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ADL训练体会(附52例报告)

偏瘫患者ADL训练体会(附52例报告)

一、对偏瘫病人ADL训练的体会(附5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霍新慧[1](2014)在《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状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作用,为寻求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病例选择: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艾灸康复组(36例)和康复组(32例)。2.治疗方法:康复组患者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等常规治疗等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以Bobath技术为主),艾灸康复组另外配合艾灸治疗,艾灸选穴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中脘。康复训练及艾灸治疗均1次/日,5日/周,共治疗4周。3.疗效评定: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评定两组患者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采用改良的痉挛程度量表Ashworth(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评定痉挛状态,采用偏瘫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量表和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量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族别、诊断(西医),以及治疗前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痉挛程度两组患者上肢、手、下肢MAS分级及CSI指数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艾灸康复组患者MAS分级及CSI指数结果在各时间点均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3.肢体运动功能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上肢、手、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和FMA结果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艾灸康复组患者FMA结果在各时间点均优于康复组(P<0.05);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量表结果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在治疗2周和治疗后6个月与康复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在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后6个月与康复组无显着差异(P>0.0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两组患者BI指数和PRO量表结果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艾灸康复组患者BI指数和PRO量表结果在各时间点均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1.艾灸结合康复治疗和单一的康复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促进患者运动模式的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2.与单一的康复治疗相比,艾灸结合康复治疗能更早的重建患者正常运动模式。艾灸与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张铭仁[2](2013)在《针灸和整脊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临床实验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2组,即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治疗组则采用针灸配合整脊疗法治疗,进行对比观察。7天为一个疗程,.以6个疗程为限,同时采用ADL评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FIM评分、SF-36评分、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观察实验两组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2组,即针灸配合整脊疗法组40例,传统针灸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针灸取穴采用醒脑调神,疏通经络的方法,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治疗组则采用针灸配合整脊治疗:采用上述针灸治疗方法外,还配合整脊疗法。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者脊椎棘突,向对侧推按,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并随症加减:如患者口眼歪斜,加用收放法;语言不利,加拇指压法;血压升高,加扫散法;小便失禁,加用指拨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疗程与针灸治疗组相同。两组都治疗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间隔3天,以6个疗程为限,共计60天。同时采用ADL评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FIM评分、SF-36评分、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观察实验两组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性别构成,年龄组成以及ADL评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FIM评分以及SF-36评分比较,p>0.05。2.实验两组应用ADL评分的比较结果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5.051(p=0.000),由于p<0.01,因此两组在实验后比较,ADL评分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显示,T=0.651(p=0.072),提示对照组自身实验前后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显示,T=-6.002(p=0.000),由于p<0.01,提示在实验前后,治疗组的ADL评分有显着性区别。治疗组的ADL评分有显着升高,根据ADL评分的标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从中度依赖改善为轻度依赖。而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变化。3.实验两组应用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的比较结果经过秩和检验发现:Z=-2.517,p=0.012;p<0.05,提示实验前,两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在阶段上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自身前后,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Z=-1.289,p=0.197,提示对照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没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自身前后,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Z=-3.174,p=0.002,p<0.01。提示治疗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有显着性差异。4.实验两组应用FIM评分标准的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7.003(p=0.000),由于p<0.01,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IM得分改善情况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1.243(p=0.042),由于p<0.05,说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对于FIM得分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6.117(p=0.000)由于p<0.01,说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对于FIM得分有显着性差异。5.实验两组应用SF-36评分标准的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6.002(p=0.000),由于p<0.01,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SF-36评分改善情况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1.117(p=0.030),由于p<0.05,说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对于SF-36评分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5.747(p=0.000)由于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对于SF-36评分也有显着性差异。6.实验两组应用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经过秩和检验,Z=-2.823(p=0.005),由于p<0.05,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总体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7.实验两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的比较经过秩和检验,z=-2.776(p=0.006),由于p<0.01,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改变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改变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前,实验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组成以及ADL评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FIM评分以及SF-36评分都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ADL评分的比较,治疗组的ADL评分有显着升高,根据ADL评分的标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从中度依赖改善为轻度依赖。