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成因及纵向分布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成因及纵向分布

一、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成因与纵向分布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徐燕红[1](2020)在《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气勘探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方法、技术的进步,低渗透砂岩油气藏因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而被人们所重视。低渗透砂岩储层往往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变得致密,储层物性普遍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征,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保存较好的物性形成有效储层,即相对优质储层。低渗储层在我国沉积盆地内分布范围广,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渐新统珠海组是凹陷内重要的油气勘探层位,但勘探结果显示珠海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其埋深大,成岩作用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因此,寻找优质储层,即相对较高孔隙度、渗透率的区带和层位是珠海组油气勘探的重点。加强对研究区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过程的认识,明确低渗储层主控因素和孔隙发育机理,是优质储层预测的基础,对文昌A凹陷乃至整个珠江口盆地低渗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岩石学、测井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依据,充分利用地质、录井、测井资料,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实测物性、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毛管压力测试等实验分析手段,分析珠海组低渗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模式,明确低渗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探讨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孔隙发育机理,并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研究表明:珠海组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铸模孔,压汞参数表现为中-高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进汞饱和度较高而退汞效率较低,说明储层喉道较细,孔喉连通性差。孔隙度平均值11.5%,渗透率平均值24.18×10-3μm2,整体表现为低-特低孔、渗的孔隙型储层,六号断裂带局部发育裂缝-孔隙型储层。珠海组处于中成岩A-B期,埋深普遍大于3000m,现今平均埋深3800m。储层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强烈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强度及特征成岩矿物,完成了成岩相划分,并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成岩相垂向单井识别和平面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珠三南断裂带中深层发育弱压实弱胶结原生粒间孔相和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深层发育强压实中-强溶蚀相;六号断裂带中-强压实绿泥石包壳相和强压实中-强溶蚀相则较发育,埋深较浅的珠海组一段局部发育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通过综合研究,认为珠海组低渗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流体活动通道的控制。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储层原始岩石组构的差异,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珠海组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成岩过程中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和晚期自生伊利石充填,是储层致密化的关键,断裂对热流体活动的控制导致了靠近断裂带处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大量沉淀。次生溶蚀作用则能有效的改善储集性能,微裂缝的存在不仅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同时为酸性流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珠海组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层的成因机理在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溶蚀孔的发育。原生孔隙的保存条件包括有利沉积环境、绿泥石包壳和早期烃类充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潮汐水道砂体连续性好,具有较高的砂岩成熟度,刚性颗粒含量高,有利于深埋藏条件下原生孔隙的保存;绿泥石包壳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边的生长,是原生孔隙保存的重要机制;早期烃类充注抑制了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一定程度上保护原生粒间孔隙。多期的溶蚀作用使得研究区次生孔隙较为发育,现存的次生孔隙多与有机酸溶蚀和热流体溶蚀相关。综合研究认为,粗粒、较弱压实、强溶蚀及发育绿泥石包壳的砂岩是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区带。

昝念民[2](2019)在《东营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碎屑岩储层中长石溶解孔隙成因及演化模式》文中认为埋藏过程中,碎屑岩储层能否在中深层形成规模性长石溶孔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现代沉积物中的长石溶孔在埋藏压实过程中能否保存至中深层为切入点,依据“气候条件、碎屑颗粒组构、母岩类型、沉积物搬运距离”等沉积条件与岩石组构方面相似原则,选择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段砂砾岩体、牛庄洼陷沙三段浊积扇砂体以及具有可对比性的青岛地区现代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借助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薄片图像分析、阴极发光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微量元素分析以及物理模拟实验等技术方法,探讨封闭体系长石溶解孔隙的成因,总结封闭体系中长石溶解孔隙演化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认识:(1)黄岛地区风河河流、风河口三角洲、小珠山山区河流、绿岛湾-凤凰山无障壁海岸现代沉积物与东营凹陷沙三段-沙四段砂砾岩和浊积扇砂体中均发育大量长石溶孔,并且地表与地下长石溶孔形态相似,含量相近。(2)长距离河流搬运不会造成地表沉积物中长石溶解孔隙的大量损失。在埋藏压实过程中,地表沉积物中存在的长石溶解孔隙能够完整保存至地下深度可达3000m。刚性石英颗粒在早期压实过程中位移重排形成的稳定三角形格架以及较高含量的粘土/杂基均有利于地表沉积物中存在的长石溶解孔隙的保存。(3)牛庄洼陷沙三段浊积扇砂体中石英胶结物存在石英颗粒压溶,长石溶解和外源蒙脱石伊利石化三种来源。其中,长石溶解供源的石英加大边平均含量为0.42%,基于长石溶解供源的石英胶结物含量计算的长石溶孔平均含量为0.93%。依据长石溶孔圈绘原则定量圈定牛庄洼陷沙三段浊积扇砂体中长石溶孔平均含量为1.4%,正演与反演方法互相验证确定封闭体系中长石溶解难以形成规模性次生孔隙,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扇砂体与沙四段砂砾岩体中大部分长石溶解孔隙为风化-沉积时期形成的原始沉积物中已存在的长石溶解孔隙保存至中深层的孔隙。(4)东营凹陷古近纪气候温暖潮湿,地表沉积物中长石发生强烈化学风化并形成大量长石溶孔,携带大量长石溶孔的风化产物经长距离搬运在三角洲前缘沉积,之后滑塌进入深水环境保存于浊积扇砂体中。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少量长石溶孔破碎,由于高含量的刚性石英颗粒和粘土/杂基,大量长石溶孔保存至中深层。早成岩-中成岩期,有机质热演化生酸溶蚀极少量长石并就近沉淀高岭石和石英。随着碳酸盐、硅质胶结作用进行和油气充注后超压的形成,大量长石溶孔继续保存至深层。

