的效率评估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1.发表论文
    2.参与项目
致谢
附录

(5)黄秋葵嫩果干燥、多糖规模化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黄秋葵
    1.2 新鲜果蔬干燥技术
    1.3 黄秋葵多糖研究进展
        1.3.1 黄秋葵多糖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
        1.3.2 黄秋葵多糖的结构研究
    1.4 黄秋葵多糖生物活性
        1.4.1 抗氧化
        1.4.2 抗肿瘤
        1.4.3 免疫调节
        1.4.4 抗菌
        1.4.5 抗疲劳
        1.4.6 降血糖血脂
    1.5 黄秋葵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路线图
第2章 黄秋葵嫩果干燥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干燥实验设计
        2.2.4 干燥曲线的数学模型
        2.2.5 品质评价
        2.2.6 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7 能源消耗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秋葵热风干燥条件筛选
        2.3.2 超声处理结合热风干燥研究
        2.3.3 超声真空处理对流干燥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黄秋葵多糖提取工艺及其规模化制备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试剂
        3.2.4 黄秋葵多糖提取制备方法
        3.2.5 设备
        3.2.6 多糖含量、分子量及单糖组成检测
        3.2.7 黄秋葵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黄秋葵粗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3.3.2 黄秋葵多糖提取工艺实验室放大结果
        3.3.3 黄秋葵多糖提取工艺中试试验结果
        3.3.4 黄秋葵多糖制备规模化生产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黄秋葵多糖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设备
        4.2.4 黄秋葵多糖分离纯化方法
        4.2.5 黄秋葵多糖分析及表征方法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醇沉法分级分离黄秋葵多糖
        4.3.2 膜过滤分离纯化黄秋葵多糖
        4.3.3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黄秋葵多糖
        4.3.4 黄秋葵多糖单糖组成测定
        4.3.5 黄秋葵多糖红外图谱测定
        4.3.6 黄秋葵多糖AFM观察
    4.4 小结
第5章 黄秋葵多糖生物活性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设备
        5.2.4 测定方法
        5.2.5 细胞培养与检测
        5.2.6 抗疲劳动物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黄秋葵水提物抗氧化能力
        5.3.2 黄秋葵多糖抗氧化能力
        5.3.3 黄秋葵多糖细胞毒性实验
        5.3.4 黄秋葵水提物抗疲劳动物实验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B 论文中各图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渗滤床反应器处理餐厨垃圾条件优化及沼渣肥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餐厨垃圾处理现状及趋势
        1.2.1 餐厨垃圾的定义及特点
        1.2.2 餐厨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餐厨垃圾厌氧处理研究现状
        1.3.1 厌氧处理的原理
        1.3.2 厌氧处理的影响因素
        1.3.3 厌氧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1.3.4 两相厌氧消化的研究现状
    1.4 沼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餐厨垃圾
        2.1.2 接种污泥
        2.1.3 秸秆与木炭
        2.1.4 种植土壤
        2.1.5 实验药品
        2.1.6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案
        2.2.1 LBR反应器设计
        2.2.2 LBR单相发酵实验
        2.2.3 小白菜盆栽实验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2.3.2 含水率
        2.3.3 总固体TS与挥发性固体VS检测
        2.3.4 挥发酸(VFAs)检测
        2.3.5 气体检测
        2.3.6 E4/E6
        2.3.7 小白菜分析方法
第3章 不同温度和介质材料对LBR发酵效果的影响
    3.1 引言
    3.2 常温下不同介质材料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3.2.1 渗滤液pH的变化
        3.2.2 渗滤液ORP的变化
        3.2.3 渗滤液COD的变化
        3.2.4 渗滤液VFAs的变化
        3.2.5 沼气中甲烷体积分数的变化
        3.2.6 甲烷产量的变化
        3.2.7 发酵后沼渣的对比
    3.3 中温下不同介质材料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3.3.1 渗滤液pH的变化
        3.3.2 渗滤液ORP的变化
        3.3.3 渗滤液COD的变化
        3.3.4 渗滤液VFAs的变化
        3.3.5 沼气中甲烷体积分数的变化
        3.3.6 甲烷产量的变化
        3.3.7 发酵后沼渣的对比
    3.4 常温和中温下甲烷产率与碳平衡分析
        3.4.1 单位TS产甲烷分析
        3.4.2 碳平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生物群落分析及LBR调控策略分析
    4.1 引言
    4.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2.1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与比较
        4.2.2 古菌群落结构分析与比较
    4.3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调控策略分析
        4.3.1 温度调控策略分析
        4.3.2 共消化调控策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沼渣制肥可行性研究
    5.1 引言
    5.2 沼渣的理化性质分析
    5.3 不同施肥对小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5.3.1 不同施肥对小白菜生物量的影响
        5.3.2 不同施肥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5.3.3 不同施肥对小白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3.4 不同施肥对小白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5 不同施肥对小白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5.4 不同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1 不同施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4.2 不同施肥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成肥设备中试及其臭气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易腐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研究进展
        1.2.1 易腐垃圾的产生特点及理化性质
        1.2.2 易腐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处理方法
    1.3 易腐垃圾就地机器成肥存在的问题
        1.3.1 技术工艺存在问题
        1.3.2 恶臭污染控制难
    1.4 研究背景与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社区易腐垃圾组分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典型城镇社区生活垃圾的物理组分分析
        2.2.2 分类易腐垃圾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典型城镇社区生活垃圾的物理组分分析
        2.3.2 社区分类易腐垃圾理化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机器成肥中试设备设计与实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地点与材料
        3.2.2 中试设备运行与取样
        3.2.3 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就地机器成肥工艺选择与中试设备设计
        3.3.2 中试设备操作参数设定
        3.3.3 中试设备运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易腐垃圾机器成肥过程臭气排放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物料的理化性质
        4.2.2 气体取样方法
        4.2.3 臭气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机器成肥中试设备各区物料的发酵情况