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没有显着性变化。3.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的比较,对照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没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恢复的阶段情况。4.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FIM评分标准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发现,对照组与治疗组都能显着改善FIM得分。5.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SF-36评分标准的比较,两组SF-36评分改善情况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发现,对照组与治疗组都能显着改善SF-36评分。6.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总体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7.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改变优于对照组。

陈安内[3](2012)在《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评价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确定其最佳点穴间隔时间,为临床早期中风偏瘫的康复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和临床试验依据,最终达到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每日组(每日进行点穴治疗)、隔日组(隔日进行点穴治疗)和隔两日组(隔两日进行点穴治疗),每组20例。三组在病房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连续两周的点穴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第二周结束后运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法(BI)对三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测评。所得数据和资料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运动功能方面,三组治疗后MAS得分与治疗前MAS得分相比,得分呈显着升高(P<0.01)。组间差值多重比较结果:每日组MAS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组MAS得分差值比隔两日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日组和隔两日组MAS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隔两日组MAS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2、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三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值多重比较结果:每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隔两日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日组和隔两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隔两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3、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治疗后三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值多重比较结果:每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隔两日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日组和隔两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隔两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结论]1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进行点穴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三组不同点穴间隔时间中,每日点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最佳,其次是隔两日点穴,再次为隔日点穴。

刘波[4](2011)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针刺疗法结合康复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及远期的治疗效果,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的40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评价脑卒中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量表进行评测。评定内容包括:(1)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2)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有病人的治疗是1次/日,5次/周,在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疗效。统计学分析:(1)上述资料收集、整理后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P<0.05设定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比较;(3)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进行;(4)治疗前后两组采用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FIM积分)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的评价结果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两组配对t检验,两组间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积分)的评分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亦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作为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2)应用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3)针刺疗法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在一定时间内随疗程的延长而增加。

徐桂华[5](2010)在《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失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中风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因之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每年新发生中风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其发病急且凶险,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部分患者丧失基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在我国长期致残疾病中居首位。目前中风康复治疗方法多样。本文探讨一种不需要借助康复器械以及专业康复治疗师,适合护理人员、家属和患者在医院、社区、家庭易于掌握和实施的康复护理方案,以其简便、易行、价廉、操作性强、易于普及的特点,推广于社区与家庭。以期达到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并对中风的中西医康复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目的应用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肢体功能的影响,判断其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作出评价。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住院中风患者。应用SPSS16.0软件发放随机信封,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和中风患者功能锻炼操训练,实验组应用常规治疗和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训练。以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定患肢的肢体功能,采用ADL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依据生活满意指数A (LSIA)、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评定生活质量。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8周、干预6个月和干预10个月进行FMA、FIM、LSIA、QLI评定。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对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到入组时间、偏瘫侧、运动功能评价、伴发疾病评分和既往病史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实验组干预前后LSIA、QLI均明显差异(均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LSIA、QLI干预后均有明显提高(均p<0.01)。两组干预后FMA、FIM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均p<0.01),说明两组干预均有效;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FMA、FIM评分效果更好(均p<0.01)。结论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能明显促进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且经济可行、简便直观、持续全程。

