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原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研究

新疆平原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研究

一、新疆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涵[1](2021)在《基于SWAT与Visual Modflow模型的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地下水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博斯腾湖流域绿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域气象因子和水文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研究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将地表水模拟结果作为地下水研究区域边界条件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定量分析地下水各项水均衡要素的占比,为研究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根据预测延展的气象水文资料及不同情景方案对研究区域未来地下水位变化进行及水均衡项预测。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对博斯腾湖流域降水、蒸发和径流的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博斯腾湖流域主要气象因子和水文要素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博斯腾湖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呈现缓慢增大的趋势,年蒸发量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且都存在周期性变化规律。(2)根据SWAT模型模拟的研究区域径流过程,采用2001年1月-2003年12月实测径流量代入SWAT-CUP软件利用SUFI-2算法对建立的地表水模型参数进行调参与敏感性分析。采用2004年1月-2010年12月实测径流量对三个流域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R2分别为0.802、0.798和0.755,Ens为0.78、0.76和0.61,说明该模型模拟结果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开都河流域、黄水沟流域、清水河流域径流的实际变化趋势。(3)构建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并对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根据研究区域水循环情况对源汇项进行分析计算并建立研究区域地下水模型。将实测2001年1月-2003年12月地下水位带入Visual Modflow模型与模拟值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调整模型参数;采用2004年1月-2010年12月实测地下水位来验证模拟结果,其三个代表井相对误差分别为0.12、0.17和0.10以及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9、0.35和0.23,其误差值均较小;且三个代表井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0.710和0.681,均大于0.5,说明建立的研究区域地下水模型可以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4)根据博斯腾湖流域气象因子及水文要素特征,结合年降雨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分别将其延展预测至2025年。结合气象因子及水文特征预测情况及研究区域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三种不同情景方案,将三种不同情景方案带入模型进行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对不同方案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三种不同情景方案的预测结果可知:三种情景方案向下研究区域的地下水流场趋势总体上没有发生变化;同时分析三种方案下典型代表井GW-17#地下水位变化,为了改善研究区域土地盐碱化的现状采用第三种地下水开采方案。

吴彬,杜明亮,穆振侠,高凡,沈蕊芯[2](2021)在《1956—2016年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变化环境下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是识别地下水环境问题、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基于水利部门历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利统计资料汇编等数据,对1956—2016年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变化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56—2016年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基本稳定,地表水体转化补给量持续减少;从地下水补给结构分析,渠系渗漏补给量大幅减少,导致地下水资源量减少;河道渗漏补给量增加,抵消了地下水资源量的减幅。平原区灌溉面积扩大导致的农田灌溉耗水量增大是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

尹立河,张俊,王哲,董佳秋,常亮,李春燕,张鹏伟,顾小凡,聂振龙[3](2021)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系统梳理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内陆河流域主要的含水层特点,对山区、平原区和沙漠区的地下水循环特点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平原区地下水水流系统进行了讨论。由于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形成了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含水层-河流系统,不论是上游开发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会引起整个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强烈变化。地下水资源评价表明,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83亿m3/a,其中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487亿m3/a,山区与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为199亿m3/a,现状开采量为128亿m3/a。地下水开发潜力分析表明,除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地下水开采潜力有限,应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提高其承载能力。