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业油烟治理技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林子吟,林立,戴郡[1](2020)在《上海市餐饮油烟污染控制及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法规标准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方面,梳理了国家及上海市关于餐饮油烟污染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对上海市餐饮油烟在线监控、第三方治理模式以及餐饮集聚区的统一监管等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完善法规规范和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监管平台以及推进社会化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欧阳雨川[2](2020)在《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餐饮油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严重影响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除含油颗粒物之外,餐饮油烟中还含有浓度较高、种类复杂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其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且作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与O3的重要前体物质,对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因此,研究高效的油烟净化器对餐饮油烟的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针对“板-板”式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在各设备运行参数下结合进入设备前后的油烟浓度、VOCs各组分浓度及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探究了其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确定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综合最佳参数后与DBD装置联用,对VOCs浓度较高的烧烤油烟进行了实验治理,研究了两种设备联用对油烟和VOCs的治理效率。同时,本实验分析了烧烤油烟VOCs的产生特征,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与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计算了实验设备各采样点VOCs的致癌风险(Lifetime Cancer Risk,LCR)、非致癌风险(Hazard Index,HI)和O3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实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板-板”式静电油烟净化器的设备参数如:电压(10 kV-14 kV)、设备内烟气流速(1.3 m/s-2.0 m/s)、静电模块数(1-2组),对设备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探究,结果显示对于30 mg/m3左右的餐饮油烟,在设备参数:静电模块数2组、通过设备流速1.425 m/s、电压13 kV的条件下,“板-板”式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最高治理效率可达98%,出口基准浓度<0.5 mg/m3,理想治理风量1475 m3/h。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实际最大治理风量主要受设备内烟气流速分布均匀程度影响。(2)在综合考虑后,采用最佳参数即两组静电模块、电压为13 kV、设备中心断面流速1.9 m/s、通过风量900 m3/h左右时,实验中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烧烤油烟VOCs平均治理效率可以达到41.5%;在同时段30 kV下DBD设备对VOCs的平均治理效率达到了76.6%,两种设备联用对VOCs理效率为86.3%,对油烟去除效率达到97.7%,其对VOCs单独组分治理效率可能与目标物化学键稳定性与化学反应活性有关。(3)检出的烧烤油烟VOCs共68种,总浓度为11402.06μg/m3,成分以烷烃、烯烃和芳香烃为主。致癌风险值(LCR)计算结果表明,油烟VOCs中正己烷、1,3-丁二烯和1,2-二氯乙烷LCR值位于1?10-6~1?10-4之间,具有潜在致癌风险;苯的LCR值大于1?10-4,具有高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值(HI)值计算结果表明其中丙烯醛和苯HI值(596.6和5.4)均大于1,存在很强的非致癌风险。实验中烧烤油烟VOCs的OFP总值为50401.51μg/m3,主要OFP贡献物质有:丙烯(35.5%)、1-丁烯(14.8%)、丙烯醛(13%)。(4)对于致癌风险物质苯,在经过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苯的高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仍存在;与DBD联用处理后,苯的高致癌风险降至潜在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消除。正己烷、1,3-丁二烯和1,2-二氯乙烷仍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另外,丙烯醛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在经过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治理后仍然存在,但HI值降低了92.6%。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减少了51.4%的烧烤油烟VOCs的OFP贡献总值,与DBD联用后,对烧烤油烟VOCs的OFP贡献总值削减率达到了92.7%。
吴秉熙,朱志林,姚益伟[3](2020)在《饮食业油烟监测对空气污染治理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进而促进我国餐饮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餐饮业的油烟问题成为环境治理的一大难点,不仅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危害,甚至还会给大众的身体造成负效应。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阐述,首先论述了饮食业油烟监测的操作应用,其次论述了空气污染治理的相关措施。
