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城市176座农村水厂卫生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鑫[1](2021)在《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
乔松慧[2](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高玉婷[3](2021)在《给水处理用纳滤/反渗透膜元件性能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对高质量饮用水的稳定供应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纳滤和反渗透膜具有少投入甚至无需投加化学药剂、所需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已成为饮用水深度处理的一种重要技术,但目前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基础数据匮乏,尚无科学的评估方法体系对关键性能指标进行评估验证,严重制约了推广应用。本文依托“十三五”水专项,开展了纳滤/反渗透膜元件技术性能评估,以了解其目前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并建立了纳滤/反渗透膜元件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产品特征评估,为其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首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纳滤和反渗透膜元件生产及应用现状进行评估。根据最大就绪度原则,纳滤膜元件技术就绪度整体水平达到TRL7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手册等指导其生产及应用,在供水行业产品应用标准化方面具有一定差距;反渗透膜元件技术就绪度整体水平达到TRL8级,已实现了元件的国产化并形成了一定市场应用规模,目前技术标准相对较为完善,应加强其推广应用。其次依托现有实验室检测平台,按照相关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要求,结合相应产品使用手册及其他技术要求,对膜元件产品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实验室检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除NF2外的4个品牌纳滤膜为同类型的选择性分离纳滤膜,国产纳滤膜NF4和NF5的应用效果与进口的NF1和NF3性能差别不大,甚至性能更优;反渗透膜实验室性能和小试应用测试表明,在统一的测试条件下,膜元件的性能差别明显,国产极低压膜XLP4性能与其余几种膜差距较大,其脱盐率和产水量更低,而两种苦咸水膜BW4和BW5的性能与所测试的进口膜差距不大。随后进行了中试及生产应用效能的检验,将五种纳滤膜产品于长沙直饮水系统,应用效能表明,纳滤膜对CODMn、TOC、UV254、浊度、溶解性总固体、总碱度、总硬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6%、70.2%、71.2%、64.0%、65.0%、53.8%、65.6%。采用反渗透膜工艺的泰安某水厂、浙江某水厂、内蒙古某水厂及长沙直饮水系统运行效果表明,反渗透膜对大多数污染物的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通过扫描电镜及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膜表面形貌观测,表明反渗透膜应用于地下水处理时易产生无机污染,而应用于地表水处理时易产生有机污染且污染程度会更严重。最后根据前期调研及技术性能评估结果,结合小试试验、中试及生产性实例数据,并将已发表文献指标数据进行梳理,汇总形成膜产品具体指标体系。利用相关性-主成分分析逐步筛选需验证的指标体系。最终建立的纳滤膜元件指标体系筛选出膜通量、脱盐率、操作压力、进水盐浓度、回收率、CODMn去除率、氯化物去除率、总硬度去除率、运行成本、膜寿命和卫生许可11个指标;反渗透膜元件指标体系筛选出运行压力、脱盐率、温度、回收率、完整性、运行成本、膜通量、Zeta电位、膜寿命和卫生许可10个指标。所筛选出的指标涵盖了产品质量、应用效果、经济效能等几个方面,因此筛选出的指标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仇冬[4](2021)在《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乡村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关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质升级的同时,也要加强乡村基层设施的建设,培育村民的人居环境保护意识。目前国内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较多停留在乡村建设标准上,对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对县域和村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但对西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尤其是镇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位于黄土高原泾河川地的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际规划项目为研究基础,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该区域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整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乡村人居环境特征等出发,研究其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社会、文化、居住、设施五个方面的现状问题,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策略,以期为黄土高原泾河川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乡村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其次选取三种类型的乡村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村民访谈记录和调研问卷法,对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三种类型乡村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带动服务型的乡村、园区依附型的乡村以及农业发展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均呈现出不同现实问题的研究结论。最后,结合现状调研与指标量化分析,提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框架思路,并分析不同类型乡村的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发展类型方向与整治模式,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与实证研究。以期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导,并为同类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整治规划思路。