谭启虹[6](2010)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偏瘫程度、肢体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中风痉挛性偏瘫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组与传统针刺法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穴:上肢屈肌侧均取极泉、尺泽、大陵,下肢伸肌侧均取血海、梁丘、照海,均位于主动肌群,并采用弱刺激;上肢伸肌侧均取肩髃、天井、阳池,下肢屈肌侧均取髀关、曲泉、解溪、申脉,均位于在拮抗肌群方面,并采用强刺激。对照组在患肢取肩髃、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在下肢部位取患侧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解溪。治疗时间为每天治疗一次,5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隔2天,连续治疗观察4疗程。评价指标采用:(1) CSI临床痉挛指数量表,(2)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量表,(3)Fugl-Meyer肢体功能活动量表,(4)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等。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改善程度,探讨二种疗法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差异,(5)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主要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结果:(1)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评价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P<0.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在个别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方面的结果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2)在偏瘫功能(Brunnstrom)评分评价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肢体功能活动(简式Fugl-Meyer)评分评价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4)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价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中,两组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上肢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可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包括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且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2)张力平衡针法可促使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偏瘫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3)张力平衡针法可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4)张力平衡针法可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5)张力平衡针法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尤其下肢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本研究证明张力平衡针法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确实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仅可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偏瘫程度,亦可促使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因此,本研究说明张力平衡针法适合应用于临床上常见的气虚血瘀型中风之痉挛性偏瘫患者,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李永乐[7](2009)在《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定性总结针刺康复疗法在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针刺康复方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经文献检索及三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45项,涉及针刺方案38种。45项研究除一项属高质量研究外,其余均为低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康复方案有16种;Barthel指数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有16种;比较了FMA评分的10种方案经Meta-分析全部既具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方案有6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只有头针1。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均未能进行漏斗图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针刺1、针刺腰骶腧穴、颞三针分别为恢复期组(1组)、后遗症期组(2组)、恢复及后遗症期混合组(3组)的首选方案。在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5;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推拿1;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张力平衡针刺法。FMA评分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6;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认知康复训练;后遗症期组纳入文献未见相关研究的报道。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纳入的文献全部属于恢复期组,推荐方案为针刺+中药2。改善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方面,头针1是其有效方案。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有待于日后更多研究的补充纳入及分析,以期进一步的研究。

贾超[8](2009)在《靳三针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的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对脑梗塞后偏瘫患者不同时期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功能、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进一步规范靳三针疗法在脑梗塞后不同时期的取穴、针刺角度、深度、刺激方法等参数,促进靳三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偏瘫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方法:选择120例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发病在2周-3个月内的偏瘫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靳三针组40例、康复组40例和靳三针结合康复组40例。3组患者的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2005)的方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给予拜阿斯匹林防止血小板聚集,给予胞二磷胆碱以营养神经,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等。治疗方法:(1)弛缓瘫:靳三针组:取穴:主穴:颞三针、手三针、足三针。随症配穴:口角歪斜加口三针;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舌三针。辨证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风痰阻络加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所有穴位均规范针刺方法、刺激方法、行针次数等参数。康复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医学》第三版制定。操作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床上活动,起坐训练,桥式运动,兴奋性促进手法如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感觉刺激(拍打、挤压)诱发主动运动。靳三针加康复组:其治疗方案为靳三针治疗同时加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上述。(2)痉挛瘫:靳三针组:取穴:颞三针、上肢挛三针、下肢挛三针。随症配穴:失语加舌三针;口角歪斜加口三针;腕关节严重痉挛加腕三针;踝关节内翻加踝三针;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加开三针;指趾浮肿加八邪、八风。辨证配穴同上。所有穴位均规范针刺方法、刺激方法、行针次数等参数。康复组:操作包括:缓解肌张力,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转换,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控制能力训练。靳三针加康复组其治疗方案为靳三针治疗同时加康复治疗,具体方法见上述。疗程均为28天,康复和针刺治疗每周5次,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三组治疗14天后、28天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P<0.01)。三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28天后三组之间两两比较,靳三针加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轻于康复组(P<0.05),而靳三针组与康复组、靳三针加康复组之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组数据采用平行轮廓分析F=2.322,P=0.048<0.05,说明三组组间轮廓不相似(不平行),即三组评分在时间上的变动趋势不相同,从三组轮廓上可以明显看出治疗28天后靳三针加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最好。