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环境污染要从源头做起

控制环境污染要从源头做起

一、控制环境污染要从源头抓起(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亮[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李彤彤[2](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雄安新区作为国家大事,要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必须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在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过程中,生态规划建设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其意义却不容小觑。必须坚持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到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整个过程中,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雄安新区宏伟蓝图上的亮点。如果不能做好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势必会影响雄安新区的整体建设,也会影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果。因此,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把雄安建设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论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相关理论为指导,参考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切实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认真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思想下,论文紧密结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进一步阐述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伟大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和重点生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生态治理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取向。第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第二,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第三,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第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凭借良好环境,采取措施,第一,全方面做好生态规划并汲取国内外先进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第二,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第三,贯彻并落实绿色发展新方略。新区最终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论文的特色体现在:论文紧密结合实际,紧扣《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角切入,对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进行归纳和梳理。

曹楠楠[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杨贤智[4](2020)在《成都市居民垃圾分类处理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占据当今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200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垃圾生产国,年总能量约为4亿吨,并以10%以上的平均年增长率一直在不断增加。全国600多座大中型省会城市陆续出现“垃圾围城”,其中大量被填埋和明火焚烧的垃圾是没有被合理利用的。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300亿元。垃圾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棘手的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和其他民生问题,也是我国城市环境发展工程建设重大过程中一个亟需努力突破的重大瓶颈和困难关卡。从政策源头对区域垃圾资源进行清理分类,以城镇个体社区居民为处理单位组织开展有效的社区垃圾资源分类处理工作,是加快实现有效减少区域垃圾处理产量、降低区域垃圾处理末端资源处理利用成本、减少区域环境污染、提高区域垃圾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发展绿色环保经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一直具有重要的政策保障和积极促进作用。成都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尽管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制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为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低、知识储备不足、环保观念不强等问题依然显着。为了深入探析影响成都市居民垃圾分类问题的客观因素,寻求可行的实施建议和处理对策,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理论、―3R‖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编制了具有适度信效度的调查问卷(33个题项),在成都市随机抽样502名城镇居民展开了研究,将居民垃圾分类自变量(政策制度、政府宣教、配套设施、社会组织和资源再利用)和因变量(垃圾分类认知、分类态度、环保意识)进行了多维度分析。首先,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因子分析旋转成分矩阵表的结果,本文验证并确认了五个维度的自变量(垃圾分类认知、分类态度、环保意识)和三个维度的因变量(垃圾分类认知、分类态度、环保意识)。统计结果与量表题项设计所构建的因素基本一致。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超过95%的受试者非常认同垃圾分类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件应该做的正确的事,并且认为垃圾分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大人也要做好表率。但同时,有80%的受试者认为其所在小区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这可能是阻碍居民进行有效垃圾分类的原因之一。另外,研究将三个探索性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取筛选出来的主要影响公因素分别进行命名为:居民环保意识、居民分类认知、居民态度。回归系数分析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配套设施、政策制度、资源再利用都对居民分类认知成正相关影响,即政府配套设施越逐步完善、政府政策管理制度改革落实越充分、资源再综合利用分类必要性越大,则居民越有机会充分认知到政府实施居民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政府环保宣教、社会团体组织都对居民环保意识形成正向相关性影响,即政府环保宣教的宣传力度越大、社会团体组织的环保参与度相对越高,则越有可能有效提高居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环保保护意识。配套设施、政府宣教、社会团体组织都对团体居民参与态度产生成正性相关性影响,即配套服务设施越齐全、政府对于宣教的投入力度越大、社会各团体组织的居民参与度也就越高,越能提高居民对实施垃圾分类处理的态度。而资源再利用与居民态度呈负相关,即拾荒者、收废品人对垃圾的二次分拣(资源再利用)越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越高。差异性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性别:男女受试者在生活垃圾分类认知、环保意识和分类态度上面均具有明显性别差异。城市中女性居民在垃圾处理分类综合处理工作中将具有普遍更好的表现,而男性则认为需要进行提高;(2)年龄:40岁以上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受试者整体群体在三个方面(居民分类认知、居民环保意识和居民态度)的平均评分显着性均高于39岁以下年龄段受试者整体群体的平均评分;(3)职业:已经退休的受试者职业群体在生活垃圾处理分类认知、环保意识和态度上显着地要强于一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司职员、服务业人士和在校学生的职业群体;(4)受教育程度:本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所接受同等教育知识程度对于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并没有重要的影响;(5)区域性:新都区的主体居民在生活垃圾处理分类认知、环保意识和分类态度上显着地要强于成都市的其他10个行政区(除成都龙泉驿区)。本文依据居民垃圾分类因变量(垃圾分类认知、分类态度、环保意识)和自变量(政策制度、政府宣教、配套设施、社会组织和资源再利用)以及调节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区域)的多维度结果,建立了影响因素模型:(1)政策制度、配套设施和资源再利用对居民分类认知的影响受到性别、年龄、职业和每天工作时长等因素调节,而配套设施对居民分类认知的影响则受到受教育程度的调节作用;(2)政府宣教和社会组织对居民环保意识的影响受到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每天工作时长的因素调节;(3)政府宣教、配套设施、社会组织和资源再利用在对居民态度的影响受到受教育程度和每天工作时长等因素调节,政府宣教、配套设施和社会组织对居民态度的影响受到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配套设施对居民态度的影响中受到职业变量的调节作用。本研究论文主要结合科学理论研究实践和网上问卷研究分析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成都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潜在改进和完善建议: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明确各级部门和领导职责,自上而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垃圾分类常识类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垃圾认知和环保意识,增强垃圾分类工作的参与度;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机制,完善系统化基础设施,构建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利用体系等。