穆相骥[3](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阵地,其上古生界地层发育大规模的致密砂岩气储层,但杭锦旗地区储层发育规律不明,改造过程复杂,空间上表现出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有利储层的控制因素和平面分布特征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包括实测物性数据在内的分析化验资料、以及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合碳氧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重点对上古生界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储层的沉积特征、储集特征和成岩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通过反演回剥法明确了有利储层的孔隙演化过程,建立了孔隙度演化模型,结合储层控制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储层评价标准和有利储层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不同层段岩性有差异,山1段储层岩性以亚岩屑砂岩为主,山2段岩性以亚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盒1段储层岩性以岩屑砂岩为主,整体均表现为高石英、低长石、高岩屑、低成分成熟度和低结构成熟度的特征。岩相类型主要包括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五种,其中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含量较高。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发育粒间溶蚀孔、粒内溶孔、铸模孔、高岭石晶间孔等次生孔隙以及部分裂缝。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发育机械压实、交代充填、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和大气水淋滤、地层流体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经历了三期成岩流体演化,呈酸碱交替的演化特征,包括原始湖泊沉积水控制的弱碱性流体、大气淡水淋滤控制的酸性流体、埋藏环境下沉积地层水所控制的碱性流体。目前正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其成岩作用演化序列依次是:机械压实作用→绿泥石包膜环边→黄铁矿胶结→早期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长石溶蚀/岩屑溶蚀→自生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化→自生石英颗粒→石英溶蚀/石英质岩屑溶蚀→晚期方解石胶结/铁方解石胶结→高岭石伊利石化。通过采用反演回剥的方法,建立孔隙成岩演化的定量模型,阐明了孔隙成岩演化过程定量化来恢复成岩演化历史,从而为储层成因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参数。岩屑发育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研究区下石盒子组储层为例,根据岩屑类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将全部岩屑类型划分为A(减孔类岩屑)、B(增孔型岩屑)、C(保孔型岩屑)三类。减孔类岩屑包括有泥岩岩屑、片岩岩屑、板岩岩屑和千枚岩岩屑;增孔类岩屑包括有变质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岩屑、变质石英岩屑、碳酸盐岩屑以及花岗岩岩屑和酸性喷出岩岩屑;保孔类岩屑主要包括脉石英岩屑和燧石岩屑。在储层基本特征和成岩环境演化及成岩作用序列的研究基础上,明确了有利储层形成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有利的原始沉积条件,主要包括有优势沉积微相和粗碎屑的原始沉积物;储层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取决于原始颗粒组分,在下石盒子组储层中,骨架颗粒中的石英和B、C两类岩屑共同控制着储层的物性特征,而山西组储层中石英颗粒与储层物性的正相关关系较好;埋藏成岩作用过程中发育广泛的溶蚀孔隙是形成有利储层的直接原因。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可根据相关参数和特征划分为Ⅰ类有利储层,Ⅱ类较有利储层,Ⅲ类一般储层,Ⅳ类差储层。有利储层的分布位置主要受控于相对粗粒岩相的岩石类型中,骨架颗粒中的石英、B类岩屑、C类岩屑总含量共同控制着储层的物性特征,而后期成岩作用是有利储层发育的必要条件,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相对强弱也作为储层分类的依据。

王向阳[4](2019)在《吐鲁番坳陷二叠-三叠系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对吐鲁番坳陷二叠—三叠系优质储层开展了研究,特别是T2k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分析。在首先明确有效储层厚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之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建立了优质储层划分标准,然后开展了对T2k优质储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沉积相类型和成岩作用类型的研究,最后预测了T2k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并分析了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分析,明确了研究区优质储层的特征:(1)二叠—三叠系储层岩石以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长石岩屑砂岩次之,T2k储层在台南凹陷属中孔中渗,台北凹陷和托克逊凹陷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以及少量裂缝型孔隙;(2)多种方法分析表明,T2k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8%,渗透率下限1m D。并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建立了优质储层划分标准,其中孔隙度大于15%,渗透率大于10m D;(3)吐鲁番坳陷P3w和T2k储层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分别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是优质储层的主要沉积环境;(4)对优质储层有重要影响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三种,T2k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多处于中成岩A期,P3w储层多处于中成岩B期;(5)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优质储层有利区主要分布在鲁克沁构造带、玉北构造带以及英也尔构造带上,且主要受沉积条件、成岩作用、温压场以及构造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

张磊[5](2019)在《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成岩特征及有利勘探区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庆油田优质储层的不断开发和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上涨,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已经作为油田增产上储的主要选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二、三段,即高台子油层,内部广泛发育砂泥岩互层,源储一体,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极具勘探价值。本文试图在储层的岩石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孔喉特征、成岩作用的研究基础之上,建立数值模型,对储层的孔隙度和成岩相进行模拟预测,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勘探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热解Tmax、X-衍射和压汞测试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分析了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储层的成分特征、孔喉特征及成岩演化特征,定量模拟了储层的成岩作用阶段,预测了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有利勘探区等。薄片镜下观察表明,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抗压实能力较弱,比较易溶。填隙物类型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矿物,胶结类型主要包括孔隙式、接触式和次生加大。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全区发育三个异常高孔带,第三异常高孔带底界深度约为2350米。