2.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三组治疗14天后、28天后上肢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P<0.01)。三组治疗前、治疗后14天三组间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28天后三组间两两比较,靳三针加康复组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组间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而靳三针组与康复组、靳三针加康复组之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组数据采用平行轮廓分析F=8.940,P=0.000<0.01,说明三组组间轮廓不相似(不平行),即三组评分在时间上的变动趋势不相同,从三组轮廓上可以明显看出,在治疗28天后靳三针加康复组上肢FM评分改善最好。三组治疗14天后、28天后下肢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P<0.01)。三组治疗前、治疗后14天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8天后三组之间两两比较,靳三针加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0.05),而靳三针组与康复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组数据采用平行轮廓分析F=0.182,P=0.000<0.01,说明三组组间轮廓不相似(不平行),即三组评分在时间上的变动趋势不相同,从三组轮廓上可以明显看出在治疗28天后靳三针加康复组下肢FM评分改善最好。从上肢、下肢轮廓图上均可以看出靳三针加康复组在治疗14天后,功能改善有一个飞跃,提示经过规范的靳三针治疗和康复治疗14天后,患者上肢、下肢功能明显改善,表明针刺与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3.功能综合评定量表的变化靳三针组和靳三针加康复组在治疗14天后、28天后FC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P<0.01),康复组在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28天后均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评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28天后三组之间两两比较,靳三针加康复组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而靳三针组与康复组、靳三针加康复组之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组数据采用平行轮廓分析F=3.448,P=0.009<0.01,说明三组组间轮廓不相似(不平行),即三组评分在时间上的变动趋势不相同,从三组轮廓上可以明显看出在治疗28天后靳三针加康复组FCA评分改善最好。4.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靳三针组和靳三针加康复组治疗14天后、28天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P<0.01),康复组治疗在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P>0.05),28天后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前、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之间的两两比较显示,在治疗28天时,靳三针加康复组优于康复组(P<0.05),而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组数据采用平行轮廓分析F=3.548,P=0.008<0.01,说明三组组间轮廓不相似(不平行),即三组评分在时间上的变动趋势不相同,从三组轮廓上可以明显看出在治疗28天后靳三针加康复组ADL评分改善最好。结论:靳三针疗法、康复疗法和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均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肢体功能活动,提高综合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的疗效优于单纯采用靳三针疗法和康复疗法,而靳三针疗法疗效与康复疗法之间未见明显差异。在脑梗塞早期,靳三针疗法和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曾庆云[9](2006)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偏瘫的主要成就,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偏瘫综合康复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吸纳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功能评价方法、保留中医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建立偏瘫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不同康复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分析中、西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的异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两种康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控制康复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缺血性脑卒中(证属中风病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分为中康组27例和西康组28例。中康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西康组采用规范的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从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两个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包括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等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部分包括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免疫学指标等的改变。两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康组和西康组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相若(P>0.05)。与西康组相比,中康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提高中医综合疗效、改善中医主要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的作用均有显着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示中康组显着低于西康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均有确切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中医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而且成本-效果比最低,因此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

王亚锋[10](2003)在《中医按摩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风病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国内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偏瘫,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本论文以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从中医康复学的角度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康复进行研究。文献理论研究。现代康复学以障碍为研究对象,包括康复理论、障碍评价、康复训练等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和成熟;中医康复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功能障碍缺乏系统认识,有关康复的思想散见于中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养生医学中。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传入,中医康复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提出,并且将现代“康复”的概念融合到中医康复学中,使两者具有了相同的内涵。本文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探索了现代康复医学和中医康复学对偏瘫和偏瘫痉挛状态的认识以及中医按摩在偏瘫中的研究现状,在遵从中医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即动静相和、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按摩和现代康复训练自身特点,制定了针对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案。临床研究。以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研究对象。评定方法:采用目前康复界公认的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定、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 ADL指数等分别评定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等级、痉挛程度、上下肢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从而反映患者的各种功能水平和障碍程度。临床共观察脑梗塞病例27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按2:1的比例简单随机形成,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梗塞位置、病程、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痉挛程度、Fugl-Meyer指数、Barthel ADL指数上无显着差异,证实其可行性。在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医按摩疗法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疗法,一个疗程后,观察其痉挛程度、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对比研究,表明按摩结合康复训练对下肢痉挛状态的改善、上下肢共同运动能力的提高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了该康复方案在改善下肢痉挛状态上有效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本论文从中医康复学角度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是中风康复综合方案研究的延续。这对中风康复综合方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二、对偏瘫病人ADL训练的体会(附5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偏瘫病人ADL训练的体会(附5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现状
