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戴玉玲[1](2021)在《基于中文AMR的现代汉语虚词功能表示及计量研究》文中指出
祖力皮亚·买买提明[2](2021)在《论现代维吾尔语词的兼类问题 ——以现代汉语兼类词为参照》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表明汉语和维吾尔语中同样存在静词与静词之间、静词与虚词之间或者虚词与虚词之间互相兼类的现象。所谓词的兼类现象指的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一个词,在同形同音、意义有关联的条件下,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的主要语法功能的现象。我们可以把这一类词称之为“兼类词”(英:Multi category words;维:qo∫umt∫ε tyrkymlyk s(?)z)。维吾尔语是以形态变化为主要语法手段的语言,而汉语恰恰相反,汉语是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的语言①,不大用形态。虽然汉语和维吾尔语是语法表达手段不同的两种语言,但两者都同样存在着词的兼类现象。既然两种语言都存在词的兼类现象,说明两者之间肯定有某方面的共同之处。由于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兼类词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成果都比较多。而维吾尔语语法研究中关于词的兼类现象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多,从以往的研究内容来看,运用的研究理论框架基本相似,需要更一步的探索。虽然汉语和维吾尔语词的兼类现象有些相似点,但大体来看仍存在很多不同点,进行对比比较困难。因此本文试图以现代汉语兼类词研究为参照,主要探究现代维吾尔语词的兼类现象并结合词典与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实际例子,总结出维汉兼类词各自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这种新的研究角度来研究,对维吾尔语兼类词研究理论的完善有所增益。本文内容由以下五章、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使用的研究理论及方法。其次,运用用文献研究法、统计法及归类法,对到目前为止维汉兼类词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及分类分析,对研究内容、研究进展、观点上的异同点及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概述。最后提供本文的语料来源,使用的转写符号、缩略语等内容。第二部分是二、三、四章的正文部分为本文的主体。第二章结合前人的研究理论提出兼类词的定义、判定标准、形成的原因及兼类词与同形词、词类活用的区别等内容。第三章是实词的兼类,结合各类词典和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语料,以词的形态变化、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为判定标准,对维吾尔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拟声词的兼类现象,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的兼类现象进行分析及解释。第四章是虚词兼类词,主要探讨维吾尔语连词的兼类现象和汉语拟声词、介词的兼类现象。第三部分第五章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其他章节中阐述的内容进行梳理及概括。总结汉语和维吾尔语兼类词各自的特点及异同点。
王瑞鑫[3](2021)在《山西万荣方言参考语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山西运城万荣方言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的特点。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音系部分,第三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万荣方言中与语法结构相关的系列问题,第十二章对万荣方言的整体特点做以概括。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山西万荣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同时对参考语法及万荣方言的研究现状、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主要关注万荣方言的音系,包括万荣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儿化韵系统、连读变调系统以及文白异读现象等。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万荣方言的词、词类和构词、构形法。文章分别从构词和构形两个角度对各个词类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名词性短语。除了对传统句法结构意义上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讨论之外,还重点关注了万荣方言中的领属结构。第五章主要考察指示与称代范畴。对万荣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分别做了意义和功能上的分类。第六章讨论万荣方言中的谓词性短语。对万荣方言中各种结构类型的谓词性短语做了列举概括。第七章讨论万荣方言中的简单句。除了讨论完整句和非完整句的句法构成外,还探讨了万荣方言中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等。第八章介绍了万荣方言的句类和语气词。对万荣方言中的四大句类和语气词所能出现的语境、表达的不同语气等都做了分类描写,还探讨了语气词结合使用的情况。第九章概括了万荣方言中的时体系统,对表示不同时态的时标记、动作完成不同情况的体标记,以及时标记和体标记的共现情况都做了分析和探讨。第十章讨论了万荣方言中的从句和关联复句的标记及模式,尝试对万荣方言中的复句关联标记模式概括出一个蕴含性等级序列。第十一章描写了万荣方言中的话题标记,对不同话题标记前所能出现的成分及结构,以及每个话题标记所表示的不同语义色彩都做了分析和探讨。第十二章是大结论部分,整体概括万荣方言在各章节内容中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地方以及相对应的特点。
娜娜(Titova Aitalina)[4](2021)在《汉俄空间介词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和俄语虽是分属不同类型的语言,但都拥有表达空间关系的介词。汉语空间介词跟俄语空间介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语言类型及认知方面的表现不同,两种语言在方位指示的运用上呈现出许多差异性。汉俄两种语言中的空间介词,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同时又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两种语言的空间介词对比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汉语空间介词“自”“到”“沿着”“顺着”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确立汉语空间介词和俄语空间介词的研究范围,选择对比分析角度,将汉语空间介词“自”“到”“沿着”“顺着”和与之相对应的八个俄语空间介词作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本文首先对汉俄空间介词的概念和空间介词的分类进行详细的描写,根据语言学相关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研究范围和分析解释的角度。