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肾调周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楠,崔术,郭海云,赵海英,吕梅,代小平,张勇[1](2021)在《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医体质特点及止血组方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的中医体质特点,以及止血组方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青春期功血患者45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224)和观察组(n=231)。对照组患者口服妈富隆治疗;观察组患者分阶段中药辨证口服治疗,以止血组方加减止血治疗,血止后(包括次月月经结束后)开始服补肾调周方,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观察6个月。结果:青春期功血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为主。患者气虚质与月经周期负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含量负相关(P<0.01),气虚质评分与子宫内膜厚度正相关(P<0.01),阳虚质评分与经期及子宫内膜厚度正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含量负相关(P<0.01),痰湿质评分与经期正相关(P<0.05),血瘀质评分与月经周期正相关(P<0.05)。止血组方可以显着提高平和质比例及评分,降低其他各体质评分。结论: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和痰湿质与青春期功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止血组方可以显着改善青春期功血患者的中医体质。
王芳芳[2](2021)在《加味固冲汤治疗脾肾两虚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加味固冲汤治疗脾肾两虚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为加味固冲汤治疗脾肾两虚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脾肾两虚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口服加味固冲汤治疗),对照组36例(口服宫血停颗粒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止血疗效(开始服药至阴道出血停止时间),子宫内膜厚度、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Ca2+含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1.疾病疗效:加味固冲汤组的近期止血疗效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宫血停颗粒组的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有疗效,但加味固冲汤组疾病疗效较宫血停颗粒组疗效更佳。2.证候疗效:加味固冲汤组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宫血停颗粒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进行证候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可改善脾肾两虚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证候,但加味固冲汤组的作用优于宫血停颗粒组。3.观测指标变化: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RBC、HGB、血清钙离子均提高(P<0.05),PT、APTT、子宫内膜厚度均降低(P<0.05);说明两组均可改善脾肾两虚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上述观察指标,但加味固冲汤组均较宫血停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止血时间:加味固冲汤组较宫血停颗粒组所需止血天数少,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固冲汤组较宫血停颗粒组止血效果好。5.安全性比较: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与本试验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固冲汤能改善脾肾两虚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中医证候;可能通过促进子宫收缩降低子宫内膜厚度;可以增加血清Ca2+水平,缩短凝血时间促凝血,纠正贫血,缩短所需止血天数,止血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陈诗文[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导师王建玲主任治疗月经病血证的用药经验及与中医古籍方药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由相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月经病血证古籍文献方药规律研究,第三部分为导师王建玲主任治疗月经病血证的用药经验研究,并与古籍研究结果进行相关性比对。一、文献综述采用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来收集古今相关文献,将月经病相关的妇科血证这一类疾病简称为“月经病血证”,本文主要研究包括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这五个疾病,其病因为“虚、热、瘀”,病机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失调。按照时间顺序,追溯古代医家对月经病血证的认识过程及治则方药,着重叙述了现代各个医家对月经病血证的常用辨证论治,得出其辨证分型以脏腑、气血阴阳及病因病机分型,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则进行治疗,治法方面现代医家各不相同,或重视补肾法、或治以泻肝法,又或自创八法等等,最后从传统辨证治疗、调整人工周期治疗、其他综合治疗(包括针灸、腹针、穴位贴敷等)论述了现代临床诊疗月经病血证的进展。得出不论古今医家治疗月经病血证的最终目的均为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使之达到平衡。由此总结月经病血证五个疾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目的相同,因此其治疗思想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存在关联,从而引出此次研究试图总结古今医家对月经病血证的治疗用药经验,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二、古籍研究目的:分析和整理总结出古代医家治疗月经病血证的用药经验和组方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挖掘新方,为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作为主要检索工具,检索自秦汉时期至明清时期所有符合中医诊断月经病血证的相关古籍文献,再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相关古籍医案,建立古籍方药数据库,并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3.0)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与月经病血证治疗相关的古籍医案方剂共580条,涉及药物共430味,其中有66味药物使用频次≥20次,占总使用药物频次的77.8%。