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信发展趋势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谢剑锋[1](2021)在《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通信技术进入5G时代,电信行业迎来新的挑战。传统运营商面对全新的网络架构、全新的网络技术、多样性的业务应用、全云化的设备部署等变革,对于人才岗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电信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促使相关从业人员掌握新的知识、技术、技能。然而,由于现有员工培训体系存在滞后性的因素,导致企业现有员工培训体系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导致企业员工培训难以规范、有效地开展,培训效果欠佳。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更影响了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储备,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作为中国电信G分公司培训部门的从业人员,在对目前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电信G分公司在员工培训中投入的资源在逐年上升。但由于现有培训体系与实际一线业务的技能需求存在脱节,影响员工培训效果。因此,探究如何优化中国电信G分公司现有员工培训体系从而提升员工培训效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电信G分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职业培训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中国电信G分公司现有员工培训体系中关于培训师资、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层面潜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通过结合系统的优化理念,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的培训效果,在优化中国电信G分公司培训体系的同时,为转型期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首先对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方法、思路、文章结构等予以说明,展示本文存在提升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完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确保培训效果、提升培训层次、拓展职业培训在中国电信G分公司的应用范围等实际意义。接着对国内外的员工培训研究综述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和ADDIE课程开发模型等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归纳出学界对培训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员工培训重要性和培训问题、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员工培训体系构建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为全文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后文的问题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然后则重点分析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基本情况、内外部环境,分析人力资源结构特点,对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现状、培训规划设计现状、培训课程开发现状、培训教学实施现状、培训绩效评估现状有清晰的认知。再通过对中国电信G分公司培训工作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究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内外部师资结构不均衡、师资学历水平偏低、人才效能发挥不足、培训强度不足、培训形式单一、基础设施保障不足、培训支撑服务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中国电信G分公司培训工作的开展,但问题存在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发现问题的源头为导向,发现了培训激励措施不完善、培训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员工培训战略定位不够、外部资源利用效率低、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等主要原因。由此,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优化专任讲师培养机制、合理补充外聘师资以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强化人文关怀以提升幸福感知。通过丰富培训方式,构建多元化培训方式体系;通过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完善线上培训方案;打造创新性的版权课程,形成培训课程生态来实现构建培训课程生态,丰富完善培训方式的目标。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协作、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协作、优化利用行外培训资源以达到提升资源效率的目的。在提出优化方案后,在文章最后一部分提出组织、资金、设施等保障措施,确保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优化能够顺利推进。
李晓峰[2](2021)在《信息服务业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数字经济和信息消费的带动下,我国信息服务业规模稳步增长,步入稳中向好的发展阶段。在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6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3.3%;在2020年,其增加值达到38214亿元,同比增长16.9%,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3.76%。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中的软产业部分,是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用户之间的中间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不断渗透,信息服务业呈现服务网络化、应用平台化、软件服务化,产业融合化发展态势。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业的供给能力,持续深化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实现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效率效益双提升,对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实现信息服务业供给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效用,需要回答以下问题:一是信息服务业自身发展演变有何规律,包括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特点以及信息服务业对其他产业供给和需求的演变特点;二是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作为信息服务业重要组成之一软件部分在总量以及细分行业生产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是否已然成为与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实现价值增值;三是从产业关联角度,细分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供给推动和消耗拉动作用是否在不断增强;四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信息服务业如何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和发展的战略机遇,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厘清信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其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进步与信息服务新业态涌现进行归纳总结,研究了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科技型、生产型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化发展特点以及科技型、生产型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化发展特点。二是以投入产出视角,研究了 2007年至2018年期间信息服务业与三次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细分部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演变特征。在研究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趋势时,分别计算了2007年至2018年期间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分配与消耗的分布概率、偏斜系数,构建了分配与消耗的洛伦兹曲线以及帕累托曲线,从而揭示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分配和消耗的演化特点。