彭蕾[5](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了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挑战,提出了若干新理念和新路径,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形成了对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论断的科学性、指导的全局性和实践的有效性,在治国理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探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为重点,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多学科交叉法,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哪里来-是什么-为什么行-如何深入发展”的研究思路,深入解读了其思想的相关理论、哲学意蕴、形成过程、核心内涵、具体实践、发展路径和时代贡献等内容,力求通过对其思想的系统研究,整体把握思想精髓、全面认识理论创新、系统掌握实践路径、科学理解当代价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大阔步的发展。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界定和哲学依据。主要对其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哲学阐释。第三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主要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党的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分析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并对其思想的萌芽探索期、形成完善期和成熟升华期等三个发展阶段进行历史分析,解答其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第四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对其思想的核心理论进行系统考察,通过逻辑主体、逻辑主线和逻辑主旨把握其思想的理论逻辑;从发展转型、系统治理、人民立场和共享共建目标等方面来分析其思想的主要观点;从多种角度探讨其思想的思维方法。通过逻辑、观点、方法的全面分析,解答其思想“是什么”的问题。第五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析。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先进典型,总结实践成就,提炼实践经验,解答其思想“为什么行”的问题。第六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进路。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分析了生态文明在实践中面临的新挑战,结合多方面的生态体系建设,提出生态层面的推进路径;从物质奠基、政治引领、文化护航、社会合力等视角,提出总体布局层面的保障路径,解答其思想“怎么深入发展”的问题。第七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贡献。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战略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全球性等时代特性,探讨其思想的价值和贡献。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表现在遵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逻辑,以实践样本为个体研究目标,分析实践成效,增强了理论研究的说服力,克服了以往研究侧重于理论探讨的局限性;其次论文突出整体性,力求克服碎片式的研读方式,通过系统研究和全面探讨,全景式地展现其思想的科学全貌;三是尝试丰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建构,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通过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观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其践行情况进行现实反思,力求以理性哲理提升研究质量,更好的认识和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内涵和历史贡献。

隋从容[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于冬菊[7](2020)在《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惠政策的扶持、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蔬菜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发展环境不断向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蔬菜产业,不仅符合国家“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倡导,并且能够使蔬菜产业的发展势头保持良好稳定的状态。2019年2月5日起施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涵盖了食品安全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政府督促地方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长效机制,对食品安全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下,在当前资源与环境的冲突和矛盾愈发明显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蔬菜产业逐渐由“大”变“强”,并进一步由“强”变为“更强”的目标,成为当前蔬菜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供应链的相关研究聚焦工业和制造业领域,以生产、加工、运输等系列环节为主的蔬菜产品供应链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很多地区不仅存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障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蔬菜产品供应链效率低下造成的压力,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蔬菜质量安全和供应链管理受到学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随着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深入研究,将供应链和质量管理相结合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发展前景良好。目前虽有相关探讨,但大多集中于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出口能力以及蔬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对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甚少,如何保障我国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一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且目前业缺乏系统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和完整的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本文以寿光市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博弈论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生态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博弈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的基础上,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建设“自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体系健全、管理科学、风险可控、共赢共享、群众满意”的蔬菜产品质量,同时提高蔬菜产品供应链管理效率。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建设“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面合作”的整体管理体系,并针对四个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操作性阐述。即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预警系统、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控制系统、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和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合作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生态理论、供应链理论、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和博弈理论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的整体框架,并深刻剖析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寿光市为例,通过对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获得反映寿光市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情况的指标体系。