徐靖楠[5](2021)在《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 ——以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将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是乡村建设行动的先行探索,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实践。目前,江苏省的特色田园乡村的试点和命名村庄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分布也在逐年改善。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乡村资源各有不同,如何找到适合当地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现如今最重要的目标与任务。作为全国唯一的无病优质桑苗生产基地——盐城市特庸镇,其“蚕桑产业”在盐城市甚至是江苏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王村村的蚕桑产业发展又占据特庸镇主导地位。2019年王村村凭借其独特的蚕桑产业优势幸运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乡村。因此,对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旨在为盐城市乃至江苏省甚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对盐城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个案分析,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介绍了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历程及其建设优势,比如:优越的特色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等。围绕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一期规划建设的现状和成效,发现其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二三产规划投入不均衡、规划同质化明显、筹资渠道不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种养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政府目标与村民利益冲突、村民参与度低和监督反馈渠道不完善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均衡三产规划促进融合、深入调研提高规划特色、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品牌竞争力、发挥典范带动性提高村民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宣传调动全民参与和完善监督反馈渠道等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后期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加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刘佳鑫[6](2021)在《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工程分布范围广、分散不集中、工程数目较多等显着特征,从而造成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成本偏高、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饮水工程运行管理不仅需要规范性,还应具有高效性,这样才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供水安全需求。因此需要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展开深入研究,以便根据现阶段农村饮水实际情况做出优化处理。这不仅是当前急需完成的任务,还有助于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效率。本文在收集、整理、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具体明晰的研究对象,即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头脑风暴法和访谈法,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产生制约的各种因素。之后本文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形成了由政府支持、经营管理、群众认可度、工程建设管理、政府组织能力、员工管理组成的一级指标层,政府补助、法律法规、水价合理性、经营成本等19个指标构成的二级指标层的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了影响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所有因素,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最后在充分参考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以影响运行管理效应的主要因素作为发力点,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优化对策:部门职责进一步明晰;管护和管理责任的全面落实;建设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强化培养专业人才;多元主体职责明确化等。以此来期望能够使得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得到丰富,为滨海县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此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地区开展同类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张雅娴[7](2020)在《南京市栖霞区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南京市栖霞区2009-2018年集中式供水水质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现状以及水质影响因素,查找影响生活饮用水水质的根本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为加强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保障栖霞区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健康卫生。方法收集辖区内2009-2018年间累计12家(现有9家,关闭3家)集中式供水单位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检测结果,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2检验比较不同类型水样合格率的差异,使用U检验分析两组水样中各指标的差异,使用H检验分析两组以上水样中各指标的差异,最后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进一步证明影响水质的因素,P<0.05时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2009-2018年间,总体水质合格率从66.40%上升至86.67%,年度间水质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91.786,P<0.05)。2009-2018年间,乡镇水厂总体水质合格率为76.18%,市政水厂总体水质合格率为95.5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044,P<0.05)。导致水质不合格的指标主要为: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菌落总数。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三个不同时节的水质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38.071,P<0.05),枯水期的水质合格率最高,其次是平水期,丰水期水质合格率最低。使用不同的消毒剂时水质间的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57.013,P<0.05),液氯组和次氯酸钠组的合格率相对较高,二氧化氯组和漂白精组的合格率相对较低。乡镇水厂和市政水厂之间有14项指标检测值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 H、铝、铁、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游离余氯。对不同时节下的水样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显示共有17项指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铁、铝、游离余氯末梢水、p H、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锌、硝酸盐。其中发现菌落总数、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铝、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硫酸盐这些指标的均值在丰水期间相对较高。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臭和味、耗氧量在不同消毒剂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微生物指标方面:效果较好的是液氯组,其次是次氯酸钠组和二氧化氯组,漂白粉组效果最差;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方面:液氯组和次氯酸钠组处理效果相对较好。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该辖区内乡镇水厂水质不合格的概率是市政水厂的7.037倍;枯水期的水质相对最为安全,其次是平水期,丰水期水质合格率最低;消毒剂使用方面,二氧化氯和漂白粉为导致辖区内水质合格率下降的因素。结论2009-2018年间栖霞区水质合格率有了提升,尤其是乡镇水厂,市政水厂合格率远高于乡镇水厂,导致水质不合格的前三位指标分别是浑浊度、肉眼可见物以及菌落总数。丰水期间水质合格率最低,相反枯水期间水质合格率最高。次氯酸钠和液氯为相对适应的消毒剂。