其次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相关的汉俄空间介词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空间介词的对应关系,实际上是汉语空间介词短语与俄语空间关系介词加名词变格结构的对应,即“自”类介词短语、“到”类介词短语、“沿着”类介词短语、“顺着”类介词短语与俄语“介词+名词变格”形式的对应。句法功能上,汉语与俄语介词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属于虚词,因此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汉语空间介词短语与俄语空间介词短语都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作状语是两种语言的介词短语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汉语中,介词一般通过介词短语的形式来充当句法成分,而俄语介词通过后面连用的名词变格组成介词短语来充当句子成分。语义方面上,空间介词一般表示处所、方向、空间终点的意义。标记是空间介词的主要语用功能。两种语言的空间介词一般都可以标记空间的起点、空间的终点和动作的路线等等。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了解两种语言的空间介词在语义、句法、语用层面上的共性和差异,而且还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成果,尤其是对以俄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同时,对汉俄语法对比研究、汉俄翻译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田蕊[5](2021)在《现代汉语述宾短语及其汉泰扩展方式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和泰语都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同属于孤立语,且它们都为SVO型语言,述宾短语的基本语序为V+O。本文将从离合词与粘着性两个方面,按照词汇化程度来划分汉泰两种语言的述宾短语,并从语法意义与功能表达进行对比分析。述宾短语的前项涉及到动作与行为,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意义,通常可以带多类宾语,而述宾短语的后项跟前项的述语进行搭配,并有多种词语类型: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用来说明动作与行为具有多重意义关系:受事、对象、结果、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施事、方式、目的、致使、复杂、等同等等。根据述宾短语词汇化的程度,从前项和后项的特殊性判断何为离合词和粘着性,研究发现述宾短语离合词可以离析分开使用,述宾短语离合词的语义关系当中两个因素的前项和后项可以分开使用,在语义上也跟原来的相同,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扩展:了、着、过、量词、时间量词、重叠等等。通过扩展方式上的对比,可以发现汉泰两种语言述宾结构的相同和不同点。考虑到述宾短语的粘着性跟离合词的不同情况,且前项和后项的意义来源与历史文化有关,所以不能把二者分开使用。本文在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共分为七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梳理与述宾短语相关的理论,并说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拟研究解决问题、语料、研究对象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等。第二章汉语述宾短语概况,阐述汉语述宾短语的基本语法结构(V+O),说明述宾短语所带宾语的范围、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动词带宾语的情况等等。第三章汉语述宾离合词,阐述汉语述宾离合词基本结构,在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下去解释说明离合词的离析形式Ax B/B(x)A、离析方式、语法特征。此外还分析了述宾离合词现象产生的基础、述宾短语的语言功能、动词与名词的典型性等等。第四章述宾短语的词汇化,阐述述宾短语的“自由性”和“粘着性”,涉及到自由短语和粘着短语的概念、汉语的词汇化以及粘着性的熟语和词组的概念与范围等等。第五章泰语述宾短语研究,阐述泰语的概况,包括泰语的基本理论与泰语述宾短语概况等等。第六章汉泰述宾短语扩展方式对比研究,阐述汉泰两种语言中述宾短语的离合形式,进行扩展与对比分析,并总结汉泰两种语言的相同和不同点。第七章结论,从汉泰两种语言述宾短语的特殊性及其对比研究的成果两方面进行总结。
李萍[6](2021)在《现代汉语新兴介词研究 ——以“找”“搁”“走”为例》文中认为介词一直是语法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学界对介词的来源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介词大多来源于动词。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语言的使用中有部分动词会发生语法化,逐渐有介词的功能。这部分词处于动词和介词的中间状态,偏向于动词,正处于介词化的开端。学界对介词的研究多集中在已经完成介词化的介词,对这部分处于介词化初始阶段的“新兴介词”的关注不够。本文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介词—“找”“搁”“走”,在前人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三个新兴介词的语法化过程、介词功能等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我们首先对“找”进行了考察,发现在现代汉语中“找”的确存在着介词的用法。我们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找”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认为其语法化过程是由于所在的句法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及宾语范围的扩大;从共时的角度描写了介词“找”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通过分析归纳,我们得出了介词“找”有介引动作和介引施事两种介词功能,并且把“找”的介引对象的功能详细地分为引出言谈对象、引出动作参与对象、引出索取对象和引出动作的所对对象四种。在现代汉语中“搁”同样存在着动词的用法和介词的用法。我们对动词“搁”的意义和句法格式进行了考察,认为在“位事+‘搁’+受事”格式中,“搁”蕴含了位置义素,介词“搁”的语义就是由此而来的。接着我们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搁”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认为其语法化过程中除了受“搁”本身蕴含的语义影响,还受到受事、位事范围扩大以及句法结构的影响;其次从共时的角度描写了介词“搁”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现代汉语中介词“搁”的功能较为复杂,在北方官话方言中,“搁”有多种功能,大致有四种:引入动作的地点、引入时间,引入说话人的依据或角度以及引入工具。