通过构建完全消耗累积-完全供给曲线探析了细分部门之间间接分配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构建完全分配累积-完全消耗曲线探析了细分部门之间间接消耗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产业波及分析,揭示了信息服务业及其子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演变规律。三是将软件资本存量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进行研究,构建了劳动-传统资本-软件资本三要素两级嵌套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在我国当前技术水平下,软件要素、传统资本要素以及劳动要素在总量生产函数以及细分部门生产函数中的替代关系以及各自的贡献率。对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增长率与经济指标增长率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并以检验结果为目标函数,研究了软件资产在经济指标中的占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构建总量生产函数时,采用构建的1995年至2002年期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以及国家发布的2003年至2017年期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作为投资序列,分别对我国1995年至2017年共23年时间跨度的总量、三次产业以及细分部门的固定资本存量进行了系统估算并验证了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和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CES生产函数参数估计时,分别采用了非线性局部优化、全局优化以及局部-全局优化相结合的迭代算法,提高了估算的准确性。在研究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占比对其发展的影响时,对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完整披露软件资产情况且披露数据呈平稳序列的539家上市公司的软件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利润收入比增长率以及增加值增长率等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而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为目标函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讨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在经济指标中占比的范围以及占比的增长率对细分部门发展的影响。四是以产业关联理论为指导,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探析了 2007年至2018年期间三次产业以及细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前向推动和后向拉动作用的变化趋势,测算了细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供给在细分部门中间需求中占比以及细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在细分部门中间供给中占比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加准确的揭示了细分部门与信息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发展特点。五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编制了 2017年宏观SAM和对应的39部门微观SAM。在对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进行细致分析后,以一般均衡理论为指导,以前四个部分研究成果为基础,引入价格激励机制以及不完全替代关系,构建了以劳动要素、传统资本要素和软件要素作为初始投入的开放型信息服务业CGE模型,分别模拟了人民币贬值2.59%,出口受挫(国际商品价格下降5%),资本要素价格上涨5%,劳动要素价格上涨5%等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对信息服务业进行税收优惠,加大对信息服务业投资等政策冲击单独以及复合叠加冲击对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市场供需、进出口、生产要素需求、居民收入、居民福利、企业收入以及政府收入等指标的影响并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探讨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发展信息服务产业,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型信息服务业CGE模型的建立,将价格激励机制以及不完全替代关系引入模型,量化了各部门在经济约束范围内最优化行为。通过对信息服务产业政策的模拟,探明信息服务业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为信息服务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一是信息服务业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信息技术持续进步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进步与信息服务新业态涌现呈现明显的互动关系,即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信息服务新业态的涌现,而信息服务新业态的广泛渗透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催生出新的信息技术需求。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科技型、生产型以及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总量均呈增长趋势,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在三种信息服务业态中均呈增长趋势。科技型信息服务业与生产型信息服务业在信息服务业中的占比呈增加趋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即信息传输服务业占比在逐渐降低,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在逐渐提高。与科技型信息服务业和生产型信息服务业相比,我国消费型信息服务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消费类型主要以信息传输服务为主。消费型信息服务主要供给对象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消费规模较低。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电信、广播和卫星传输等业务正在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增值服务迁移,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服务业态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第三产业在信息服务业总供给和总消耗中所占份额显着增加。信息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间接经济联系更紧密,而与第三产业主要以直接经济联系为主。信息服务业具有非常强的内生增长性,其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对自身的直接消耗增长约5.5倍,完全消耗增长了约5.8倍。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存在不均等分配和不均等消耗且不均等程度在逐渐加大。由于间接分配和间接消耗的存在,信息服务业直接分配和直接消耗的不均等程度均高于完全分配和完全消耗的不均等程度。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的间接分配差异来源于细分部门完全消耗累积的不同,而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的间接消耗差异来源于细分部门完全供给累积的不同。在信息服务业的子行业中,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强而拉动作用不显着,属于强制约部门。三是采用本文构建的1995年至2002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和国家统计发布的2003年至2017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作为投资序列对我国1995年至2017年期间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估算结果更加合理准确。软件要素在总量和部分细分部门生产函数中提高了要素间的替代弹性,促进了要素资源高效合理流动,发挥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当软件资本存量作为独立要素进入总量生产函数时,劳动要素与传统资本要素的替代弹性,技术效率参数以及规模报酬参数均提高。当软件要素与劳动要素进行合成时,将提高劳动要素的贡献率。在细分部门生产过程中,随着软件资产占比的不断提高,软件要素、劳动要素以及传统资本要素之间由不显着替代关系逐渐演变为显着替代关系,由弱替代关系逐渐演变为强替代关系。在539家上市公司中,软件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等经济指标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比例高达82.2%,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比例达到40.1%。