泥岩和砂岩的成岩作用分析和成岩阶段划分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成岩规律表现为从边缘到沉积中心成岩作用不断变强。在成岩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适用的成岩数值模型模拟了全区的成岩史,为有利区预测奠定了基础。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不同区域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利用成岩数值模拟技术和孔隙度预测技术,预测了不同地质时期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的分布范围,发现高台子油层的致密储层分布区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不断北移,现今主要分布于齐家南地区。在广泛调研国外渗透率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选取适用于齐家-古龙凹陷致密储层的渗透率预测模型并加以改进,预测了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的渗透率,渗透率等值线的分布呈环带状,由物源向沉积中心储层渗透率呈指数减小。在确定储层成藏时间和致密时间的基础上,将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分为“先成藏后致密”和“先致密后成藏”两种类型。“先成藏后致密”的储层有利勘探区与常规储层相似,勘探中应该寻找构造高部位的有利圈闭,“先致密后成藏”的储层有利勘探区为构造低部位。结合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预测结果,将齐家-古龙凹陷齐家南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划分为有利勘探区。

孟伟[6](2018)在《东营凹陷古近系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和岩石的地球化学响应》文中指出经历复杂构造演化的盆地中的油气藏一般经历“多源多期”的充注过程及复杂的后期改造,使得有机地球化学的指标存在多解性,难以有效的恢复油气藏的成藏过程。地层水与油气共生,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载体。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地层水与油气和岩石发生一系列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导致地层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形成特殊的成岩产物和成岩现象。因此通过研究地层水化学组成和成岩产物,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追踪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从而更准确认识油气成藏过程和成藏机理。本论文以东营凹陷油气富集和油气成藏条件比较复杂的中央隆起带及其周缘牛庄洼陷和利津洼陷为典型研究区,首先研究了地层水的化学组成,探讨了地层水化学成因,分析了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地层水化学组成和地层水成因的差别,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油气运聚对地层水化学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存在三类地层水,其中,第二类地层水为Es3x来源的原油运聚的载体,第三类地层水为Es4s来源的原油运聚的载体。浅部储层(Ed-Es2)油层及含油水层较同层位水层具有矿化度偏高、离子含量偏高、钠氯系数偏低等特征;深部储层(Es3-Es4)单一指标指示变化不明显,需要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判别。本论文首先针对研究区成岩产物类型、形态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成岩产物的成因及成岩序次,分析了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成岩产物类型、产状及其成因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油气运聚对成岩产物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中央隆起带主要发育四类碳酸盐胶结物及两类自生高岭石,其中,第四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二类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是含烃流体作用的产物;第三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一类自生高岭石部分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与沥青质共生,是含烃流体的产物,部分发育于水层中,与沥青质无关,是不含烃类的流体作用的产物。其他成岩产物的形成过程与油气无关,不具有示烃能力。牛庄洼陷发育两类碳酸盐胶结物,其中第二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三类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油气浸染严重并与沥青质共生,具有示烃能力。其他成岩产物同时产出于油层、油水同层及水层中,与沥青质无关并不含油气包裹体,不具有示烃能力。利津洼陷发育三类碳酸盐胶结物及一类自生高岭石,其中,第三类碳酸盐胶结物及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中,含有油气包裹体,具有示烃能力;其他成岩产物形成过程与烃类流体无关,不具有示烃能力。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观察等手段,对比沙三中储层内沙三下油气来源、沙四上油气来源及混合油气来源的油藏内成岩产物类型、产状及含量的差异性,探讨成岩产物对油气来源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沙三下亚段来源的含烃流体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为方解石及铁方解石,并且伴随有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沙四上来源的含烃流体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为白云石及铁白云石,对碳酸盐胶结物溶蚀能力弱。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观察等手段,针对油气运移路径上,距离充注点距离不同的样品成岩产物的观察,发现:随着距离充注点距离的增大,成岩产物由长石蚀溶蚀及石英次生加大发育逐渐演变为长石溶蚀不发育、自生高岭石发育,随着距离的继续增加逐渐变为碳酸盐胶结物。总的来说,油气运聚过程发生一系列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地层水及成岩产物等无机产物可以用来反演油气运聚的全过程。

罗瑞[7](2018)在《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地区沙一段致密砂岩成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砂岩储层致密化与成藏耦合关系这一控制致密油藏形成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地区沙一段为研究对象,在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以及储层致密化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结合成岩演化特征揭示了砂岩储层的致密化成因机制;通过致密油成藏特征分析并结合储层致密史与成藏期分析以及储层致密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研究,综合探讨了致密油的成藏过程与成藏机理,并建立了致密油成藏模式。随着埋深增大,逐渐加强的压实作用促使岩石储层孔隙结构逐渐变差,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度减小的最直接因素,而胶结作用才是储层进一步致密化的根本原因,储层致密时间约为10.5Ma。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手段对油气成藏期研究表明,滩海地区沙一段存在馆陶晚期-明化镇早期(15.5Ma-12.0Ma)和明化镇中晚期(7.0Ma-3.0Ma)两期烃类流体活动,第一期油气充注时沙一段储层并未致密,而第二期明化镇中晚期油气充注时储层已完全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的匹配关系显示滩海地区沙一段表现为“先致密后成藏”的成藏机制。根据测井电性响应、储层储集类型以及勘探成效等因素显示,致密油层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一类、二类致密油层其储层为裂缝-孔隙型,钻井油气显示好;三类致密油层其储层裂缝不发育,钻井油气显示差,揭示了致密储层裂缝发育带是致密油勘探有利指向。运聚特征分析表明,异常高压是致密油运移的主要动力,毛细管阻力则为主要的阻力,滩海地区存在上部静水压力带、中部异常高压带和下部异常高压带三个垂向叠置的压力带,处于下部异常高压带内的沙一段剩余压力一般在10MPa20MPa,远大于排替压力,地层剩余压力为致密油运聚提供持续的动力,并影响着致密油充注范围和富集程度,高层间剩余流体压力差分布带是致密油的主要富集区;而沙一段泥岩内部以及砂泥岩界面处发育的构造裂缝、流体压裂缝以及层理缝等裂缝,与被其所沟通的泥页岩中的纳米级孔隙与干酪根网络所组成的复合通道体系有效促进了烃源岩排烃及对致密砂岩的烃类充注。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广泛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为致密砂岩油成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致密砂岩储层与烃源岩形成良好源储配置,丰富的次生孔缝系统为致密油提供了储集空间;上覆稳定的半深湖相发育大套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为致密油提供良好的封盖条件;地层剩余压力为致密油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成藏动力。滩海地区沙一段发育了两种致密油成藏模式,(1)源内-超压充注-次生孔缝型致密砂岩成藏模式;(2)近源-超压充注-断砂联合输导-次生孔缝型致密砂岩成藏模式。利用小面元容积法以及资源丰度类比法对南堡凹陷滩海地区沙一段致密砂岩油资源量进行了评价,致密油资源量1.11×108t,可采资源量0.089×108t,综合评价为Ⅲ类致密油区,认为有利甜点目标区位于南堡3号构造带NP3-19-NP3-20井区,甜点目标区面积约40.5km2。