对于“走”的考察,我们从现代汉语“走”的意义和用法入手,其次从历时角度考察“走”,认为“走”的语法化主要是由于宾语的泛化、句法结构的影响以及V2的影响,总结了“走”的三个介词功能:介引地点、介引非移动动词的起点、介引时间。除了对三个新兴介词的语法化以及功能进行介绍外,还考察了动词介词化的动因和机制,认为这三个动词介词化最主要的动因有三个,即语义因素、句法因素以及动词V2的影响,其语法化的机制主要包括结构的重新分析和隐喻,并对这三个新兴介词处于语法化进程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蔺东新[7](2021)在《河北临西方言介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词是汉语语法系统中一类重要的虚词,汉语语法学界历来重视介词研究。临西县位于河北邢台市和山东临清市的交界处,属晋方言与冀鲁官话的过渡地带。临西方言属于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与普通话相比,介词数量丰富、用法多样,但目前为止尚未有文章对其进行过系统的描写。因此,本文选择临西方言的介词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临西方言的介词进行细致的调查、系统的整理,希望可以为河北方言语法研究及汉语介词研究提供一些新鲜的语料。文章将临西方言的每一类介词都分为AB两组,我们只选择对在词形或用法上比较有特点的A组介词进行研究,一方面对每一个介词进行共时层面的描写和比较,一方面对几个特殊介词从历时层面进行溯源。另外还对临西方言的介词悬空现象和“动词+X+处所”结构中的“X”成分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五部分。绪论。本章首先对临西与临西方言概况进行说明,然后从总体情况以及与临西方言有关的几个介词现象的研究两个方面介绍汉语介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而阐述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最后对写作过程中的语料来源及文章体例进行说明。第一章为临西方言介词的分类描写与比较分析。从语义的角度把临西方言的介词分为引进时间处所的介词、引进施事受事的介词、引进对象的介词、引进工具依据的介词、引进原因目的的介词五大类,对这五大类介词的用法和特点进行详尽的描写和分析。除了对临西方言介词进行共时平面的描写,还对临西方言同类介词进行内部比较,将临西方言介词与普通话、与邢台其他方言小片及其他周边相关方言介词进行比较。第二章对临西方言介词相关现象介词悬空现象、“动词+X+处所”结构中的“X”成分进行详细的描写与分析。第一节是对临西方言介词悬空现象进行描写,并对介词悬空的制约因素及形成动因进行分析。第二节是对临西方言“动词+X+处所”结构中的“X”成分进行描写。在明确对“X”的相关认识的基础上,从临西方言点[t]声母类终点标记、[l]声母类终点标记、留痕形式这三大类情况对临西方言的情况进行详细地描写,并结合文献进行系统地分析。第三章:对临西方言中特殊介词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探析。该部分选择了“跟[kei53]”“连”“□[t?a?44]”三个介词进行分析,首先对该介词在临西方言中所具有的特殊用法进行描写,然后对该介词的这一用法在整个汉语方言区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勾勒,最后对该介词的特殊用法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是对整篇文章写作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对临西方言介词数量丰富、地域特征明显、保留近代汉语用法现象普遍的特点进行概括,对文章中存在的收词、用字和探源上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徐烨荣[8](2020)在《韩国学生使用介词“给”和“对”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文中指出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是没有具体实义的,但是具有重要的语法意义,即一种表示词与词或者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虚词,因此介词不能在句子中单独作句法成分,要和其他词或短语搭配使用。介词用法较为复杂,被普遍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介词“给”和“对”都是甲级词,也是外国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介词。而且在韩语语法中不存在能够与汉语介词“给”和“对”相对应的一类词。本文选取“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介词“给”和“对”的偏误用例为分析语料,主要从五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成果及现状、研究理论、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韩国学生习得介词“给”和“对”的偏误分析。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选择语料、确定偏误,对偏误语料进行了逐条分析,总结出韩国学生使用介词“给”和“对”时所出现的偏误类型和比率,并进行解释分析。第三部分韩国学生习得介词“给”和“对”的偏误原因分析。在第二部分偏误类型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之上,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学习策略影响、交际策略影响和学习环境影响这五个方面,分析韩国学生使用介词“给”和“对”的过程中出现偏误的主要成因。第四部分提出有关介词“给”和“对”的教学建议。根据前文分析的介词“给”和“对”的偏误情况及原因,提出了一些对韩国学生学习介词“给”和“对”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从教师教学和教材编写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结语部分先是对整篇论文的写作思路进行回顾整理,然后对本位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代爽[9](2020)在《基于汉泰对比和中介语语料库分析的汉语介词“在”的类型学特征考察》文中指出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语言类型学作为基础理论,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概括出汉泰两种语言“在”字短语的共性和特性。通过对比,发现汉泰“在”字短语中的介词类型并不相同,因介词类型的不同,汉泰各题元“在”字短语中前置介词“在”的隐现特征、“在”字短语的语序、“在”字短语的句法功能等都会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依据语言类型的标记预测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在”字短语时可能出现的偏误。随后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对母语为泰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在”字短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对偏误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接着总结了汉泰“在”字短语的类型学特征与偏误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汉泰各题元“在”字短语在隐现、语序、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因汉泰“在”字短语中介词类型的不同造成的,介词类型是造成汉泰“在”字短语各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2.