所有药物功效排名前十的依次为补虚类、清热类、温里类、活血化瘀类、止血类、解表类、理气类、利水渗湿类、收涩类及祛风湿类药物;归经依次归肝、脾、心、肾、肺、胃经;四气排序依次为温、寒、平、热、凉性;五味排序依次为甘、苦、辛、酸、咸味。2.本研究得到核心药组65个,其中对药有44条,角药30条,多味药组1条,涉及中药19味,与高频药物前20位基本一致,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核心处方组合。结论:古籍医案中月经病血证的治疗以“治血”为主,较多使用养血补气药物,其次为清热凉血、止血活血类药,对应了月经病血证“虚、热、瘀”的病因病机特征,通过新方看出古代医家善用四物汤加减,以补血治血虚、行血治血瘀,通过血与脏腑阴阳气血的关系随证治疗,可以学习继承古代医家对月经病血证的治疗思想,也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其治疗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为切实有效的古代文献数据支持。三、临床研究目的:总结出导师王建玲主任医师运用中药方剂治疗月经病血证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色,并与古籍文献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两者的相关性,以此达到挖掘新药对组合及新方,并为现代出血性月经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文献依据和临床参考价值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依据纳排标准收集来自2019年09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就诊于王建玲主任处且以汤药治疗为主的患者病例,录入后形成原始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3.0)同样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等工作,以此挖掘王建玲主任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与新方开发,并与上一个研究中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之处。结果:1.临床总共485首方剂(其中崩漏303例,经期延长79例,月经先期61例,月经过多41例,经间期出血1例),患者平均年龄在32.93±12.49岁,占比最高的人群为性成熟期(18-48岁)女性;用药频率大于≥40次的共计60味中药,占所有药物频次的81.85%;四气五味占比最高的均为温性药与平味药;所有药物归经排序依次为归肝、脾、肾、肺、心经;其药物功效排名占比最高的同为补虚类药物,其次为清热类、止血类、理气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解表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收涩类及温里类。2.分析组方规律,得到76条核心药组,其中41条对药,27条角药及8条多味药组,共涉及14味中药,基本符合高频药物前15味。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得到4个核心处方组合。结论:在临床研究中导师王建玲主任治疗月经病血证运用七期调周法配合“补肾、扶脾、疏肝”脏腑辨证调经思想,常用药物以温肾健脾、养血止血类为主,其次是清热凉血、理气化湿药。聚类得到新方看出王师注重分期治疗,分为行经期、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期、经前期及经前后半期七个时期,旨在充分遵循其生理病理特点,因势利导,求因治本,不仅达到治病的目的,更需增强其生理功能,建立长期正常的月经周期。这种将古今治疗方法相结合的守正创新方式也为临床治疗月经病血证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参考价值。相关性对比:基于前两部分的数据挖掘研究,对比古代医家及导师王建玲主任治疗月经病血证的用药规律,可以看出两者虽具体治疗用药不同,但其两者用药思路与治疗原则相近,均以补虚、清热、化瘀、理气为主,用药以补虚类药物占比最重,但古代医家治疗会佐以心经药物治疗,而王师则以肺经药物为辅。在方剂配伍思路上,两者均以调理气血阴阳为主,但古代医家重视“从血调经”,王师则结合现代七期调周法及“补肾、扶脾、疏肝”的脏腑辨证调经思想这两种治疗思路,力求恢复或建立正常月经周期。由此可以看出,王师治疗月经病血证,既学习继承了先贤智慧,亦在此基础上,灵活贯通,并结合现代医学及临床实际加入了自己的经验,辨证用药,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思想,因此临床疗效非常显着,值得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和思考。
严培嘉[4](2021)在《李军教授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郭志强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躬身临床数十载,对月经病、不孕症等多种妇科疑难杂症均有独到的诊治思路。他提出分型分期治疗崩漏,出血期应用益气摄血法止血,非出血期应用中药序贯疗法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疗效显着。李军教授师从郭志强教授,在继承其学术思想的同时继续发扬特色,运用“治崩三法”治疗崩漏,强调出血期以止血为主,非出血期重在“澄源”及“复旧”,以恢复月经周期为要。在治疗的过程中,重视肾之功能对整个崩漏病程的影响,临床上多从肾论治崩漏。本研究立足于气虚血瘀型崩漏患者的病机特点,发挥郭氏分期论治月经病的特色,出血期运用益气摄血法,非出血期采用郭教授自拟育胞汤、促排卵汤及两固汤以中药序贯疗法调理月经周期,通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客观真实地评价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初步探讨郭氏医学治疗崩漏的临床思路,并总结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门诊共收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崩漏患者,其中4例脱落,完成治疗的25例患者均采用该法治疗,服用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计治疗3疗程,治疗期间监测患者每个月经周期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的变化,观察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中医证侯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在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显着。结果:1.一般资料:患者年龄最小14岁,最大50岁,平均34.64±8.91岁。患者病程为1个月至84个月,平均16.12±21.68个月。2.止血效果:服用益气摄血汤后,68%的患者能在5天之内停止出血,平均止血天数为5.88天,仅有2例患者服药10天仍未止血,说明益气摄血法快速止血疗效较好。对于近期止血效果,25例患者中,痊愈10例,痊愈率40%;显效8例,显效率32%;有效5例,有效率20%,总有效率达92%,表明益气摄血法止血疗效显着;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15例患者能基本恢复正常行经时间,所有患者行经时间均在10天以内,止血效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以中药序贯疗法调整月经周期对恢复患者正常行经时间作用较大;3.