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统计分析工作中的误区

基础统计分析工作中的误区

一、基层统计分析工作中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21)在《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检察机关就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反贪局、反渎局等职能从检察院分离,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检察机关的职能发生了重要转变。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我国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信息化建设面临更高的要求,正在从普通的检察信息化建设向智慧检务建设过渡。2015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印发《“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开始探索“智慧检务”新模式,全国检察机关智慧检务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在推进检察机关智慧检务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推进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智慧检务建设工作质量和效率。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相关研究方法,以政府流程再造、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山东省枣庄市所辖6个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基层检察院在“全业务智慧办案、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务、全领域智慧支撑”方面的建设现状,并对智慧检务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基层检察院在智慧检务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系统平台应用不畅、专业人才缺乏等共性问题,并分析出是思想观念存在误区、保障制度不健全、统筹规划和管理缺失等方面原因造成的。通过对国内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优秀经验进行总结借鉴,结合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理论,针对性提出了强化智慧检务建设规划和保障机制、提高运维和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等对策建议,推进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不断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管淑慧[2](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苏芹[3](2021)在《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分析 ——以2009年至2020年公务员考录公告为分析对象》文中认为随着公务员制度的不断推行,我国公务员考录中考录标准运用的有效性、科学性、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但通过在公务员考试网上,搜集2009年至202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省级公务员招考职位表,以中央直选及其垂直管理部门和省直及其垂直管理部门为研究对象,发现公务员考录标准运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工作经历标准运用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绝对化、不规范、针对性不突出的问题,同时中央和地方、各地区之间公务员考录标准运用差异化不断彰显,尤其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所带来的地区间差异的表现极为明显。故而,本文按照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将公务员考录公告中的职位区分为综合管理类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进一步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直公务员考录在三种职位类型中工作经历标准运用情形,提出要科学把握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这一形式标准的实质,明确工作经历标准运用标准,提升工作经历标准运用的协调性、系统性、有效性,实现公务员考录人职匹配与队伍结构优化。

曹楠楠[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卢娟[5](2020)在《纳税人需求视角下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税务机关成立以来,纳税服务就是一项核心工作,是税务机关所有业务的基础铺垫部分,在公共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具有双重意义。关注纳税人的满意度,优化提高基层税务机关当前的税收服务水平,已经逐步成为现阶段基层税务机关工作的重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基层税务机关根深蒂固的税收服务模式与纳税人的高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税收服务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潍坊市S区税务局,并结合笔者自身在潍坊市S区税务局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和自身搜集到的相关资料,采取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基于纳税人的角度,以纳税人需求为背景,对潍坊市S区税务局在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认为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如下问题:纳税宣传内容单一、覆盖面不够广;办税服务厅业务办理耗时长、效率低;纳税服务考核体系不健全;电子税务局用户体验较差、应用普及率不高等。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是:一是没有把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二是业务办理时没有严格依照纳税服务规范进行办理;三是缺乏系统化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四是网上办税模式推广应用力度不大。本文最后因地制宜的为优化潍坊市S区税务局的纳税服务提出了对策:一要把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践到位;二要严格按照纳税服务规范的要求进行业务办理;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纳税服务外部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四要加大电子税务局网上办税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

孙强[6](2020)在《冠炯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如今的企业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如何将员工和企业融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利,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积极性从而促进组织效率提升,这正是许多企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是核心部分,有效的实施绩效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湖州冠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炯公司)自成立以来营业收入连年翻倍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的创新和市场的活跃。前期的发展中公司主要注重生产和销售业务管理,但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效率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尤其是公司的绩效管理存在很大缺失,严重影响公司进一步发展。首先,公司各级人员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未了解绩效管理对企业和员工的重要性。其次,没有设置合理、有效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本文较详细的介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企业的绩效管理情况,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工具来诊断公司管理中的问题,对冠炯公司的绩效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重新明确企业各部门职责分工,优化企业的各项管理流程。