汉语“在”字短语中的介词有两种结构(单元介词、多元介词),三种类型(前置介词、后置介词、框式介词);泰语“在”字短语中的介词有二种结构(单元介词、双元介词),一种类型(前置介词);汉语“在”字短语中的介词类型比泰语复杂得多。3.泰语“在”字短语中的前置介词在语义上相当于汉语的框式介词,因此无需加上后置词就可以标记题元关系。而汉语“在”字短语中的前置词“在”没有实在语义,需要依靠其他成分才能表达完整的题元意义,所以汉语“在”字短语存在隐现问题。4.从隐现特征上看,汉语“在”字短语中的五种题元类型,语义越抽象,前置词“在”越不容易隐现;而语义越具体,前置词“在”的隐现规律也就越复杂。这是因为表具体语义的“在”字短语,有时仅依靠介词“在”后的名词性成分或后置词的补充就能标记题元关系,介词“在”的隐去不会对句子的语义和句法产生影响;而表抽象语义的“在”字短语中的介词类型一般是框式介词,必须由前后介词相互搭配才能表达完整的题元关系。5.通过统计共40万的汉语和泰语语料,我们发现汉泰各题元“在”字短语中介词的对应情况和使用频率存在差异,泰语方所、时间题元中的介词数量较多、划分较细,例如:泰语表示处所的前置介词“??”、“”、“??“”(在)在语体上有差别,表时间的前置词“????、(在)”在时态上有区别,因此泰语在方所、时间题元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而在范围题元,泰语没有与汉语框式介词“在……中”、“在……里”、“在……内”一一对应的介词,“”、“?”既可以翻译为“在……中”、“在……里”又可以翻译为“在……内”。在行为主体题元,汉语“在sb”这一表达在泰语里没有对应形式,因此泰语在范围、行为主体题元的使用频率低于汉语。6.框式介词“在……上”、“在……中”、“在……里”是“在”字短语中的无标记的构式。依据标记理论中的“组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从组合标准分析,这三个框式介词的后置词“上、中、里”的语义丰富,所能搭配的名词种类丰富,构词能力强;从分布标准分析,这三个框式介词既能出现在方所题元又能出现在范围题元;从频率标准分析,通过统计共20万字的汉语语料,发现这三个后置词的使用频率是所有后置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在偏误分析中,这三个框式介词也最容易出现遗漏后置词和后置词误代的偏误。且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人类的认知遵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顺序,因此人们在认识和表达事物的方位时,通常说某处之上,或是将事物放在一个范围之内,形成以“上、中、里”为中心的心理,因此这三个框式介词是“在”字短语中无标记的构式。7.汉语和泰语都为VO型语言,泰语“在”字短语以VPP语序为优势语序,而汉语“在”字短语却以PPV语序为优势语序,因为泰语遵循“联系居中项原则”,而汉语受“时序象似性原则”和“焦点信息原则”的影响更大。8.汉语各题元“在”字短语的习得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通过对正确率和使用频率的考察,我们认为泰国学生汉语各题元“在”字短语的习得顺序为:方所>时间>行为主体>条件>范围(“>”表示先习得)。条件、行为主体题元虽比范围题元出现得晚,但两个题元中的框式介词单一,因此比框式介词繁多的范围题元更易习得。9.通过偏误分析,泰国学生在习得汉语“在”字短语时出现最多的偏误为前置词“在”的误加偏误,其次是“在”字短语的错序和前、后置词的遗漏偏误,前、后置词的误代偏误最少。10.汉语“在”字短语的特征会导致泰国学生习得“在”字短语时产生偏误,其中汉语前置词“在”的隐现特征是导致误加偏误的主要原因;汉语“在”字短语的语序特征是导致错序偏误的主要原因;汉语“在”字短语的介词类型特征是导致遗漏偏误的主要原因;汉语“在”字短语中介词的语义特征是导致误代偏误的主要原因。
张思燕[10](2020)在《小学中段习作中词语运用不规范现象研究 ——以昆明市三所小学为例》文中认为词语是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是组句成章的基本元素。小学中段习作是小学生最常接触的书面表达方式,中段小学生词语运用的是否规范体现了小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7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词语运用不规范现象,这种不规范现象尤其在习作中表现最为突出。本文以昆明市高新一小经典校区、呈贡区乌龙小学、呈贡区江尾小学三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300本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统计法,重点对小学生中段习作中存在的词语运用不规范现象进行统计分析。文章首先从选题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前期研究和本人客观条件四个方面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及其价值,接着就该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国外对小学习作研究比较注重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习作写作的实用性及习作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国内对小学习作研究主要在教学策略研究、语病研究及语言不规范现象研究,词语方面的研究主要在问题及策略研究,某种词类语法偏误现象的研究。在明确了该论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法及文本分析法,对300本习作中存在的实词运用不规范现象及虚词运用不规范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其不规范主要表现为:缺失、多余、错位、混用等,继而从语言因素及非语言因素两方面找出其不规范成因,非语言因素包括:不重视语言文字基础教育;师生都存在的懈怠心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错位;学校的语用环境不规范;社会的语用环境复杂多变;语言因素包括:口语、方言的影响,误解词性、误解词义、误解用法,近义词滥用、褒贬不分,适用对象不分、词义轻重把握不准及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利用调查法对小学中段教师词语教学现状及学生词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最后,提出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重视语法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教材融入词语运用语法知识;多阅读,强语感,提高表达准确性;重视习作的修改和评价等。
二、浅谈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2)论现代维吾尔语词的兼类问题 ——以现代汉语兼类词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维汉兼类词的研究现状 |
一、维吾尔语兼类词的研究综述 |
二、汉语兼类词的研究综述 |
三、维汉语兼类词对比研究综述 |
第四节 语料来源与使用的转写符号 |
一、语料来源 |
二、本文使用的转写符号 |
第二章 兼类词概述 |
第一节 兼类词的定义与兼类词形成的原因 |
一、兼类词的定义 |
二、兼类词的成因 |
第二节 兼类词的判断标准与辨析 |
一、兼类词的判断标准 |
二、兼类词的辨析 |
第三章 实词的兼类 |