整体疗效评价结果:临床观察的25例患者中,痊愈3例,痊愈率12%;显效19例,显效率76%;有效3例,有效率12%;总有效率达100%,临床疗效显着。4.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患者应用该疗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对比,差异显着(P<0.01),对各单项证侯进行分析比较,也具有高度差异(P<0.01),说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5.临床疗效与相关因素分析:疗效与年龄因素比较,x2=1.242,无统计学意义(P=0.683>0.05),可得出结论疗效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应用群体广泛;疗效与病程长短相比较,x2=4.373,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可得出结论疗效与患者病程存在相关性,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随着病程延长,治愈疾病相对困难。6.不良反应: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就诊时生命体征均稳定,随访无患者反馈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结论:李军教授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疗效显着,出血期运用益气摄血法止血时间较快,非出血期运用中药序贯疗法能够帮助调整患者经期,促使其恢复正常的月经节律,同时还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诸症,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是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效法之一,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王晓梅[5](2021)在《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代谢紊乱性生殖内分泌疾病,是育龄期妇女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临床常表现为排卵障碍引起的月经异常(包括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规律无排卵月经、月经频发、经量异常等)、不孕、高雄激素征、卵巢多囊样改变等;可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其性激素异常可增加妊娠流产率,长期稀发排卵或无排卵,使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影响,可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代谢异常则会增加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等。归属于中医“月经后期”、“闭经”、“不孕”、“崩漏”、“症瘕”等病症范畴,中医普遍认为本病病机在于肾虚、肝郁、脾虚、痰瘀等。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是罗氏岭南妇科学派经过几代人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痰湿经闭以及不孕症痰湿内阻型的常用方,具有燥湿化痰、健脾温肾之功。本研究拟用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明确该方在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具体效果。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方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后BMI、WHR、痤疮评分、多毛评分、黑棘皮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变情况,评价该方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型)患者26例,给予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方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闭经患者治疗3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BMI、WHR、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痤疮评分、黑棘皮评分、多毛评分等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LH、LH/FSH、T;GLU、GLU(1h)、INS、INS(1h)、HOMA-IR;TC、TG、LDL-C、HDL-C、ApoB/ApoA1值的变化,分析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方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治疗前后肥胖、高雄激素表现、胰岛素抵抗表现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BMI、WHR、痤疮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毛评分则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黑棘皮征表现明显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的中医疗效评价:痊愈2人(8%),显效3人(11%),有效20人(77%),无效1人(4%),总有效率96%。(4)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血清LH、T明显降低,而LH/FSH,GLU、GLU(1h)、INS、INS(1h)、HOMA-IR,TC、TG、LDL-C、HDL-C、ApoB/ApoA1值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方可以改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月经后期、经量少、痤疮、黑棘皮征、肥胖等症状;能改善高雄激素血症,降低促性腺激素LH值。表明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方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激素紊乱情况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李绍林,梁飞[6](2021)在《从肾论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文中指出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其临床表现为子宫异常性出血,其病理机制为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的系统紊乱,从而导致调节反馈的功能失调。功血属于中医学"崩漏"范畴。肾虚为功血的主要病机,包括肾精亏虚、肾气不固以及肾中阴阳的失调。补肾法贯穿于治疗功血的各阶段,治法上可采用温肾填精、益肾健脾、滋肾清心等治疗青春期功血,滋补肝肾、补肾活血等治疗更年期功血,具体临床诊疗可在此思路与方法基础上灵活变通。