        1 中药结合康复训练
        2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
        3 多种中医治法结合康复训练
        4 机理研究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灸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现状
        1 灸法治疗
        2 灸法结合其他治疗的综合疗法
        3 穴位选择
        4 疗程
        5 疗效评价
        6 问题
        7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评定现状
        1 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评定现状
        2 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评定存在的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1 研究设计
        2 病例来源
    (二)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数据统计
    (三) 结果
        1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疗效指标观察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一) 选择艾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依据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认识
        2 脑卒中偏瘫痉挛的康复训练
        3 中医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认识
        4 艾灸疗法的选择依据
        5 艾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的选择
    (二) 选穴依据
        1 标本兼治(局部选穴与整体配穴并用)
        2 平衡阴阳(阳经与阴经并用)
        3 结合现代神经生理学和解剖学和康复理论选穴
        4 循经选穴结合脏腑取穴
        5 选取特定穴
        6 结合现代研究资料
    (三) 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评定方法
        1 痉挛状态评价
        2 功能障碍综合评定
        3 生存质量评价
    (四) 结果分析
        1 各量表结果分析
        2 各部位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2)针灸和整脊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规范化
        1.4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1.5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按摩推拿综合治疗
    2 整脊疗法的研究进展
        2.1 整脊疗法历史源流
        2.2 整脊疗法常用手法
        2.3 整脊疗法的临床应用
    3 西医治疗脑梗死及脑出血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3.1 西医对于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
        3.2 西医对于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
第二章 针灸和整脊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观察
        2.4 技术路线
        2.5 实验记录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病例治疗前差异检验
        3.2 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比较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5.1 针刺方法
        5.2 整脊疗法与推拿
        5.3 整脊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可能作用机理
        5.4 整脊仍要坚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5.5 疗效评价标准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现代医学对中风偏瘫早期康复的研究概况
        1 机理研究
        2 临床研究
        3 中风偏瘫的康复评定
        4 小结
    二. 针灸、推拿对中风偏瘫早期康复的研究概况
        1 针灸对中风偏瘫早期康复的研究概况
        1.1 针灸机理研究
        1.2 针灸临床研究
        1.3 针灸时效性研究
        2 推拿对中风偏瘫早期康复的研究概况
        2.1 机理研究
        2.2 临床研究
        2.3 时效性研究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相关概念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
        4 质量控制
    结果
        1 60例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2 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衡性比较
        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比较
        3 治疗后三组患者各指标得分比较
        3.1 组内比较
        3.2 组间差值多重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随机分组表
附件二 病例资料调查表
附件三 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
附件四 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
附件五 Barthel指数(BI)评定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名的认识
        1.1 春秋战国时期
        1.2 秦汉时期
        1.3 隋唐及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5 近代观点
        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春秋战国时期
        2.2 秦汉至唐宋时期
        2.3 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2.5 近代观点
        3 历代医家对治疗中风病治则的认识
        3.1 金元时期以前
        3.2 金元时期
        3.3 明清时期
        3.4 近代观点
        4 历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认识
        4.1 春秋战国时期
        4.2 晋隋时期
        4.3 唐宋时期
        4.4 金元时期
        4.5 明清时期
        4.6 近代观点
        5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5.1 体针针刺疗法
        5.2 督脉穴位针刺疗法
        5.3 分期选穴针刺疗法
        5.4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刺疗法
        5.5 使用特定效穴针刺疗法
        5.6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5.7 眼针针刺疗法
        5.8 头针针刺疗法
        5.9 电针针刺疗法
        5.10 辨证取穴针刺疗法
        5.11 巨刺针刺疗法
        5.12 腹针针刺疗法
        5.13 火针针刺疗法
        5.14 靳三针针刺疗法
        5.15 透穴针刺疗法
        5.16 点穴疗法
        5.17 穴位注射疗法
        5.18 穴位埋线疗法
        5.19 灸法治疗
        5.20 特殊针刺疗法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1 脑卒中的概述
        1.1 脑卒中的定义
        1.2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卒中的分类
        1.4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摘自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
        1.5 脑卒中的治疗原则
        2 现代康复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2.1 脑卒中康复的定义特征
        2.2 脑卒中康复的主要内容
        2.3 脑卒中康复的适宜人群
        2.4 脑卒中康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5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意义
        2.6 脑卒中最佳康复时间的选择
        2.7 脑卒中康复的理论研究
        2.8 脑卒中康复的功能评定
        2.9 脑卒中康复的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二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中止标准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设计方案