今后应加大(微)咸水资源化、地下水水库的调查研究,加强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生态需水量评价,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柴蕴栩[4](2021)在《定边县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定边县位于白于山以北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荒漠过渡带,交通便利、石油天然气的开发使得定边县人口和重工业发展较快,然而境内缺乏地表水,针对地下水资源的研究鲜有。因此“摸清家底、预测开发、可持续发展”对于定边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影响深远。针对如上问题本文收集了大量气象水文、地质以及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建立以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定边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1)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流域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参数分区,以水量均衡法为主,评价定边县地下水资源。通过皮尔逊降雨频率曲线,分析不同保证率下降雨入渗补给量,同时计算了总补给量和总排泄量;运用开采系数法,计算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4.97×104m3/d。就定边县地下水环境特殊性,采用综合指数法分析359组水样,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Na·Mg,溶解性总固体(TDS)约3g/L,多数地区地下水硫酸盐、氟含量超标,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为Ⅴ类水,主要是由于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水力坡度平缓水循环速度过慢等因素造成的。(2)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应用GMS建立定边县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在不同开采方案下,预测定边县流场变化。以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数值化,空间时间离散,依据2018年数据进行识别验证,结果显示地下水位拟合结果较好,可以认为模型对于水文地质条件概化是合理的,设计了四种方案进行地下水位未来十年的水位预测,结果表明北部主要开采区影响地下水位变化,若不减小开采将形成降落漏斗,最后结合水均衡分析地下水开采可能引发的问题。(3)Bossel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应用Bossel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对定边县发展态势进行了评价。应对水环境和水文地质问题,将系统分为地下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采用客观数学权重法和改进AHP法分别计算权重值,依照基本类定向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定边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处于危险态势,发展指数为1.9365。针对短板问题,仍应做好水污染问题防治,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条件下,保障定边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苏晨[5](2021)在《伊犁河谷地下水年龄和补给流动模式的多元同位素示踪研究》文中指出伊犁河谷地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特征,使得其在西北干旱内陆区成为一特殊的“丰水区”,区内地下水补给条件和不同水体的转化成为水文地质研究的重点。此外,作为中亚最为干旱的巴尔喀什湖盆地的组成部分,伊犁河谷地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因此,全面了解伊犁河谷地内地下水的补给、流动模式及水体转化特征,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同位素和水化学信息能表征不同水体的循环和转化过程的特点,本文主要采用同位素法、水化学法、水动力法等,进行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年龄及补给流动模式的研究,并探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过程。在充分研究伊犁河谷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成果后,以区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同位素和水化学信息的季节变化为出发点,系统确定了伊犁河谷内地下水的年龄和结构,识别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源和补给模式,刻画出地下水的流动模式,定量评估了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本论文首次系统确定了伊犁河谷地下水年龄的计算方法和年龄分布,定量化分析了伊犁河及其支流和沿线地下水的季节联系和转化,完善了伊犁河谷地下水、地表水循环的认识,为干旱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循环和转换研究提供了基础,为伊犁河谷内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取得的成果如下所述:(1)确定了研究区内地下水的年龄分布特征及空间结构。利用CFCs、85Kr和3H测定了全区潜水的年龄,结果表明潜水年龄在南、北山前为8a,向平原内部逐渐增大,在伊犁河附近潜水可增至60a以上。利用14C方法测定了承压水的年龄,结果反映出承压水年龄范围为数千年至数万年,随着承压水向平原中部流动,承压水的年龄逐渐增大,至伊犁河沿岸年龄达到最大。随着地下水径流,地下水的年龄表现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增大的现象,反映出区内地下水在水平流动的同时接受了垂向补给的特征。(2)识别了河谷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源并揭示了地下水的补给机制。大气降水、河水、灌溉水和山区地下水是平原区地下水的四种补给源,补给模式主要为:1)山前河流的入渗补给:出山沟谷处季节性河流在山前的快速入渗;2)山区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山区沟谷潜流和侧向径流补给;3)平原区河流的入渗补给:常年性河流在平原区内入渗补给含水层;4)灌溉水的入渗补给:灌区内渠系渗漏和灌溉水的入渗补给;5)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河谷平原区内的降水入渗补给。山前平原区,河流入渗量占地下水补给量的50%左右,山区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占40%左右,大气降水仅占10%。在平原内部,地表水的入渗占地下水补给的40~50%,主要分布在农灌区,大气降水占10%左右。(3)刻画出三类地下水流动系统:浅部循环的局部水流系统、中等深度循环的中间水流系统和深部循环的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局部水流系统主要形成于山前平原和平原内部灌区的浅部,地下水年龄小于60a。在山前区,循环深度小于200m,在灌区,循环深度一般为60~80m。中等深度循环的中间水流系统存在于山前局部水流系统以下,终止于三级阶地或二级阶地,地下水年龄大于60a,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HCO3型。深循环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存在于深部承压含水层中,表现为自南北两侧山前向伊犁河方向流动的特征,地下水年龄可从1ka增大至20ka,地下水类型通常为SO4·HCO3型。(4)识别出了伊犁河径流组成及其和地下水的定量转化关系。在伊犁河源头的东部山区,河流主要以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占地表河流径流总量的90%以上,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量小于10%。进入平原内部,伊犁河水主要靠上游来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排泄维持,占河流径流量的90%左右。在伊犁河出境前的三道河水文站处,伊犁河径流量主要由上游雅玛渡站来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排泄维持,占径流量的95%以上。