(2)深入研究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明确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组成、结构及工作流程。其次,确定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并设计出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次,确定各风险预警指标的赋值方法,并结合预警模型计算总风险值。最后建立了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3)深入研究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对蔬菜供应链全过程各环节进行分析,围绕蔬菜的生产、运输、销售三个环节设计三类调查问卷,并分别针对蔬菜生产商、蔬菜运输商、蔬菜销售商及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将蔬菜供应链中所有上下游经营者的诚信状况公开共享,消除蔬菜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4)根据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不足和需求,设计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完整的蔬菜供应链闭环,达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全面质量管理,责任明确,有效保证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5)运用博弈分析法探究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合作,了解蔬菜供应链的现状,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从质量博弈的角度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分析。在明确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主体基础上,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中的信号博弈模型,根据博弈模型得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设计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综合模型,丰富了供应链、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目前关于蔬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能力以及蔬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对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和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研究还存在较大探索空间。我国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需要优化,然而针对该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不系统不深入,缺少“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跨界融合。因此,本研究系统全面地探索了以寿光市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关键原因及影响机理,以蔬菜供应链为主体,进行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针对目前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探索和优化,设计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综合模型,弥补了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不足。(2)以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聚焦于单个企业如何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以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本研究拓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并且引入了质量生态的视角。在供应链视角下,全面质量管理不再局限在一个企业中,而是贯穿蔬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本研究将PDCA循环的思想在供应链情境下发展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面合作”的体系框架。(3)信号博弈模型和产品可追溯都强调信息的透明共享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即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但少有研究将博弈论中的信号博弈模型和产品的可追溯性进行整合研究。本研究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与信号博弈模型指导下的合作联盟打通。(4)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丰富了多部门集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以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多从供应链协调契约、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管理、闭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中决策行为研究等角度进行研究,虽然开始关注多部门集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但集成程度不够,本研究立足蔬菜行业,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供应链管理中运作管理、安全效率、合作等领域的集成优化问题并提出了系统整合的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预警系统、过程系统、追溯系统和合作博弈四个部分,对应的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是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构建了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首先,对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的重要性进行阐释,指出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其次,明确如何设计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确定相应的原则并且进行设计。再次,对蔬菜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对蔬菜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赋值,结合本研究的模型进行计算,得出蔬菜产品供应链的总风险值。最后,使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得以形成,该体系将包括三种模式,即日常监测、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从而达到对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预警管理;(2)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应着眼于蔬菜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立足于供应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从而确保消费者所购买到的蔬菜是安全可靠的;(3)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涉及不同的参与主体,主要参与主体包括了生产者、政府、第三方物流和终端市场等,供应链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失灵。政府和市场都应该有所作为,如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提供蔬菜质量安全虚假信息的个人和企业,加强对蔬菜种植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从而提升蔬菜产品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进而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政策保障;(4)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需要优化蔬菜供应链追溯流程,建立以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的追溯系统,实时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的协同,实现传统蔬菜供应链向有机低碳的新型蔬菜供应链模式转变。本研究立足于目前现实问题,将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效率和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统筹纳入考虑之中,研究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优化和整合。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蔬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进一步优化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为我国政府农业部门等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支持,以便其进行蔬菜产品政策的制定,并最终为蔬菜产业供应链管理在部分地区的引入提供实证支持。