本研究同时运用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等管理方法,对冠炯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一次系统设计,将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并将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与KPI考核相结合,制定针对性考评规则,构建适合公司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公司计划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各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整体的执行能力,提高各级人员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性,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薪酬调整提供参考依据,为冠炯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本研究力求能为冠炯公司的绩效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宋欣[7](2020)在《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及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文中指出背景破伤风(Tetanus)是一种由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后,在伤口局部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导致的极其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世界各地区年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绝大多数发生于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目前关于一般人群破伤风发病率的研究较为缺乏。中国成人很少接种破伤风疫苗,而且医务人员对创伤后破伤风的防治工作中存在较多误区。临床医生在接诊处理破伤风患者过程中,对破伤风免疫制剂使用方法不尽一致,普遍存在破伤风免疫制剂使用不规范的问题。目的调查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南北两地创伤后破伤风疾病发病情况、经济负担和防治现状,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对破伤风的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增强医务人员对破伤风疾病的重视程度,减少破伤风防治工作中的误区,为制定破伤风防控策略和规范破伤风的防治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破伤风病例资料来源于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医疗机构确诊的创伤后破伤风病例,基层医务人员防治知晓情况资料来自于2019年5月-6月在河北省、安徽省、重庆市和山东省部分在职的基层医务人员中填写的调查问卷。运用描述统计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破伤风发病率、分布特征、经济负担和防治现状及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相关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2014-2018年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创伤后破伤风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42/10万和0.17/10万,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41/10万和0.44/10万;粗死亡率分别为0.11/100万和0.05/100万,病死率分别为2.70%和2.86%,死亡原因均为抽搐痉挛导致的窒息,继而发生呼吸功能衰竭、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75%的死亡病例发病至死亡间隔≤7天。病例男女比为2.70:1,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0.44/10万和0.17/10万(χ2=55.978,P<0.05);病例以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6.64%。病例创伤部位主要发生于四肢,占80.82%,仍有4.11%的病例发病无明显诱因;65.07%的病例在受伤后1-2周内发病。病例中,83.22%使用了破伤风抗毒素(TAT)和/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其中包括4岁儿童病例。本次调查292例创伤后破伤风病例,共产生直接医疗费用13 363500.08元,每例平均费用为45 765.41元;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自费和农合医保为主,分别占59.25%和31.16%。本次调查的344名基层医务人员中,破伤风的一般潜伏期知晓率为41.28%;知晓肛周脓肿和结肠穿孔可造成破伤风感染的基层医务人员分别为52.91%和37.79%;完全知晓三种免疫制剂名称的占50.58%,其中破伤风类毒素(TT)的知晓率为57.85%;17.44%的医务人员混淆了TT和TAT概念;66.57%认为24h内接种免疫制剂才有效。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基层医务人员知晓水平的显着性影响因素(OR=1.423,95%CI:1.068-1.896)。结论1.2014-2018年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创伤后破伤风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42/10万和0.17/10万,南北两地破伤风发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2.创伤后破伤风发病与职业暴露密切相关,男性、60岁及以上和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发病率较高。3.2014-2018年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创伤后破伤风患者人均直接医疗费用为4.48±0.31万元~4.89±0.83万元,占当地人均GDP比例较高,医疗负担重。4.2014-2018年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创伤后破伤风患者救治中,TAT及TIG的被动免疫应用较高,但TT主动免疫极低。5.基层医务人员对破伤风知晓水平相对较低,对破伤风免疫制剂的概念和使用存在误区,主要受年龄因素的影响。

李楠[8](2020)在《KD公司人才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的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如何能有效、准确的选拔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并有针对性的开发人才,成为制约因素。有效的人才测评能够帮助企业对人才素质进行准确的评价、鉴别与预测,一套客观、公正、统一的人才测评指标体系是人才测评工作的基础。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出发,指出构建人才测评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其次从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中查找关于人才测评和人才测评指标相关的先进理念、技术、方法,为后期人才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工作进行知识储备。其次根据KD公司各层级人才测评指标的应用现状,得出KD公司各层级人才测评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各层级员工测评指标不全面、基层员工测评指标权重占比不合理、基层管理者测评标准不明确、中层管理者测评指标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本文从公司岗位说明书不完善、测评指标权重的制定机制不健全、测评者缺乏一定的专业度、决策者对人才测评认识上存在误区共四方面进行原因阐述。最后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进行各层级人才测评指标的收集、统计、整理、筛选与修改工作,确定各层级人才测评指标;随后通过评价短语式制定人才测评标志,以数量式明确测评标度,制定出各层级人才测评指标的标准;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科学制定各层级人才测评指标的权重,明确各指标在整体指标体系中的占比情况;最终构建出KD公司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基层员工人才测评指标体系。本文以KD公司各层级人才测评指标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构建KD公司各层级人才测评指标体系为研究目标,希望通过建立统一、全面、较为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各层级人才测评指标体系,能够为KD公司各层级人才选拔、配置、培训与开发等工作提供参考,提高KD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KD公司可持续发展。