王博[6](2021)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自然界输入了关键驱动因子,因此在人类活动带来的强烈扰动条件下,对生态环境地质在一定周期尺度内发生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尤为必要。喀什噶尔河流域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生态环境脆弱且容量有限。地下水是维系平原区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水源,长期持续大规模开采已诱发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而由量变至质变导致生态环境演化发展,探究其内在机制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水资源调查评价,综合运用地下水动力学、遥感解译分析、统计学、数值模型模拟等多学科研究技术手段,揭示了地下水系统水流特征和循环机理,分析了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绿洲的演化规律,重点对其盐渍化的成因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还从突出实践性的角度对地下水两级功能区划分进行了优化改进,对超采区进行了划定和复核。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地形地貌、含水层特征、富水性特征、地下水流场特征、水化学特征和地表水河流展布等特点的相似性和关联密切性,将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为克孜勒苏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1)、盖孜河-库山河-依格孜亚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2-3-4)、恰克马克河-布谷孜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5-6),作为调查评价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理论基础;(2)根据均衡计算得出,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总量(M≤2g/L)为14.61×108m3/a,其中:克孜勒苏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02×108m3/a;盖孜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20×108m3/a;库山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48×108m3/a;依格孜亚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82×108m3/a;恰克马克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21×108m3/a;布谷孜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88×108m3/a;(3)根据地下水资源管理实践经验,从更加突出功能导向、更加突出水质因素、更加突出优先保护、更加突出后备水源、更加便于基层管理出发,对地下水两级功能区划分进行优化改进,将一级功能区分为生活功能区(L)、生态功能区(E)、生产功能区(P);将二级功能区在一级功能区的基础上又分为8类功能区,分别是生活功能区(L)中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区(L1)、水处理供水水源区(L2)、备用优质水源区(L3),生态功能区(E)中的水源涵养区(E1)、生态脆弱区(E2)、生态保护区(E3),生产功能区(P)中的生产开发区(P1)、应急水源区(P2)。按照优化后的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体系,喀什噶尔河流域共划分集中式供水水源区(L1)4个,面积为49.86km2;水处理供水水源区(L2)7个,面积为75.49km2;备用优质水源区(L3)2个,面积为1952.54km2;水源涵养区(E1)8个,面积为45302.54km2;生态脆弱区(E2)14个,面积为3949.56km2;生态保护区(E3)7个,面积为3457.97km2;生产开发区(P1)11个,面积为9104.73km2;尚未规划应急水源区(P2);(4)喀什噶尔河流域下游六县市尚未出现大范围、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但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湿地等天然水域萎缩、局部植被退化,局部已出现地下水超采,但程度尚不严重;(5)喀什噶尔河流域下游六县市2000~2010年期间、2010~2017年期间盐渍土主导变化类型均为极重度盐渍土向重度盐渍土转化。2000~2010年盐渍化严重度指数相对变化率为-6.68%,2010~2017年相对变化率为-8.05%,盐渍土的修复速度有增加趋势,表明土壤盐渍化问题总体上正在趋于好转。NDVI、ET、LST三个参数的变化与土壤盐渍化严重度的变化呈显着线性关系(P<0.01),且△ET和△NDVI可有效解释盐渍化严重度变化量,其中△ET对盐渍化严重度变化的解释能力最强。此外,研究区地下水位正在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也是土壤盐渍化不断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6)对于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典型区域伽师县,现状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势必将导致地下水位持续快速下降,地下水过度开采终将引起湿地等天然水域的萎缩和天然植被的退化,或将引发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适度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地下水位在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将略微上升,生态环境将逐步趋于好转;相对较小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地下水位将缓慢回升,虽生态环境有向好的趋势,但也存在引发较大次生盐渍化问题的风险。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应制定适度的地下水开采计划。