颜力杰[8](2020)在《华菱衡钢环保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国家机关就环保问题出台了各种治理文件,采取了多项举措,但是环境污染整体形势仍十分严峻,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2019年4月22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明确要求在2020年底前取得重点区域的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质的变化,争取达到六成的改造达标,逐步推动其他地区的钢企就超低排放进行改造;同时,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的钢企基本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完工,确保我国八成以上产能得到改造。在这一重要意见的指导下,华菱衡钢针对自身的环保管理工作,做出了针对性的问题归纳,着重于优化现有的环保管理工作。本文参考国家制定的有关钢铁企业环境质量标准,借由清洁生产理论、低碳经济及钢铁工业环保规范等理论,针对华菱衡钢环保工作的现状,归纳出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以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寻找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环保意识的落后,企业发展和环保的矛盾较为突出及缺乏健全的环保激励监督机制造成的。由此,针对这一现实,指导华菱衡钢制定环保管理的优化措施,并为措施的落实制定了较为全面的保障:(1)全面加强环保文化建设;(2)重视环保队伍建设;(3)加强资金管理;(4)健全环保管理优化制度与激励机制(5)构建实时环境监测网络服务体系;(6)重视职工作业环境等,以此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由此,从整体上对华菱衡钢环保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不仅提升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同行提供更具可行性的经验借鉴。

陈贺平[9](2020)在《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垃圾的种类及数量也随之迅猛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限制了的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日渐被各国所重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对之进行研究分析,并努力找出解决办法。对此,本文对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进行研究,依据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教训,希望找到并完善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基本思路、处置方法,为S市H街道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建议方案。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等内容,初步建立本文框架结构;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的研究,研究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市场失灵与外部效应理论、公共物品与政府干预理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理论研究,找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为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通过对S市H街道的考察研究,了解目前H街道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现状,发掘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上的取得成绩,同时找到在法律法规、财政投入、环保宣传、市场化等方面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并开展针对性研究;第四部分分析取得优异效果的国家、地区取得成功的原因,借鉴先进理念及做法;第五部分为对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对策分析,从政府作用、市场参与、环保宣传及教育、绿色循环经济等方面,找到适合H街道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基本范式。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文中观点进行系统总结。

刘彧[10](2020)在《杭海城际铁路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际轨道交通是一种运行速度快、客运量大的交通方式。随着城市体量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际轨道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城际轨道交通的用电量也越来越高,已成为城市的用电大户。在国家大力提倡和推行企业节能降耗、低碳高效的运行模式背景下,开展城际轨道交通领域节能研究,降低能源消耗,既是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也是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城际轨道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贯穿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目前轨道交通节能管理工作尚在起步阶段,行业基础薄弱,缺乏完整系统的节能管理对策和措施。同时轨道交通行业涉及层面多而广,专业众多,尤其是近年来各种新的理论和节能技术发展,现有节能管理措施和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轨道交通节能管理实际需求。随着国家对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加大和节能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展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对国内外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方法,对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重点从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效率提升、节能管理效果评价、组织保障措施等方面研究提出了适合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的改进对策,结合杭海城际铁路机电工程实际,重点论述了杭铁机电工程节能管理改进对策在项目决策、设计、建设、运维等全寿命周期实施的过程,通过采用权重法和专家评分法进行节能效果评估,总结出设计阶段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增加考核激励机制,施工阶段时主张标准化作业、增强创新节能意识、优化设备选型要求,运营阶段时制度管理加节能管控双举措等管理改进方案,同时从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技术支撑、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从而为国内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提供有效管理思路和方法,最终实现降本增效与轨道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控制环境污染要从源头抓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环境污染要从源头抓起(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二、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十八大之前党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第三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四、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决策的过程及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一节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决策的过程
        一、前期谋划阶段
        二、研究论证阶段
        三、批准设立阶段
    第二节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现实意义
        二、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历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及重点生态任务
    第一节 河北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
        一、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三、协调发展示范区
        四、开放发展先行区
    第二节 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的重点生态任务
        一、建设绿色智慧新城
        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现实难题
    第一节 白洋淀生态修复挑战大
        一、白洋淀水资源短缺
        二、白洋淀水质存在污染
        三、无序围埝影响行洪
    第二节 新区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
        一、水资源短缺
        二、大气存在污染
        三、土壤存在污染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一、充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
        二、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三、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第二节 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