张瑞敏[9](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拉开了对人类社会生活深度影响的大幕。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这些被数据化了的现象及行为能够依托大数据技术被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大大超越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为更为精准地了解需求、把握动态、提供服务、预测发展等提供了强大支撑。正如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中,数据信息在了解人们行动轨迹、助力精准定位密切接触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党和国家对大数据高度重视,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大数据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能忽视大数据的重要性。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技术,还是一种信息资源和思维理念,它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良好机遇。具体而言,首先,作为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极大地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和更富有穿透力、感染力。其次,作为资源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多元的信息资源,突破了传统信息资源在“量”和“质”方面的局限性。再次,作为思维理念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观念和工作思路,突破了传统简单化、统一化及线性的思维模式,为精准思政、个性化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引。总之,大数据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大数据又是一柄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由此也引发一些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质疑与否定。面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就要继续深化对大数据的理论认知,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由此,本研究聚焦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大数据如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分别对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思想资源上的追溯、现实境遇上的考量、价值契合上的探讨、风险困境上的分析、内在要求上的厘清以及创新策略上的谋划:第一,在对大数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数据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西方社会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追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想资源,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合理性证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更加有理、有力。第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现实境遇进行了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受大数据影响,发生数字化转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及环境等要素受到大数据的冲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两方面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革。同时,由于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中运用和接受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问题的产生。此外,由于大数据的自身特征,在彰显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带来“思维受限”、“精神迷失”、“数据奴役”等风险问题。对这些现实境遇的澄清,有助于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三,以大数据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优势为着眼点,通过反思与透析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制约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阐释了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之处以及为其带来的新机遇,从而论证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第四,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的运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这些原因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主要挑战和障碍,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在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时“找准症结,靶向治疗”。第五,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应当遵循的原则及要求。面对这一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仅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创新目标,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大数据优势。还要明确创新过程中的“守正”因素,以坚守正确的创新方向。同时,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外部风险,为充分运用大数据提供保障。树立良好的大数据意识,以更好地指导创新实践的开展。厘清“相关”与“因果”,“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数据使用”和“伦理关切”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性因素。第六,从观念变革、内容优化、方法改善、管理机制完善以及保障体系健全五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这五个方面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融合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形成合力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开展。

邓杨瑾[10](2020)在《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研究》文中提出消除贫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的舆论宣传主阵地之一,担负着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任,刊发了大量有关于精准扶贫的报道。十九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任务,也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扶贫工作为扶贫报道提供实践来源的同时,精准扶贫报道也配合扶贫工作的开展,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程。精准扶贫报道有提供信息,观测扶贫动态;解释扶贫政策,联系协调群众;推动政策落地,监督扶贫问题;持续报道议题,树立扶贫意识的功能,为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十九大以来的《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以稳定增长的报道数量、覆盖广泛的版面配合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形成了常态化的精准扶贫报道;以贴近扶贫理念的报道主题、契合扶贫方针的地区选择以及多元化的新闻报道来源,共同构建了其精准扶贫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总体呈现。在具体的报道内容中,则以微观细致的报道内容、重点突出的报道角度以及多样丰富的报道形式,全面展示了精准扶贫工作下的贫困地区新貌,展现了贫困群众及扶贫干部团结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丰富了精准扶贫的内涵。《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能够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增强对精准扶贫议题的舆论引导,但是在报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少数偏远深度贫困地区的关注,成就型报道偏多,缺少问题导向以及新媒体报道不够成熟等。《人民日报》在掌握自身平台优势的同时,必须要扩宽自身的报道广度与深度,完善融合新闻生产机制,推动报网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以此保障精准扶贫报道的长效性发展,并为其他主流党报的精准扶贫报道提供借鉴,共同构建更加全面、立体以及生动的精准扶贫报道格局。