沈蕊芯,吕树萍,杜明亮,吴彬,杨鹏年[7](2020)在《新疆奎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演变情势》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奎屯河流域平原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奎屯河流域降水量、河道径流量和渠道引水量等资料,采用极值比K、Mann-Kendal显着性Z和基于R/S方法计算的Hurst指数H,分析了地下水资源量各组成项演变趋势及持续性,判断地下水资源量演变情势,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呈略微增加趋势,转化补给量中河道渗漏补给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田间入渗补给量与渠系渗漏补给量先增加后减小,库塘渗漏补给量保持稳定;②奎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在2008年以前增速缓慢,2008年后增速加快,显着性检验值Z和Hurst指数H说明地下水资源量呈显着增加趋势,且短期内有较强的持续性;③河道渗漏补给量的增加是地下水资源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林鹏飞[8](2020)在《基于HYDRUS-MODFLOW模型干旱绿洲农田地表-地下水联合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绿洲灌区,地表灌溉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是灌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灌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合理调配,可以达到防止灌区农田土壤盐渍化、推广节水灌溉的目的,同时能够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灌区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因此,本研究选取焉耆盆地下五号渠村作为典型干旱绿洲农田,基于田间试验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采用HYDRUS-1D模型和PMWIN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以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作为关键分析点,开展了绿洲农田地表灌水方案、地下水资源评价、绿洲农田全年不同时期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界定、地表-地下水联合调控方案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和灌水频次的变化,以土壤水分波动情况和土壤水的下渗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焉耆盆地下五号渠村的最优灌水方案为平均地下水位1051.07m,采用滴灌灌溉,总灌水量为930 m3/hm2,灌水7次,每次灌水132.85m3/hm2。(2)绿洲灌区地下水资源主要补给来源为垂向补给量,绿洲灌区主要排泄项为蒸腾蒸发量,干旱绿洲灌区试验区田间入渗补给量和渠系渗漏补给量集中在4至11月份,干旱绿洲灌区试验区的蒸发主要集中在5至8月份,而排水量则主要集中在1月份和10至12月份。(3)西北灌区农田防止次生盐渍化的地下水埋深控制在1.2m以上,防止土壤荒漠化的地下水埋深控制在5m以内,潜水蒸发的极限埋深控制在4m以内。灌区农田不同时期合理埋深也不同:春季返盐期适宜埋深范围1.8-3.0m,作物生长期适宜埋深范围0.9-2.5m,冬季洗盐期一般适宜埋深范围为1.3-2.5m。(4)以节水灌溉面积推广、地下水位变化满足合理的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供需水平衡为原则设计了地表补给-地下水开采调控方案,并以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和地下水资源量作为约束条件确定了最优地表补给-地下水开采调控方案,再结合最优灌水方案,最终确定了试验区基于HYDRUS-MODFLOW的最优地表灌水-地下水开采利用联合方案:试验区采用滴灌灌溉,番茄成熟期灌水7次,每次灌水132.85 m3/hm2,平均地下水位为1051.07m,全年地表引水590万m3,地下水开采67.5万m3,W4、W7和W9各开采6.9万m3,其余各开采7.8万m3。

何苗[9](2020)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哈密市随着西部大开发、工业园区的入驻、荒地开垦等活动地下水需求量逐渐增加,而地下水补给量不足,使得了地下水用水矛盾日益严重,造成哈密十三师地下水超采、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突出问题,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地下水资源保护事关兵团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美丽兵团建设,事关兵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地下水资源调查研究是对某一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和供需发展趋势做出调查和分析评价,是开展水资源规划和水资源调配的基础和前期,是指导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制定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加快实施十三师地下水资源监督管理,开展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研究评价,强化地下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保护,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在收集分析十三师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于十三师所属团场的地下水计算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率定复核,并计算了地下水资源量,同时,针对分区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最后,开发了基于井电双控的地下水管理系统。具体研究成果包括:(1)收集整理十三师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并进行动态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区十三师内整体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河流水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动态分析了地下水水位变化和地表水开采量变化,从中得出目前十三师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三点不足:一是过度抽取引起的损耗问题,二是由于排水不当和利用不充分所引起的水涝和盐渍化问题,三是由农牧业、工业以及其它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污染问题。(2)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地下水计算方法,并对参数进行了率定。本文在水资源均衡的基础上,采用开采系数法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资源量,通过对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建立了方程式,对所用的各项参数进行了率定和复核,为下一步准确计算水资源量打下坚实基础。(3)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并进行水质评价,提出相关开发利用建议。