第一节 名词的兼类 |
一、维吾尔语名词的兼类 |
二、汉语名词的兼类 |
第二节 动词的兼类 |
一、维吾尔语动词的兼类 |
二、汉语动词的兼类 |
第三节 形容词的兼类 |
一、维吾尔语形容词的兼类 |
二、汉语形容词的兼类 |
第四节 副词的兼类 |
一、维吾尔语副词的兼类 |
二、汉语副词的兼类 |
第五节 其他词的兼类 |
一、数词的兼类 |
二、维吾尔语量词的兼类 |
三、代词的兼类 |
四、拟声词的兼类 |
第四章 虚词的兼类 |
第一节 维吾尔语连词的兼类 |
第二节 汉语介词的兼类 |
第五章 结语 |
一、维吾尔语兼类词的基本特点 |
二、汉语兼类词的基本特点 |
三、最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山西万荣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参考语法及山西方言的研究概述 |
1.1.1 参考语法及其研究综述 |
1.1.2 山西方言的研究概述 |
1.2 万荣县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
1.2.1 地理位置 |
1.2.2 历史沿革 |
1.3 运城及万荣方言的研究概述 |
1.3.1 语音方面 |
1.3.2 词汇、语法方面 |
1.4 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意义 |
1.4.3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万荣方言音系 |
2.1 万荣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特点 |
2.1.1 万荣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2.1.2 万荣方言的声韵调特点 |
2.2 万荣方言的儿化系统 |
2.3 万荣方言的连读变调系统 |
2.4 万荣方言的文白异读 |
2.5 万荣方言语音上的内部差异 |
2.6 符号体例及说明 |
第三章 构词与构形 |
3.1 词类与构词法概说 |
3.1.1 词类概说 |
3.1.2 词的形态概说 |
3.2 复合式构词法 |
3.3 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1 前附式 |
3.3.2 后附式 |
3.3.3 附缀 |
3.4 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1 名词的构词与构形 |
3.4.2 动词的构词与构形 |
3.4.3 形容词的构词与构形 |
3.4.4 副词的构词与构形 |
3.5 合音词和分音词 |
3.5.1 分音词 |
3.5.2 合音词 |
3.6 小结 |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
4.1 人称代词 |
4.1.1 三身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
4.1.2 三身代词的功能分类 |
4.1.3 叠置现象 |
4.1.4 非三身代词 |
4.1.5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
4.1.6 小结 |
4.2 指示代词 |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
4.2.2 指示代词的功能分类 |
4.2.3 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
4.2.4 指示代词的回指用法 |
4.2.5 指示代词的叠置 |
4.2.6 小结 |
4.3 疑问代词 |
4.3.1 疑问代词的表现形式 |
4.3.2 疑问代词的疑问用法 |
4.3.3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
4.3.4 小结 |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
5.1 概说 |
5.2 名词性短语 |
5.2.1 定中短语 |
5.2.2 联合短语 |
5.2.3 指量短语 |
5.2.4 数量短语 |
5.2.5 同位短语 |
5.2.6 “的”字短语 |
5.2.7 方位短语 |
5.2.8 小结 |
5.3 领属结构 |
5.3.1 概述 |
5.3.2 万荣方言领属结构的基本构成 |
5.3.3 身体器官/物品名词领属的特点 |
5.3.4 亲属关系领属的特点 |
5.3.5 “人称代词+其他集体领属”的特点 |
5.3.6 小结 |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
6.1 概说 |
6.2 主谓短语 |
6.3 动宾短语 |
6.3.1 受事宾语 |
6.3.2 施事宾语 |
6.3.3 中性宾语 |
6.4 状中短语 |
6.4.1 状语标记 |
6.4.2 副词作状语 |
6.4.3 动词作状语 |
6.4.4 形容词作状语 |
6.4.5 介词短语作状语 |
6.4.6 时间名词作状语 |
6.4.7 框式状语 |
6.5 联合短语 |
6.6 中补短语 |
6.6.1 结果补语 |
6.6.2 程度补语 |
6.6.3 情态补语 |
6.6.4 数量补语 |
6.6.5 时地补语 |
6.6.6 趋向补语 |
6.6.7 可能补语 |
6.7 介词短语 |
6.7.1 前置介词 |
6.7.2 后置介词 |
6.8 连谓短语 |
6.8.1 一般连动式 |
6.8.2 “有”类连动式 |
6.9 兼语短语 |
6.9.1 使令式 |
6.9.2 爱恨式 |
6.9.3 选定式 |
6.9.4 “有”字式 |
6.9.5 兼语连谓连用/套合式 |
6.10 小结 |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
7.1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
7.1.1 完整句 |
7.1.2 非完整句 |
7.2 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 |
7.2.1 “叫”字句 |
7.2.2 连谓句 |
7.2.3 兼语句 |
7.2.4 双宾句 |
7.2.5 存现句 |
7.2.6 领有句:有字句 |
7.2.7 系词句 |
7.2.8 比较句 |
7.2.9 比况句 |
7.2.10 “动”/“去”字句 |
7.3 小结 |
第八章 句类、语气 |
8.1 句类概说 |
8.1.1 陈述句 |
8.1.2 祈使句 |
8.1.3 感叹句 |
8.1.4 疑问句 |
8.2 语气词 |
8.2.1 单音节语气词 |
8.2.2 语气词的结合 |
8.3 小结 |
第九章 时体系统 |
9.1 关于汉语体的研究及其定义 |
9.2 万荣方言中的体标记 |
9.2.1 实现体“唠_了[lau~0]” |
9.2.2 经历体“过[kuγ~(33)]” |
9.2.3 起始体“起[k~hei~(55)]” |
9.2.4 进行体/持续体标记“着[tsγ~0]” |
9.2.5 继续体标记“下去[xa~(33)t(?)~hi~0]” |
9.2.6 结果体标记“下[xa~(33)]” |
9.2.7 短时体 |
9.3 万荣方言中的时系统 |
9.3.1 过去时标记“去(?)” |
9.3.2 现在时标记“啦[la~0]”和“哩[li~0]” |
9.3.3 将来时标记“也[ia~0]” |
9.4 体标记和时标记的共现 |
9.4.1 现在时已然态标记“啦[la~0]”和体标记的共现情况 |
9.4.2 现在时正然态标记“哩[li~0]”与体标记“着(?)”的共现情况 |
9.4.3 将来时“也[ia~0]”与体标记“唠[lau~0]”的共现情况 |
9.5 小结 |
第十章 复杂句与复合句 |
10.1 从句 |
10.1.1 补足语从句 |
10.1.2 定语从句 |
10.1.3 补语从句 |
10.2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
10.2.1 定义 |