屠强[8](2017)在《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盐城海岸带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系统总结基于生态系统管理(EBM)和以生态系统综合评价(IEA)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框架体系等研究的历史发展及进展,构建了以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甄别出影响盐城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干扰-响应的因子以及反馈机制,并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及确定指标权重。通过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自然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压力、状态和响应进行分析,并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度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展开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等距级差方式分级,共分为5个等距等级。论文以盐城海岸带5县市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对象和生态系统的评价单元,分别针对2000-2010年间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开展综合定量/半定量评价。依据每个县市生态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胁迫因素、敏感性要素及状况、响应及适应等,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区域经济可持续性,以及综合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5县市海岸带的可持续性及年代变化展开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盐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单元的可持续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盐城海岸带未来可持续性趋势。对研究区海岸带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度综合评价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5县市社会经济状况都有所发展,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均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尤其是东台、大丰和射阳等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较为显着,即近10年来海岸带综合可持续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层面的飞速发展上,且生态可持续度高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更大。10年间盐城滨海5县市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不平衡性更加突出。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命运与共,可持续性是建立在两者进入良性循环的协调步伐基础之上。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制约因素影响,未来盐城海岸带不同区域间可持续发展水平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可能。本研究在对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构建的过程中,将评价体系划分为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两个维度,分别在PSR框架下开展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评价。对2000年至2010年盐城地区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及发展趋势的预期结果与该地区近年的发展水平相符。研究首次提出以多维度概念框架模型与时间序列相结合,对区域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半定量评价的方法。
于志凡[9](2016)在《盐城拟建产业园区供水水源环境风险评价与质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水资源分布各地差距比较明显,尤其是在我国水源性短缺的北方地区和水质型短缺的南方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人口增加、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引发甚多的矛盾。盐城市拟建产业园区位于淮河流域,水源地由河流水和地下水供给。这些年来,盐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加剧了区内水源地受到污染和危害的风险程度。拟建区水环境的形势相当严峻,如何保护水源地、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和保护工业用水的安全,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热点问题。水源地的环境评价研究既能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支撑,又能为环境规划提出合理建议,而且还能为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拟建区水源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拟建区的供水来源,从水环境评价的角度出发,对拟建区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分析,构建水环境的评价模型。河流水具有流动性,因此对河流地表水采用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型和质量分析,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水污染因子进行分析;地下水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地下水采用内梅罗指数方法、熵权法、基于五值逻辑的模糊数学法进行环境质量分析研究,并作出评价。最后根据上述两项评价结果对关于如何更合理使用水资源,更加有效合理的完善水源地用水方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地下水水质的评价方法中,传统是内梅罗指数法,同时熵权法可以用做辅助验证,此外本文中还运用模糊数学法对地下水进行评价研究,证明了基于五值逻辑的模糊数学法的可行性,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的结果:1)对盐城市的供水水源地分布及供水条件进行分析,分别确定拟建区由河流水提供的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提供的地下水水源。2)根据河流的不确定性对拟建区的地表水进行环境风险性的评价和质量分析,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和质量评价模型,分析其风险的特点和水质的特点,为水质预测和合理的用水方案提供理论基础。3)根据高锰酸钾指数、氯离子、总硬度、亚氮、硝酸、硫酸盐等指标,采用内梅罗法、熵权法对地下水水质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证明了基于五值逻辑的模糊数学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可行性。4)从水环境突发事件和水质保护的角度,盐城地区总体水质在三类以上,地表水的风险评价在可接范围。但其中某些单因子如亚氮因子在以往一直处于超标状态,为避免地下水污染,更好的保护水源地与更加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建议将地下水做后续强大的储备资源,而使用地表水。综上,本文所得出的盐城拟建区水源地环境评价结果,为盐城拟建区的发展与地区水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依据。此外,本文所使用的基于五值逻辑分区的模糊数学法,也可作为今后地下水质量评价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