计算研究区内各团场近期下垫面条件下(2001~2016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同时,评价了分区地下水水质,选取地下水水质浓度法对生活饮用水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标)评价法,确定十三师地下水水质类别。最后,提出了相关开发利用建议,如控制开采量、提升利用效率、加强监管等。(4)开发了基于井电双控的十三师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结合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在地下水监测体系设计框架下,完成了在研究区内大范围布设监测站点的建设目标,实现了对十三师重点区域地下水监测、管理、高效利用的目的,最后展示当前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刘久潭[10](2020)在《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文中指出拉萨市河谷平原区是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核心地区之一,地下水是其主要的供水来源,且地下水开采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干预愈发强烈。开展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对加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系统的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水化学、同位素、数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和方法,分析了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补给来源和循环模式,进行了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实验研究,并基于地下水流模型对地下水的合理开采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拉萨市河谷平原区1995-2000年地下水平均水位相对稳定,而2000年以后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基于地下水水位长期监测资料,整体上可以将各监测点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划分为7种模式。地下水中主要化学组分含量相对较低,水质优良。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主要受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影响,另外人类活动也对地下水化学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干扰。1991-2015年,地下水中主要化学组分变化明显,含量增加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别是Mg2+和SO42-在2013年后含量快速上升。地下水水化学类型逐渐由HCO3-Ca型向SO4·HCO3-Ca·Mg为主的混合型水演化。(2)对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动态演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影响地下水动态演化的主要因素与地下水水质、水位之间的关联程度。整体上来看,人口数量和降水量与地下水动态演化的关联程度最高。此外,地下水与其他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的平均值也都超过了 0.6,表明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的动态演化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3)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且存在冰雪融水的直接补给。另外,地表水-地下水之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和转化关系。在不同深度上,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补给来源也不同。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而深层地下水主要以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为主。另外,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表明在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流路径上,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各不相同。基于典型剖面二维地下水流模型,将剖面地下水系统划分为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中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和深层地下水循环模式3种模式。综合分析后,得出了拉萨市河谷平原区的地下水循环模式。(4)基于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室内实验,得到一些与先前研究类似的结果,并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河流-地下水脱节后,在河床下方形成的悬挂饱水带的厚度不仅仅受河流水深的影响,还与含水介质的物理特性有关。基于获得的实验数据,给出了悬挂饱水带的估计公式。另外,还得出尽管非饱和带中的毛细水不能自发从含水介质流出,但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可以从含水介质中连续自由流出的认识,并定义这种压力称为“出水压”。在河流-地下水脱节的条件下,随着河流水深的增加,非饱和带中具有出水压和可以连续自由出水的区域的分布形态逐渐由“连续”型向“断开”型演化。(5)在强开采条件下,拉萨市河谷平原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拉萨河的河水入渗补给。通过估算得到研究区段内拉萨河在最低水位时的最大渗漏补给量远大于目前的地下水开采量,即当前的地下水开采不会使拉萨河与地下水失去饱和水力联系,而发生脱节。基于实际情况,在近期内调整各水源地的地下水开采量为最佳方案,若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可在后期除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外,可在近河地段再新增水源地。地下水的开采应以傍河开采为主,充分的利用和激化拉萨河对地下水的补给。

二、新疆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WAT与Visual Modflow模型的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地下水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表水模型
        1.2.2 地下水模型
        1.2.3 地表水模型与地下水模型耦合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概况
        2.1.3 气象
        2.1.4 水文
    2.2 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2.2.1 地表水资源及其利用
        2.2.2 地下水资源及其利用
    2.3 水质及生态环境状况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气象因子与水文要素分析