10.2.2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10.2.3 因果、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10.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10.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10.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10.2.7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10.2.8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10.2.9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10.3 小结 |
第十一章 话题标记 |
11.1 定义 |
11.2 万荣方言中的话题标记 |
11.2.1 “呢(?)” |
11.2.2 “吧[pa~0]” |
11.2.3 “些(?)” |
11.2.4 “唠(着)(?)” |
11.2.5 “盲=(?)” |
11.2.6 “嘅[kai~0]” |
11.2.7 “去(?)” |
11.2.8 “也[ia~0]” |
11.3 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论 |
12.1 本文的结论 |
12.2 创新与不足 |
12.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汉俄空间介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汉语空间介词研究现状 |
(二)俄语空间介词研究现状 |
(三)汉俄空间介词对比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描写、分析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
(二)对比法 |
四、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汉俄空间介词概念与分类对比 |
第一节 汉语空间介词概念与分类 |
一、汉语空间介词概念 |
二、汉语空间介词的分类 |
第二节 俄语空间介词概念与分类 |
一、俄语空间介词概念 |
二、俄语空间介词分类 |
第三节 汉俄空间介词概念与分类的异同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二章 汉语与俄语空间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对比 |
第一节 汉语空间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 |
一、作定语 |
二、作状语 |
三、作补语 |
第二节 俄语空间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 |
一、作定语 |
二、作状语 |
三、作补语 |
第三节 汉俄空间介词短语句法功能的异同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汉俄语空间介词语义功能对比 |
第一节 汉语空间介词的语义功能分析 |
一、自 |
二、到 |
三、沿着 |
四、顺着 |
第二节 俄语空间介词的语义功能分析 |
一、Из, от, с |
二、К, до, в |
三、Вдоль, по |
第三节 汉俄语空间介词语义功能的异同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汉俄空间介词的语用功能对比 |
第一节 汉语空间介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
一、自 |
二、到 |
三、沿着 |
四、顺着 |
第二节 俄语空间介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
一、 Из, от, с |
二、 К, до, в |
三、 Вдоль, по |
第三节 汉俄空间介词语用功能的异同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现代汉语述宾短语及其汉泰扩展方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汉语述宾短语研究现状 |
1.2.2 泰语述宾短语研究现状 |
1.3 关于本文的研究 |
1.3.1 本文要采用的方法 |
1.3.2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1.3.3 语料来源 |
1.3.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汉语述宾短语概况 |
2.1 述宾短语的基本语法结构(V+O) |
2.1.1 述宾短语中的述语(V) |
2.1.2 述语短语中的宾语(O) |
2.1.3 动词性联合短语充当述语成分 |
2.2 述宾短语中宾语的特点 |
2.2.1 述宾短语中宾语的来源 |
2.2.2 述语和宾语的语义关系 |
2.2.3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带宾语情况 |
2.2.4 动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
2.3 结语 |
第三章 汉语述宾离合词 |
3.1 汉语述宾离合词基本结构 |
3.2 离合词的离析形式 Ax B/B(x)A |
3.2.1 离合词的离析方式 |
3.2.2 离合词Ax B/B(x)A形式的离析程度 |
3.2.3 离合词Ax B/B(x)A形式的语法特征 |
3.2.4 述宾结构是离合词产生的基础 |
3.2.5 述宾结构的言谈功能 |
3.2.6 动词与名词的典型性 |
3.2.7 述宾结构言谈交际 |
3.2.8 离合词Ax B离析方式成因分析 |
3.2.9 宾语的前面没有定语 |
3.2.10 离合词的语法功能 |
3.3 结语 |
第四章 述宾短语的词汇化 |
4.1 述宾短语“自由性”和“粘着性”的来源 |
4.1.1 “自由短语”和“粘着短语”的概念 |
4.1.2 粘宾动词的定义 |
4.1.3 汉语的语义变体 |
4.1.4 现代汉语X+P的词汇化 |
4.2 述宾短语词汇化的特殊性 |
4.2.1 述宾短语XP词汇化的典型情况 |
4.2.2 述宾短语现代流行用语的概况 |
4.3 结语 |
第五章 泰语述宾短语研究 |
5.1 泰语述宾短语概况 |
5.1.1 泰语述宾短语的基本结构 |
5.1.2 泰语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 |
5.1.3 泰语述宾短语的有限扩展 |
5.2 泰语的黏着性 |
5.2.1 泰语熟语 |
5.3 结语 |
第六章 汉泰述宾短语扩展对比研究 |
6.1 现代汉语特殊述宾短语 |
6.2 现代泰语特殊述宾短语基本结构 |
6.3 汉泰述宾短语扩展方式对比 |
6.3.1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了”、 “???? /laew/了” |
6.3.2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着” 、“???? /yù:/着” |
6.3.3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过” 、“??? /khoē:y/过” |
6.3.4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好”、“????? /srēt/好” |
6.3.5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完”、 “????? /srēt/完” |
6.3.6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的重叠式 |
6.3.7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数量短语 |
6.4 结语 |
第七章 结论 |
7.1 汉泰述宾短语的特殊性 |