高嘉利[4](2020)在《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低快速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餐饮业的兴旺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餐饮业油烟管理中存在的选址不当、油烟净化设施运行不当、监管不到位、联动执法机制缺失等问题,餐饮油烟污染已成居民投诉的高频问题,不但导致餐饮服务业经营者与相邻住户关系紧张,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也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不利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解决餐饮业油烟的污染问题,应该将突破口放在对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上,以全方位多角度掌握我国各个地区油烟污染差异状况和治理情况为基础,再结合各个省市、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分类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展开管理。第一步,必须彻底理解并掌握我国相关法律中涉及油烟污染的规定,同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遵照上述法律予以彻底的贯彻落实。第二步,应当对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立法体系、监督管理体制、相关基本法律制度、立法中的法律责任四个角度发掘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步,针对餐饮业油烟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首先,国家可总结各地区实践经验,出台专项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其次,修订已有的油烟污染排放标准。同时,各地区也应积极开展立法实践来遏制油烟污染。最后,在具体的立法内容建议中应明确要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并且完善基本法律制度、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王恒嘉,王旭,董大伟[5](2019)在《我国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餐饮油烟作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源,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对其治理力度,但是其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从管理制度现状及油烟治理技术现状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能够引起足够重视,为管理部门制订和完善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杨成炜[6](2019)在《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餐饮业所带来的油烟污染一直是人们关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油烟中含有醛、酮、酸、醇等多种有毒有害成分,若不能有效去除,不仅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还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为充分去除油烟污染物,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需对现有油烟净化技术和设备进一步优化。本文以兰州某高校食堂为设计对象,通过对食堂原有油烟净化工艺进行设计、改造和优化,以解决食堂油烟过量排放的问题。研究过程中选取油烟浓度、油烟颗粒物浓度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作为检测指标,分析复合工艺对餐饮油烟的净化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食堂油烟排放情况及净化措施进行调查,分析食堂现存油烟污染问题。以原有油烟净化系统为基础,选取液体喷淋+静电沉积+紫外光解的复合工艺来净化油烟,并对油烟净化设备的运行原理进行研究分析。(2)对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和紫外光解装置的主要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并依照设计安装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和紫外光解装置,并向运水烟罩中添加化油剂。(3)对改造后的油烟净化工艺进行效果监测,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油烟的去除率高达87.3%,对油烟颗粒物的去除率为67.9%,对TVOC的去除率为61.5%。三项污染指标的排放浓度均低于最新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88-2018)的油烟排放浓度限值。(4)对改造后油烟净化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运水烟罩中添加化油剂,对油烟的去除率可提高至39.62%,对颗粒物的去除率为50.10%,对TVOC的去除率为30.03%;静电油烟净化器在运行42天后净化效率大幅度下降,油烟无法达标排放,需定期清洗电极板以保证较高的净化效率;另外,研究了紫外灯管数量对油烟净化的影响,发现灯管数量越多,即油烟被紫外光照射的时间越长,紫外光解装置对油烟中TVOC的净化效率越高。现场总效率监测和优化实验证明了该复合工艺不仅可以弥补单一工艺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油烟中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有效治理,最终使油烟浓度、油烟颗粒物浓度以及TVOC浓度都能够满足最新的油烟排放标准,进而很好地解决了食堂油烟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童冠琴[7](2019)在《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萧山区的实践分析》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正逐步发生改变,外出就餐也更趋经常化,饮食行业蓬勃发展。饮食行业的发展在给市民生活带来美味和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诸如油烟、污水、噪音等等。而这其中,油烟污染因其污染大气,且排放的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加之执法处理难、易反复等特点,不仅成了市民环保投诉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块绊脚石。如何治理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优化生态环境,打造健康城市,成为摆在政府部门和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饮食方式单一、饮食行业规模小、密度低且前期规划设计好等因素,饮食行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污染影响并不明显。而当前我国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投诉时有发生,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自十九大以来,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各城市积极开展油烟污染治理工作,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我国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的治理模式,党委政府部门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度并不高,多主体间的协同还处在协同程度低、协同范围小的初期阶段。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单一的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模式难以取得显着的治理效果,饮食行业油烟污染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以萧山区的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当前该行业油烟污染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立足协同治理和国家—社会理论,进而把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置于多元协同治理的模式下,通过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责边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优化信息共享机制,健全治理保障机制,强化监督问责机制,深化利益协调机制等方式,对多主体如何参与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城市饮食行业污染治理提供整合性分析框架和模式借鉴。