杨显成[8](2018)在《济阳坳陷沙四段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及成藏规律》文中研究说明近期济阳坳陷深层裂解气勘探取得突破,展示了深层裂解气的勘探潜力;但是深层砂岩储层致密化、有效储层评价与裂解气成藏等认识影响了深层气勘探。本文是在东营北带和渤南洼陷沙四段致密砂岩岩性特征、岩石矿物学、沉积相等分析基础上,指出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的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等,岩石矿物组成主要为长石、岩屑和石英等,孔隙结构表现为小孔-细喉型,孔隙为毛管-微毛管孔隙;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溶孔以及裂缝;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或低孔特低渗的特征。提出了济阳坳陷深层四种储层致密化类型:杂基沉淀致密化、强烈压实致密化、胶结物晶出致密化和沥青充填致密化;分析了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相的砂砾岩和砂岩储层的储层致密化过程,建立了富杂基砾岩、富杂基砂岩、贫杂基砾岩、贫杂基砂岩等孔隙演化模式,定量评价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沥青充填等在致密化过程中对储层孔隙演化的作用;通过沉积埋藏史、成岩演化史、生烃演化史、孔隙演化史等,提出了致密砂岩早期衰竭型和溶蚀改造型的储层孔隙演化模式,早期衰竭型主要为扇根亚相和扇端亚相的富杂基砾岩和富杂基泥质粉砂岩,早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减孔较大、后期溶蚀作用增孔较小;溶蚀改造型主要为扇中亚相的含砾砂岩和砂岩,溶蚀作用对储层增孔较大,贫杂基砾岩、贫杂基中粗砂岩的溶蚀增孔分别为11.8%和16.5%,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溶蚀改造型是致密砂岩储层的重要类型。利用试油法、含油产状法、分布函数法等多种方法界定了凝析气藏和气藏有效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值,其中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致密砂岩凝析气藏和气藏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分别为3.8%和3.0%,渗透率下限值分别为0.4%×10-3um2和0.2×10-3um2;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为4.8%,渗透率下限值为0.2×10-3um2。提出沉积微相、成岩相、裂缝相等“三相”与地温压力对有效储层的控制作用,预测了东营凹陷民丰地区丰深1、丰8等冲沟和渤南洼陷渤深8区带等为有效储层分布区。应用天然气地化性质鉴定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成因,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天然气藏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利津地区和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天然气藏主要为干酪根裂解气;利用盆地模拟,计算了东营凹陷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资源量。通过生烃演化、储层致密化、流体压力变化等研究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聚集差异性,建立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气的成藏演化模式;民丰地区原油裂解气主要为早期原油充注后期原油裂解,利津地区干酪根裂解气主要为早期大部份散失后期充注。进一步提出了“温—相—势”耦合控制富集高产,地层温度直接控制了油气生成和烃类相态;沉积相、成岩相、裂缝相等“三相”匹配控制了致密砂岩有效储层,流体势不仅对储层物性有影响,更重要的是运移和充注的主要动力因素。

葛君[9](2018)在《沾化凹陷长堤地区不整合带碎屑岩储层成因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长堤地区是油气勘探接替的重要阵地,自白垩系以来,长堤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多期构造运动,在此背景下,储层改造过程复杂,空间上表现出强的非均质性,往往具有裂缝发育及分布不清、有效储层识别难度大、储层发育规律预测难等特点。本论文以沾化凹陷长堤地区不整合带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震资料、测录井资料、岩心资料、薄片资料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资料和方法,对不整合带碎屑岩储层开展了沉积特征、储集特征、成岩特征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建立了不整合约束下的陆相碎屑岩地质发育模型,从不整合类型、岩石学机理、成岩作用等方面对储层的物性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长堤地区地层超剥频繁,共识别出两种区域性不整合,即沙一段与沙三段之间的平行不整合(T2),以及沙三段与中生界之间的角度不整合(Tr)。前者发育以粉砂岩、含砾砂岩为主,次为细砂岩和粗砂岩;后者以发育粗砂岩为主,次为中砂岩、含砾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岩石类型均以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其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相。在明确了不整合下储层沉积类型及展布的基础上,建立了沾化凹陷长堤地区不整合控制下的储层发育模型。研究区成岩作用复杂,发育压实、胶结、充填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以及大气水淋滤、地层流体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发育粒间溶蚀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等次生孔隙以及少量微裂缝。平行不整合控制下的储层方解石胶结和长石颗粒溶解强烈,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铸模孔为主,构造高部风化裂缝较发育;角度不整合控制下的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最为强烈,长石颗粒溶解相对较弱,孔隙多为粒间溶孔,裂缝发育较少。平行不整合控制下的储层经历了早期细晶方解石胶结→中细晶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解/自生高岭石/碳酸盐胶结物溶解→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溶解→黄铁矿胶结的成岩环境演化,角度不整合控制下的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颗粒状方解石胶结/早期黄铁矿胶结→碳酸盐胶结物溶蚀/长石岩屑溶蚀/高岭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粗晶方解石胶结/石英及其加大边溶蚀→黄铁矿胶结的成岩演化。在不整合带储层成岩环境演化及成岩作用序列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平性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储层改造模式。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易受大气淡水改造的岩性较粗且距离不整合一定深度范围内,储层质量随距不整合距离的增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百成钢[10](2017)在《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次生孔隙的成因及演化是中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评价和油气勘探部署的重要依据。