傅小锋[10](2014)在《瑞安市饮用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瑞安市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明显完善。但是,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还不容乐观,如何在优质水源减少、水厂建设滞后、供水管道老化、水处理工艺比较落后、供水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下,确保广大群众饮用水安全,已成为瑞安市政府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在阐述饮用水安全相关概念以及涵盖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饮用水安全研究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国内外水质标准、水处理技术与管理、管网水水质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为进一步完善瑞安市饮用水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着重分析了瑞安市水资源现状和特点。瑞安市现有赵山渡水库、湖岭三十三溪、马鞍山水库、桐溪水库等7个在用饮用水水源及集云山水库、林溪水库、大南水库等7个备用饮用水水源,在用饮用水水源仅湖岭三十三溪、马鞍山水库、桐溪水库满足Ⅲ类水质要求,备用饮用水水源水质都在Ⅳ类以下,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当前瑞安市饮用水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水厂建设相对滞后,供水管网改造任务繁重,水处理工艺比较落后,供水体制机制有待理顺。结合瑞安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瑞安市供水安全问题的总体目标:要全面加快城市中心区和塘下片区供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乡镇水厂改造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集中供水普及面;有序实施供水管网的改造;进一步理顺供水体制机制。并围绕总体目标提出具体应对对策:坚持开源节流,加强水源保护;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水厂布局;加快管改步伐,提高安全系数;深化体制改革,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水质督查体系,提高水质监测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保障。
二、盐城市176座农村水厂卫生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城市176座农村水厂卫生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
2.1 数据调研概述 |
2.2 分析方法 |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给水处理用纳滤/反渗透膜元件性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膜分离技术概况 |
1.1.1 应用背景 |
1.1.2 纳滤/反渗透工艺简述 |
1.2 纳滤/反渗透膜元件生产及应用情况 |
1.2.1 调研基本情况 |
1.2.2 国内外产品标准及要求 |
1.2.3 用户认可度和卫生许可 |
1.2.4 国内外生产及应用状况 |
1.3 纳滤/反渗透膜元件评估的必要性 |
1.4 综合评价体系理论 |
1.4.1 概述 |
1.4.2 综合评价体系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5.2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测试装置与测定方法 |
2.1 测试装置及测试元件 |
2.1.1 测试装置 |
2.1.2 测试方法 |
2.1.3 测试元件及试剂 |
2.1.4 测试条件及测试参数 |
2.2 水质指标的检测 |
2.2.1 检测仪器 |
2.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3章 纳滤/反渗透膜元件评估模型 |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1.1 因素集与评价集的建立 |
3.1.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1.3 评估矩阵的建立 |
3.1.4 模糊合成运算 |
3.2 相关-主成分分析法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2 指标筛选前的数据标准化 |
3.2.3 指标筛选的相关性分析 |
3.2.4 指标筛选的主成分分析 |
3.2.5 指标筛选的理性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滤/反渗透膜元件技术性能评估 |
4.1 准则层(一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纳滤膜元件一级指标的权重建议值 |
4.1.2 反渗透膜元件一级指标的权重建议值 |
4.2 二级评估指标的筛选及赋分 |
4.2.1 纳滤膜元件二级指标的选取及赋分 |
4.2.2 反渗透膜元件二级指标的选取及赋分 |
4.3 评价等级集的构建 |
4.4 评估矩阵的建立 |
4.4.1 纳滤膜元件评估矩阵 |
4.4.2 反渗透膜元件评估矩阵 |
4.5 权向量的确定 |
4.5.1 纳滤膜元件评估权向量的确定 |
4.5.2 反渗透膜元件权向量的确定 |
4.6 模糊矩阵综合评价 |
4.6.1 纳滤膜元件评估模糊运算 |
4.6.2 反渗透膜元件评估模糊运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纳滤/反渗透膜元件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
5.1 纳滤/反渗透膜元件实验室性能测试 |
5.1.1 纳滤膜元件实验室产品性能检验 |
5.1.2 纳滤膜元件小试应用效果 |
5.1.3 反渗透膜元件实验室产品性能检验 |
5.1.4 反渗透膜元件小试应用效果 |
5.2 纳滤/反渗透膜元件的应用效能 |
5.2.1 纳滤膜元件的应用效能 |
5.2.2 反渗透膜元件的应用效能 |
5.3 纳滤/反渗透膜元件性能参数的相关-主成分分析体系构建 |
5.3.1 纳滤膜元件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2 反渗透膜元件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4)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更高要求 |
1.1.2 学科背景:黄土高原泾河川地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急待完善 |
1.1.3 实践背景: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受城镇化影响明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空间范围与对象界定 |
1.4.1 研究空间范围界定 |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
2.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1 乡村人居环境理论 |
2.1.2 乡村空间规划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4 其他相关理论 |
2.2 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解析 |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解读 |