苗壮壮[8](2018)在《餐饮行业烹饪油烟中颗粒物分离用纤维滤料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餐饮油烟排放量越来越大,不仅严重的污染了大气环境,同时也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餐饮油烟治理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关注热点。采用纤维滤料捕集餐饮油烟颗粒是众多治理技术中的一种,随着材料科学和织造技术的发展,新型纤维滤料处理餐饮油烟已成为热门的研究。因此,对于纤维滤料过滤油烟的特性研究就非常必要;另外分析前置滤料处理油烟对其它油烟处理设备性能的影响也很有意义。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常用的非纺织纤维滤料和新型纺织纤维滤料的油烟过滤特性,测试了滤料效率、阻力、容油量三个基本参数,分析了滤料克重、厚度、纤维排列结构和过滤风速对纤维滤料油烟过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排列结构对纤维滤料油烟过滤特性影响很大,新型纺织纤维滤料有规律的纤维结构排布,虽然导致其过滤效率有所下降,但大大降低了滤料的阻力,提升了滤料的容油能力。在2 m/s迎面风速下新型纺织纤维滤料对油烟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81%;阻力仅有39 Pa;品质因数为39.6 kPa-1;容油量为8.04 g/(m2·Pa),并且其内部的油污随着累积有流出现象,显着的容油量优势使其在油烟分级净化的初过滤段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建立了前置滤料对静电油烟过滤器影响的分析模型,理论推导得出了前置滤料对静电油烟过滤器使用时间的相对延长。带入试验数据计算得出前置新型纤维滤料后,静电过滤器的使用时间会比其单独使用的时候有大于3.4倍的延长。
于季红,王也平,卞大伟,卞世传[9](2016)在《饮食业油烟污染排放标准的比较和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饮食业的油烟污染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目前我国针对饮食业油烟排放的标准还不能满足环境卫生的要求和饮食业的发展。以国内外已有或准备拟订的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为主体,结合相应法律法规,对烹饪类和烧烤类油烟的排放标准检测对象、限值参数、采样方法、基准灶头、二次污染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进而根据技术创新,制定《辽宁省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为全面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借鉴。
李楚凯,李莹,陈煜辉,胡丹心[10](2016)在《广州饮食业油烟污染状况调查分析和防治对策》文中指出由于广州市饮食业数量众多,类别复杂,因此本次调查以历史监测数据、信息的调查收集为主,采取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广州市饮食业油烟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饮食业数量较大,且部分地区还存在无证经营、处理设施闲置甚至不安装处理设施等情况,油烟排放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最后探讨了油烟污染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油烟污染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二、饮食业油烟治理技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食业油烟治理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餐饮油烟概述 |
1.1.1 餐饮油烟的定义 |
1.1.2 餐饮油烟污染现状 |
1.1.3 餐饮油烟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
1.1.4 相关控制标准 |
1.2 国内外餐饮油烟的治理技术 |
1.2.1 国内治理技术 |
1.2.2 国外治理技术 |
1.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 |
1.4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
1.4.1 等离子体概念 |
1.4.2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的设计与安装 |
2.1.1 油烟发生装置 |
2.1.2 油烟净化装置 |
2.1.3 烟道与采样点位 |
2.1.4 风机 |
2.2 实验工况的测定与方法 |
2.2.1 烟温和湿度的测定 |
2.2.2 烟气流速的测定 |
2.2.3 烟气流量与标况流量的测定 |
2.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烟道内的CFD模拟 |
2.3.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 |
2.3.2 ANSYS Fluent简介 |
2.3.3 3D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的划分 |
2.3.4 相关参数与边界条件 |
2.4 餐饮油烟浓度检测的材料与方法 |
2.4.1 方法依据 |
2.4.2 仪器与设备 |
2.4.3 采样方法 |
2.4.4 分析方法 |
2.5 餐饮油烟中VOCs的检测仪器与方法 |
2.5.1 方法依据 |
2.5.2 仪器与设备 |
2.5.3 采样方法 |
2.5.4 分析方法 |
2.5.5 油烟发生浓度的控制方法 |
2.6 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
2.7 臭氧生成潜势评估方法 |
2.8 实验流程 |
2.8.1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测试阶段 |
2.8.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测试阶段 |
第三章 高压静电处理油烟的影响因素与效果 |
3.1 工况条件测定结果 |
3.1.1 等速追踪采样法的跟踪率 |
3.1.2 各监测点位风速随风机频率的变化 |
3.1.3 进出口风量随风机频率变化 |
3.2 各参数下设备出口油烟浓度达标情况 |
3.3 进口油烟浓度与治理效率关系 |
3.4 流速对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影响探究 |
3.5 电压对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影响探究 |
3.6 静电模块数量与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关系探究 |
3.7 Fluent模拟结果 |
3.8 设备最佳参数的选择及设备的改进 |
3.8.1 实验设备最佳参数选择 |
3.8.2 设备的改进与提升 |
3.9 高压静电沉降油烟的机理探讨 |
3.9.1 宏观机理 |
3.9.2 微观机理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静电与DBD联用对烧烤油烟净化效果评价 |
4.1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VOCs的净化能力 |
4.1.1 选用的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参数 |