    3.1 研究分析方法
        3.1.1 趋势性分析
        3.1.2 突变性分析
        3.1.3 周期性分析
    3.2 降水分析
        3.2.1 趋势性分析
        3.2.2 突变性分析
        3.2.3 周期性分析
    3.3 蒸发量
        3.3.1 趋势性分析
        3.3.2 突变性分析
        3.3.3 周期性分析
    3.4 径流分析
        3.4.1 趋势性分析
        3.4.2 突变性分析
        3.4.3 周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域地表水SWAT模型的建立
    4.1 SWAT模型简介
        4.1.1 SWAT模型概述
        4.1.2 SWAT模型原理
        4.1.3 SWAT模型数据库构建
    4.2 研究区域模型建立与运行
        4.2.1 研究区域模型的建立
        4.2.2 研究区域模型的运行
    4.3 模型率定与验证
        4.3.1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4.3.2 模型验证与适用性分析
    4.4 流域水量平衡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域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建立
    5.1 Visual-Modflow模型简介
        5.1.1 Visual-Modflow模型概述
        5.1.2 Visual-Modflow数值模型原理
    5.2 模型建立与运行
        5.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5.2.2 数学模型建立与求解
        5.2.3 参数分区与初始条件
        5.2.4 汇源项输入
    5.3 模型识别与验证
        5.3.1 模型的识别
        5.3.2 模型的验证
    5.4 水平衡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域地下水动态预测
    6.1 气象因子与径流的延展预测
        6.1.1 年降水量延展预测
        6.1.2 年蒸发量延展预测
        6.1.3 年径流量延展预测
    6.2 不同情景方案下地下水位模拟预测
        6.2.1 汇源项预测
        6.2.2 模拟预测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1956—2016年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地下水补给量及动态变化
    2.1 地下水补给量变化
    2.2 地下水补给结构变化
3 影响因素及动态变化分析
    3.1 自然因素变化
        (1) 降水量的变化。
        (2) 河川径流量的变化。
    3.2 人为因素变化
        (1) 水库建设的发展变化。
        (2) 渠道建设的发展变化。
        (3) 灌溉面积和灌溉方式的变化。
        (4) 地表引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5) 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4 地下水资源量变化原因分析
    4.1 天然补给量变化原因分析
    4.2 地表水体转化补给量变化原因分析
        (1) 水均衡分析。
        (2) 地表水体转化补给量各组成分析。
    4.3 地下水资源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5 结 论

(3)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水文地质条件
    2.1 主要含水层
        2.1.1 山麓相、河-湖相新近系、古近系和白垩系含水岩组
        2.1.2 冲湖积相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含水组
        2.1.3 冲洪积相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含水层
        2.1.4 沙漠相第四系全新统含水层
    2.2 地下水循环
        2.2.1 山区地下水循环
        2.2.2 平原区地下水循环
        2.2.3 沙漠区地下水循环
    2.3 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
3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潜力分析
    3.1 资源评价
        3.1.1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方法
        3.1.2 评价结果
    3.2 开采潜力分析
4 建议
    4.1 开源与节流并举
        4.1.1 加强南疆地区水资源“开源”技术研究
        4.1.2 加强储水构造及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
    4.2 地下水的生态功能与生态需水量评价
5 结论

(4)定边县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1.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经济
        2.1.1 位置及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气象水文概况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质条件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富水性
        2.4.2 地下水循环条件
        2.4.3 地下水动态
        2.4.4 地下水化学类型
第3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3.1 地下水资源评价分区及方法
    3.2 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3.2.1 渗透系数K与给水度μ(贮水系数S)
        3.2.2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α
    3.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3.3.1 地下水补给量
        3.3.2 地下水排泄量
        3.3.3 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3.3.4 地下水均衡计算
    3.4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3.5 地下水质量评价
        3.5.1 综合指数法
        3.5.2 生活用水评价
        3.5.3 锅炉水质量评价
        3.5.4 农业用水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1 含水层概化
        4.1.2 水力特征概化
        4.1.3 边界条件
    4.2 数学模型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型求解
        4.2.3 空间离散
        4.2.4 时间离散
        4.2.5 参数分区
    4.3 模型的识别
        4.3.1 均衡处理
        4.3.2 水均衡计算
        4.3.3 模型识别结果