        3 治疗方法
        4 疗效评定
        5 统计分析方法
        6 针刺意外事件的处理
    结果
        1 两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结果见下表(表1)
        2 两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组间及组内比较
    讨论
        1 选题目的
        2 针灸选穴依据
        3 康复治疗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 针灸治疗与康复治疗结合的意义
        5 评价量表的选择
        6 治疗效果的分析
        7 创新性
        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三
    附录
        附录1 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附录2 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康复医学科功能独立性测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 中风病病名历史沿革
        1.1 《内经》之前文献对中风病病名描述
        1.2 《内经》对中风病病名描述
        1.3 其它古典文献对中风病病名描述
        1.4 现代医学对中风病病名认识
        2 中风病因病机
        2.1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历史认识
        2.1.1 外风学说
        2.1.2 非风(火、气、痰、虚)学说
        2.1.3 内风、肝风学说
        2.2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现代认识
        2.2.1 积损正衰,气血不运
        2.2.2 嗜食肥甘,脾失健运
        2.2.3 五志所伤,情志失宜
        2.2.4 烦劳过度,气血不足
        2.2.5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3 偏瘫的中医康复
        3.1 中医康复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
        3.1.1 康复和中医康复医学
        3.1.2 中医康复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
        3.2 中风偏瘫的中医康复方法
        3.2.1 针灸
        3.2.2 推拿
        3.2.3 中药
        3.2.4 按摩
        3.2.5 情志康复
        3.2.6 其他方法
        3.2.7 综合运用
        3.3 中风偏瘫中医康复的思考
    第二节 西医对中风的认识
        1 中风概述
        2 临床特点
        2.1 缺血性中风
        2.2 出血性中风
        3 中风肢体功能评价方法
        3.1 运动功能障碍评定
        3.1.1 Brunnstrom法
        3.1.2 Fugl-Meyer评定法
        3.1.3 MAS评定法
        3.1.4 SIAS评定法
        3.1.5 其他评定法
        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3.2.1 Barthel Index评定法
        3.2.2 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
        4 偏瘫的西医康复
        4.1 中风偏瘫康复机制
        4.1.1 自发恢复理论
        4.1.2 以后恢复——中枢神经的可塑性理论
        4.2 康复介入时间
        4.3 康复治疗方法
        4.3.1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康复技术
        4.3.2 运动疗法的临床研究
        4.4 护理
        4.4.1 一般护理
        4.4.2 并发症护理
        4.5 康复护理模式进展
        4.5.1 卒中单元
        4.5.2 协同护理模式
        4.5.3 院外护理模式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标准
        1.1 诊断标准
        1.1.1 中医诊断标准
        1.1.2 西医诊断标准
        1.1.3 分期标准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退出实验病例标准
        1.5 终止和剔除临床实验标准
        1.6 病例来源
        2 研究资料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一般资料
        2.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2.2.2 两组患者偏瘫侧、发病到入组时间比较
        2.2.3 两组患者中风种类比较
        2.2.4 两组患者伴发疾病评分比较
        2.2.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评分比较
        2.3 设计与方法
        2.3.1 研究流程
        2.3.2 干预方法
        2.3.3 评价标准
        2.3.4 观察周期
        2.3.5 疗效评价
        2.3.6 疗效评定标准
        2.3.7 质量控制
        2.3.8 统计分析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两组干预各时点依从性比较
        2 两组干预前后患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2.1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8周患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患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0个月患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趋势图
        3 两组干预前后ADL(FIM评分)比较
        3.1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8周ADL(FIM评分)比较
        3.2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ADL(FIM评分)比较
        3.3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0个月ADL(FIM评分)比较
        3.4 两组干预前后自理能力(FIM评分)变化趋势图
        4 两组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1 两组干预前后LSIA评分
        4.1.1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8周LSIA评分比较
        4.1.2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LSIA评分比较
        4.1.3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0个月LSIA评分比较
        4.1.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满意度A(LSIA评分)变化趋势图
        4.2 两组干预前后QLI评分比较
        4.2.1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8周QLI评分比较
        4.2.2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QLI评分比较
        4.2.3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0个月QLI评分比较
        4.2.4 两组干预前后客观生活质量(QLI评分)变化趋势图
        5 两组全程干预前后疗效对比
    第三节 讨论
        1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的康复评定方法效果分析
        1.1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对中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
        1.1.1 对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1.1.2 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1.2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对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的康复机制探讨
        2.1 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操康复机制探讨
        2.2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康复机制探讨
        2.2.1 中医康复机制探讨
        2.2.2 西医康复机制探讨
        3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的优势探讨
        3.1 简便直观
        3.2 经济可行
        3.3 持续全程
        3.4 值得推广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展望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代中医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认识
        一、中风痉挛性偏瘫之病名探源
        二、古代中医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病机分析
        三、古代中医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治疗
    第二节 现代中医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认识
        一、现代中医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病机分析
        二、现代中医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治疗进展
        三、现代中医对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机理探讨