二、基层统计分析工作中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统计分析工作中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基层检察院
        2.1.2 智慧政务
        2.1.3 智慧检务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2.2.2 系统管理理论
        2.2.3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3 智慧检务建设目标
        2.3.1 提升司法办案质效
        2.3.2 提升司法管理水平
        2.3.3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小结
第3章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3.1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现状
        3.1.1 智慧检务的发展历程
        3.1.2 智慧办案现状
        3.1.3 智慧管理现状
        3.1.4 智慧服务现状
        3.1.5 智慧支撑现状
    3.2 枣庄市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枣庄市基层检察院概况
        3.2.2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3.2.3 系统平台应用不畅
        3.2.4 运维管理和安全防护不到位
        3.2.5 专业人才缺乏
    小结
第4章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4.1 保障制度不健全
        4.1.1 经费投入不足
        4.1.2 考评机制不健全
        4.1.3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4.2 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
        4.2.1 缺乏整体规划
        4.2.2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4.3 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存在缺陷
        4.3.1 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存在困难
        4.3.2 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4.4 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不足
        4.4.1 缺少专业培训
        4.4.2 智慧检务专业人才晋升渠道狭窄
    小结
第5章 国内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借鉴
    5.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5.2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5.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小结
第6章 完善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6.1 完善智慧检务建设保障机制
        6.1.1 完善支持保障制度
        6.1.2 明确各方工作职责
        6.1.3 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6.2 完善智慧检务建设规划建设
        6.2.1 加强规划管理
        6.2.2 完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6.2.3 吸引各方参与智慧检务建设
    6.3 完善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6.3.1 做好运维管理工作
        6.3.2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防护
        6.3.3 推动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
    6.4 注重人员培养和素质提升
        6.4.1 加强智慧检务人才队伍建设
        6.4.2 强化技术培训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3)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分析 ——以2009年至2020年公务员考录公告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及其功能
    第一节 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界定
        一、考录标准和招考标准界定
        二、工作经历标准界定
        三、工作经历标准运用界定
        四、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内容
    第二节 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的原则
        一、与制度法规相一致原则
        二、与职位诉求相一致原则
        三、公平性原则
    第三节 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功能
        一、工作经历标准运用保证人职匹配性
        二、工作经历标准运用保证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
        三、工作经历标准运用保证公务员考录公平性
        四、工作经历标准运用促进公务员培养
    第四节 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的互动性
        一、工作经历标准运用与专业标准运用的契合性
        二、工作经历标准运用与年龄标准的契合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09至2020 年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总体情形分析
        一、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总体情形
        二、各省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总体情形
    第二节 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一、理性化程度不断提升
        二、差异性不断彰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作经历标准运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一节 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存在一定随意性
        二、工作经历标准运用一定程度上绝对化
        三、工作经历标准运用针对性不够突出
    第二节 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问题成因分析
        一、对工作经历标准本质认识存在误区
        二、工作经历标准运用标准缺乏
        三、工作经历标准运用规范性缺失
    第三节 完善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对策分析
        一、科学把握工作经历标准的本质
        二、明确工作经历标准运用标准
        三、提升工作经历标准运用的协调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纳税人需求视角下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纳税服务
        2.1.2 纳税人需求
        2.1.3 纳税人满意度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税收遵从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现状及满意度调查分析
    3.1 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现状
        3.1.1 潍坊市S区税务局概况
        3.1.2 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工作职能