2.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
2.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
2.4 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3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现状特征研究 |
3.1.1 区域空间资源特征 |
3.1.2 自然生态资源特征 |
3.1.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3.1.4 土地资源利用特征 |
3.2 四十里铺镇乡村现状特征研究 |
3.2.1 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
3.2.2 乡村建设空间特征 |
3.2.3 乡村配套设施现状特征 |
3.3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调研分析 |
3.3.1 典型村的选择 |
3.3.2 典型村自然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3 典型村社会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4 典型村文化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5 典型村居住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6 典型村设施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4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 |
3.4.1 典型村一——清街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
3.4.2 典型村二——马坊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
3.4.3 典型村三——军张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
4.1.2 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
4.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4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4.2 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评价 |
4.2.1 问卷描述性分析 |
4.2.2 村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
4.2.3 村民对乡村居住环境的满意度 |
4.2.4 村民对乡村设施环境的满意度 |
4.2.5 结果分析 |
4.3 乡村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政策制度影响 |
4.3.2 规划发展影响 |
4.3.3 内生动力及外部驱动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与实证研究 |
5.1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
5.1.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
5.1.2 园区依附型乡村 |
5.1.3 农业发展型乡村 |
5.2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 |
5.2.1 区域协调的乡村空间规划总体框架 |
5.2.2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
5.2.3 园区依附型乡村 |
5.2.4 农业发展型乡村 |
5.3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证 |
5.3.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清街村实证 |
5.3.2 园区依附型乡村——马坊村实证 |
5.3.3 农业发展型乡村——军张村实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2.1 研究区域创新 |
6.2.2 研究层次创新 |
6.2.3 研究方法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成果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一:村民走访调研 |
附录二:村委会走访调研 |
附录三:实地调研概况 |
致谢 |
(5)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 ——以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查阅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实地调研法 |
1.5.4 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特色田园乡村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知识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2.2 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及建设的重点任务 |
2.2.1 内涵 |
2.2.2 规划建设的重点任务 |
2.3 特色田园乡村的理论基础 |
2.3.1 乡村振兴理论 |
2.3.2 乡村规划 |
2.3.3 乡村振兴与特色田园乡村的关系 |
第三章 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现状 |
3.1 特庸镇及王村村概况 |
3.2 特庸镇王村村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 |
3.3 特庸镇王村村建设优势 |
3.3.1 交通区位优势 |
3.3.2 生态优势 |
3.3.3 特色产业优势 |
3.3.4 传统文化优势 |
3.3.5 政策优势 |
3.4 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现状 |
3.4.1 发展历程 |
3.4.2 规划分区 |
3.4.3 已投入项目现状及建设成效 |
3.5 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5.1 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5.2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5.3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四章 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对策 |
4.1 规划对策 |
4.1.1 均衡三产规划促进融合 |
4.1.2 深入调研提高规划特色性 |
4.2 建设对策 |
4.2.1 拓宽投资来源,稳定全局建设 |
4.2.2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
4.2.3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品牌竞争力 |
4.2.4 发挥典范带动性,提升村民素质 |
4.3 管理对策 |
4.3.1 加强人才引进,实施人才战略 |
4.3.2 加大宣传推广,调动全民参与 |
4.3.3 规划运营管理机制,完善监督反馈渠道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与不足 |
5.2.1 创新点 |
5.2.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村民问卷调査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饮用水安全 |
2.1.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2.1.3 项目组织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参与式管理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章 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概况 |
3.1 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概况 |
3.1.1 滨海县概况 |
3.1.2 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概况 |