4.1.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各种类VOCs的净化能力 |
4.2 DBD对油烟中VOCs的去除效率 |
4.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效果分析 |
4.3.1 两种设备联用对烧烤油烟颗粒的去除能力 |
4.3.2 两种设备联用对烧烤油烟中VOCs的净化能力 |
4.3.3 对高压静电及介质阻挡放电降解VOCs机理的推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处理前后油烟中VOCs的健康风险评估与臭氧生成潜势 |
5.1 烧烤油烟中VOCs的成分分析 |
5.2 烧烤油烟VOCs的致癌与非致癌风险评估 |
5.3 烧烤油烟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饮食业油烟监测对空气污染治理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饮食业油烟监测系统 |
2 饮食业油烟监测对空气污染治理的内容 |
2.1 提升油烟净化技术 |
2.2 注意规划管理饮食行业 |
2.3 加大对饮食市场的限制 |
2.4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
结语 |
(4)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相关概念 |
一、餐饮业的概念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概念及特征 |
第二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危害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危害 |
第三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意义 |
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的现实需要 |
二、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的需要 |
第二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 |
一、中央层级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二、地方层级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三、我国主要地区油烟排放标准概况 |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
二、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法律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
一、国家总结各地立法经验出台专项法规 |
二、修订油烟污染排放标准 |
三、出台专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具体内容建议 |
一、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 |
二、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社会管理机制 |
三、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 |
四、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 |
五、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餐饮业大气污染环境管理现状 |
1.1 政策、法律法规 |
1.2 油烟排放标准 |
2 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技术现状 |
2.1 机械式净化 |
2.2 湿式净化 |
2.3 静电式净化 |
2.4 紫外光解法 |
2.5 复合式净化 |
3 我国餐饮油烟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1 缺少对油烟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
3.2 餐饮服务单位规模划分标准模糊 |
3.3 未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
3.4 油烟净化设备选择不合理 |
4 建议 |
4.1 增加对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
4.2 明确饮食业单位规模划分标准 |
4.3 强化环保审批与公众参与机制 |
4.4 科学选择油烟净化设备 |
5 结语 |
(6)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餐饮油烟概述 |
1.2.1 餐饮油烟的形成 |
1.2.2 餐饮油烟的组成 |
1.2.3 餐饮油烟的危害 |
1.3 餐饮油烟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油烟浓度 |
2.1.1 仪器条件与采样方法 |
2.1.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2.2 颗粒物浓度 |
2.2.1 仪器条件与采样方法 |
2.2.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2.3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 |
第三章 油烟净化系统工艺比选与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食堂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现状调查 |
3.2.2 原因分析 |
3.3 工艺的分析与比选 |
3.3.1 工艺的选定原则 |
3.3.2 工艺的比选 |
3.4 油烟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 |
3.4.1 运水烟罩原理 |
3.4.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原理 |
3.4.3 紫外光解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烟净化设备工艺改造设计 |
4.1 引言 |
4.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设计 |
4.2.1 设计依据 |
4.2.2 主要参数设计计算 |
4.2.3 总体设计 |
4.3 紫外光解装置的设计 |
4.3.1 紫外灯管的选择 |
4.3.2 紫外反应器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烟净化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油烟净化系统改造设计前后去除效率分析 |
5.3 运水烟罩运行优化 |
5.3.1 实验步骤 |
5.3.2 结果分析 |
5.4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运行优化 |
5.4.1 实验步骤 |
5.4.2 油烟净化器清洗前后去除效率分析 |
5.4.3 油烟净化器清洗周期 |
5.5 紫外光解装置运行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萧山区的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饮食行业 |
2.1.2 油烟污染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治理 |
2.2.2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
3 萧山区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
3.1 萧山区社会经济和饮食行业发展概况 |
3.1.1 萧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梗概 |
3.1.2 萧山区饮食行业发展概略 |