        3.1.3 潍坊市S区税务局当前纳税服务举措
    3.2 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3.2.1 问卷设计及实施
        3.2.2 调查样本
        3.2.3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3.3 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3.3.1 纳税宣传内容单覆盖面不够广
        3.3.2 办税服务厅窗口业务办理效率低
        3.3.3 纳税服务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全面
        3.3.4 电子税务局应用普及率不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未能完全树立以纳税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4.1.1 缺乏服务纳税人的意识
        4.1.2 重视业务办理数量忽视质量
        4.1.3 忽视纳税人建议及诉求
    4.2 没有严格按照纳税服务规范开展工作
        4.2.1 窗口人员服务标准不够统一
        4.2.2 《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3.0)版》落实不到位
    4.3 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4.3.1 内部考核指标设计激励不足
        4.3.2 外部考核指标尚未设立
    4.4 网上办税模式认可度不高
        4.4.1 电子税务局宣传推广力度不高
        4.4.2 网上办理流程与纳税人能力不匹配
        4.4.3 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与电子税务局人才需求存在矛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的对策
    5.1 落实以纳税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5.1.1 提高政治素质,树立服务意识
        5.1.2 充实人员配备,提高工作效率
        5.1.3 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普及纳税知识
        5.1.4 重视纳税人需求建议的收集与反馈
    5.2 严格遵照纳税服务规范开展工作
        5.2.1 加强纳税服务规范的培训力度
        5.2.2 规范涉税业务办理流程
        5.2.3 对纳税服务规范落实情况进行考评监督
    5.3 完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指标设置
        5.3.1 健全内部考核评价指标
        5.3.2 重视纳税人客观评价结果
        5.3.3 引入第三方考评机构进行考评
    5.4 提高电子税务局的普及使用率
        5.4.1 加大网上办税模式的推广宣传
        5.4.2 优化完善电子税务局功能及流程
        5.4.3 提高电子税务局网上业务的办理速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纳税人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冠炯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1 绩效管理
        2.1.1 绩效管理概念
        2.1.2 绩效管理流程概述
        2.1.3 绩效管理机制
        2.1.4 绩效激励机制
    2.2 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
        2.2.1 促进绩效的提升
        2.2.2 促进管理流程优化
        2.2.3 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2.3 绩效管理的主要方法
        2.3.1 杜邦分析法(ROI)
        2.3.2 目标管理理论(MBO)
        2.3.3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BARS)
        2.3.4 关键绩效指标(KPI)
        2.3.5 360度评价
        2.3.6 平衡计分卡(BSC)
第3章 冠炯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3.1 行业背景
    3.2 公司概况
        3.2.1 公司简介
        3.2.2 公司组织架构
        3.2.3 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3.2.4 公司各部门职能分工概况
    3.3 冠炯公司绩效管理概况
        3.3.1 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3.3.2 已实施的绩效考核
        3.3.3 考评指标设计情况
        3.3.4 现行绩效考评规则
    3.4 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
    3.5 调查数据分析
    3.6 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3.6.1 绩效管理认知偏差
        3.6.2 战略性目标未分解落实
        3.6.3 绩效管理不全面
        3.6.4 绩效指标设计及考核周期不科学
        3.6.5 绩效考核不合理
        3.6.6 绩效沟通反馈缺失
    3.7 公司绩效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7.1 对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3.7.2 绩效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足
        3.7.3 不注重沟通和反馈
第4章 冠炯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的总体思路
        4.1.1 构建目标
        4.1.2 构建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4.1.3 构建原则
    4.2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方法
        4.2.1 以目标管理为导向
        4.2.2 以平衡计分卡(BSC)为载体
        4.2.3 结合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
    4.3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
        4.3.1 以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基础
        4.3.2 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的筛选
        4.3.3 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
    4.4 绩效指标权重的测算
        4.4.1 部门绩效指标权重的测算
        4.4.2 员工绩效指标权重的测算
    4.5 绩效考核流程的规范
        4.5.1 部门绩效考核流程的规范
        4.5.2 员工绩效考核流程的规范
    4.6 绩效辅导与沟通
        4.6.1 公司管理层绩效辅导
        4.6.2 各部门绩效辅导
        4.6.3 绩效的循环改进
    4.7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4.7.1 规范优化管理流程
        4.7.2 考核结果的综合利用
    4.8 绩效反馈与总结
        4.8.1 绩效反馈
        4.8.2 绩效反馈流程的规范
        4.8.3 绩效总结
第5章 实施方案的保障条件
    5.1 领导保障
        5.1.1 建立高层人员签署绩效方案制度
        5.1.2 成立董事长牵头的绩效管理委员会
        5.1.3 成立总经理为组长的绩效督导小组
        5.1.4 成立常务副总为组长的绩效辅导小组
    5.2 制度保障
        5.2.1 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5.2.2 强化企业制度落实
    5.3 资金保障
        5.3.1 保障人力成本投入
        5.3.2 增加人员培训费用投入
        5.3.3 提升绩效激励力度
        5.3.4 增加绩效工资总额
        5.3.5 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
    5.4 专业保障
        5.4.1 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保障
        5.4.2 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保障
        5.4.3 专业的培训作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不足