苗紫烟[7](2021)在《固本益气汤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脾肾两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固本益气汤联合地屈孕酮片对脾肾两虚型崩漏出血期的止血治疗,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了解该治法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为患者谋求出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止血方式。方法:筛选符合崩漏出血期脾肾两虚型的患者6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观察组随机分为30例,治疗方法采用固本益气汤联合地屈孕酮;对照组随机分为30例,单用地屈孕酮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治疗后分别从近期止血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情况、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情况、血红蛋白改善情况、用药安全性进行对比评估。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在治疗后对近期止血、中医症状改善方面都有显着疗效,其中观察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均较前有改善(P<0.05),固本益气汤联合地屈孕酮组稍高于单用地屈孕酮组,但两组无明显差异性;(4)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患者脾肾两虚型崩漏的治疗,两组均能升高血红蛋白含量,但固本益气汤联合地屈孕酮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在近期止血、中医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地屈孕酮组,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两虚型崩漏具备有效性及安全性,能为患者提供一种更加快速、安全、有效的止血方式,临床值得推广。
韩红英[8](2021)在《益肾补肝方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益肾补肝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疗效及探讨益肾补肝方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方法:从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集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部,且符合纳排标准的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AUB-O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为诊断性刮宫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内膜不伴非典型增生。单纯口服地屈孕酮片的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术后第15天口服地屈孕酮片10mg/片,每日两次,连服10天,下一周期从月经第15天开始,服法同前,共3个周期。治疗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肾补肝方,予以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益肾补肝方(女贞子18g、墨旱莲18g、生地15g、地骨皮15g、白芍15g、阿胶12g、玄参10g、续断10g、麦冬10g、菟丝子15g、茜草12 g、仙鹤草15g、甘草10g),若阴道流血停止,则将茜草12g、仙鹤草15g去除,另加党参12g、白术10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经期不停药;地屈孕酮片服法同对照组,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1.止血疗效: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止血疗效上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总疗效:经统计分析,组内比较,两组症状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统计检验,治疗组能有效的降低中医证侯总积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单项症状:经统计检验,治疗组能有效的改善月经周期、出血量、月经经期、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盗汗、大便干结等症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月经颜色、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红蛋白(Hb):经统计检验,两组治疗方法均能升高Hb,但治疗组在升高HB疗效方面比对照组更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FSH、LH、E2检测:经统计分析:两组均可降低FSH,但在降低FSH水平的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可降低LH水平、升高E2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LH水平、E2水平的影响无显着变化(P>0.05)。7.阴道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经统计检验,治疗组能有效的调整子宫内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提示调整子宫内膜方面治疗组效果更优。8.复发率的比较:治疗3个周期后随访6个月,经统计检验,对照组复发率为34.5%,治疗组复发率为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更低。结论:通过观察益肾补肝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得出治疗组能有效的改善围绝经期中医症状、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在纠正贫血、调节体内激素水平、调整子宫内膜厚度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彦彦[9](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邸彗芳[10](2020)在《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以内分泌、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为主的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以育龄期女性为主,病因多样,与遗传易感性、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炎症刺激等有关,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MH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密切相关,可以提示PCOS的严重程度,因此可以作为PCOS的疗效指标。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以肾虚为本。