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表明: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占比对经济的影响呈现“回归”特点。软件资产在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中占比过高,将存在软件资产占比上限,如果继续追加对软件要素的投资,将会出现“过度投资”问题;软件资产在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中占比过低,则存在软件资产占比下限,如果不能及时追加对软件要素的投资,将会出现“投资不足”问题。四是第三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直接分配均显着高于第二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直接分配。而由于第二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间接消耗效应较第三产业更强,从而缩小了第三产业对信息服务业完全消耗与第二产业对信息服务业完全消耗的差距。整体来看,细分部门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程度呈现逐渐加深趋势。五是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总供给中的出口供给而抑制了国内总需求中的进口需求,提高就业,但会造成物价上涨,存在通胀的风险。国际商品价格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总供给中的出口供给而促进了国内总需求中的进口需求,导致失业率提高,经济发展趋缓。资本要素价格上涨或劳动要素价格上涨均使生产成本上升,进而使国内总需求下降。细分部门因分属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要素间替代关系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变化趋势。对信息服务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或加大对信息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均对国民经济产生正向作用。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将通过“政府让利信息服务类企业”,进而惠及对信息服务高消耗类产业,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径实现。在实施加大对信息服务业投资力度的政策时,则通过提高信息服务业需求,进而带动信息服务业高消耗类企业发展,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实现。在劳动要素价格上涨或资本要素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加大对信息服务业投资力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者抵消因要素价格上涨而对经济产生的负向作用。
钟睿[3](2021)在《面向电信数据的智能反欺诈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信息的飞速增长引爆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其中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电信欺诈出现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电信诈骗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诈骗形式,且当下的反欺诈手段较为被动与笨重,无法满足高效反诈的需求,针对电信诈骗的研究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基于电信反欺诈场景下的信令数据与通话文本数据,分别提出反欺诈综合决策识别算法,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算法,能够高效的进行相应的电信反欺诈识别与决策。进一步地,为了给上述算法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同时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欺诈手段,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电信数据的智能反欺诈决策平台。通过本平台,用户将相应的电信数据上传后,通过平台提供的多源异构特征工程对数据进行统一的封装与建模,并通过平台提供的诈骗电话识别算法、诈骗模式发现算法和诈骗趋势分析算法,针对不同场景和目标,进行快速的反欺诈决策与分析,帮助与指导相关人员的工作。本文的关键算法在于反欺诈综合决策和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本课题立足于电信反诈场景,通过反欺诈综合决策高效的解决诈骗电话的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编码宽度学习网络的诈骗识别算法”和“基于宽度学习的模型并行化训练方法”,前者结合降噪自编码与宽度学习系统,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算法,与其他经典算法对比下,进一步提高了准确率的同时,大大缩减了训练时间;后者在前者算法的基础上,针对的提出了相应的并行化算法,进一步缩减训练预测时间,解决了内存爆炸的问题,更好的满足反欺诈的时效需求。同时,通过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分别提出了“基于半监督网络的诈骗模式发现算法”和“基于时序的欺诈趋势发现及分析方法”,前者利用半监督图网络,借鉴图结构进一步的挖掘诈骗模式,发现更多的欺诈电话;后者基于时序结果,综合利用聚类与数理统计等方式对诈骗趋势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算法能够高效的识别诈骗电话,好于现有传统方法,并对诈骗模式与趋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分析,为相关人员提供分析与帮助。本文首先阐述了整体的研究背景和实际意义,分析了该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接着对本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分析了反欺诈综合决策算法和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算法的研究意义,按照目的不同,分为多源异构电信数据特征工程、反欺诈智能综合决策、诈骗模式及趋势挖掘三个主要功能。随后对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现。接下来,设计与实现了平台的整体架构和相关的功能模块,详细介绍了内部的类与接口,描述了平台处理请求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交互配合最终得到响应结果。最后对平台的部署、环境与测试进行了说明,并对该工作进行了相关的总结与展望。
陈晟[4](2021)在《我国电信行业管制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管制政策是我国对电信行业进行规制的主要手段,电信行业作为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在政府的监管下运行。政府的管制政策成为电信行业发展重要的引领,当前仅仅依靠市场化的行为难以满足电信行业的发展需求。我国电信行业经历了数次改革,每一次无不是基于政府意志主导和电信管制部门的共同决策。而电信作为新兴的战略性行业,近年来对于电信管制政策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聚焦的领域。综上,探讨管制政策对于电信行业的影响效果,分析新时期电信行业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带动作用,对电信行业管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促进行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价值。论文以电信宏观管制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进行整理与学习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电信管制理论和公共利益等理论对电信管制政策的效果影响机理进行了探析。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首先对近十年电信行业管制政策文本进行归类比较,从管制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两个层面总结了我国电信管制政策的现状以及可能的趋势,结果显示命令型工具和激励型工具是我国电信管制中最多采用的,而管制政策的目标多以保护国家安全与利益和维护用户权益为主。随后搜集了2010-2018年电信行业的相关发展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建立了电信行业效率三阶段DEA模型,从分省市行业效率和整体行业效率比较分析电信管制政策的效果差异。从各阶段分省效率值分析结果中发现:我国电信行业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其中西藏、青海、宁夏在近十年的电信行业效率较低,电信行业效率较高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从整体来看,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目标和维护市场公平的管制政策采取命令型工具的效果较好,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较小,保护用户利益的目标采用激励型工具效果较好。通过研究,建立VAR模型进一步确定了电信行业管制政策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从结果可以得出,电信业务总量对宏观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正的冲击,电信管制是一个逐步放松的过程,采用激励型管制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政府在确定电信管制政策目标时应该偏向于考虑对经济的影响。