    6.2 今后的研究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及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研宄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部分 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现场的选择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调查数据
        五、研究方法
        六、质量控制
        (一) 设计阶段
        (二) 实施阶段
        (三) 数据处理阶段
        七、伦理
    第二部分 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一、技术路线
        二、调查对象选择
        三、调查数据
        四、研究方法
        五、质量控制
        六、伦理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
        一、发病情况
        二、经济负担
    第二部分 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基础知识知晓情况
        三、临床知识知晓情况
        四、知晓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一、发病情况
    二、经济负担
    三、知晓情况
局限性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2014-2018年破伤风病例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调查表
    附表2 基础资料收集表
    附表3 2014-2018年医院破伤风病例主动搜索表
    附表4 2019年医务人员破伤风知晓情况调查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附件
致谢
个人简介

(8)KD公司人才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法
        1.3.2 因子分析法
        1.3.3 层次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人才测评
        2.1.2 人才测评指标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性假设理论
        2.2.2 个体差异理论
        2.2.3 人职匹配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文献述评
3 KD公司人才测评指标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KD公司人才测评指标应用现状
    3.2 KD公司人才测评指标存在的问题
        3.2.1 各层级员工测评指标不全面
        3.2.2 基层员工测评指标权重占比不合理
        3.2.3 基层管理者测评标准不明确
        3.2.4 中层管理者测评指标缺乏针对性
4 KD公司人才测评指标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岗位说明书不完善
        4.1.1 任职资格要求过于简化
        4.1.2 岗位说明书缺乏动态调整
    4.2 测评指标权重的制定机制不健全
        4.2.1 指标权重的制定方法缺乏科学性
        4.2.2 指标权重的设置流程尚未规范化
    4.3 测评者缺乏一定的专业度
        4.3.1 测评者对人才测评认知不足
        4.3.2 测评者缺乏人才测评实操经验
    4.4 决策者对人才测评认识上存在误区
        4.4.1 忽视人才测评对发掘培训需求的重要性
        4.4.2 人才测评是一种成本支出非人力投资
5 KD公司人才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测评指标体系的目的与原则
        5.1.1 测评的目的
        5.1.2 测评的原则
    5.2 测评指标的确定
        5.2.1 指标的收集
        5.2.2 指标的统计与整理
        5.2.3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
        5.2.4 指标的确定
    5.3 测评指标标准的制定
    5.4 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5.4.1 层次分析法原理
        5.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5 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第三节 大数据基本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释义
        一、大数据的概念分析与发展动因
        二、大数据特征及价值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数据科学中数据与其代表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视“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数据”运用的理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数据研究的思想呈现
        一、注重以“事实驱动”的方法论萌芽
        二、“取实予名”的理念表征
        三、对“以数为据”思想的践行
    第三节 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中重视数据的理念梳理
        一、西方“万物皆数”的哲学起源
        二、数学文化在西方的形成
        三、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应用
第二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境遇分析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变化
        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数据治国”成为政治治理新手段
        三、“数字化模式”成为社会发展新目标
        四、“数据化生存”成为文化发展新生态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形势变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方式“灵活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存状态“数字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元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信息化”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呈现新矛盾
        一、思维固化与思维变化之间的矛盾
        二、对新技术的消极质疑与积极适应之间的矛盾
        三、认知渠道单一化与情感表达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遭遇新风险
        一、“算法黑箱”带来思维受限的风险
        二、数据爆炸带来“精神迷失”的风险
        三、大数据“入侵”带来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四、大数据扩张带来“数据奴役”的风险
第三章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第一节 大数据破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制约
        一、大数据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
        二、大数据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新境界
        三、大数据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形式
    第二节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契合
        一、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相契合
        二、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多元性相契合
        三、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变的时代性相契合
    第三节 大数据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契机
        一、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战略资产
        二、大数据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有力支撑
        三、大数据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性贡献关键力量
第四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图景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取得的成果
        一、相关理论研究有了一定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大数据研究机构层出不穷