一个含油气盆地往往发育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目前普遍认为埋藏相对较浅、与有机质演化成熟阶段相对应的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为有机酸溶解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成因;而对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成因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为深层溶蚀成因,另一种观点认为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为浅层形成、保存至深层的古次生孔隙发育带。如果对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及演化认识不清,将直接影响中深层油气勘探成功率。因此,开展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及演化模式研究对中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和平湖组砂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粘土矿物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试和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结合构造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油气成藏史等研究成果,对次生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及认识:(1)通过分析大量薄片鉴定结果、粒度分析与实测物性资料,确定西湖凹陷花港组和平湖组砂岩的石英含量最高,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长石和岩屑,为次生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区块无论花港组还是平湖组砂岩的岩石类型都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石粒度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分选中-好,杂基含量低,相比之下花港组砂岩比平湖组砂岩更洁净。(2)西湖凹陷花港组、平湖组储层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分别占总面孔率比例高达77.5%和75.6%,而次生孔隙又以溶蚀孔隙为主。其中花港组在平北、西次凹和中央反转构造带中南部的次生孔面孔率较高,所占总面孔率比例都达到80%以上;平湖组在平北地区次生孔面孔率最高,而次生孔隙占总面孔率比例最高的为西次凹地区。(3)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及铸体薄片鉴定等技术手段,识别出花港组、平湖组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这三种成岩作用。建立了西湖凹陷花港组和平湖组储层成岩序列与储层孔隙演化过程的匹配模式。同生期地层沉降过程中压实作用使岩石初始孔隙度减少,早期烃类和大气淡水溶解作用对储层中可溶矿物溶蚀改造;中成岩作用阶段,压实作用、方解石胶结和粘土矿物胶结使孔隙减少;受有机质释放大量有机酸影响储层进入酸性成岩环境,次生溶蚀孔隙增加。(4)分析低孔渗储层发育与油气充注相关性表明,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带成岩事件—地层埋藏史—孔隙演化史—油气充注期次之间的表现为很好的对应关系。Ro介于0.5%-1.3%之间,花港组、平湖组储层油气充注基本处于埋深30005000m位置时,储层烃类充注开始活跃,也是有机质释放有机酸的成熟度范围和埋深,此成熟度范围和埋深正是花港组、平湖组以次生孔隙发育为主的重要储层发育形成期。(5)沉积作用、异常高压、油气充注、构造演化及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和平湖组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及演化,其成因机制可概括为“两期形成,酸溶为主,高压—烃类保护”。

二、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成因与纵向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成因与纵向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低渗储层孔隙演化研究现状
        1.2.3 低渗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认识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沉积特征
        3.1.1 物源体系分析
        3.1.2 珠海组储层沉积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2.1 岩石类型
        3.2.2 岩石组分特征
        3.2.3 碎屑结构特征
    3.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3.1 储集空间类型
        3.3.2 喉道类型
        3.3.3 孔隙结构参数特征
        3.3.4 孔隙结构分类
    3.4 物性特征
第四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特征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4.1.1 破坏性成岩作用
        4.1.2 建设性成岩作用
    4.2 成岩作用演化
        4.2.1 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演化序列
    4.3 孔隙演化规律
        4.3.1 孔隙演化差异对比
        4.3.2 孔隙演化模式
    4.4 成岩相分析
        4.4.1 成岩相类型划分
        4.4.2 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4.4.3 成岩相测井识别及预测
第五章 低渗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5.1 沉积因素
        5.1.1 沉积环境的影响
        5.1.2 粒度的影响
        5.1.3 碎屑成分的影响
        5.1.4 泥质杂基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因素
        5.2.1 机械压实作用的影响
        5.2.2 胶结作用的影响
        5.2.3 溶蚀作用的影响
    5.3 流体活动通道的影响
        5.3.1 微裂缝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5.3.2 断裂与热流体活动
第六章 优质储层发育机理
    6.1 原生孔隙保存机理
        6.1.1 有利的沉积环境
        6.1.2 绿泥石包膜
        6.1.3 早期烃类充注
    6.2 次生孔隙发育机理
    6.3 优质储层发育区带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2)东营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碎屑岩储层中长石溶解孔隙成因及演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球现代沉积物及中深层碎屑岩中长石溶解现象调研
        1.2.2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自生硅质和高岭石来源研究现状
        1.2.3 埋藏压实作用对长石溶解孔隙的保存和破坏研究现状
        1.2.4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技术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4.1 文献查阅及资料搜集
        1.4.2 实验分析测试
        1.4.3 图件编制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东营凹陷区域构造位置
        2.1.2 东营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2.1.3 黄岛地区区域地质和断裂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东营凹陷地层发育特征
        2.2.2 黄岛地区地层发育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沉积特征
        2.3.2 黄岛地区现代沉积特征
第三章 长石溶解孔隙表征
    3.1 地表现代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处理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1 盐家地区储层岩石学特征
        3.2.2 盐家地区沙四段泥岩岩石学特征
        3.2.3 牛庄地区沙三段储层岩石学特征
        3.2.4 牛庄洼陷沙三段泥岩岩石学特征
        3.2.5 黄岛地区岩石学特征
    3.3 地表现代沉积物及中深层碎屑岩储层中长石溶解现象表征
        3.3.1 地表现代沉积物与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可比性分析