刘怀善[5](2020)在《六合电信营销渠道拓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六合电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政企公众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新兴业务市场也斩获颇丰。但六合分公司在南京电信五区县分公司中各项指标的排名一直不靠前,且各项基础指标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业务发展及业务收入无法形成可持续增长机制,ICT系统外收入依赖度较高等。如何确定合适的渠道策略,以起到充分发展新用户、维系老用户的作用,带动企业收入增长,成为了六合电信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六合电信营销渠道拓展问题很有必要。本文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六合通信市场的发展现状,应用PEST方法分析了六合电信市场的外部环境,运用SWOT方法明确了六合电信渠道拓展的优势、劣势、潜在机会和外部风险,对比了其他运营商及广电网络渠道拓展做法,针对六合电信渠道拓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从优化营销渠道结构、强化外包营销人员管理、构建全渠道协同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途径和措施,为六合电信渠道拓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兄弟单位及友商进行营销渠道建设提供了借鉴。
欧阳长松[6](2020)在《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微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利用微信进行交友和办公。微信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作案工具,犯罪嫌疑人利用微信,在微信平台上冒充熟人进行诈骗犯罪。从近几年法院判决的案件与公安机关侦破的典型案件来看,当前我国刑事犯罪数量逐年下降,而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数量却不断上升,且发展迅速,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严重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严厉打击。现阶段,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有微信盗号冒充熟人诈骗、微信“克隆”冒充熟人诈骗和微信群冒充熟人诈骗,并且还呈现出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手段日益丰富和犯罪产业化的趋势,使得公安机关在打击此类犯罪的侦查实务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调查取证难以满足侦查实践、侦查协作机制不顺畅、诈骗金额认定和追缴工作难以开展,以及跨境抓捕犯罪嫌疑人困难等。面对这些困境,公安机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线索收集方面,依托微信平台构建多元举报途径,并通过使用网络特情力量以及深度关联案件来获取犯罪线索;二是在综合分析案情方面,在主动延伸打击犯罪的同时,还应从资金流、信息流入手分析判断案情;三是在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寻找受害人方面,充分利用微信信息和技术手段,并结合传统措施来确定犯罪场所;四是在公安机关内部警种协作方面,积极整合公安内部资源,健全立案登记制度和案件管辖制度,完善各级反诈中心、合成作战中心及境内外警务合作机制建设;五是在警企协作方面,积极整合外部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司在信息研判上的优势资源侦破案件,并与腾讯公司建立案件信息对比机制,共同打击此类犯罪。公安机关通过多措并举来提高对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能力,实现对此类犯罪的有效打击,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刘宁[7](2020)在《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ZGYD是基于GSM、TD-SCDMA、TDD-LTE、FDD-LTE及5G网络制式的国有移动通信运营商,从1G到4G时代,ZGYD保持快速发展,占据移动通信行业主导地位。但随着电信运营改革和提速降费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外部竞争加剧,运营商的收入增长放缓,特别是ZGYD在5G时代到来后面临的增收压力更明显,凸显出ZGYD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为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思考ZGYD当前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向。在借鉴国内外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竞争优势、运营战略、共享经济以及创新理论等理论分析,总结出5G时代竞争在本质上的变化、组织理论的新特点,以及ZGYD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系统组合的运营管理新思路。围绕5G时代特点和组织发展特点的运营管理新思路贯穿全文,通过文献调查、规范研究和比较分析,对ZGYD从1G到5G各发展阶段的运营管理情况作了系统总结,归纳出ZGYD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四个问题并逐项分析问题原因。问题一运营战略未能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是因为未充分认识三网互联、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的趋势和实质;未能充分融合价值链并掌握提供业务的核心环节。问题二运营业务未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是因为网络建设模式固化,不适应共同建设网络发展业务的需求;业务服务固化且普遍服务义务重,网络架构缺少灵活服务接口。问题三运营组织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是因为融合建设5G网络机制未建立;运营商间合作机制范围小,未形成产业合力;商业模式及交易模式未形成以客户为中心。问题四网络结构未具备动态灵活管理能力,是因为网络建设扩容部署困难准确性低;多网并存运营,无法灵活协调服务;网络控制管理集中,不适应业务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归纳出ZGYD在5G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即如何建设优质网络?如何改变商业模式?如何营造5G生态圈?以及如何低成本运营?在总结问题分析根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性提出了 5G时代ZGYD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系统组合的运营管理新思路。然后详细分析了 ZGYD运营管理新策略组合的具体措施。技术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的措施包括更强的网络技术、更灵活的网络建设和更灵活的网络运维等策略;业务创新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措施包括选准创新重点业务领域、创新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等策略;组织创新共享合作新资源的措施包括提升ZGYD组织存在价值、把握组织发展周期性机遇、优化组织结构及发挥个人在组织中的力量等策略。
杜瑜[8](2020)在《网络换代初期电信运营商经营状况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传统业务(话音、短信等)受到严重冲击;另一方面,通信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3G、4G、5G等)推动了移动数据流量业务(以下简称为数据业务)发展,拓展了电信业务应用场景,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处于网络换代初期的电信运营商,往往要应对来自网络侧、业务侧、运营侧等多维度经营转型的挑战,因此该阶段运营商高度关注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如何全面、准确地进行经营状况评估,及时发现经营问题,敏锐洞察行业机遇,进而快速调整经营策略,顺利通过转型期,对运营商至关重要,也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现有企业经营状况评估方法的理论基础大多以平衡计分卡为主,常用的评估模型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结构方程建模(SEM)等,但由于运营商所处行业环境以及自身业务形态的多变性,现有评估方法在指标维度、定量分析与动态评估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现有研究成果往往更加关注系统性与协调性原则,而针对时效性原则(包括产业链成熟度,自身业务发展阶段以及评估周期等评估要素)的深入讨论与研究较为欠缺。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以网络换代初期为研究背景,从平衡计分卡理论中的三大经营状况评估维度出发(即财务、客户与内部运营),围绕投资效率、业务发展与运营绩效三方面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提出经营状况评估方法。相比于以往研究成果,上述方法在时效性、指标维度、定量分析与动态评估等方面具有优势。此外,本文还基于中国某电信运营商4G网络换代初期经营数据开展实证研究,为网络换代初期多维度经营管理工作提出有效建议,帮助运营商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进而顺利完成新旧网络过渡与业务转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如下:1.