7.2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扩展的相同点 |
7.2.1 汉泰使用动态动词来扩展述宾短语 |
7.2.2 汉泰语述宾短语使用数量词组来扩展 |
7.2.3 汉泰述宾短语扩展的不同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现代汉语新兴介词研究 ——以“找”“搁”“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动词介词化的研究 |
1.2.3 关于新兴介词的研究 |
1.3 研究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及语料来源 |
1.3.1 研究的理论方法 |
1.3.2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找”的介词化 |
2.1 现代汉语“找”意义和用法 |
2.1.1 现代汉语动词“找”的意义和用法 |
2.1.2 现代汉语中介词“找”的意义及用法 |
2.2 “找”的历时考察 |
2.3 “找”的语法化 |
2.3.1 “找”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变化 |
2.3.2 N_2的范围扩大 |
2.4 介词“找”的功能 |
2.4.1 “找”介引关涉的对象 |
2.4.2 “找”介引动作的施事 |
2.5 动词“找”和介词“找”的判断 |
2.5.1 句法结构分析法 |
2.5.2 V_2的语义特征 |
2.5.3 N_2是否具有可找性 |
第三章 “搁”的介词化 |
3.1 现代汉语“搁”意义和用法 |
3.1.1 现代汉语动词“搁”的意义和用法 |
3.1.2 现代汉语中介词“搁”的意义及用法 |
3.2 “搁”的历时考察 |
3.3 “搁”的语法化 |
3.3.1 “搁”的语义分析 |
3.3.2 “搁”的受事与位事的范围扩大 |
3.3.3 句法格式的变化 |
3.4 介词“搁”的功能 |
3.4.1 介引处所 |
3.4.2 介引时间 |
3.4.3 介引说话人视角或依据 |
3.4.4 介引工具 |
3.5 动词“搁”和介词“搁”的判断 |
3.5.1 “搁”所处的结构及位置 |
3.5.2 “搁”的语义的变化 |
3.5.3 “搁”所在句子是否为假设句 |
第四章 “走”的介词化 |
4.1 现代汉语中“走”意义和用法 |
4.1.1 现代汉语动词“走”的意义和用法 |
4.1.2 现代汉语介词“走”的意义和用法 |
4.2 “走”的历时考察 |
4.3 “走”的语法化 |
4.3.1 宾语的泛化 |
4.3.2 “走”进入连动结构 |
4.3.3 V2对“走”的影响 |
4.4 介词“走”的功能 |
4.4.1 介引地点 |
4.4.2 “走”介引非移动动词的起点或事物的来源 |
4.4.3 介引时间 |
4.5 动词“走”和介词“走”的判断 |
4.5.1 语义的改变 |
4.5.2 “走”是否有动词的特征 |
4.5.3 V2是否具有运行义 |
第五章 动词虚化的动因、机制等相关问题 |
5.1 动词介词化的动因 |
5.1.1 语义因素 |
5.1.2 句法因素 |
5.1.3 动词V2的影响 |
5.2 动词介词化的机制 |
5.2.1 结构的重新分析 |
5.2.2 隐喻 |
5.3 处于语法化进程的原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河北临西方言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临西与临西方言概况 |
一、临西概况 |
二、临西方言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一、汉语介词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 |
第四节 语料来源与体例说明 |
一、语料来源 |
二、体例说明 |
第一章 临西方言介词的分类描写与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临西方言介词的分类 |
第二节 引进时间处所的介词 |
一、引进所在处的介词 |
二、引进起点的介词 |
三、引进经由的介词 |
四、引进方向的介词 |
五、引进临近点的介词 |
六、引进终到处的介词 |
七、引进距离的介词 |
八、引进范围的介词 |
九、相关内容的比较 |
第三节 引进施事受事的介词 |
一、引进施事的介词 |
二、引进受事的介词 |
三、相关内容的比较 |
第四节 引进对象的介词 |
一、引进关涉对象的介词 |
二、引进替代对象的介词 |
三、引进协同对象的介词 |
四、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 |
五、引进包括对象的介词 |
六、引进排除对象的介词 |
七、相关内容的比较 |
第五节 引进工具依据对象的介词 |
一、引进工具材料的介词 |
二、引进依据对象的介词 |
三、相关内容的比较 |
第六节 引进原因目的的介词 |
一、引进原因的介词 |
二、引进目的的介词 |
三、相关内容的比较 |
第二章 临西方言介词相关现象研究 |
第一节 介词悬空现象 |
一、引言 |
二、临西方言中介词悬空现象的表现 |
三、介词悬空的制约因素 |
四、介词悬空的动因 |
第二节 动词+X+处所结构 |
一、引言 |
二、临西方言[t]声母类终点标记 |
三、临西方言[l]声母类终点标记 |
四、留痕形式 |
五、小结 |
第三章 特殊前置词语法化研究 |
第一节 临西方言的前置介词“跟[kei~(53)]” |
一、临西方言前置介词“跟[kei~(53)]”的用法 |
二、汉语方言中的前置介词“跟” |
三、临西方言比较介词“跟[kei~(53)]”的语法化 |
第二节 临西方言的前置介词“连” |
一、临西方言前置介词“连”的用法 |
二、汉语方言中的前置介词“连” |
三、临西方言处置介词“连”的语法化 |
第三节 临西方言的前置介词“□[(?)~(44)]” |
一、临西方言前置介词“□[(?)~(44)]”的用法 |
二、近代汉语中的前置介词“着” |
三、汉语方言中的前置介词“着” |
四、临西方言处置介词“着”的语法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发音合作人信息表 |
附录二 河北临西方言介词表 |
后记 |
(8)韩国学生使用介词“给”和“对”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成果及现状 |
(三)研究的理论背景 |
(四)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 |
(五)研究方法 |
二、介词“给”和“对”的偏误分析及统计 |
(一)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统计 |
1.介词“给”的误用 |
2.介词“给”的遗漏 |
3.介词“给”的误加 |
4.介词“给”的错序 |
(二)介词“对”的偏误分析及统计 |
1.介词“对”的误用 |
2.介词“对”的遗漏 |
3.介词“对”的误加 |
4.介词“对”的错序 |
三、介词“给”和“对”的偏误原因分析 |
(一)母语负迁移 |
(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
(三)学习策略的影响 |
(四)交际策略的影响 |
(五)学习环境因素 |
四、介词“给”和“对”的教学策略 |
(一)课堂教学策略 |
1.分层次教学,增强教学针对性 |
2.加强对比教学,准确掌握 |
3.利用语境教学 |
(二)合理编排对外汉语教材 |
1.注重注释和举例 |
2.注重分级 |
3.注重配合 |
4.注重练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汉泰对比和中介语语料库分析的汉语介词“在”的类型学特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汉语介词“在”的相关本体研究 |
二、对外汉语界介词“在”的研究 |
三、语言类型学视角下介词“在”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语料的来源及整理工作 |
一、研究理论和方法 |
二、语言来源及整理工作 |
第二章 汉泰“在”字短语类型学特征考察 |
第一节 汉泰“在”字短语中介词的类型特征考察 |
一、汉泰“在”字短语的介词类型特征比较 |