    第三节 现代西医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认识
        一、现代西医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病机分析
        二、现代西医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治疗进展
        三、现代西医对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机理探讨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治疗进展
    第五节 张力平衡针法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之治疗进展
        一、张力平衡针法的简介
        二、张力平衡针法取穴及针刺角度、深度技术标准
        三、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机理探讨
        四、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状态的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病例标准
        四、排除病例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与治疗方法
        二、观察内容
        三、统计方法
    第三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性别比较
        二、年龄比较
        三、病性比较
        四、发病次数比较
        五、病程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CS工临床痉挛指数之评定
        二、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运动功能之评定
        三、两组治疗前后Fgul一Meyer肢体运动功能之评定
        四、两组治疗前后ALD功能之评定
        五、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第五节 讨论
        一、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现代康复学理论
        二、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探析
        三、中风肢体痉挛状态的预防
        四、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与附件
致谢

(7)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探讨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中风病名沿革
        1.2 中风病因病机溯源
    2 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理论探讨
        2.1 源流探析
        2.2 理论基础
        2.3 针刺康复疗法的特点
        2.4 研究现状
    3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3.1 循证医学概念及意义
        3.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4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必要性
        4.2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可行性
系统评价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1.2 文献选择标准
        1.3 文献选择方法
        1.4 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1.5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1.6 文献信息收集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分类、选择结果
        2.2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各组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2.6 敏感性分析
讨论
    1 系统评价的结果讨论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1.2 安全性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2 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纳入研究质量较低
        2.2 发表性偏倚
        2.3 临床异质性
        2.4 部分研究未查及原文献
        2.5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
    3 后续研究
        3.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3.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3.3 将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研究紧密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靳三针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的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隋唐五代之前的论述
        2.宋元时代争鸣出现
        3.明清时期非风学说出现
    第二节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进展
        1.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记载
        2.针灸临床治疗脑梗塞概述
        3.针灸方法述评
    第三节 康复治疗脑梗塞后偏瘫的研究概况
        1.早期康复
        2.心理干预
        3.社区康复
        4.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第四节 "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进展
        1.单纯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
        2."靳三针"疗法合其他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
        3."靳三针"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中风后偏瘫
        4.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病例标准
        1.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1.6 全面中止试验的标准
        1.7 病例来源
    2.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3组治疗前后NDS比较
        3.2 3组治疗前后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
        3.3 3组治疗前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比较
        3.4 3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比较
    4.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1.研究结果
    2.创新之处
    3.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附录2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附录3 四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
    附录4 功能综合评定量表
    附录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法)
    附录6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附录7 知情同意书
硕士毕业以来发表的论文和主持参与的课题
致谢

(9)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第一节 历代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认识的源流
        一、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唐宋以前,以正虚邪中为主要病因病机
        (二) 金元时期,倡火、风、气、痰内因为患
        (三) 明清时期,主虚、风、瘀致病说
        二、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治法的探讨
        (一) 中药汤剂疗法
        (二) 偏瘫其他疗法
        第二节 现代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的研究概状
        一、缺血性脑卒中中药临床研究概况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则治法研究
        (二) 缺血性脑卒中辨证论治研究
        (三) 缺血性脑卒中辨病论治研究
        (四) 缺血性脑卒中经方研究
        (五) 缺血性脑卒中自拟方研究
        (六) 缺血性脑卒中中成药静脉制剂研究
        二、缺血性脑卒中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一) 头针疗法
        (二) 体针疗法
        (三) 电针疗法
        (四) 择时取穴针刺法
        (五) 其他
        (六) 针刺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
        (七)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机理探讨
        三、缺血性脑卒中推拿治疗研究概况
        (一)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的治疗
        (二) 推拿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三)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合并症的治疗
        (四) 推拿与现代医疗技术结合