网络投资方面,网络换代初期电信运营商网络投资重点应为无线接入网与传输网,而无线接入网投资应主要集中于新业务发展前期。根据网络投资效率可将省公司分为领先组、普通组两组(领先组省公司网络投资效率优于普通组),通常情况下领先组省公司对无线接入网的投资需求更为迫切,需重点保障;传输网投资力度应基于新业务发展进度与已有网络基础逐步推进,由于大部分普通组省公司传输网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普通组省公司在该阶段需关注传输网投资情况;对于支撑网投资,需根据新业务拓展情况逐步加大力度,避免超前投资降低投资效率;通常情况下,领先组省公司会率先对新业务模式与产品范围进行创新,进而拉动业务网投资需求,因此领先组省公司需配合产品创新,及时加大业务网投资规模;相比于基础网络类投资,局房土建类投资在网络换代初期优先级最低,可酌情匹配资源。2.业务发展方面,网络换代初期电信运营商往往更加关注新业务收入与业务量发展情况,但本文发现:投资决策、网络建设与用户发展才是新业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需重点关注;关于网络建设,网络换代初期的网络覆盖能力较网络可靠性更为重要,因此电信运营商在该阶段应快速推进新型网络建设。此外,相比于业务侧网络,基础能力侧网络对新业务发展推动能力更强;在新业务准备阶段,运营商首要任务为“用户保有”,同时加大新型网络投资力度;窗口期运营商应抓住新业务发展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快速部署新型网络。由于业务量能够直接反映新业务用户体验,该阶段运营商也需紧密关注业务量变化情况并实时调整市场及投资策略;新业务进入竞争阶段后,网络质量将成为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需重点保障。此外,由于新业务激发消费需求升级,该阶段运营商仍需关注网络投资与用户规模。3.运营绩效方面,网络换代初期运营商新业务承载网络质量与整体业务收入变化方向一致,说明该阶段新业务承载网络质量是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业务收入的重要保障,需重点关注;电信运营商整体业务收入与传统替补性业务(例如WLAN业务)发展呈反比关系,换言之,传统替补性业务发展可能会导致整体业务收入下降,因此该阶段电信运营商应控制此类业务发展;网络换代初期,率先部署新型网络的运营商会在一定时间内承受较大市场压力,虽然新业务发展迅速,但并未立即拉动公司整体业务收入增长,当新业务回归平稳增长后开始拉动收入,因此该阶段应适当降低收入类绩效指标考核力度,推动新业务发展;若在网络换代初期推行“流量不清零”营销活动,整体业务收入将大幅下滑,但高端用户占比较高的电信运营商受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建议运营商根据自身用户定位,谨慎执行该营销活动。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网络投资效率评估方法研究方面,本文结合电信运营商网络换代初期网络投资特征,从五大维度出发构建新型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动态DEA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提出一种网络投资效率评估方法。第二,在数据业务发展评估方法研究方面,本文创新性提出数据业务发展评估指数MDDI。一方面,本文将网络投资类指标、网络可靠性指标引入评估指标体系,丰富了原有评估维度;另一方面,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证明了模型引入外部引导性指标,以及增加二级指标间影响关系的合理性。第三,在运营绩效评估方法研究方面,本文基于聚类迁移技术,创新性提出一种针对电信运营商运营绩效变化的动态评估方法,旨在帮助管理者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动态监控运营绩效完整变化特征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
韩亚萌[9](2020)在《企业跨行业并购的动因及绩效研究 ——基于大唐电信并购要玩娱乐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增多,而其中不乏存在进行跨行业并购的企业,相比同行业并购,跨行业并购由于双方经营领域不同,其并购后整合的难度更大、失败的风险也更高。而在本文选取的案例中,大唐电信属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其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产业发展较早,在行业内有着一定的优势,且政府部门近年来对相关领域也进行大力扶持。在如此发展利好的情况下,该行业内却存在部分企业选择进行跨行业并购网络游戏等互联网企业,大唐电信就是其中之一,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而这类企业在并购中的绩效表现如何、跨行业并购能否为其创造价值这些问题也值得关注。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基于大唐电信并购要玩娱乐这一案例,对企业进行跨行业并购的动因和并购绩效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对研究问题进行分解,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大唐电信并购要玩娱乐的动因是什么;二是并购活动为大唐电信带来了什么样的绩效变化;三是结合并购动因和并购绩效,分析并购目的是否达到,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总结现有研究和相关理论,对行业现状、并购双方及并购过程进行梳理研究;其次,结合并购动因理论和大唐电信相关公告,对大唐电信并购要玩娱乐的动因进行分析;再次,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平衡计分卡法对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并购动因,分析并购目的是否达到;最后,对并购前后绩效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实施跨行业并购的企业提出建议。本文最终研究发现:(1)大唐电信并购要玩娱乐的动因是拓展业务领域、改善资产结构和发挥并购协同效应;(2)大唐电信的短期并购绩效较好,得到了市场认可,但中长期并购绩效表现较差;(3)结合并购动因分析,大唐电信未达到其并购目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行业内竞争加剧、目标企业选择不当、并购后整合不到位等。本文的研究价值是:通过对大唐电信跨行业并购要玩娱乐的这一典型案例研究,总结本次并购失败的原因,可以对其他进行跨行业并购的企业提供了一些启示作用。
LUHANSKA ZHANNA[10](2020)在《中兴通讯公司在乌克兰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兴通讯公司是中国的领先通信设备制造公司,也是乌克兰运营商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随着世界上的快速数字化,每家每户网络的需求不断地增加。目前,乌克兰运营商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让乌克兰的用户享受高质量的服务以及4G的网络以及研发5G网络的技术。乌克兰三大运营商与中中兴通讯公司合作的机会能够带来乌克兰的顾客新前途无量。随着乌克兰政府推广关于增加使用手机能完成业务的政策,乌克兰的顾客对于网络质量要求也提高。除了高质量以外,乌克兰的消费者重视价格政策。中兴通讯公司的成本低而质量高的设备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且对于该公司的自力发展有助,不过为了中兴通讯公司能够满足乌克兰市场的需求而自力发展,该公司应该选择最佳的营销策略并改善已经实现的营销计划。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乌克兰市场的现况以及中兴通讯公司营销策略。论文研究中兴通讯在乌克兰市场的现况以及运用SWOT方法和STP方法对于该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改进意见。其次,论文从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营销策略理论角度对乌克兰运营商市场进行分析并且对于乌克兰三大运营商公司进行SWOT分析以及阐述乌克兰运营商公司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意见。通过研究中兴通讯公司在乌克兰的营销环境以及竞争对手在乌克兰市场的现况,论文提出改善营销策略的意见。论文阐述中兴通讯公司如何提高客户跟该公司合作的经验以及使用优惠价格来吸引新的客户。
二、电信发展趋势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发展趋势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二)理论基础 |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 |
3.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4.ADDIE课程开发模型 |
三、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现状 |
(一)企业基本概况 |
1.公司简介 |
2.公司组织架构 |
3.人力资源结构 |
(二)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现状分析 |
1.培训需求分析现状 |
2.培训规划设计现状 |
3.培训课程开发现状 |
4.培训教学实施现状 |
5.培训绩效评估现状 |
四、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调查问卷分析 |
(二)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培训师资层面存在问题 |
2.培训实施层面存在问题 |
3.后勤保障层面存在问题 |
(三)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
1.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
2.培训组织实施不完善 |
3.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
五、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建议 |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文关怀 |