3.2 萧山区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现状 |
3.2.1 治理主体的职责分工 |
3.2.2 治理主体的运行机制 |
3.2.3 萧山区油烟污染治理效果的阐释 |
4 萧山区油烟污染协同治理困境探析 |
4.1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4.2 政府角色尚未厘清 |
4.3 社会参与机制存在缺陷 |
4.4 市场主体作用尚未发挥 |
4.5 协同治理理念还未形成 |
4.6 信息交流平台有待拓宽 |
5 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协同治理之策略 |
5.1 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责边界 |
5.1.1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事前规划和事中事后监管 |
5.1.2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敦促经营主体的积极参与 |
5.1.3 构建多主体参与平台,营造共治良好氛围 |
5.2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
5.2.1 推进污染防治立法工作 |
5.2.2 加快法规规章清理修订 |
5.2.3 增强油烟污染执法力度 |
5.3 强化社会参与机制 |
5.3.1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
5.3.2 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 |
5.3.3 拓宽社会参与渠道 |
5.4 健全协同治理保障机制 |
5.4.1 优化信息共享机制 |
5.4.2 深化利益协调机制 |
5.4.3 强化监督问责机制 |
6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餐饮行业烹饪油烟中颗粒物分离用纤维滤料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课题意义 |
1.1.1 课题来源介绍 |
1.1.2 餐饮油烟治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
1.2 餐饮油烟净化标准 |
1.3 餐饮油烟处理方法 |
1.3.1 油烟净化技术及应用 |
1.3.2 油烟的复合净化方法 |
1.4 餐饮油烟过滤处理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章 纤维滤料过滤理论 |
2.1 多相流理论基础 |
2.2 单一纤维过滤捕集机理 |
2.2.1 扩散效应 |
2.2.2 拦截效应 |
2.2.3 惯性碰撞效应 |
2.2.4 重力沉降效应 |
2.3 纤维过滤效率模型 |
2.4 纤维滤料阻力模型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纤维滤料过滤油烟试验平台及评价方法 |
3.1 试验平台搭建 |
3.1.1 气溶胶发生装置 |
3.1.2 风道系统 |
3.1.3 采样测试设备 |
3.2 采样及数据处理方法 |
3.3 滤料过滤性能评价方法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餐饮油烟过滤用纤维滤料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样品及试验工况 |
4.2 真实油烟颗粒过滤用纤维滤料的试验研究 |
4.2.1 真实油烟发生装置性能评价 |
4.2.2 滤料克重对滤料油烟过滤特性的影响 |
4.2.3 滤料厚度对滤料油烟过滤特性的影响 |
4.2.4 滤料纤维排列结构对滤料油烟过滤特性的影响 |
4.2.5 复合滤料的性能试验研究 |
4.2.6 纤维滤料处理真实油烟试验小结 |
4.3 新型纺织纤维滤料对DEHS气溶胶过滤的试验研究 |
4.3.1 MAG3000 发生DEHS颗粒粒径分布特性 |
4.3.2 新型纺织纤维滤料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过滤性能 |
4.3.3 新型纺织纤维滤料处理DEHS颗粒试验小结 |
第5章 前置滤料对油烟静电过滤器的影响分析 |
5.1 滤料和静电过滤器串联过滤油烟的理论模型 |
5.2 模型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饮食业油烟污染排放标准的比较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外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
3 餐饮油烟排放评价指标选择 |
4 饮食业油烟排放的控制要求 |
4.1 国内已有标准对饮食业油烟排放的控制要求 |
4.2《辽宁省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排放控制要求 |
4.3 污染物控制要求 |
4.4 污染物检测要求 |
4.5 技术可操作性问题 |
4.6 饮食业油烟排放管理要求 |
5 结语 |
(10)广州饮食业油烟污染状况调查分析和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广州市饮食业总体情况调查 |
2 广州市饮食业治理状况调查 |
3 广州市饮食业油烟排放量分析 |
4 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 |
4.1 存在问题 |
(1)规划落后导致饮食企业油烟扰民不断 |
(2)饮食油烟污染的监管力度区域化,缺乏日常监管 |
(3)有关城市饮食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
4.2 改善广州市饮食业油烟污染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
(1)加快油烟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
(2)加强饮食业油烟监管力度 |
(3)完善城市饮食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规、办法 |
(4)加大宣传力度 |
5 结论 |
四、饮食业油烟治理技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餐饮油烟污染控制及管理机制研究[J]. 林子吟,林立,戴郡. 环境保护科学, 2020(06)
- [2]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D]. 欧阳雨川. 贵州大学, 2020(01)
- [3]饮食业油烟监测对空气污染治理的影响分析[J]. 吴秉熙,朱志林,姚益伟.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6)
- [4]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 高嘉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我国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王恒嘉,王旭,董大伟. 环境科技, 2019(05)
- [6]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D]. 杨成炜. 兰州大学, 2019(03)
- [7]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萧山区的实践分析[D]. 童冠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19(12)
- [8]餐饮行业烹饪油烟中颗粒物分离用纤维滤料的特性研究[D]. 苗壮壮. 天津大学, 2018(06)
- [9]饮食业油烟污染排放标准的比较和探讨[J]. 于季红,王也平,卞大伟,卞世传.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6(03)
- [10]广州饮食业油烟污染状况调查分析和防治对策[J]. 李楚凯,李莹,陈煜辉,胡丹心. 广州化工, 2016(13)
标签:油烟净化器论文;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静电作用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