3.1.3 现行运行管理的实施模式 |
3.2 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实施方式 |
3.2.1 实施市县基层三级督导方式 |
3.2.2 实施工程前中后三期整体联合管理方式 |
3.2.3 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工程运转方式 |
3.2.4 实施奖罚分明的考核方式 |
3.2.5 实施立足民情积极谋划的工作制度 |
3.3 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果 |
3.4 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
3.4.1 三级部门各自为政,管理效率低 |
3.4.2 工程前中后衔接管护不到位 |
3.4.3 基层人员管理技术薄弱,人才缺乏 |
3.4.4 经营收入低,管理压力大 |
第4章 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影响因素归集 |
4.1.1 访谈调查法 |
4.1.2 调查样本 |
4.1.3 访谈内容 |
4.1.4 影响因素归类 |
4.2 影响因素指标及诠释 |
4.2.1 确定影响因素指标 |
4.2.2 影响因素指标诠释 |
4.3 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 |
4.3.1 选择层次分析法 |
4.3.2 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
4.3.3 构造判断矩阵 |
4.3.4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4.3.5 确定指标权重 |
4.4 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
4.4.1 指标权重分析 |
4.4.2 综合层级分析 |
第5章 提升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优化建议 |
5.1 明确各部门职责,提供管理效率 |
5.2 落实工程管理责任和管护模式 |
5.3 立足民情,深化建设管理工作 |
5.4 加强基层人员管理技术培训,引进人才 |
5.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合理水价 |
5.6 明确运行管理的多元主体职责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农民群众访谈提纲 |
附录2 政府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3 水利部门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4 影响因素指标相对重要性评定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南京市栖霞区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创新特色 |
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采样频次及选点 |
3 数据来源 |
4 检测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栖霞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整体情况分析 |
1.1 辖区内总体水质合格率前几年呈上升趋势,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近一年略下降 |
1.2 比较市政水厂与乡镇水厂的差异 |
1.3 市政水厂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1.4 乡镇水厂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1.5 不同时节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1.6 不同消毒剂处理下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2 水质各监测指标比较分析 |
2.1 比较市政水厂与乡镇水厂各项检测指标的差异 |
2.2 不同时节各检测指标的差异 |
2.3 不同消毒剂处理下的各指标检测值分析比较 |
3 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四章 讨论 |
1 有关水质整体合格率的探讨及分析 |
2 有关水质监测指标的探讨及分析 |
3 有关Logistic回归模型的讨论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本次研究的结论 |
2 对饮用水卫生管理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外生活饮用水现状探讨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盐城海岸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篇 理论篇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管理研究 |
2.1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管理理论 |
2.1.1 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发展沿革 |
2.1.2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管理理论发展沿革 |
2.2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评价类型与方法 |
2.2.1 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2.2.2 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2.2.3 海岸带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
2.2.4 海岸侵蚀灾害风险评价 |
2.2.5 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 |
2.3 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
2.3.1 生态系统评价概念框架 |
2.3.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方法 |
2.3.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4 指标与指标的选取 |
第2篇 实践篇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3.1 地理区位 |
3.2 气候条件 |
3.3 地质地貌 |
3.4 水文动力条件 |
3.5 海洋环境质量 |
3.6 土壤 |
3.7 自然资源注 |
3.7.1 植物资源 |
3.7.2 动物资源 |
3.7.3 其他海洋资源 |
3.7.4 风景旅游资源 |
3.8 海岸线滩涂淤蚀状况 |
3.8.1 研究区沿海滩涂的分布 |
3.8.2 海岸带滩涂的淤蚀格局 |
3.8.3 盐城海岸线利用现状 |
3.9 滨海景观分布格局 |
3.9.1 滩涂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
3.9.2 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 |
3.10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3.10.1 人口与耕地面积 |
3.10.2 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 |
3.10.3 滩涂围垦开发现状与趋势 |
第4章 盐城地区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评价 |
4.1 评价单元的确定 |
4.2 评价概念框架的确立 |
4.3 评价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
4.3.1 评价指标选择 |
4.3.2 资料与数据来源 |
4.4 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处理 |
4.4.1 综合评价模型 |
4.4.2 评价指标处理 |
4.5 盐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
4.5.1 生态环境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
4.5.2 社会经济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
4.5.3 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5章 影响盐城海岸带区域可持续性的因素及其压力-响应过程分析 |