1.优化专任讲师培养机制 |
2.合理补充外聘师资 |
3.强化人文关怀 |
(二)构建培训课程生态,丰富完善培训方式 |
1.丰富培训方式,构建多元化培训方式体系 |
2.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完善线上培训方案 |
3.打造创新性的版权课程,形成培训课程生态 |
(三)深化各类合作,提升资源效率 |
1.加强与企业的协作 |
2.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协作 |
3.优化利用行外培训资源 |
六、中国电信G分公司培训体系的保障措施 |
(一)组织保障 |
1.构建学习型组织 |
2.落实培训岗位职责 |
3.培训相关制度落地 |
(二)资金保障 |
1.培训师资建设经费保障 |
2.培训设施设备建设经费保障 |
3.培训活动经费保障 |
(三)设施保障 |
1.培训基础设施保障 |
2.线上培训平台设施保障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企业专家访谈表 |
致谢 |
(2)信息服务业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说明 |
1.3.1 研究对象 |
1.3.2 关键概念说明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资本要素估计 |
1.5.2 替代弹性估计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1 信息化社会理论 |
2.1.2 产业关联理论 |
2.1.3 生产要素理论 |
2.1.4 一般均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信息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
2.2.2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互动发展 |
2.2.3 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 |
2.2.4 信息服务业CGE的相关研究 |
2.3 相关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服务业态发展演变规律研究 |
3.1 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
3.1.1 科技型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
3.1.2 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
3.1.3 生产型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
3.2 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 |
3.2.1 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经济指标表征 |
3.2.2 信息服务业态内部结构演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分析 |
4.1 信息服务业前向关联特征分析 |
4.1.1 信息服务业前向直接关联特征分析 |
4.1.2 信息服务业前向完全关联特征分析 |
4.1.3 信息服务业前向间接关联特征分析 |
4.2 信息服务业后向关联特征分析 |
4.2.1 信息服务业后向直接关联特征 |
4.2.2 信息服务业后向完全关联特征 |
4.2.3 信息服务业后向间接关联特征 |
4.3 信息服务业产业波及分析 |
4.3.1 推动力系数 |
4.3.2 影响力系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的生产要素性质 |
5.1 资本存量估算研究 |
5.2 软件资产在总量生产中的作用机制 |
5.2.1 总量CES生产函数构建 |
5.2.2 总量CES生产函数数据 |
5.2.3 总量CES生产函数估算结果 |
5.3 软件资产在细分部门生产中的作用机制 |
5.3.1 细分部门CES生产函数构建 |
5.3.2 细分部门格兰杰因果检验 |
5.3.3 细分部门决策树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服务业产业融合研究 |
6.1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 |
6.1.1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需求 |
6.1.2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完全需求 |
6.2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供给 |
6.2.1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供给 |
6.2.2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完全供给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息服务业CGE模型构建和政策模拟 |
7.1 国民经济科目划分与SAM编制 |
7.1.1 国民经济科目划分 |
7.1.2 SAM编制 |
7.2 CGE系统搭建 |
7.2.1 生产模块 |
7.2.2 收入和需求模块 |
7.2.3 价格模块 |
7.2.4 国际贸易模块 |
7.2.5 均衡闭合模块 |
7.3 模拟方案设计和软件执行 |
7.3.1 国内外环境因素 |
7.3.2 模拟说明 |
7.3.3 经济形势模拟 |
7.3.4 产业政策模拟 |
7.3.5 复合模拟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附录H |
附录I |
附录J |
附录K |
附录L |
附录M |
附录O |
参考文献 |
(3)面向电信数据的智能反欺诈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和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
2.1 电信反欺诈相关技术 |
2.1.1 传统反欺诈方法 |
2.1.2 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欺诈算法 |
2.2 宽度学习系统 |
2.2.1 宽度学习网络 |
2.2.2 宽度学习的增量更新算法 |
2.3 图网络算法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典型业务场景分析 |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面向多源异构电信数据的特征工程 |
3.3.2 反欺诈智能综合决策 |
3.3.3 诈骗挖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宽度学习的反欺诈综合决策 |
4.1 总体流程 |
4.2 基于编码宽度学习网络的诈骗识别算法 |
4.2.1 问题描述 |
4.2.2 编码宽度学习特征建模 |
4.2.3 编码宽度学习网络建模 |
4.3 基于宽度学习的模型并行化训练算法 |
4.3.1 问题描述 |
4.3.2 宽度学习网络数据并行化结构设计 |
4.3.3 基于集成学习的宽度学习网络并行化算法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环境 |
4.4.2 基于编码宽度学习网络的诈骗识别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4.4.3 基于宽度学习的并行化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电信数据的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算法 |
5.1 总体流程 |
5.2 基于半监督图网络的诈骗模式发现算法 |
5.2.1 问题描述 |
5.2.2 基于半监督的图网络建模 |
5.2.3 基于semi-GCN的诈骗发现算法 |
5.3 基于时序的欺诈趋势发现及分析方法 |
5.3.1 问题描述 |
5.3.2 基于聚类的趋势发现方法 |
5.3.3 基于时序统计的趋势分析及评估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实验环境 |
5.4.2 基于半监督图网络的诈骗模式发现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5.4.3 基于时序的欺诈趋势发现及分析方法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体设计 |
6.1 系统总体架构 |
6.2 平台关键功能模块介绍 |
6.2.1 反欺诈综合决策模块 |
6.2.2 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模块 |
6.2.3 多源异构特征工程模块 |
6.2.4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模块 |
6.2.5 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模块 |
6.3 基本工作流程 |
6.3.1 智能反欺诈综合决策流程 |
6.3.2 诈骗模式发现流程 |
6.3.3 诈骗趋势分析流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详细设计 |
7.1 反欺诈综合决策详细设计 |
7.1.1 类图及接口说明 |
7.1.2 典型场景说明 |
7.2 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详细设计 |
7.2.1 类图及接口说明 |
7.2.2 典型场景说明说明 |
7.3 多源异构特征工程详细设计 |
7.3.1 类图及接口说明 |
7.3.2 典型场景说明说明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8.1 测试环境部署 |
8.2 系统测试 |
8.2.1 系统前端界面 |
8.2.2 系统功能测试 |
8.2.3 算法性能测试 |
8.2.4 测试结果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论文工作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我国电信行业管制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管制政策产生 |
1.3.2 管制政策分类 |
1.3.3 管制政策效果 |
1.3.4 电信管制维度 |