        3.3.2 地表现代沉积物中长石溶解孔隙特征
        3.3.3 中深层碎屑岩中长石溶解孔隙特征
    3.4 中深层碎屑岩中长石溶解孔隙定量表征
        3.4.1 长石溶解孔隙定量表征方法
        3.4.2 中深层碎屑岩中长石溶解孔隙定量分析
    3.5 地表沉积物中长石溶解孔隙的保存
        3.5.1 搬运过程中长石溶解孔隙的保存
        3.5.2 埋藏压实过程中长石溶解孔隙的保存
第四章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中长石溶解孔隙成因
    4.1 砂岩样品挑选
    4.2 硅质胶结作用特征
        4.2.1 泥岩和砂岩中硅质胶结作用特征
        4.2.2 砂岩中硅质胶结物特征
    4.3 高岭石胶结作用特征
    4.4 中深层碎屑岩中长石溶解孔隙成因
        4.4.1 硅质胶结形成时间
        4.4.2 硅质胶结物质来源
        4.4.3 物质质量守恒计算
        4.4.4 长石溶解孔隙成因
第五章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中长石溶解孔隙演化模式
    5.1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长石溶解孔隙演化控制因素
        5.1.1 气候因素
        5.1.2 埋藏压实作用
    5.2 东营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碎屑岩储层长石溶解孔隙演化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致密砂岩储层
        1.2.2 有利储层控制因素
        1.2.3 杭锦旗地区研究现状
        1.2.4 选题依据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概况
        2.2.1 上石炭统太原组
        2.2.2 下二叠统山西组
        2.2.3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
    2.3 区域沉积背景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研究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组分特征
        3.1.2 岩石粒度特征
        3.1.3 岩石类型平面分布特征
    3.2 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2.1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3.2.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3.3.1 物性总体特征
        3.3.2 山西组物性分布特征
        3.3.3 下石盒子组物性分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成岩演化历史
    4.1 成岩作用类型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交代作用
        4.1.4 溶蚀作用
    4.2 成岩环境及成岩流体演化
        4.2.1 碳氧同位素研究
        4.2.2 流体包裹体测温
        4.2.3 成岩流体演化及成岩演化序列
    4.3 储层孔隙演化史
        4.3.1 原始孔隙的恢复
        4.3.2 压实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
        4.3.3 胶结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
        4.3.4 溶蚀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
        4.3.5 孔隙度演化模型
第五章 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
    5.1 沉积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1.1 粒度的影响
        5.1.2 岩屑组分的影响
        5.1.3 沉积微相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2.1 压实作用的影响
        5.2.2 胶结作用的影响
        5.2.3 溶蚀作用的影响
    5.3 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小结
第六章 储层评价及有利区带预测
    6.1 储层综合评价
    6.2 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吐鲁番坳陷二叠-三叠系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中深层优质储层研究现状
        1.2.2 优质储层分布预测研究现状
        1.2.3 吐鲁番坳陷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地理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储层基本特征与优质储层划分
    3.1 岩石学特征
    3.2 宏观储集层物性特征
        3.2.1 孔隙度
        3.2.2 渗透率
        3.2.3 孔渗相关性
        3.2.4 物性与埋深关系
        3.2.5 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
    3.3 微观孔隙结构与孔隙类型特征
        3.3.1 孔隙结构特征
        3.3.2 孔隙类型特征
    3.4 优质储层的确定
        3.4.1 有效储层划分标准
        3.4.2 有效储层的分布特征
        3.4.3 优质储层的划分标准
第4章 储层沉积特征分析
    4.1 沉积相类型
    4.2 沉积相分布特征
        4.2.1 沉积相剖面展布
        4.2.2 沉积相平面展布
    4.3 T2k砂体分布特征
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研究
    5.1 成岩作用类型
        5.1.1 压实作用
        5.1.2 胶结作用
        5.1.3 溶蚀作用
    5.2 成岩演化阶段
        5.2.1 成岩阶段的划分标志
        5.2.2 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结果
第6章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6.1 优质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6.1.1 优质储层特征
        6.1.2 储层综合评价
    6.2 沉积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影响
        6.2.1 岩石颗粒成分差异性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
        6.2.2 沉积水动力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
    6.3 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影响
        6.3.1 压实作用对优质储层物性的影响
        6.3.2 胶结作用对优质储层物性的影响
        6.3.3 溶蚀作用对优质储层物性的影响
    6.4 地层温压场对优质储层物性的影响
        6.4.1 异常高压
        6.4.2 较低的古地温
    6.5 构造作用对优质储层物性的影响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成岩特征及有利勘探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0 前言
    0.1 研究意义与必要性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0.2.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0.2.2 成岩作用
        0.2.3 成岩作用数值模拟
        0.2.4 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
        0.2.5 储层孔隙度预测
        0.2.6 储层渗透率预测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层特征
        1.1.1 火石岭组
        1.1.2 沙河子组
        1.1.3 营城组
        1.1.4 登娄库组
        1.1.5 泉头组
        1.1.6 青山口组
        1.1.7 姚家组
        1.1.8 嫩江组
        1.1.9 四方台组和明水组
        1.1.10 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1.2 沉积特征
    1.3 构造特征
第二章 储层基本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2.1.1 岩性
        2.1.2 结构
        2.1.3 构造