        一、实现水质达标
        二、恢复淀泊水面
        三、开展生态修复
    第三节 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三、严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
    第四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一、构建新区生态安全格局
        二、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第一节 全方面规划并汲取先进经验
        一、全方面规划雄安新区生态建设
        二、汲取国内生态建设先进经验
        三、汲取国外生态建设先进经验
    第二节 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二、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各方力量
    第三节 贯彻并落实绿色发展新方略
        一、协调推进“新四化”和绿色化
        二、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三、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成都市居民垃圾分类处理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研究综述
        1.2.1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研究综述
        1.2.2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协同治理理论
        1.5.2 “3R”理论
    1.6 研究模型构建
第二章 调查问卷设计编制
    2.1 调查问卷编制思路
    2.2 参考依据及调查问卷题项的选取
    2.3 调查对象、样本量的确定
        2.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2.3.2 样本量的确定
第三章 调研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3.1.1 社会人口学信息统计
        3.1.2 开放性问题统计
    3.2 描述性分析
第四章 调研结果综合性分析
    4.1 项目区分度分析
    4.2 因素分析
        4.2.1 因素分析可行性检验
        4.2.2 因素提取
    4.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影响因素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4.4.1 相关分析
        4.4.2 回归分析
    4.5 社会人口学统计变量对垃圾分类行为的调节作用分析
        4.5.1 性别变量(S1)的调节作用分析
        4.5.2 年龄变量(A2)的调节作用分析
        4.5.3 职业变量(J3)的调节作用分析
        4.5.4 受教育程度变量(E4)的调节作用分析
        4.5.5 每天工作量变量(W5)的调节作用分析
    4.6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差异性分析
        4.6.1 性别对因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6.2 年龄对因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6.3 职业对因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6.4 受教育程度对因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6.5 工作时间对因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6.6 所属区域对因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7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影响因素模型
    4.8 影响成都市居民垃圾分类效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8.1 影响成都市居民垃圾分类效果的问题
        4.8.2 影响成都市居民垃圾分类效果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国内外实践现状、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
    5.1 国外的实践现状与经验分析
        5.1.1 国外的实践现状
        5.1.2 国外的经验借鉴分析
    5.2 国内的实践现状与经验分析
        5.2.1 国内的实践现状
        5.2.2 国内的经验借鉴分析
    5.3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对策思路
        5.3.1 法律法规先行,保障制度落实
        5.3.2 创新宣传教育,强化居民养成
        5.3.3 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分类效率
        5.3.4 引入市场主体,实现资源再利用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调查问卷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本章小结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界定和哲学依据
    2.1 概念界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概念
        2.1.1 生态
        2.1.2 文明
        2.1.3 生态文明
        2.1.4 生态文明思想
    2.2 唯物论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体之源
        2.2.1 人与自然处在同一场域之中
        2.2.2 人同万物是同一律的存在
        2.2.3 人与自然要合其德与合其律
    2.3 辩证法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规律遵循
        2.3.1 用矛盾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2.3.2 用联系的观点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2.3.3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自然界的生成与消逝
    2.4 价值观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取向
        2.4.1 回应生态文明发展的现代诉求
        2.4.2 体现生态文明发展的人本意蕴
        2.4.3 呈现生态文明发展的整体旨归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
    3.1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3.1.1 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理论
        3.1.2 关于人化自然的理论
        3.1.3 关于生态危机的理论
    3.2 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
        3.2.1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3.2.2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3.2.3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3.2.4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3.3 形成历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3.1 萌芽探索期
        3.3.2 形成完善期
        3.3.3 成熟升华期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
    4.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
        4.1.1 逻辑主体: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人
        4.1.2 逻辑主线: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
        4.1.3 逻辑主旨:消除自然、社会、人的异化状态
    4.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
        4.2.1 发展转型:新型文明观与绿色发展观
        4.2.2 系统治理:整体系统观与严密法治观
        4.2.3 人民立场:普惠民生观与全民行动观
        4.2.4 共享共建:和谐自然观与全球共赢观
    4.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维方法
        4.3.1 辩证扬弃的历史思维方法
        4.3.2 全球共治的战略思维方法
        4.3.3 协同治理的系统思维方法
        4.3.4 严格保护的底线思维方法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
    5.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样本
        5.1.1 浙江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5.1.2 福建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验
        5.1.3 河北三代塞罕坝人接力在荒漠沙地成功植树造林
        5.1.4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美丽乡村
    5.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效
        5.2.1 生态文明氛围日益浓厚
        5.2.2 我国生态状况显着改善
        5.2.3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5.2.4 生态文明制度日趋完善
        5.2.5 生态环境治理卓有成效
    5.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经验