1.3.5 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路径 |
2.1 相关理论 |
2.1.1 产业组织理论 |
2.1.2 电信管制理论 |
2.1.3 公共利益理论 |
2.2 管制因素 |
2.2.1 管制政策强度 |
2.2.2 电信管制手段 |
2.3 研究路径 |
2.3.1 效率与管制政策效果 |
2.3.2 理论应用与实证研究 |
3 电信管制政策量化与分类 |
3.1 政策文本选择 |
3.2 政策分析框架 |
3.3 政策文本编码 |
3.4 政策二维分析 |
3.4.1 X轴维度分析:政策工具维度 |
3.4.2 Y轴维度分析:政策目标维度 |
3.4.3 趋势分析 |
4.电信行业管制政策区域效果实证研究 |
4.1 DEA基本原理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型选取 |
4.2.2 指标选取 |
4.3 第一阶段DEA模型结果 |
4.3.1 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 |
4.3.2 规模报酬变化 |
4.4 由随机前沿函数构造的第二阶段DEA模型 |
4.4.1 类SFA回归模型构建 |
4.4.2 变量调整公式 |
4.4.3 变量调整过程 |
4.5 第三阶段DEA模型的结果 |
4.5.1 DEA效率值 |
4.5.2 第三阶段规模报酬 |
4.5.3 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DEA效率对比 |
5.电信管制政策的宏观效果分析 |
5.1 Super-SBM模型测算电信行业整体效率 |
5.1.1 效率测算原理 |
5.1.2 模型效率测算 |
5.2 VAR模型测量电信行业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4 VAR模型结果解读 |
6.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与分析 |
6.1.1 电信行业效率东高西低波动上升 |
6.1.2 电信管制政策具有明显社会效益 |
6.1.3 管制政策效果受到政策偏好影响 |
6.2 电信管制政策优化建议 |
6.2.1 保持管制政策的区域性差异 |
6.2.2 注重电信管制政策的社会性 |
6.2.3 分析政策偏好实施电信管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六合电信营销渠道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相关文献综述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营销渠道的理论与方法 |
2.1 营销渠道的概念 |
2.2 营销渠道的分类 |
2.3 营销渠道的设计 |
2.4 电信营销渠道理论 |
第三章 六合电信营销渠道发展现状分析 |
3.1 六合电信营销渠道发展历程 |
3.1.1 六合电信渠道建设初期的发展 |
3.1.2 六合电信渠道建设近期情况 |
3.2 六合电信营销渠道现状及分析 |
3.2.1 六合电信营销渠道现状 |
3.2.2 六合电信的营销环境分析 |
3.3 六合电信公司竞争的SWOT分析 |
3.3.1 六合电信的优势(Strengths) |
3.3.2 六合电信的劣势(Weaknesses) |
3.3.3 六合电信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
3.3.4 六合电信的威胁(Threatens) |
3.4 六合主要电信运营商渠道拓展策略对比分析 |
3.4.1 六合移动、联通、广电渠道拓展策略 |
3.4.2 六合电信原有渠道拓展策略的对比分析 |
3.4.3 六合电信未来渠道拓展方向 |
第四章 六合电信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4.1 问卷调查与分析 |
4.1.1 问卷调查的背景、目的及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
4.1.2 调研结果分析 |
4.2 六合营销渠道拓展方面的调研分析 |
4.2.1 实体渠道存在的问题 |
4.2.2 直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4.2.3 互联网渠道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六合电信营销渠道拓展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优化营销渠道结构 |
5.1.1 提高自有营业厅比例,推进主厅下沉直管。 |
5.1.2 强化直销人员培训与持证上岗,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
5.1.3 改善10000号人员结构,厘清客户运营中心职责范围 |
5.2 强化外包营销人员管理 |
5.2.1 强化自有营业厅人员管理 |
5.2.2 加强直销人员管理 |
5.3 构建全渠道协同体系 |
5.3.1 全渠道协同体系的内涵 |
5.3.2 全面协同体系的建立目的 |
5.3.3 全渠道协同体系建立的步骤 |
5.3.4 运用大数据线上做大平台线下互联网转型 |
5.3.5 加强渠道中心的专业化运营水平 |
5.4 六合电信渠道拓展的保障措施 |
5.4.1 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提升渠道拓展的支撑能力 |
5.4.2 实施外包营销人员绩效管理 |
5.4.3 建立各营销单元联动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六合通信行业调查问卷 |
致谢 |
(6)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文献回顾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概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微信与熟人 |
2.1.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界定 |
2.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现状 |
2.2.1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数量 |
2.2.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涉案金额 |
2.2.3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涉案人员组成 |
2.3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类型 |
2.3.1 微信盗号冒充熟人诈骗 |
2.3.2 微信“克隆”冒充熟人诈骗 |
2.3.2.1 微信“克隆”仿冒亲戚好友类诈骗 |
2.3.2.2 微信“克隆”冒充领导类诈骗 |
2.3.3 微信群冒充熟人诈骗 |
2.4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 |
2.4.1 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手段日益丰富 |
2.4.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产业化 |
3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困境 |
3.1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调查取证难 |
3.1.1 微信工具的使用导致侦查取证难 |
3.1.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跨区域性导致取证难 |
3.1.3 电子证据易灭失导致取证难 |
3.1.4 境外关键证据获取难 |
3.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侦查协作难 |
3.2.1 侦查协作机制不健全导致部门合作、警企深度合作难 |
3.2.2 跨境实施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趋势带来国际侦查协作难 |
3.3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诈骗金额认定、追缴难 |
3.3.1 案件核实困难、证据不完整导致诈骗金额认定难 |
3.3.2 微信支付与多种渠道结合转移资金导致追缴难 |
3.3.3 赃款耗散快速导致追赃难 |
3.4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跨境抓捕难 |
3.4.1 涉案人数多、分布广导致跨境抓捕难 |
3.4.2 跨境抓捕成本高导致跨境抓捕难 |
4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侦查对策 |
4.1 拓宽收集渠道,扩大线索来源 |
4.1.1 依托微信平台构建多元举报途径 |
4.1.2 培育网络特情力量,获取犯罪线索 |
4.1.3 深度关联案件,寻找犯罪线索 |
4.2 综合分析案情,深挖犯罪信息 |
4.2.1 主动延伸打击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 |
4.2.2 从资金流入手分析判断案情 |
4.2.3 从信息流入手分析判断案情 |
4.3 多措并举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寻找受害人 |
4.3.1 利用微信信息查找犯罪嫌疑人、寻找受害人 |
4.3.1.1 利用生活微信信息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 |
4.3.1.2 利用微信信息,确定犯罪嫌疑人活动范围 |
4.3.1.3 利用微信信息,寻找受害人 |
4.3.2 利用技术手段查找犯罪嫌疑人 |
4.3.2.1 利用手机IP地址查找犯罪嫌疑人 |
4.3.2.2 利用手机MAC地址查找犯罪嫌疑人 |
4.3.2.3 利用WIFI信息查找犯罪嫌疑人 |
4.3.3 利用传统措施确定犯罪场所 |
4.4 破除内部瓶颈,加强警种协作 |
4.4.1 健全立案登记制度和案件管辖制度 |
4.4.2 完善省、市、县三级反诈中心建设 |
4.4.3 完善合成作战中心建设 |
4.4.4 加强境内外警务合作机制建设 |
4.5 破除外部瓶颈,强化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协作 |
4.5.1 利用互联网公司在信息研判上的优势资源侦破案件 |
4.5.2 深化警企合作,创建案件信息对比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运营战略理论 |
2.2.3 共享经济理论 |
2.2.4 创新理论 |