        4.3.2 易腐垃圾就地机器成肥中试运行过程臭气排放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专利及获得的奖励

(9)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山西“农谷”建设的提出
        1.1.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山西转型综改发展战略的提出
        1.1.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研究
        1.3.2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究
        1.3.3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的研究
        1.3.4 关于大学科技园区运行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科技创新
        2.1.2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2.1.3 农业(大学)科技园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三螺旋模型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科技创新理论
3.基于SWOT视角的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性条件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科教资源富集
        3.1.2 区位优势明显
        3.1.3 产业基础扎实
        3.1.4 农业禀赋优越
    3.2 劣势分析
        3.2.1 农业科技研发力量未能有效整合
        3.2.2 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3.2.3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强
        3.2.4 管理体制不太顺畅
    3.3 机遇分析
        3.3.1 国家级战略省级战略叠加推进
        3.3.2 支持山西“农谷”建设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
        3.3.3 山西“农谷”主导特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4 威胁分析
        3.4.1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争夺趋于激烈
        3.4.2 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4.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主体及互动机制分析
    4.1 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主体分析
        4.1.1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1.2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1.3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1.4 科技中介、农户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2 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4.2.1 动力机制分析
        4.2.2 协同机制分析
        4.2.3 激励机制分析
        4.2.4 成果转化机制分析
        4.2.5 保障机制分析
    4.3 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4.3.2 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
        4.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4.3.4 统筹推进山西“农谷”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4.3.5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不高
        4.3.6 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5.硅谷科技创新对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机制的经验借鉴
    5.1 硅谷开展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
        5.1.1 影响硅谷的大事件
        5.1.2 硅谷的产业转型升级
    5.2 硅谷科技创新的各组成要素及其互动机制分析
        5.2.1 影响硅谷开展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
        5.2.2 核心要素间的互动机制
    5.3 硅谷的文化及其崇尚的价值理念的思考
        5.3.1 鼓励冒险,宽容失败
        5.3.2 多元文化,世界情怀
        5.3.3 对叛逆的宽容
        5.3.4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硅谷的公司文化
    5.4 硅谷科技创新对山西“农谷”的借鉴意义
6.优化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理顺山西“农谷”的组织管理体制
    6.2 整合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6.3 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4 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6.5 强化山西“农谷”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6.6 培育独特的“农谷”文化
7.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新型农药载体材料及微胶囊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世界农药发展状况
    1.3 农药剂型概述
    1.4 农药微胶囊概述
第二章 论文设计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方案设计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新型界面聚合法制备农药微胶囊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新型界面聚合法制备甲基嘧啶磷微胶囊
    3.3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多功能剂型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制备研究
    4.1 引言
    4.2 丁硫克百威微胶囊制备及性能表征
    4.3 噻虫嗪悬浮剂制备工艺研究
    4.4 丁硫克百威·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4.5 丁硫克百威·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中试生产工艺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二氧化硅纳米微胶囊的制备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丙烯酸酯改性聚乳酸嵌段共聚物材料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步骤
    6.4 结果与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蔬菜种子加工设备及技术的中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的通知[J].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Z2)
  • [2]豌豆源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与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加工工艺研究[D]. 张彩猛. 江南大学, 2021(01)
  • [3]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D]. 汪志明. 天津大学, 2020(01)
  • [4]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新工艺的研究[D]. 博林(Boualy VONGVISITH).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0)
  • [5]黄秋葵嫩果干燥、多糖规模化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6]渗滤床反应器处理餐厨垃圾条件优化及沼渣肥效评价[D]. 宗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7]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成肥设备中试及其臭气排放特征研究[D]. 毕峰. 浙江大学, 2020(02)
  •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续) 第222号[J]. 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19(12)
  • [9]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D]. 陈锐锋.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10]新型农药载体材料及微胶囊制备与性能研究[D]. 徐勇.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蔬菜种子加工设备与技术中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