        5.3.1 坚持党对生态建设领导
        5.3.2 重视生态实地调查研究
        5.3.3 综合施策提升生态实效
        5.3.4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进路
    6.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1.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不平衡性
        6.1.2 人民对优美环境的需要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6.1.3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还比较脆弱
        6.1.4 生态环境修复与监管仍待加强
    6.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推进路径
        6.2.1 加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建设
        6.2.2 完善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生态目标责任建设
        6.2.3 强化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6.2.4 加快以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6.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保障措施
        6.3.1 物质奠基:助推生态文明绿色转型
        6.3.2 政治引领:凝聚生态文明发展共识
        6.3.3 文化护航:强化生态文明行动自觉
        6.3.4 社会合力: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本章小结
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贡献
    7.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特性
        7.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性
        7.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国家的创新性
        7.1.3 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人民性
        7.1.4 携手共建人类地球美好家园的全球性
    7.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7.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7.2.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2.3 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航标
        7.2.4 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指导
    7.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7.3.1 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7.3.2 努力形成和推进绿色发展模式
        7.3.3 指明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路径
        7.3.4 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新范式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1.2 博弈理论
        2.1.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1.4 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
        2.1.5 质量生态理论
    2.2 食品安全相关研究
        2.2.1 食品安全的界定
        2.2.2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2.2.3 食品追溯系统
        2.2.4 危害分析临界控制点(HACCP)
    2.3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2.3.1 供应链界定、特征与管理研究
        2.3.2 食品安全供应链的研究
    2.4 关于蔬菜质量安全与管理的研究
        2.4.1 关于蔬菜质量安全的研究
        2.4.2 关于蔬菜供应链的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3.1 理论框架
    3.2 构建目标
    3.3 构建思路
    3.4 构建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影响因素
    4.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4.1.1 问卷设计方法
        4.1.2 指标设计与开发
        4.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2 数据分析与讨论
        4.2.1 数据分析方法
        4.2.2 问卷信、效度检验
        4.2.3 对比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验
        4.2.4 各因素层对目标层合成权重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预警系统分析
    5.1 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流程
        5.1.1 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5.1.2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工作流程
    5.2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5.2.1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5.2.2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
    5.3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
        5.3.1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的赋值
        5.3.2 综合评估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
    5.4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5.4.1 日常监测系统
        5.4.2 组织保障系统
        5.4.3 制度保障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分析
    6.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6.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生产管理系统
        6.2.1 农民专业合作社
        6.2.2 投入品污染治理系统
        6.2.3 技术研发与应用
        6.2.4 产品认证与质量标准
    6.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流通管理系统
        6.3.1 运输与存储系统
        6.3.2 分级质量检测系统
    6.4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消费保护系统
        6.4.1 终端消费市场中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问题
        6.4.2 消费者保护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追溯系统分析
    7.1 追溯系统的结构
        7.1.1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参与主体
        7.1.2 蔬菜供应链追溯流程
    7.2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功能设计
        7.2.1 基于频射识别技术的信息采集
        7.2.2 追溯链条信息处理结构
    7.3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的构建
        7.3.1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的总体框架
        7.3.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建设
        7.3.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合作系统分析
    8.1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合作主体
    8.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中合作各方的信息不对称
    8.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中的信号博弈模型
        8.3.1 信号博弈模型描述
        8.3.2 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8.3.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博弈分析结论
    8.4 蔬菜供应链合作联盟构建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华菱衡钢环保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钢铁企业环保管理优化的投资
        1.3.2 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论文的贡献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环境保护的内涵
        2.1.2 环保产业的相关概念
    2.2 钢铁工业环保理论
        2.2.1 清洁生产理论
        2.2.2 低碳经济