第3章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3.1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概况 |
3.1.1 4G前时代ZGYD的运营管理 |
3.1.2 5G时代ZGYD的运营管理 |
3.2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存在问题 |
3.2.1 运营战略未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 |
3.2.2 运营业务未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 |
3.2.3 运营组织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
3.2.4 网络结构未具备动态灵活管理能力 |
第4章 5G给ZGYD运营管理带来挑战与应对思路 |
4.1 5G时代引领社会变革 |
4.2 5G变革对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的挑战 |
4.2.1 如何建设一个优质的网络 |
4.2.2 如何改变商业模式 |
4.2.3 如何营造5G生态圈 |
4.2.4 如何低成本运营 |
4.3 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新思路 |
第5章 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 |
5.1 技术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 |
5.1.1 采用适配能力更强的网络新技术 |
5.1.2 选择更灵活的网络建设模式 |
5.1.3 选择更灵活的网络运维模式 |
5.2 业务创新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 |
5.2.1 选准创新重点领域 |
5.2.2 创新多样商业模式 |
5.3 组织创新共享合作新资源 |
5.3.1 体现ZGYD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价值 |
5.3.2 把握ZGYD组织发展的周期性机遇 |
5.3.3 优化ZGYD的组织结构 |
5.3.4 发挥ZGYD员工个人在组织中的力量 |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网络换代初期电信运营商经营状况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经营状况评估领域研究概述 |
2.1.1 企业经营状况评估基本理论 |
2.1.2 企业经营状况评估研究现状 |
2.2 电信运营商投资效率评估相关研究概述 |
2.2.1 投资效率评估方法 |
2.2.2 电信运营商投资效率评估现状 |
2.3 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相关研究概述 |
2.3.1 数据业务发展评估方法 |
2.3.2 数据业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
2.4 电信运营商运营绩效评估相关研究概述 |
2.4.1 运营绩效评估方法 |
2.4.2 聚类迁移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投资效率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 |
3.1 网络投资效率评估方法描述 |
3.1.1 DEA模型 |
3.1.2 敏感度分析 |
3.1.3 模型指标体系设计 |
3.2 实证研究 |
3.2.1 数据准备 |
3.2.2 实证研究设计 |
3.2.3 实证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业务发展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 |
4.1 数据业务发展评估方法描述 |
4.1.1 PLS-SEM模型 |
4.1.2 结构化模型构建 |
4.1.3 测量模型构建 |
4.2 实证研究 |
4.2.1 数据准备 |
4.2.2 实证研究设计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营绩效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 |
5.1 运营绩效评估方法描述 |
5.1.1 常用聚类算法 |
5.1.2 模型指标体系设计 |
5.1.3 迁移模式建模 |
5.1.4 轨迹模式建模 |
5.2 实证研究 |
5.2.1 数据准备 |
5.2.2 运营绩效评估指标主成分提取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与策略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企业跨行业并购的动因及绩效研究 ——基于大唐电信并购要玩娱乐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设计 |
1.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径 |
1.2.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1.3 研究特色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并购动因的文献回顾 |
2.1.2 并购绩效的文献回顾 |
2.1.3 跨行业并购效应的文献回顾 |
2.1.4 文献评述 |
2.2 相关理论 |
2.2.1 并购动因理论 |
2.2.2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3 跨行业并购动因分析 |
3.1 并购双方行业现状 |
3.1.1 收购方行业现状 |
3.1.2 被收购方行业现状 |
3.1.3 跨行业并购背景 |
3.2 并购双方介绍 |
3.2.1 收购方——大唐电信 |
3.2.2 被收购方——要玩娱乐 |
3.3 并购方案 |
3.4 大唐电信跨行业并购动因分析 |
3.4.1 拓展业务领域 |
3.4.2 改善资产结构 |
3.4.3 发挥并购协同效应 |
4 跨行业并购绩效分析 |
4.1 大唐电信整体的并购绩效分析 |
4.1.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短期绩效分析 |
4.1.2 基于平衡计分卡法的中长期绩效分析 |
4.2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并购绩效分析 |
4.2.1 基于平衡计分卡法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并购绩效分析 |
4.2.2 结合公司整体的综合绩效评价 |
4.3 跨行业并购绩效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兴通讯公司在乌克兰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
2.1.1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定义 |
2.1.2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模式 |
2.2 市场细分理论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选择 |
2.2.3 市场定位 |
2.3 营销策略理论 |
第3章 中兴通讯公司在乌克兰营销现状 |
3.1 乌克兰运营商行业市场发展历程 |
3.2 乌克兰运营商行业市场现况 |
3.3 中兴通讯公司在乌克兰运营商行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4章 中兴通讯公司在乌克兰营销环境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4.1 营销环境 |
4.1.1 政治和社会环境分析 |
4.1.2 经济和技术环境分析 |
4.2 竞争对手分析 |
4.2.1 华为公司 |
4.2.2 诺基亚公司 |
4.2.3 爱立信公司 |
4.3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第5章 中兴通讯公司在乌克兰目标市场分析 |
5.1 市场细分 |
5.2 目标市场选择 |
5.3 市场定位 |
第6章 中兴通讯公司在乌克兰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电信发展趋势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信G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D]. 谢剑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信息服务业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 李晓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面向电信数据的智能反欺诈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钟睿.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我国电信行业管制政策效果研究[D]. 陈晟.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5]六合电信营销渠道拓展策略研究[D]. 刘怀善.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D]. 欧阳长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7]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D]. 刘宁. 山东大学, 2020(05)
- [8]网络换代初期电信运营商经营状况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D]. 杜瑜.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企业跨行业并购的动因及绩效研究 ——基于大唐电信并购要玩娱乐的案例分析[D]. 韩亚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10]中兴通讯公司在乌克兰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LUHANSKA ZHANNA.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