    4.4 模型的验证
        4.4.1 均衡处理
        4.4.2 水均衡计算
        4.4.3 模型验证结果
    4.5 模型预报
        4.5.1 方案一
        4.5.2 方案二
        4.5.3 方案三
        4.5.4 方案四
    4.6 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5.1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5.2 可持续利用评价
        5.2.1 指标体系构建
        5.2.2 Bossel定向指标定量化
        5.2.3 权重计算方法
        5.2.4 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5.2.5 发展态势分析
    5.3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5)伊犁河谷地下水年龄和补给流动模式的多元同位素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三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测试
    第一节 样品类型及采样方案设计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年龄的测定及年龄结构
    第一节 地下水年龄及测定方法
    第二节 年轻地下水的年龄测定
    第三节 年老地下水年龄测定
    第四节 地下水年龄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的补给流动模式
    第一节 不同水体的同位素分布特征
    第二节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与补给区
    第三节 地下水的补给机制
    第四节 地下水的流动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第一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第二节 地表水的来源及组成
    第三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气象条件概况
    2.3 流域水系概况
    2.4 地形地貌概况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6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地下水系统特征分析
    3.1 重要控水地质构造
    3.2 地层岩性
    3.3 地下水系统划分
    3.4 平原区第四系含水层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水系统均衡计算分析
    4.1 研究中的辩证法应用
    4.2 研究尺度选择
    4.3 均衡计算单元
    4.4 地下水均衡法
    4.5 地下水均衡计算
    4.6 水均衡分析
    4.7 地下水资源量
第5章 基于水质考量的地下水系统功能区评价
    5.1 地下水系统质量评价
    5.2 地下水系统功能区划分
    5.3 超采区划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遥感解译的生态环境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6.1 数据与预处理
    6.2 生态地貌遥感解译分析
    6.3 超采区划定复核
    6.4 盐渍化程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典型区域地下水系统生态策略
    7.1 模拟范围
    7.2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7.3 数学建模
    7.4 数值方法
    7.5 参数选用
    7.6 模型参数率定
    7.7 模拟结果和预测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新疆奎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演变情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分析
2 地下水资源量各组成项演变
    2.1 天然补给量演变
        2.1.1 山前侧向补给量的演变分析
        2.1.2 平原降雨入渗补给量的演变
    2.2 转化补给量演变分析
        2.2.1 河道渗漏补给量演化河道渗漏补给量根据下式计算:
        2.2.2 渠系与田间渗漏补给量演化
        2.2.3 库塘渗漏补给量演化
3 地下水资源量演变情势
4 结论

(8)基于HYDRUS-MODFLOW模型干旱绿洲农田地表-地下水联合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1 土壤水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与现状
        1.2.3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象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水资源状况
        2.4.1 地表水资源状况
        2.4.2 地下水资源状况
    2.5 试验区概况
第三章 干旱绿洲灌区土壤水分规律及最优灌水方案研究
    3.1 试验数据计算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蒸散发的计算
        3.1.3 试验设计
    3.2 HYDRUS-1D模型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临界条件
        3.2.3 根系条件
        3.2.4 参数敏感性分析
        3.2.5 误差分析
        3.2.6 模型的验证和校正
    3.3 干旱绿洲灌区土壤水分规律
        3.3.1 不同地下水位下土壤水分变化
        3.3.2 不同灌水频次下土壤水分变化
        3.3.3 不同灌水频次下土壤水分下渗量
        3.3.4 不同灌水频次和地下水位下的土壤水分及下渗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旱绿洲灌区地下水资源变化研究
    4.1 水均衡法
        4.1.1 水均衡方程
        4.1.2 水均衡法计算下的补给量
        4.1.3 水均衡法计算下的排泄量
        4.1.4 地下水均衡
    4.2 数值摸拟法
        4.2.1 水文地质模型概化
        4.2.2 边界条件
        4.2.3 地下水数学模型的建立
        4.2.4 模型的识别和校正
        4.2.5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4.3 水均衡法与数值摸拟法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洲农田关键水位约束下地表-地下水联合调控
    5.1 干旱绿洲农田合理的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确定
        5.1.1 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1.2 干旱绿洲农田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的确定
        5.1.3 试验区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的确定
    5.2 地表补给-地下水开采调控方案设计