        (五) 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探讨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熏洗疗法研究概况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二)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本质的认识
        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和措施概述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
        (二)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措施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
        (一) 卒中后大脑皮质功能的重建——神经可塑性理论
        (二) 卒中后脑内的生理生化改变——神经可塑性机制与影响因素
        (三) 卒中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康复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研究
        (一) 康复治疗的原则
        (二) 康复训练的时间
        (三) 康复治疗的方法
    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近况研究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一、辨证口服中药与静脉中药制剂合用
        二、中药与针灸合用
        三、中药加手法推拿
        四、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综合应用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一、脑梗死西医内科治疗
        二、西医内科加康复训练
        三、西医内科治疗加理疗
        四、西医内科加外科及介入治疗
        五、卒中单元治疗模式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一、中西药物结合康复方案
        二、中西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等康复治疗方法
        三、中西药物配合西医康复、理疗等治疗方法
        四、中西药物配合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
    小结与体会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一) 诊断标准
        (二) 病例纳入标准
        (三) 病例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随机分组
        (二) 治疗方法
        三、一般资料分析
        (一) 病例来源
        (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三) 中康组与西康组患者治疗前可比性检测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临床疗效比较
        (一)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二) 中医综合疗效评定及主要症状、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三) 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比较
        (五) 认知障碍水平(MMSE 积分)及3 个月后血管性痴呆(VD)发生率比较
        (六) 生存质量比较
        (七) 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病率比较
        (八) 卫生经济学指标分析
        (九) 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十) 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监测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四节 讨论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因病机探讨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治则治法探讨
        三、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思路的确立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建立
        (一)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口服汤药的选用
        (二)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静脉用中药制剂的选用
        (三)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熏洗方药分析
        (四)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针灸方案的确立
        (五)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推拿康复方案的制定
        (六)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中医特色心理康复方案的确立
        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调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探讨
        六、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及其意义
        七、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两种综合康复方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八、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中医康复原则探讨
        (一) 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引入中医证候学指标
        (二) 以辨证论治和整体康复作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 发挥中医独特康复疗法的优势
        (四) 将现代康复医学的有关理论作为脑卒中康复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九、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附录Ⅱ 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Ⅲ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
    附录Ⅳ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附录Ⅴ 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 量表)
    附录Ⅵ Barthel氏指数法(BI)
    附录Ⅶ 简明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 量表)
    附录Ⅷ WHO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表
致谢
详细摘要

(10)中医按摩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略语中英文对照
前言
中医康复学对偏瘫痉挛状态的认识
    1 康复和中医康复医学
    2 中医康复学对中风偏瘫文献研究
    3 中医康复学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的现代研究进展
    4 按摩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
    5 总结
    参考文献
偏瘫痉挛状态的现代康复研究
    1 康复的定义和特征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
    3 康复医学对偏瘫痉挛状态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中医按摩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一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附二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附三 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价法
    附四 修订的Ashworth评定级
    附五 Fugl-Meyer评价法(FMA)
    附六 中风病的中医病名诊断标准(二代标准)
    附七 证候诊断标准
个人简历

四、对偏瘫病人ADL训练的体会(附5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 霍新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2]针灸和整脊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张铭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3]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D]. 陈安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D]. 刘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D]. 徐桂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1)
  • [6]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 谭启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7]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D]. 李永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8]靳三针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的规范化研究[D]. 贾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 曾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
  • [10]中医按摩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D]. 王亚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偏瘫患者ADL训练体会(附5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