        四、大数据实践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的普及率不高
        二、可挖掘的数据源不足
        三、大数据的共享不通畅
        四、大数据的取舍之道不明晰
        五、大数据运用中存在伦理困境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所呈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数据意识淡薄
        二、大数据平台建设不足
        三、大数据技术瓶颈
        四、大数据人才短板
        五、大数据法律规章及制度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
        一、充分融入大数据理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
        三、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第二节 坚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一、强化“以人为本”原则
        二、坚持“守正性”原则
        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应对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外部风险
        一、应对思维受限的风险
        二、应对“精神迷失”的风险
        三、应对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四、应对“数据奴役”的风险
    第四节 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意识
        一、大数据资源意识
        二、大数据价值意识
        三、大数据应用意识
    第五节 把握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几对关系
        一、思考“相关”与“因果”的关系
        二、澄清“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的关系
        三、明确“数据使用”与“伦理关切”的关系
第六章 促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及对策
    第一节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变革
        一、树立数据化理念
        二、树立精准化理念
        三、树立个性化理念
        四、树立协同化理念
    第二节 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实施方式
        一、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二、融入大数据应用能力的教育
        三、依托大数据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方式
    第三节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经验型和实证型研究方法相结合
        二、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三、传统载体与大数据载体相结合
    第四节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管理机制
        一、制定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完善明确的约束机制
    第五节 完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提供大数据技术保障
        二、完善大数据人才队伍保障
        三、健全大数据伦理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精准扶贫研究
        0.2.2 精准扶贫报道研究
        0.2.3 《人民日报》研究
    0.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之处
第1章 精准扶贫报道的定义、意义及演进
    1.1 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报道
        1.1.1 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历史演进
        1.1.2 精准扶贫报道的定义及演变
    1.2 精准扶贫理论及精准扶贫报道的意义
        1.2.1 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1.2.2 精准扶贫报道的价值与意义
    1.3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历史演进
        1.3.1 曲折发展下的封闭式报道(1948-1977)
        1.3.2 改革开放下的整体式报道(1978-2000)
        1.3.3 整体部署下的深入式报道(2001-2012)
        1.3.4 精准施策下的重点式报道(2013-2017)
第2章 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总体呈现
    2.1 常态化的整体式报道
        2.1.1 报道总量稳定增长
        2.1.2 报道版面覆盖范围广
        2.1.3 报道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
    2.2 契合政策的正面宣传报道
        2.2.1 报道主题贴近精准扶贫方针
        2.2.2 报道地域与扶贫标准相吻合
        2.2.3 报道基调以正面为主
    2.3 权威可信的新闻报道来源
        2.3.1 稿件来源以记者为主,多方发表意见
        2.3.2 消息来源以官方为主,各界积极参与
第3章 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具体表现
    3.1 报道内容:微观细致核心凝练
        3.1.1 标题多元且突出报道主旨
        3.1.2 导语描述直击新闻核心
        3.1.3 语言表达平实接地气
    3.2 报道形式:多样丰富灵活表达
        3.2.1 图文数据直观展现脱贫成效
        3.2.2 注重评论透析扶贫工作
        3.2.3 新媒体报道的积极尝试
    3.3 报道角度:注重细节重点突出
        3.3.1 以小切口报道大主题
        3.3.2 以点带面塑造扶贫模范
        3.3.3 立足一线挖掘扶贫细节
第4章 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不足与展望
    4.1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不足之处
        4.1.1 报道地域有偏重,缺少对少数偏远贫困地区关注
        4.1.2 扶贫报道针对性不足,缺乏问题导向
        4.1.3 新媒体报道形式单一,缺少报网互动
    4.2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优化建议
        4.2.1 平衡报道地区,拓展报道广度
        4.2.2 立足理性思考,精准深度报道
        4.2.3 融合新闻生产,完善“中央厨房”运行机制
    4.3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对我国主流党报的启示
        4.3.1 组建精准扶贫报道团队,全面立体报道
        4.3.2 扎根扶贫一线,讲好扶贫故事
        4.3.3 立足区位优势,精准策划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基层统计分析工作中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D]. 李琳.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3]公务员考录工作经历标准运用分析 ——以2009年至2020年公务员考录公告为分析对象[D]. 苏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5]纳税人需求视角下潍坊市S区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D]. 卢娟. 燕山大学, 2020(06)
  • [6]冠炯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孙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7]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及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D]. 宋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8]KD公司人才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李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瑞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研究[D]. 邓杨瑾.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基础统计分析工作中的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