本研究通过收集临床以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BMI、性腺激素、AMH、糖代谢、脂代谢、卵巢体积、中医症状、痤疮、多毛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以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综合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方法,积累遣方用药灵活变化的经验,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拟定本研究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脱落标准,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3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并予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BMI、性激素、AMH、糖代谢、脂代谢、卵巢体积、中医症状、痤疮、多毛等指标,统计评估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评估并总结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1.36例PCOS患者平均年龄为29.39岁,其中25-30岁的患者最多,有21人(58.3%);其次为31-35岁的较多,有11人(30.5%);其中25-32岁患者占大多数,有30人(83.3%),以育龄期女性为主。2.36 例 PCOS 患者 BMI 平均值为 25.68kg/m2;≤23.9kg/m2有 16 人(44.5%);24-30kg/m2有 13 人(36.1%);≥30kg/m2有 7 人(19.4%)。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总有效率为97.2%。4.PCOS患者经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后BMI水平下降,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LH、T、E2下降,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LH/FSH的比值亦有降低作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H、PRL无明显变化。血清AMH水平降低,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糖代谢指标FPG、FIN、HOMA-IR的数值下降,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脂代谢水平HDL较治疗前升高,LDL较治疗前下降,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G、TC无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卵巢体积治疗后显着下降,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下降,P<0.01,差异有显着显着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率为97.2%。痤疮、多毛情况显着改善,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能显着降低PCOS患者的BMI值,改善性激素水平,降低血清AMH值,改善患者糖代谢、脂代谢情况,降低增大的卵巢体积,改善PCOS患者卵巢多囊样改变的状况,改善中医症状、痤疮、多毛的情况,恢复排卵及月经情况的同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二、补肾调周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调周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1)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医体质特点及止血组方对中医体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青春期功血诊断标准[7] |
1.2.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6.1 观察组 |
1.6.2 对照组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评定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455例青春期功血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
2.2 455例患者中医体质评分与青春期功血相关性 |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体质评分比较 |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5 2组患者不良反应 |
3 讨论 |
(2)加味固冲汤治疗脾肾两虚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测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西医对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认识 |
2. 加味固冲汤治疗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理论依据 |
3. 加味固冲汤止血机制的探讨 |
4. 疗效评价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B 综述 中西医对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数据挖掘导师王建玲主任治疗月经病血证的用药经验及与中医古籍方药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月经病血证古今文献研究概况 |
1 病名研究 |
2 中医临床诊断标准 |
3 病因病机 |
3.1 虚 |
3.2 热 |
3.3 瘀 |
4 中医治疗 |
4.1 古代医家用药沿革 |
4.2 现代医家研究概况 |
4.3 临床证治概况 |
5 总结 |
第二部分 古籍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2 古籍研究结果 |
2.1 医案筛选结果 |
2.2 古籍医案数据挖掘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2 临床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结果 |
讨论 |
1 临床医案一般资料分析讨论 |
2 临床医案药物规律讨论及与古籍医案结果对比 |
2.1 药物频次分析对比 |
2.2 四气五味分析对比 |
2.3 归经分析对比 |
3 临床医案药物组方关联规则讨论及与古籍关联结果对比 |
4 临床医案组方熵层次聚类分析及古籍聚类结果对比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妇科月经病血证的诊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李军教授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崩漏的认识 |
1.崩漏的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 |
2.崩漏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2.1 脾虚 |
2.2 肾虚 |
2.3 血热 |
2.4 血瘀 |
3.崩漏的中医治疗 |
3.1 分型论治 |
3.2 分期论治 |
3.3 其他治疗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临床医学对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认识 |
1.AUB-O的常见病因 |
2.AUB-O的西医治疗 |
2.1 急性AUB-O的快速止血 |