二、汉语前置介词“在”与泰语相应前置介词的题元关系对比 |
三、汉泰“在”字短语中前置词的隐现特征对比 |
四、汉泰各题元“在”字短语中的介词特征对比 |
五、汉语各题元“在”字短语中框式介词的后置词使用情况分析 |
六、本节小结 |
第二节 汉泰“在”字短语语序类型比较 |
一、泰语“在”字短语的基本语序 |
二、汉语“在”字短语中的基本语序 |
三、本节小结 |
第三节 汉泰“在”字短语的句法功能比较 |
一、表方所的汉泰“在”字短语句法功能比较 |
二、表时间的汉泰“在”字短语句法功能比较 |
三、表范围的汉泰“在”字短语句法功能比较 |
四、表条件的汉泰“在”字短语句法功能比较 |
五、表行为主体的汉泰“在”字短语句法功能比较 |
六、本节小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中介语偏误看汉语“在”字短语的类型学特征 |
第一节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在”字短语偏误考察 |
一、表方所的“在”字短语偏误情况分析 |
二、表时间的“在”字短语偏误情况分析 |
三、表范围的“在”字短语偏误情况分析 |
四、表条件的“在”的字短语偏误情况分析 |
五、表行为主体“在”字短语的偏误情况分析 |
六、汉语“在”字短语偏误类型总结 |
第二节 从中介语偏误看汉语各题元“在”字短语的类型学特征 |
一、汉语“在”字短语的偏误共性总结 |
二、汉语方所题元“在”字短语的类型学特征与偏误之间的关系 |
三、汉语时间题元“在”字短语的类型学特征与偏误之间的关系 |
四、汉语范围题元“在”字短语的类型学特征与偏误之间的关系 |
五、汉语条件、行为主体题元“在”字短语的类型学特征与偏误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泰汉语“在”字短语的教学 |
第一节 基于语料库的泰国学生各题元“在”字短语的习得情况考察 |
一、汉语“在”字短语的相关习得研究及习得标准的确立 |
二、泰国学生各题元“在”字短语的习得顺序考察 |
第二节 大纲和教材对汉语“在”字短语的处理情况 |
一、大纲对汉语“在”字短语的处理情况分析 |
二、现有教材对汉语“在”字短语的处理情况分析 |
第三节 教学建议 |
一、针对汉语“在”字短语语序特征的教学建议 |
二、针对汉语“在”字短语介词类型特征的教学建议 |
三、针对汉语“在”字短语中前置介词“在”隐现特征的教学建议 |
四、针对汉语“在”字短语中前置词、后置词语义特征的教学建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小学中段习作中词语运用不规范现象研究 ——以昆明市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中段习作中词语运用不规范现象分析 |
第一节 实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一、名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二、动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三、形容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四、数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五、量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六、代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虚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一、副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二、介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三、连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四、助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五、叹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
第二章 词语运用不规范现象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实词运用不规范成因分析 |
一、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
二、语言因素的影响 |
第二节 虚词运用不规范成因分析 |
一、虚词本身的特点 |
二、中段学生学习能力的有限性 |
三、语法教学的长期淡化 |
四、方言语法、方言词汇的影响 |
第三章 小学中段词语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小学中段教师词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学方式单一,不重视学生的体验 |
二、脱离语境,单独教学词语 |
三、未能发掘词语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意蕴 |
四、缺乏实践训练,拓展运用较少 |
第二节 小学中段学生词语学习现状调查 |
一、兴趣不高,学习负担沉重 |
二、理解浅显,知识掌握不牢 |
三、积累太少,词语运用率不高 |
第四章 教学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教师重视语法知识教授和学习 |
一、词语教学中渗透语法规范意识 |
二、树立词语教学语用意识 |
三、规范课堂内外用语 |
第二节 教材融入词语运用语法知识 |
一、适当选取词语语法知识 |
二、科学编写词语语法知识点 |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
第三节 多阅读,强语感,提高表达准确性 |
一、多阅读,增强语感 |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
第四节 重视习作修改和习作评价 |
一、重视习作修改环节 |
二、习作评价形式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文AMR的现代汉语虚词功能表示及计量研究[D]. 戴玉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论现代维吾尔语词的兼类问题 ——以现代汉语兼类词为参照[D]. 祖力皮亚·买买提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山西万荣方言参考语法[D]. 王瑞鑫. 山西大学, 2021
- [4]汉俄空间介词对比研究[D]. 娜娜(Titova Aitalina).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5]现代汉语述宾短语及其汉泰扩展方式对比研究[D]. 田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6]现代汉语新兴介词研究 ——以“找”“搁”“走”为例[D]. 李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河北临西方言介词研究[D]. 蔺东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韩国学生使用介词“给”和“对”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 徐烨荣.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基于汉泰对比和中介语语料库分析的汉语介词“在”的类型学特征考察[D]. 代爽.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小学中段习作中词语运用不规范现象研究 ——以昆明市三所小学为例[D]. 张思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