        2.2.3 钢铁工业环保规范
        2.2.4 钢铁工业环保投入情况
第3章 华菱衡钢环境保护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华菱衡钢简介
    3.2 华菱衡钢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
        3.2.1 华菱衡钢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成绩
        3.2.2 污染排放标准
        3.2.3 环境保护管理投资情况
    3.3 华菱衡钢环境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
        3.3.2 环保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3.3.3 环保投资力度偏小
        3.3.4 环境保护监管能力不够
    3.4 华菱衡钢环境保护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3.4.1 企业环保意识比较落后
        3.4.2 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仍较突出
        3.4.3 缺乏健全的环保激励监督机制
        3.4.4 环境管理的投诉处理渠道不够健全
第4章 华菱衡钢环境保护管理优化措施
    4.1 明确环保管理优化目标
    4.2 优化和升级环保管理制度
    4.3 制定环保管理优化方案
    4.4 华菱衡钢环境保护管理的保障
        4.4.1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文化建设
        4.4.2 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
        4.4.3 加强环保资金管理
        4.4.4 健全环保管理优化制度和激励机制
        4.4.5 构建实时环境监测网络化服务体系
        4.4.6 重视职工的作业环境
第5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活垃圾
        2.1.2 生活垃圾分类
        2.1.3 垃圾分类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和外部效应理论
        2.2.2 公共物品和政府干预理论
        2.2.3 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理论
3 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现状分析
    3.1 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3.1.1 所采取的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政府法律法规及职能部门功能的不健全
        3.2.2 生活垃圾处理相关设备落后
        3.2.3 部分居民环保意识淡薄
        3.2.4 垃圾分类后处理方式单一
        3.2.5 垃圾分类开展在部分地区不顺利
        3.2.6 城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差距明显
    3.3 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相关专业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3.3.2 生活垃圾分类经费投入不足
        3.3.3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3.3.4 生活垃圾分类市场化程度低
        3.3.5 相关政策执行落实较差
        3.3.6 城乡经济水平及居民意识的不平衡
4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概况
        4.1.1 上海街道:重视政策及激励机制
        4.1.2 成都村镇:户集、村收、镇运、县分类
        4.1.3 南京尧化街道:尧化模式“慧系统”、“e积分”管理平台
    4.2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概况
        4.2.1 日本名古屋:源头治理及健全的法律法规
        4.2.2 英国城市:完善法律法规及经济推动垃圾分类
        4.2.3 美国城市:健全的资金投入及全面覆盖的垃圾分类运输网络
    4.3 经验借鉴
        4.3.1 法律法规的完善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保障作用
        4.3.2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推动作用
        4.3.3 环保意识的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推动作用
        4.3.4 人财物力的投入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保障作用
5 进一步加强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5.1.1 及时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的更新
        5.1.2 建立完备的政策实施方案
        5.1.3 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合作
        5.1.4 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基础建设的投入
        5.1.5 建立完备的监管机制
    5.2 提高市场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参与率
        5.2.1 引导废品回收行业规范进入市场
        5.2.2 鼓励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5.2.3 鼓励垃圾回收企业的开办、支持其运行
        5.2.4 加大对环保企业的扶持
    5.3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5.3.1 有针对地进行环保宣传教育
        5.3.2 加强对H街道辖区内学校的环保教育工作
        5.3.3 拓宽宣传平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5.4 鼓励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5.4.1 推动e资源垃圾分类的普及
        5.4.2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杭海城际铁路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节能管理的相关方法与举措
    2.1 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管理方法
    2.2 节能管理的内涵
    2.3 节能规范及标准要点概述
    2.4 项目节能管理阶段及措施
    2.5 项目节能管理的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杭铁工程项目概况
    3.2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构成
    3.3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节能改进方案
    4.1 改进目的与原则
        4.1.1 改进目的
        4.1.2 改进原则
    4.2 项目供电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2.1 制动能量回收节能改进研究
        4.2.2 直线电机降耗节能改进研究
        4.2.3 电能质量评估降耗节能改进研究
    4.3 项目车站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3.1 环控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3.2 照明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3.3 电梯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4 项目其它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4.1 采用新能源技术降耗节能改进研究
        4.4.2 车辆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4.3 能耗评价节能改进研究
        4.4.4 能源管理系统节能改进研究
    4.5 相关保障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
    5.1 改进方案各实施阶段的实施
        5.1.1 设计阶段的实施
        5.1.2 施工阶段的实施
        5.1.3 运营阶段的实施
    5.2 节能管理的效果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控制环境污染要从源头抓起(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研究[D]. 李彤彤.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4]成都市居民垃圾分类处理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杨贤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D]. 彭蕾.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7]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于冬菊. 山东大学, 2020(09)
  • [8]华菱衡钢环保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颜力杰. 南华大学, 2020(01)
  • [9]S市H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D]. 陈贺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10]杭海城际铁路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改进研究[D]. 刘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控制环境污染要从源头做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