    2.2 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2.2.1 孔隙类型
        2.2.2 孔隙结构
        2.2.3 孔隙结构特征
第三章 成岩作用研究与成岩相预测
    3.1 成岩环境
        3.1.1 地温场
        3.1.2 压力场
        3.1.3 流体场
    3.2 泥岩的成岩作用
        3.2.1 有机质热演化
        3.2.2 粘土矿物演化
    3.3 砂岩的成岩作用
        3.3.1 机械压实作用
        3.3.2 胶结作用
        3.3.3 溶蚀作用
        3.3.4 交代作用
    3.4 成岩作用的热力学计算
        3.4.1 基本原理与计算公式
        3.4.2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3.4.3 粘土矿物转化
        3.4.4 胶结作用
    3.5 成岩阶段划分与区域成岩规律研究
        3.5.1 早成岩阶段A期
        3.5.2 早成岩阶段B期
        3.5.3 中成岩阶段A期
        3.5.4 中成岩阶段B期
    3.6 成岩相预测
        3.6.1 基本原理
        3.6.2 参数选取
        3.6.3 模拟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储层物性特征
    4.2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4.2.1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2.3 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3 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第五章 储层孔渗及致密油有利勘探区预测
    5.1 孔隙度预测的原理与流程
        5.1.1 孔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5.1.2 孔隙度预测结果
    5.2 渗透率预测
        5.2.1 参数选取与模型建立
        5.2.2 预测结果
    5.3 成藏时间与致密时间耦合
    5.4 致密油有利勘探区预测
        5.4.1 预测方法
        5.4.2 有利勘探区预测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读博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6)东营凹陷古近系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和岩石的地球化学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含油气盆地流体类型及来源
        1.3.2 油气运聚的流体与岩石地球化学响应
        1.3.3 东营凹陷地层流体及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2.1.1 东营凹陷构造位置
        2.1.2 东营凹陷地层发育特征
        2.1.3 东营凹陷构造演化过程
    2.2 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
        2.2.1 烃源岩条件
        2.2.2 储集层条件
        2.2.3 盖层条件
第3章 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地球化学响应
    3.1 东营凹陷地层水化学特征
        3.1.1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地层水化学特征
        3.1.2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地层水化学特征
        3.1.3 东营凹陷利津洼陷地层水化学特征
    3.2 东营凹陷地层水化学成因分析分析
        3.2.1 东营凹陷地层水分类
        3.2.2 不同类型地层水的来源
        3.2.3 不同类型地层水中主要离子的关系特征及来源分析
        3.2.4 埋藏过程中地层水的演化过程
    3.3 东营凹陷地层水化学对油气运聚的响应
        3.3.1 中央隆起带油、水层地层水化学差异性
        3.3.2 牛庄洼陷油、水层地层水化学差异性
        3.3.3 利津洼陷油、水层地层水化学差异性
    3.4 东营凹陷不同构造带地层水对油气运聚响应的特征
        3.4.1 中央隆起带地层水对油气运聚响应的特征
        3.4.2 牛庄洼陷地层水对油气运聚响应的特征
        3.4.3 利津洼陷地层水对油气运聚响应的特征
第4章 东营凹陷古近系成岩产物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响应
    4.1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成岩产物特征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成岩产物特征
        4.1.3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主要成岩作用及成岩产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4.1.4 东营凹陷利津洼陷主要成岩作用及成岩产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4.2 东营凹陷不同构造带成岩产物成因分析
        4.2.1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不同成岩产物成因
        4.2.2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不同成岩产物成因
        4.2.3 东营凹陷利津洼陷不同成岩产物成因
    4.3 东营凹陷古近系成岩产物对油气运聚的响应
        4.3.1 东营凹陷不同构造带不同含油性储层成岩产物特征
        4.3.2 东营凹陷不同构造带成岩产物对油气运聚响应的特征
第5章 东营凹陷古近系流体及成岩产物对油气运聚的示踪
    5.1 流体与成岩产物的示烃作用
        5.1.1 流体的示烃作用
        5.1.2 成岩产物的示烃作用
    5.2 地层水和成岩产物对油气来源的指示作用(示源作用)
        5.2.1 地层水的示源作用
        5.2.2 成岩产物的示源作用
    5.3 成岩产物对油气运移的指示作用(示运作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地区沙一段致密砂岩成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一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致密油地质特征
        1.3.2 致密油富集条件
        1.3.3 致密储层孔喉结构
        1.3.4 储层致密化机理及成藏耦合关系
        1.3.5 致密油运移和聚集特征
        1.3.6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小结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背景
        2.1.1 区域位置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古近系油气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化成因
    3.1 致密储层特征
        3.1.1 致密砂岩展布特征
        3.1.2 岩石学特征
        3.1.3 储层物性特征
        3.1.4 孔隙结构特征
    3.2 储层成岩作用
        3.2.1 压实作用
        3.2.2 胶结作用
        3.2.3 溶蚀作用
        3.2.4 交代作用
        3.2.5 成岩作用阶段特征
    3.3 孔隙演化及储层致密化成因
        3.3.1 滩海地区孔隙发育规律
        3.3.2 次生孔隙成因
        3.3.3 次生孔隙形成机理
        3.3.4 储层致密化成因机理
    3.4 小结
第四章 致密砂岩油藏形成机制及成藏主控因素
    4.1 致密油特征
        4.1.1 烃源岩特征
        4.1.2 致密油分布及原油特征
        4.1.3 源储组合特征
    4.2 储层致密化与成藏耦合关系
        4.2.1 油气成藏时间
        4.2.2 砂岩储层致密与成藏匹配关系
    4.3 致密油成藏机制分析
        4.3.1 典型致密油藏解剖
        4.3.2 致密油层评价
        4.3.3 典型致密油成藏模式
    4.4 致密油运聚特征
        4.4.1 运移动力
        4.4.2 运移阻力
        4.4.3 运聚通道
    4.5 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
    4.6 小结
第五章 致密油潜力评价与有利勘探方向
    5.1 致密油资源潜力评价
        5.1.1 小面元容积法
        5.1.2 资源丰度类比法
    5.2 有利勘探方向
        5.2.1 有利区带预测