    5.3 地表补给-地下水开采调控方案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方案1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3.2 方案2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3.3 方案3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3.4 方案4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4 地表补给-地下水开采调控方案的对比和分析
        5.4.1 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约束条件下开采方案分析
        5.4.2 地下水资源量约束条件下开采方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疆兵团第十三师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及地下水动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河流水系
        2.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 地下水动态分析
        2.2.1 地下水水位动态分析
        2.2.2 地表水开采量动态分析
        2.2.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地下水资源计算方法及参数确定
    3.1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
    3.2 地下水均衡要素分析
        3.2.1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3.2.2 均衡方程式的建立
    3.3 水文及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3.3.1 渗透系数
        3.3.2 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3.3.3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3.3.4 灌溉水渗漏补给系数
        3.3.5 渠系水渗漏补给系数
        3.3.6 平原水库水渗漏补给系数
        3.3.7 水面蒸发量
        3.3.8 潜水蒸发系数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与评价
    4.1 补给量计算
        4.1.1 红星一场
        4.1.2 红星二场
        4.1.3 红星四场
        4.1.4 黄田农场
        4.1.5 火箭农场
        4.1.6 柳树泉农场
        4.1.7 淖毛湖农场
        4.1.8 红山农场
    4.2 排泄量计算
        4.2.1 红星一场
        4.2.2 红星二场
        4.2.3 红星四场
        4.2.4 黄田农场
        4.2.5 火箭农场
        4.2.6 柳树泉农场
        4.2.7 淖毛湖农场
        4.2.8 红山农场
    4.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均衡分析
    4.4 分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4.4.1 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4.4.2 地下水质量评价
    4.5 开发利用建议
        4.5.1 地下水开采量控制目标
        4.5.2 地下水开采井优化布局目标
    4.6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监控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框架设计
        5.1.2 功能模块设计
    5.2 系统实现
        5.2.1 实现方式
        5.2.2 监测站点组成结构
        5.2.3 监测站点主要功能
        5.2.4 监控站点布设
    5.3 系统展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技术建议
        6.2.2 综合治理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地下水动态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下水水位动态演化
    3.2 地下水水化学动态演化
    3.3 地下水动态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循环模式
    4.1 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4.2 地下水循环模式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合理开采研究
    5.1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估算
    5.2 河流补给地下水实验研究
    5.3 拉萨河最大渗漏补给量估算
    5.4 地下水合理开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新疆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WAT与Visual Modflow模型的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地下水模拟研究[D]. 高涵.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1956—2016年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吴彬,杜明亮,穆振侠,高凡,沈蕊芯. 水科学进展, 2021(05)
  • [3]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J]. 尹立河,张俊,王哲,董佳秋,常亮,李春燕,张鹏伟,顾小凡,聂振龙. 中国地质, 2021(04)
  • [4]定边县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 柴蕴栩. 吉林大学, 2021(01)
  • [5]伊犁河谷地下水年龄和补给流动模式的多元同位素示踪研究[D]. 苏晨.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6]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D]. 王博. 新疆农业大学, 2021(02)
  • [7]新疆奎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演变情势[J]. 沈蕊芯,吕树萍,杜明亮,吴彬,杨鹏年. 干旱区研究, 2020(04)
  • [8]基于HYDRUS-MODFLOW模型干旱绿洲农田地表-地下水联合调控研究[D]. 林鹏飞. 兰州大学, 2020(01)
  • [9]新疆兵团第十三师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管理研究[D]. 何苗.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10]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D]. 刘久潭.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新疆平原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