2.2 慢性AUB-O的治疗 |
2.2.1 慢性AUB-O的药物治疗 |
2.2.2 慢性AUB-O的非药物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3.研究方法 |
4.疗效评定标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疗效分析 |
讨论 |
1.郭氏医学对崩漏的相关认识 |
2.治崩组方核心药味分析 |
3.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诊断标准 |
3. 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项目 |
2.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实验室指标检测 |
3.4 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选方渊源及依据 |
2. 组方特点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一般情况 |
3.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
3.3 治疗前后BIM、WHR、痤疮、多毛及黑棘皮评分分析 |
3.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分析 |
3.5 治疗后患者妊娠情况 |
4. 总结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 |
(6)从肾论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1 肾虚是功血的根本病机 |
1.1 肾精亏虚,天癸乏源 |
1.2 肾气亏虚,封藏失司 |
1.3 阳虚不化,阴虚阳搏 |
2 补肾法贯穿于功血的各阶段 |
2.1 补肾调经治疗青春期功血 |
2.1.1 温肾填精 |
2.1.2 益肾健脾 |
2.1.3 滋肾清心 |
2.2 补肾固冲治疗更年期功血 |
2.2.1 滋补肝肾 |
2.2.2 补肾活血 |
2.2.3 补肾健脾 |
3 结语 |
(7)固本益气汤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脾肾两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流程图 |
结果 |
1 基本资料情况 |
2 临床数据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崩漏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认识 |
3 导师对崩漏脾肾两虚型的认识 |
4 固本益气汤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崩漏的中医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益肾补肝方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病辨证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 |
2.5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一般资料分析 |
3.1 年龄 |
3.2 病程 |
3.3 阴道流血天数 |
3.4 病情 |
3.5 治疗前中医单项证候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止血疗效 |
4.2 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的比较 |
4.5 血红蛋白(Hb)比较 |
4.6 卵泡刺激素(FSH)的比较 |
4.7 黄体生成素(LH)的比较 |
4.8 雌二醇(E2)的比较 |
4.9 子宫内膜厚度 |
4.10 复发情况 |
5 安全性指标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围绝经期女性生理特点 |
2 从肝肾阴虚论治围绝经期崩漏 |
2.1 肾虚为本 |
2.2 肝郁为标 |
2.3 乙癸同源 |
3 组方特点 |
3.1 现代药理分析 |
4 研究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
5 益肾补肝方治疗围绝经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作用机理探讨 |
5.1 纠正贫血 |
5.2 调整女性内分泌功能提高机体免疫 |
5.3 调节子宫内膜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 |
1.病因 |
2.发病机制 |
3.多囊卵巢综合征与AMH的相关性 |
4.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
5 诊断标准 |
6.治疗 |
7.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病因病机 |
2.治疗 |
3.中医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AMH的影响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终止和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收集方法 |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3.统计方法 |
结果 |
1.患者一般情况统计结果 |
2.临床疗效统计结果 |
3.安全性观察 |
4.结论 |
讨论 |
1.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 |
2.治法及方药分析 |
3.研究结果分析 |
4.现代药理学研究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补肾调周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医体质特点及止血组方对中医体质的影响[J]. 吴雅楠,崔术,郭海云,赵海英,吕梅,代小平,张勇. 世界中医药, 2021(19)
- [2]加味固冲汤治疗脾肾两虚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D]. 王芳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数据挖掘导师王建玲主任治疗月经病血证的用药经验及与中医古籍方药规律的相关性研究[D]. 陈诗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李军教授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D]. 严培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王晓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从肾论治功能性子宫出血[J]. 李绍林,梁飞.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3)
- [7]固本益气汤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脾肾两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观察[D]. 苗紫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益肾补肝方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D]. 韩红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郭志强教授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邸彗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