5.1 影响本区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
5.1.1 海平面变化与沿海滩涂淤蚀变迁 |
5.1.2 沿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 |
5.2 影响区域可持续性的人为因素 |
5.2.1 人口因素 |
5.2.2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
5.2.3 湿地保护政策 |
5.2.4 围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5.2.5 近岸环境污染及生态响应 |
5.3 影响盐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综合压力因素小结 |
5.4 讨论 |
5.4.1 关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的模型构建 |
5.4.2 盐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附件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盐城拟建产业园区供水水源环境风险评价与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盐城供水水源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流域分区概况 |
2.3 盐城市供水水源地分析 |
2.3.1 城市供水地表水源分析 |
2.3.2 城市供水地下水源分析 |
2.3.3 研究区供水现状 |
2.3.4 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河流水源的环境风险评价与质量分析 |
3.1 河流水源的环境风险评价 |
3.1.1 三角模数概述 |
3.1.2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3.1.3 盐城市河流水源地的风险评价(蟒蛇河) |
3.1.4 盐城市河流水源地风险评价(通榆河段) |
3.2 河流水源的质量评价 |
3.2.1 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 |
3.2.2 综合水质标识评价方法 |
3.2.3 盐城市河流水源地的质量评价(蟒蛇河) |
3.2.4 盐城市河流水源地的质量评价(通榆河) |
3.3 总体评价分析 |
第4章 地下水源的环境风险评价与质量评价 |
4.1 地下水的环境风险评价 |
4.1.1 DRASTIC模型计算原理 |
4.1.2 研究区地下水的风险评价 |
4.2 地下水的质量分析 |
4.2.1 内梅罗指数法 |
4.2.2 建立基于熵权法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 |
4.2.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 |
4.2.4 三种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4.3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总析 |
结论和建议 |
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2006年到2014年盐城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质检测值 |
附录2:2006年到2014年各监测值的矩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瑞安市饮用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饮用水安全的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我国水质标准发展的历史 |
1.3.2 国内外水质标准比较 |
1.3.3 水处理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比较 |
1.3.4 管网水水质管理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数据来源 |
第二章 瑞安市饮用水水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 |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2 水资源现状 |
2.2.1 地表水资源量 |
2.2.2 地下水资源量 |
2.2.3 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
2.2.4 降水情况 |
2.3 瑞安市城市供水水源变迁 |
2.3.1 市区水源 |
2.3.2 乡镇水源 |
2.4 饮用水水源地范围的确定 |
2.5 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
2.6 饮用水水源开发利用前景 |
2.6.1 吴界山水源 |
2.6.2 愚溪水源 |
2.6.3 林溪水源 |
2.6.4 桐溪水源 |
2.6.5 其他小水源开发利用 |
第三章 瑞安市居民饮用水供水现状 |
3.1 瑞安市供水结构情况 |
3.1.1 城市北部组团塘下片区 |
3.1.2 城市中西部乡镇 |
3.1.3 城市中心区 |
3.2 饮用水供需量情况 |
3.2.1 供水量 |
3.2.2 用水量 |
3.2.3 耗水量 |
3.2.4 退水量 |
3.2.5 用水指标 |
第四章 瑞安市居民饮用水水质情况 |
4.1 水源地水质 |
4.1.1 水质安全评估体系 |
4.1.2 水质评估结果 |
4.1.3 营养状态评价 |
4.1.4 健康风险评价 |
4.1.5 水质污染风险评价 |
4.2 出厂水及管网水水质 |
4.2.1 出厂水水质 |
4.2.2 管网水水质 |
4.2.3 水质抽查结果 |
第五章 瑞安市饮用水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 |
5.1 饮用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
5.1.1 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 |
5.1.2 水厂建设缺乏规划引导 |
5.1.3 水厂建设相对滞后 |
5.1.4 管网改造任务繁重 |
5.1.5 水处理工艺比较落后 |
5.1.6 供水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
5.2 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对策 |
5.2.1 总体目标 |
5.2.2 具体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盐城市176座农村水厂卫生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 刘佳鑫.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给水处理用纳滤/反渗透膜元件性能评估研究[D]. 高玉婷.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4]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D]. 仇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 ——以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为例[D]. 徐靖楠. 扬州大学, 2021(09)
- [6]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 刘佳鑫.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7]南京市栖霞区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结果分析[D]. 张雅娴. 东南大学, 2020(01)
- [8]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盐城海岸带为例[D]. 屠强. 厦门大学, 2017(08)
- [9]盐城拟建产业园区供水水源环境风险评价与质量分析[D]. 于志凡.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10]瑞安市饮用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傅小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4)
标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乡村规划论文; 水质检测论文; 农村论文; 安全饮用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