        5.2.2 甜点目标区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济阳坳陷沙四段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及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采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
第二章 致密砂岩气储层静态特征
    2.1 储层岩石学
    2.2 沉积相分析
    2.3 储层物性
第三章 储层致密化类型及致密化过程
    3.1 储层致密化类型
    3.2 储层致密化形成机制
    3.3 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
    3.4 储层致密化模式
第四章 致密砂岩有效储层分布
    4.1 致密砂岩储层有效下限
    4.2 有效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分析
    4.3 有效致密砂岩储层展布
第五章 致密砂岩气成因与资源潜力
    5.1 致密砂岩气成因
    5.2 裂解气源分析
    5.3 不同类型裂解气资源潜力
第六章 致密砂岩气成藏规律
    6.1 致密砂岩气藏类型
    6.2 流体包裹体分析与天然气成藏期次
    6.3 天然气成藏演化分析
    6.4 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沾化凹陷长堤地区不整合带碎屑岩储层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区勘探现状
        1.1.2 存在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整合带碎屑岩储层特征
        1.2.2 成岩流体及成岩环境
        1.2.3 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
        1.2.4 有利储层形成机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长堤地区构造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不整合的识别及地质发育模式
    3.1 不整合的分类及识别
        3.1.1 不整合的分类
        3.1.2 Tr不整合界面的识别
        3.1.3 T_2 不整合界面的识别
    3.2 不整合的分布
    3.3 不整合带地质模型的建立
        3.3.1 Tr不整合地质发育特征
        3.3.2 T_2 不整合地质发育特征
        3.3.3 不整合带地质综合模型
第四章 不整合带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沙三段岩石学特征
        4.1.2 中生界岩石学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
        4.2.1 沙三段物性特征
        4.2.2 中生界物性特征
    4.3 储集空间特征
        4.3.1 储集空间类型
        4.3.2 储集系统模式
    4.4 成岩作用类型及阶段划分
        4.4.1 压实作用
        4.4.2 胶结作用
        4.4.3 溶蚀作用
        4.4.4 交代作用
        4.4.5 重结晶作用
        4.4.6 成岩阶段划分
    4.5 成岩环境及成岩流体演化
        4.5.1 成岩环境矿物地球化学记录
        4.5.2 成岩流体演化
        4.5.3 成岩演化序列
第五章 不整合带储层控制因素及形成机制
    5.1 沉积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5.1.1 岩性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1.2 岩石组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2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5.2.1 T_2 不整合对储层物性影响
        5.2.2 Tr不整合对储层物性影响
        5.2.3 断裂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
        5.2.4 古地貌对储层物性影响
    5.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5.3.1 压实作用
        5.3.2 胶结作用
        5.3.3 溶蚀作用
    5.4 不整合带有利储层成因机制
        5.4.1 T_2 不整合带储层成因机制
        5.4.2 Tr不整合带储层成因机制
第六章 不整合带储层评价及有利区带预测
    6.1 不整合带储层综合评价
    6.2 不整合带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构造背景
        2.1.2 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 碎屑组分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3.1.1 花港组砂岩碎屑组份特征
        3.1.2 平湖组砂岩碎屑组份特征
        3.1.3 主要岩石类型
    3.2 岩石骨架组分及结构组分特征
        3.2.1 骨架组分的成熟度
        3.2.2 碎屑结构组分特征
        3.2.3 填隙物结构组分特征
第4章 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
    4.1 成岩作用类型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溶解作用
    4.2 成岩演化序列
        4.2.1 成岩阶段划分标准
        4.2.2 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模式
第5章 次生孔隙分布特征及发育条件
    5.1 储层孔隙构成特征
        5.1.1 主要孔隙类型
        5.1.2 次生孔隙构成特征
        5.1.3 次生孔隙总体分布特征
    5.2 次生孔隙发育的纵向与横向展布特征
        5.2.1 次生孔隙纵向分布特征
        5.2.2 次生孔隙横向分布特征
    5.3 次生孔隙发育带与物性的相关性
        5.3.1 储层物性特征
        5.3.2 花港组物性特征与次生孔隙发育相关性
        5.3.3 平湖组物性特征与次生孔隙发育相关性
    5.4 西湖凹陷次生孔隙发育条件分析
        5.4.1 地层接受剥蚀和淡水淋滤作用
        5.4.2 干酪根有机酸的溶蚀作用
第6章 次生孔隙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6.1 沉积作用对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6.2 异常高压对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6.3 油气充注对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6.4 构造演化及成岩作用对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成因与纵向分布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 徐燕红.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2]东营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碎屑岩储层中长石溶解孔隙成因及演化模式[D]. 昝念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 穆相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吐鲁番坳陷二叠-三叠系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D]. 王向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成岩特征及有利勘探区预测[D]. 张磊.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东营凹陷古近系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和岩石的地球化学响应[D]. 孟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7]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地区沙一段致密砂岩成藏机制研究[D]. 罗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济阳坳陷沙四段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及成藏规律[D]. 杨显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沾化凹陷长堤地区不整合带碎屑岩储层成因机制[D]. 葛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D]. 百成钢.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标签:;  ;  ;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成因及纵向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